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存在之思

——《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提要】曹雪芹与米兰〃昆德拉是两位可以走到一块进行对话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不少因素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这两部诗性小说都在探勘人的存在问题,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对立、矛盾、冲突、悖谬和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敞开了互相印证、阐释的可能性。人的存在的对立境况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母子对立与父子冲突、真与假或现实与梦想两个世界的对立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红楼梦》《生活在别处》人的存在对立互补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描述了歌德与海明威走在一起针对人的“不朽”问题展开热烈的“对话”(第二部第15 - 17 节、第四部第17 节) 。他生怕别人指责他随便“拉郎配”,就在小说中为自己的做法辩解:“海明威和歌德在彼世的路上走远了,您一定要问我,我是怎么会想到把他们两人拉到一起来的。还能想像出更随意的配对吗? 他们毫无共同之处! 那又怎么样呢?”(95) 他认为海明威是歌德最喜欢、最合适的伙伴。这种小说中虚构的对话方式启发我们,文学批评也可以进行跨时空、跨民族、跨文化的对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笔者把昆德拉和曹雪芹拉到一起来配对,相信他们也能成为好好“对话”的“伙伴”。在国内,有关《红楼梦》与昆德拉小说的比较研究非常少,李欧梵的“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①是笔者所见最早把昆德拉的小说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文章,但它论述的主要是两位外国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启发,《红楼梦》只是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坐标在比较时被简略地提及。王彬彬“所谓事业——兼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红楼梦》作一种比较”(上、下) ②开始了对《红楼梦》与昆德拉小说的思想内涵作较为具体的比较研究,李凤亮“诗意写实主义:东西方叙事美学的实证与互阐——对曹雪芹、马尔克斯、昆德拉的一种比较”则从叙事美学的角度对三位作家小说的“诗意倾向”(诗性叙事) 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③。除此之外,所见寥寥。《红楼梦》和昆德拉小说的比较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曹雪芹的小说从原来取名《石头记》到最终定名为《红楼梦》,这意味着从一种客观的记载转向带有主观抒情的判断。《红楼梦》用“梦”用“幻”等字,喟叹人生“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第一回) ④ ,流露出浓浓的伤感和价值虚无感,是对红尘生活,包括各种功利、欲望、情感的勘破与否定。而昆德拉的一部小说无论是最初的题名《抒情时代》,还是后来所改的名字《生活在别处》,都描绘了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态势与抒情态度,表达了一个普遍的思想: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身边没有生活,真正的生活在别处;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诗人的青春、激情、梦想也都是值得怀疑的。《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首先在抒情态度和现实与梦的关系这两方面有某些契合点。不仅如此,两部小说都在探勘人的存在问题,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对立、矛盾、冲突、悖谬和悲剧,在许多方面都敞开了互相印证、阐释的可能性。本文着重从人生的对立、冲突和互补的角度来比较阐释《红楼梦》和《生活在别处》对人的存在的诗意深思。

一、母子对立与父子冲突

《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主人公贾宝玉和雅罗米尔的成长过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从小生活在以女人为主的环境中,围绕在宝玉身边的是以母亲王夫人为代表的女人集团,包括老祖宗贾母、姐姐贾元春、丫鬟花袭人等,紧伴着雅罗米尔的则主要是他的母亲玛曼和外婆。自然,两位主人公都受到母亲(女性) 的很大影响。两位作者显然都有意把主人公女性化,宝玉和雅罗米尔不仅有女人式的相貌,而且有女性化的气质。不过,同样都生活在女性环境中、有女性化特征的两个男孩,却走出了两条不同的成长道路。

女性环境的一大要素是母爱,不可否认,宝玉和雅罗米尔都曾感受过母爱的温馨,接受过母爱的庇护,体验过女性的诗意。昆德拉甚至认为, “一般说来,抒情诗人都产生在由女人主持的家庭”,当然,女人中“最重要的是母亲——那些高耸于父亲之上的母亲”(86 — 87) ⑤。

但是,母爱也有专横、占有、嫉妒的一面,成为男孩成长的阻碍。王夫人出于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权势、财产的考虑,以及个人的情感需求,把宝玉看作她的命根子,看作她在贾府中不可或缺的依托。她生怕宝玉受到伤害,或逃离、背弃她,使她在贾府中的权利、地位受到威胁。在宝玉挨贾政毒打的时候,她痛哭劝阻,“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

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第三十三回) 。这说明她哭宝玉挨打不止是哀怜这个“无能”、“不肖”之子,而且是担心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受到损害。她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时时刻刻关注着宝玉的一切,即使宝玉住进了大观园,她也是“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第七十七回) 。这话还真不假,袭人就是她延伸到大观园的“眼光”、“听觉”。只要周围的人对宝玉产生影响并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她都会毫不留情地痛加打击,包括自己和宝玉亲近的人:金钏儿、晴雯、林黛玉。她抓住每一个可以清除宝玉旁边她所厌恶的人的机会,特别是借大观园中发现绣春囊这个机会,拿出惊人的杀伐决断导演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悲剧,将大观园中的少女整得七零八落,遍地狼藉。此时, “宽柔待下”、“天真烂漫”的母亲再也不去考虑自己宝贝儿子的内心感受了。

玛曼在丈夫身上得不到爱情,不久又成了寡妇,于是她把所有的爱都转移、倾注到儿子身上。如同宝玉是王夫人的唯一依靠,雅罗米尔成了玛曼一生的支柱。她爱儿子生命中的所有东西:幼小的躯体、呀呀学语的每一句话、每一首诗。儿子的灵魂也是她自我王国的一部分,她要填充、支配他的大脑,要约束、主宰他的行动。她害怕儿子受到任何伤害,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挑战。当雅罗米尔一天天地长大,试着摆脱母亲的监护,想独立自主地做自己的事的时候,玛曼便“开始像一只高度警惕的、慈爱的母老虎守护在他身边”(142) :儿子哪天穿什么衣服,她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她搜查儿子的写字台,偷看儿子的日记,儿子晚上回来迟了,她痛苦、恼怒;儿子在背着她谈情说爱,她伤心、嫉妒,并暗中盯梢,加以破坏;她要把儿子紧紧地拴在自己身上。小说这样写道:“你将像一条系着长皮带的狗在这个世上行走!甚至当你走得很远很远;你也还会感到脖子上的项圈! 甚至当你同女人们在一起,甚至当你同他们躺在床上,一根长长的皮带也将系住你的脖子,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玛曼的手里将抓住皮带的一端,从它的摇动感觉到你身躯可耻的运动!”(110) 母爱的两面性在王夫人与玛曼身上表露无遗,宝玉和雅罗米尔小时候在母爱中感受到的庇护、安全,长大后变成了专制与束缚。但是, “当他意识到母爱变成一种专制的力量限制着他的现实行动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他已经一辈子都无法逃脱母爱世界所加之于他的束缚”(吕新雨362) 。抄检大观园的事件显示了宝玉与母亲的“势不两立”,在婚姻大事上,宝玉与母亲的对立冲突更是达到了顶峰:他只能迫于母命娶了自己不爱的薛宝钗,而自己真爱的林黛玉却在他结婚的同时含恨去世。他保护不了众女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或夭亡、或离散、或出嫁、或出家,最后无可奈何地悬崖撒手。雅罗米尔一生都在逃跑,都在想摆脱母亲对他的束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别处的生活,然而不管他逃得多远,他都能感到母亲加在自己身上的那在情人面前无法展示的小裤衩和脖子上的项圈,除非死。

