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乃近
Analgin
【别名】安乃近、安替比林甲胺甲烷、罗瓦而精、罗瓦而经、罗瓦尔经、诺清、诺瓦而精、诺瓦经、Analgin、Analgini、Analginum、Dipyrone、Metamizole Sod.、Metamizole Sodium、Metamizolum Natricum、Noramidopyrine、Noramidopyrine Methanosulfonate Sodium、Novalgin、Sodium Metamiz Sulpyrine
【药物类别】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药\安乃近
【适应症】适用于急性高热、需紧急退热时,也可用于头痛、偏头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风湿性神经痛、牙痛、肌肉痛等。
安乃近亦有较强的的抗风湿作用,可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但因安乃近有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很少在风湿性疾病中应用。
【药理】
1.药效学
安乃近为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相结合的化合物,易溶于水,其解热和镇痛作用较氨基比林快而强。
安乃近给高烧儿滴鼻有强而迅速的退热作用,因小儿鼻腔内毛细血管丰富,药液接触面大,易于吸收,显效快、作用强。
2.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于2小时内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约1-4小时。
注射给药可迅速见效。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安乃近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
2.禁忌症
(1) 对吡唑酮类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2) 安乃近较易引起不良反应,尤不宜用于穴位注射(合谷、曲池等),特别禁用关节部位穴位,因可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障碍。
3.慎用
老年人及体弱者慎用。
【不良反应】
1.血液系统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急性起病,重者有致命危险。
亦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皮肤偶见荨麻疹、渗出性红斑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表皮松解症等。
有研究认为安乃近与临床卟啉症的恶化有关。
注射部位可有红肿、疼痛、数天后才消退。
大剂量肌注(1-2g)可使注射局部产生严重大面积无菌性坏死,使病人产生毒血症甚至死亡。
3.过敏反应个别病例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给药说明】
1. 不得与任何其它药物混合注射。
2. 安乃近一般不作首选用药,仅在急性高热、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
下用于紧急退热。
3. 注射给药时偶致大汗淋漓,发生虚脱症状,须注意观察、处理,并应严格控制剂量。
4. 安乃近用药超过1周时应定期检查血象,一旦发生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应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 应严格控制剂量,成人每次不得超过0.5g,小儿每次以8-10mg/kg为宜。
6. 安乃近不得长期使用。
【用法与用量】
1·成人
·口服给药
每次0.5-1g,需要时服1次,最多一日3次。
·深部肌内注射
每次0.25-0.5g。
·皮下注射
每次0.25-0.5g。
2·儿童
·口服给药
按体重每次10-20mg/kg,每日2-3次。
·深部肌内注射
每次5-10mg/kg。
·皮下注射
每次5-10mg/kg。
·经鼻给药
应用20%溶液。
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2岁以上每次每侧鼻孔2-3滴。
5-6岁以上者一般不用此法。
【制剂与规格】安乃近片 (1)0.25g (2)0.5g;安乃近注射液 (1)1mL:0.25g (2)2mL:0.5g;安乃近滴鼻液 1mL:0.1-0.2g(10-20%);安乃近滴液 1mL∶0.2g;滴鼻用安乃近溶液片溶液片0.2g,溶液2mL
【贮法】遮光,密封保存。
阿司匹林
Aspirin
【别名】阿司匹林、安可春、阿斯匹林、阿斯匹灵、巴米尔、醋柳酸、乙酰水杨酸、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cidi Acetylsalicylici、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spirinum、Bamyl、Ecotrin
【药物类别】
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
血液系统用药\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适应症】阿司匹林属于水杨酸类镇痛、消炎、解热、抗风湿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1. 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
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的退热。
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它药物对因治疗。
2. 抗炎、抗风湿:本品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
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它并发症。
3. 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阿司匹林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
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此外,阿司匹林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它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 抗血栓: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
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脉粥样硬化、动静脉瘘或其它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 儿科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
6. 用于胆道蛔虫病,可驱除胆道蛔虫。
7. 用于X线或放疗引起的腹泻。
8. 阿司匹林粉末外用治足癣。
【药理】
1.药效学
·作用机制
(1) 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它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
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2) 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阿司匹林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
腺素或其它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3) 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
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4) 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
(5) 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从而防止血栓烷
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
2.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
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
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值有关。
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肠溶片剂吸收慢。
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
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能透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
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
血药浓度高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也低。
