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组培快繁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类农学
生姜的组培快繁
郭yq
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摘要
以姜块发出的新鲜茎尖为外植体,研究适宜的消毒技术,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的激素和蔗糖,筛选组培各阶段最适的培养基。

结果表明,升汞处理12min消毒效果较好。

培养基中加入1.0mg/L的硝酸银能较为有效的抑制外植体污染;不同的6-BA浓度对生姜的增殖影响不明显,4%和6%蔗糖浓度最适姜芽增殖,姜苗极易生根,所设处理均可生根,1/4Ms培养基为最佳。

关键词:生姜组织培养生根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Ginger
Guo yingqi
(Collage of Landscape and Horticultural, YNAU, Kunming 650201)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ing the optimum culture medium for tissue culture of each stage ,
used the fresh stem tip from ginger as the explant, researched the suitable disinfection technology and compare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hormone and sugar.Sift out the best medium component of different period,includ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ormones and Different content of sucrose.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 is good for burgeoning,the
most appropriate time of Disinfection with mercuric chloride was 12min.The best results of restraining explant pollution was added 1.0 mg/L of silver nitrate to culture medium.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6-BA is not distinct on proliferation of ginger.6% of saccharose was optimum for propagation.The growth roots of ginger was very easy,so the culture medium that was designed are able to root,1/4Ms is the best.
key words:Ginger;Tissue culture;Rooting
生姜的组培快繁
1 引言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简称姜,又称黄姜,为薯芋类蔬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

现在已广泛栽培于世界各亚热带、热带地区,以亚洲、非洲为主,欧洲普遍。

在我国南方江西、安徽、湖北等地有广泛种植,北方则以山东为主要产区[1]。

云南省生姜的主要产地分布在温暖多雨的中南部地区,如金平、玉溪、罗平、腾冲、保山等县(市)[2]。

生姜以其地下根状茎供食用,内含多种营养成分。

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外,还含有姜辣素(C
17H
24
4
)、姜油酮(C
11
H
14
3
)和姜烯酚(C
17
H
24
13

等,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是我国人民普遍采用的香辛调味蔬菜,有“菜中之祖”的称号,可以去腥、去臊、除臭[3]。

生姜性温,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样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当体内寒气重时,吃生姜就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生姜具有很好的食疗保健作用,生姜用于解表,化痰、止呕的功效;姜皮有利尿消肿之功效。

在《中药大辞典》中生姜还可治疗肠胃疾病。

生姜加工成干姜、炮姜,是我国中医药的常用成分。

近年还发现姜能使血液变稀,是一种温和的抗凝剂。

由此可知,生姜是集调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药用蔬菜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

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生姜不仅以调味品在国内销售,其加工产品如脱水姜片、鲜姜块、酸姜芽、软化姜芽等也大量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各国以及中东和我国港台地区。

其中新肉姜多用于速冻或制成脱水姜片出口外销,老肉姜多用于保鲜后出口外销,也有少量制成姜粉或姜油出口外销。

近年来,生姜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日益增大,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格局。

然而生姜在生产上采用地下根茎进行无性繁殖,栽培中采用姜块作种需种姜4500~7500kg/hm2,在长期的营养繁殖过程中,体内侵染并积累了多种病毒和病原物,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抗逆性减弱,每年给姜农带来重大经济损失[4]。

随着植物组培技术的不断推广,采用生姜组培苗替代姜块做种已成为一大趋势,这将大大节省种姜用量,提高生姜的产量和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5]。

