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西方前沿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西方前沿述评》
科技观与媒体的社会影响:
媒介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科技决定论,政经决定科技论,和社会建构科技论
科技决定论:传播科技是自主的,而且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科技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新科技的出现会引起新的社会状况。

流派:1 多伦多学派(伊尼斯为代表)2 科技文化悲观论(波斯曼为代表) 3 行为学派的媒体效果论
理论假设:1 传播科技的发展是自行产生和运行的 2 大众传播的原动力是社会行为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 传播科技是危险和有害的4 媒体是万能的受众是不经思考、被动和无反抗能力的终极关注点是人类价值和文明的下滑
政经决定论: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决定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功能。

它视传播科技为一种结果是特殊社会情况下的衍生产物,并认为传播科技只是统治阶层的工具。

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家政治经济学者
理论假设:1 传播科技的发展和使用,是被单一的政治经济理论所决定的。

2 新传播科技也被视作压迫的工具 3 大众媒体提供精神鸦片,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

统治者就被视为与大资本家有共同的利益。

社会建构科技论:主张传播科技是因也是果。

传播科技其实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它不宜被视作拥有独立和自主的发展轨迹,传播发展可以基于人们的选择,并非全被某些社会力量控制,它强调媒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代表:雷蒙德·威廉斯
理论假设:1 科技有其自身逻辑及特性,但其功能和使用却由人指挥;2 某些社会群体希望全面控制传播科技,但这是不可能的 3 传播科技虽然强力但并非万能,传播在很多方面均受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公众不会直接及盲目地接受大众传媒的虚假资讯
媒介的社会化: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特定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媒介与社会大系统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复杂,另一方面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媒介独立性(媒介作为所谓“社会公器”或曰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看守者)和言论的自由市场等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尖锐的现实挑战。

社会的媒介化:当代社会中个人和公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越来越紧密地与大众传播媒介联系起来并通过大众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个人和社会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媒介。

媒介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媒介化就其实质而言,是媒介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日益加深,深化的结果。

一方面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千方百计试图利用大众传媒这一特殊渠道或社会资源来将他们的观念和产品推销给社会成员,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目的。

另一方面,媒介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与其他社会组织“打交道”,“搞关系”,“做交易”。

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七大理论:大众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功能主义论批判政治经济学理论现代化与发展理论传播技术决定论信息社会理论
麦奎尔认为七大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为轴线分为冲突型和协和型理论(前者视社会为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斗争和冲突的场所,后者视社会为一个复杂、多元和由多种力量平衡发挥作用的并且可望变得更美好的场所),一类是以“媒介”为轴线分为媒介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理论(前者视媒介技术为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因,后者视社会变化的根源根植于社会组织自身)
媒介与文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组织化的思想”,是一套通过技术媒介和人际交流而传播的带有价值取向及思辨前提的观念体系。

它们并不完全是基于历史和实证科学验证的“事实”,而且体系内组织化程度也不一样。

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们都不是单纯产生的,它们的意义都反映在它们的产生,它们的制度化功能和它们的体系化目的之中。

意识形态理论的意义:1 揭示了任何事件和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与俱来的意义。

社会和事物的意义不仅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且具有社会性,与一定的阶级、性别、种族和其他利益群体相关联。

2 意识形态不单是一组价值观念,而且是人的主动实践。

媒介之所以会成为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主要是因为媒介具有操纵性,即媒介对人操纵和控制功能。

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大众媒介已经具有了操纵和控制人的意识的魔力。

阿多诺在《意识形态》(1964)一文中写道: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在于对群众进行思想灌输和意识操纵,而“这一直是由文化工业——电影院、剧场、画刊、无线电、电视、各种文学形式、畅销书和畅销唱片……加以实现的”。

媒介组织通过这种操纵和控制,维护了统治的合法性。

他们指出,这种操纵和控制是通过对媒介内容、媒介使用的语言的规范化和传播过程模式化来实现的。

一是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

媒介的传播过程就是一种内容的肯定和否定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既是在不断维护意识形态,更是在不断地塑造和再造意识形态。

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被媒介通过内容上的肯定和否定,宣传为合法的。

二是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

与规定性内容的传播相应的,是媒介在传播这些内容时使用的是规定的语言。

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中的各种材料以及根据这些材料制作的媒介产品,都是通过相同的技术手段和特定的语言而形成的。

当然,这种“规定的语言”显然来自于国家权力、来自于权力的强制性规定,并受其全面管理。

三是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

从媒介的运作来看,大众传媒尽管进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思想灌输,但却是以一种软性的隐蔽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方式让人在一种形式上的自由中以一种个人选择的方式来进行。

