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政策效应的显现,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化,行业及地区走势分化,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增多的明显特征。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对比2008年二经普资料,对全省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方向和途径。

一、企业单位基本情况

(一)企业单位的产业分布

2008年以来,陕西企业单位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变化明显。2013年末,陕西省共有二、三产业企业单位14.9万个,较2008年同比增长62.2%。其中,第二产业企业单位4.4万个,同比增长15.8%,占比下降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企业单位10.5万个,同比增长94.9%,占比上升11.8个百分点。三产企业单位占比显著提高,经济呈现出第三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企业数量变化趋势与地区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一致,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符,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优结构系列举措的成果。

1、三产发力提速,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产进入调整期,单位数量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产业提速发力。2008年到2013年,三产企业数量增速达94.9%,二产仅增长15.8%,三产增速是二产的6倍。从单位增量及构成看,五年间,二、三产业共新增单位5.7万个,其中三产增加5.1万个,二产增加0.6万个,三产增量是二产的9倍。新常态下,能源当家、工业产能过剩、投资意愿减弱是第二产业企业单位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按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

单位:个

2、三产企业数量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观测三次经济普查过程,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跌升互见:二产企业单位分别占单位总量的46.1%、41.3%和29.5%;三产分别占单位总量的53.9%、58.7%和70.5%。呈现出二产占比逐次降低,三产占比逐步高走的态势。同时可以发现,一经普至二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1.2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温和;二经普至三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2.36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急剧,是前者的两倍。

二、三产业发展趋势表明,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效果逐步显现。

(二)企业单位的地区分布

2009年至2013年,陕西企业单位按地区分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多数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是三大区域间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内各市、区间非均衡增长并存;三是企业单位持续向关中及中心城市集聚势头依然强劲。

1、多个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

五年间,西安、宝鸡、杨凌、延安、榆林、汉中单位数量高速增长。六市、区平均增速为74.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其中,西安增长68.9%;宝鸡79.4%;杨凌103.2%;延安89%;榆林99.1%;汉中63.7%。

按地区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及所占比重

单位:个

注:此表未剔除第一产业企业法人单位

2、区域间企业数量非均衡增长差异明显

相比二经普,关中、陕北、陕南单位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持续增长,但在增速上存在明显差异,非均衡发展现象比较明显。这种非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三大区域之间,而且也体现在区域内部各市、区之间。

三大区域中,陕北单位数量平均增速为95.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3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区域内延安、榆林增速分别为89%、99.1%,呈现出整体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

关中单位增长出现明显分化:杨凌区以103.2%的全省第一增速实现快速增长,渭南市仅有20.4%的全省最低增速位居全省之末,区域内最快与最慢增速并存,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五年间,关中平均增速为60.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渭南企业单位增长缓慢成为主因之一。

陕南平均增速为5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区域内仅有汉中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安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商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9个百分点。

3、企业单位增量的7成以上分布在关中地区,其中的64%集中在西安市

尽管三大区域经济实力均有显著增强,但企业单位的数量分布仍存较大差距。五年间,

关中单位数量增加4.11万个;陕北增加1万个;陕南增加0.67万个。关中增量是陕北的4倍,是陕南的6倍。尽管陕北快速追赶,陕南持续发展,但全省单位增量分布仍然明显偏重于关中地区。

资源、人才优势集中的中心城市仍是企业单位首选集聚地。2013年,西安已拥有6.48万个企业单位,在全省所占比重为43.4%。全省近五成的新增单位集中于西安市,企业单位继续向西安集聚发展的态势依然持续。

二、新增企业单位的行业关注点

在传统行业增长动力逐步衰落,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发展潜力持续不断释放,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力爆发的关键时期,陕西经济发展呈现出行业走势明显分化、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化的显著特征。期间,制造业单位占比降幅最为明显,而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则步入高速增长期。

(一)制造业增长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增速及占比双双大幅回落

受“三期叠加”影响,我省制造业增长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减弱,单位增速明显放缓。五年间,制造业单位增速大幅收窄18.1个百分点,企业数量仅仅增加642个,增长2.3%,增速仅有个位数的略微增长,成为全省增长最慢的行业。同时,制造业行业占比也由2008年的30.2%降至2013年的19%,下降11.1个百分点,降幅剧烈,下降幅度居全行业之首。

