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教学中点滴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摘要: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仔细分析教学的得与失,谈谈相关体会。关键词:分数教学动静教学法体会
一、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体会
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引入分数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苹果是5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
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二、动静教学法在分数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我们在动中找到知识的切入点,在动手、动脑中感受到知识形成
的过程。这就是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对知识的扩展是有利的。
在实际教学中,死气沉沉的课堂,调动不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但是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往往会使那些持有疑问的孩子不能真正搞懂问题。他们会在热闹的场景中迷失自己,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由来及解决办法,一个知识的关键点就被忽略或错过了。如何把握一堂课”动与静”的度,我在下面这个案例中感受较深:
在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十一册分数乘除法中,关于谁和谁约分的知识,我在教学时遇到这么一些环节,先是教学分数乘法的约分问题:在×中,我告诉学生,分子分母可以交叉约分,即3和9约分,4和16约分。学生都积极地练习着相同类型的习题,我也特别强调:”分子和分子不能约分,分母和分母不能约分。”有一个孩子幽默地说到:”那就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引得全班同学哄哄大笑,教室里一片热闹,孩子们都很兴奋地议论着。这是孩子真实有效的认识过程,也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一个兴奋点。我紧接着出示×3,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太简单了,不就是3和9约分吗?”我肯定了这孩子的说法。就在这时,另外一个孩子说:”老师,’3’不是分子也不像分母,怎么能和9约分呢?”同学们又哄哄笑了起来,有的学生说”真苯!还不知道’1’可以看作是整数3的分母。”教室里秩序显得有些乱。我告诉了这位同学正确的做法后,意识到课堂该”静”了,于是我又出示了÷,并请了一个同学到黑板前,他毫不犹豫地用被除数中的分子4和除数中的
分母4约分,3和9约分。这时教室里刚才热闹的气氛一下静了下来,一个学生回答说:”黑板前的同学做对了,是按分子分母交叉约分的方法做的。”而另外一个学生却说:”这个式子不能这么简单地交叉约分,到底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因为它不是乘法。”我鼓励了这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优秀的学生。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如何将分数除法转化成乘法的方法来约分计算。孩子们都愉快地学懂了知识。
通过这一节课我认识到,那位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同学,思维的火花确实迸发出来了,是一个真实展示自我认知过程的孩子,由此也带动了整个课堂气氛的热度。说’3’不是分子也不像分母的那位同学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得探究问题的热度继续升温。探究问题就是需要怀着较高的兴趣去挖掘。那位说”真笨!”的孩子却又把课堂更多的议论声带动起来了,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这时设置进一步难度的问题,并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这一做法能够给课堂过高的”热”降一温,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转移到了黑板前这位同学的表现上来了。
我们的课堂要讲有效性,如果不设置调起学生兴奋点的环节,学生就不会提出一连串的真实想法,打不开思维的阀门。如果任凭学生热闹地讨论,老师精彩的讲解,那么不知道整数3的分母可以是1的同学就没弄明白。
因此,课堂教学不要忽视学生的疑问,在捕捉学生兴奋点的同时,用转移注意力,增加问题难度的方法来控制课堂过度兴奋带来的不
利。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