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题2014北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含计算)和论述题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

矿物的类型: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岩石的类型: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此外还有透明度、弹性和相对密度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生活在岩石表面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直接参与岩石矿物的分解破坏,且加强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

同晶代换:阳离子间的取代作用。只在原生矿物及次生矿物成矿时产生,其代替条件是价荷、半径差异较小,将造成构造不稳,价荷剩余。

土壤剖面: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依次为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二、简答题

1.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钙斜长石<钙钠斜长石<钠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定积母质、运积母质、第四纪沉积物

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

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

自然: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耕作: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a.母质(内因)

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土壤的物理(质地)和化学性质(养分组成、酸碱性)影响明显。

b.生物

养分积累,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增加有机质,改善结构。

3.气候

直接影响水、热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温度、降水量等影响矿物风化、矿质元素迁移速率。

4.地形

对母质、水、热条件、植被的再分配。

5.时间

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随着成土过程持续的时间不同,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聚积的程度不同,故受当地地质年龄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处于不同分解阶段死的动、植物残体和活的动物、微生物分泌、排泄的物质及再合成的物质。数量1-5 %,北高南低

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过程: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土壤生物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作用,最终形成另一类新型的含氮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蛋白质在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后形成氨或铵盐。

硝化作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氨或铵盐经过一系列硝化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最后形成气态氮而损失的过程。

二、简答题

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

四大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

作用:微生物是土壤肥力发展的动力;氮素的生物固定主要是由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完成;菌根的形成大大增强了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能力;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

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化学活性、分散性和凝聚性、稳定性

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

a植物矿质养分的重要来源;b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c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d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质;e其他作用(如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土粒密度(比重):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物质质量,称为土粒密度(g/cm3) 。

土壤密度(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烘干土的质量(g/cm3)。

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物理性粘粒:卡庆斯基分类制中直径小于0.01mm的土壤颗粒。

物理性砂粒:卡庆斯基分类制中直径小于1mm大于0.01mm的土壤颗粒。

二、简答题

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a.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

保持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供给养分能力小中等大

保持水分能力小中等大

有效水分含量少多中-少

b.土壤质地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

通气性易中等不易

透水性易中等不易

增温性易中等不易

土壤中石砾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

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a.需要一定数量和直径足够小的土粒,土粒愈细,数量越多,粘结力愈大。

b.使土粒聚合的阳离子

Fe3+>Al3+>Ca2+>Mg2+>H+>NH4+>K+>Na+

c.胶结剂

主要是各种土壤胶体。

无机胶体:粘土矿物、含水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等;

有机胶体:土壤有机质中的多糖、腐殖质等。

d.外力的推动作用

主要是促使较大土壤颗粒破碎成细小颗粒,同时促进小颗粒之间的粘结。

土壤生物:根系的生长(穿插、挤压、分泌物及根际微生物)、动物的活动;

大气变化:干湿、冻融交替;

人为活动:耕作、施肥。

3.土壤密度的用途

计算题:

一亩地,耕层深度为20cm,土壤容重为1.15g/cm3,土粒密度为2.65g/cm3

1)计算耕层土重和总孔隙度。

总孔隙度:P=(1-容重/土粒密度)*100

2)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

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非活性毛管孔隙很少,则比较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