通过组培快繁技术,生姜种苗繁殖不受季节限制,而且繁殖系数大,短期内可获得大量苗,以更好地应用于生产。

目前国内关于生姜的组培方面已有多篇报道,比如以山东莱芜片姜和山东黄苗生姜为材料,做生姜组织培养中脱菌试验研究[6];以山东莱芜大姜为材料,研究生姜组织培养的快繁技术[7];沙玉芬[8]等(2008)采用日本优良调味型姜的根状茎为外植体,以MS和1/2MS为基本培养基,对比激素6-BA、IBA、GA、NAA 不同配比对姜芽分化培养、姜的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影响;以莱芜生姜的茎尖生长点为外植体, 在MS培养基上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6-BA、Kt、Zt做姜芽分化影响实验,及6-BA与NAA配比对生姜试管苗继代的影响[9];陈娟[10]等(2007)以黄姜和白姜茎尖为外植体, 筛选出了MS+1.0mg/L6-BA+1.0mg/LIAA是愈伤组织诱导与芽分化的最适培
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生姜芽组培快繁的两条途径,选择生姜芽组培快繁的最佳培养基配方。

直接分化不定芽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3.0mg/L6-BA+0.1
mg/LNAA;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2.0mg/L+2,4-D+1.0mg/LKT,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改良MS+2.0 mg/L6-BA+0.5 mg/LNAA[5]。

从上述报道来看,生姜的组培一般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但由于不同的人使用的激素配比不同,选用的材料不同,取材时间不同,成苗率等也有很大的差异。

生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不耐低温霜冻。

云南省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适合生姜的种植,生姜品种多为小黄姜和大黄姜。

但云南省生姜缺少良种,种料需从外地购进,大大提高了生姜生产的成本。

目前现有的生姜组培快繁研究因技术不够成熟,还未在种苗生产上实际使用。

本实验拟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近年来价格较高的大黄姜为材料,进一步优化激素组合,筛选出生姜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及生根的较适宜培养基和激素组合,为生姜组培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云南地区生姜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试验以生姜芽尖为外植体,经过外植体初代、继代及生根培养,以期为生姜优良品种的大规模组培快繁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地点
本试验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实验室进行。

2.2 试验材料
2.2.1 材料及设备
供试生姜为罗平小黄姜。

试验仪器设备:高温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灭菌器、镊子、电子称、磁悬浮加热搅拌仪、恒温培养箱、电炉、烘箱;
量筒、烧杯、洗耳球、移液管、容量瓶、天平、砝码、玻璃瓶、封口膜等。

2.2.2 实验试剂
Ms培养基所需的各种试剂及蒸馏水、6-BA、NAA、硝酸银溶液、75%酒精、升汞、蔗糖、珍珠岩、河砂、高锰酸钾、甲醛等。

2.3 试验方法
2.3.1 初代培养
取1cm以上的壮芽,剥去外层叶片,只留中间极细小的茎尖,在自来水下冲洗30 min 待用。

准备好超净工作台后,将所取姜芽放入0.1%升汞中不断搅拌消毒不同的时间,然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5遍,之后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接种到培养基上。

在无菌条件下,将所取外植体接种到不同配方的N6培养基上(表1),每瓶接种一个,将外植体茎尖培养成小姜苗。

根据不同的BA、AgNO3浓度设置不同的处理。

表1 初代培养培养基配方
Tab.1 Culture medium formula for primary culture
配方名称配方成分
NBA0.5-1.0N6+1.0mg/L 6-BA +0.1mg/L NAA +0.5mg/L AgNO3
NBA1.0-1.0N6+1.0mg/L 6-BA +0.1mg/L NAA +1.0mg/L AgNO3
NBA0-3.0N6+3.0mg/L 6-BA +0.1mg/L NAA +0.0mg/L AgNO3
NBA0.5-3.0N6+3.0mg/L 6-BA +0.1mg/L NAA +0.5mg/L AgNO3
NBA1-3.0N6+3.0mg/L 6-BA +0.1mg/L NAA +1.0mg/L AgNO3
NBA2-3.0N6+3.0mg/L 6-BA +0.1mg/L NAA +2.0mg/L AgNO3接种后定期观察外植体生长情况,即时挑出污染外植体,用升汞重新处理后再次接种,筛选最佳培养配方。

2.3.2姜芽增殖培养
将初代培养出的姜苗作为外植体,以Ms+0.1mg/L NAA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1.0mg/L 6-BA 、3.0mg/L 6-BA,研究其对增殖的影响。

