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之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应当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共产党宣言》的原理过时了

2.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关键所在。因为这一品质

A.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

B.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的具体体现

C.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对真理避免相对真理的关键所在

D.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广泛的群众性。

D.自觉的实践性

4.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实现

A.无矛盾的和谐社会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C.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5.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 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6.把哲学唯心主义看做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种观点说明唯心主义哲学

A.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

B.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C.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D.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

A.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B.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C.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不存在差别

D.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8.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 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

D.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 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的一般特征

B.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意识由物质决定

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0.意识

A.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D.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e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A. 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1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13.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B.前者肯定绝对运动,后者否定相对静止

C. 前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否定绝对运动,后者肯定相对静止

1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1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以下正确表达这一原理内容的是'

A.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C.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D.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1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17.以下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C.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D.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19.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直接现实性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D.形式多样性

20.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D.思维活动

2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这是因为

A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22.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多重关系,即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其意识的关系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2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体现在

A.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B.人类世界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C.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

D.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

24.2008年9月29日下午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到访的美国《科学》杂志主编,温家宝主张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在世界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B.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5.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以下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B.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等全球危机问题,是自然系统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6.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具有多样的形式

27.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的特点是

A.普遍性B。多样性

C.主体性D.客观性

28.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

A.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29.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0.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整体性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

以下正确反映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是

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31.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发展

A. 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B.是一个过程

C.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是一切变化

3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33.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 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 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 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D.肯定保守主义是正确的

34.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3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6.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它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8.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使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D.能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39.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通过谈判等形式,以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而告终,它对当事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40.“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4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A. 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B.“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C.“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

D.不同事物不存在对立和竞争

42.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合”,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听其言,观其行D.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4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4.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 个性中包含着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45.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

A. 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D. 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46.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B.矛盾是具体的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47.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 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

B.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不同事物的矛盾是特殊的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4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49.矛盾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别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D.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的区别5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的关系是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量变中渗透质变·

D.质变中渗透量变

52.以下关于质、量、度,表述正确的有

A.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D.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

53.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

A. 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B.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D.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54.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 主观、任意的否定

55.在辩证法看来,否定

A.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实质是“扬弃”

56。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D. 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5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A. 必然性中包含着偶然性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D.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58.“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命题割裂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对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B.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的趋势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

D.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59.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

A.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B. 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C.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D.必然性中包含着偶然性,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60.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

A. 真实的可能性和虚假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C.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D.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61.以下正确表述现象和本质概念的有

A.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D.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62.“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B.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C. 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D.假象是与本质无关的表现

63.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

A.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 各种要素的结构

D. 各种要素的外部表现方式

64.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是指

A. 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 各种要素的结构

D. 各种要素的外部表现方式

65.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相互关系的范畴。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是

A. 内容决定形式

B.形式必须适合于内容,对内容有反作用.

C.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D.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内容与形式不具有确定的差别

66.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A. 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概念辩证法

B.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C.客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D.主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67.哲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化是指

A. 思想方法B.理论方法 C. 工作方法D.学习方法

68. 思维方法作为理论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思维方法

A. 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B.规定着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方向

C.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D.发挥着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69.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A.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C“尚和去同”、“执两用中” 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

70.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A. 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

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逻辑与历史相一致

71.“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

B‘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C.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D.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包含差异和对立

7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

A. 本质的联系B.必然的联系

C.稳定的联系D.相互的联系

73.以下正确反映社会规律客观性的提法有

A.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无关

B.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有关

C.创造历史的个人作用的合力是客观的

D . 社会发展结果不同于人们的预期目的

7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

C.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75.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目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这是因为

A. 人的活动的目的是主观自生的

B.目的是由人所生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

C.人的活动结果是可以预期的

D,历史结果由人们相互作用的“合力”所形成

76.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7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哲学上讲

A. “常”是指规律B.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

C.“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说规律的客观性 D. 这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

78.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 具有目的性B.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C.具有创造性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79.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80.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81.“如果资本主义的死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D.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82.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 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

A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主体是指一切人

84.主体认识活动包含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 以对客体的反映为基础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建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85.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客体的基本类型有

A. 自然形式的客体B.社会形式的客体

C.一切客观事物 D. 精神形式的客体

86.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B.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层次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C.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D.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8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 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

8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

A.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89.下列关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 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90.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有

