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摘要:全球化已经成功地把世界上各个国家紧密连接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中美两国间的经贸往

来飞速发展,双方商务谈判越来越频繁,因此,两国谈判者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必须正确处理商务谈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分析两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未来可能的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来应对商务实践。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活动成本;中美经济;商务实践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对外经贸往来变得更为频繁。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对外经贸往来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经贸往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行为受其文化制约, 而文化又是通过人的行为予以体现。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谈判风格是他们所处文化的一种反映。国际商务的参与双方如果来自两种迥异的文化, 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场商务的进行将不会轻松。所以, 商务参与者在谈判开始前和谈判过程中仔细研究对方的谈判风格是非常必要的。在研究对方的文化风格的同时, 参与者逐渐熟悉对方的文化, 这使得参与者能够预测对方在国际商务进行中的表现、反应和策略。对对方的文化越了解、越熟悉, 在国际商务中就能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可以采用的策略也就越多,从而在商务过程中将变得更为主动。

一.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

(一)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对中美商务行为的影响

通过语言对比我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且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对中美商务带来的影响。美国是个典型的低语境语言(文化)国家,在这种文化中,很多信息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或文字传递的。由于美国长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经济实力以及认为对谈判技巧的谙练,谈判语言明显具有对抗性,口气断然。这些都是具有开拓精神、“求胜欲望”强的欧洲移民后代的典型特征。而中国则属于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非语言交流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是传递和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体态语言广泛运用,如运用眼神、外貌、音调、位置、距离、环境等非言语因素来进行沟通。

对于中美语言在使用中的差异性,理解话语的真正含意,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是非常必要的。并且,中国人显得温和,说话婉转,不喜欢争辩,很少对抗,而且常常使用沉默这一非言语行为,对某问题有看法,或者不同意某条款时,有时不直接说“NO”,并时常用沉默来代替,以此表示礼貌和对对方的尊重。美方谈判者推崇明确、坦率、直接的方式交流,说话力求清楚,不模棱两可,他会直陈所想要的东西。另外,美国人对争辩情有独钟,而中国人奉行“和气生财”的古训,把和谐看作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判中尽量避免磨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久合作。

(二)价值观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

中美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更加深刻,因此,也更难以控制与把握。在具体实践中价值观差异对国际商务行为的影响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客观性反映了行为人对“人和事物的区分程度”。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对待事物的理解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谈判桌上,美国人不徇私、不在意关系,不计较和他谈判人的地位是否与他对等,做决策根据事实、数据说话,而不是人。“公事公办”等话语就反映了美国人的客观性。因此,美国人在国际商务活动时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把人和事区分开来”这一观点被看成是不可能的。

2.平等观念。美国经历了争取平等自由权力的资产阶级革命,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美国人从事商务坚持平等、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美国奉行平等主义价值观,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认为双方进行交易,无论哪一方都要有利可图。在情况的介绍方式上,西方人使用具体的方式,特别喜欢用数据说话。他们的商务方式是喜欢在双方接触的初始就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推出自己的方案,以争取主动。在这一原则下,他们会提出一个“合理”方案,并认为是十分公平合

理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中国企业经营者的观念意识往往具有西方早期市场经济时期的某些特点,在商务活动中往往采取“单赢”策略,涉及经济利益时,较多地考虑己方的利益,而不太关注对方的利益。而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则相当成熟,所以西方国家商务参与者更多地采用“双赢”策略,基本上能考虑双方的实际利益。

3.时间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观念。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生活节奏比较快。这使得美国人非常重视、珍惜时间,注重活动的效率。所以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常抱怨其他国家的谈判对手拖延,缺乏工作效率,而这些国家的人也埋怨美国人缺少耐心。如北美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循环往复的,中国人会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在广泛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议题和衡量议题的重要性,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美国人具有强烈的现代竞争意识,追求速度和效益,所以美国人异乎寻常地珍惜时间,将时间看作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是可以估算的。他们常精确到以“分”来计算时间,时间与效率是他们十分看重的要素,这就造就了美国商人雷厉风行的商业作风。他们会在各个环节尽量缩短谈判时间,力争使每一场谈判都能速战速决。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循环往复的,中国人解决问题善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中国哲学虽不否认对立,但比较强调统一方面,然而西方人善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所以在商务谈判中,常常发生美国人抱怨其对方拖延时间,缺乏工作效率。(三)商务谈判风格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在谈判方法上,以中美为例,由于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他们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也就是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去指导具体解决问题方案的制定。他们不存在明显的次序之分,通常要到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承诺,从而达成协议。而西方人由于分析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因此,我们经常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从头到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的协议的总和。