以Ms+1.0mg/L 6-BA +0.1mg/L NAA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3%、4%、5%、6%、7%、8%的蔗糖,比较姜苗增殖情况。

每瓶接种1-3棵姜苗,筛选最佳培养基配方。

2.3.3生根培养
在继代培养出足够的苗之后,根据姜苗生长情况,选择生长健壮,苗高4-6cm的增殖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上,每瓶5-6个苗。

以MS、1/2MS、1/4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含量3%,分别添加0.1 mg/LNAA、0.3 mg/L NAA、0.5 mg/L NAA。

所有培养均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基pH6.0左右,温度25℃,光照强度2000lx。

2.4 数据观测
2.4.1 在茎尖初代培养过程中从接种开始每3天观察一次,根据茎尖的生长情况定时地统计污染率和生长状况,以此来观察比较外植体消毒效果,并及时将污染的姜芽转出。

污染率(%)=污染外植体个数/外植体总数*100
2.4.2 当茎尖长出的嫩茎有4-5cm长时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每7天观察一次,观察并统计不同激素浓度的培养基上外植体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增殖情况。

增殖系数=形成的有效苗数/接种苗数
增殖率(%)=增殖的不定芽数/接种的总苗数*100
2.4.3将符合要求的姜苗转入生根培养基,7天观察统计一次,记录姜苗生根的长度和粗细程度等情况最后进行比较选出最适生根培养基。

生根率(%)=生根苗个数/姜苗总数*100
3 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处理对生姜消毒的影响
接种时用升汞处理,分别设置10min、12min、14min、16min的处理时间。

通过试验比较发现,10min处理的姜芽污染率达到90%,16min处理的污染率最低,为50%左右,但16min处理的姜芽生长一个星期以后出现明显褐化,比较12min和14min的处理,污染率差不多,而14min处理的姜芽在接种10天左右出现少量褐化现象,所以12min左右效果较好。

表2 不同培养基对姜芽消毒的影响
Tab.2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ure medium on disinfecting of ginger bud
6月27日污染数/接种数污染率% 配方名称6月17日污染数/接种

NBA2-3.026/41 10/15 65.03 NBA1-3.027/48 9/17 54.60 NBA0.5-3.035/48 14/19 73.30
NBA0-3.010/10 14/14 100.00
从表2,没有添加硝酸银的NBA0-3.0处理姜苗全部污染,而添加了硝酸银的其他三个处理污染率可分别降低26.70%-45.40%,随着硝酸银浓度增加,外植体污染率减少,但浓度再升高,对减少污染率的效果也不是太大,硝酸银含量以1.0mg/L效果最好。

3.2不同处理对姜苗增殖的影响
3.2.1 不同6-BA浓度对姜苗增殖的影响
将不同长度的姜苗接入培养基后,一般要在15d左右才出现肉眼可见的新生姜芽,姜芽生长位置不固定,从根部增殖出的姜芽较为常见,也有少数从茎段处长出。

出现姜芽后再生长15d左右,姜芽即可长成3cm左右的小姜苗以便于再次增殖转接,前后总共1个月左右。

表3 6-BA浓度对姜苗增殖影响的比较
Tab3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6-BA on proliferating of ginger
A处理:Ms+1.0mg/L 6-BA +0.1mg/L NAA
母苗大小接种外植
体数(个)新生苗个
数(个)
增殖数
(个)
增殖系数增殖率新苗形态大小

苗 >8cm 10 根生苗 18
茎生苗 14
总苗 32
6 根生苗1.80
茎生苗1.40
总苗 3.20
60.00% 长度范围1-6cm,
2-4cm居多
中苗4-8cm 11 根生苗 17
茎生苗 1
总苗 18
8 根生苗1.55
茎生苗0.09
总苗 1.64
72.73% 茎生苗长度1.5cm
根生苗长度4cm
小苗<4cm 7 根生苗 8
茎生苗 0
总苗 8
7 根生苗1.14
茎生苗0.00
总苗 1.14
100.00% 茎生苗长度0.5cm
根生苗长度1-3cm
居多
B处理:Ms+3.0mg/L 6-BA +0.1mg/L NAA
母苗大小接种外植
体数(个)新生苗个
数(个)
增殖数
(个)
增殖系数增殖率新苗形态大小