《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中的母子对立和冲突都相当严重,而且在现实层面上都以儿子的失败告终。但两位作者对母子对立和冲突的描写不同,昆德拉通过主人公及其母亲强烈的主观感受和作者的议论来凸现母子之间的冲突,曹雪芹则主要是在客观的叙事中显现母子间的对立,小说基本上没有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来显示母子冲突,作者的议论也很少见。《生活在别处》强调西方文化中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个体的独立意识, 《红楼梦》体现的则是中国传统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顺从,并有“为尊者讳”的意味。

还有一个存在境况上的区别是要我们加以重视的,那就是在雅罗米尔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形象基本上是“缺席”的。玛曼在怀上孩子的时候,就“向往着一种没有父亲参与的母爱。她如痴如醉地渴望孩子叫阿波罗,在她看来这名字就如同意味着‘他没有人父’”(5) 。雅罗米尔出生后一直被母亲一个人占有,在父亲失踪、死亡后更是如此。因此当雅罗米尔想成为男子汉的时候,他只能把父亲的遗像挂在自己的房间中,父亲形象(一个成年男人的标志) 就成了他追求的目标。这样,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父子冲突因为父亲的不在场而被消解了。

但宝玉不同,尽管我们也强调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女人环境中,他自己也喜欢这样的环境,但宝玉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必须面对一个无处不在的父亲形象——贾政,一个逼他去读书、科考、社交,要把他培养成传统文化、社会规范所要求的标准男人的父亲。甚至他身边的女性也不断变幻出父亲(男性) 的形象:如袭人、宝钗、湘云都劝过宝玉,要他进入男人世界。于是,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了《生活在别处》中不曾出现的另一种对立冲突:父子斗争。与母子冲突的写法不同, 《红楼梦》中的父子对立、冲突倒是大张旗鼓地描述,并且通过人物的内心意识、主观感受凸现出来,这一点与《生活在别处》的母子对立写法相似。

总之,宝玉和雅罗米尔在生活和成长道路上都有母子对立与冲突,贾宝玉这边还有严重的父子冲突。这说明两人都不满于既定的家庭环境和既成的价值观念,他们都从思想到行为走向了反抗、叛逆,但在方式与程度上却判然有别。

二、真与假或现实与梦想,逃避、退守与追求、进攻

《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各自展现了两个对立的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宝玉和雅罗米尔都对自己处身的现实世界不满,都有逃离现实世界的愿望,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但两部小说中的两个世界的形态内涵并不相同,主人公的行为也有区别,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宝玉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道世界(主要是男人世界) 而言的女儿世界,而雅罗米尔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小孩、女性世界而言的成年、男人世界。它们之间的具体区别是,宝玉自始至终主动追求在女人环境尤其是女儿世界中生活,他厌恶自己身为男性的“浊”、“蠢”、“脏”、“臭”,希望变成一个“清”、“灵”、

“洁、“净”的女儿。他拒绝接受世道世界的主流价值观念,偏离父亲为他设计的人生“正路”:所谓“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第五回) , “立身扬名”(第三十六回) 、“光宗耀祖”(第三十三回) ;他拒绝进入成人社会,成为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忠臣孝子,为国家(君) 、家族(父) 服务。为此他不愿“成长”,不想长大为成年人,不愿进入男人世界。他也不想参加或发动一场革命以彻底颠覆现实世界,他只管躲进作为理想世界的象征的“大观园”,过着一种诗酒风月、“富贵闲人”的生活。

雅罗米尔则不同,虽然在懵懂无知的孩童时代安居在母亲营造的温馨爱巢,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逐渐长大的他却极力要从女性的环境中挣脱出来。他痛恨自己的那种“女人相”,他渴望自己从外貌到性格都变成一个男子汉。他不满母亲为他营造的生活环境和设计的人生道路,尤其母亲本质上的“女人性”与母爱异化后的窒息感更使他不堪承受,他要逃离这样狭小、拘束、压抑的生存环境,在梦中飞,在社会中参加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母亲想让天生具有诗人气质的他做一个纯粹在心灵世界抒情的阴柔的、忧郁的、感伤的诗人,他却渴望把青春、抒情直接化为社会实践——革命,包括论战、聚会、游行、巷战,还有性爱。这一切出现在他的梦中,也发生在现实中,并在一个真正“革命性”的行为——告发自己女友的一个要“叛逃祖国”的兄弟——中定格。雅罗米尔的梦想是融入时代、社会的洪流,与大学生、警察、革命群众一起行动,过着青春、激情、革命三位一体式的生活。

一个渴望摆脱女性环境,从小孩长大为成年男人;一个愿意停留在女儿世界,拒绝成长为社会规范要求的男人,这就是雅罗米尔与宝玉的一个显著的差别。

还有一个大的差异:宝玉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反抗的方式是建造一个园子,用一堵围墙把它与现实世界隔离,并固守在园中“主持巾帼,护法群钗”(涂瀛127) ;雅罗米尔则把围困自己的“城堡”突破,冲出母爱的围墙不断逃亡,追求外面的女人。两个人的逃离方向正好相反:贾宝玉是从污秽、烦杂、开放的大家族、大社会逃进相对清净、单纯、封闭的小园子(尽管名为“大观园”,但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大社会仍然是小的)、小院子,是一种退缩固守;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进入清净女儿之境,就是一种向内退守的心理象征。雅罗米尔则从相对单纯、宁静、封闭的小家庭逃出进入险恶、喧嚣、开放的大社会,是一种进攻冲锋;雅罗米尔梦中的自我泽维尔说自己没有家,更确切地说,他的家是由四处漂泊组成的,这是一种向外追求的精神特性。宝玉秉承的是中国文学建造围墙、固守家园宫院的传统,雅罗米尔发扬的则是欧洲文学漫游世界、走向原野河海的精神,尤其是波西米亚民族的流浪特性。宝玉退入的是列子闭塞无争的“终北国”、陶渊明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在王实甫的“西厢”、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情的甜蜜哀伤。雅罗米尔则仿效诗人兰波、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逃向远方,追随奥德修斯、堂吉诃德、浮士德走向原野、飘洋过海、上天入地,抒放他的激情与活力。

这种区别不仅仅是因为文学、文化传统的不同,还与两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有关:贾宝玉处身于相对稳定但已经显现衰败景象的封建末世,而雅罗米尔泽生活在急剧变革、动荡不安的社会主义革命时代。这种区别还与两位主人公的思想观念有关:贾宝玉并不赞成中国历史上“英雄”式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斗争哲学,也不信奉由力量、斗争生发出的崇高的美学观念,并把那些文圣武功——“文死谏,武死战”等等批得一文不值(第三十六回) ;而雅罗米尔则相反,他信奉革命哲学,沉醉于斗争中产生的崇高感——这种崇高也被昆德拉判为价值虚妄。

