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组成:白术(土炒)三两,白芍(酒炒)四两,陈皮(炒)半两,防风一两,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陈皮理气补脾,防、芍泻木益土。吴鹤皋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减,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这个方的主治证候的病机,是属于肝旺脾虚。逍遥散是肝郁脾虚。它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所以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一种恶性循环。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那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缓减,就可以减轻。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了。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调肝脾这一节三个类型,四逆散是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虽然是调的,调补,有这种调补作用。所以过去秦伯未说逍遥散,大家认为它是疏肝那个作用,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认为是错的。逍遥散很重要对肝来讲,还是个调肝。因为疏肝、健脾、养血是逍遥散基本的功用。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而作为肝来讲呢,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于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这个作为痛泻要方是肝旺脾虚。肝旺脾虚,就是说这个也是肝脾不和,也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那这是体现了虚的方面。那必须补脾柔肝,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柔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痛泻要方,这个方是Ⅱ类方。白术是君药,用来健脾祛湿。芍药看作臣药,所以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陈皮可以理气化湿。这个方里边,特殊一点的就是防风。防风的运用可以把它看作它佐药为主的,那防风运用以散外风为主。而在宋以前,用防风,治疗内证治得很多。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

了五个地方。五个地方,像桂枝芍药知母汤里边用,它是用于闭证。闭证也并不等于表证,就是说风邪侵犯到骨节、经络这些方面。而在其他像薯蓣丸里边、鳖甲煎丸里边,张仲景用防风,都是治内证为主。从唐宋开始,羌、防用于外风。所以它也就到解表药当中去了。防风实际上外证、内证都能治。说它散肝疏脾,它疏风的概念,风药疏风概念,不但有散表,还能够有疏肝作用。风气通于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风气通于肝,有疏肝作用。肝气条达了,帮助脾胃运化。它又能除湿。既能散表湿,又能燥内湿。防风说散肝疏脾,疏脾就指的恢复脾胃功能。脾恶湿,最怕湿,疏脾,脾气升展了,运化水湿功能能够恢复。所以说防风是散肝疏脾。在这个方里边,这散肝主要还是疏肝。这样经常我们用芥穗这些也就是疏肝作用,疏脾是个燥湿,是燥湿,风药胜湿。所以在这里呢,这一味药,既能够增加白术的燥湿作用,又能够和芍药相配,疏肝、调肝。这是防风在痛泻要方中的使用,是一种比较特殊一点的用法。当然泻黄散这些里边这种祛湿和这个是类似的。所以在方义分析当中特别注意这个防风的使用特点。

在运用当中,辨证要点是痛和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有的说痛减了。但在脉象左弦、右缓,指的左肝右脾,肝脾不和的意思、肝旺脾虚的意思。在随证加减,这个方里加炒升麻

是人们常加的。升脾的清阳以助止泻。如果脾湿郁而化热,那当然可以加黄连燥湿,因为泄泻。木香有理气止痛作用,行气止痛。

痛泻要方从药物组成和它的主治证候特点来看,痛泻在临床运用上反映出痛这个特征,很明显。因为泄泻,有很多种类型。肝旺脾虚,疼痛是引用这个方当中历来都是治痛泻,腹痛,泄泻。泻必腹痛。说明肝旺以后,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引起腹痛是主症之一。泄泻它主要是湿盛,湿盛则泄,脾不运湿。所以这里面用白术、陈皮这一类,白术健脾,用来燥湿,陈皮可以化湿。用芍药柔肝,缓急止痛。所以肝旺针对用芍药柔肝这一点,也是它的特点,柔肝,缓急止痛,痛泻。就防风这个药来讲,它这个散肝带有疏肝的意思,疏脾有祛湿的意思。防风本身带芳香,有化湿作用,同时风药胜湿,风药可以除湿,其道理和那个泻黄散里用这个是类似的,是这个方里配伍的一个特点。但升麻是常用来升阳止泻,但这个防风也有升阳作用。区别:能够疏肝,能够除湿。这个作用机理和升麻不同,所以升麻相当于止泻,往往跟葛根相配,相组合,这类较多。

