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相关神经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镇痛相关神经活性物质综述
2012级硕士(9)班李杰俊 20121500
摘要:疼痛和针刺镇痛的调节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多种神经活性物质
的作用。本文拟对近二十年有关针刺镇痛相关神经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关键词:针刺镇痛;神经活性物质
针灸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详细的记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疼痛症,
不但范围广泛,而且疗效明显,直至现今多种疼痛性疾病仍为针灸临床的主要
适应证。镇痛作为针刺的特色一直备受关注,上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们对针刺镇痛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并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以下根据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整理,将参与疼痛和镇痛的主要神
经活性物质介绍如下:
1 阿片肽能系统
在神经系统内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又称阿片肽,可分为三大族: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
)。
脑啡肽(enkephalin,ENK)和强啡肽(DynA
1-13
吴玉芳[1]等将门诊行结肠镜检查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镇痛组和异丙酚
对照组,每组20例,检查两组治疗前后血浆β-EP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针刺
镇痛和异丙酚麻醉均可提高患者体内的β-EP水平,但针刺镇痛提高患者体内
的β-EP水平的作用优于异丙酚麻醉。李淑萍等[2]用大鼠模型探讨针刺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镇痛机制的影响。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
的含量。治疗组,分别监测各组大鼠垂体、下丘脑及异位内膜的β-EP和DynA
1-13
结果显示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β-EP和DynA
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针
1-13
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05)。子宫内膜异位
刺治疗组的β-EP和DynA
1-13
症临床以痛经、不孕为主要表现,实验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可提高中枢及异位内
的含量从而达到镇痛目的。任晓暄[3]等观察电针同神
膜组织中β-EP和DynA
1-13
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
片肽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穴组与非穴组的ENK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增高,表明电针穴位和非穴位均可调节脊髓和PAG内的阿片肽类物质含量,提高ENK
的含量,起到镇痛作用。
在脊髓产生镇痛作三大类阿片肽中,ENK在脊髓和脑都参与镇痛,DynA
1-13
用。韩济生[4]等证实了低频率电针刺激释放脑啡肽,高频率电针刺激释放强啡肽。β-EP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内源性阿片肽样镇痛物质,主要在脑内发挥镇
痛作用,但也有可能与应激反应有关[5]。
2 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5-HT最早是从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缩血管物质,又称血清素,是脑干下行
抑制系统参与镇痛的主要神经活性物质[6]。
周振坤[7]等观察透穴刺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浆中5-HT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提高机体5-HT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缓解疼痛。陈瑾[8]等实验研究发现中枢及外周5-
HT和5-HIAA不仅参与了针刺镇痛的即时效应,而且参与了较为显著的后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针刺能提高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痛阈并能持续1 h以上;提高
大脑皮质5-HT和5-HIAA含量并能持续30 min以上;提高脑干5-HT和5-HIAA
含量并能持续30 min以上。乔丽娜[9]等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穴对甲状腺区切
口痛大鼠镇痛物质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电针“扶突”组的大鼠脊髓背角
5-HT 1 AR表达较模型组上调,表明电针“扶突”穴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与上调5-HT 1 AR的表达相关。
5-HT既存在于中枢也存在于外周,加强针刺镇痛的主要是中枢5-HT,通过疼痛刺激下激活的中枢内5-HT系统,针刺刺激5-HT合成和释放加速,只要中
枢内5-HT的水平提高,镇痛效果就会被加强。在周围组织5-HT参与致痛过程。
3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
NE是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包括中枢内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神
经节节后神经元和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脑干内的NE神经元分别发出上下投射纤维和脑及脊髓联系,构成上行投射系统及下行投射系统。
周振坤[7]等观察透穴刺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浆中NE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后的血浆NE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提示NE含量水平升高可产生镇痛作用。
在脊髓水平的NE通过α2受体发挥镇痛作用,伤害性信息传入时,脊髓后
角的NE释放,激活突触后α2受体,可抑制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上行传导。在脑
内NE可能通过α1受体有拮抗针刺镇痛作用。
4 P物质(Substance P,SP)
SP是神经激肽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脑肠肽,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
胃肠系统,除具有痛觉传递、胃肠运动、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影响生殖内分泌功能等作用外,还有神经递质或调质的作用,是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共
同识别的信号物质之一。脊髓中的SP作为神经递质参与外周伤害信息向中枢的传递。
李炜[10]等观察针刺对偏头痛大鼠血浆神经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针刺
治疗后SP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针刺可能抑制SP的释放。温雁云[11]等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观察患者血浆SP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SP的含量降低。Hyo-Jeong Lee[12]等研究电针治疗180例小鼠肿瘤疼痛模型,检测血清中SP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电针治疗,能
有效减少痛觉肽SP在脊椎背角节的表达。
SP是第一级伤害性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对痛觉调制具有
重要作用。伤害性刺激可引起周围神经末梢内SP释放增加。SP含量的高低与
疼痛程度呈正相关,SP含量越高,疼痛程度越重;反之,SP含量降低,疼痛程度亦减轻。针刺可以减少SP的释放,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5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