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期假设》(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一书作了评介(王立非、李瑛,2002)。蒋剑云和戴财运描述了国外学者关于年龄与外语习得关系的研究现状(蒋剑云、戴财运,2002)。刘振前关于国外学者对于关键期假说的各种解释理论以及支持该假说的相关研究作了述评(刘振前,2003)。杨连瑞对国外临界期假说的研究现状作了介绍(杨连瑞,2004)。白艳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二语习得与年龄因素的研究,其中对关键期假说,年龄对语音、语法、词法、句法习得的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白艳,2007)。卢安就国内外学者有关二语习得领域内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论文、专著以及实验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综述(卢安,2008)。许元利用最新英文专著就国外年龄与二语习得的理论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了Lenneberg的临界期假说(或关键期假说)、Selinker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和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Ellis的关键期假说关系理论(CPH-Related Theory)和Birdsong的关键期假说关系理论(CPH-Related Theory)四种理论模式(许元,2011)。熊颖和赵伟对国外学者对临界期假说的大量实验研究进行了述评(熊颖、赵伟,2012)。林庆英对国内外学者就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研究现状作了一个评述(林庆英,2013)。

二、年龄差异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

强调二语习得中年龄的因素,都志在讨论外语学习中是否存在年龄优势、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以及如何继续深入研究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等问题。戴曼纯指出,在二语习得中没有哪一年龄阶段占绝对优势,但少年阶段占有较多优势。他把年龄与语言习得的现象归纳为七个方面:

⑴ Lenneberg提出的临界期并不存在,大脑优势在5岁左右便已确定;⑵第二语言习得似乎有敏感期(约12一15岁);⑶第二语言习得开始早,最终语言水平可能会高一些;⑷习得顺序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⑸在语言习得的速度方面,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快,但一般只是在初始阶段如此;⑹语言各方面的习得情况似乎不同,发音上幼年儿童占有最终优势,听力理解、词法和句法方而,少年居优势;⑺在较严洛控制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少年和成人的习得情况应优于儿童(戴曼纯,1994)。

赵晨指出年龄的确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它主要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成功的程度,但并不影响二语习得的顺序,它造成了不同年龄的二语习得者习

得语言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认为,当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应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的语言习得者对所学语言目标文化的认同程度,对语言习得的认知方式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根据不同的年龄采取相应的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习得者的英语水平(赵晨,1999)。王鸿雁通过对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关于人类母语习得的一些主要理论的回顾,分析指出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儿童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各有优势和劣势。他同时还认为所谓的外语学习最佳年龄还有待商讨(王鸿雁,2002)。姚雪椿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外语学习中年龄虽不是关键因素,但是这种研究仍对现存英语教学有积极作用;应该注意英语学习者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姚雪椿,2003)。高霞谈到,应正确对待年龄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不可盲日地认为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比成人好,或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比儿童快,较可行的办法是踏踏实实地研究年龄的差异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什么影响,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高霞,2003)。刘卫铃认为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即语音习得,语法习得,词法、句法习得以及习得者会话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她强调外语学习并非越小越好,而要考虑自然习得的换将条件(刘卫铃,2003)。童彬蓉的文章主要从第二语习得中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入手,探讨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二语习得理论对成年人学习英语的启示(童彬蓉,2003)。杨连瑞主要是通过对年龄段的划分,比较不同年龄段外语学习者的优势和不足(杨连瑞,2004)。

辛柯和周叔莉通过实地抽样研究的方法,利用临界期假说分析儿童二语习得对研究生英语水平的重要影响,指出根据学习的目的性采取相应的方法(辛柯、周叔莉,2006)。王胜苏的论文旨在探讨年龄和个性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指出,年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语音发展方面,在语法、学习效率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王胜苏,2006)。美国学者David Birdsong通过对大量神经认知、神经功能学方面的行为习惯以及脑部功能的数据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关年龄与二语习得的一个理论要点和经验发现的概述。他认为,在后续的研究当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不仅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第二语言的成就会有下降的趋势,而且也有一些年长的学习者同样也具备能将第二语言学到像母语一样的能力。因此,研究者要擦

亮双眼、敞开心门,尝试着去综合二语学习和接受过程当中的各方面因素,包括生物的、认知的、经验的以及语言的等等(David Birdsong,2006)。熊金菊女士综观各种关于年龄差异影响外语学习的研究,可以概括出不同年龄在外语学习速度、口音纯正度和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而通过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生理原因、社会原因和认知原因,得出以下结论:

