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建筑空间拓扑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平面功能空间提取 4.2平面功能空间提取
• 1. 养畜间一般是有独立的出入口的,厨房可以与之有垂直交通联系, • • • • •
方便喂食牲畜; 2. 主入口在架空一层,由于地形和风俗的原因并不从正立面进入, 而是从吊脚楼侧面进入。室内也不直接穿入重要的堂屋公共活动空间, 而是先通过厨房或者火塘间进行空间上的过渡和缓冲,如同玄关的作 用; 3. 垂直交通的楼梯一般也在住宅的两侧或者位于厨房和火塘间; 4. 起居厅和堂屋作为整个住宅活动与精神的中心,与辅助和私密功 能空间紧密联系; 5. 外廊和退堂可以作为室内外空间联系的纽带,但是其不会直接进 入卧室; 6. 卧室只会通过起居厅和堂屋半公共空间进入,或者位居二层,但 是由于二层窗户太小或是出檐的原因,造成二层卧室的采光不足,似 乎苗族不注重寝卧的环境,而更看重的是公共和半公共活动的精神层 面空间。
• 3 拓扑学研究方法 • 拓扑学的英文名是Topology,直译为地志学,也就是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 拓扑学的英文名是Topology,直译为地志学,也就是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
的有关学科。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几何体系又和欧式几何 不同,它与研究对象的长短、大小、面积、体积等各种度量性质都无关,主 要研究拓扑空间在拓扑连续变换下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大量自然现象具有 连续性,所以拓扑学具有广泛联系各种实际事物的可能性。通过拓扑学的研 究,可以阐明空间的集合结构,从而掌握各空间的函数关系和秩序。 运用拓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即是掌握足够的拓扑性质,使我们 能对任意两个不等价的图形做出区别,方法是证明某种特别的性质只有其中 的一个图形具有。当然,任何这种性质必须在连续变换下保持不变。(如有 改变,就不是拓扑性质)。例如,直线上的点和线的结合关系、顺序关系, 在拓扑变换下不变,这是拓扑性质。这些拓扑性质通常被叫做拓扑不变量。 因此,我们希望将拓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地域性苗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设 计中,在大量苗居住宅平面的“几何原型” 计中,在大量苗居住宅平面的“几何原型”中寻求拓扑不变性,指导变化多 端的现代设计。
2
黔东南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空间模式语言的缺失
• 2.2 新农村住宅设计图存在的问题 • 在贵州黔东南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为了传
承民族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理念,在新建住 宅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与努力。但现有的苗 族传统住宅设计图集中,往往将重点放在了建筑 外观形式的模仿和建造实施的便利性上,就拿多 数砖混结构建筑来说,在模仿苗族传统吊脚楼的 符号语言时,只停留在形式主义的表象上,忽略 了内在空间的本质,呈现无序化和城镇化的特征。
•
5. 2 五开间平面拓扑模式
• 在苗族传统民居的平面空间拓展秩序中,外廊与
堂屋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分别以面阔方向上 的中心和进深方向的轴线为拓展基准,纵向的空 间秩序以堂屋为中心向侧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 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叠加。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牢 牢抓住苗族民居的空间序列本质和特点,再运用 不同的象征手法对苗族传统建筑进行优化组合和 拓扑变换,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 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表达出来,营造出建筑中 的心灵体验。
•
• 4 黔东南地区郎德上寨建筑调研分析 • 通过对黔东南郎德上寨的普遍走访和重点
调研,对苗居住宅进行了实地踏勘和测绘, 详细了解了当地苗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 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拓扑学的方法对苗 族传统干栏式建筑空间进行了较为深入和 科学的分析。
4.1郎德民居空间解析 4.1郎德民居空间解析
• 2)立面设计 • 传统建筑的形式是美的,它的美正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和谐与统一,但这种和
•
•