《生活在别处》第四章写道,1949 年捷克学生或1968 年巴黎学生的革命标语有“梦想就是现实”这一条,叙事者又说:“但似乎反过来才是真实的:他们的现实(街垒,推翻的汽车,红旗) 是一场梦。”“但是这在任何时候都决不是清楚的——现实是一场梦,还是梦是一个现实”(164)。第二章写道,对泽维尔来说,“睡眠不是生活的反面——睡眠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梦”(67)。这里的“梦想”是革命的代名词,是真正生活的内涵;而“现实”就是既存的事实。梦想是人的青春期的一个表征,而“革命是历史的青春期”(艾晓明301),两者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它们都要破坏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昆德拉是明确否定这种革命的价值的,但对于小说中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对革命的态度和观念却是模糊、矛盾的,因为他们如果不革命,那就是反革命,他们参加革命的“欢欣仍然是自愿的,但同时也已经是强迫的了”(164)。昆德拉在这里议论的“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从价值论的角度讲的,具有抒情态度的青年学生的梦想就是“生活在别处”,其实也就是革命,这就是价值真实,因此它要化为行动、实践,创造新的历史(现实) :街垒、推翻的汽车、红旗;而作者的反思是,被青年学生认定有真实价值的革命现实的价值性是值得怀疑的,它也只是“逃跑”的一种方式而已;它是虚幻的,甚至是反价值的,因此即使它已经成为既成的历史事实,也是“梦”——价值虚幻。

这种对革命价值的反思在昆德拉后来的《不朽》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第三部《斗争》的“绝对现代化”这一节,昆德拉重提二十年前塑造的人物雅罗米尔:

一九四八年的布拉格,雅罗米尔十八岁,对现代诗、德思诺斯、艾吕雅、布勒东、奈兹瓦尔爱得要死;学他们的样,他把兰波在《地狱里的一季》中写的句子“应该绝对现代化”当作自己的口号。而在布拉格突然之间表现得绝对现代化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它立即粗暴地谴责雅罗米尔爱得要死的现代艺术。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在几个朋友(对现代艺术同样爱得要死) 的面前,冷嘲热讽地否定他曾经喜爱过的一切(他曾经真正地、由衷地喜爱过的一切),为的是不违背“绝对现代化”的伟大命令。在他的否定里,他投入了一个希望通过粗暴行动,进入成年生活的少年的全部狂热、全部热情。

(157)

这种行为是不加任何怀疑地接受一个绝对的命令,不管这命令带有怎样可怕的成分——预兆着迫在眉睫的“恐怖”的可怕,监禁和绞刑的可怕。这种行为受一种否定思维的支配,今天的现代性否定昨天的现代性,明天的现代性又将否定今天的现代性。“‘对现代化’的‘永恒需要’来说,应该善于抛弃它的暂时的内容”(158),只留下不断否定这种思维形式。于是雅罗米尔拒绝接受目前的世界,他离开母亲的世界,变成成年人。但随着岁月流逝,他的子女长大了(假如他活了下来并生儿育女) ,重回他以前抛弃的世界,于是旧的世界又有了新的现代性。此时的“绝对现代化”意味着什么?“绝对现代化,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与自己的女儿绝对同化”(159)。从终点又走回了起点,完成了一次循环的人生历程。因此,昆德拉最后得出结论:“绝对现代化,就是成为自己掘墓人的同盟者”(162)。可见,革命只是一种不断否定的思维游戏,它的内容只是暂时性的,它的价值是不自足的,是虚幻的。

这使人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副著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有“色”、“空”观念。“太虚幻境”与红尘世界,孰真孰幻? 是那具有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现实生活终究“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还是“大荒山”、“无稽崖”、“太虚幻境”这些世外仙境是精神幻象? 与雅罗米尔或昆德拉把现实与梦想的价值截然对立起来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判断不同,宝玉或曹雪芹对两个世界的真假或价值判断多少有些模糊。是红尘俗世具有价值真实,还是大荒幻境才有价值依托?《红楼梦》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第一回) 只是完成了一次圆形的历程,接下来又要开始新的一轮循环。它们既对立又互补,最终以同在(从共时角度看) 和循环(从历时角度看) 的形态存在,融为一体达成一种奇妙的统一。这一点也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存在的异同。

三、两组配对人物的对立与互补

《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两部小说都设计了一双配对的人物:贾宝玉与甄宝玉,雅罗米尔与泽维尔。这两对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着的,既对立又互补。甄宝玉和泽维尔的写法同中有异,泽维尔整个就是雅罗米尔的梦中人,是他的另一个自我;而甄宝玉虽然也曾经在贾宝玉梦中出现(第五十六回) ,却又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一个人物形象。甄宝玉一开始是作为贾宝玉的替身出现的,他小时候具有与贾宝玉一样的信念、性情、追求,他也抱有贾宝玉那套崇拜女儿的观念,视女儿为最高价值,是贾宝玉惺惺相惜、心仪向往的一个形象。但是甄宝玉的性格又是发展的,他“一梦而顿改前非”(王希廉148) ,如同俗世一般官宦人家的男子一样,接受社会的价值规范,贪恋红尘和功名利禄,最终与这个社会同化。随着甄家的没落,甄宝玉开始走向了贾政、贾雨村之路,谈起了“世道人情”、“文章经济”、“立德立言”、“显亲扬名”,背弃了他原先的追求,成为了贾宝玉所说的“禄蠹”一族(第一一五回) ,贾宝玉想得一知己的心愿也最终破灭了。如果从隐喻象征的角度看,“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的情节则是表明宝玉坚持不向主流社会妥协、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走向仕途经济之道的甄宝玉正是贾宝玉彻底抛弃了的自己身上的那个俗世的“自我”。假如把走向世俗社会的甄宝玉看作是贾宝玉的一种可能存在状态,那无疑也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

如同贾宝玉梦到了甄宝玉,雅罗米尔也梦到了泽维尔。泽维尔就不会受到母亲的束缚,“因为泽维尔既没有母亲,也没有父亲,而没有双亲是自由的首要前提”(111) 。泽维尔就是雅罗米尔在梦想世界中的替身:“最初,只有雅罗米尔。然后雅罗米尔创造了泽维尔,他的替身;他的第二存在”(276)。在梦中,泽维尔在人生的各个重要方面都取得成功:冷酷而勇敢地征服女人,在秘密组织的革命活动中担负起责任,等等。可以说泽维尔拥有了一切成熟男人的标志,使雅罗米尔在现实中不能成为真正男人的遗憾在梦中得到了满足。雅罗米尔与泽维尔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正是泽维尔的出现增加了雅罗米尔迈向成人世界的勇气,泽维尔就是雅罗米尔理想的“自我”,是他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泽维尔的生活才是雅罗米尔渴望的生活。

“可是这种生活不在此地,在别处——在雅罗米尔如此渴望的成年世界;作为对这个成年世界的想象,产生了雅罗米尔的诗。他因为不了解性爱而描写性爱,因为生命体验的微不足道而格外热衷地描写死亡、悲哀、无限”(艾晓明300) ,“雅罗米尔描写的死亡与真正的死亡没有多少关系??对雅罗米尔来说,死亡无限遥远;它是抽象的;它不是现实,而是一个梦”(94) 。泽维尔的“完美”的生活使雅罗米尔盲目地去模仿,为了“清除梦幻与现实,诗歌与生活,行动与思想之间的冲突”,“为了结束泽维尔与雅罗米尔之间的分裂,两者必须合而为一。幻想的人必须成为行动的人,梦想的冒险必须成为生活的冒险”(277) 。雅罗米尔努力使现实中的自己与梦想中的“自我”重叠,合为一体。这种排除一切经验的抒情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悲剧,一方面,它总想把自己心中的美好的思想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出来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从而引发尖锐的冲突,最终导致了雅罗米尔的死亡;另一方面,这种青春、激情、革命“三位一体”的行为往往基于对世界的无知、幻想,带有盲目、愚昧、邪恶、荒谬的性质。小说结尾,也就是雅罗米尔年轻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他才“意识到泽维尔是一个迥然不同的人,是他的仇敌”(289) 。泽维尔背弃他走了,这意味着现实中的雅罗米尔最终无法变成梦想中的泽维尔,现实与梦幻无法真正统一,曾经有过的短暂的结合在雅罗米尔临终前宣告结束,雅

