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98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另外采用良肢位摆放、压迫性向心缠绕、冷水热水交替浸泡等综合干预措施治疗4w后评定疗效。
结果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腫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且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标签:肩手综合征;脑卒中;综合治疗
我科自2010 年来,采用综合康复手段对98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98 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肩手综合征于脑卒中发病后26~120d出现。
其中男58 例,女40例,年龄42~83岁,平均62岁,脑梗死61 例,脑出血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检测对象在年龄、性别、卒中性质、肩手综合征病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除禁用患手输液,适当控制训练强度及持续时间外,还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2.1早期良肢位摆放翻身时禁止牵拉患肢,正确体位的摆放,能有效防止肩关节损伤,减轻患肢水肿,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
1.2.2主动,被动运动①鼓励患者进行Bobath握手上举训练,帮助患者进行上肢抓握动作训练如拧毛巾,抓握木棍等;②被动:由治疗师完成患侧肩胛骨的活动。
1.2.3冷热水交替浸泡法冷水温度10°左右,温水45°左右,2次/d连续7d。
1.2.4压迫性向心缠绕,通过压迫性向心缠绕法,可减轻周围组织水肿。
1.2.5运动意念法[4] 让患者注意力集中于患肢,尽力活动患肢。
20min/次,2次/d,持续10~14d。
1.2.6其他如药物治疗、电针治疗、肩部痛点处局部封闭、理疗、按摩及心
理支持等。
1.3疗效评定
1.3.1肩手综合征疗效评定标准[5] 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1.3.2采用目测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l scale V AS)[6] 评定上肢疼痛和水肿。
疼痛分级评分:0=不痛;2=偶发轻微疼痛;4=疼痛频繁发作但较轻微,或偶发较重;6=疼痛较重频作,但可忍受;8=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剧痛不能触之。
水肿分级评分:0=无水肿;2=轻度;4=中度;6=严重水肿。
关节活动度以拇指尖与手掌的距离计分,0=对掌到小指基部;2=对掌到小指尖;4=对掌到第4指尖;6=对掌到第 3 指尖;8=对掌到第2指尖;10=不能对掌。
1.3.3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改良的Fugl-Meyer(FMA)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BI 指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两组V 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w后,综合康复组肩痛、水肿V AS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仅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见表1。
2.2 FMA及BI评分治疗后两组上肢Fugl-Meyer 评分及BI 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其中综合康复组治疗后,两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w,观察组显效36 例,有效12 例,总有效率92.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 <0.01),见表3。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痉挛、过度牵拉患肢、腕关节或手意外伤害等有关。
肩手综合征早期表现为患侧手水肿,常波及手指及手掌,严重者可波及前臂下段,皮肤淤紫,皮温升高,并伴有手部关节活动较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患手的康复进展。
如不及时处理,长期的制动和组织的相对缺氧会引起骨间肌和蚓状肌萎缩和手部关节的挛缩,同时渗出物纤维化引起粘连和
滑膜囊增厚,导致相应关节骨质的改变,将造成不可逆的残疾。
近年来,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系统、有效的综合干预方法,取得明显效果。
早期良肢位摆放有利于维持肩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防止上肢屈肌痉挛。
向心性手法按摩肢体可舒筋活血,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加速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提高疗效。
顺序循环压力治疗通过提高周围组织的压力阻止进一步的渗出,促进组织液经淋巴和静脉的回流,达到消肿的目的。
由于渗出液对外周感受器的刺激减少,疼痛随之减轻,为患手功能性锻炼提供了基础,有效地保持了关节活动度。
同时适当的运动也可促进水肿的消退,形成良性循环。
本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肩手综合征功能的恢复,能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南登崑.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9-380.
[3]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
[4]姜华.中药局部浸渍加手法治疗肩手综合征32例[J].中国康复,2004,19(6):48-49.
[5]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6-231.
[6]陈立典.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J].中华理疗杂志,1997,20:33-35.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