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论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讲苏轼、严羽的文论思想

一、苏轼的文论思想

1、苏轼的重要论文思想

(1)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文学观(精神)

苏轼为官以儒家思想为支柱,为文却以道家思想为圭臬。崇尚“自然”的文学观。

苏轼以“行云流水”喻指为文之理,即是着眼于可见之形,又暗示了需要体悟的难明之理。“文理”与“自然之理”同,有可见而不可言说处。强调的是个人的观察和体悟。艺术与生命同在。这就是“自然”,也即对于艺术“自由”追求。《

(2)强调“辞达”的创作观(方法)

“辞达”的意思就是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在苏轼看来,要做到“辞达”并不容易。其间的道理,“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3)“超然”、“自得”之诗论观

苏轼推崇司空图“美在咸酸之外”的诗论观,即诗须有“文外之旨”、“韵外之致”。

二、严羽的诗论思想

其论诗不涉及诗与儒道的关系,不论及诗的政治、教化功能,重视诗的艺术性,及其对读者的心灵感发,成为与其时主流诗论相对的“一家之言”,值得重视。

1、严羽的论诗思想

(1)“以识为主”:学诗的原则

《诗辩》说,“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识”是佛教用语。《金刚经》、《坛经》中,把有善性、有智慧的人,称为“善知识”。所以,“识”就是“智慧”,就是“悟”。“悟性”是艺术直觉的能力。

所谓“识”的能力,就是要能鉴别高低、识别真伪。

(2)“妙悟”(“别材”):学诗的方法与能力

“妙悟”是严羽提出学诗的具体方法。

“悟”得“妙”,诗就“当行”、就“本色”。否则,学力再深也无助。然而,“悟有浅深”的区别,“但“妙悟”要求诗人应具备的一种特殊才能,即“别材”;即诗人对于诗的美学特点(即“兴趣”)的领悟能力。

所以,(“妙悟”)方法与(“别材”)能力是分不开的。

可以判断,孟浩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学识的广博度虽然赶不上韩愈,但其艺术领悟的能力与方法要强过他。

(3)“兴趣”:诗性的本质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认识到作诗与学问无关。因为,诗的本质特性是形象,诗的思维是形象思维。严羽指出“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但是,作诗一定“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他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羚羊夜间以角挂树,防兽害己。禅宗以此喻禅机非借言辞可以把握),无迹可求。”作诗不能按图索冀,直寻理路。他说,唐诗“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

(即把握),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及。因为“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反对的是江西诗派“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苏轼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风。认为都未得“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是宋诗的“不幸”。“兴趣”既是诗的美学特点,也是评诗的标准。严羽批评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都未能把词、理、意、兴合为一体。失去了浑成、含蓄之美。

应该说,从总体上讲,严羽的话没大错,但是他没有看到苏轼的诗虽少“情趣”,而多有“理趣”,也不失为是一个创新,一个贡献。(4)“入神”:诗的境界

“入神”是就诗歌境界而言。“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李白的“优游不迫”、杜甫的“沉着痛快”是诗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