⑴儿童只在听说方面略显优势;⑵年长儿童优于年幼儿童;⑶成人具有课堂学习外语的较大优势。因此,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必须发挥不同年龄群体的学习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听说读写有所侧重,选择适合不同年龄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并制定科学的外语教学计划(熊金菊,2006)。

李芳芳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年龄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资料的辩证分析,肯定了在自然条件下,就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言,年龄越小,学得越好,但在读写方面年龄越大的人及成年人比儿童具有优势(李芳芳,2007)。黄鑫强调了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黄鑫,2009)。郭文英探讨了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即语音习得、语法习得以及习得者会话熟练程度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对成人外语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郭文英,2009)。李玲通过研究指出,外语教学要分地区进行讨论,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从9—12岁左右之后,即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是最经济的做法(李玲,2010)。

另外,李阳阳和吉哲民介绍了年龄因素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最佳年龄,机遇窗口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和误区,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设想。指出,早学外语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潜在的风险。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李阳阳、吉哲民,2011)。胡红芝分析和论述了儿童与成人的二语习得比较研究,并结合学习语言的买际情况阐述了年龄因素对外语教学实践带来一些启示:不要盲日追求语言学习的起始时间,而应关注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差异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优势,进行学习或教学,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胡红芝,2011)。翟海群从分析不同年龄组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的优缺点入手,指出二语习得并非越早越好。临界期假说不能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作者认为,现阶段在我国应首先加强初中英语教学,调节并规范小学英语教学,不宜提倡在幼儿中开展英语教学。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儿童、少年和成人各自

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并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以提高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水平(翟海群,2012)。王秋景的文章先简要回顾二语习得的一些主要理论,然后根据这些理论,对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学习二语的群体,给予一些启示,以便更好的掌握第二外语。他指出,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最好是在9-10岁,青春期是二语习得的最佳时期(王秋景,2013)。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马拯通过专访马里兰大学教授Robert DeKeyser,编译了《二语习得中的年龄效应和技能习得理论》一文,文中提到,DeKeyser教授认为,孩童的隐性学习能力(implicit learning capability)随着年龄而逐渐下降,因此与年龄相适应的显性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系统性的练习非常重要。年龄效应研究的启示不在于说我们越早教小孩学习语言则越好,而在于它强调教学活动应该与年龄相适应。对小孩来说,不应该教给他们过多的显性信息,使他们负担过重,而应该给他们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相反,对于青少年和成年学习者,则应该给他们提供显性的信息,再加上大量交际性、系统性的练习,从而促进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的程序化和自动化(马拯,2013)。这对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以及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再者,徐岩主要从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差异及其原因,他列举了Vygotsky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DP)①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他认为,作为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年龄因素,是儿童和成人习得外语差异的关键。因此,只有把握造成年龄差异的原因,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善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类似于社会的学习环境,从整体上提高二语学习者的水平(徐岩,2013)。魏暖昕的文章介绍了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的现状,其次展开孩子与成年人这两个群体在二语习得中存在的巨大差异的比较研究再次运用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结合年龄因素的影响提出对外语教学的一些启示(魏暖昕,2013)。

总的来说,近20年来二语习得与年龄因素的研究出了一大批论文,国外理论更是人人必谈。不过,我国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始终集中在笔者上述的两个方

①最近发展区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由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Vygotsky(1978)提出的学习理论。它是指学习者现时与实际可达到发展的差距。这个差距是由学习者的独立学习能力及其潜在发展水平而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内,但暂时未能理解的知识。他认为人的发展有两种层次:实际发展层次和潜在发展层次。

面,即对国外理论的翻译、评介和年龄因素同外语教学的研究。这种情况势必就导致了过分迷信国外理论,从而缺乏于本土实际情况的结合。因此,以后的研究,我们不仅要引进“洋理论”,更要重视“本土实际”,结合我国二语习得的具体实际,分地区地探讨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做到外语教学的“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相结合,更好地推进我国年龄与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更好地指导我国的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戴曼纯:《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差异》,《外语界》1994年第2期。

【2】王初明:《二语习得年龄研究》,见《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庆祝桂诗春教授七十诞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王立非、李瑛:《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新进展——兼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外国语》2002年第2期。

【4】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2期。

【5】蒋剑云、戴财运:《年龄与第二语习得》,《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第4 期。

【6】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及最佳年龄研究》,《外语学刊》2004年第5期。

【7】许元:《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理论研究》(英文),《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