(二)文化、体育娱乐业爆发式增长最为瞩目

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精神层面需求的不断增长助推了陕西文化产业单位急速增长。五年间,文化体育娱乐业以475.7%的增速超出全省第三产业平均水平38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3.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其令人瞩目的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基于起点低、基数小的原因。2008年,文化体育娱乐业单位总量只有686个,但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为其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化体育娱乐业随即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截至2013年,文化体育娱乐业单位总量已达3949个,单位总量已达2008年的5.76倍,文化产业已成陕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稳步增长

全省企业单位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与之相关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位总量已达1.2万个,成为我省仅次于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第三大行业。相比二经普,其新增单位7102个,新增单位数量在全行业中排名第二。

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影响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商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商务服务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单位数量逐年攀升,2013年,商务服务业单位数量已达1.07万个。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就占据了89.2%的份额。

三、提升市场主体的建议

新常态下,传统产业日渐式微,现代产业增长动力方兴未艾。我们既要积极释放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动力,又要着力深挖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潜力,做到传统行业行稳致远、现代行业持续发力,传统与现代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一)抓住机遇,深挖制造业升级潜力,全力打造中高端制造业

制造业出现企业数量增速放缓、占比巨幅下降的现象虽然是在国家战略调整大背景下出现的,但其目前所陷困境也说明了以往制造业“轻质重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制造业发展要主动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的发展方式。新常态下,制造业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升。

首先,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化。

在当前陕西制造业企稳基础十分薄弱的形势下,制造业建设应向追求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的方向迈进,应力求剥离低端制造业、站稳中端制造业、嵌入高端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保持制造业的行稳致远,必须坚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

其次,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引擎。

在制造业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单位增速明显放缓的压力下,以创新驱动加速制造业升级换代,让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不仅能给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持续活力,也将为制造业行稳致远增添持久动力。新常态下,陕西制造业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在技术、创新和品牌上进行全面变革,提高技术附加值、提升品牌塑造能力,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以创新活力支撑宏观经济的稳定,彻底改变陕西制造业初级加工、低附加值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双赢。

(二)进一步发掘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潜力

在传统产业增长迟滞乏力的新常态下,现代产业愈发凸显出其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在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下,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发展既符合人们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精神素质的需求;也符合经济发展新旧动力转换关键时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引领经济发展的需求;更符合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增长和国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双重要求。因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文化体育娱乐业爆发式的增长使其恰逢其时地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一步发掘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潜力,创造有效需求、引导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是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因此助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从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形势下的有效选择之一。

(三)积极助推商务服务业发展

当前,积极助推商务服务业发展对于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商务服务业具备的中间投入少、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密集的特点,能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是排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新渠道,有着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务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已成为助推陕西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是商务服务业的一个突出特点,从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数量在全行业中排名第二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在国家明确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形势下,按照产业化的发展原则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和壮大商务服务业单位,使其成为促进陕西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增长的新动力。

(四)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企业数量在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性分布,以及企业数量增速的差异化影响必然导致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度不平衡,拖累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为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稳定发展,陕北、陕南应充分利用好各自的特色资源优势。

第一,陕北经济发展历经大起大落,对初级能源产品的严重依赖,使陕北经济发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痛定思痛,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是陕北能源产业脱围解困、再续辉煌的又一重要战略选择。陕北必须在摆脱“初级能源依赖症”的基础上,坚持能源工业高端化和精细化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延伸能源产业链,应是陕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第二,采取非均衡的方法措施化解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矛盾。三大经济区域中,陕南经济发展水平最低,扭转这种落后局面,除了陕南应充分发挥好水力和生物资源优势外,政府需优化资源配置,对陕南采取资本和稀缺资源的追加投入,利用非均衡的方法和措施化解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矛盾,切实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2003-05-28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本着“放中求活”的原则,加大了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提高。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深入地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省企业调查队、省经贸委共同对全省确定的100户重点扶持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对收到的74户有效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省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并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调查企业基本情况及现状 (一)、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调查的74户成长型中小企业,从注册类型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例最高,为76%。国有企业占%。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均为%,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

