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的有效,呼唤着有效的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既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转变观念;教学常规;自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9-0-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我们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压力和新的挑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
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课程改革呼唤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益,即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的有效,呼唤着有效的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既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
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是这样做的:
一、转变观念
(一)思路决定出路。
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衡量本次课改成败的关键。
有效教学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与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自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
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去研究、改进教学,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到每课三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怎样实现教学的有效的?”“我的教学怎样可以更有效?”
(二)在设计教学方式以前一定要研读课标
课堂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依赖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
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标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部分老师一拿到教材就开始进行备课,把教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处理,教给学生。
但当学生进行测试或参加考试的时候,却发现考题并非考查教材的内容,甚至可能
遇到教材中未提及的概念。
是试题“超纲”了吗?当然不是,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简单的“教教材”并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例如,在教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时,课标要求为“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人教版教材选择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作为例子,如果教师只把课堂重点放在田纳西河,那是绝对不能“达标”的。
通过解读课标可知,课标并没有明确要求具体掌握哪一条河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学习田纳西河流域后,总结出流域开发的一般思路。
然后,让学生利用分析流域的思路,对伏尔加河流域以及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开发的异同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重视基础性制度——教学常规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有效教学的实施中,备课是前提,上课是核心,作业布(置)评(改)是保证。
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具体要求。
(一)有效备课:变备课为“教学设计”。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备教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等要求外,要求教师备教材生成的价值、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备教学过程的构建、备师生问题。
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编趣味性、思想性强的例子作为启情材料,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营造出愉悦的氛围。
例如:在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提供了这样的材料:雷鸟的羽色因季节而异,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
目的是防止被天敌的发现,从而保护自己。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冬天推迟来临,而雷鸟的羽毛颜色依时变成白色,雷鸟的命运会怎样呢?雷鸟的羽毛颜色依时变成白色是谁的错?
问题引出,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二)有效上课: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
教师的讲解做到“三讲三不讲”,就是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会的不讲、能学会的不讲、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讲。
例如,讲述洋流性质:一般来说,暖流是指表层的海水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寒流是指表层的海水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
学生一看就明白的,我就不讲。
但讲述风海流的例子时,解释为什么北太平洋暖流属于暖流,而西风漂流属于寒流。
提高课堂效益,可巧妙运用身边事物,形象地解释课本问题。
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的地震而引发海啸和核电站泄漏,一时间有许多人担心核泄漏会影响我国。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这种担心是否多余?(从洋流运动和此季节的盛
行风角度考虑)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三)有效训练
1、在精心选题、有效反馈中提高效度。
教师要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精心设计、选编练习与试卷,倡导教师深入“题海”精选题目,让学生远离“题海”。
在作业布评上,要求做到“五有五必”: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
2、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注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
有的教师讲得过多、过细,以为这样才能讲得透彻,让学生明白,其实这种作法挤掉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好把作业留到课外做。
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有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
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精讲、少讲,老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梯度地制定相应的课堂练习,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完成作业。
做到讲练结合,当堂训练,当堂反馈。
三、自我反思
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一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
后反思。
二要把反思的重点放在思考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
三要把个体的反思与集体的研讨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让教师通过反思发现某个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转化为课题。
教后感、教后记是教学反思最基本的形式,既要有一定量的要求更要讲究质,要求真务实,发自肺腑,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
教师只有成为“反思型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条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式,新课导人有创意,活学活用教材。
在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以及巧妙的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一个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激情的地理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从而达到人人乐学地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2]《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东台市富腾学校,夏网林
[3]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朱雪梅、陆群:《论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4期
[5]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内涵、要素与实施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8期
[6]百度文库《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