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课程:世界博物馆之旅

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体验经济热潮的引领。人们不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关键词;其次,激烈火热的市场经济竞争让人们偏向于寻求有趣、轻松的旅游方式,;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们也逐渐热衷于较为高端的艺术文化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到目前为止,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589个。其中,国有博物馆3054个、民办博物馆535个,全国一级博物馆达到100个(数据采自2012年12月26日海南日报)。在这个蓬勃的数字背后,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乐观呢?近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上传出信息: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到2011年年底已迅猛发展到3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2012年11月21日,新华网)。过快得增长对接下来博物馆的长期运营形成了巨大地挑战。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存在许多重大的问题:

一、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大量的博物馆存在着冷清萧条运营的情况,在盲目扩张博物馆数量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政府在建设起初愿意投入部分资金却忽视了后期的运营。没有足够的资金,基础设施无法完善,博物馆正常的陈设工作受到干扰,更不必说进行一系列额外的项目。资金不足,对文物的保护也无法做好。如何解决大量地方博物馆出现的这种“虎头蛇尾”的发展形势?我们呼吁政府在建设博物馆之时,若只是打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旗号实则为追求政绩请三思而后行。我们拒绝建“形式博物馆”。

二、缺乏专业人才管理与运营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学和科学文化一起介绍到中国;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博物馆事业发生了根本变化,博物馆学基本理论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博物馆事业迅速恢复并得打很大发展,博物馆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直到21世纪,我国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有我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理论,但是人才依然不足,并且现有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也存在不足。博物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并吸取了许多学科的有关内容,它要求从事博物馆的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管理、规划、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试问一个不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如何能向公众展示出艺术的美?没有专业的人才进行规划与管理,那么博物馆最终难免会落入俗套,甚至连文物的保护都无法保障。

三、展览形式单调传统缺乏创新,博物馆的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在多媒体的传播的今天,人们对视听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量的地方博物馆依然只采取传统陈设布展的形式。当然部分大型的综合博物馆已经能够采取多种形式(讲座、流动展览、沙龙、体验展、音乐会等等),然而大型的综合博物馆在资金、藏品方面已经有一个较为充足的资源,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如何突破国际上现有的博物馆活动并结合自身特点从而策划出让人们兴趣盎然的展览活动是一个挑战。而地方博物馆由于资金来源不充足,藏品也不够吸引人。那么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成为一个需要当地艺术工作者的思考。一个成熟的博物馆的标志是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一个地标,鲜明的文化特色使它成为游客的必经之处。博物馆以一座城池的文化载体的形象出现,而发展到后来它本身也成为特色之一,所以在中国博物馆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必须引起重视。

趋势分析:

在分析博物馆如何发展的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确博物馆的功能:“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发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摘自国际博物馆协会1974年第十一届大会章程)我国博物馆协会基本认同这一定义,总结起来莫过于三点:收藏、教育、研究。然而在我看来,在过分强调博物馆的非盈利性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博物馆的市场价值,博物馆在既能满足专业人员的研究工作的学习与参考也可以形成体验经济的组成部分。体验经济意味着人们在博物馆中不单是学习、回味历史,也能感受到藏品给他们带来的享受、心理冲击与头脑风暴。既然艺术都可以为人服务,为何博物馆不能成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呢?文化产品的利益往往是非常可观的。“当代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着每个博物馆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近年来,博物馆已越来越快地触及这些新的问题,新的财政政策,新的管理手段,对信息使用、网页和电子商务的新认识,都已经成为了博物馆每天必须注意的问题。”(国际博协主席雅克·佩罗特)来博物馆参观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好奇而非本身爱好艺术或者文化,那么我们是否该引进新的办馆理念来使博物馆功能最大化?答案是必然。

一、“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认得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二十二页)。

二、博物馆种类的日益丰富,生态博物馆、各种专题博物馆都会逐渐出现在世界的舞台。

三、博物馆的网络化、信息化、数据化。

四、多媒体与博物馆学的结合日益紧密。

五、博物馆学会逐渐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博物馆各工作岗位资格化。

六、展览形式的多样化。

七、公众的参与度提高(文物讲解、引导、教育志愿者)

接下来结合所读专业特色、以艺术类博物馆为例来阐述如何运用软件、网络、数据库等多媒体技术丰富艺术类博物馆的发展:

1、为藏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规范对藏品的管理,加强信息的分享。法国卢浮宫数字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数字博物馆、澳大利亚数字博物馆等等都已经具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馆内藏品的特征进行记录,将文字、图片、录像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轻松的知道目前馆藏情况也能够将艺术品的信息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共享。并且在艺术馆内置放藏品、展厅的检索机供游客查询能够很大程度上方便人们的参观。

2、运用三维、虚拟、视频等效果加强艺术品的表现力,增强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例如在欣赏梵高的《星空》之时,如果参观者能够身在流动的星空下,望着宁静的村庄,听着狂吼的风声,那么作品中蕴涵的作者躁动不安,悲伤忧郁的情感或许更能得到观看者的共鸣。在博物馆的多功能厅播放与艺术品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增强人们对艺术家的了解,让一些非艺术人才得到艺术更好的陶冶。传统的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都是以艺术品为中心,但我认为可以在人们欣赏艺术品方面做更大的改进。一个真正的艺术精品往往都有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或者思想内涵,如果通过技术性的手段能使人们获得最大的理解与感受那么博物馆的参观率会越来越高的。

3、采用安防计算机系统,保障艺术品的安全。艺术馆的藏品的价值往往都是高得惊人,那么如何保障这些藏品的安全而又不消耗更大的人力?可以通过安装楼宇自控系统、警报系统来进行监控却又不会影响到博物馆的宁静。艺术馆中大部分的参观都是观赏型,所以需要提供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减少安保人员已经工作人员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的缔造一个静谧的艺术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