超好的中医方剂学记忆口诀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7.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8.姜大枣桔梗) 3.和解剂 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 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 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心腹痛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心腹痛大岩蜜汤 属性:治产后心痛方。 干地黄、当归、独活、甘草、芍药、桂心、细辛、小草(各二两)吴茱萸(一升)干姜(三两)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纳蜜五合重煮,分三服,日三。(胡洽不用独活、桂心、甘草,《千金翼》不用蜜) 蜀椒汤 属性:治产后心痛,此大寒冷所为方。 蜀椒(二合)芍药(一两)当归、半夏、甘草、桂心、人参、茯苓(各二两)蜜(一升)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椒令沸,然后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纳姜汁及蜜煎取三升,一服五合,渐加至六合,禁勿冷食。 干地黄汤 属性:治产后两胁满痛,兼治百病方。 干地黄、芍药(各三两)当归、蒲黄(各二两)生姜(五两)桂心(六两)甘草(一两)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三。 芍药汤 属性:治产后苦少腹痛方。 芍药(六两)桂心、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胶饴(八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纳饴令烊,分三服,日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当归汤 属性:治妇人寒疝,虚劳不足,若产后腹中绞痛方。 当归、芍药(各二两,《子母秘录》作甘草)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羊肉,熟取汁煎药,得三升,适寒温服七合,日三。(《金匮要略》、胡洽不用芍药,名小羊肉汤)。 桃仁芍药汤 属性:治产后腹中疾痛方。

桃仁(半升)芍药、川芎、当归、干漆、桂心、甘草(各二两)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羊肉汤 属性:治产后及伤寒,大虚上气,腹痛兼微风方。 肥羊肉(二斤,无羊肉用獐鹿肉代)茯苓、黄、干姜(各三两)甘草、独活、桂心人参(各二两)麦门冬(七合)生地黄(五两)大枣(十二枚)上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纳药,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千金翼》无干姜) 羊肉当归汤 属性:治产后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来寒热,中风乏气力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羊肉(三斤)当归、黄芩(《肘后》用黄)芎、防风(《肘后》用人参)甘草(各二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肉熟,减半,纳余药,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胡洽以黄、代黄芩,白术代芍药,名大羊肉汤。《子母秘录》以桂心代防风,加大枣十七枚良) 羊肉杜仲汤 属性:治产后腰痛咳嗽方。 羊肉(四斤)杜仲、紫菀、当归、白术、桂心(各三两)五味子、细辛、款冬花、人参上十八味,咀,以水二斗半煮肉,取汁一斗五升,去肉纳药,煎取三升半,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 羊肉地黄汤 属性:治产后三日腹痛,补中益脏,强气力消血方。 羊肉(三斤)生地黄(切,二升)桂心、当归、甘草、芎、人参(各二两)芍药(三两)上八味、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纳药煎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内补当归建中汤 属性: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力壮方。 当归(四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十枚)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纳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无生姜则以干姜三两代之。若其人去血过多,崩伤内竭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种作汤,或去滓,纳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代之。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组成:白术(土炒)三两,白芍(酒炒)四两,陈皮(炒)半两,防风一两,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陈皮理气补脾,防、芍泻木益土。吴鹤皋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减,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这个方的主治证候的病机,是属于肝旺脾虚。逍遥散是肝郁脾虚。它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所以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一种恶性循环。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那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缓减,就可以减轻。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了。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调肝脾这一节三个类型,四逆散是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虽然是调的,调补,有这种调补作用。所以过去秦伯未说逍遥散,大家认为它是疏肝那个作用,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认为是错的。逍遥散很重要对肝来讲,还是个调肝。因为疏肝、健脾、养血是逍遥散基本的功用。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而作为肝来讲呢,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于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这个作为痛泻要方是肝旺脾虚。肝旺脾虚,就是说这个也是肝脾不和,也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那这是体现了虚的方面。那必须补脾柔肝,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柔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痛泻要方,这个方是Ⅱ类方。白术是君药,用来健脾祛湿。芍药看作臣药,所以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陈皮可以理气化湿。这个方里边,特殊一点的就是防风。防风的运用可以把它看作它佐药为主的,那防风运用以散外风为主。而在宋以前,用防风,治疗内证治得很多。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

第九版方剂学方歌(全)[修正版]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补:葛根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8.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12.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剂 1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9.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 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迈水效专长。 20.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 细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温下妙非常。 22.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第三节 润下剂 2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25.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四节 逐水剂 27.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第五节 攻补兼施剂 28.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张海峰调和肝脾法地经验

