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六国论_教学实录_杨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一方面要给学生一个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 来,正如“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或许能从根本上消弭
“序”,促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观察积累、体验感 学生畏难之情,破解作文教学之困。
30
(上接第12页) 师:好。赵国渴望李 牧 能 挽 狂澜 于 既 倒,扶 大 厦于
将倾是不切实际的。就像岳飞的神枪无法挺立起一个摇 摇欲坠的南宋朝廷,袁崇焕的英勇无法挽救一个风雨飘 摇的大明江山。所以单单把赵国的灭亡归结为李牧的被 害是不合理的。
(下转第30页)
2012年安徽卷作文试题偏偏又在写作思维上做足 受、联想想象、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语言表达等能力;
了功夫。一是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从已有的因果关系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而且能“行”。叶老
中,变因为果、倒果为因地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根 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
师:堂堂北宋,幅员辽阔,国家统一,难道连六个弱 小的诸侯国也不如吗?一颗忧国之心,悲愤之情溢于言 表。
师:就在北宋政府奉行软弱政策臣服于西夏之时, 苏洵的《六国论》横空出世,应时而生了。内外交困的北 宋人从苏洵这里获得了情感的共鸣,此文不仅符合当时 国情,而且符合民众的情感需要,所以就当之无愧地被 后人 称 为“奇 声 ”。让 我们 再来 读一下这 篇典 范 的史论 文,感受作者的“奇声”。(师范读)
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是写作教学的核心,不是作文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这一核心。治标(应试技巧的 教学的一个新提பைடு நூலகம்,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一
训练)源于治本(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本于治本,治本 颗沉静的心,功利地、浮躁地扑在应试技巧的训练上,
当然就 显得更为重要了。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与语言 以致本末倒置。回到做实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路径上
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战国的硝 烟已经 远去,历史 的回声不 会消失,智者 的思索不 会 停 止。
师:课下背诵这篇文章,并结合历史知识写一段议 论性的文字,谈谈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下课!
生:这是由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决定的。他所处的北 宋王朝在重复着六国破亡的故事,作者希望北宋的统治 者不要重蹈六国复辙。
师:嗯。联系历史,同学们来介绍写作背景。 (生读写作背景) 师:那么,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师:齐读第四、五段,体会本文由历史到现实,借古
试
早在1984年,叶圣陶先生就在《中国教育报》上著 文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
出:“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 言的训练,这是不全面的。”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
题
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在《集体习作实践 举隅〉前言》一文中建议:“要考查学生对于生字生语的
讽今的现实意义。 生:作 者所处 的北 宋 王 朝 在 重 复 着 六 国破 亡 的 故
事,只有团结起 来,武 力对 抗 暴 秦才是 免于灭亡的唯一 办法。
师:作者连用两个叹词“呜呼”“悲夫”想表达对北 宋现实的忧虑。忧虑现状之余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吗?