苗 >8cm 9 根生苗 18
茎生苗 4
总苗 22
8 根生苗2.00
茎生苗0.44
总苗 2.44
88.89% 长度范围1-8cm,
2-4cm居多
中苗4-8cm 18 根生苗25
茎生苗 3
总苗 28
13 根生苗1.39
茎生苗0.17
总苗 1.56
72.22% 茎生苗长度1.5cm
根生苗长度4cm
小苗<4cm 6 根生苗11
茎生苗 0
总苗 11
6 根生苗1.83
茎生苗0.00
总苗 1.83
100.00% 茎生苗长度0.5cm
根生苗长度1-3cm
居多
从表3可见,不同处理各增殖系数差异不大。

反而与种苗大小有关,较大的种苗增殖系数相对较高,增殖苗形状也相对较好,其次是中等苗,但小苗可全部增殖。

观察比较可以看出6-BA浓度对姜苗增殖的影响不明显(图版1)。

选择相同的6-BA含量,不同的蔗糖浓度来继续增殖培养,从而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3.2.2 不同蔗糖浓度对姜苗增殖的影响
将所得姜苗接入蔗糖含量分别为3%、4%、5%、6%、7%、8%的N
6
+1.0mg/L 6-BA培养基中。

表4蔗糖浓度对姜苗增殖影响的比较
Tab.4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sucrose on proliferating of ginger
母苗大小接种外植
体数(个)新生苗个数
(个)
增殖数
(个)
增殖系数增殖率新苗形态大小
蔗糖3%

苗 >8cm 8 根生苗 9
茎生苗 1
总苗 10
6 根生苗1.13
茎生苗0.13
总苗 1.25
75.00% 2-10cm不等,茎
芽较大10cm左右
中苗4-8cm 2 根生苗 1
茎生苗 1
总苗 2
2 根生苗0.50
茎生苗0.50
总苗 1.00
100.00% 1-2cm,茎芽10cm
蔗糖4%

苗 >8cm 12 根生苗 33
茎生苗 6
总苗 39
12 根生苗2.75
茎生苗0.50
总苗 3.25
100.00% 根苗4-10cm粗
壮;茎苗>12cm
中苗4-8cm 12 根生苗 32
茎生苗 2
12 根生苗2.67
茎生苗0.17
100.00% 2-7cm粗壮
总苗 34 总苗 2.83
小苗<4cm 9 根生苗 30
茎生苗 0
总苗 30
9 根生苗3.33
茎生苗0.00
总苗 3.33
100.00% <7cm粗壮
蔗糖5%

苗 >8cm 18 根生苗 36
茎生苗 0
总苗 36
16 根生苗2.00
茎生苗0.00
总苗 2.00
88.89% 0-10cm,平均
4.14cm。

老叶多数
枯黄
中苗4-8cm 10 根生苗 25
茎生苗0
总苗 25
10 根生苗2.50
茎生苗0.00
总苗 2.50
100.00% 1-5cm居多,平均
2.85cm
小苗<4cm 10 根生苗 20
茎生苗 0
总苗 20
9 根生苗2.00
茎生苗0.00
总苗 2.00
90.00% <3cm,平均
2.83cm
蔗糖6%

苗 >8cm 13 根生苗 48
茎生苗 7
总苗 55
13 根生苗3.69
茎生苗0.54
总苗 4.23
100% 平均4.34cm;
多为2-10cm;
粗壮;茎苗2-5cm
中苗4-8cm 19 根生苗 67
茎生苗 4
总苗 71
18 根生苗3.52
茎生苗0.21
总苗 3.74
94.74% 2-7cm,平均
2.9cm;粗壮
小苗<4cm 6 根生苗 21
茎生苗 0
总苗 21
6 根生苗3.50
茎生苗0.00
总苗 3.50
100.00% 平均2.66cm。