(四)伦理与法制的认识程度不同

美国是一个高度法制的国家。据有关资料披露:平均450名美国人就有一名律师,这与美国人解决矛盾纠纷习惯于诉诸法律有直接的关系。他们这种法律观念在商业交易中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而依靠法律和合同。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在人们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商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而美国人不讲究私人交情;在决策上,中国商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注重友情和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遇到棘手问题,往往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美国人的这种法律意识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反差较大,这在中美商务人员的洽商中表现的也尤为突出。中国人重视协议的“精神”,而美国人重视协议本身的条文。一遇矛盾中国人就喜欢提醒美国伙伴注重协议的精神,而不是按协议的条款。与中国人签约,美国人重合同、重法律,还表现在他们认为商业合同就是商业合同,朋友归朋友,两者之间不能混淆起来。因此,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既然是老朋友,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要对方提供比别人的优惠待遇,出让更大的利益,表示难以理解。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中美商务文化成本

商务成本可分为两种:硬成本和软成本。硬成本即是企业设立和经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一般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软成本是制度、政策和政府效率所导致的企业设立和经营过程中的效率损耗。

长期以来, 中国参与国际价值链体系的分工, 其比较优势就在于较低的成本, 这种成本主要是较低的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构成的要素成本。以低成本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形成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较低的要素成本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促进了企业技术扩散, 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然而,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要素成本也在不断提高, 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经济的全球化浪潮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 同样以其较低的要素成本与中国竞争, 并且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市场体系等方面参照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体系建设, 从而更具有制度优势。可见,中国的商务成本呈现一个不断

增长的趋势。而且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在中国的商务成本还包括很多隐性成本,即人情成本,无论是商业伙伴、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关系部门,在中国都需要很大一部分开支用于人情的消费。所以,虽然中国商务成本比美国低,但经济效益和商务环境的优势正逐渐丧失,急需建立完善的机制来改善。

美国的商务成本相对于中国自然是要高不少。分析原因,美国的商务成本偏高主要是生产要素投入成本要素昂贵,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都高于中国。虽然美国的商务成本偏高,但是美国完善的市场制度、高效的政府运作、市场运行规范化制度化,使得美国的交易成本要比中国低不少,这就保证了在美国虽然有较高的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但是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商务环境较好,较高的商务成本还是会吸引很多投资者的。

三.中美未来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保持在年增长率8%左右的高位,各国媒体早就开始议论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持续了三十年,并且还一直大步前进者,没有人会看衰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阻碍中国的发展,如科技实力的不足、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经济像一个快速崛起的巨人,若是能处理好各种问题,必然会有超越美国的那一天。

相对于中国朝气蓬勃的发展,美国就是现今世界里的巨无霸,经济总量常年排名第一,并且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无论是文化输出、科技创新能力、军事水平都是没人能及。美国实干型的文化也不断的推动美国的前进。虽然现在美国遇到不少问题,例如财政赤字、金融危机、医疗改革,都在降低这个巨人前进的速度。综合考虑,拥有最完善的市场化经济的美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资本流向的天堂,未来经济相信也还会称霸世界很长一段时间。

四.商务实践

(一)树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美国人从自己单方面的立场出发,与中国谈判忽视双方差别存在,都不利于谈判的进展。国际商务的开展,必须加强跨文化意识,认识到不同文化类型背景的参与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学会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认识到文化差异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知晓至少会提供克服的机会,以避免因为对文化的无知而导致的国际商务谈判障碍。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要灵活多变,使自己的商务风格和策略适应不同的商务文化类型。(二)宽容不同文化,做到理解尊重