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大小和尿pH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达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半衰期为3.8-12.5小时。
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被特异性酯酶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
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5-羟基水杨酸(龙胆酸,gentisic acid)。
一次服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值。
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抗风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
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
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
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
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
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
尿的PH值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1) 对阿司匹林过敏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或另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过敏。
但非绝对。
必须警惕交叉过敏的可能性。
(2) 阿司匹林与酒石黄(食物染色剂)也常有交叉过敏。
2.禁忌症
(1) 有活动性溃疡病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2) 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3) 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4) 维生素K缺乏症。
(5) 慢性荨麻疹。
(6) 剖宫产或流产患者。
(7) 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
3.慎用
(1) 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
(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
(3) 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
(4) 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
(5) 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6) 肾功能不全时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
(7) 血小板减少者。
(8) 妇女月经期。
(9) 扁桃体切除、拔牙或牙科手术(使用阿司匹林可激发不正常出血)。
4.其它注意事项
·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小儿患者,尤其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
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有关,中国尚不多见。
新生儿可能导致脑核黄疸和精神活动减退。
·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
·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本品易于通过胎盘。
动物试验在妊娠头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
在人类也有报道在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
此外,在妊娠后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
在妊娠的最后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
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
曾有报道,在妊娠晚期因过量应用或滥用本品而增加了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
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
·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
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
(1) 长期每日用量超过2.4g时,硫酸酮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葡萄糖酶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
(2) 可干扰尿酮体试验。
(3) 血清尿酸测定,当血药浓度超过130μg/mL时,用比色法测定尿酸,可得假性高值,但用尿酸酶法不受影响。
(4) 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测定,用荧光法测定时可受阿司匹林干扰。
(5) 尿香草基杏仁酸(VMA)测定,取决于所用方法,结果可高可低,不稳定。
(6) 出血时间测定,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4-7天,剂量小到40mg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达96小时,但是临床上尚未见小剂量(小于150mg)引起出血的报道。
(7) 肝功能试验(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当血药浓度大于250μg/mL时可有异常改变,剂量减小时可恢复正常。
(8)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大量应用,尤其是血药浓度大于300μg/mL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9) 血清胆固醇测定,用量每天超过5g时血清胆固醇可降低。
(10) 血钾测定,由于阿司匹林作用于肾小管,使钾排泄增多,导致血钾降低。
(11) 血清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状腺素(T3)测定,当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及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时可得较低结果。
(12) 尿酚磺酞(PSP)排泄试验,由于阿司匹林与PSP自肾小管竞争性排泄而使PSP排泄减少。
(13) 阿司匹林还影响血清氯化物、总蛋白量、钙、胆红素的测值。
·用药前后及用药期间应监测的项目: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细胞比容、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测定。
【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是当药物血浓度大于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
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
1.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多可消失。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μg/L后出现。
3.过敏反应阿司匹林的过敏反应仅次于青霉素,可能是由于药理及免疫反应的综合作用。
阿司匹林过敏反应是否为抗原抗体反应尚有疑问,因此目前倾向于称之为不能耐受性反应。
其特征可分为三型:支气管痉挛型、荨麻疹型及血管性水肿型和混合型。
(1) 支气管痉挛型:以中年人(30-50岁)为多见,且女性多于男性。
一般在服阿司匹林15-30分钟内出现支气管痉挛,有时还伴有不适、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红斑、流泪、鼻溢和喉部水肿。
(2) 荨麻疹型:荨麻疹多见于儿童,但反复发生荨麻疹者成人比儿童多见。
(3) 血管性水肿型:阿司匹林所致的血管性水肿通常表现为血管舒缩性鼻炎,断续的大量水样鼻分泌物随后出现慢性鼻阻塞感,副鼻窦粘膜水肿。
久之可能发展为副鼻窦炎。
鼻部症状通常先于支气管哮喘。
患者常伴有鼻息肉。
(4) 混合型:慢性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在服用后3小时内(多在15分钟内)发生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鼻炎,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
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
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5.逾量或中毒