生:“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分
记序》一文中,叶老则更为明确、具体地指出:“思想是 认识程度怎样,可以看他的笔记,也可以听他的口头回 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 答。”现已陷入进退两难的作文教学不妨在此开拓,或能
析
而一的,因此,练习作实际上也 就是练思想。”思维训 “柳暗花明又一村”。
练与语言训练是写作教学的核心,这 道作文试 题再次
生:正如 鲁迅先 生 所言“人类 血 战 前 行 的历史,正 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不 说后代弃地轻易,赂秦频繁,而说“今五城,明十城”。背 上将祖宗基业拱手送人的千古骂名,为的是什么?不就 是想要睡个安稳觉吗?可是睡安稳了吗?没有。
师:同学们,能否猜想一下赂秦三国的心理感受? 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惊受怕、提心吊胆、诚 惶诚恐,睡到半夜爬起来一看,秦兵又至矣! 师:原来议论文中也可以用文学性语言进行论证。 请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 生:还 运用了夸 张、比喻、对偶 的手法 进 一 步 说明 后代子孙对祖宗遗产的不珍惜,形象地描述了赂秦三国 韩魏楚的状况。 师:嗯,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对他们既觉得可怜,又觉得可恨,“可恨之人必 有可怜之处”啊!苏洵无情地揭露了一个现实:赂秦只会 无限制地刺激秦的贪欲,“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迟早 失败啊! 师:说得好!谁说议论文中不能出现描写记 叙?苏 洵就这样做了。看来“文无定法”此言不虚啊!在我们写 作文时要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语言被装在套子里 却浑然不知。 师:那 么,齐 燕 赵 三 国是 因何 而 灭亡的?文中怎么 说?请齐读第三段。 生:齐 ——与赢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始 速祸焉,赵——用武而不终也。(板书) 师:是 啊,“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不赂者”继 “赂者丧”。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有人认为与历 史事实不合,大家怎么看? 生:(茫然,自由讨论)我 认为 赵国的灭亡不 仅是 “用武而不终”,赵国不乏良将,比如赵奢、廉 颇、赵 括、李 牧 等,赵 国的灭亡 还 因为 赵 王 的昏 晕、秦 国的离 间等因素。
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也有争 议。历史告 诉 我们 秦 国“远交 近 攻 ”的外 交 策 略让 燕国 稍后灭亡,并非“用兵之效”。荆轲刺秦只是秦灭燕的一 个导火线,正如“景阳冈上的老虎,你刺激它是那样,不 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
师:难道苏老先生连这点历史常识也没有吗?六国 灭亡的原因早有定论,比苏洵早一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道理,一千 年后苏洵老调重弹,怎么还算是“奇声”呢?原因何在?
据事物某一状态的对立面来认识事物;或从原有事物功 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
能的相反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二是考查学生的 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
发散思维:避免仅仅局限于一种思路、一种规则,尽量 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多地增加思考问题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
用了什么样的论证艺术。(生读) 生: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秦得土地和诸侯亡土
地、六国的祖先得土地和子孙送土地进行比较论证。 师:是的。齐读这一段,体会其论证语言上有什么特
点。 生:非常生动形象。这是一段典型的记叙文式的语
言。不说祖先历经千难万险创业艰难,而说“暴霜露,斩 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以”字是“才”的意思,道出 土地来之不易啊。
《六国论》教学实录
◎山东 / 杨 波
课 堂 实 录
12
【教学思路】 从以下角度 进行鉴赏 文 本:逻辑 ——文学 ——历 史——现实。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请阅读这首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 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投影)猜 一猜这首诗歌咏的是宋朝哪一位大文豪? 生:苏洵。 师:何以见得? 生:《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籍”说的就是苏洵“大器晚成”。 生:“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 作《六国论》。 生:“三苏共逐文坛盛”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 父子三大文豪,古人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 家”。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的这 篇文章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 二、课文学习 师: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法,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师:《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灭亡的原 因是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范读课文,同学们要从原文 中寻找六国灭亡的原因。 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师:这个论点严密吗?(板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生:严密! 师:六国都是亡于赂秦吗? 生:不是,论点不严密。 师:怎么才能做到无懈可击呢? 生:不赂者以赂者丧。 师:苏洵单刀直入提出中心论点,即—— 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师:然后,作者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生:一 个 是“赂秦而力亏,破 灭 之 道也”,另一 个 是 “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而斩钉截铁地重申:故曰弊在赂 秦也。(板书分论点) 师:综观第一段,寥寥几句,开章明义。正所谓“增 一分则嫌 肥,减一分则嫌短。”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能 少。何 况论点 如 此 严密。如 果 是 提出一 个本身就 经不起 推敲 的观 点,接下来 还有为 它论 证的必 要 吗?可见 这是 一个好的开头。让我们来赏析第二段,看看作者究竟运
作文就是“写”,不提“说”,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但
问题;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以问题为圆心,向四面八方扩 我们一直以来置若罔闻。语文“三老”早就提出“口头作
展,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组,寻找更新更多的途径、答 文”的必要。吕叔湘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以作文教学为
案或方法。
例,多 做口头 作 文 的练习就 很有 好处。”张 志公 先 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