对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应增进了解,双向靠近,取长补短,宽容不同文化,力求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人们往往习惯把自己的文化习俗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当他们遇到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会觉得他们的思维、言行不可思议,甚至感到惊讶,流露出轻蔑、厌烦的情绪,这会影响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所以,商务人员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商业习惯有所理解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对方,做到知己知彼。

(三)针对特定文化采用特定谈判策略

洽谈双方初次接触谈判中,通过无声信息传递和有声信息沟通、以及对方固有文化来确立己方谈判策略,重要的是做好谈判的准备,准确定位对方的同时,也要对己方定位准确。与美国谈判代表洽谈至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避免表现出没有耐心;二是确保你的谈判人或团队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并备好一些相关数据资料,以使对方相信你的建议是可行的;三是注意对方需要显示他们的强大、有能力和有经验;四是在充分了解了对手所属文化的谈判风格后,谨防文化假设。因同一文化的两个人其作风也不一定完全相同,要有灵活性。使你的谈判风格、谈判策略适应特定的人、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场合;五是克服语言沟通障碍。中美两国语言在运用时应注意同样的话可能有不同含义,谈判过程中应通过归纳和提问来检查理解程度,并搞清楚形体语言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2]. 安礼伟, 李锋, 赵曙东. 长三角5 城市商务成本比较研究[ J] . 管理世界, 2004( 8)

[3]. 安树伟, 魏后凯. 北京工业发展中商务成本的判断及其控制[ J] .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5)

[4]. 保罗·克鲁格曼.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 刘志彪. 长三角区域合作建设世界制造中心的制度设计[ J] . 南京大学学报, 2005( 1)

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漫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紧密联系,我们的地球也被称为地球村。由于社会的发展,世界正不断缩小。以前做生意有区域性限制,如今早已冲破国界;以前信息传递耗时,如今媒体遍布、信息迅捷。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因此,涉足他种文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阻碍人民自由交流的那堵无形墙也正在日益崩塌。而交流就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送礼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送礼不仅是拉关系,更是加强往来,增进情谊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文化风俗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送礼文化。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入手,谈谈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几点粗浅建议,希望能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人们常以送礼来表达情意。有时候礼物本身并不贵重,却深深表达了送礼人的心意,使受礼人为之感动。但综观全世界,由于各国的文化风俗不同,各国皆有送礼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红包是一种装钱的特殊红色小纸袋。这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由父母或朋友送给小孩的礼物。红色也可以送给没有结婚的亲戚或朋友。未婚的职员同样也希望从老板那里得到红包。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婚礼或关系亲密的亲人朋友生日时,也会送红包。红包里的钱可以是几元,也可以是一大笔。 俄国人社交中讲究送礼,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礼物选得合不合人心意很重要,礼物的价格倒在其次。设计新颖、制作精美又有一定纪念意义的礼物,像旅游纪念品就广受欢迎。去人家里做客或参加聚会,俄国人通常送鲜花、糖果或小纪念品等。对俄国人来说,直接送钱给他们是一种侮辱。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社会交往中,给主人/女主人赠送一份小礼物是比较得体的做法。通常,这种礼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装。其他在生日、周年庆、婚礼、领洗礼等场合赠送的礼物轻重要依你们的关系而定。 对西方人而言,圣诞节的精神是向周围的人表达关爱。因此,圣诞节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礼节庆了。礼物大多数是写满祝福与问候的圣诞卡,但小卡片铺天盖地、漫天飞舞,表达了浓浓的关爱之情。 二、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 1.购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 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 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 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 视变通、含蓄。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 尚的。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 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西方 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另外, 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 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you”,欣 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而对于一向 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 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 “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 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 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Brown和Levinson

