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最新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最新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镇痛药

第6章镇痛药 一、概述 1.分类 天然生物碱、半合成镇痛药、合成镇痛药、内源性多肽 2.结构特点(掌握) 镇痛药结构特点:受体 a.平坦芳香结构平坦区 b.碱性中心,生理条件下阳离子阴离子部位 c.碱性中心和芳香结构共平面 d.烃基部分(乙胺链部分)突出于平面前方合适空穴 二、天然生物碱 盐酸吗啡(熟练掌握) 1.结构 部分氢化菲环的母核、哌啶环、呋喃环、五个稠杂环、5个手性碳原子(C5, C6, C9, C13, C14)、酚羟基(氧化),叔胺,具旋光性,药用品为左旋体。 2.性质 ⑴酸碱性:酚羟基弱酸性,叔胺弱碱性 吗啡为两性物质,碱性稍强,药用盐酸盐 ⑵酚羟基易氧化,生成伪吗啡

⑶吗啡盐类水溶液的稳定性与溶液的 pH 值有关 在配制吗啡注射液时,通常调整PH为5.6-6.0 吗啡的氧化反应为自由基反应, 其注射液除控制PH外,还可充氮气,或加入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EDTA-2Na等为稳定剂 ⑷酚羟基特征反应:与FeCl3呈蓝色 ⑸甲醛硫酸反应(苯环结构),呈紫堇色后变为蓝色 (6)吗啡在酸性溶液中加热,可脱水并进行分子重排,生成阿朴吗啡,临床上用作催吐剂 (7) 白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能溶于水 3.代谢:生成少量去甲吗啡 4.用途:u受体强效激动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抑制剧烈疼痛 ,亦用于麻醉前给药。 吗啡构效关系 17位叔胺氮原子是影响镇痛活性的关键基团,氮原子引入不同取代基可使激动药转变为拮抗药,如纳洛酮的17-位为烯丙基,成为阿片受体拮抗药 例题: 吗啡结构中含有 A.酚羟基和伯氨基 B.酚羟基和叔氮原子 C.羧基和伯氮原子 D.羧基和叔氮原子 E.芳伯氨基和羧基 答案:B 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A.双吗啡B.可待因C.苯吗啡D.阿朴吗啡 E. N-氧化吗啡 答案:D 三、合成镇痛药(掌握)

止痛药的分类及各种疼痛的治疗

止痛药的种类: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疼痛时,常不经指导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合理使用止痛药,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特别是滥用,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止痛药种类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止痛作用比较弱,没有成瘾性,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是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除上述三类止痛药外,还有其他一些止痛药,如中药复方止痛药,肠痉挛腹部疼痛使用的山莨菪碱等。 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止痛药,是很“讲究”的。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应该首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发热伴有头痛或牙痛等,可选用解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选用对胃肠道少刺激的非甾体类药物,只有在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中枢止

痛药。以上这些人不能选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晚期癌症病人止痛应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从非甾体类药物到中枢止痛药,最后才选用阿片类药物。 止痛药是用来缓解疼痛的常用药物,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常用的止痛药有哪些,现将各种常用止痛药作用及用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非麻醉止痛药 非麻醉止痛药在一般药店可直接买到,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药物。 多数情况,非麻醉止痛药如果使用及时,对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有足够疗效。特别是在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效果较好。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常规剂量的非麻醉止痛药与麻醉止痛药如可待因的止痛效果相比,无明显差别。所以现在提倡,病人如果使用非麻醉止痛药便可获得止痛效果的,就不要使用麻醉止痛药。因为麻醉止痛药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非麻醉止痛药还有复合制剂,目的是缓解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和增加止痛效果。复合止痛药除了含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外,还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如加入碳酸镁、氢氧化铝可中和胃酸,减轻胃部不适感;加入咖啡因兴备剂,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加入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有催眠、镇静作用,后一类药物宜在晚上服用,否则引起困倦,无精打采。 (2)麻醉止痛药 麻醉止痛药需要医生特殊的处方才可得到,在过去都是人植物罂粟(鸦片)中提取的,所以也称做鸦片制剂。而如今,许多麻醉止痛药都可以人工合成。 麻醉止痛药有:可待因、二氢吗啡、美沙酮、吗啡、氧可酮及氧吗啡酮。 麻醉止痛药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的疼痛,止痛效果明显。常与非麻醉止痛药一起应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且有助于减少麻醉止痛药的用量。麻醉止痛药的最大问题就是出现成瘾及抗药性。一般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癌症患者在使用麻醉止痛药后发生成瘾的机会极少。当大多数病人使用其他方法能控制住疼痛时,都能较顺利地停止麻醉止痛药的使用。 (3)其他类止痛药