A. 目的与手段的关系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91.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这种同构性的是

A. 两种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

B.两种活动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C.两种活动都是以主体实际改变客体、占有客体为目的的活动

D. 两种活动都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用

9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D.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来源于实践94.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 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曲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 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9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9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表现在

A.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B.把阶级斗争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C.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D.把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9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的特点是A.摹写性B.创造性C.重复性 D. 规律性

98.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

本标志。反映的创造性表现在人

A.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B.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能进一步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

c.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D.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99. 鲁迅说:“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

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说明

A. 认识活动具有主体性

B. 认识结果完全是认识主体决定的

C.认识结果只有符合客体属性、客观规律才可能是正确的

D. 认识结果受到主体的影响,

100.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 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101. 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 物是感觉的复合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102. 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柏拉图则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对此三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A. 都属于唯心主义B.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10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D。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0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10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统一

10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

A. 唯理论B.诡辩论C.经验论D.宿命论

10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

A. 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

B.忽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D. 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108.古希腊有位哲人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B.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C.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

D.感性认识对正确认识事物是没有意义的

10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 感性认识不可靠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110.“尽信书,不如无书”,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无感性的理性则空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11.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1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A.指导作用B.解释作用 C. 预见作用D.动力作用

113.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解释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n激发作用

1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

A. 认识过程是开放式的、直线式的前进

B.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C.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D.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15.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 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B.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

C.物质世界有许多不可知的事物

D.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116.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因为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检验真珥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就是客观实在

117.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下列对真理绝对性理解正确的是

A.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

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

C.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D. 真理性认识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

某一层次的认识

118.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下列对真理相对性理解正确的是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

C.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或者说是近似性的

D.真理性认识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1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C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D.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20.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D,怀疑主义

12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122.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

A.能够取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B,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C.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D。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终结果12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C.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D.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124.哲学上的“价值”是

A.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范畴

B.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D.与使用价值相对应的概念

125.价值的特性是具有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126.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A.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B.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D.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127.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A.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B.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D.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128.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相互过渡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12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的区别是

A.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B.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

C.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I D.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130.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中,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通过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31.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

丸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c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

D.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32.价值评价在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

A.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C.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D.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13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认为

A.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B.人是价值目的和价值手段的统一

C.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是在于索取

D.强调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在他人

13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

135.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做到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C.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36.“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这句话的含义是

A. 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据

B.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而不是人的行动自由

C.自由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D.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3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儡A.个别——一般——个别B.实践——认识——实践i

C.群众——领导——群众D.团结——批评——团结i

13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139.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内容包括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

C.人口D.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140.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

A.是发展变化的

B.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C.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D.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及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41.以下对社会生产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A.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

B.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42.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14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以下选项内容正确的是A.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B.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C.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D.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

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

144.社会意识形态

A.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B.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

C.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D.对社会存在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14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本质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这是因为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D.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4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摹写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C.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48.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

B.可以超越社会存在

C.“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D.历史继承性,

149.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

A.具有客观现实性B.具有社会历史性

C.表示人和社会的关系D.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15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

A.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B.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C.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D.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5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羌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5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A.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5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C.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154.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主要表现有

A.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B.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C.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155.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

缺少。社会会的“血肉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156.经济基础

A.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c.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D。其性质由国家性质决定

157. 上层建筑

A.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B.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C.其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

D.观念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

158. 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D.社会风俗习惯

159. 以下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B.语言

C.道德、艺术D.法庭、监狱

160. 以下选项中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

C.艺术D.政党

16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

A.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D.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16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

A.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B.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C.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D.可以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163.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政治上层建筑决定观念上层建筑

B.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C.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

D.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观念上层建筑

164. 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B.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D。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165.社会形态是

A.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66.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判断的根据是

A.人类社会本质上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服从辩证法的全部规律

C.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D.社会发展规律是独立于人之外的

167.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指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人类有可能像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那样,用精确的眼光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168.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A.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莉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多数人的意愿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D.历史的选择、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归根结底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选择表现出来169.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70.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171.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17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

A.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B.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C.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的矛盾

D.对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173.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A.经济结构B.阶级结构C.观念结构D。政治结构;

174.社会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关系D.思想关系

175.文明同文化有区别,因为文明

A.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B.指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活动方式和手段