中西方送礼的对比

●礼品观念上的差异Gift conceptual differences 中国人往往注重礼物的实际意义 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礼物的轻重或礼品价格的高低,而是礼品的纪念意义 中国人送的是礼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纪念品 Chinese people tend to focu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gifts Westerners focus is not a gift or gifts severity level of prices, but the gift of monumental Chinese people to send a gift, and souvenir Westerners sent ●送礼的目的显露不小的差异The purpose of gifts revealed no small difference 中国人送礼,往往目的性很强,请求别人帮助. 西方人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以及礼物的象征意义. 一般是在得到帮助之后,以表达诚恳的谢意。 Chinese people gifts, often strong purpose, request help from others. Westerners focus is the gift of this behavior, and the symbolism of the gifts Generally in the get help after to express sincere gratitude. ●接受礼物是反映不同To accept gifts reflect the different 中国: 在中国,人们在接受礼物时往往并不喜形于色,,比较含蓄,且不当面打开礼品,认为这样做非常不礼貌,而且会给人留下“贪财”“贪婪”的印象,或让人感到对所接受的礼物过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离开后,或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礼品。中国人普遍注重礼物的实用价值,万一礼物不实用,或对方送重复了,也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 In China , people are often not visibly pleased to accept gifts , more subtle , and does not open the gift personally think that it is very impolite , but will leave a " greedy " , " greedy " impression , or feel right accepted a gift too concerned about . Often after the guests leave, or after returning home quietly opened gifts. Chinese people generall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a gift, if a gift is not practical, or the other party to send repeated, that does not make the other embarrassment. 西方:感性外露的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想到的首先是感谢。因此,为了表示谢意,他们往往会当面小心打开礼物,大呼小叫的称赞一番,激动时还拥抱你一下,与你同时分享快乐。有时在结婚庆典上,主人还将客人送来的礼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庆的效果。 Perceptual exposed Westerners to accept a gift, think of first is gratitude. Therefore, in order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him that they often face carefully opened gifts, yelling praising, excited Shihai give you a hug, happy to share with you at the same time . Sometimes the marriage celebration, a gift from the owner will also showcase some guests to increase the festive effect. ●相同的心理,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 The same psychological, different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东西方的礼文化在习惯上的差异,不分上下伯仲,仅仅是大文化背景差异的表象。 The ceremony in the East-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habits, neck and neck par, just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appeara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s . 但在不同的行为的背后,其实具有相同的心理:那就是大家都希望送出去的礼品被对方喜欢、接受。 But behind the different behavior, in fact, have the same mentality: that we all want to send out the gift was the other like it, accept it. But behind the behavior of different, but have the same psychological: that is we all want to send out the gift being loved, accepted. 大家也都会因为接受了对方的礼品而感到由衷的欢乐。 We will also accept each other's gifts because feel heartfelt joy.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礼品与纪念品——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其实,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东西方对赠送礼物都很重视,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中国有句古话,“来而无往,非礼也。”你请我吃一顿饭,我也请你一顿。你送我礼品,我下次也还礼给你。我送你礼品,你不回礼,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间,我有一次去法国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来没带礼物。考虑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这样的确有点失礼。不过,轮到我请他和其他朋友吃饭,他也如法炮制,没带礼物。这就是对等原则。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送礼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是礼品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注重礼品的实质意义,即它的实用价值,而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被人口压力所困扰,资源匮乏,社会生产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环,因此,我们尤其注重物质生活,注重物质的实用性。给新婚夫妇送礼,过去常常是被面、床单、桌布等,为新生儿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装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实惠。不过,现代人更加开明,这些被面、床单或小衣服多得实在难以处置。于是,现在干脆改送钱,爱买什么买什么,真是越来越实用。 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礼品,中国人也十分注意其实用价值。比如说中国人送字画、邮集,往往不在乎对方是否欣赏,而在于字画、邮品的收藏价值。新年送贺卡,往往选择有奖明信片,说不定对方还可以中奖。过年还可以送保险卡。贺卡、保险卡同样是卡,但实际意义不同。现在生活条件都上了一个层次,中产阶级家里该有的都有了。礼送得不对,或送重复了,会适得其反。于是,干脆改送购物卡,缺什么买什么。 即使是外事礼品,许多单位往往是按照中国人注重实用的标准来定做的,如手表、皮带、坤包、钱包、衬衣、T恤等。因为这些单位在定做外事礼品时,要考虑到送礼对象不仅是外国人,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人。 中国人注重礼品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对价签的重视程度上。我们出国时买礼物送人,外国商店的店主或店员往往会费很大的事专门把价签撕下来,而中国人恰恰就要这个价签,为的是让人看到礼物的实际价值。我们有时在国内购买降价、打折商品送人,还特意让商店给留下原价的价签,或开上原价的小票,为的是让受礼者感到自己心诚,送上了如此贵重的礼物。有些商品的原价简直是天价,送礼的人明知受礼者不会相信,也要留着原价的价签。 东南亚一带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送礼时也有注重礼品实用价值的倾向,尤其是给中国人送礼。那些主管泰国事务的人,T恤基本不用买,几乎都是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2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6《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7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8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9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0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1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12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3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5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7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18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20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2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4 25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27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28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29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32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34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35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40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中西文化差异之送礼文化差异