17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 一、基本要求 1. 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掌握物质波波长的计算。 2. 了解不确定性原理的意义,掌握用不确定关系式计算有关问题。 3. 了解波函数的概念及其统计解释,理解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4. 掌握用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一维无限深势阱的简单问题,并会计算一维问题中粒子在空间某区间出现的概率。 5. 了解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和空间量子化,了解斯特恩-盖拉赫试验及微观粒子的自旋。 6. 理解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壳层结构。 二、基本内容 1. 物质波 与运动的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动,在此意义下,微观粒子既不是经典意义下的粒子,也不是经典意义下的波。描述其波动特性的物理量v 、λ和描述其粒子特性的物理量E 、p 由德布罗意关系 h E v = p h = λ 联系起来,构成一幅统一的图像。 2. 波函数 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进行描述所使用的函数,一般写为(,)t ψr , 波函数的主要特点: (1)波函数必须是单值、有限、连续的; (2)*(,)(,)1t t d xd yd z ψψ=???r r (归一化条件) ; (3)*(,)t ψr ,(,)t ψr 表示粒子在t 时刻在(x 、y 、z )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

概率,称为概率密度。 特别注意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i E t A e --ψ= p.r 式中P 和E 分别为自由粒子 的动量和能量。 3. 不确定性原理 1927年海森堡提出:对于一切类型的测量,不确定量?x 和? x p 之间总有 如下关系: ?x ?x p ≥2 同时能量的不确定量? E 与测定这个能量所用的时间(间隔)? t 的关系为: ?E ?t ≥ 2 不确定性原理完全起源于粒子的波粒二象特性,与所用仪器与测量方法无关。 4. 薛定谔方程 波函数(,)t ψr 所满足的方程。若已知微观粒子的初始条件,则可由薛定谔方程决定任一时刻粒子的状态。在势场(,) U t r 中,薛定谔方程可写为 2 2 2?- m (,)U t ψ+r t i ?ψ?=ψ 若势能函数() U U ≡r 与时间无关,则可将(),t ψr 写成()() f t ψr ,其中()ψr 满 足定态薛定谔方程 2 2 2? -m () ψr +()U r () ψr =E () ψr 而)(t f =Et i e - ,此时有 () ,t ψr 、)t =() ψr Et i e - 这种形式的波函数称为定态波函数,它所描写的微观粒子的状态则称为定态。在一维情况下,定态薛定谔方程成为 2 22 ()()()() 2d x U x x E x m d x -ψ+ψ=ψ 5.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定态薛定锷方程及波函数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 在我国,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数量仅次于抗菌药物。据国家卫计委初略统计,全国每年销售解热镇痛类药物总数高达250多亿片,即13亿中国人每年人均20多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从中不难看出解热镇痛药物的滥用现象很严重。下面,笔者就如何合理使用常见解热镇痛药做下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四类镇痛药适应症各不同 第一阶梯(一般疼痛和轻度癌痛)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活动时痛感减轻,基本不影响睡眠。其止痛药物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为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芬必得)和消炎痛(吲哚美辛)、扶他林(双氯酚酸)等。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第二阶梯(中度癌痛)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应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第二阶梯弱效阿片类止痛药。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强痛定、曲马多和痛力克等。如单独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成瘾性)。 第三阶梯(重度癌症)患者表现为癌痛剧烈,难以忍受,

晚间入睡困难,疼痛加剧,至晚期疼痛如焚心蚀骨般难熬,寝食难安,“生不如死”。此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片(即缓释片美菲康与美施康定等)、什冷丁、羟考酮和丁内 诺啡等;还有多种替代药品,如美散痛、安依痛和二氢埃托啡。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强痛定、二氢埃托啡、阿米替林、多塞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和苯妥英钠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可以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 如何科学合理服用解热镇痛药 低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发热是机体一种本能的防御 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存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细菌与病毒。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有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 严遵医嘱,不可贪快而加大剂量“退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有害健康,严重者可因大量出汗而致虚脱,甚至休克。 确诊病症,“对症”用药必须是属于头痛、牙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才能应用解热镇痛药。突然发生的其他疼痛,如外伤所致的剧痛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胃痛、肚子痛均无效果。