张海峰调和肝脾法的经验 著名中医专家张海峰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对脾胃学说造诣很深我们随先 师学习期间,对其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各内科疾病印象颇深。张老认:肝脾 关系非常密切,肝脾功能失调可引起很疾病,调和肝脾是临床常用治法,但应 根据不同病因及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的具体治法。如:疏肝健脾、抑肝扶脾、补 脾抑肝、健脾养肝等。下面介绍张老调和肝脾法的几方面供同道参考。同时, 也表达我们对先师的怀念之情。 1 调和肝脾法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肝脾两脏,木土相克,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在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气血精微的化生输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老认为:脾土属阴,主运化,必得肝木的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脾气才不会阴凝板滞,从而饮食得以正常运化。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土得木而达之”,《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同时肝为刚脏,主疏泄,必赖脾气的柔润濡养,方不致刚强太过,而保持其条达活泼之性。故《名医方论》云:“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杏轩医案》亦云:“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所以,在生理状态下,肝脾之间保持种木克土、土滋木的动态平衡,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如果某种病因破坏了种平衡,则出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虚,或肝脾两虚而出现诸多病症,治疗方法即调和肝脾。所以说.调和肝脾法,其实是一种恢复肝脾的生理平衡关系的治疗方法。 2 调和肝脾法的适应证 如果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等,破坏了肝脾之间的动态平衡,则发生病理变化。张老认为: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及,而导致脾土阴凝板滞,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此即木郁乘土或木郁土中;急躁易怒,肝气横逆,易乘脾土,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招致肝木来乘,而导致肝旺脾虚,久则土败木贼;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血不足以养肝,肝木失去脾土的滋培,而肝木枯萎,最终导致肝脾两虚。因肝脾失调,临床可见诸多病证,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 家规划教材)经典珍藏版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经典 珍藏版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麻黄汤歌诀:麻黄汤有杏桂草,发汗平喘主解表,风寒表实用此方,寒热无汗喘咳疗。 桂枝汤歌诀:桂枝白芍草枣姜,调和营卫解肌良,风寒表虚寒热见,汗出脉缓用此方。 九味羌活汤歌诀:九味羌活白芷防,辛苍川芎草二黄,发汗祛湿清里热,药备六经止痛强。 小青龙汤歌诀:小青龙汤麻桂草,干姜辛味半芍药,解表散寒化水饮,表寒内饮康复早。 香苏散歌诀:香苏散有陈皮草,苏叶香附君臣药,外感风寒气郁证,解气解表效果好。 止咳散歌诀:止咳百部紫菀梗,白陈荆草姜汤送,宣利肺气疏风邪,久咳不止此方奉。 辛凉解表:银翘散歌诀:银翘散用荆豉薄,牛竹甘桔芦根合,辛凉透表解热毒,温病表闭疗效可。 桑菊饮歌诀: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芦根草薄荷,疏风清热宣肺气,辛凉轻剂偏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名即是所用药物,教材无方剂歌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歌诀:柴葛解肌芍桔草,膏芩羌芷加姜枣,解肌清热是功效,三阳合病此方扫。 升麻葛根汤歌诀:升麻葛根四味药,还有赤芍和甘草,解肌透疹是功用,麻疹初起方代表。 扶正解表:败毒散歌诀:败毒二活二胡芎,枳苓参草姜薄梗,益气解表代表方,散寒祛湿又止痛。 参苏饮歌诀:参苏陈半葛木香,前苓梗壳草枣姜,益气解表散风寒,理气化痰止咳强。 麻黄细辛附子汤歌诀:用药如方剂名。功用:助阳解表。 加减葳蕤汤歌诀:加减葳蕤有白薇,姜豉草枣桔薄随,滋阴解表治风热,阴虚外感此方会。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大承气汤歌诀:大承气汤峻猛方,枳实厚朴硝大黄,伤寒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通下康。 大黄牡丹汤歌诀:大黄牡丹硝桃冬,泻热破瘀治肠痈,金匮要略书中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 道林养性第二 真人曰∶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唯无多无少者,得几于道矣。是知勿外缘者,真人初学之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瘟疫之中无忧疑矣。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肝、心、脾、肺、肾),从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想,心念欲事,恶邪大起。故孔子曰∶思无邪。尝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仍于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