C.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D.是社会历史范畴

176.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

D.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7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8.以下正确表达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是

A.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内的部分质变

B.改革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

C.革命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

D.革命和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179.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因为科学技术革命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对解决社会基本制度产生直接影响

C.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D.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180.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181.“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

A.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B.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82. “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其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83.2008年10月8日上午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这段话揭示的哲理是

A.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与客观规律相背离

B.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C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D.人类不能创造但可以改变自然规律

184. 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185.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活动的统一会导致

A.宿命论B。唯意志论C。英雄史观D。庸俗唯物主义

186.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主要包括

A.认识根源B.社会历史根源

C.阶级根源D。民族根源

187.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188.以下正确反映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有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生命的长短

189.在考察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唯物史观的原则有

A.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B.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C.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D.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90.资本原始积累是个历史过程,其实质就是

A.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B,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C。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起家

D.农民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191.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对资本原始积累认识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B。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C.用暴力手段特别是用残酷的殖民战争掠夺货币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D.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19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是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产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19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是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B.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它是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D.它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羽

公共行政学单项选择题(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l.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D )。 A.瓦特B.史坦因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C )。 A.政治性B.民主性C.公共性D.法制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 )。 A.公平性B.高效性C.民主性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A )。 A.威尔逊B.韦伯C.泰勒D.古德诺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D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B.《政治与行政》C.《行政学原理》D.《行政之研究》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B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管理五项职能B.官僚制理论 C .14条管理原则D.P0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 8 .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B )。A.《行政学>B.《行政学导论)C.《行政学原理》D.《政治与行政)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C ),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孙中山B.康有为C.梁启超D.张金鉴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 )。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B.《论译书) C.《行政学原理》D.《行政学》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 ),他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选择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 (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A】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 参考答案:【A】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B】 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B】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 ) 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1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参考答案:【D】 一、单项选择题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参考答案:【B】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参考答案:【A】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参考答案:【A】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特性 D.可知性 参考答案:【B】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 )。 A.里格斯 B.古立克 C.德鲁克 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公共行政环境的( D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约束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特殊性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 )。 A.前资本主义 B.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当代资本主义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7.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 A.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委员会制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 )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9.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B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 B.《论译书》 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D.《行政学》 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A )的行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单项选择题题库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实践的观点 4、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国家政权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 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 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生活消费品 C.社会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9、“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 A.顺序性B.一维性C.持续性 D.珍贵性 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12、剩余价值来源()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3、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14、真理的内容是() 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的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5、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A.苏维埃俄国B.巴黎公社C.社会主义中国 D.朝鲜 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联系和发展观点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18、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 A.属于感性认识 B.属于理性认识 C.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 D.属于非理性认识 19、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0、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法国里昂工人运动B.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运动C.巴黎工人起义及巴黎公社的建立D.俄国十月革命 21、我国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A.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 D.封建社会 22、发展的实质是()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多项选择题答案

行政管理学(0277)多项选择题(2009-04-23 14:23:40) 标签:教育分类:教育学习类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意识形态、C。道德论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执 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3、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A。墨西哥、D。埃及。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 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5、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立法、C。行政、E。司法三种权力。 6、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森E.斯密 斯堡。 7、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论时期。 8、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 离的观点。 9、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10、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 的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11、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政治环境C.经济环境E.文化环境。 12、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B.管理对象E.组织文化。 13、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特殊性B.复杂性C.不稳定性E.约束性。 1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D.衍射型 公共行政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新版

电大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单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在西方, 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B.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欧文 )。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C.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A.《行政之研究》),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韦伯)。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 A.官僚制理论 ) , 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D.泰勒 )。 10.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D.法约尔)。 11.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D.法约尔 )。 12.提出著名的POSDCRB, 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是( B.古立克 )。 13.20世纪30年代, 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4.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C.怀特)。 15.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D.《行政学导论》)。 16.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 D.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

"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7.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 她于1876年在( B.《论译书》)中提出"中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8.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9.中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C.张金鉴 ) 。 20.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D.孙中山), 她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第二章行政环境 1、公共行政环境的( D.特殊性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A.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 C.公共行政生态学), 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 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 该书的毛者是( A.里格斯 ). 5.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B.《公共行政生态学》 )。 6.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农业社会 ) 。 7.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 . 8.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 C.工业社会 ) 。 9.按照里格斯的划分, 棱柱型是( 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技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公共行政学多项选择题

