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利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化运作的利弊分析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明确文化产业是依靠商业化运作完成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行从业者对潜在利润转化为现实利润,要与“文化艺术”区分开来。
一、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化运作优势
1、获取经济利润。
自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了迅猛的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抢手资源被各家争抢。
众多文化古迹被开发成为旅游区,供大家观赏,通过一个景点摆脱地区经济困境的例子数不胜数,可知这带来的利润是十分可观的。
以嵩山少林寺为例:2009年,少林景区收入是9000多万元,到2010年增加到1.7亿元,2011年则接近2亿元。
这样的增长速度让很多人望洋兴叹。
大家想象一下,青灯黄卷,古寺枯僧,山林苦修,一直静态封闭的状态更加引人遐想。
2、维护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一系列的商业化运作,少林寺已经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回复规模,修葺古建筑,僧侣们有了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心办道。
寺院也有了更强的实力从事弘扬佛法的事业。
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提高海外影响文化传播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实,很多旅游景点通过商业化运作不仅仅带来利润,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更是我们所无法估计度量的。
3、强化民族精神。
长城、故宫、颐和园等知名的旅游必到之地,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提升了我们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更具代表性的圆明园,它以废墟的形态呈现在游览者的面前,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惋惜,更有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斗的动力;泰山、孔庙更是以一个万古老者的姿态向前来观赏的游客讲述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
4、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商业化的运作,不仅是有形的古迹被大家认知,一些传说,历史,文学故事也被转化为有形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抽象到具体,这是十分吸引人的一次跨越。
不仅是商业化的一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国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化运作的弊端
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化运作同样出现了负面影响。
1、破坏历史文化资源。
长城上布满到此一游,天安门广场上遍布垃圾,护城河里漂浮着白色垃圾~~这样的种种,早已让我们的千年文化背负了太多骂名,我们不得不正视商业化运作高利润背后隐藏的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依然是以嵩山少林寺为例,少林寺少了清净,早已不复“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这样的旷世美景,宗教原本清净神秘的色彩从此不再。
2、文化传承中断。
不仅仅是环境上遭到破坏,佛门圣地被卷入商业化运作,长此以往,很可能使僧侣们失去教化社会的功能,寺庙仿佛不再是人们心中的净土。
商业化运作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同时也让魔抓伸向我们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