【8】王鸿雁:《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差异与语言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9】辛柯、周叔莉:《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临界期假说实证》,《外语教学》2006年第4期。

【10】马拯:《二语习得中的年龄效应和技能习得理论——专访马里兰大学教授Robert DeKeyser》,《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第9期。

【11】徐岩:《浅析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差异》,《海外英语》2013年第8期。

【12】李芳芳:《语言学习者的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广东教育》(教

研版)2007年第12期。

【13】熊金菊:《年龄差异影响外语学习的研究述评》,《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4】翟海群:《二语学习年龄越小越好吗?——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年第4期。

【15】魏暖昕:《试析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金田》2013年第6期。

【16】赵晨:《简述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7】林庆英:《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之研究现状述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8】李阳阳、吉哲民:《影响二语习得的年龄因素与外语教学》,《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9】王秋景:《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西江月》2013年第25期。

【20】卢安:《二语习得领域内语言学习关键期研究综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1】白艳:《年龄与二语习得》,《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22】李玲:《论年龄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3】胡红芝:《浅谈二语习得年龄因素》,《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4】刘卫铃:《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探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25】童彬蓉:《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6】姚雪椿:《二语习得与年龄因素探讨》,《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7】黄鑫:《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28】高霞:《年龄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

4期。

【29】王胜苏:《年龄与个性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0】郭文英:《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因素初探》,《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1】熊颖、赵伟:《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24期。

【32】David Birdsong, 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 Selective Overview,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2006.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文献综述作业

The Application of Deixis in Advertising English 2012812059杨光The English word “advertise” derives from the Latin word "advertere”, which mean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on something and induce them to act in some way”. Albert Laser,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advertising, defined advertising as “salesmanship in print, driven by a reason why”(Xu,2002:1). Though the definition was given long before the adv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and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advertising we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are today, this frequently quoted defini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entral purpose of advertising is to sell with skills. According to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to advertise is to tell about or praise( a product, service, etc.) publicly as through newspapers, handbills, radio, etc., so as to make people want to buy the promoted stuff. Encyclopedia Britannia Dictionary defines advertising as follows: “The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used to bring products, services, opinions, or causes to public notice for the purpose of persuading the public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towards what is advertised Most advertising involves promoting a good that is for sale, but similar methods are use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rive safely, to support various charities, or to vote for political candidates, among many other examples. In many countries, advertis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income for media (e.g. newspapers, magazines, or television stations) thro ugh which it is conducted” (Encyclopedia Britannia Dictionary, 1985:96) Harris and Seldon (1962:40) define advertising as “a public notice designed to spread information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sales of marketable goods and services”. Dyer (1982:2) be lieves that “in the simplest sense the word …advertising?means …drawing attention to something?, or notifying or informing somebody of something”. Advertis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rm of salesmanship for most consumer products and services,” says Leonar d Matthew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It is the least expensiv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ut our sales story before a potential user (Rotzoll et al., 1986:40). Russell et al. (1988:22) define advertising as “a method of d elivering a message from a sponsor, through an impersonal media, to many people.? And according to Merit Students Encyclopedia, it is “a way of bringing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for the purpose of selling a product, a service, an idea, or an event”. So far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definition is the one given by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 姓名 .. 学号 .. 班级 .. 论文题目: 前言 菜名既不同菜肴能反应其特色并且为大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名称。菜名翻译从奥运会举办以来才备受关注。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项紧急而迫切的任务。本文旨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地归纳出川菜菜名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希望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的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国的特色,并让人们具体认识目的论在文体翻译中的作用,进而为菜名翻译或类似的应用型文本翻译提供启示。 正文 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关于菜名翻译的文章屡见不鲜,其研究总的来说是从文化内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展开。 从文化内涵角度的讨论主要是围绕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讨论中式菜名的英译接受度。阐述中式菜名音译的文章有:冯炜成的《浅析语义和交际翻译在川菜菜名翻译中的作用》依据川菜的特点,讲川菜菜名可分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非文化菜名,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由于菜名中含有很多西方人的禁忌,因此可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秦艳容的《中国菜谱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从中式菜名特点角度进行分析菜名英译的文章及观点的有刘琪的《论中式菜名英译》,分别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三项基本原则、翻译的技巧将中式菜名进行分类分析。 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菜名研究的主要是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主导。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中文名 文献综述 外文名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文献综述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文献综述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文献综述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文献综述引言部分

