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特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特性研究
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特性研究
摘要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是我国目前正在修建的国内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隧道施工中发生了严重的围岩大变形,主要表现为隧道中部岭脊地段P4—F7断层构成的“挤压构造带”在深埋高地应力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拱顶最大下沉及侧壁最大水平收敛变形量均达1 000mm以上,导致初期支护开裂破坏并严重侵入衬砌净空等,不得不将初期支护全部或部分拆除重做,再施作二次衬砌。文章对隧道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软弱围岩变形力学特性及初期支护破坏规律、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讨论了隧道围岩加固、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与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等问题。
关键词乌鞘岭隧道软弱围岩变形力学特性影响因素预留变形量破坏规律
中图分类号:U451’.2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我国正在修建的国内最长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 050m,位于改建铁路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 lOO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线间距40m。两座隧道除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 200m的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分别伸人隧道68.79m、127.29m处,其余地段均为直线。两座隧道纵坡相同,大部分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 m,进、出口右线轨面设计高程分别为2 662.84 m、2 446.8 m。
由于工程艰巨,工期十分紧迫,设计采取“长隧短打”措施,增设了13个斜井、一个竖井,共14个辅助坑道,总长20 383 m,与两个单线隧道合计总长60483 m。均设计为复合衬砌,钻爆法施工。隧道自2003年3月开工至2004年8月底,已完成右线正洞成洞11 497 m,占设计总量的57.3%;完成左线(平导)开挖14 012 m(折合成洞8 522m),占设计总量的70%(42.5%);完成辅助坑道19 637 m,占设计总量的96.3%。除7号斜井外,12个辅助坑道全部进入右、左线施工。
2 隧道32程地质环境
2.1 地形地貌
隧道地处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隧道洞身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可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三个次级地貌单元。海拔高程2 800 ~3 600m,相对高差200-800m。
2.2 地层岩性
隧道区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第三系泥岩夹砾岩、白垩系砂岩夹泥岩及砾岩、三叠系砂岩夹页岩及薄层煤、志留系千枚岩夹板岩、奥陶系安山岩、加里东晚期侵入闪长岩及各断层带中的构造碎裂岩、泥砾岩等。
2.3 地质构造
隧道穿越大地构造祁连褶皱系之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区内地块在加里东期及海西·印支期等历次地质构造运动中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动,致使区内褶皱、断裂及岩浆侵入活动强烈。乌鞘岭隧道洞身中部通过长约000 m的岭脊地段,是一个由主体走向为NNW向展布的F4(隧道通过宽度约450 m,下同)、F,(宽约145 m)、F6(宽约75 m)、F,(宽约785 m)四条区域性的压扭性大断层构成的“挤压构造带”,在此带中分布的地层有奥陶系安山岩、志留系千枚岩夹板岩、三叠系砂岩夹页岩及薄层煤、加里东期闪长岩以及各断层带中的构造碎裂岩、泥砾岩等。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本区的构造应力场显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M.I~2水平挤压应力为主。由于强烈的多期构造复合挤压作用,致使本区岩体破碎,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图1)。
2.4 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补给.隧道区地下水主要接受高山季节性冰雪融水及大气降水补给。此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360—410mm,年平均蒸发量达1 548—1 814 mm。由于地表荒芜,植被稀少,降雨形成的地表水流涨消排泄快,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
(2)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F4—F7断层之间岭脊地段三叠系砂岩夹页岩地层中,其次为安山岩、闪长岩、千枚岩夹板岩地层及各挤压断层带中,富水性较差,地下水总体上不发育。
(3)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有重碳酸型水及重碳酸硫酸型水两大类,局部对混凝土有弱硫酸型侵蚀。
(4)隧道涌水量.根据勘察设计阶段与施工中补充勘察及开挖揭示地下水测流分析,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与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预测,右线最大涌水量约25 000 m3/d,其中F4—F7断层岭脊地段右线最大涌水量为22 000 m3/d(F:、P6断层之间为17 000m3/d);左线隧道最大涌水量为18000m3/。2.5 地震与新构造运动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 g(相当于基本烈度Ⅷ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0s。F,断层为区域性多期活动的左旋式走滑逆断层,延伸长174km,产状为N70—80E/70S,断层带宽400- 1 000m,与隧道轴线交角约53*o区域地震资料显示,全新世以来F7断层仍有活动性,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08—2.50 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6—0.027 mm/a,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古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具有准周期性,复发周期为1 800年左右。
2.6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隧道F4—F7断层间岭脊地段最大埋深为450 —1 100m,属高地应力区。实测地应力最大值达33 MPa,以水平地应力为主。勘察设计阶段预测施工中可能发生突然涌水与突泥、围岩失稳坍方及大变形、岩爆、膨胀岩等地质灾害。根据施工中补充地质勘察报告‘’’及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分析,进一步认识了岭脊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表1)。
从表1对比分析可知,乌鞘岭隧道施工中表现最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是F4—F7断层“挤压构造带”在深埋高地应力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地质灾害,尤其是以志留系千枚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