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与作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这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ERP。
ERP的长短与动作电位时程APD(action period duration) 相应,但程度 可有不同,不相应时易形成折返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减慢钠通道复活或延长APD都能延长ERP
二、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
心肌兴奋冲动形成异常; 或冲动传导异常; 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解剖性折返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之间者,表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 生在心房内,表现为心房扑动或心房纤颤。
决定因素:① 存在解剖学环路;② 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③ 环路中 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
功能性折返在没有明显解剖环路时即可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间偶联 (cell –Cell coupling)改变,导致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浦氏纤维。自动除极是因为If :Na+内流超过 K+外流,膜电位逐渐↑→自动除极。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结区 除外)自动除极是因为T型Ca2+ 开放:Ca2+ 通过钙通道内流加速,膜内电位↑。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
心工作肌和传导系统细胞的膜电位大, 除极由Na+内流促成,其除极速率快,传导 也快,呈快反应电活动。
3相(3期)快速复极末期。由K+(Ikr、Iks、Ikur、IK1)外流所致。膜电 位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
4相(4期)静息期。Na+-K+泵使心肌恢复到极化状态,非自律细胞维持在RP 水平,自律细胞则有舒张期自动除极。
舒张期自动除极 概念:自发除极。RP -90mv,没有外来刺
激,电位逐渐上升, 达到阈电位→除极。 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和作用
第一节 心肌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沿着传导系统下传,使心房、 心室按顺序协调地收缩和舒 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与心 脏的电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当电生理活动异常时即可引 起心脏的节律、速率和传导 时间顺序的改变,统称为心 律失常。
心律失常 快速型:100次/分,心房纤颤,心房扑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溴苄胺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一) Ⅰa 类
奎尼丁 quinidine 金鸡纳树皮所含的生物碱,是奎宁的同分异构体。 有典型的膜稳定作用,抑制Na+内流和K+外流,高浓度时阻滞Ca2+内流。 阻断M受体→抗胆碱作用, 阻断外周血管受体→血压下降 。
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早搏 (期前收缩)等 缓慢型:60次/分, 房室传导阻滞,窦性 心动过缓等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1.静息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RMP) 细胞在静息时,膜电位呈外正内负的 极化状态,所测得的电位差为静息膜电位。
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抑制0相除极速率,改善传导,缩短APD和ERP 而相对延长ERP。药物有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阿普林定、妥 卡胺、乙吗噻嗪等;
Ⅰc类:复活时间常数>10s,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抑制0相除极速率和减慢 传导,对复极的影响小。药物有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奈洛尔、美多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等
复活时间常数(τrecovery):从药物对通道产生阻滞作用到阻滞作用解除 的时间。反映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强度。根据其长短的不同,又将分为三个 亚类:
Ⅰa类:复活时间常数1~10s,适度阻滞钠通道,中度抑制0相除极速率,减慢 传导,延长APD和ERP。属于这类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乙酰卡尼、吡 丙胺等。
折返激动(reentry)发生机制
正常心肌
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激动形成
通过药物抑制 传导,变单向传导 阻滞为双向传导阻 滞,治疗心律失常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分为两大类: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治疗慢速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可分为四类。
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分四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细胞的膜电位小,除极 由Ca2+内流促成,其除极速率慢,传导也慢, 呈慢反应电活动。
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结 浦氏纤维 心室肌
心脏各部位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在膜电位复极达 - 60mv~ - 50mV之前这段时间,心肌细胞对刺激不能
0相(0期)为快速除极,细胞膜上的快Na通道被 激活,大量Na流入细胞内,使静息电位由负转 为正。最大上升速率(Vmax)表示兴奋传导速 度。
1相(1期)快速复极初期,K+ 短暂外流形成 ITo1和ITo2,CI-通道开放,CI-内流,K+ 外 流,膜电位下降。
2相(2期)平台期,膜电位呈等电位状态。由Ca2+及少量Na+内流,K+外 流(延迟整流K+电流)所致。是缓慢复极过程。
1. 单纯传导异常: 表现有传导减慢,传导阻滞,传导速度
不均一。当心肌细胞受损、炎症、缺血、缺 氧时可发生。
2. 折返激动: 概念: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再次兴奋原已兴
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分为解剖性折返和功能性折返。
解剖性折返:当心脏内两点间存在不止一条传导通路,而且这些通路 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征时容易发生解剖性折返。如:预激综合征(wolff– parkinson – white syndrome,WPW sydrome)。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心肌细胞兴奋引起 膜去极和复极过程 形成动作电位。
1 2
0mV
0
100ms
3
-85mV
Na+ Ca2+
Outside Membrance
intside
K+,ClChannel currents
4 Na+ Na+
K+
Ca2+
Pump Exchanger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等;
窦房结的功能降低或是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等潜在起博点的自律性增强, 可导致冲动形成异常; 心房肌和心室肌是非自律细胞,但在病理状态时,如缺血、缺氧、心梗等 使细胞膜静息电位减小时而自动除极,可产生异常自律性而导致心律失常。