China’s Custom of Gift-Giving Choose a gift As for Chinese, we often pay attention to the gift of use value but not the memorable or special meaning. Therefore, Chinese usually choose something expensive as a gift .W hat’s more the more expensive the gift is ,the clos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iver and the receiver is. The gift is offered using both hands and must be gift-wrapped. In Chinese New Year, money will be given in a red envelope. It is usually using an even number of new bills. Taboos in China Do not give clock as gifts. The world for “clock”Chinese is similar to the word for death ,it is impolite. Color such as white, blue or black are associated with funerals. Do not wrap gives in these colors. Red, yellow and pink are same as joyful colors ,which are more acceptable for gift wrap. Gift receiving Chinese tradition dictates that a person should not appear greedy ,so the recipient will refuse the present when the first offer. The giver should politely continue to offer the gift until the opposite side accept it . If the recipient did not open your gift, it does not mean that he or her is not interested in it. We always open the gift after the giver has left .No matter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we always say “I like it very much”. Sharp objects are not suitable such as knives ,letter openers or scissors which imply the

中美礼仪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中国闭关自守,对西方不了解,在一次希特勒举行的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中国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在国外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在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再例如,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在文化方面就美国来讲,中国人赞赏推崇的愚公移山,令全拿搬家不当回事的美国人大惑不解,他们会用智叟的语调发问:“他为什么不搬家?”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如此相反的结论,如此巨大的反差,是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显现。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中国游客在美旅游后准备买票回国,凭主观想象买票是肯定要排队的,但当他们进入售票大厅时,见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办理手续,另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的边上。我国的游客马上拥至窗口抢购机票,售票员在给中国游客办好机票后,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买票请自觉排队,并用手指了指边上的人,当中国人回头看时,他们报微笑,使几个中国人真是无地自容。在现代的社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以自己的国情来看待别国才会出“洋相”,这有待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美国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面,我们对美国的礼仪文化作点研究: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中西礼仪差异论文

浅谈中西方礼仪差异 摘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但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与交际语言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与服装礼仪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礼仪文化交际语言服装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的礼仪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近代有一则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因为不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闹出了笑话。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

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由此可见,了解中西礼仪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礼仪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 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 西方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2.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 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The Differences of gift中西方送礼差异

The Differences ofgift-giving behavio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s we all know, gift giving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every culture. No matter in China or 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all pay attention to gift giving and gift receiving.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emphasized in the following contents. First, in China, people often pay attention to the fift of use value but not the memorable of special value. Therefore, Chinese usually choose something expensive as a gift. On the contray, in the West, people do not give a very expensive gift. They choose something cheap but special as a gift. Second, as for packaging ofgifts, the Chinese devote particular care to packaging and level.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packaging of gifts are very simple. Third,the opportune moment of giving gifts is also different . The Chinese people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imeliness of gifts.And we often send out the gifts in advance or just in time. 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may send out the gifts at the time you arrive or live. Forth, in China, people should not appear greedy, so the recipients will re fuse the present when the first offer. And they may open the gifts in private.B ut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host usually open the gifts on the spot to express the l ikeness of the gifts. Fifth, there are many taboos of gift giving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 In China, people should not give clocks as gifts. The word “clock” in Chinese is similar to the word for “death.” It is impolite. And do not wrap gifts in white ,blue or black. Besides, sharp objects such as knives, letter openers or scissors, these too imply the severance of a relationship. 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should not give yellow roses, which can signify “jealousy”. And in Italy, never send chrysanthemums, since they suggest death. In conclusion, before giving a gift to a foreign friend, you’d better make clear about the etiquette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