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送气入腹,每欲食气为主人也。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可用深赞,亦不可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勿言行善不得善报,以自怨仇。居处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则自抑之。勿令得起,人知止足。天遗其禄,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及两手摸空,白汗流出,口唱皇天,无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一致于此。但能少时内省身心,则自知见行之中皆长诸,将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发,和缓不救,方更诽谤医药无效,神仙无灵。故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戒勒身心,常修善事也。至于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但令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为佳。衣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例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例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 更新日期:2009-03-10点击: 作者:刘辉华1临床资料2治疗方法3疗效观察4典型病例5讨论与体会[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7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41.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治疗应用 笔者近年来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3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1~50岁30例,50岁以上2例,平均36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3个月,平均2年。 全部病例依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药物: 陈皮10g白芍15g白术18g 防风6g佛手10g木香6g 甘草6g 加味: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胁胀甚者加素馨花12g,柴胡10g;大便秘结者加枳实10g,玄参12g;大便溏烂者加白扁豆18g,党参10g;伴心悸失眠者加茯苓20g,柏子仁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上、下午各服1次,连服7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判断疗效。 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评定。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访复查无异常。好转: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粪便症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大便仍无规律。 3.2治疗结果治愈19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治愈患者经随访6个月,无复发。 患者,女,38岁,1998年8月10日初诊。诉反复腹部隐痛、腹泻1月余。每日解大便3~4次,排便后疼痛减轻,无粘液血便,食欲欠佳,伴心烦,易怒,睡眠欠佳,身体稍感疲乏,症状反复,时轻时重。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数。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粘膜基本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患者曾服用补脾益肠丸、整肠生、西沙必利等药,效果不很理想。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腹泻(气机郁滞,肝脾失调),以疏理气机,调和肝脾为治,投痛泻要方加味,药物如下:白芍12g陈皮10g白术12g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

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逍遥散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讲,是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跟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个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反过来,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化热,也能出现

中医方剂学歌诀

中医方剂学歌诀 1 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3.1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九味变,去芷加防己知独; 再加黄连白术好,散风寒清湿热妙。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4.1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4.2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源香苏,加入豆豉和葱白,解表调气安胎好,妊娠伤寒头身痛。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1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苑半夏五味加。 6.止咳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1金沸草散 *** ***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3.1越婢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4.1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 丹皮知母贝母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5.1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薄荷粳米荆芥蝉, 玄参石膏甘麦冬,风疹急投莫迟疑。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1荆防败毒散 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1.2仓廪散 原方加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 月水不通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月水不通桃仁汤 治妇人月水不通方。 桃仁朴硝牡丹皮射干土瓜根黄芩(各三两)芍药大黄柴胡(各四两)牛膝桂心(各二两)水蛭虻虫(各七十枚) 上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又方桃仁(一升)当归土瓜根大黄水蛭虻虫芒硝(各二两)牛膝麻子仁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纳硝令烊,分为三服(《肘后》无当归、麻子仁,用牡丹、射干、黄芩、芍药、柴胡各三两。《千金翼》无虻虫) 干姜丸 治妇人寒热羸瘦,酸消怠惰,胸中支满,肩背脊重痛,腹里坚满积聚,或痛不可忍,引腰小腹痛,四肢烦疼,手足厥逆,寒至肘膝,或烦满,手足虚热,意欲投水中,百节尽痛,心下常苦悬痛,时寒时热,恶心,涎唾喜出,每爱咸酸甜苦之物,身体或如鸡皮,月经不通,大小便苦难,食不生肌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干姜川芎茯苓硝石杏仁水蛭虻虫桃仁蛴螬柴胡虫(各一两)芍药人参大黄川椒当归(各二两)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饮下三丸,不知加至十丸。(《千金翼》以疗妇人瘕结,胁肋下疾) 芒硝汤 治同前。 芒硝丹砂末当归芍药土瓜根水蛭(各二两)大黄(三两)桃仁(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丹砂、芒硝,分三服。 硝石汤 治血瘕,月水留瘀血大不通,下病散坚血方。 硝石附子虻虫(各三两)大黄细辛干姜黄芩(各一两)芍药土瓜根丹参 上十六味咀、以酒五升、水九升渍药一宿。明旦煎取四升,去滓,下朴硝、硝石烊尽,

分四服,相去如炊顷。去病后,食黄鸭羹,勿见风。 干漆汤 治月水不通,小腹坚痛不得近方。 干漆葳蕤芍药细辛附子甘草(各一两)当归桂心芒硝黄芩(各二两)大黄(三两)吴茱萸(一升) 上十二味咀,以清酒一斗浸一宿,煮取三升,去滓,纳硝烊尽,分三服,相去如一炊顷。 治月经不通,心腹绞痛欲死,通血止痛方∶ 当归大黄芍药(各三两)吴茱萸干地黄干姜川芎虻虫水蛭(各二两)细辛甘草桂心(各一两)栀子(十四枚)桃仁(一升)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一本有牛膝、麻仁各三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前胡牡丹汤 治妇人盛实,有热在腹,月经瘀闭不通,及劳热热病后,或因月经来得热不 前胡牡丹元参桃仁黄芩射干旋复花栝蒌根甘草(各二两)芍药茯苓大黄枳实(各三两)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黄芩牡丹汤 治妇人从小至大,月经未尝来,颜色萎黄,气力衰少,饮食无味方。 黄芩牡丹桃仁瞿麦川芎(各二两)芍药枳实射干海藻大黄(各三两)虻虫(七十枚)蛴螬(十枚)水蛭(五十枚)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两剂后,灸乳下一寸黑圆际,各五十壮。 牡丹丸 治妇人女子诸病后,月经闭绝不通,及从小来不通,并新产后瘀血不消,服诸汤利血后,余未平,宜服之,取平复方。

