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自主着陆高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C D
4.着陆回收:一种是地面操纵人员目视远方逐渐下降高 度的无人机,通过遥控装置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姿态,直至 无人机接地。另一种是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航迹, 自主完成下滑、拉平、着陆的整个过程。
3.2 无人机着陆过程
B C
无人机的典型着陆过程
无人机进场着陆轨迹图
3.3 末端拉平轨迹设计
合理的拉平轨迹设计可将无人机的下滑垂直速度减小到允许的着地速度范围。它基于飞机瞬时下 降速度与高度成比例的思想,在理想情况下,当飞机下降速度为零时,高度 也应该等于零, 即:
谢谢聆听 请多指教
2.2 自主控制的结构
人机接口 环境感知
知识基组织器
组织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 递 增
最高决策
分配器 协调器 协调器 控制管理 硬件控制器 硬件控制器 执行器 UAV
分层递阶控制结构框图
B
协调级
精 度 递 增
D
执行级
3.1 无人机的四种回收方式
1.伞降回收:无人机上带有降落伞,它按照预定程序或在遥 控指挥下到达回收区上空,然后自动开伞或根据遥控指令开 伞,降落在陆地上或水面上。
B
(10)
于是:
C D
=
(11)
3.4 纵向俯仰设计回路与仿真
C D
图2:俯仰角速率根轨迹 图3:俯仰角阶跃响应曲线
3.5 高度跟踪控制回路的设计与仿真
高度控制率如图4所示,图中 为期望的飞行高度偏差, 为测量得到的高度偏差。
图4 :高度控制回路
3.5 高度跟踪控制回路的设计与仿真
无人机着陆高度的仿真跟踪曲线如图5所示:
B C D
2.空中回收:其开伞的程序与伞降回收方式相同,当无人 机打开降落伞在空中飘落时,用直升机等回收母机在空 中将无人机回收,然后携带回场着陆。
3.1 无人机的四种回收方式
3.拦阻回收:无人机在地面无线电遥控下,降低高度,减 小速度,对着拦阻网飞去。拦阻网由弹性材料编织而成, 网的两端还连接有能量吸收器。无人机撞入网中后,速 度很快减为零。
B C D
图5:无人机自主着陆高度跟踪曲线
3.6 半物理仿真验证
B C D
图6:高度跟踪曲线
4.总结与展望
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 现无人机在动态不确定复杂环境和时间敏感态势下的自主控制,实 现对信息的快速有效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平台的控制能力,目 B 前还缺乏有效的手段。针对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技术需要进一步 研究的内容有: C 1.开展无人机离机自主控制代理技术研究。 2.开展不确定环境下多无人机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3.开展多无人机集群自组织技术研究 D 4.开展面向环境感知的图像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2.1 自主控制
具有自主性或自主能力的控制过程都可以称作自主控制, 由于缺乏人 为直接的控制决策,其含义强调“无外界控制干涉”,以及“自我控制 决策”,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控制可以看成是自动控制的高级发展 阶段。 如果从智能程度上看常规的自动控制和自主控制 ,二者的区别在于常规 B 的自动控制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几乎不具有智能,而自主控制的产生则 是信息 C,甚至是知识驱动的,可以具有很高程度的智能。或者说,自动控 制是基于对模型和环境确定性的认识和估计而事先设计和安排好的, 并且对控制对象的建模己基本确定。自主控制则具有在线模型辨识,自 D,自我调节、恢复等能力,当环境和模型发生变化时,它能够在线 主决策 调整控制率以便达到我们的要求。
为实际俯仰角, 为俯仰角速率。其控制表达式可以表示成:
C 为期望俯仰角, D
(8)
当采用常规PID控制结构时:
(9)
3.4 纵向俯仰设计回路与仿真
因此,无人机俯仰角控制回路有两部分参数需要确定,他们分别是俯仰角速率回 路的反馈增益与俯仰角回路的PID控制参数。降落时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可表示 为在控制参数的选取上,为使参数选定更加准确,可首先确定俯仰角速率回路参 数,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PID参数。已知测试无人机降落时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可表示为:
1.2 人机关系的三个阶段
信息 机 决策 人(在机) 控制 机(相对简单)
在有人驾驶飞行器情况下,人在控制环节中起主导作 用,一切决策问题均由人来完成
信息 机
决策
控制 机(复杂)
B
机 复杂决策 人在环
在无人机自主控制的初级阶段,人不在机但在环, 仅参与复杂决策
信息 机
D
决策 机
控制 机
在无人机自主控制的高级阶段,人不在机也不在环, 即人不参与控制也不参与决策,只是在适时的时候 参与监控
无人机自主着陆高度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 自主控制
目录
第三部分 系统设计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1.1 无人机的起源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1号”成功飞行,实现了 人类的飞天梦想,起始了人类的航空史。飞机的发展主要实现了两个 跨越:一是就飞行动力和速度而言,飞机从过去的以活塞式发动机为 B 动力的亚声速飞行时代,发展到当前的主要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 超音速时代;二是就飞行驾驶而言 ,从过去的有人驾驶 ,发展到当前的 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未来将是无人驾驶飞机的时代。鉴于其独有的 低成本、低损耗、零伤亡、可重复使用和高机动等诸多优势,其使用范 围已拓宽到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三大领域。
(1)
由上述微分方程,可得
B
(2)
式中, 为开始拉平时的高度, 为时间常数。式(2)意味着在时间t趋于无穷时高度为零。假设 C 飞机的允许接地速度为 。则式(2)可以进一步写为:
由上述微分方程,可得
D
(3) (4)
3.3 末端拉平轨迹设计
令 ,则拉平时间 为:
(5)
在拉平过程中假设无人机的速度为常数,为避免拉平距离 迹渐近线 的距离,则: 无限长,可假设跑平面高出拉平轨
1.1 无人机的起源
B C
1903年12月17日,美国 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 1号”成功飞行 1917年生产的凯特灵空中 鱼雷号,拥有可拆卸机翼, 并且可以巧妙地从装有滚 轮的手推车起飞 1935年生产的蜂王号,在此 之前的空中飞行器飞不回起 飞点,蜂王号的发明,使得 无人机能够回到起飞点,使 得这项技术更具有实际价值
B
(6)
表示预设的着地速度。进一步可得到拉平距离为:
式中,
C D
(7)
本次设计的无人机下滑初始速度为20m/s,下滑初始高度为50m,下滑角 =— 平决策高度为10m。 为—0.10m/s, 为0.42m。 , 为4.2 ,拉
3.4 纵向俯仰设计回路与仿真
无人机俯仰控制回路如图1所示
B
图1中,
图1 :无人机俯仰控制回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