谐与统一性,是当时当地的材料和结构方法巧妙结合下的产物,融入了那时 的建筑者的设计理念,让整个建筑活了起来。如果仅仅把新的材料和结构包 裹在旧的形式中,致使原建筑表里不一,也就根植了内在不和谐统一的元素。 正如密斯• 正如密斯•凡•德•罗《关于建筑形式的一封信》所说:“形式主义只努力于搞 关于建筑形式的一封信》所说:“ 建筑的外部,可是只有当内部充满生活,外部才会有生命。” 建筑的外部,可是只有当内部充满生活,外部才会有生命。” 设计案例中,开初往往想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立面设计的形式,以保留苗居建 筑的原汁原味,但设计生成的产物却耐人寻味。譬如,贵州省湄潭县,在复 制“穿斗墙、小青瓦、坡屋面、雕花窗”等建筑元素时,用混凝土等现代材 穿斗墙、小青瓦、坡屋面、雕花窗” 料去表现,虽然整体新农村建设的风貌突显、效果显著,但单体建筑失去原 有木结构穿斗的韵味,建筑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偏差。 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传承传统苗居建筑外观形态上的符号,更重要的是从 中提取出更深层面的空间序列模式,强化其中的空间体验和感受,才能发扬 和传承民族建筑的核心本质。
•
1 苗居建筑研究背景
• 另一方面,伴随着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和生产力水平
的日益提高,当地居民对居住功能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建筑功能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然要求住宅功能 的不断更新,向着更加适应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的方向发 展。这就要求新型住宅设计当中,具有一种设计指导模式、 一种平面空间拓扑不变的关系,保留内在的精神需求,传 承并发扬苗族建筑独特的建筑魅力。 因此,结合当地实际和传统特色,开展新农村住宅发展模 式的设计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黔东 南地区苗族传统建筑空间的分析,归纳总结苗族建筑空间 序列的特点,让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功能布局特征得 以显现,逐步形成苗族独有的传统建筑的空间拓扑模式。
•
• 屋子的底层伺养牲畜,与上层空间严格分开,具有隐蔽性,其入口除
直接与户外相通外,一般在厨房也设一个入口,方便村民使用。一层 一般由厨房、卧室、火塘间、堂屋和退堂组成。其中,火塘间是用于 冬季取暖的房间,它与厨房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厨房的辅助部分,相 当于起居厅,是苗族居民对内公共活动的空间。 • 苗居住宅中堂屋面积比重最大,立面上十分突出和开敞(图7),中 苗居住宅中堂屋面积比重最大,立面上十分突出和开敞(图7 心感非常强,集会客、就餐、家庭聚会以及拜祖祭神活动为一体。它 是家族延续的精神空间,是一个家庭对外社交的活动场所,也是全宅 的交通枢纽,它不仅仅是一个穿堂,更重要的是通向室内外和内部上 下左右的联系。堂屋位居平面的中心,且为通进深,无论是在平面上 还是在立面上,通过退让和抬高进行了空间的放大,加强中心感,形 成了非常好的休憩纳凉之地。每当苗族节庆的时,家家户户开始串门, 在堂屋中摆吃长桌饭,独具苗族特色。堂屋正前方墙面上,通常苗人 用以布置其宗族亲缘的灵位,尊奉祖先,师拜伟人,祈福求祥,以其 朴实的民情风俗,展现了苗族祭祖敬祖的独特习俗文化。
• 苗族由于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既要考虑到对外
的防御,又要考虑人居住的上尊下卑、崇宗敬祖、 礼乐相济,从而表现出上人下畜的吊脚楼空间、 堂屋为中心的对称布局等。 郎德上寨的吊脚楼民居一般分三层:负一层为伺 养牲畜的生产空间;一层主要是堂屋和起居厅、 通廊的公共和半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厨房辅助空间; 二层主要是居住空间;阁楼主要用于杂物存放和 晾谷物
• 5 平面空间序列的拓扑模式(不变性)
5.1 三、四开间平面组合模式
• 通过平面功能分析,苗族干栏式吊脚楼在其平面
的空间组织上有别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建筑空间 序列。这是从苗族人民精神和心理上抽象出来的 “拓扑原型”本质,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 拓扑原型” 典型模式。 与汉族民居所采用“入口—照壁—庭院—堂屋— 与汉族民居所采用“入口—照壁—庭院—堂屋— 厢房” 厢房”平面组合模式有着质的区别,苗寨民居空 间序列中心性与集中感非常强烈,往往是:入 口—火塘/厨房—/堂屋—卧室/储藏(图10);入 火塘/厨房— 堂屋—卧室/储藏(图10);入 口—外廊—火塘/堂屋—卧室/储藏/厨房(图11)。 外廊—火塘/堂屋—卧室/储藏/厨房(图11)。 这种独特的空间序列模式与苗族的历史文化、生 活生产、宗教活动、风水观念紧密的联系,具有 典型的少数民族和地域特色。
• 1)平面布局 • 传统的苗族建筑功能空间布局是苗族长期以来生产生活的演变产物,
