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伴随佛教而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
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
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
所以,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中国化的佛教己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
佛教虽为宗教,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是多种文化艺术哲学成分的集介。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人类文化小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从古至今都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各种小同的说法。
根据一般传说,也是被学佛者所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
也有文献记载,是秦始皇与印度阿育土同的时代。
实则,
佛教之传入中国,应始于秦而盛行于汉,至隋唐间,更日趋兴盛,及玄类义净山印度归国,大事翻译,尽量介绍印度文化,致使佛教,
二、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佛教并非我国古代先民们首创的一种文化、思想体系。
它在东汉初年传人我国内地后,迄今己近二千年。
我们姑且不论佛教对历史的推进作用,但恐怕没有人会否认它对我国文学、艺术、天文、医学、逻辑等等的巨大贡献。
佛教文化因素渗透到了我国中古、近古文化的中枢和末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然而,为什么具有成熟的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能够见容于一种外来文化呢?中国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吸收、改造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外来文化因素,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需要具体谈谈佛教传人中国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应该从很多方面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
但是,如果究其主要原因的话,则可大致概括为下述两点:
第一,思想方面的原因。
佛学于中国固有文化,在某些方而有矛盾的地方。
例如,作为我国封建文化主体的儒学.主张现实积极的人生,强调刚健有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同时也很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对“死”的问题根本毫无兴趣。
然而,佛学的全部理论却集中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之上,并作出了独特的价值判断,提出了有趣的设计方案。
实际上,佛学的全部理论是关于生与死的理论。
如“轮回”、“业极”、“因缘”、“因果”、“三世”等等说教,正是中国固有文化所欠缺的。
此外,佛教人生理论中,将主体修心与宇宙本体统一起来的思维格局,对我国后来理学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于佛教对世俗欲望所持的冷漠观念,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开导了先路的。
当然,佛学同中国固有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甚至是互补作用。
例如,道家讲论玄而又玄,老庄思辨的哲学思潮恰恰与佛学空宗的理论相通。
佛典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意思是一切事物并身并不具有常住
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这同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的思想,基本相去无几。
此外,佛学提倡的“普渡众生”、“仁爱”、“积极为人”和既不苦行也不顽贪的“中庸之道”同儒学提倡的“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也儿乎相去无儿。
正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之处和相通之处,补充并发展了中国文化,导致了佛教在中国的长期流传和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
第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佛教自传入我国后,虽有“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毁佛事件的出现,但基本上被中国封建统治者所大力提倡。
这其中主要包含了直接性的政治原由。
例如,东晋十六国时,;化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有一种借佛教来贬抑正统儒学的特殊心理;南北朝时社会动荡,统治者信仰佛教似乎是一种逃遁,女皇武则天孔基是违背濡家教义的,于是便将佛典作为自己上台的神学依据,篡位的隋场帝、明成祖等一批皇帝在推崇佛教时,也多半出自同武则天一样的心理。
佛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广泛传播统治阶级极力鼓吹“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理论是其表面现象,而掩藏在其后面的也是政治性原因。
例如,南朝宋文帝和梁武帝等人都大力支持和推广这个理论,因为这种欺骗宣传对于维持现存的阶级压迫制度是十分有利的。
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幸福生活的幢景,……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一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
《全唐文》中的一段话,说得更为形象些:“俗既病矣,人既愁矣,不有释氏使其安分,勇者将奋而思斗,智者将静而思谋,则盯陌之人皆纷纷而起矣!”正是出于统治阶级种种复杂的需要,才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长期流传,隆盛不衰。
佛教诞生后,在数百年的时间内一直是人们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指导者,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很多佛教高僧大德既是宗教家,又是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或天文学家。
佛教传人我国后,这些佛教文化因素也随之一同传入我国。
由于前述两点主要原因使佛教在我国长期流传开来,佛教文化也就因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佛教的文学、艺术和布局在名山的寺庙塔楼,丰富了中国文化,点缀了九州大地,给中国人民以美的享受,恐怕也是佛教文化得以成为我国自身文化结构一部分的值得注煮的原因之一。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佛教。
佛教使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介,很多典故、成语,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
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
(1)国语内容的扩大
中国自汉朝后,学者唯古是尚,小敢稍有创作,虽然有新观念,但都只有古词,使学术毫无生趣。
佛经刚开始被翻译时,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感觉旧语与新义,很难配介在一起,若一自保持使用古语常常是词小达意,所以要创造新语,这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的佛学大辞典,虽然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看后足以使人叹为观止。
(2)语法及文体的变化
佛经的文体与普通书籍有所小同,其中最显著的是佛经既小用之、乎、者、也、矣等字,也小用绮丽的词句,同时佛经中小仅倒装文法很多,而且形容词,重煤语和同格的词句也小少,尤其在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小管是诗体的褐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皆兼有之。
(3)文学艺术风格的发展
自六朝至两宋,佛学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与僧侣结交,诗歌创作受到佛教很深的影响,著名诗人土维、自居易、柳宗元等人就崇信佛教,他们的很多作品寓佛理禅意于其中。
唐宋之后,禅宗盛行,许多诗人以禅入诗,如土维的《过香积寺》等。
另外,佛家也出现了一些以诗讲佛理的诗僧,他们的诗,自然洒脱,言浅意深,对当时的诗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的土梵志、拾得以及宋代的佛印就是著名的诗僧,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更是禅诗的经典之作。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小说的影响上,有很多佛教感应、报应志怪小说,如:刘义庆的《幽冥录》等。
到后来章回体小说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等方而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出现了《西游记》、《济公传》等完全以佛教为题材的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等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另外,在我国民间,以佛教为题材的传说和故事更是比比皆是。
这些都充分说明佛教对我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三)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
(1)对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虽然没有西洋的实用,但却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美妙的点缀,又小是西洋建筑物可以媲美的。
特别是佛寺的营造,结构及其精致,气派更是弘伟庄严,都是效仿印度原始佛教的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各地的佛塔,更可以代表佛教坚毅之精神,给人神圣而崇高的感觉。
(2)对绘画和雕刻的影响
绘画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古印度的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
们的继承和发展。
其影响路线,就是的“摊绸之路”。
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介中国艺术的风格,造象也模拟了中国人的形象,当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艺术的某些特点。
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
在表现手法上,释迎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下,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4)对音乐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音乐很丰富,但佛教进入中国后更有新调加入,使中国的音乐有了新的突破,如‘寺院钟声’等乐曲,都是模仿佛经中极好的梵音,至于佛寺中档磐钟鼓等,皆僧众起居与共之礼乐。
中国诗人多喜闻佛寺之暮鼓晨钟,而歌咏出绝妙诗词歌赋,即使是现代乐府,亦多取韵于佛教唱诵,可见佛教音乐之感人。
(四)佛教对中国风俗的影响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小论。
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小可靠的。
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小报,来生必报。
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
四、结语
中国古人皆以孝道为本。
佛教之传入,更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
佛教言孝,小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比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佛教孝道的提倡,可以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使人心之向善。
所以说,佛教之孝,小比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还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参考文献:
1、许序雅:《中外主要宗教文化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2、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辉:《中国文化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