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十五”时期,我国仍呈现出东部地区增长 较快,而其他地区增长较慢的不平衡格局。
东部10省市 12.4%
东北3省
10.9%
中部6省
10.7%
西部12省区市 11.1%
关于GRP增长速度与人均GRP的比较
90年代以来,其他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 GRP增长率差距已在趋于缩小。
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认识
差异、不平等、不平衡辨析:
“差异”是用来对经济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 的,它所反映的是经济现象或事物在质、量 方面的不同。“不平等”是用来表述经济利 益主体之间在经济权益方面的不同或不等量。 “不平衡”或“非均衡”则是反映某个经济 系统中具有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之间、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即是指这些部门之间 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关系不协调,没有达 到合理的状态。
平均收入为μ,其收入差距可用泰尔熵模型
表示为:
1 n
T log
n i1
xi
三大地带内省份差距的泰尔熵
T I ( P E / P ) T E ( P M / P ) T M ( P W / P ) T W
三大地带间的泰尔熵
T B ( P E /P ) lo Y P E E / /Y P g ) ( ( P M /P ) lo Y P M M / /g Y P ) ( ( P W /P ) lo Y P W W / /g Y P )(
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 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 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 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 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 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 后区域更落后。
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 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 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 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 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 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 以缩小经济差异。
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有关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应严格区别使用差异、不平等、不平衡这几个 概念。此外,差异的数量表现就是差距,所以, 有的研究者也把经济差异谓之经济差距。
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认识
第一,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 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 的差异。
不平衡增长论
艾伯特·赫希曼(A.O.Hirshman)的不平衡增长 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 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 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 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 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 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 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随着涓滴效应,差异自然缩小)
中心——外围论
弗里德曼(J.R.Friedman)的中心—外围论在考 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 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 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 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 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 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真的能必然吗) 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
n
(yi y)2 pi / pn
i1
y
泰尔熵
如果要同时衡量个体间、区域间和区域内部 的收入差距以及各个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 程度,泰尔熵法则具有其它几种方法无法比 拟的优势。
泰尔熵是泰尔(Theil,1976)利用信息理
论中“熵”概念计算出的指数。假设一个地
区的居民收入分配分布为xi,i=1,2,…,n,
西部比东部低 东北比东部低
“八五”时期
5.8
点
7.1个百分
“九五”时期
2.0
点
2.0个百分
“十五”时期
1.3
点
1.5个百分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4
6
8
10
12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5000 0
人均GRP(元)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西部12省区市
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 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区域经济差异不 断扩大,会使资金、人口、技术等不断向发达 区域集中,造成这些地方的城市不断膨胀、基 础设施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治安问 题恶化、城市贫困人口增多,对欠发达区域而 言,造成它们发展所需的资金流失,特别是有 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口大量迁往发达区域, 产生了“抽空”效应,从而使欠发达区域经济 增长缓慢、衰退或停滞。
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区域之间的经济 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这种观点 除了考察各区域在某一时间的经济增长总量之 外,还比较其某一时段的增长速度。这样,不 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 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
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的 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 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是企 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 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 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 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 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 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 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梯度推移理论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基础,是美国 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 生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 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 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 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 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 门。
比较起来,差异、不平等、不平衡都反映了相 关经济事物或现象之间相对于某一标准而存在 的差别。但是,不平等和不平衡则是依据某个 标准或理论认识衡量这一状态,它们包括了研 究者的价值判断;而差异这个概念是对经济现 象或事物的客观判别,本身不含有价值判断。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差异这个概念可以反映出 经济现象或事物不平等、不平衡的状况。
第2讲 区域经济差异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 四、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 五、区域经济差异现状 六、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七、政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 方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目前,我 国正处于由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 转型阶段,然而,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出现 了许多区域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差异是其中的热 点与重点问题之一。
四、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
经济差异指标是目前用的较多的考察区 域经济差异的方法,主要通过考察地区 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 民收入等指标来评价经济差异程度,主 要有绝对差异指标、相对差异指标、总 体差异指标、泰尔熵、基尼系数等。下 面具体说明上述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绝对差异指标
绝对差异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指标之间的绝对 差异,用标准差来衡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前两种观点侧重于从经济发展的总体上去考察 相关区域之间经济上的差异,而后一种观点则 注意对区域之间各方面的考察,反映了不同的 研究目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第二种。
三、相关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论 不平衡增长论 中心——外围论 梯度推移理论 倒“U”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论
冈纳·缪尔达尔(G.Myrdal)的循环累积 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 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 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 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 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 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 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差异。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市场转型与扩大的鸿沟
扩大的鸿沟: 马太效应?
东部10省市 东北3省 中部6省 西部12省区市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中部6省
东北3省
60
东部10省市 40
80
100
人均GRP相对水平
120
140
160
✓ 人均GRP相对水平:东部持续上 升,其他地区持续下降
180
✓ 除个别年份外,东西部间人均GRP相对差距都在不 断扩大,但2005年已出现缩小的态势
相对差距(%) 变异系数
65
0.48
60
0.460.44 55 Nhomakorabea0.42
n
( yi y)2 pi
i1
p
相对差异指标
相对差异指标主要通过极值差率RHL(或者 最大最小系数)来反映,极值差率的计算公 式如下:
RHL ymax y m in
总体差异指标
主要有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这两个指 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V
n
( yi y)2 / n
i 1
y
Vw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 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 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 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 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自然过 程)
倒“U”理论
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 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 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 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 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由 于不同区域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生产要 素、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等众多方面差异的 客观存在性,区域经济差异也具有客观性。
“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区,
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2.2%,相当于世界的高收 入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
东、福建、江苏、辽宁等6个沿海省份,人口 数约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的中上等 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东北、
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口数占总人口的26%, 相当于世界的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第四世界” 主要是贵州、甘肃、陕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区,
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50%,相当于世界的低收 入国家水平。
西部12省区市
14
中部6省
16
东北3省
东部10省市
18
✓ 地区经济呈不平衡增长态势, 但增 长率差距已开始缩小
20
1979-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
15
12.5
10.2
10.2
9.0
10
平均增长率(%)
5
0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纵观上述非均衡发展理论 其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
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 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 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 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 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 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 对非均衡的依赖性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 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 度转移理论倾向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 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 而倒“U”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 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50
0.40
45
0.38
0.36
40
西部比东部低%
中部比东部低%
0.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