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有镇痛、解热作用 B.有镇痛、抗炎作用 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口服不吸收 B.片剂不稳定 C.易被肠道破坏 D.首关消除明显 E.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导水管周围灰质 B.蓝斑核 C.延脑的孤束核 D.中脑盖前核 E.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迷走神经背核 B.延脑的孤束核 C.中脑盖前核 D.导水管周围灰 E.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作用于蓝斑核 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 CO2 张力的敏感区 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作用于蓝斑核 E.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吗啡 B.喷他佐辛 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无便秘作用 B.呼吸抑制作用轻 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成瘾性较吗啡轻 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阿托品 B.哌替啶 C.氯丙嗪+阿托品 D.哌替啶+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肾上腺素 B.沙丁胺醇 C.地塞米松 D.格列齐特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黑质-纹状体通路 D.脑干网状结构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神经痛 C.脑外伤疼痛 D.分娩止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壳核 B.大脑边缘系统 C.延脑苍白球 D.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 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 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 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 15 、镇痛作用较吗啡强 100 倍的药物是: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 有镇痛、解热作用 B 有镇痛、抗炎作用 C 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 口服不吸收 B 片剂不稳定 C 易被肠道破坏 D 首关消除明显 E 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 导水管周围灰质 B 蓝斑核 C 延脑的孤束核 D 中脑盖前核 E 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 迷走神经背核 B 延脑的孤束核 C 中脑盖前核 D 导水管周围灰 E 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 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 作用于蓝斑核 C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 D 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 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 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 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 作用于蓝斑核 E 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吗啡 B 喷他佐辛 C 芬太尼 D 美沙酮 E 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 无便秘作用 B 呼吸抑制作用轻 C 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 成瘾性较吗啡轻 E 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 阿托品 B 哌替啶 C 氯丙嗪+阿托品 D 哌替啶+阿托品 E 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 肾上腺素 B 沙丁胺醇 C 地塞米松 D 格列齐特E吗啡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脑干网状结构 E 大脑边缘系统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 神经痛 C 脑外伤疼痛 D 分娩止痛 E 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壳核 B 大脑边缘系统 C 延脑苍白球

(完整版)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第十七章 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和甾体化合物(Steroids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能直接用来治疗疾病,有的是合成药物的原料,因此它们与药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节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多是从植物提取得到的香精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如:柠檬油、松节油、薄荷油等。它们多是不溶于水,易挥发,具有香味的油状物质,有一定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如祛痰、止咳、驱风、发汗和镇痛等作用。广泛用于香料和医药等。 一、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及异戊二烯规律 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Isoprene )作为基本骨架单元,可以看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相连或互相聚合而成,这种结构特征称为“异戊二烯规律”。因此,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低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和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C CH 2 CH CH 3 CH 2 1 23 4 头 尾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异戊二烯 月桂烯 柠檬烯 月桂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柠檬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之间的1,2和1,4加成。(一分子异戊二烯用3,4位双键与另一分子异戊二烯进行1,4加成)。所以,异戊二烯规律在萜类成分的结构测定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二)分类 萜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所含异戊二烯骨架的多少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表19-1。

表19-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异戊二烯单元数碳原子数类别 2 10 单萜类 3 15 倍半萜 4 20 二萜类 6 30 三萜类 8 40 四萜类 >8 >40 多萜类 二、单萜类化合物 单萜类化合物是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根据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连接方式不同,单萜有可以分成为链状单萜、单环单萜和双环单萜。 (一)链状单萜化合物 链状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的碳架结构: 这是两个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成。很多链状单萜都是香精的主要成分,例如:月桂油中的月桂烯、玫瑰油中的香叶醇、橙花油中的橙花醇、柠檬油中的柠檬醛(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玫瑰油及香茅油中的香茅醇等。它们很多是含有多个双键或氧原子的化合物,其结构如下: H CH2OH CH2OH H H CHO CHO H CH2OH 月桂烯香叶醇橙花醇α-柠檬醛β-柠檬醛香茅醇(Myrcene)(Geraniol)(Nerol)(Geranial)(Neral)(Citronellol)这些链状单萜都可以用来制备香料,其中柠檬醛还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原料。 (二)单环单萜类化合物