茎苗>10cm;根苗
2-3cm;中等粗细
蔗糖7%

苗 >8cm 17 根生苗 49
茎生苗 4
总苗 53
16 根生苗2.88
茎生苗0.24
总苗 3.12
94.12% 平均7.03cm;粗

中苗17 根生苗 39 17 根生苗2.29100.00% 平均2.04cm;粗
4-8cm 茎生苗 4
总苗 43 茎生苗0.24
总苗 2.53

小苗<4cm 16 根生苗 41
茎生苗 1
总苗 42
16 根生苗2.56
茎生苗0.06
总苗 2.62
100.00% 平均1.39cm
蔗糖8%

苗 >8cm 9 根生苗 38
茎生苗 2
总苗 40
9 根生苗4.22
茎生苗0.22
总苗 4.44
100.00% 根苗1-4cm;茎
苗>10cm;粗壮
中苗4-8cm 21 根生苗 66
茎生苗7
总苗 73
19 根生苗3.14
茎生苗0.33
总苗 3.48
90.48% 根苗多为2-5cm;
茎苗10cm左右
小苗<4cm 16 根生苗 43
茎生苗 4
总苗 47
15 根生苗2.69
茎生苗0.25
总苗 2.94
93.75% 根苗1-3cm居多;
茎苗6-10cm
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出,大苗的增殖率较高,且长势最好,茎秆粗壮,小苗做母苗增殖率低,增殖苗较弱。

蔗糖含量为4%时,种苗全部增殖,蔗糖含量6%培养增殖率最高,蔗糖浓度8%的苗增殖较多,但增殖苗相比来看更细弱。

综合来说,蔗糖含量6%效果较好,生长状况及苗长势均为最佳,。

所以试验得出蔗糖浓度6%较适合姜苗增殖(图版2)。

3.3生根培养
将快繁形成的长5cm左右的健壮小苗移至生根培养基中,7天左右根从小苗基部分化出来,生根率达100%以上;15天观察根平均达10条,叶色深绿,长势良好。

表5不同处理对生根的数量影响
Tab.5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on rooting in number
培养基NAA激素浓
mg/L
转接株数
(株)
生根株数
(株)
平均每株生根数(个/
株)
生根
率%
Ms 0.1 25 25 9.72 100 Ms 0.3 26 26 10.00 100
Ms 0.5 28 28 7.93 100 1/2Ms 0.1 30 30 10.78 100 1/2Ms 0.3 25 25 8.44 100 1/2Ms 0.5 26 26 12.58 100 1/4Ms 0.1 25 25 13.28 100 1/4Ms 0.3 23 23 13.70 100 1/4Ms 0.5
25
25
16.20
100
本试验中姜苗的生根率可达100%。

针对表5中的数据做方差分析,利用DPS 软件,运用LSD 法,所得结果如表6。

表6中可以看出,对于姜苗的生根,不同的激素浓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培养基之间有差异,且1/4Ms 与Ms 培养基差异显著,1/4Ms 的均值较高,所以分析认为,1/4Ms 培养基更适合姜苗生根,而不同的NAA 浓度对其生根影响差异不明显。

表6 不同处理对生根数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Tab.6 Varian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on rooting in number
激素浓度 字母标记表示结果 培养基 字母标记表示结果 处理 均值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处理 均值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0.5NAA 12.24 a A 1/4Ms 14.39 a A 0.1NAA 11.26 a A 1/2Ms 10.6 ab A 0.3NAA
10.71
a
A
Ms
9.22
b
A
表7不同处理对生根的质量影响
Tab.7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on rooting in quality
Ms
1/2Ms
1/4Ms
0.1 mg/L NAA 长度均在10cm 以内,
多为白色或浅绿色,细 长度差异大,1-20cm 都
有,且颜色粗细差异较大
多为10cm 或以上;白
色,细
0.3 mg/L NAA
长度以1-6cm 居多,
浅绿,不细
长度以3-10cm 居多,多
为浅绿,细
以10cm 以下为主,偶有20cm 左右;多数白色,

