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鲜食葡萄的种质创新
姓名:谢秋瑾学号:5111509129 班级:F1115001
葡萄在世界果树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柑橘,位居世界第二。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均加大了葡萄品种的选育,培育出大量的新品种,目前全世界登记在册的葡萄品种有16,000多个,而我国收集、保存的葡萄品种
只有2000余个。培育适合本国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一直是各国葡萄育种的目标【1】。现在主要鲜食葡萄育种国家鲜食葡萄选育的共同特点和目标有大粒、优质、抗病、无核、适应不同生态区等【2】。而我国葡萄育种的主攻方向为玫瑰香型、早熟、大粒、无核等类型的葡萄品种。
现在葡萄的育种方法依旧是以常规的杂交育种为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其他育种方法为辅,并且国外大多数新培育的葡萄的品种主要为多个种质的多亲多代杂交的方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应用很广泛【3】。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葡萄的育种方法。
(1)杂交育种,主要分为常规杂交育种和胚挽救杂交育种。
我国鲜食葡萄育种选作亲本的种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国外引进的具有古老栽培历史的种质,一类是巨峰系的四倍体品种,一类是我国自行培育的品种或品系。从葡萄种质的利用模式来看,玫瑰香×京早晶、玫瑰香×莎巴珍珠、葡萄园
皇后×无核紫、沈阳玫瑰×巨峰,以及巨峰系四倍体葡萄品种的实生选种和优异
营养系选种为葡萄种质的主要利用模式【4】。其中玫瑰香、巨峰、葡萄园皇后、莎巴珍珠、无核紫、无核白等种质是我国葡萄育种的骨干种质或核心种质。
胚挽救杂交育种主要为各国无核葡萄育种者采用的重要途径。由于无核葡萄胚个体极小,败育前只有4~50个细胞,而且紧裹在胚乳之中难于分离,直接培养非常困难,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胚珠培养使胚进一步发育才能获得成功,主要将胚珠培养与胚萌发和成苗分步进行,将培养一段时间后的胚珠内的胚剥离,再接种在一定培养基上令其萌发和成苗【5】。国内利用该技术培育出了沪培1号和沪培2号。
(2)实生选种。
实生选种指用种子进行繁殖和选育。世界上许多著名葡萄品种都来自实生育种。上世纪国内利用实生选种在巨峰后、京超和申秀,在黑奥林实生苗中选育出优良品种京优和京亚。
(3)生物技术育种,主要有DNA分子标记技术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的影响,对后代进行早期选择,从而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如杨亚洲等以燕山葡萄和河岸葡萄杂交的F1代群体为试材获得了与中国野生葡萄抗旱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6】。
在转基因育种方面,目前葡萄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主要利用根瘤农杆菌-Ti质粒法将一些有利基因整合到葡萄染色体上,但其生态安全性评价、果品
安全等方面还有待评估。
(4)无性系选种
无性系选种又名芽变选种,通过对葡萄进行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按育种目标和要求对各无性系进行比较鉴定,评选出最优无性系,最后推广应用与生产。日本从先锋葡萄中分别选育出芽变日光无核和早熟的宫岛无核品种【7】。
除此之外还有诱变育种等方法对葡萄进行种质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葡萄新品种的培育上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品种选育审定速度加快,葡萄的抗病特性加强和野生资源利用的到重视,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比如现在育成的新品种的利用率比较低,推广速度比较慢。所以我国葡萄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樊秀彩,张颖,姜建福,孙海生,李民,刘崇怀. 近20年来国外鲜食葡萄品种选育进展[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2(02):53~59.
[2]Matsumoto R, Kanato K, Ozawa T. New grape cultivar “ Honey Seedless “ [J]. Bulletin of the Fruit Tree Reasearch Station, 1993, 25: 45~56.
[3] Di Genova A, Almeida A M, Mun C, et al. Whole genome comparison between table and wine grapes reveals a comprehensive catalog of structural variants[J]. BMC plant biology, 2014, 14(1): 7.
[4] 刘崇怀,孔庆山,潘兴. 我国鲜食葡萄育种的种质基础与种质创新[J]. 果树学报. 2002(04):256~261.
[5]田莉莉. 抗病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及种质创新[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杨亚州,王跃进,张剑侠,等.中国葡萄野生种抗旱基因的分子标记及遗传分析[J].园艺学报,2007,34(5):1087~1092.
[7]卢诚.浅谈葡萄的芽变选优[J].河北林业科技.2009(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