止痛药分类

我院外科常用止痛药 分类: 第一类: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塞来昔布、醋氯芬酸胶囊、维尔固、美诺芬等。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 第二类:中枢性止痛药。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麻醉性止痛药。吗啡、杜冷丁等。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第四类:解痉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和其它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比如胃肠、胆道、泌尿道的绞痛,有阿托品、、癫茄片、山莨菪碱等。 第五类:抗焦虑类止痛药:有安定。 常见解热镇痛类止痛药: 1 阿司匹林 具有镇痛、抗炎、抗风湿等功能, 无成瘾性。还用于防治冠心病、脑中风。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胃肠道不适, 可在饭后服用以减轻不适症状。 2 去痛片 去痛片是一种含有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成分的复方片剂, 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的作用, 对头痛的发作治疗有效。 3 消炎痛 止痛和退热作用较阿司匹林强, 对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等均有效。可应用于感冒、发热、枕大神经炎、血管炎等引起的头痛。其副作用较阿司匹林为重, 所以只有在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时, 才选用消炎痛。 4 布洛芬 其止痛效果不如阿司匹林, 但对胃壁的刺激小, 较少引起胃出血。可引起头晕、耳鸣、视力减退等。布洛芬的缓释剂叫芬必得, 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5 罗痛定 有止痛及催眠作用。镇痛时可出现嗜睡、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6 醋氯芬酸胶囊 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等引起的疼痛和炎症的症状治疗。主要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痛,恶心和腹泻。最常见的是消化不良和腹痛。 7 维尔固 治疗和预防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关节炎,可缓解和消除骨关节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不良反应为罕见轻度的胃肠不适,如恶心、便秘、腹胀和腹泻;有些病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和皮肤红斑。 8 美诺芬 (醋氯芬酸片) 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椎炎等引起的疼痛和炎症的症状治疗,能促进关节软骨再生修复。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手术后痛,外伤后疼痛,颈肩痛、腰腿痛,头痛、偏头痛、扭伤、劳损、肌肉痛,牙痛、痛经等。一般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和腹泻。

基础护理学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临终护理 一、选择题 1、哪项除外均属脑死亡的标准:D A、不可逆的深昏迷 B、自发呼吸停止 C、脑干反射消失 D、心跳停止 2、哪项不是生物学死亡期的特征:A A、反射消失 B、尸冷 C、尸僵 D、尸斑 3、死亡过程分期哪项除外:D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社会死亡期 D、脑电波消失期 4、哪项标准不属主动安乐死:C A、患不治之症的在濒死期 B、在精神和躯体极端痛苦 C、在家属的要求下 D、经医生认可 5、尸僵发生最高峰时间为:C A、2—4h B、4—6h C、12—16h D、24—48h 6、尸僵开始缓解的时间:B A、12—16h B、24—48h C、48—72h D、3—7天 7、尸体腐败的发生主要是因:C A、尸体存放过久 B、温度过高 C、酶的作用使组织分解自溶 D、肠道内容物发酵腐败 8、对濒死期病员的主要护理措施是:D A、结束一切处置 B、通知住院处结帐 C、准备尸体料理 D、争分夺秒的抢救

9、进行尸体料理哪项不妥:A A、放低头部 B、合上眼睑 C、擦净尸体 D、填塞孔道 10、尸斑开始出现的时间:A A、死亡后2—4h B、死亡后6—8h C、死亡后12—16h D、死亡后20h 11、尸体料理的目的哪项不是:D A、使尸体清洁 B、无液体流出 C、易于鉴别 D、确定死亡时间 12、哪项除外不是临床死亡期特征:C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瞳孔缩小 D、各种反射消失 13、死亡的三个阶段是:D A、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对光反射消失 B、昏迷、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C、尸冷、尸斑、尸僵D濒死、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 14、尸体料理操作中,哪项错误:D A、填写尸体卡、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B、用屏风遮挡 C、撤去一切治疗用物 D、使尸体平放、撤下枕头 15、濒死期病员的心理变化最先一般表现为:C A、愤怒期 B、协议期 C、否认期 D、接受期 16、下列哪项除外均属濒死期病人的临床表现:D A、循环衰竭 B、神志不清 C、呼吸衰竭 D、各种反射逐渐消失 17、擦去尸体上的胶布痕迹时常用:D A、70%酒精 B、石蜡油 C、2%碘酒 D、松节油