罗米尔不能逃避死亡的悲剧,也无法避免理想(梦幻) 破灭的悲剧——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悲剧,那就是,即使他真正实现了理想,即把梦想化为行动(现实) 、成为成年男人、生活在别处,那样的生活也是一场悲剧。

这两对既对立又互补的人物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历程。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关系是从相合到相离,贾宝玉是本真,甄宝玉倒是假,两者相离意味着贾宝玉最终葆真去假。雅罗米尔与泽维尔的关系则是从渴望相合到短暂合一再到相离,雅罗米尔是现实,泽维尔是梦想,两者相离意味着雅罗米尔无法把梦想变成现实。真与假,现实与梦想,它们之间的关联在于存在的价值关怀:贾宝玉以本真为价值真实,雅罗米尔则以梦想为价值真实,前者保全了原有的价值,后者则失去了一度追求到的价值。

对人的存在的疑问与探勘铸就了昆德拉小说的哲学品质,而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切与思虑同样表露了曹雪芹的哲学情怀。《生活在别处》与《红楼梦》两部小说对人的存在充满对立、冲突的境况的认识是共同的,但《生活在别处》秉承的是西方的哲学、美学传统,它的思想发展的态势是单一的、直线型的“对立—冲突—死亡(或失败) —悲剧”。《红楼梦》则较为复杂,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国的哲学、美学传统,它的思想发展态势在叙事层面上(以一百二十回本为论述对象) 是圆形的“对立—冲突—互补或解脱—和谐(或圆满)”;另一方面,在精神层面上,它又蕴含着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它的思想发展态势是曲线型的“对立—冲突—互补或消解—失败—悲剧”。在把《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进行一番互相印证、阐释后,我们能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两部小说以及中西文化的理解。

注解【Notes】

①李欧梵:“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 《外国文学研究》4 (1985) :42 — 49。

②王彬彬:“所谓事业——兼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红楼梦》作一种比较”(上、下),《文艺评论》1、2(1994) :16 — 23、46 — 51。

③李凤亮:“诗意写实主义:东西方叙事美学的实证与互阐——对雪芹、马尔克斯、昆德拉的一种比较”, 《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李凤亮李艳编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年) 643 — 78。

④本文所引小说原文系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以下只注明页码。

⑤本文所引小说译文,均出自景凯旋景黎明译:《生活在别处》(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年) 。以下只注明页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艾晓明:“昆德拉对存在疑问的深思”,《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李凤亮李艳编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年。279 — 337。

[Ai Xiaoming. ″Milan Kundera’s Meditation on Questions of Being.″The Light of a Dialogue : Abstract Materials of research on Milan Kundera. Eds. Li Fengliang and Li Yan. Beijing : China Friendship Publishing Company , 1998.279 - 337. ]

吕新雨:“诗的意义”,《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李凤亮李艳编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年。359 — 66。

[LüXinyu. ″The meaning of Poetry.″The Light of a Dialogue : Abstract Materials of Research on Milan Kundera Eds. LiFengliang and Li Yan. Beijing : China Friendship Publishing Company , 1998. 359 - 66. ]

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年。

[Milan Kundera. Immortality. Trans. Wang Zhensun and Zheng Kelu. Shanghai :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3. ]

涂瀛:“红楼梦论赞”,《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 ,一粟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125 —146。[Tu Ying. ″Commendable Review 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Collections of Research Materials o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Ed. Yi Su.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 1985. 125 - 46.]

王希廉:“红楼梦总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一粟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146 —53。

[Wang Xilian.″General Review 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Collections of Research Materials o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Ed. Yi Su. Beijing : Zhonghua Book Company , 1985. 146 - 53.]

论曹雪芹_红楼梦_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2012年6月刊 5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关于 妙玉的笔墨很少,就前八十回而言,全书中正侧面描写共六处, 仅仅数千言,可是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却排名第六,可见她在 曹雪芹眼中的特殊地位。就目前来说,人们对于此人物形象的研 究相对较少,对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就全面性和准确性来说 还稍显不足,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妙玉的描写原貌为出 发点,试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分析妙玉 这一人物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化作用。 曹雪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介绍了妙玉的祖籍、家世、年龄以 及出家和到长安的原因。可知妙玉出身显贵,生于“读书仕宦之 家”,因自幼多病才带发修行,书中还强调妙玉是贾府下贴“请” 来,可见来历不凡,区别于普通的尼姑、道姑。 曹雪芹对妙玉的第一次正面描写是在第四十一回:贾母等人 在大观园宴乐,酒足饭饱之后来到栊翠庵,妙玉对贾母的招待可 谓恭敬有加,但也仅仅是礼节性招待。刘姥姥在这期间吃茶用的 一只成窑茶杯,妙玉嫌脏不要了;与之相对比鲜明的是妙玉招待 贾母后,将宝钗、黛玉拉入自己的耳房内吃体己茶,宝玉尾随, 妙玉给宝玉用的杯是自己日常吃茶用的绿玉斗,这与妙玉对待刘 姥姥的举动形成了明显对比。本章回可隐约体味出妙玉视宝玉为 深察己意的知己。 第五十回宝玉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落第,被罚去栊翠 庵乞梅,侧面叙述了宝玉与妙玉的交接。作者没有具体描写乞梅 的过程,而对乞来的红梅作了细致的描写:或如蟠螭,或如僵蚓, 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有 学者这样评价 “(妙玉)象这枝奇美的红梅一样要表现自己的存 在,要让人惊羡她的美,她的幽香。这正是妙玉的不安分,正是 妙玉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作者又写了宝玉乞梅归来的情形: 宝玉笑欣欣地擎了一枝红梅进来,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 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再者,宝玉《访妙玉乞红梅》诗中将栊 翠庵比作“蓬莱”,将妙玉比作“大士”,“嫦娥”,宝玉正面 的“乞梅”,妙玉侧面的“赠梅”,读者从中可从中体味二人惺 惺相惜的情谊。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妙玉粉笺祝 寿“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收到生辰贺帖后,如获至宝, 绞尽脑汁,写下“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的回帖,亲自送往栊翠庵。 可见,妙玉与宝玉之间虽不及宝、黛青梅竹马来往密切,却也是 互为知己,礼敬有加。 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秋之夜,黛玉、湘云 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妙玉一挥而就“空帐悬文风,闲屏掩彩鸳。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诗句中抒发着一个满腹锦绣又春心 灿然的遁入空门的女儿的幽怨,表明了妙玉与同龄人共有世俗的 女儿情长,她以“槛外人”的身份注视着“槛内”的一切,可见“身 在佛门,心系红尘”的苦楚。“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犹步 萦迂沼,还登寂历原。”由此可知,妙玉又迥然不同于那些在世俗生活中的红楼女儿,于冷漠的现实还保存着几分清醒,不曾有更多的希冀。一个“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跃然纸上,也让读者品味到了“闺阁面目”的妙玉。朱光潜先生言:尽管“《红楼梦》对于妙玉着笔墨最少,而她那一副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却令我们一见不忘。寥寥几笔,把一个性格,一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曹雪芹虽对妙玉惜墨如金,但妙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人物个性复杂又具悲剧性的重要人物之一。在《红楼梦》书中,曹雪芹通过侧面描写来评价她。邢岫烟说她 “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李纨说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可见《红楼梦》中的人物对其评价不甚高,妙玉他们的眼中是不合时宜的。妙玉孤高自傲,自称为“槛外人”“畸人”。妙玉与宝玉赤诚相见,脾气相投。宝玉眼中的妙玉“超然如野鹤闲云”,说妙玉为“世人意外之人”,“二玉”的关系是惺惺相惜的,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没有把对方看作不齿相交的另类。曹雪芹在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中对妙玉作了总体评价。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表明了曹雪芹对妙玉同情又否定的态度。“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谈的就是妙玉而对着的社会现实,不是遁入空门就可以改变的。作者不同意妙玉超于世人之上的孤芳自赏;另外,作者也认为个人自诩的“洁”、“空”是虚幻的,自欺的,这就是“何曾洁”“未必空’的含义。在《红楼梦曲》中,作者虽称赞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但对于她“视绮罗俗厌”的矫情言行,也指出会到遭到“人皆罕”、“世同嫌”的非议。 妙玉蔑视权贵,又不得不依附于权贵;本不是个‘四大皆空’的遁世者,又不得不羁留于佛门;内心深处对爱情生活有强烈的向往,想以禅悦思想解脱自己的苦恼,又无法遏止自己不能插足于现实的悲哀,妙玉的悲剧就在于此。关于妙玉结局,一直是红学界争论的重点,按照曹雪芹对妙玉的性情刻画来说,依妙玉强烈的叛逆精神,定当不堪为肮脏的世俗污染,妙玉命运的悲剧性收尾,也是必然的。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中说:“可见她到底逃脱不了那个浊恶社会环境给她安排的悲惨命运,故而批者发出哀哉之叹。”妙玉与《红楼梦》中的其他悲剧人物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的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曹雪芹通过对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深刻的揭示了身处封建社会末期的豪门贵族,在大厦将倾、悲雾漫天的情势下,无论个体生命如何挣扎,都不可能从悲剧的命运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怀着感叹、赞赏又同情批判的态度,来理解妙玉这个人物形象。 妙玉在《红楼梦》中有重要地位和典型性,就整部作品而言,起烘云托月和加深作品批判意义的作用。妙玉的独特、才情、矛盾、挣扎以及她存在的意义在《红楼梦》中是不容忽视的。论曹雪芹《红楼梦》妙玉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赵 可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民族学院 摘 要:妙玉与《红楼梦》中的其他悲剧人物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和在不同的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对妙玉的描写原貌为出发点,试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并对其作相关理论研究,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对于《红楼梦》主题的深化作用。 关键词:曹雪芹 红楼梦 妙玉 形象

