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此前提下,德里达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观念:一 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 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 痕迹。所以针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 开放性的而且千差万别。任何一个新文本,都与 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互为文本,而过去文本 的痕迹,则通过作者的扬弃而渗入他的作品。互 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 文。
思考题
▪ 1你怎么理解德里达的“延异”和“撒播” 这两个著名概念?
▪ 2 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文本分析策略的核 心何在?你认为这种阅读有价值吗?有的 话表现在什么地方?
▪ 德里达则认为,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 而无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对 立项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 包容的关系。他身体力行地发起多项针对 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的解构。以上述言语/ 文字为例,他证明文字不仅不劣于言语, 作为元书写的文字,反过来还宽宏大量地 包括了言语。
3 发明延异概念
▪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 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 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它强调语 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脚 镣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 种自相矛盾的理论。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 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 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 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解构的两大基本特 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 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 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由此推演下去,德里达得出一个著名结论:语言符号无 非是一系列不断推延的差异游戏。
▪ 除了延迟,延异的另一重要含义是差异。索绪尔认为, 所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理据,纯属任意。不仅如此, 无论能指还是所指,都是一系列的声音差异和概念差异 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并没有内在的一一对立关系,也 没有固定的明显区别。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观念, 有力地支持了德里达的论点。符号任意性打破了语言符 号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换言之,真理的起源不过是 一系列语言符号的象征游戏。所以德里达在《文字学》 中得出结论说:任意性使我们有足够理由去排除象征符 号间的等级秩序和天然隶属关系,“随着符号的出现, 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遇上纯粹的现实了”。
▪ 需要说明,作为延异特征之一的散漫,除 了时间上的延迟、空间上的差异这两层含 义外,还含有一种“播撒”之意。也就是 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流动的象征符号 游戏,没有人能够约束文字的差异区别。 在德里达这里,语言被看成延迟和差异永 无止境的游戏,而意义也只能从无数可供 选择的意义差异中产生。
▪ 由于作为意义归宿的在场已经不复存在, 符号的确定意义被层层地延异下来,又向 四面八方指涉开去,犹如种子一样到处播 撒,因而它根本没有中心可言。德里达认 为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远无 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凌乱与重复。
▪ 所以说,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我们无需呈现椅 子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迟或 延后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和所指 的在场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是代替它 们的语言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来推迟延 缓意义或实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迟”。 对此,德里达解释说:符号作为实物的替代,具有从属 性和临时性。从属性是因为符号从原始的在场派生而来, 并且作为一种不在场的替补而存在。在指向最终的、缺 少在场的运动过程中,符号仅仅是一个中途调解驿站。
▪ 为了否定这种语音中心论,德里达力图证明书写 文字的优越性
▪ 德里达认为符号具有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 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这验证了他 所说的文字优越。在更大的范围说,总体文字包 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 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便是德里 达所谓的“元书写”。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 然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音中心说。
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
▪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 资本主义世界。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为 “五月风暴”,可惜它只是昙花一现、转 瞬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 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 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 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破坏瓦解它所依 赖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 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 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 两部分构成的。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在人脑 中得到反应和体现,然后由具体的语言符 号加以表现。这就产生了结构语言学的一 个重要两项对立:能指/所指。其中,能指 起主动与支配作用。