止痛药的种类及作用简介

止痛药的种类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疼痛时,常不经指导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合理使用止痛药,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但长期使用,特别是滥用,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止痛药种类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止痛作用比较弱,没有成瘾性,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是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除上述三类止痛药外,还有其他一些止痛药,如中药复方止痛药,肠痉挛腹部疼痛使用的山莨菪碱等。 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止痛药,是很“讲究”的。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应该首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发热伴有头痛或牙痛等,可选用解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选用对胃肠道少刺激的非甾体类药物,只有在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中枢止

痛药。以上这些人不能选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晚期癌症病人止痛应遵循阶梯治疗 的原则,从非甾体类药物到中枢止痛药,最后才选用阿片类药物。 止痛药是用来缓解疼痛的常用药物,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常用的止痛药有哪些,现将各种常用止痛药作用及用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非麻醉止痛药 非麻醉止痛药在一般药店可直接买到,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药物。 多数情况,非麻醉止痛药如果使用及时,对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有足够疗效。特别是在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效果较好。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常规剂量的非麻醉止痛药与麻醉止痛药如可待因的止痛效果相比,无明显差别。所以现在提倡,病人如果使用非麻醉止痛药便可获得止痛效果的,就不要使用麻醉止痛药。因为麻醉止痛药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非麻醉止痛药还有复合制剂,目的是缓解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和增加止痛效果。复合止痛药除了含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外,还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如加入碳酸镁、氢氧化铝可中和胃酸,减轻胃部不适感;加入咖啡因兴备剂,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加入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有催眠、镇静作用,后一类药物宜在晚上服用,否则引起困倦,无精打采。 (2)麻醉止痛药 麻醉止痛药需要医生特殊的处方才可得到,在过去都是人植物罂粟(鸦片)中提取的,所以也称做鸦片制剂。而如今,许多麻醉止痛药都可以人工合成。 麻醉止痛药有:可待因、二氢吗啡、美沙酮、吗啡、氧可酮及氧吗啡酮。 麻醉止痛药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的疼痛,止痛效果明显。常与非麻醉止痛药一起应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且有助于减少麻醉止痛药的用量。麻醉止痛药的最大问题就是出现成瘾及抗药性。一般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癌症患者在使用麻醉止痛药后发生

19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 学习要点 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如恐惧、紧张、焦虑和不安等。 镇痛药可分为以下3种。 1.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等。 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布托啡诺。 3.其他镇痛药:曲马多、布桂嗪等。 (一) 吗啡 药理作用 1.中枢作用: ①镇痛作用,作用强,选择性高,能明显减轻或消除多种锐痛及钝痛; ②镇静、致欣快作用,消除由于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还可引起欣快感,为其镇痛效果良好的重要原因; ③呼吸抑制作用; ④镇咳作用,直接抑制咳嗽中枢,抑制咳嗽反射; ⑤其他中枢作用,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使瞳孔缩小;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调节定点。 2.平滑肌兴奋作用:升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蠕动:对胆道平滑肌,可收缩奥狄括约肌,使胆道排空受阻:对其他平滑肌,可降低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还可提高输尿管及膀胱括约肌的张力。 3.心血管系统: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4.其他: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

作用机制 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是通过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主要是μ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对痛觉的调制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激动中脑边缘系统、蓝斑核的阿片受体,缓解疼痛引起的焦虑、不快等情绪,并引起欣快感。 临床用途 1.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剧痛。 2.心源性哮喘:缓解气促,窒息感等。 3.止泻:急性腹泻。 不良反应 1.呼吸抑制、便秘、排尿困难等。 2.耐受性及依赖性。 3.急性中毒: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极度缩小。 禁忌证 分娩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内压增高等. (二) 哌替啶 哌替啶为人工合成镇痛药,主要激动μ受体。①镇痛作用比吗啡弱,镇静、欣快、呼吸抑制与吗啡相当;②提高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的作用较弱;③用于镇痛、心源性哮喘及人工冬眠、麻醉前给药。 比较其他人工合成镇痛药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及二氢埃托啡的作用特点。曲马多、布桂嗪、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的作用与应用。 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与纳曲酮的特点及应用。 专业术语 镇痛药(analgesics)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第19章镇痛药