从“原应叹息”看红楼梦人物取名的谐音寓意

从“原应叹息”看红楼梦人物取名的谐音寓意 《红楼梦》中处处暗藏机关,饱含寓意,一切描写从塑造人物出发,连给人物命名也不放过。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本文主要就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秦钟、秦业、甄英莲、薛蟠、贾政、李纨、王熙凤这十五个人物的姓名来分析他们的谐音寓意。 (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人物之间的命名是相互关联,人物之间的命名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又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某种局面。贾府里的四位小姐,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她们的名字依次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因“大小姐恰逢正月初一所生,故取名元春,余者从其“春”字。“春”字通常被认为是“春红香玉”四个艳字之一。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鲜花着锦,把艳字“春”用在取名上合情合理,并非故意显现雍容华贵而选用的,算不上“落此俗道”。且在“春”字前加上了“元、迎、探、惜”,使四个字变的别致优雅、委婉清新。仔细听来,四个字连起来恰是一句作者抒发无限深沉感慨之词的“原应叹息”的谐音。纵观全书联系四位小姐的命运,元春正月初一所生独占“三元”,第一个得“春”,可见其福大,因而才选凤澡宫亦就顺理成章了。但元春在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后来“虎兔相逢大梦归”①,年青青的就寿夭了;迎春实际上应“迎春花”而得来,然而迎春花是春的使者,初春已凋,春嫁给孙绍祖后仅一年,就被作践得“侯门艳质如蒲柳”,“公府千金似下流”;可怜迎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②,迎春寿短,已埋下伏笔;探春是敢冒凌寒,在黑暗中寻找春天的信息,有胆识与气魄。但后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③,撒泪远嫁;惜春,珍爱春景、春情。所以她潜心学画来留住春景,用心去悟春情。孤僻寡合,“勘破三春景不长,淄衣顿改昔年妆”,最后落得个“可怜侯门绣户女,独卧青灯古佛旁”④。原应叹息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四位小姐不幸的遭遇的叹息和同情,也是作者对无命补天和对贾府之衰亡的叹息与无奈。 (宝黛钗)贾宝玉——假宝玉(真顽石),宝玉生前是“太虚幻境”赤瑕宫神瑛侍者。他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那块无命补天的顽石被遗弃在那里,后受到锻炼乃得灵性成为神瑛侍者。他的性格叛逆,行为“偏僻而乖张”,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真正的“真顽石”。林黛玉生前是“生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因时得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年月后受天地精华、雨露滋润乃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即为“绛珠仙子”。他们双双投胎绛珠仙子为报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乃尽一生的泪水。“木石前盟”中的木是仙草即林黛玉。宝钗即金钗,钗是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饰品,通常以“金钗”“荆钗”代称富贵之族和布衣人家的女孩。宝钗生于富贵之家,取名与珍宝和女性饰品相关,名符其实,只是稍带点“皇商”俗气。“宝钗”生尘,其钗必定是受到主人冷落,流露出了命运之悲。宝黛钗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 (三秦)秦可卿——情可情,可情也,是滥情,可和任何人发生奸情。秦可卿小时唤着可儿,名字谐音为“情可情”,生的容貌婀娜,性格风流,嫁给贾蓉为妻。其判词中所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⑤。正可以说秦可卿是一个“幻情身”,她就是一个“情”的象征,是一个符号。她是贾母眼中第一得意人,又有着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心,博得全

红楼梦二十回读后感

红楼梦二十回读后感 导读: 红楼梦二十回读后感(一) 《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史湘云一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娇憨的印象:“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二”念成“爱”,咬舌却喜欢说话,少年史湘云的天真单纯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一直到她出嫁前,岁月的烟尘并没有湮灭她娇憨的本色,而是进一步丰满了这种独树一帜的个性。 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人物的性格理解分析。 红楼梦二十回读后感(二) 读红楼梦的时候,总会有许多的感慨。 这里的第二十回,在一开篇中宝玉与黛玉正说着话,宝钗来了,三人就宝玉不识“绿蜡”典故相互取笑。后又有宝玉的奶嬷嬷骂袭人,宝玉在这时护着袭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能看到贾府的弊端,李嬷嬷只是一个奴才,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主仆等级分明,可是她的种种做法却有“奴大欺主”之嫌,在其他回中对贾府奴才的描写中不难看出,贾府的奴才借贾府的势在府外胡作非为,仗势欺人。贾府从主子到奴才都是毫无规矩可言,衰败是必然的。在宝玉护袭人的过程中,凤姐出现带走了李嬷嬷,虽然凤姐平时做事狠辣,但是不得不说她处理事情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后来凤姐的下场惨淡,虽然是她自作