(二)冲动传导异常
ERP的长短与动作电位时程APD(action period duration) 相应,但程度 可有不同,不相应时易形成折返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减慢钠通道复活或延长APD都能延长ERP
二、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
心肌兴奋冲动形成异常; 或冲动传导异常; 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解剖性折返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之间者,表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 生在心房内,表现为心房扑动或心房纤颤。
决定因素:① 存在解剖学环路;② 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③ 环路中 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
功能性折返在没有明显解剖环路时即可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间偶联 (cell –Cell coupling)改变,导致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浦氏纤维。自动除极是因为If :Na+内流超过 K+外流,膜电位逐渐↑→自动除极。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结区 除外)自动除极是因为T型Ca2+ 开放:Ca2+ 通过钙通道内流加速,膜内电位↑。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
心工作肌和传导系统细胞的膜电位大, 除极由Na+内流促成,其除极速率快,传导 也快,呈快反应电活动。
3相(3期)快速复极末期。由K+(Ikr、Iks、Ikur、IK1)外流所致。膜电 位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
4相(4期)静息期。Na+-K+泵使心肌恢复到极化状态,非自律细胞维持在RP 水平,自律细胞则有舒张期自动除极。
舒张期自动除极 概念:自发除极。RP -90mv,没有外来刺
激,电位逐渐上升, 达到阈电位→除极。 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和作用
第一节 心肌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沿着传导系统下传,使心房、 心室按顺序协调地收缩和舒 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与心 脏的电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当电生理活动异常时即可引 起心脏的节律、速率和传导 时间顺序的改变,统称为心 律失常。
心律失常 快速型:100次/分,心房纤颤,心房扑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溴苄胺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一) Ⅰa 类
奎尼丁 quinidine 金鸡纳树皮所含的生物碱,是奎宁的同分异构体。 有典型的膜稳定作用,抑制Na+内流和K+外流,高浓度时阻滞Ca2+内流。 阻断M受体→抗胆碱作用, 阻断外周血管受体→血压下降 。
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早搏 (期前收缩)等 缓慢型:60次/分, 房室传导阻滞,窦性 心动过缓等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1.静息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RMP) 细胞在静息时,膜电位呈外正内负的 极化状态,所测得的电位差为静息膜电位。
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抑制0相除极速率,改善传导,缩短APD和ERP 而相对延长ERP。药物有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阿普林定、妥 卡胺、乙吗噻嗪等;
Ⅰc类:复活时间常数>10s,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抑制0相除极速率和减慢 传导,对复极的影响小。药物有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奈洛尔、美多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等
复活时间常数(τrecovery):从药物对通道产生阻滞作用到阻滞作用解除 的时间。反映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强度。根据其长短的不同,又将分为三个 亚类:
Ⅰa类:复活时间常数1~10s,适度阻滞钠通道,中度抑制0相除极速率,减慢 传导,延长APD和ERP。属于这类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乙酰卡尼、吡 丙胺等。
折返激动(reentry)发生机制
正常心肌
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激动形成
通过药物抑制 传导,变单向传导 阻滞为双向传导阻 滞,治疗心律失常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分为两大类: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治疗慢速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可分为四类。
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分四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细胞的膜电位小,除极 由Ca2+内流促成,其除极速率慢,传导也慢, 呈慢反应电活动。
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结 浦氏纤维 心室肌
心脏各部位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在膜电位复极达 - 60mv~ - 50mV之前这段时间,心肌细胞对刺激不能
0相(0期)为快速除极,细胞膜上的快Na通道被 激活,大量Na流入细胞内,使静息电位由负转 为正。最大上升速率(Vmax)表示兴奋传导速 度。
1相(1期)快速复极初期,K+ 短暂外流形成 ITo1和ITo2,CI-通道开放,CI-内流,K+ 外 流,膜电位下降。
2相(2期)平台期,膜电位呈等电位状态。由Ca2+及少量Na+内流,K+外 流(延迟整流K+电流)所致。是缓慢复极过程。
1. 单纯传导异常: 表现有传导减慢,传导阻滞,传导速度
不均一。当心肌细胞受损、炎症、缺血、缺 氧时可发生。
2. 折返激动: 概念: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再次兴奋原已兴
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分为解剖性折返和功能性折返。
解剖性折返:当心脏内两点间存在不止一条传导通路,而且这些通路 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征时容易发生解剖性折返。如:预激综合征(wolff– parkinson – white syndrome,WPW sydrome)。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心肌细胞兴奋引起 膜去极和复极过程 形成动作电位。
1 2
0mV
0
100ms
3
-85mV
Na+ Ca2+
Outside Membrance
intside
K+,ClChannel currents
4 Na+ Na+
K+
Ca2+
Pump Exchanger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等;
窦房结的功能降低或是房室结、浦肯野纤维等潜在起博点的自律性增强, 可导致冲动形成异常; 心房肌和心室肌是非自律细胞,但在病理状态时,如缺血、缺氧、心梗等 使细胞膜静息电位减小时而自动除极,可产生异常自律性而导致心律失常。
(二)冲动传导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