体现了苗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等。而从图3 体现了苗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等。而从图3所示的设 计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内部空间布局忽略了传统平面布局秩序的特殊 性,打乱了苗居固有的空间布局序列,让苗居建筑魂无所依,与普通 城镇住宅无异。表现在,将一些特殊的功能使用空间进行粗糙简化, 甚至删除火塘、晒台、部分院落和家禽圈养地等功能空间,其做法极 不可取;厅堂与各个卧室以及廊道的组织关系上,缺乏轴线关系和空 间的焦点;堂屋不再是平面中的穿堂和家庭的中心,显得裸露和直白; 粮仓置于一层,不利于谷物的通风和晾晒;入口直接进入堂屋空间, 没有火塘或者厨房作为过渡的灰空间,也违背了传统空间序列布局要 求。虽说在平地上入口位置和关系已改变,但不应打破内在的精神需 求所体现出的空间序列。
苗族自然村落
1 苗居建筑研究背景
• 苗族传统干栏式建筑,在我国传统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地
位。其独特的穿斗式结构和特有的上楼下畜居住形式,能 够诠释苗族各个发展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很有民族 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拓展,以苗、侗族聚居 为主的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农村建设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但部分苗居住宅设计方案,没有立足苗族自身建筑优势, 考虑现代农村建设新的功能性需求,忽略了设计的适用性 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拓扑性质已发生改变,失去地域性 特色。这是我国西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 和优化的深层次问题。
•
2
黔东南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空间模式语言的缺失
• 2.1 当地新wk.baidu.com村建设现状 • 由于贵州省山多地广,发展滞后,居住用地并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紧张,
不存在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和迁村并点。少数民族村落大多为独栋住宅, 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在各自成家后,还要在经济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另建新住宅,否则分化原住宅。新建房屋,建筑材料大多 采用当地杉木木材,自家有山林的可取得合法手续适当采伐。 • 目前村寨里的住宅建筑,其室内外布局和结构均表现出浓厚的苗族特 点,政府考虑到保护,下拨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村庄整治改造,主要体 现在“厨改,灶改,厕改,圈改” 现在“厨改,灶改,厕改,圈改”四个方面,正如当地设计院做的新 农村住宅改造设计效果图(图2 农村住宅改造设计效果图(图2),将底层卫生状况很差的畜养空间 进行了砖墙改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砖材料和传 统杉木材料镶嵌失当,显得不伦不类,破坏了原有房屋的和谐风貌。 这也是时下贵州建筑界热切呼吁,着力保护黔东南村寨原貌,不允许 采用砖体材料改扩原建筑的原因,即使已改建的也建议用树皮“ 采用砖体材料改扩原建筑的原因,即使已改建的也建议用树皮“遮 羞”。
• 堂屋外侧是退堂,退堂之外的通廊起了非常好的
•
连接和过渡作用。退堂既是堂屋前的缓冲地带, 又是从室内甚至屋子入口的过渡区域,室内外空 间在这里渗透融合。退堂处于全宅的最佳位置, 这里光线充足、空气清新、贴近自然、视野开阔, 冬季阳光温暖、夏季凉风习习,美人靠也就在此。 苗居的卧室不大,且大多位于光线并不好的二层, 室内只放有少量家具,仅供夜间寝卧之用。可见, 苗族居民对寝卧的要求并不高,似乎这是一种向 心性集体意识的反映。
苗族传统建筑空间拓扑模式
1 苗居建筑研究背景
• 苗族,作为中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分支,有着古老
的历史和文化。因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逐步形 成一个好斗性很强且勇敢的民族,这从苗族人民的斗争史 中可以得到佐证。为躲避战乱和保存实力,几经迁徙,从 最初的长江中游西迁到了我国的西南山区,居住位置也从 山下逐渐搬到了半山腰。而素有“ 山下逐渐搬到了半山腰。而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 平”之称的贵州,由于山形复杂地势不平,苗族人因地制 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也正因为地理及生存环 境的苛刻,加之部落间争夺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得苗 族人民空前团结(这从他们的大团结舞蹈、聚落中心空间 “铜鼓坪”以及民居建筑中具有强烈中心感的堂屋就可以 铜鼓坪” 察觉到),至今苗寨还以同一血缘和姓氏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