自受,但不乏贾府众人的推泼助澜。王夫人表面和善,其实我觉得她比之凤姐更狠毒,把凤姐推到台前,一应得罪人的事都是凤姐在做,她自己躲在背后,努力得到好名声。在这一回中晴雯也出现,几句话就体现出她的直爽个性,但最后的下场依旧惨淡。在这里有部分描写袭人的,乍一看觉得她是个和气人。但我觉得她也不过是伪善罢了,晴雯最终被王夫人赶出贾府乃至死亡,其中就有袭人的推泼助澜。她的一些言行表面看是为宝玉,其实也是在为她自己的地位做出努力,古代女子生活不如意,对她的行为我不想多做批判。在这一回中还写到贾环,嫡庶分明的古代,贾环因为王夫人的放纵,贾政的不重视,以及赵姨娘的无知,变得胆小,无知。 在最后宝黛二人的一番话,宝玉对黛玉说看重黛玉,宝钗比不上黛玉,看着好像是重黛玉,其实不过是在加速黛玉的死亡,综合下来我不喜欢宝玉这个人,做人毫无担当,被保护的太过了。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禄丰一中李国平 【摘要】“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小说中主要人物个性特点,从人物个性特点中获得了对小说中人生与人性的统一认识,从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人物、人生、人性 “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 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

立身扬名。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观之今人,那些锐意改革但遭遇重重阻力的政治家,那些勇曝行业黑幕但从此难以在圈中立足的良知者,那些青春叛逆常被父母亲朋批评指责的年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在某时或某事上,也都会产生如宝玉般的孤独感。 再如,使宝黛产生心灵共振的青春易逝、生命匆促感。整部《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其中尤以心灵敏感的宝黛感受得最为深切。“黛玉葬花”一节,林黛玉流泪咏叹的《葬花吟》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宝玉听到这些伤感的语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种人生须臾、世事无常的哀感引起了宝黛二人的心灵共振,也引发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惆怅。这种惆怅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中,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赋诗中,从莎士比亚那“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的感慨中,都能找到。 还有,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

红楼梦解析谐音人名

红楼梦解析谐音人名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人名字的首字联起来就是“原应叹息”/还有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就 是假语村言。 香菱的名字也有寓意,她原名英莲(应怜),后为香菱(相怜),最后是秋菱(求怜) 还有冯渊就是“逢冤” 霍启(祸起) 卜世仁(不是人) 鸳鸯(冤秧) 薛蟠+薛蝌+薛宝琴+薛宝钗(半个钦差) 谐音地名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蘅芜院(恨无缘);秦可卿(情可轻);贾政+贾敬=假正经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秦钟:情种;吴新登--无星戥;四春的四个丫头,琴棋书画;怡红院(遗红怨):王贾薜史 ---- 王家血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贾宝玉者,“假”宝玉也; 甄宝玉者,“真”宝玉是也! 说的是贾宝玉并非黛玉所要还泪的神瑛侍者,而是补天之石也,真正的神 瑛侍者其实是甄宝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林黛玉的丫鬟名叫——秋雁,薛宝钗的丫鬟名叫——黄莺。虽不算谐音,但曹雪芹这样命名 却别有一番用心! 秋,给人一种悲凉之意,而雁每到秋天则会迁徙,又给人一种颠沛流离之意。所以秋雁则暗 中表明林黛玉的处境,虽说是外婆家,而且外婆又非常疼爱她,但对于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 儿来说只不过是寄人篱下,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无奈!而秋雁也正应了这一点。 黄莺,一种欢快,无忧无虑的小鸟,暗始了薛宝钗春风得意,一步步登上少夫人的不可阻挡 的气势。 这些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绛珠==========对应"世外仙姝寂寞林"中的仙姝

蒋玉涵--将玉含 贾蓉---假荣;贾琏谐音假怜 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 ,冯渊是“逢冤” ,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 等等《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曹雪芹写的人物名字探秘: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常有人评价妙玉是清高善良的世外高人,据我看却不是如此。今天我单从刘姥姥到访栊翠庵这一章节对妙玉作一定评价。刘姥姥乃一介乡野村妪,大字不识一个的她从乡间来到了大观园。她跨越了层层社会阶级,迈入了大方之家贾府的门槛。现在我们大致回顾一下曹公描述的情节。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讲到刘姥姥贪杯喝多了酒,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当下走至栊翠庵,我们看这妙玉如何应对。妙玉忙接了进去。素日众人皆知妙玉性情极冷,且不善于迎宾送客、应酬他人。今日难得这贾府最高权利中心齐聚他栊翠庵,出于客气,妙玉理应迎接,但依据他素日的脾气禀性,这忙忙地接了进去,想来又不符合妙玉的性情。这看来似乎矛盾。接下来,贾母等人要吃茶,妙玉竟揣摩贾母的喜好。贾母不吃茶味较为浓烈的六安茶,妙玉清楚贾母吃茶的习惯,清香淡雅的老君眉是最符合贾母的要求。从这一部分来看,妙玉是如此惠质兰心,清楚明白掌权者的喜好,竟不像一个出家人的淡泊静心。另一边,伺候了贾母等人吃茶。妙玉将宝钗黛玉二人单独悄带至耳房,宝玉也随后跟了过来。妙玉为他三人另沏了一壶“梯己茶”,并用了上好的茶具。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相当于给他三人开小灶,算是他这一六根清净之人对宝黛二人及宝玉的另眼相

看。想来那时的妙玉,也不过是一个长期修行的普通人,只是眼界与品位略比旁人高一筹罢了。《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着实算当世的奇女子,文采非凡,气质独特。而宝玉更是“富贵闲人”“多情公子”,且他“女子是水做的,见了女子便觉浑身清爽”的言论,自然思想境界又比旁人高出一截。由此看来,妙玉对这三人的欣赏也表达出妙玉清高孤傲的思想境界。如果拿出妙玉请宝黛等三人吃茶这一部分的细节来讲,又着实有趣。这里妙玉总共拿出四只茶具,两件是宝钗黛玉手中的“古玩珍器”,一件是妙玉常用的绿玉斗,另一件是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除此之外,即使是“金玉珠宝”来作茶具他并不稀罕。单单是这四样,便可看出妙玉平日的品味不凡,他也是出身名家书香门第,对于审美与收藏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标准。我们再看他煮茶的水,不是旧年的雨水,就是珍藏几年的梅上雪。中国人自古尊崇茶道,以茶敬人,茶比人生。懂茶道、重清修的人不光对茶叶茶具有很高的要求,对煮茶的水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妙玉用来煮茶的水都出自自然纯净之地,洁净之水更加养身修性。连黛玉这一贵族小姐尚且尝不出这类雪水的独特,可见这梅上雪水的来之不易,更突显出妙玉的生活品位之高。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仅仅讲他的优点那就叫奉承了。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可就不能让人敬服了。妙玉作为一名修道之人,应该更加懂得众生平等的道