中医药教材第6版方剂学方歌(背诵版)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宜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五仁柏仁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此方效。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 目的观察中药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适合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值得临床参考。 标签:痛泻要方;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1],是一种慢性的,易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13年8~2015年2月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綜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符合肠道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2~64岁,平均(37.8± 2.7)岁,病程1~14年,平均(7.3±4.6)年。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1~61岁,平均(36.8±2.9)岁,病程1~13年,平均(7.4±4.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2]:①腹痛经排便后减轻,或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病情持续6个月以上。②腹胀、稀便或水样便,多带粘液,无脓血症状,每天排便>3次,可伴排便急迫感和失眠、心悸、焦虑等植物神经功能了紊乱症状,结肠区压痛(﹢);③血尿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沉,甲状腺功能测定,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④随诊仍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 1.3方法治疗组:痛泻要方加减,组成: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2 g、陈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随证加减,久泻不止者,加乌梅10 g、诃子10 g,挟食滞者加神曲15 g、山楂10 g、麦芽10 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 g、枳壳15 g,香附10 g,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党参20 g、黄芪30 g、扁豆10 g,便秘者去茯苓、白术,加大黄6 g,枳实10 g,厚扑15 g。用法:1剂/d,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1 g 3次/d口服,腹泻者加蒙脱石散,3 g/次,3次/d口服,便秘者加聚乙二醇4000散10 g,3次/d,口服。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规律,忌烟酒,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两组患者均以4 w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2 结果 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4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3%。对

和解剂-调和肝脾 逍遥散

和解剂-调和肝脾逍遥散 【方名】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方诀】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化裁】加丹皮、栀子,成为“加味逍遥散”。加地黄,成为“黑逍遥散” 【附方】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 【附注】 【文献】方论张秉成:“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

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士,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惧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故以丹皮之能人肝胆血分者,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桅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中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

备急千金要方简介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 《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唐孙思邈(581—682年)撰于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时析为93卷。孙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该书撰成后在国内外有着极广泛之影响,现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经宋校正医书局校正之传抄本,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刊之《备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达30余次,又有刻石本、节选本、改编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数十种。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很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作者: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规划教材第九版方剂学歌诀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方 剂 学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8.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 12.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苜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剂 1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姚乃礼运用调和肝脾法治验

姚乃礼运用调和肝脾法治验 标签:名医经验;姚乃礼;调和肝脾 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调和肝脾法 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依存、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在病理方面,《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丹溪心法·六郁》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气血盛衰或涩利对人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性。故治疗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另外,肝除主一身气机调畅外,还主藏血,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然影响血分,导致气血失和。因此,调气时亦应重视调血,临证无论是否有明显血瘀征象,均宜酌情加入和血之品,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 2 治验 2.1 脾胃病 脾胃病的发生发展除自身因素外,与肝胆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姚师强调“见脾之病,知肝克脾”,正如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临床多从调理肝脾入手调理脾胃病。如胃脘痛的发生发展中,肝郁常是致病的重要条件。治疗胃痛应肝脾同调,以疏肝和胃为法,即“治肝可以安胃”也。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为临床常用三法,具体应用时应“忌刚用柔”,理气慎用峻猛之剂。常用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方。对吐酸的治疗,姚师遵“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肝在味为酸”,多从清肝平肝和胃立法,常用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化肝煎、启膈散等化裁;再如对慢性泄泻的治疗,常根据“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溲便为之变”的病机,遵“风淫所胜……冷泄腹胀,溏泄……病本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从调和肝脾着手,常用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胃苓汤合四逆散、吴萸理中汤等。 案例1:患者,男,45岁,2012年4月19日就诊。反复腹泻1年余、每日2~3次、水样便、伴少许白色黏液,里急后重,无便血,无发热,与饮食无明显关系,腹部隐痛,痛即欲便,便后痛减,纳食不馨,胃脘不温,凌晨2时许周身燥热,1年来体质量减轻约10 kg。在外院经胃肠镜及其他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服多种西药,但病情无好转。现面色?白无华,舌黯红,前部苔少、中根部黄腻,脉右弦滑数、左弦细。辨证:肝脾不调,湿热内滞,运化不利。治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