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组的课堂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小组的课堂讨论

一、引言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所共享的教育理念。其中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生课程一大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更新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当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新时期学习的主流。其中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是变革方式中最有特色的一种途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社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在合作中互动信息、交流情感、促进学习,在合作中加强团结实践,降低焦虑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课堂讨论是实施这种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1]

二、课堂讨论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讨论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英语课堂,有些教师为了讨论某个话题,临时地把班级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的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到的养成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要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

(1)讨论小组的分组原则

小组讨论强调的是小组的集体行为,而学生在性别、成绩、能力、性格、文化背景等到方面上都有差异。因而在分组时,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讨论小组间的比赛。总之,分的组要为学生的讨论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最能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在讨论中的焦虑感等消极因素,为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2)混合分组

混合分组可使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即使成绩中等的学

生甚至差等生也有机会充当“教师”或“专家”。他们在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时,总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由此,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而且混合分组能使学生在学业水平、语言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经济、社会背景、甚至种族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学会平等交往。学生在合作讨论活动中形成平等、民主意识,同时学会产生移情,即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和容忍不同观点和意见。这些情感的形成对克服语言休克和培养文化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和科代表给本班学生按成绩、语言表达能力、语音、性格、组织能力等方面排个队,然后再进行优化组合,并从中挑选一位性格较为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在实施讨论时给本组分配角色,组织讨论,做好讨论记录。

教师的调控作用是课堂讨论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2]

教师在讨论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分享其他同学的知识、经验,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也就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由单一的个体学习转向合作性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如何在实施讨论的过程实现上述的教学效果就得依靠教师在讨论中实行有效的调控。

(1)调控小组讨论的话题

课堂小组讨论要有讨论的话题和焦点,否则讨论时就会出现纠缠细节或跑题的现象,而且这样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达不到我们讨论的目的。我们发现有时我们的话题只是就课文的具体细节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只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表述,讨论后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也是以课文中的枝节内容为主,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学生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教师只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与培养,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甚至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可有时我们又会发现我们的话题模棱两可,或话题涉及的范围太大,学生在讨论中觉得很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讨论这种

话题。因此,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深入研究课文,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课文的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能否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例如,在SEFC Book IB 的“ What is a healthy diet ?”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先从自己一天三餐通常吃什么开始交流,学生一听到这个与自己生活的关的话题都踊跃发言,而后我们就把话题一转,开始讨论“Do you think you are having a healthy diet ?”学生开始从自己的饮食中关注什么是healthy food ,什么是unhealthy food 。再例如,在教学SEFC Book 2B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时,让学生讨论污染的问题,如果纯粹是就题论题,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我们在设计话题时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审察一下本地的污染问题,以及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及建设性的建议。当代的学生都是思维敏捷,富有个性,富有个人见解的年轻人,于是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建议连老师都为之赞叹。(2)调控小组论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我们发现在讨论中,有些学生恪守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的信条,在讨论中总是那么被动,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深怕其他同学会嘲笑他。展示讨论结果时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位胆子比较大的,表现欲较强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则充当“看客”或“听众”。这时我们不禁对这种讨论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小组讨论本应使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感觉到合作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指导工作,首先是对讨论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如何做好讨论记录,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本组讨论搜集资料。作为组长如何想方设法让本组成员以小组的荣誉为重。另外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得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引导他们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并且力求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让那些较为胆小、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