(1) 轻度,即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
(2) 重度,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白尿。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1. 阿司匹林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
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危险。
如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阿司匹林与其它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为本品可以降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生物利用度。
再则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
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
2. 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3. 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大量阿司匹林同用而加强、加速。
4. 阿司匹林与甲氨蝶呤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
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
5. 阿司匹林可加强潘生丁的作用。
6. 阿司匹林可加强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
7. 尿酸化药可减低阿司匹林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
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
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8. 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阿司匹林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
度下降。
但当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
9. 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
阿司匹林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
10. 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
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
阿司匹林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当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药时可出现水杨酸反应,甚至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
糖皮质激素有轻度降低水杨酸浓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后如停用糖皮质激素,则血中水杨酸浓度升高而中毒。
11. 阿司匹林能拮抗保泰松和磺吡酮等的排尿酸作用。
丙磺舒或磺吡酮的排尿酸作用,可
因同时应用阿司匹林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大于50μg/mL时降低即明显,血药浓度大于100-150μg/mL时更甚。
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升高。
12. 西咪替丁或米索前列醇均有保护或减轻阿司匹林所致的胃粘损伤的作用。
13. 在服阿司匹林前30分钟给予硫糖铝,有防止胃粘膜受损的作用,但二者同时服用,则
无此作用。
14. 阿司匹林可减弱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
·药物-酒精/尼古丁相互作用
乙醇使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胃出血的危险度增加。
【给药说明】
1. 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2. 扁桃体摘除或口腔手术后7日内应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后接触伤口,引起损伤。
3. 外科手术病人,应在术前5天停用,以免引起出血倾向。
4. 用于治疗关节炎时,剂量应逐渐增加,直到症状缓解,达有效血药浓度(其时可出现轻
度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等,在小儿、老年人或耳聋患者,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标)后开始减量;当然,如出现了不良反应还应迅速减量;水杨酸类药血药浓度达稳态一般需要7天。
由于本品用至有效治疗剂量时往往伴发严重副反应,以及长期应用不仅消化道溃疡病的发生率可高达40%左右,还可使有的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病变加重,因此,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关节炎的治疗,基本上用更新型的非甾类抗炎药替代了本品。
5. 有脱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应减少剂量。
6. 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逐渐减少
以致停用激素之前,加用阿司匹林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7. 阿司匹林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可达5倍之多,故治风湿病时,剂量宜渐增,并尽可能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做到用药个体化。
机体昼夜节律可明显影响阿司匹林药动学,早晨7时服药比晚7时服药吸收快且完全,血药浓度峰值高,代谢排泄较慢,半衰期长,疗效好。
8. 过量时的处理:急性水杨酸中毒的处理是洗胃、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及高
热、给予维生素K、利尿,必要时进行透析。
可服用维生素K,服大量碳酸氢钠,静滴5%葡萄糖和生理盐水(1:1或1:2,总量1000-1500mL)。
【用法与用量】
1·成人
·口服给药
1.解热、镇痛:每次0.3-0.6g,1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2.抗风湿:每日3-5g,分4次口服。
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
也有推荐1日3-5次,每次0.5-1.0g,可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铝合用,可减少对胃的刺激。
一疗程约3个月。
3.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80-300mg,每日1次。
4.治疗胆道蛔虫病: 1次1g,1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痛停止24小时后停用,停药检查,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外用
足癣:先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洗患处,后用阿司匹林粉末涂布患处,疗程为2-4次。
2·儿童
口服给药
1.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m2,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
2.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
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
3.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3-4次服,连服两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
【制剂与规格】阿司匹林片 (1)0.025g (2)0.3g (3)0.5g;阿司匹林肠溶片 (1)0.3g (2)0.5g;阿司匹林栓 (1)0.1g (2)0.3g (3)0.45g (4)0.5g;新乙酰水杨酸片(新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钙片) 每片含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0.324g,枸橼酸0.0324g,碳酸钙0.0972g,糖精钠0.0038g;阿司匹林肠溶胶囊 0.15g;阿司匹林缓释片 0.05g;乙酰水杨酸散(1)0.1g (2)0.5g;乙酰水杨酸锌胶囊 0.3g;乙酰水杨酸钙-脲散每袋 (1)0.05g (2)0.1g (3)0.15g (4)0.2g (5)0.3g (6)0.6g
【贮法】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