公共行政学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BCDE ). A.法律制度 B.意识形态 C.道德伦理 D.价值观念 E.教育 2.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 BCDE )等几种形式. A.综合培训 B.更新知识培训 C.任职培训 D.业务培训 E.初任培训 3.下列国家实行总统制的有( AD ). A.墨西哥 B.德国 C.新加坡 D.埃及 E.丹麦 4.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 ABCDE ). A.四分图理论 B.领导作风理论 C.领导系统模式 D.领导方格理论 E.PM型领导模式 5.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 ABCDE ). A.计划安排工作 B.组织实施工作 C.协调控制工作 D.检查总结工作 E.奖惩教育工作 1.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 ABD ). A.地方计划 B.中央计划 C.国防计划 D.基层计划 E.资源计划 2.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 BD ). A.印花税 B.定率税 C.房产税 D.配赋税 E.耕地占用税 3.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 ABCD ). A.法定依据的审查 B.滥用职权的审查 C.法定程序的审查 D.法定权限的审查 E.权力腐败的审查 4.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B ). A.程序性决策 B.非程序性决策 C.理性决策 D.科学决策 E.直觉决策 5.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 ABCDE ). A.计划控制 B.标准控制 C.程序控制 D.成本控制 E.质量控制 1、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B.奴隶社会的行政体制C.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D.资本主义的行政体制E.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 2、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A.高层领导者 B.中层 领导者C.基层领导者)。 3、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 (A、地方公共预算E、中央公共预算) 4、按照公共预算内容的分合程度,公共预 算可分为(B、经费预算C、公共投资预算D、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子预算。 5、按照预算的编制程序,公共预算可分为 (A、临时预算B、正式预算C、追加预算) 6、按照公共预算编制范围和预算技术组织 形式的不同,可将公共预算分为(A、单式 预算B、复式预算) 7、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杂性来划 分,可分为(A、单一税制C、复合税制) 8、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 法,可分为(B、定率税D、配赋税) 9、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A、 中央税B、中央与地方共享税C、地方税) 10、按沟通的确定性划分,行政沟通可分 为(A、正式沟通E、非正式沟通) 11、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 (C、双向沟通E、单向沟通) 12、按沟通的信息流向划分,行政沟通可 分为(C、下行沟通D、上行沟通E、平行沟 通) 13、按沟通工具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A、 口头沟通B、书面沟通D、网上沟通) 14、按照时间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 分为(A、短期计划B、中期计划E、长期计 划) 15、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 的类型可以分为(A、地方计划B、中央计划 D、基层计划) 16、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 的类型可以分为(A.地方计划、B.中央计 划、D.基层计划。) 17、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 法,可分为(B.定率税、D.配赋税产)。 B.1、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 论主要有(B.非正式组织理论 C.权威接受 理论E.组织平衡理论)。 2、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的阶段 有(A、单机操作阶段B、数据处理阶段C、 网络运行阶段D、知识管理阶段) 3、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A、内部标杆瞄 准B、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C、行业内标 杆瞄准D、跨行业标杆瞄准E、内外部综合 标杆瞄准) 4、标杆瞄准的流程是(A、整体规划与标杆 项目的选定B、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C、 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D、标杆项目的绩效 改进E、持续改进) C1、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 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 森E.斯密斯堡)。 2、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 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 论时期)。 3、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 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A.政府职能 B. 文化职能C.社会职能E.经济职能)。 4、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直接生产 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B. 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 能C.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 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E.管理国有资产的 职能)。 5、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 派有(A.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B.韦伯 的官僚制组织理论C.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 派的组织理论)。 6、从工作性质和职责以及产生方式角度划 分,行政领导者的类型划分为(A.政务类行 政领导者C.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7、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 分为(B.权力性影响力 E.非权力性影响 力)。 8、从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上来看,大体 上有(A、功绩晋升制B、考试晋升制C、年 资晋升制D、越级晋升制E、综合晋升制) 9、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 分为(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D、不 确定型决策) 10、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 策可以分为(A、集体决策D、个人决策) 11、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 决策可以分为(A、程度性决策B、非程序性 决策) 12、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 行政决策可以分为(B、经验决策E、科学决 策) 学习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