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共占%;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35户,占调查企业的%,2002年资产总额为亿元,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小型企业31户,占%,2002年资产总额为亿元,从业人员万人。其余8户企业未划型;从地区分布看:%的调查企业分布在西安,位于宝鸡、咸阳和汉中的企业分别占总体的%、%和%,分布在其他地市的企业相对较少;从控股类型看:国有和集体控股的企业仅占%,%的调查企业属于其他控股类型。 (二)、企业规模扩大,业务收入增加,总体经济效益下降 调查企业2002年资产总额达到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幅度最大,较上年同期上升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型企业。 虽然企业总体规模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但由于11户企业亏损,亏损面达到%,使得调查企业盈亏相抵后仅实现利润总额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中,陕西百特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五0五药业有限公司和陕西铜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亏损幅度最大,三户企业当年共亏损亿元。企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营业务成本增加,2002年主营业务成本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5%;二是企业存货跌价损失和营业、管理、财务等费用上升了%;三是调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较上年同期增长%,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随之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陕西产业结构

关于产业结构现状、成因和对策的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 2010-3-29 8:30:53汪海波中国经济时报 两市齐创新低“国家队”再次精准抄底揭秘重仓股 叶荣添:迎超级反击!基金经理5次加仓1股(速查) [字体:大中小] 收藏订阅RSS 分享打印[网友评论0条] [ 手机也能看] 改革前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此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但是改革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膨胀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第二产业增速,使一系列战略在实践上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甚至加剧其失衡。作者认为,在市场化取向改革没有整体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这同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是有联系的,而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改革没有到位。 从“六五”时期直到“十一五”时期,我国把结构调整问题放在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但迄今成效并不明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形成这个“矛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据此要做出什么结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结构调整涉及众多方面,本文只拟涉及其中的一个基本方面,即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现状 与改革前的1953年—1978年相比较,改革后的1979年—2009年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前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52年的51.0%下降到1978年的28.2%,由20.9%上升到47.9%(其中工业由17.6%上升到44.1%,建筑业由3.2%上升到3.8%),由28.2%下降到23.9%。这些数据表明:这期间,产业结构处于全面极端的失衡状态。说全面,不仅第一、二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建筑业虽略有上升,但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说极端,不仅农业滞后于工业已经达到顶峰,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极不正常的下降。在后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78年的28.2%下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政策效应的显现,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化,行业及地区走势分化,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增多的明显特征。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对比2008年二经普资料,对全省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方向和途径。 一、企业单位基本情况 (一)企业单位的产业分布 2008年以来,陕西企业单位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变化明显。2013年末,陕西省共有二、三产业企业单位14.9万个,较2008年同比增长62.2%。其中,第二产业企业单位4.4万个,同比增长15.8%,占比下降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企业单位10.5万个,同比增长94.9%,占比上升11.8个百分点。三产企业单位占比显著提高,经济呈现出第三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企业数量变化趋势与地区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一致,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符,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优结构系列举措的成果。 1、三产发力提速,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产进入调整期,单位数量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产业提速发力。2008年到2013年,三产企业数量增速达94.9%,二产仅增长15.8%,三产增速是二产的6倍。从单位增量及构成看,五年间,二、三产业共新增单位5.7万个,其中三产增加5.1万个,二产增加0.6万个,三产增量是二产的9倍。新常态下,能源当家、工业产能过剩、投资意愿减弱是第二产业企业单位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按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 单位:个

2、三产企业数量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观测三次经济普查过程,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跌升互见:二产企业单位分别占单位总量的46.1%、41.3%和29.5%;三产分别占单位总量的53.9%、58.7%和70.5%。呈现出二产占比逐次降低,三产占比逐步高走的态势。同时可以发现,一经普至二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1.2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温和;二经普至三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2.36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急剧,是前者的两倍。 二、三产业发展趋势表明,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效果逐步显现。 (二)企业单位的地区分布 2009年至2013年,陕西企业单位按地区分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多数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是三大区域间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内各市、区间非均衡增长并存;三是企业单位持续向关中及中心城市集聚势头依然强劲。 1、多个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 五年间,西安、宝鸡、杨凌、延安、榆林、汉中单位数量高速增长。六市、区平均增速为74.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其中,西安增长68.9%;宝鸡79.4%;杨凌103.2%;延安89%;榆林99.1%;汉中63.7%。 按地区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及所占比重 单位:个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摘要 在,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anxi P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 auses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 owth,economic growth,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陕西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陕西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韩城市财政局、工信局: 为支持我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陕发〔2018〕23号)和《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陕政发〔2018〕25号)有关要求,省财政厅、省工信厅制定了《陕西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经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工信厅 2019年9月27日 陕西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快全省中小微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陕发〔2018〕23号)、《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陕发〔2019〕3号)、《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陕政发〔2018〕2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级财政资金分配暂行规定的通知》(陕政发〔2019〕2号)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使用原则 (一)绩效优先。强化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谁支出、谁负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实施专项资金和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专项资金分配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引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推进创新绿色安全发展。 (三)突出重点。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重点产品和品牌培育,支持重点优势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市场导向。以专项奖励资金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调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等投资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

