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意境界,雕琢诗意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诗意境界,雕琢诗意课堂
“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滋润心灵,积淀文化,语文就会折射出人性的魅力,流放出生命的光彩。语文课堂追求诗意的境界,应注重诗意的教学语言,关注学生个体个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的陶冶之下,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及风格。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如何在学生的人生萌芽的时期让其感受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如何使他们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就能引导其自觉、自主地去感受、领会、创造中国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在教学的语言上先发制胜。
例如,朗读传情。通过激情朗读,激活学生审美情感,点燃学生心灵创作的火花,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好的朗读有怡情的作用,可以激起学生的真情,激发学生的美感并能引发群体效应,唤起内心感受,能充分发挥出想象,联想的作用,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美,而且,朗诵本身就是对文章的一种解析,可以通过声音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诱发学生的情感,具有培养审美感和语言感知的作用。有时,老师可以做示范性朗读。喜则声高气昂,怒则声疾气足,忧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徐。在自己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的引领下陶醉于文章所创造的意境中。如果老师朗读缺情寡味,哪里还谈得上让学生深受感染并品味文中真情呢?
再如,授课语言精练而富有激情,老师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怀。很难想象一个视教学为谋取生活的途径的人,对教书育人事业会充满激情,对语文教学会领悟诗情画意,对学生会施以温情关爱。曾听许多教师执教《春》,大多是先讲解时代背景,再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后分析全文的写作特点,平铺直叙的讲解,条分缕析的论证,全则全矣,但朱自清笔下春的朦胧美与春的生机交织的诗情画意则无影无踪。这样的一堂课,除了给学生留下只鳞片爪的印象和枯燥的概念术语,还会有什么?其实,若我们用激情的语调,凝练的语言,心灵的体会去引导学生用精美的语言感知每个春天的画面,不就会使语文的课堂充满了诗意吗?我们不需要什么高山流水之音,也不一定要阳春白雪之语,但我们要用语恰当而富有诗意,我们要用语凝练而富有激情。
要创造诗意的语文还要关注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注重个体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那么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
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总之,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情,洋溢诗意,进入诗境,我们的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一位“诗人”。当然,教师不一定都要写诗,但至少应该喜欢读诗、背诗,懂得欣赏——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感受诗歌的灵动与温馨,神奇与美丽。要拥有诗意的情怀,要求教师必须永葆一颗童心,用童真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聆听到孩子们心中最美妙的声音。要拥有诗意的情怀,要求教师用“诗人”的眼光去触摸教材,寻觅和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丰富的诗意;用“诗人”的情思和智慧构建课堂。通过师生的情感共振,去体味人类文化的精典,扎实学生文化素养的根基,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涌动生命的灵性,才能永远洋溢着诗意,流淌着激情,师生也才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