3000字英文参考文献及其翻译范例

3000字英文参考文献及其翻译 【注意:选用的英文一定要与自己的论文题目相关。 如果文章太长,可以节选(用省略号省略一些段略)。如果字数不够,可以选2至3篇,但要逐一注明详细出处。英文集中在一起放前面,对应的中文翻译放后面。中文翻译也要将出处翻译,除非是网页。 对文献的翻译一定要认真!对英文文献及其翻译的排版也要和论文正文一样! 特别注意:英文文献应该放在你的参考文献中。】 TOY RECALLS——IS CHINA THE PROBLEM Hari. Bapuji Paul W. Beamish China exports about 20 billion toys per year and they are the second most commonly imported item by U.S. and Canada. It is estimated that about 10,000 factories in China manufacture toys for export. Considering this mutual dependence,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problems resulting in recalls are addressed carefully. Although the largest portion of recalls by Mattel involved design flaws, the CEO of Mattel blamed the Chinese manufacturers by saying that the problem resulted ‘in this case (because) one of our manufacturers did not follow the rules’. Several analysts too blamed the Chinese manufacturers. By placing blame where it did not belong, there is a danger of losing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the errors that have occurred. The first step to learn from errors is to know why and where the error occurred. Further, the most critical step in preventing the recurrence of errors is to find out what and who can prevent it. ……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方向) 年级:2006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文献综述优质范文.doc

文献综述范文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

文献综述报告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油田联合站设计与研究 学生: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学院: 时间:

1.概述 联合站设计是油气集输工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油田开发和油气开采的要求,设计时应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安全可靠,保证为国家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油田产品。本设计充分考虑联合站设计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大量的计算以及校验,最终制定了联合站的设计方案。 联合站将来自井口的采出物集中起来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然后将合格的原油外输。一般情况下,联合站的功能包括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天然气脱水、轻油回收、原油储存及向矿场原油库输送、污水处理,净化水回注地层,计量,加热等。本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1)油气水混合物的收集 一个区域中若干油井的井口产物经过计量后,输送到联合站进行集中处理。在收集的过程中对于高粘度、高凝点原油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它能够在 允许的压力下安全的输送到联合站而不至于凝固在管线内。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加热保温法;化学降粘、降凝法;物理降粘、降凝法。 (2)油气水的初步分离 在实际生产工程中,从油井出来的不单是原油,常常含有气、水、砂、盐、泥浆等。为了便于输送、储存、计量和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初步分离。油井产物中常含有水特别在油井生产的中后期,含水量逐渐增多,利用离心重力等机械方法分离成气液两相。有些井出砂量很高,同时还应该除去固体 混合物。油气水的初步分离主要在三相分离器中进行,在开式流程中,也在沉降罐中进行。油和机械杂质、盐的分离一般与油水分离同时进行。当含盐、含砂量高时,有的要用热水冲洗和降粘后再沉降分离,连同水、机械杂质和盐一起脱除。 (3)原油脱水 对轻质、中质含水原油,宜采用热沉降、化学沉降法脱水;对中质、重 质的高含水原油,先采用热化学沉降法脱水,再用电脱水,对乳化度高的高粘度、高含水原油,应先破乳再沉降脱水。 (4)原油稳定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文献综述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献综述的好坏对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开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质量。文献综述也是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之一。本文是我根据自己掌握的部分资料整理出的一篇材料,供各位指导教师参考。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指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前,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相关专题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的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所谓“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能够以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毕业生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要求毕业生撰写文献综述具有以下意义: 1.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熟悉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 2.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 3.提高毕业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流派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局限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文献综述的写作应体现文献综述“综合性”、“描述性”和“评价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做到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齐全,尽可能对各类观点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尽可能在客观描述各派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评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述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四、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 (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2.文献资料的查阅技巧 初学者查找文献时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对于大四的本科生来说,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

MCS_51系列单片机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MCS-51系列单片机 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MCS-51 seri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MCS-51 series one-chip computer MCS-51 is a name of a piece of one-chip computer series which Intel Company produces. This company introduced 8 top-grade one-chip computers of MCS-51 series in 1980 after introducing 8 one-chip computers of MCS-48 series in 1976. It belong to a lot of kinds this line of one-chip computer the chips have, such as 8051, 8031, 8751, 80C51BH, 80C31BH,etc., their basic composition, basic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system are all the same.8051 daily representatives-51 serial one-chip computers. A one-chip computer system is made up of several following parts: (1) One microprocessor of 8 (CPU). ( 2) At slice data memory RAM (128B/256B),it use not depositing not can reading /data that write, such as result not middle of operation, final result and data wanted to show, etc. (3) Procedure memory ROM/EPROM (4KB/8K B ), is used to preserve the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期末作业