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

2020年(发展战略)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发展战略)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2003-05-28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本着“放中求活”的原则,加大了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提高。 为了更进壹步了解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深入地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中存于的问题,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省企业调查队、省经贸委共同对全省确定的100户重点扶持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且对收到的74户有效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省中小企业运营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且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中仍存于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壹、调查企业基本情况及现状 (壹)、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调查的74户成长型中小企业,从注册类型见:有限责任XX公司和股份有限XX公司所占比例最高,为76%。国有企业占6.8%。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均为4.1%,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共占4.1%;从企业规模见:中型企业35户,占调查企业的47.3%,2002年资产总额为37.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小型企业31户,占41.9%,2002年资产总额为12.3亿元,从业人员0.4万人。其余8户企业未划型;从地区分布见:52.7%的调查企业分布于西安,位于宝鸡、咸阳和汉中的企业分别占总体的14.9%、10.8%和6.8%,分布于其他地市的企业相对较少;从控股类型见:国有和集体控股的企业仅占37.5%,63.5%的调查企业属于其他控股类型。 (二)、企业规模扩大,业务收入增加,总体经济效益下降

陕西省经济形势及其优势支柱产业

查阅每个省的统计年鉴查阅内容包括本省经济地理结构有什么地级市有那些支柱产业 驰名品牌属于哪些产业 地理结构: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等。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地级市包括:

西安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xas/宝鸡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bjs/咸阳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xys/铜川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tcs/渭南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wns/延安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yas/

榆林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yls/ 汉中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hzs/ 安康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aks/ 商洛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110237.html,/sqgk/gsqjs/sls/ 优势支柱产业板块: 【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继续保持年均20.0%以上的增长速度。陕西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年均增长30.0%以上,已经成为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林果业】 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生态果园、出口注册果园建设步伐加快,全省苹果优质果率达到75%,有机果品认证达到1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产区。 【畜牧业】 2010年,全省以生猪、奶牛为重点,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加快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和高产奶牛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SHAN Fudong(Politics - History Department,Ankang 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refer to Shaanxi central plain,north of Shaanxi and south of Shaanxi. Due to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re exist distinct characters in their economic resources,structureand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riding - forward way in Shaanxi,it is fundamental to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we ha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after the liberationof China. Of course,we should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企业成长如同人的成长一样,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回顾“十一五”,陕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安排城乡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与江浙川渝晋豫等省(市)相比,陕西中小企业,既存在数量扩张问题,也存在质量提升问题;既存在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一些不利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其为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开展了陕西中小企业总体成长问题研究。 一、陕西中小企业成长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推动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陕西中小企业较快发展,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金融支持、社会服务和政策法规环境,陕西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37.99万户,从业人员700.5万人;其中法人企业单位14.18万户,个体经营户123.81万户。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596亿元,营业收入12861亿元,利润总额1158亿元,实交税金533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23%、27%、28.9%和2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8亿元,比2009年增长32.08%。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资产总额达878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4344亿元;资产总额比2009年增长33.58%,比2007增长114.4%。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数一、二、三次产业的分布为2.47%、19.36%和78.17%;中小企业增加值一、二、三次产业的分布为1%、66.95%和32.05%。第三产业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2007年增加了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2007年减少了3.18个百分点,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仍然保持在66.95%。 (三)社会贡献逐年扩大。 1、对经济总量的贡献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印发《陕西省信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印发《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 (2013―2018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 【发布日期】2014.01.08 【实施日期】2014.01.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印发《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小企业局: 为了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制定了《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13-2018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 年1月8日