从《红楼梦》看人生的三种悲剧

王国维先生在《评论》中引用叔本华的悲剧说,把《红楼梦》划为第三种悲剧:“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然憟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然而我却以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实则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有些人的命运是一种悲剧造成的,有些人却是两种或三种悲剧的叠加。而且我也对悲剧有我自己的分法。 我以为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无常的命运中流转遭遇,随波逐流,随势浮沉,得意时,失意处,一切都随命运的因缘际会而转移,悲喜苦乐都随着外事外物外人而改变。第二种就是由于自身的性格气质造成的,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秉性,就可以时运流转得心应手,然而却不清楚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因子是深入骨髓的,是构成了其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根本,是绝对无法调整更改的。第三种悲剧就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本身就是宇宙间最孤独最可怜的生物,人和人本质上也是隔绝的无法相通的,人从来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所处的时地,人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人类都永远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好景难久的规律。 说了这么多,无法想打破很多人形成的固定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大部分人是谈不上什么性格的,没有坚定的行为原则,没有固定的处事方式,没有一定的个人底线,不过是随着岁月和际遇的推手不断变化的流体,更谈不上遭遇什么性格的悲剧。《红楼梦》里性格悲剧最明显的就是晴雯和鸳鸯了,但是如果她收敛一下也算不得晴雯了,如果她屈服一下也算不得是鸳鸯了。性格的悲剧就是在别人看来,你只要稍微变退一步就豁然开朗海阔天空了,看似命运就掌控在自己手中,最后造成的悲剧也完全是咎由自取,然而他们根本就无法了解,就是这一点变不得,就是这一步退不得。很多先圣前贤志士仁人的悲剧都有这种性质,性格,是他们坚持人之所以为人,自己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底线。 第三种悲剧其实是人类本身的悲剧,只要是个人都逃不掉的,但只有极少数人能感受到。出生了,做人了,这本身就是个劫数。从来都见人哭着出世,却不见人笑着离开。首先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和地方,这种悲剧也只能用“无可奈何”四个字可以解说,比如汉武帝感叹李广的“生不逢时”,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比如阮籍登上广武山楚汉争霸旧址,慨然而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比如陈子昂幽州台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比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比如宝玉初会秦钟时恨自己为什么要生在公府侯门之家。其次就是人身处宇宙间的那种孤独,极力想靠近,然而最终却无法沟通,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行星,人和人根本上是隔绝的,冰心在《春水》中说“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从宝黛的爱情中我们看到,就算两个人是相爱的知己,然而真到心灵相通彼此懂得的地步有多难,即使是两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仍是有不断的误解矛盾和隔膜,仍是有顾影自怜无人解惜的时候。人类依赖于亲情爱情友情,本来就是想打破这种天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与孤独,然而最后却徒劳地发现,人与人之间越接近,越能体会到那种绝望的无可消解的孤独。

红楼梦人物姓名的暗示和隐喻

红楼梦人物姓名的暗示和隐喻 《红楼梦》人物姓名的暗示和隐喻 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贾化,字时飞:假话,实非也。 元迎探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 娇杏:侥幸也,因回头多看雨村两眼后来成为雨村正室,何等侥幸。正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冷子兴:试问旁观冷眼人。 贾政:假正,讽刺他过于愚腐,假正经。 贾赦:假设,是说他在贾俯是个摆设,不被贾母看好。 贾蓉:蓉,“容”也,能容忍其妻和其父通奸,容其妻勾引小叔。 贾瑞:瑞者,谓天欲赐之福,先示以喜兆也,所以贾瑞号天祥。书中贾瑞第一个死了,接着群芳一个个香消玉陨,可见这是个假的喜兆,故称之为贾瑞。 贾代化:伪朝之所谓化,教化。 贾代善:伪朝之所谓善。 贾敬:假静,他好静搬到郊外居住,作者讽刺他是假喜清静。 王熙凤:希凤,凤为神鸟,有雌雄之分,雄为凤,雌为凰。是作者希望凤姐成为男性,比喻凤姐的才干。也谐音“枉是凤”,虽然才能出众,但也免不了香消玉殒,一领草席裹尸丢旷野,女儿差点被卖的下场。 四春丫环: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暗喻“琴棋书画”古代四艺,同时也暗喻她们主人的爱好特点和艺术修养。 晴雯:日边霞云,可恨是“彩云易散”,亦即“情文”

花袭人:花有香气,能让人失去警觉,然后背后袭击别人,给你温柔的一刀,让人防不胜防。 四大郡王: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比喻“东南西北,平安宁静”,是作者有意给当朝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一个假语。 秦可卿:可情也,是滥情,可和任何人发生奸情。 秦钟:情种,与能儿偷情害死其父,也害死了自己,好一个情种。 鸳鸯:一个反比的名字,鸳鸯鸟本来是成双的,是爱情的吉祥物,但是“鸳鸯女”却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被贾赦逼死。 贾环:“贾坏”,确实够坏的,诬告宝玉。 紫鹃:杜鹃被认为是最善解人意的鸟,有“杜鹃啼血”一说,紫鹃是黛玉闺中益友。 孙绍祖:“孙臊祖”,给祖先丢人。本是靠贾俯的势力才有了今日,可是却恩将仇报,害死迎春。 贾蔷:比起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贾家子弟,贾蔷稍微“强”点,“蔷薇花” 也是爱情的意思,贾宝玉从龄官和贾蔷的爱情中明白了爱的真意。 薛蟠:“蟠”本义是“曲折、盘绕”的意思,薛蟠字“文龙”,“蟠龙”在古籍传说的八龙中面目最为凶恶。 戴权:大权,专管买官卖官,权力何其大也。 焦大:骄傲自大,依仗自己救过太爷的命,在新主子面前就骄傲子大不服管。 卜世仁:“不是人”,贾芸是他亲外甥,跟他借点银子,他非但不借,还嘲笑一番。 甄英莲:“真应怜”本生在官宦人家,却从小被拐卖,又被金桂害死,一生命运实在坎坷,让人可怜。 冯渊:为了英莲,被薛蟠活活打死,生不逢时,其冤深矣。冯渊喻为“逢冤”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怎么写5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怎么写5篇 《红楼梦》是一部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下面是小编搜集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怎么写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共同创造的。全书以封建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贾家由胜到衰的过程,以及各人物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悲剧命运。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有喜有悲,出了许许多多的有个性的、有文化的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默契、爱情让所有人都想真心的祝福他们。 然而,贾母的一个错误的决定,却乱点鸳鸯,拆散了贾宝玉和林黛玉,阴差阳错之下却好心办了坏事,无意间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让宝玉连他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而贾宝玉知道林黛玉死了之后,便出家了,让贾府走向了灭亡。这更是揭示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以及当时社会的阴暗、腐败、统治者的无能。 全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跟四大名着中其他三本书不同,《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段让人悲痛欲绝的悲惨爱情故事,我看了第一遍就哭得泪流满面。林黛玉的哭哭啼啼、娇弱的形象与其他书中的英雄形象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或许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哭哭啼啼让你厌烦,但《红楼梦》却无疑是古典文学中的奇葩。这本书的名字也不同——《红楼梦》。 一看这名字,我还真蒙了,《红楼梦》,什么意思呢?他给了我一种梦幻、神奇以及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本书中我最喜欢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说的就是林黛玉。闭上了眼,还是黛玉那明亮的双眼;那写诗时的姿态;那葬花时的诗意般的画境…… 合上书,书中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书中的人物还在跳跃、舞蹈。但当我一想起他们的结局,就忍不住想破口大骂,想潸然泪下,他已经把我深深地引住了。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微妙关系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微妙关系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细腻的人情小说,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在《红楼梦》中,黛玉与妙玉具有相似的人物设定,这份相似使她们既惺惺相惜,又暗存芥蒂,直接导致了她们相惜、相异、相较的微妙关系。 标签:《红楼梦》妙玉黛玉关系 一、相惜 妙玉最早出现是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匾额”中,林之孝家的报与王夫人:“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妙玉本是仕宦人家的大小姐,自小多病,经高人指点后出家,先后在蟠香寺、长安都中西门外牟尼院辗转。在师父圆寂后,妙玉本想回乡,却因师父遗言留京静待,为进入贾府创造了条件,不久后得王夫人赏识被邀入大观园。进贾府前,妙玉随师父修行,与父母难通音讯,正值芳龄却枯守青灯古佛;进贾府后,非主非仆,难以立足,虽有众钗作伴,然自己本是修行之人,与富家千金自有一层隔阂,却更添一份烦恼。而相比于妙玉,黛玉虽为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之女,怎奈贾敏已去,黛玉与贾母虽有血缘但从未谋面,难论亲情,兼之贾府众钗争奇斗艳,不争不抢的黛玉在贾母面前分量其实不多,所靠的无非是贾母对贾敏的那一丝眷恋罢了。 同无父母可依,同是寄人篱下,这些共同点让黛玉与妙玉之间自然多出一份同病相怜的情谊。《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撇开贾母和刘姥姥,“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三人独自在耳房内品茶,“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处妙玉让黛玉坐在她自己使用的蒲团上,可见妙玉对黛玉更加亲近。而接下来分杯斟茶也体现了黛玉在妙玉眼中的与众不同,妙玉将“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的杯子给了黛玉,“点犀”二字即喻心有灵犀,这就更加说明妙玉把黛玉视为知己。 二、相异 妙玉身为出家之人,自有一分不食人间烟火的傲世之姿。她的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洁癖,如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刘姥姥用了妙玉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喝茶,在道婆将茶盏收回时“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腌舎不要了。”;二是精神上的洁癖,这点主要体现在对交往之人的选择上,整个贾府,乃至世上,可入妙玉法眼者恐怕屈指可数,就连与妙玉同作十年邻居,有着“贫贱之交,半师之分”的邢岫烟,也自知与妙玉难称一个“友”字,在宝玉提起她与妙玉的交情时笑言:“她也未必真心重我”。这样的性格难免遭人诟病,《红楼梦》里也有不少人物正面表示了对她的厌恶,如贾环曾说:“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