然而,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在肯定和同一之中的选择。

就个
人的接收而言,由于国家剔除了各种否定性媒介,媒介剔除了各种否定性内容,限定了人们对媒介和内容的选择范围。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致化”和“规范化”,就是个人和社会承认既定意识形态的权威,并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服从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

媒介不仅能控制人的思想,而且能渗透进人的心理结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彻底失去内心的独立与自由,从而自愿地愉快地接受这种控制和操纵。

媒介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是媒介成为意识形态的又一重要因素。

1.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

被国家掌握的大众媒介自然会本着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把统治者的特殊利益当作普遍利益来宣传和灌输。

日积月累,媒介就能够制造一种统治者的特殊利益和人民的普遍利益之间的虚假统一性,从而使个人感到他的利益就等同于权力拥有者的利益,权力利益的损失就是他个人的损失。

2.制造虚假需求。

“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

它不断改变享乐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

文化工业不是纯化愿望,而是压抑愿望”。

通过这种欺骗性满足,媒介使个人真实需求受到抑制,却使统治者受益匪浅。

3.美化、幻化现实。

在制造和满足虚假需求的同时,媒介还通过竭力美化现实、制造关于现实的幻象来欺骗群众。

阿多诺指出,不可否认,借助这种迷醉,受众可以摆脱现实,但这是一种消极的、虚幻的摆脱,是对现实的逃避而非对现实的改变,是以对现实的顺从而非对现实的抗拒
阿尔都塞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
媒介与文化研究:
1 霍尔的编码和解码模式
2 菲斯克的符号颠覆
3 反抗如仪:亚文化、风格、景观
《反抗如仪》一书的出版是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里程碑。

亚文化概念引入文化研究是探讨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一些次单元或差异文化文化空间的问题,如这些文化群体是如何界定的、它们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成员中的同质认同感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价值观,表达自我的文化符号和风格等,特别是亚文化中的意义构建和重组与支配文化的关系。

他们认为亚文化的产生、表现和他们的象征意义都可以被看做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抗方式,青少年亚文化的仪式特征,是由特殊风格的发展来标志的,包括穿着打扮,音乐,行为,语言,仪式等。

风格是一种特意创造的意义符号,通过这种另类风格的表现来组织一种群体认同。

“景观”是赫布迪齐分析青少年亚文化的另一个术语,它代表一种有视觉冲击力量的“奇观”——一种“景观”的仪式。

他认为亚文化在创造一种“景观”来吸引注意和赞叹,从而回应自己本身所处的无权力状态,是一种以姿态、符号和隐喻来表达的政治,既不是确认也不是抗拒,而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宣言,一种希望被关注的表演。

媒介与文化后现代主义
一:影像的机械复制
德国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拉什:从话语到影像的转变是社会从现代转向后现代的核心,标志社会以两种不同的表意逻辑运作。

二景观
德里达《景观社会》:现实世界和商品已经融为一体。

在现今商品社会,不仅物品被生产出来,更多影像物品被生产出来。

社会的全部生活成为大量累积的景观,任何形式的人的直接生活都已经变成了表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支配力量通过制造景观来实现,景观将商品转化为影像,将感知变成超感知,把真实转化为非真实,麻痹了大众,制造了无知。

三超现实拟像内爆
鲍德里亚: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外还有符号价值,他们源于风格,权力,奢华等因素。

拟像:鲍德里亚认为在符号与现实的关系转化中,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符号与他们所代表的现实联系,其关系是固定的。

第二阶段:通过摄像、电影、广告、艺术等媒介可以大量生产复制这样的符号;第三阶段:达到拟像阶段,符号成为最上层的表象,真实不复存在。

内爆:是指导致现实与拟像、媒介如现实之间界限瓦解的过程。

媒介中的符号互为代表、互为参考,他们变成了相互的内容——消费社会的信息集权。

文化身份与认同:
乔治·利普茨认为:媒介同时又向孤立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个体受众提供了一系列共同的图像和文本,将孤立的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和集体体验。

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利普茨进一步形成了一种媒体是对话性想象的观点。

自我认同的四层含义:1 自我是真实的2 我们拥有身份并以此被他人认识3 身份是通过各种再现形式表现的 4 身份是被自身和他人辨识的
身份的两个关键要素:1 身份是变化的吉登斯指出身份是一种关于我们自身的思考模式。

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会随着时空变化及情景差异而变化 2 身份是社会建构的,人产生身份和认同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景中间,语言和文化实践构成形成身份的资源。

霍尔细述了西方身份认识中的三个主要流派:
1 启蒙主体:是理性的,有觉悟的和行动的统一体。

主体核心是人的认同感
2 社会主体:不是自主的和自足的主体,通过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他者”(如家庭成员等)传达的文化来形成自己的身份建构
3 后现代主体:是去中心的主体,涉及变化、破碎与多重的身份,人们并不是有一种身份所构成的,而是由多种身份所组成。

