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大纲
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
(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
(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
课件知识点汇总
T01: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
T02: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
T03: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
T04:“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
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T0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T07: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
T08: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
正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成果喜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际上,此类保护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还是近几年才出现,所以难免存在不足。
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
今年,一些省的“申遗”数量巨大。有些专家戏称“三个小的集装箱”,但是其中精品有多少,或者经过梳理的真正称得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量大并不一定质量高。
现今各地都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拼“政绩”,如此下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申遗”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关注任何一个层面,符合相应的标准——具有文艺性的特定的标准。如果粗制滥造不仅会增加评选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
“梁祝”传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于宁波,之后扩展到“梁祝”传说的流传地,如上虞、杭州、宜兴、鲁南等。作为一个传说,在各地都有所流传,是正常的,但“梁祝”传说之后的“申遗”演变成了利欲性的、带有狭隘利益的争斗,失去了文化遗产固有的保护性。更让人不解的是,某地申报“梁祝”文化遗产时,询问其在当地文化价值何在,他说历史上马家阻碍了“梁祝”的婚事。“梁祝”双双死后,从此三家就结仇,不通婚,到现在还是如此。他还说,现该地“梁祝”的戏是不演的,电影也是不看的,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文化遗产。看后,真是哭笑不得,如果“梁祝”传说遗产,得到的文化价值是如此,这又有何意义。“梁祝”如此优美的爱情故事,在某些人看来,成为冤家,也成为了一种遗产,这就扭曲了其本意,这种遗产我们是要不得的。
缠小脚,是对古代女性的摧残,难道这种遗产也要继承吗?作为遗产继承,应该有一个向上的标准,是积极的,是对当地的民众和当地的思想情感有所帮助的。
(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人如何鉴定。单独的类型——棉纺技艺,上海作为单独申报人,成功了,那么传承人就是上海。而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具有普遍性,例如我国的三大戏剧——昆剧,越剧、京剧,在全国都有影响,流传面广,作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有多处保护单位,有保护就要传承,但传承人是谁,这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越剧,虽然嵊县是越剧的发祥地,但其真正发展是在其他地方,浙江杭州的越剧人才多、技艺高超,然而杭州并不是越剧的保护
地,也就没有传承人,假如出现两个传承人,杭州越剧团自然不能服气,这就出现了问题。
福建闽南地区的提线木偶,提线木偶要发展和传承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演员的培养,二是琴师、鼓师的缺乏。国家规定技艺性传承人要三十年以上的工艺制作年限,嘉定竹刻的传承人年纪都较轻,暂时还无法作为传承人,但是其已经做了多年的竹刻艺术,技艺已经出神入化,然而年限不到,就不能传承,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类问题如何解决,还在实践当中。
(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
个别地区,“申遗”成功,取得荣誉后,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似乎保护就不是他的责任,有的甚至乱开发,破坏了原生态场景,而有的则借“申遗”大发其财。例如广东的凉茶,“申遗”后其销售量一下子提高了几个亿,这时候,“申遗”还是“生意”,就难以分清了。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而知识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许多文化馆、站的同志积极性很高,但对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做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记录都不清楚,即使经过短期的培训,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进行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现今我国成立了文化遗产司,成为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机构有了,但人员却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需要进行补课,或补充新的人员。各地对此都有不同的方法,但这时又遇到了各地方人才引进机制的瓶颈。今年上半年,上海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市文广局,急需人才的补充,然而一份《进入重点性领域指导意见》,使得专业人员无法进入,因为这份《意见》并没有把其需要的人员列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情况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的对待和解决,并做相应的对策,有些地方做得比较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注意对传承人采取特殊补贴。南汇的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