▪ 传统语言学也认为,所指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有 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则是言 语。能指不仅包括言语,还包括文字。但是,文 字作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表达言语。 这体现了传统哲学重语言、轻文字的观念。对此, 美国批评家里奇在《解构主义批评》中作出准确 解释:符号的能指对应指向概念的所指。也就是 说,声音代表着一个完整概念。它们都被人们所 意识。举例来说chair(音标)这个发音所指的就是 “椅子“这个反映在人们脑中的概念。而现实中 的椅子实物,并没有在场。
2 瓦解二元对立
▪ 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 森严的二元对立中。在传统二元对立中, 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个 鲜明的等级秩序中。其中一项在逻辑,价 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位置,它统治着另一 项。以言语/文字为例,言语优越于文字, 是更高层次上的存在。它是确立二者关系 的中心,而文字则是从属性的。
▪ 米勒的解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具体小说的阅 读分析中。他认为“所有的语词都是隐语。它们 不断延迟,差异并区别于其它词语。每一个词语 都指向相互替换的词语链条中另一个词语,无源 无根”。而词语的修辞本质又似的词语多义多变, 当其中一个意义被选中时,其它的潜在意义也同 时闪烁其间,致使选定意义不能稳定,总是滑向 其它意义。而我们对于文本的阅读,就是要追根 溯源,找到词源,观察其迷宫般的语意分歧和置 换。在米勒看来,这种语意扩散的结果揭示了文 本层出不穷的解释可能。
▪ 米勒的解构主义策略,就是仔细挑选某些重复出 现的关键修辞、概念或文章主旨,分析它们在不 同情况下重复出现时所释放出来的破坏性力量, 从而瓦解文本所以来的等级秩序与权威经典,暴 露它对边缘思想和“非法”传统的压抑。他在 《作为寄主的批评家》中揭示每一部作品都寄生 在前人作品之上,它既是对以前作品的引用、模 彷、吸收与借鉴,同时也让前人作品寄生于新作 品之中。以前的文本既是新文本的基础,又不断 地改编,以适应新文本的精神。而新作品的语境, 又使前人作品获得了新的阐释。
4关于“替补”
▪ 德里达完成了他对于传统二元对立的解构 后,自然而然走上一条后结构主义语言学 的“替补”之路。他所谓替补,实质上是 一连串无休止的语言代替。替补是一种漫 无边际的延伸系列,它使在场持续不断地 被延异。
5关于“互文性”
▪ 解构主义认为,文字不是外在实物的反映,而是 一系列符号的推迟和差异的永无止境的游戏。文 本也不再是外在世界的再现,与之相反,在德里 达的解构主义中,客观世界也被文本化了。或者 说,整个世界都被归纳为一个文本。德里达还认 为,阅读与写作无孔不入地渗入我们的知识和经 验世界,而我们的世界除了解释,别无他者。阐 释者无法超越解释,因为他被囚禁于语言牢笼之 中,必须面对修辞和差异构成的无休止的符号游 戏,所以他的解释也是永无止境的。
▪ 解构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以无中心论反对中心论,这就好 比要锯断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历史主干。形而上学的悖反逻辑并未导 致解构思想的成功,反而使它陷入另一种历史困境,这便是真理虚 妄、意义不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过分强调语言游戏,无限 夸大修辞和隐喻的作用,置客观实事而不顾,这些都是解构主义多 受指责的原因。
▪ 德里达说,延异既非一个概念,亦非一个单词,它本身 就是一个杜撰之词。在法语中,difference和differance 两者的发音相同。如要区分它们,我们必须借助文字拼 写上的差异,这本身就是对言语优于文字的逻各斯主义 论点的极好讽刺。
▪ 关于延异,德里达有个生动比喻,说它就像一把扎束的 花,其中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 词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与此同时,每一枝 花又与其它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错结构。”
第二十章 解构主义
——以德里达为例
知识要点
▪ 1结构主义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 ▪ 2 德里达的结构策略 ▪ 3 耶鲁解构学派和希利斯米勒的文本பைடு நூலகம்读
策略
解构主义的含义
▪ 什么是解构主义?对于这个问题,德里达 也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 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在某种事物, 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 同的名称或标签。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 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 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 略。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 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
综述
▪ 20世纪西方批评史上,解构主义理论有着它独特的贡献。其一,它 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 二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 其二,它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 识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此它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 作用。
▪ 布鲁姆从俄狄浦斯情节的角度大胆提出对 前人作品的“误读”概念。面对前人的历 史文本,当代作家只有通过误读才能产生 对历史地叛逆和超越,树立起自己”强者 “的诗人形象。
▪ 哈特曼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继德里达之,彻底消 除了文学与哲学的界限,进而把文学批评与文学 文本同样看待。在他看来,文学批评并不是一种 被动工作,它与文学创作一样,具有鲜明的思考 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创造性,使得文学与批评 相互沟通,融为一体。文学批评同样也具有打动 人类情感的性质与功能。作为两者和谐融合的典 型代表就是随笔,随笔既是一种文学评论,又是 一种文学作品。
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 1 反对“语音中心论” ▪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解构主义
首先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批判开始 的。 ▪ 他认为逻各斯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语音中心论”,它认 为言语和意义有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能直接反映意义 (思想,真理),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 声音的代替。同样,索绪尔也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 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表现语言,是 语言这种声音符号的代表。语言优于文字的另一表现, 是讲话人的“在场”。讲话人在现场,可以准确地解释 其“意图”,避免歧义。与之相对,文字只是一系列的 符号,由于讲话人的不在场,它们很容易引起误解。
耶鲁解构学派
▪ 如果说法国解构主义理论高深玄奥,那么, 美国的解构主义理论则更加注重它在实际 文本中的操作运用。自60年代末到90年代 初,在美国耶鲁大学中形成了一个著名的 “耶路学派”。它通常指热衷于解构批评 的四位教授,分别是德·曼、哈特曼、米勒 和布鲁姆。
▪ 德·曼最富创造性的见解,是他继承并发扬了尼 采的修辞理论,使之成为重要的解构策略。德曼 在《阅读的寓言》中指出,修辞并不是雄辩和劝 说的点缀,它也不是文本中可有可无的成分。实 际上,修辞是语言本身特有的,必不可少的本质。 它的特性,就在于怀疑,拒绝并否认外在真理的 存在。所以说,文学批评家的任务不是寻找明白 确定的意义,他将永远面对无中心,无定义的文 本,而修辞反复在其中造成“多重模糊不确定意 义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