从表7,细细比较可以看出,1/4MS 培养基诱导产生的根长度较长,MS 培养基产生的根较粗壮。

激素0.5NAA 培养基诱导的根都有明显根毛,长势最好,从长度来看0.1NAA 诱导的根最多,表现较为复杂,1/2Ms +0.5NAA 培养基诱导生根情况也很好,以上生根培养基都能较好的诱导生根(图版3)。

4 讨论
4.1种姜催芽
精选块大、肉厚、皮色黄亮,未腐烂的健壮姜块。

用200倍的高锰酸钾或100倍的甲醛分别对珍珠岩及河砂进行处理。

将选好的姜块埋入以上四种不同的基质,200倍高锰酸钾处理的珍珠岩放入姜块24块、200倍高锰酸钾处理的河砂放入姜块10块、100倍甲醛处理的珍珠岩放入姜块11块、100倍甲醛处理的河砂放入姜块12块,放入培养箱,喷洒一定的水,保持温度27℃,相对湿度80%。

自第一次取芽开始,每一周,都可从姜块上取长出的芽作为初代培养外植体。

每周每个姜块可产生2-3个姜芽,第3周达到高峰。

姜芽最长可达10cm ,一般为1-4cm 。

河砂和珍珠岩对姜块发芽的影响差异不大,且从珍珠岩发出的姜芽相对更长更壮。

在试验过程中可发现,基质表面的姜块更易生芽,而基质底部、通气相对不流畅、周围基质比较潮湿的姜块生芽相对少且小,甚至有一个姜块出现腐烂现象,这与陈娟等(2007)[5]报道的生姜怕水相符合。

4.2姜块的消毒效果
本试验共取姜芽四次,将姜芽接种到添加了不同浓度硝酸银的培养基中。

经培养可观察到,高锰酸钾(200倍)培养产生的姜芽四次接种的污染率分别为63.26%、70.42%、60.00%、71.23%,四次总污染率为67.89%。

培养产生的姜芽四次接种的污染率分别为76.00%、68.57%、70.00%、63.33%,四次总污染率为70.00%。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高锰酸钾(200倍)处理的产生的姜芽接种后污染率略低于甲醛(100倍),但差异影响不大,在接种中都存在较明显污染。

0.5 mg/L NAA
1-6cm 为主,白绿细;10个根的姜苗根最长可达16cm ,且根为绿色粗壮有明显根毛
平均每株生根10根左右居多,1棵母苗产生30根以上
多数长度小于10,且色白
或浅绿,细
平均每株生根>10根
均为10cm 左右或以上;
根白色,细,1棵母苗有
明显根毛
4.3外植体消毒
在外植体消毒的过程中,本试验得到升汞处理12min为最好。