一媒介与身份的维系
1 媒介与民族认同
民族国家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社会建构的特性。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认为早期的大众传媒——主要是报纸和小说——在促进国家认同方面发挥了作用,它们使原本不
同的群体的民众相信他们同属于一个民族国家。

报纸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报纸对世界事件解读所面向的读者通常都被想象为是民族国家的公民。

安德森“印刷的语言,而不是某个特定的语言,发明了民族主义。


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也有类似的功能。

2 媒介与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问题)
媒介是人们脱离自己祖国和家乡时的文化调节工具,有助于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有家的感觉。

人们通过媒介来学习和适应新的文化,或者通过媒介保持原来的文化认同,抑或是调节这两种文化认同。

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环境被称为“文化适应”
二媒介与差异身份政治
“政治”在文化研究中被逐渐用来表现一种描述、规范文化认同和社会行为的话语的权力。

文化认同以“命名”来重新描述被差异化的身份。

拉克劳和墨芙认为,“社会”是通过一系列对差异的论述而构成的,虽然同属一个社会,社会成员在身份上有根本性的显著差异,在阶级地位之外,尚有性别,种族,族群等。

在差异政治中,“我们是谁”与“他们是谁”联系紧密,通过对差异的质疑和身份再现的结构来重新塑造新的身份。

1 性别:女权主义
性别是社会建构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处于边缘和从属地位,突出了女性家庭化和美丽化。

2 种族、族群:多元文化
萨义德《东方学》:对东方主义的揭示是对西方在构建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东方的文化霸权的挑战。

3 公民:公共领域
公民身份是另一种认同,是民主框架下个体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承诺。

哈贝马斯,在2007年新的文章中重申了他的一贯观点,认为民主社会的理想运作是要保证在国家权力和资本权力之外,有一个公民可以公开、平等、理性地形成民意的“公共领域”。

寄希望于建立一个公共舆论形成与表达的三个层面的多元系统:1 公民社会中日常的面对面的政治讨论 2 在弱公共空间和媒介系统中的公共话语,3 政治中心系统的机制化的话语
空间地域和流动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他们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社会被认为是在特定时间中人的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

梅西总结了关于空间的五个要点:1 空间是一个社会建构 2 社会是在空间中构筑的 3 社会空间是动态的由变化的社会关系组成 4 空间中蕴含着权力关系和符号象征 5 社会空间是一个同时存在的多重空间,各空间相互切割、交叉、联系或相互矛盾、对立。

一空间与地域:
吉登斯认为:地域是人与人面对面接触的场域,空间则是我们与不在场的人之间想象的互动关系的领域。

地域实在,空间抽象
1 媒介与时空观
A伊尼斯的媒介时空偏向
B 梅罗维茨的消逝的地域
C 汤姆逊的媒体中介交流
二流动的空间
卡斯塔尔:我们正在经历着一种新的时空观的变化——流动的空间和无时间的时间。

这个流动的空间是一个由不同区域实时交流网络而形成的组织,它一方面是一个有着电讯网络、交流传播机制和传输系统的物质组织,与地域有着联系。

(网络传播中的节);但这个流动空间的结构和意义并不在于任何一个地域相联系,而是与在这个传播流动网络中的关系相联系,交流的内容决定了网络形式、流动的空间以及与各个地域的关系。

赛博空间:概念来自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说。

这是一个新型的由电脑创造、维持和进入的虚拟空间。

它是观念上“无空间的地域”,人们通过电脑中介进行文字、数据、人际关系、社会财富地位和权力的表达。

赛博空间可以综合为以下几个概念:1 由电脑网络和电讯通信系统组成的技术空间 2 一个由技术系统为媒介的社会空间3 一个幻觉为真实的可以控制、管理和社会交流的空间 4 一个构建认同和意义的文化空间 5 一个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合并在一起的空间
三奥吉的“非地域”理论
马克·奥吉提出“非地域”概念,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当代社会地域与文化的分离。

他探讨新传播和交通技术怎样创造出一个以流动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这个社会是依靠大量被他称为“非地域”的机场、购物中心、高速公路这类无传统地域特征的场所而组织和运转的,它们是大众传媒和大众运输的交汇点。

奥吉认为,媒介技术创造了一个流动的社会空间,人们在其中迷失了他们的身份、与他人的关系和与历史的延续。

地域提供三种功能:身份认同关系和历史非地域则反之,大众媒介不再具有创造和维持文化认同的功能,相反媒介传播着大量荒谬、无社会意义、将人们隔绝的符号和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