Table Manners As we know, peopl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ll pay lots of attention to good table manners. People are showing their respect to others when they are in good table manner.And this will certainly make others comfortable. But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areas have varies table manners. And some of them are quite the same,while some are so much different.Table manners have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communication we will show our best imag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Learning and using the right etiquette will not only step up our own impression, Being on time for dinner can be a general standard for all people.And it seems that guests who are invited to the dinner tend to be present earlier to show their respect. Let us see from the tableware.Chinses always use chopsticks while eating.Attention, hold your chopsticks towards their end, not in the middle or the front third when dining with them. When you are not using your chopsticks, or have finished eating, lay them down in front of you with the tips to left. For the main or meat curse, the English keep the fork in the left hand, point curved downward, and bring the food to the mouth either by sticking the points onto it or in the case of soft vegetables, by placing it firmly on the fork in this position with the knife. Although people use different tools on table, they all put the tool aside in a good order when they finish eating. Sometimes we can be embarrassed when food seem to spit out from our mouths . Apprently , this situation will happen to everyone in the world . And the method that we use are always the same: move the food with your tableware . And hand them at the edge of the plate . The whole process should be gently.Always chew and swallow all the food in your mouth before taking more or taking a drink. Always say thank you when served something. It shows appreciation.Never lick or put your knife in your mouth.These are the same in China. Now let us see some differences. The hostess takes up her a spoon or a fork, before the guest may not eat any kind of a dish. The hostess normally wait until every guest get after dish began. When she picked up the spoon or a fork, that means you can do that. In China, hostess will let gusts to eat first. When you are in the UK,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If you cannot eat a certain type of food or have some special needs, tell your host several days before the dinner party. It can not be seen often in China because we can not know what we will be served most of the time.If you are a guest, it is polite to wait until your host starts eating or indicates you should do so. It shows consideration. You may eat chicken and pizza with your fingers if you are at a barbecue, finger buffet or very

文献综述样文及模板

XXXX 大学XXXX 学院 文献综述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提高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批阅教师 成绩 2011年11月 ● 中文标题“黑体、加粗、二号”字,不超过 两行,最长为35个全角汉字 ● 居中,段后1行 ● 填写时用“宋体、加粗、三号”字, 居中, 单倍行距 ● 填写后下划横线保持左右端对齐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义、课题的来源等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教得很费力,但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往往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心思,设计了很多活动或游戏,想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把知识变得生动易掌握,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似乎都很投入,学生也积极参与,但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龙艳春, 2005 )。最终,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 2.研究现状 2.1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完善。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师的特点有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一些?其中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有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趋势之一是强调教育效果,效果本位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方法论,效果本位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向联系,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等。除此之外,国外试图考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找寻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案,他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 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3厘米,页眉和页脚边距为 ● 一级标题为“黑体、加粗、四号”字 ● 段前、段后均13磅,行距为“多倍行距=1.73” ● 正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西文文字或字符 采用“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 段首缩进2字符

写作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写作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材料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社会调查与科学实验中获取直接材料;二是从各种文献中获 取间接材料。文献综述所获取的材料主要是间接材料。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一是瞄准主流文献,如与该课题相关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充分地收集主流文献的相关资料,是做好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而言,在收集和阅读的主流文献中,包括至少两篇以上外文原文文献。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从哪里来。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二是日积月累、随时整理, 如 在平时学习时,要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要做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到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就已积累了大量的有用材料。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怎样得来。 文献综述的写作应体现文献综述的“综合性”、“描述性”和“评价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做到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材料搜集齐全,尽可能对各类观点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尽可能在客观描述各派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评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述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文献综述主体部分的结构,应该包括课题的“研究历史”的回顾,“研究现状”

的对比,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般的说,为撰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提供观点和材料基础的文献综述正文的字数至少要在4000字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文献综述要求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文中引用文献的地方用上标加以标注, 同时与列岀的参考文献序号一一对应。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其他科学论文大体相同,但也有其特殊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如下:㈠题目文献综述的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 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编者的注意与兴趣。尽量不设副题。题目中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要避免笼统或哗众取宠的词句出现。同时还应具备可检索性、专指性、信息性。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 (举例1:《知识产权与信息化》第2期《当“纳米”遇见“专利”》7页;举例2:《苹果也要“光合作用” ?》)(二)署名 著者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论文要署真实姓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