名著导读《红楼梦》

红楼梦 【阅读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内容。 2、初步领悟《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3、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及其腐朽性 【阅读指导】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 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 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 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 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 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所写的长篇小说。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

红楼梦读后感4篇

红楼梦读后感4篇 《红楼梦》是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复杂,需要我们细细品读。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四篇,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他反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现。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轻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热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蹂躏的女子,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思想。 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

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红楼梦读后感(2)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

修改后的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2013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 作者:曾柳梅 班级:初语1006班 学号:23 指导教师:许乐阳 2013 年 4 月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诚信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曾柳梅 2013 年 4 月 10日 目录 (“目录”二字之间空4字符,选用小三号字、黑体)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宝库,是一座巍峨的殿堂。其中“金 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要不是与四大家族有血缘关系,那么就是有婚姻关系,仅独有一人被列入其中并居于中间位置,而却并未与贾家有血缘和婚姻瓜葛的女子—妙玉。

关键词:美如兰;馥比仙;洁 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4) (一)洁 (4) (二)云空未必空 (4) 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5) (一)“气质美如兰” (5) 1. 气质 (5) 2. 身世 (5) (二)才华馥比仙 (6) 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浅析《红楼梦》之槛外人—妙玉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宝库,是一座巍峨的殿堂。其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要不是与四大家族有血缘关系,那么就是有婚姻关系,仅独有一人被列入其中并居于中间位置,而却并未与贾家有血缘和婚姻瓜葛的女子—妙玉。 关键字:美如兰;馥比仙;洁 前言 妙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第六位,名列王熙凤之前;及在《红楼梦十二支曲》,关于其命运暗示的“世难容”一曲,也安排在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的曲之后,排于第六位,这令人费解又奇怪,金陵十二钗中她是仅仅一个没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血统,又未嫁与四族任何一家当媳妇的。可她却在其中排名居中。 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洁”判词中说她“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她进入清修的空门,较之俗人当然雅洁;二是从禀性上说,妙玉是个有洁癖的女性。这仅从她喝茶的方式即可证明:妙玉沏茶用的水是从梅花上收的雪融化的;刘姥姥用她的杯子尝了口茶,她便嫌脏弃掷;到惜春处闲坐,她竟自己带着茶具;妙玉就似那漆黑如墨的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当贾母带着众人去她那喝茶离去后,宝玉说要不派几个人提些水来给她冲洗一下地板,她兴然答应了,并要求送水的人只要将水送到门口不要进来。妙玉就似那漆黑如墨的空中一颗璀璨的星星。说她“洁”又“何曾洁”内心喜欢一尘不染,而在那样的社会之下能为她准备这样的条件吗?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贾家很多子弟在背后都做了很多见不了光的“勾当”,只有门前的两个石狮是干净的。贾府与整个社会的浑浊联成一片,而大片的社会现实能容许妙玉继续闪烁下去吗? 2、“云空未必空”,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静除,而她虽出家却带发修行,似乎还留有还俗的后路,这是她尘心未了的一个根据;第五十回当宝玉被罚去栊翠庵讨梅花李纨命人跟着,黛玉却说有人跟着反倒不得了;喝体己茶时妙玉仍

红楼梦职场人生

红楼梦职场人生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俨然是一出职场大戏。下面是由分享的红楼梦职场人生,希望对你有用。 刘姥姥:求生存底线低,生存能力超强。 “穷”无罪!“穷”只是不“富”却未必不“贵”。 刘姥姥展现出来最重要的其实是她没有降低自己的人格,虽然我是庄户人,你是享福人,但是,我们在人这个角度来说,都是平等的。尤其在贾家后来败落时,刘姥姥面对那扇已经破落的朱门,她表现出来的却依然是坦荡和微笑。 总结:职场求职-自我推销4大法则 1、争取面对面的机会; 2、交谈时以对方为主; 3、不卑不亢留底线; 4、推销出自己的特色。 红楼梦职场人生之“晴雯”困兽犹斗有勇无谋叹晴雯:风流灵巧遭人怨 晴雯同林妹妹一样是水晶心肝的人,但她毕竟没有林妹妹的地位做保护伞,也比林妹妹的反抗更直接醒目,因而她的悲剧命运就不可避免的了。 失败理由:缺少危机意识容易被人陷害利用。锋芒毕露、目中无

人。 总结:职场准确定位法则: 1、对上不张扬; 2、对下慈为本; 3、对己不纵容。 红楼梦职场人生之“香菱”笑对职场好心态 调整心态的方法: 主动调整:不记得;被动调整:宣泄。 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常念一二。香菱的好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但香菱的凡事傻笑同样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境…… 红楼梦职场人生之平儿左右逢源平儿的生存环境:作为大管家王熙凤的助手,上有各屋的太太小姐,下有数不清的丫鬟婆子,稍有疏忽便很容易得罪人。 平儿“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小。平儿的这种和稀泥,非常有价值:一是有效地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内耗,另外,增加了合作的效益。实际上,平儿在人际关系上,是“太极高手”。 平儿能够处理好和凤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但她还有一个更难处理的关系,就是平儿是凤姐家庭生活中不折不扣的最大情敌。在平儿、凤姐、贾琏这三人转的关系里,平儿所面临的环境就更复杂了。 她跟凤姐要处理关系,就变成了三重关系了, 第一,工作关系,就是她是下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