而根据薛寒青(2008)[6]等在2008年的文章中得出,15min的升汞处理效果最好。

与本试验结论有差异,初步认为差异原因与生姜材料有关。

薛寒青等的试验中采用的是山东莱芜片姜和山东黄苗生姜,本试验的试验材料为云南罗平小黄姜。

此外,薛寒青的实验只做了0min、10min、15min、20min的处理,未在15min附近做详细梯度的实验。

4.4姜苗增殖培养
在姜苗的增殖培养中,沙玉芬(2008)[8]文章中提出“较高浓度的BA有利于姜的诱导分化,适当浓度的NAA可以提高姜芽分化率”。

而在林丽金[11]的文章中指出“添加NAA 不利于幼苗分化再生”。

本实验支持林丽金等的结论,不添加NAA有利于姜苗的增殖。

但在本实验中,6-BA对增殖的影响效果也不明显,而且姜苗极易生根,加入NAA后,生根过多,对增殖培养时的转接造成很大影响,会明显导致污染的增多。

所以在本试验中,进行姜苗增殖转接时,先将根切掉再放入新培养基。

在组培中蔗糖是碳源和能量来源,没有能量和碳源任何细胞都不能生长。

经熬煮和高压灭菌后就会分解成植物能够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形式。

申丽琼(2009)[12]、郭韩玲(2006)[13]等人在文章中报道不同蔗糖浓度对马铃薯和苹果的组培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本实验也计划尝试着用不同的蔗糖浓度来促进生姜的增殖。

在严华兵(2011)[14]的报道中提出“低浓度蔗糖促进山薯组培苗增殖及试管苗发生”。

由于生姜为薯芋类蔬菜,与山薯为同一类,多靠块茎来繁殖,本试验通过调整培养基中蔗糖的浓度,也发现不同浓度的蔗糖对姜苗增殖有明显影响。

由于试验时间短,对比试验不够全面,姜苗污染损失较多,若想将本试验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大量的健壮合格苗,达到快繁目的,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试验为生姜的组培快繁提供了众多参考,与之前的许多报道有所不同,生根方面与其他的试验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为生姜组培研究提供参考。

5 结论
5.1 研究结果表明,硝酸银对减少污染具有重要作用,不添加硝酸银的处理姜苗全部污
染,且本实验认为硝酸银含量为1.0mg/L效果最好。

5.2 6-BA对姜苗增殖的影响不大,不同大小的姜苗增殖率不同,大苗的增殖率较高,且
长势最好,茎秆粗壮,小苗做母苗增殖率低,增殖苗较弱。

5.3 蔗糖浓度对生姜增殖诱导有重要影响,以蔗糖浓度4%和6%为最佳。

5.4姜苗极易生根,1/4Ms培养基生根数最多,不同的NAA浓度对姜苗生根的影响差异
不明显。

实验设计的培养基均能较好的诱导生根。

参考文献
[1]邓年方,潘百明.姜的组织培养研究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06-12407,12410.
[2]韩嘉义,韩曙.云南名特优稀商品蔬菜生产技术大全[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338-342.
[3]杨云颖,乔晓峰,李庆宏,等.生姜种苗组培及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210-212.
[4]刘奕清,陈泽雄,廖林正,等.生姜原原种标准化设施培育技术[J].北方园艺,2010(8):40-41.
[5]戴水莲,谢绍辉,李涛.生姜芽的组培快繁[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112-12113.
[6]薛寒青,王舰.生姜组织培养中脱菌试验研究[J].长江蔬菜(学术版).2008,9b:60-62.
[7张玲,马林,李卫森.生姜组织培养的快繁技术[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2):173-175.
[8]沙玉芬,苏佳明,段晓娜,等.优良调味型姜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长江蔬菜.2008,4:55-56.
[9]李红梅,张侠,宋莉璐,等.生姜茎尖的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快繁体系的研究[J].山东科学,2008,
21(5):1002-4026.
[10]陈娟,潘开文,毕世荣,等.生姜茎尖组织培养和污染率控制的研究[J].长江蔬菜,2007,1:38-40.
[11]林立金,付凤玲,朱雪梅,等.不同处理方法对生姜组织培养的影响[J/OL].中国科技论文在
线..
[12]申丽琼,吕长文,王季春,等.蔗糖和外源激素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影响[J].中国马铃
薯.2009,23(2):68-71.
[13]郭韩玲,赵亚丽,梁建军.培养基蔗糖浓度对苹果组培苗扩繁和生根的影响[J].山西果树.2006,9
(5):11-12.
[14]严华兵,杨丽涛,李俊玲,等.不同蔗糖浓度对山薯组培苗形态发生途径的影响[J]. 热带作物
学报,2011,32(7):1325-1329.
图版1 姜苗增殖方式图
a从基部增殖b从茎部增殖c从茎部增殖d从基部增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