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审判制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席审判制度研究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缺席审判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将我国缺席审判制度,同外国缺席审判制度做了简单比较,详细论述了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不足之处,这对于我们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缺席审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作者结合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优点完善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具体构想:在限制法官职权的基础上,建立以一方辩论判决主义为基本原则,缺席审判主义为补充的缺席审判制度。
【关键词】民事诉讼缺席审判缺席判决
【目录】
一、缺席审判制度的历史发展、变迁缺席审判制度(中外)的比较
二、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
三、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完善以及该制度的具体设计
在民事诉讼中,原被告双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避免由于缺席所遭受的不利后果,通常都会于言词辩论期日到庭。但由于“民事诉讼具有私法的性质,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对民事纠纷本身有自主解决和对诉讼标的自由处分权利[1],所以在诉讼中可能会发生当事人缺席的情形,而且,实践中经常存在一些阻碍当事人到庭的因素,所以当事人不到庭的情形实属难免。”对于当事人不到庭的案件,法院应当如何处理对于未到庭的当事人是否一定做出败诉之判决是否酌情形给予适当救济,针对这些问题,在西方国家,形成了缺席判决主义和一方辩论主义两种缺席审判制度模式。本文在历史回顾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进行分析,并结合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的改革建议。[2]
一、缺席审判制度的含义、历史发展、变迁,以及中外缺席审判制度的比较。
(一)缺席审判制度的含义及历史发展、变迁
缺席审判制度是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在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未到庭陈述、辩论的情况下,合议庭经过审理作出判决的一种程序法律制度。缺席审判是相对于对席审判而言的,它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到庭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但各国对缺席的具体界定没有统一说法。美国把缺席分为被告从不到案或不对被告的起诉书作出答辩和被告曾经到案但不作出正式的答辩书或审理时不出庭的两种情形。在英国,缺席是指被告未能在规定的期间内提出防御的意思或被告虽然提出答辩,但在审理前审查日不到案。德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法都把当事人于言词辩论期日虽到场而不进行辩论视为未到场。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类似规定,即“当事人于辩论期日到场不为辩论者,视同不到场”。而我国的缺席仅指当事人未到庭或中途退庭,而未提出答辩状虽到庭但不进行辩论并不构成缺席。
从历史上看,在古罗马“法律诉讼程序”时期,诉讼由于是模仿仲裁契约,因而必须双方当事人出庭决定争点和选定审判人员。被告不出席审判程序就不能成立。直到“非常诉讼程序”时期,随着诉讼的支点从当事人的活动朝着审判员的活动的转移,缺席审判才得以成立。尤士丁尼安法典规定,法官只按出席一方当事人的证明作出缺席方败诉的判决并创立了罗马法“缺席一方不得上诉之原则”。 [3]从而确立最早意义上的缺席审判制度。
在缺席判决产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缺席判决被看作是对缺席方的一种惩罚。到了近代,国家权力受到国民权力的限制,在这个时代,出庭不再被认为是当事人的义务,而是一种可以处分的诉讼权利,当事人不出庭,也只是对自己权利得放弃,十九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各国先后在传统的缺席审判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异议申请程序,这种改良了的缺席判决制度模式被称为缺席判决主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缺席判决主义显露出自身的缺陷,例如:按照败诉人异议制度,缺席方在一定的时期间提出异议申请,使缺席判决失去效力,诉讼恢复到缺席前的状态。这就有可能造成缺席方对异议的滥用,拖延诉讼,从而损害出席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鉴于此,一些国家对缺席问题采取了另一种处理方法,即在一方当事人于言词辩论期日不到庭时,由另一方当事人进行单方辩论,并作出判决的一方辩论主义。
可以看出诉讼制度以公正和效益为两大基本价值取向。传统意义上的缺席判决主义在现实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两方面是有缺陷的,而一方辩论判决主义正是为了在一定程序上弥补前者的缺陷,尽可能地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中外缺席审判制度的比较
1.我国现行的缺席审判制度与缺席判决主义的比较
首先,对原告缺席的处理不同。我国的处理方法是按“撤诉处理,而缺席判决主义的处理时视为放弃诉讼请求”。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法律后果,撤诉是指当事人放弃已经提起且被法院受理的诉,以求停止审判,结束诉讼程序。撤诉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它不是对实体权益的处分,原告撤诉后可以重新起诉,而放弃诉讼请示则不同,它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益的处分,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放弃诉讼请求时当事人在法院受理后,放弃自己对被告提出的实体请求。它所指向的是实体问题,是当事人行使实体处分权的结果,放弃诉讼请求还会直接导致诉讼程序的结束,法院还有一个实体上的处理结论,处理一般以判决方式作出”。 [4]
其次,对被告的缺席,我国也规定了法院“可以缺席判决”,但是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立法精神,法院对缺席的当事人已提出的答辩状和其他诉讼材料,应当认真审查,以保护缺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缺席判决主义则把被告缺席的场合看作是被告对原告主张事实的承认,无需原告对主张事实的举证,被告在出席前提出的答辩状和其他诉讼材料以及相关案件事实的陈述,不会作为裁判的依据,这就使缺席判决主义的一方缺席便判定其败诉讼与我国缺席审判制度形成明显的不同。
第三,我国缺席判决不设立异议制度,缺席判决的效力等同于对席判决,如果缺席方对判决有异议或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而缺席判决主义则规定,对该判决缺席的当事人在一定期间可以提出异议申请,使缺席判决失去效力,诉讼恢复到缺席前的状态,重新审理。
2.我国现行的缺席审判制度与一方辩论判决主义的比较
(1)两者的基础不同导致某些具体环节处理方式不同
我国的缺席审判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职权主义模式上的,法院法官对当事人无论在出庭前或退庭前,提出的事实,提供的证据,以及经法院调查了解的事实,都可以定案的依据。判决所依据的证据并不受当事人的主张限制。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的缺席审判过程中,“缺席的消极影响不是直接对缺席的当事人,而是针对法院。”[5]而一方辩论判决主义是建立在以辩论主义为核心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上的,法官坚持辩论主义原则,法院的裁判以当事人言词辩论中所主张的事实为依据,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法院不得加以斟酌,因此,缺席的消极影响对法院影响不大,但对当事人的影响重大。所以一方辩论判决主义把一方当事人到庭但不进行辩论视为未到场。而我国则不认为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