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实施计划(2013-2018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进一步推进陕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陕西省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陕西工业由大变强,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整体提升。依托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建立陕西省两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实施一批以企业、行业、区域为重点,点、线、面结合的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形成以点带面,点线面全方位推进格局,进而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化应用,协调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注重信息化投入的经济性,建设适用、经济的信息化系统。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支持一批面向两化融合应用重大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业化项目,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

陕西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因素分析

陕西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工业的发展模式找出相关影响陕西省工业发展的14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了陕西省相对独立的两个主成分,最后得出全省各市区的综合得分,并据此对各市区划分层次,同时提出对策建议,陕西省要减少高消耗产业,主要发展教育和高新产业。 【关键词】工业;评价指标;成分分析 一、背景 工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它是通过劳动等方式进行加工或再加工自然资源。工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建国以来,我国就提出要要建设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几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发展仍然严重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差距较大。这种严重的区域差异一直阻碍着我国的工业发展。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域差异,1999年6月17口,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而陕西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之一,如何全面准确

地评价其区域竞争力,准确的把握陕西省的区域产业的地域优势及经济优势,这将成为产业竞争力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市场份额的竞争越加猛烈,因而必会打破省际间工业结构严重求同的局面。据统计表明,全国经济增长的一半乃至2/3是工业带动的;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有50%一70%是由工业的发展而引起更大差距的。长期以来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一直是工业结构滞后。根据“十二、五规划”战略、“西部大开发”目标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的促进作用,要提高陕西工业总体水平,就必须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其工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全省工业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经验,对确定今年及以后工业发展,把陕西省建成促进大开发的重要支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愈义。 二、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方法 主成分分析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K.Pearson于1901年开创的非随机变量的多元转换分析;1933年,H.A.Hotelling将其推广到随机变量。主成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由原始变量构成的主要分量来描述或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特征。主成分的工作对象:样本点×定量变量类型的数据表;工作目标:将多变量的平面数据进行最佳综合、简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发布:2013-06-19 11:3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范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5]27号),由省财政厅预算安排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补助性资金。 第三条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范围:支持创业辅导和服务;支持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和管理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培训和咨询;支持专业化发展、产业集群和与大企业的协作;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实现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支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以及开展国内区域和国际合作交流等。 第四条专项资金扶持的对象:在陕西省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2003]143号)的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金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六条省中小企业促进局会同省财政厅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和确定项目资金的分配,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支持方式及额度 第七条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投资的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可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以两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业务所发生支出的补助资金采用无偿资助方式。 第八条申请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的额度,每个项目一般控制在50万元以内,无偿资助资金不超过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的50%。中小企业申请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的额度,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贴息额度最多不超过80万元。 第九条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项目资金的申请 第十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中小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经济效益良好。

西安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

西安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概况 一、西安市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西安处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西安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西安经济总量扩张迅速,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特别是2010年以来,西安市生产总值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2012年末,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增长24.6%,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年共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402个,完成投资1456.7亿元,项目开工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3.43亿元,增长26.6%,其中民间投资占到一半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年新增贷款1107.8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新增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2.65万个,累计达到8.26万个,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245.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4%。 二、西安市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上看,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更加合理的方

向发展。西安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但增速快、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且在GDP中占比超过50%,发展潜力较大从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看,由于西安的GDP总量较小,相应的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也较低,分别排在副省级城市的第12、13、13位。但从增长趋势看,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在12%以上的仅有深圳、西安两城市,西安仅以0.1%的微小差距紧跟深圳之后排第2位。 为更进一步了解西安的产业结构情况,我们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对比:成都作为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西部城市值得关注,成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3:46.6:49.1;武汉作为中部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3.8:48.3:47.9;青岛作为沿海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4.4:46.6:49;广州作为副省级城市中GDP排名第一的城市,其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3:34.78:63.59,深圳为0.04:44.31:55.65;西安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43.3:52.2。 由此可见,西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较低,但其在GDP中的占比过半,超过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般来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比例越低,第三产业的比例越高,说明经济越发达,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60%。这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的科技、旅游、文化优势产业等正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