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理论.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 未施。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 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 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 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 学说。
2、中期(1902-1909)
及 其 翻 译严 理复 论 简 介
严复
1854.1.8—1921.10.27
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 家,曾赴英留学,毕业于 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 (The 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 其一生任职无数,京师大 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时, 任首任校长。
关于严复的评价:
傅斯年说得更为不客气:“严几道先生译
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 是因为他不曾对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 负责任。”“严先生那种达旨的方法,实在不 可为训,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于改旨而后已。” 在傅斯年看 来,严复的翻译中,“信、达”都没有了。
蔡元培则对严复的“雅”有所批评:“……
他的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 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 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事翻 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以文 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1896-1902)
背景: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正处 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勾 结中国封建势力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另一方 面沉睡的东方巨狮开始觉醒。严复正是当时思 想先进的代表人士之一。可是,严复虽精通格 致之学,又是英国海军学校的高材生,精通工 程技术学,却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 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 民知民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名人各家对“信达雅”的评价
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译笔并世数严林”,
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这两 个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其译笔就全都不“信”。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堪称严、林译著典范的两部 书:《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前者 是严复融译、注、论、释为一体的“译述”, 后者则是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根据别人的转述, 而以他的生花之笔改写的,实际上是文学再创 作。就严复来说,也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译 著都是“译述”,这,都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对于忠实原文的要求。
二、“严氏选择原书,是认定先后缓急和 时势之需要而翻译,故每译一书都含有极深远 的用意。”“这也是严译的一种特色”。
三、“严氏所选译的书都是他精心研究过 的。凡与原书有关系的书,他都涉猎过的。不 然,他作的案语,必不能旁征博引,解说详明, 且有时加以纠正或批评了”。
四、“严氏所选译的书,他均能了悉该书 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关系,和与中国古代学者思 想的异同。”其中“究竟有无附会之处,姑且 勿论,但至少可知其并无数典忘祖之弊。一面 介绍西学,一面仍不忘发挥国故。这也是严氏 译书的特点。”
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 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 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 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 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 (“取便发挥”),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 图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原富》 ( 1901-1902 ) 《群学肄言》(1903) 《社会同诠》(1904) 《名学浅说》(1909)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 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 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 对原著多所阐释。
译文欣赏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补充 ——选书的原则
一、“严复选择原书之卓识” 他处在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空气中,人人只知道西洋的 声、光、电化、船坚炮利”,而他却“根本认 定西洋各国之强盛,在于学术思想,认定中国 当时之需要,也在学术思想”,几乎可以说, 当时的举国上下,唯有严复具有“介绍西洋学 术思想的卓识”。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 复 的 翻 译 原 则
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 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 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 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 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 学说。
2、中期(1902-1909)
及 其 翻 译严 理复 论 简 介
严复
1854.1.8—1921.10.27
出生于福州南台的中医世 家,曾赴英留学,毕业于 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 (The 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 其一生任职无数,京师大 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时, 任首任校长。
关于严复的评价:
傅斯年说得更为不客气:“严几道先生译
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 是因为他不曾对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 负责任。”“严先生那种达旨的方法,实在不 可为训,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于改旨而后已。” 在傅斯年看 来,严复的翻译中,“信、达”都没有了。
蔡元培则对严复的“雅”有所批评:“……
他的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 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 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事翻 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以文 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1896-1902)
背景: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正处 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勾 结中国封建势力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另一方 面沉睡的东方巨狮开始觉醒。严复正是当时思 想先进的代表人士之一。可是,严复虽精通格 致之学,又是英国海军学校的高材生,精通工 程技术学,却把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 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 民知民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名人各家对“信达雅”的评价
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译笔并世数严林”,
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这两 个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其译笔就全都不“信”。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堪称严、林译著典范的两部 书:《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前者 是严复融译、注、论、释为一体的“译述”, 后者则是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根据别人的转述, 而以他的生花之笔改写的,实际上是文学再创 作。就严复来说,也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译 著都是“译述”,这,都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对于忠实原文的要求。
二、“严氏选择原书,是认定先后缓急和 时势之需要而翻译,故每译一书都含有极深远 的用意。”“这也是严译的一种特色”。
三、“严氏所选译的书都是他精心研究过 的。凡与原书有关系的书,他都涉猎过的。不 然,他作的案语,必不能旁征博引,解说详明, 且有时加以纠正或批评了”。
四、“严氏所选译的书,他均能了悉该书 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关系,和与中国古代学者思 想的异同。”其中“究竟有无附会之处,姑且 勿论,但至少可知其并无数典忘祖之弊。一面 介绍西学,一面仍不忘发挥国故。这也是严氏 译书的特点。”
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 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 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 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 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 (“取便发挥”),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 图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原富》 ( 1901-1902 ) 《群学肄言》(1903) 《社会同诠》(1904) 《名学浅说》(1909)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 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 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 对原著多所阐释。
译文欣赏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对严复翻译标准的补充 ——选书的原则
一、“严复选择原书之卓识” 他处在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空气中,人人只知道西洋的 声、光、电化、船坚炮利”,而他却“根本认 定西洋各国之强盛,在于学术思想,认定中国 当时之需要,也在学术思想”,几乎可以说, 当时的举国上下,唯有严复具有“介绍西洋学 术思想的卓识”。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 复 的 翻 译 原 则
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 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