第19章镇痛药 第一节概述 疼痛感受器(神经末梢)→传入神经→中枢(整和)→皮层(边缘系统)→疼痛、紧张焦虑。 药物:镇痛药——作用CNS(成瘾,麻醉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作用外周(镇痛弱) 镇痛药:药效强,成瘾性,不滥用,内脏痛部位有助诊断。 第二节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罂粟未成熟果桨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化学结构分为:菲类:吗啡和可待因,镇痛作用。 异喹啉类:罂粟碱,松弛平滑肌。 吗啡(morphine) 口服:少用,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极量:30mg/次, 100m g/日 皮下:常用量10mg/次,极量20mg/次,60mg/日 肌注、静脉:用于心梗、严重烧伤 吗啡少量通过血脑屏障(镇痛强大);通过胎盘、乳腺屏障。t 1/2 2.5~3h。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作用 镇痛强大,各种疼痛有效,慢性钝痛>间断性锐痛,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镇痛持续5h,有欣快感,可安静入睡。

(2)抑制呼吸:作用显著,频率和潮气量↓(呼吸慢而浅)急性中毒:频率3~4次/分,致死主要原因。 机理: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3)镇咳:强大,抑制咳嗽中枢(延髓孤束核)临床不用,可待因替代。(4)缩瞳:兴奋动眼神经核,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有诊断意义。(5)催吐: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2.消化道: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张力↑,甚至痉挛。 (1)止泻(或致便秘) ①胃排空延迟:胃和十二指肠张力↑蠕动↓ ②食糜通过缓慢:肠张力↑回盲瓣和肛门括约肌张力↑。 ③抑制消化液分泌:食物↓水重吸收↑,粪便干燥。 ④抑制排便反射(中枢):便意迟钝。 (2)升高胆内压:收缩奥狄氏括肌,胆排空↓严重者痉挛致胆绞痛——阿托品解痉。 3.心血管系统 (1)扩血管:(阻力、容量血管)血压↓,体位性低血压 机制:①抑制交感中枢②促组胺释放 (2)升高颅内压:抑制呼吸,CO2蓄积,扩张脑血管,颅内压↑。 4.其它 膀胱括约肌张力↑——尿潴留 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哮喘禁用 抗缩宫素作用(抑制产程)——禁用分娩

镇痛药及镇痛药的分类

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此类药镇痛作用强大,多用于各类剧痛,反复应用易致成瘾,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 analgesics)。典型的镇痛药为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与人工合成品(哌替啶、阿法罗定、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二氢埃托啡等)。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口服给药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皮下、肌内注射吸收较好。 1.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及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其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和立体结构特异性,符合与受体结合药物的特点。研究证实,吗啡可激动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的不同亚型,呈现多种药理效应。(1)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类疼痛都有效。其镇静与欣快感可消除由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镇痛机理系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形成突触前抑制,减少递质(包括P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发挥镇痛作用。(2)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可抑制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3)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4)吗啡可使瞳孔极度缩小,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也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提高胆囊内压而导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心血管系统吗啡作用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该作用部分地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可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4.其他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尚能收缩支气管。吗啡的临床用途有①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以用。②心源性哮喘吗啡配合应用强心甙、吸氧等措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其机理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③阿片酊等制剂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完整版)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17-1 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和甾体化合物(Steroids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能直 接用来治疗疾病,有的是合成药物的原料,因此它们与药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节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多是从植物提取得到的香精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如:柠檬油、松 节油、薄荷油等。它们多是不溶于水,易挥发,具有香味的油状物质,有一定的生理及 药理活性,如祛痰、止咳、驱风、发汗和镇痛等作用。广泛用于香料和医药等。 、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及异戊二烯规律 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Isopre ne )作为基本骨架单元,可以看成是由两个或两个 以上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相连或互相聚合而成,这种结构特征称为“异戊二烯规律” 。因 此,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低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和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CH 3 I CH 2= C — CH= CH 2 头 尾 月桂烯 柠檬烯 月桂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头尾相连; 而柠檬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之间的 1,2和1,4加 成。(一分子异戊二烯用 3,4位双键与另一分子异戊二烯进行 1,4加成)。所以,异戊二烯 规律在萜类成分的结构测定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二)分类 萜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所含异戊二烯骨架的多少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 表 19-1。 2 1 3 头 4 尾 异戊二烯 头

表19-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异戊二烯单元数 碳原子数类别 210单萜类 315倍半萜 420二萜类 630二萜类 840四萜类 > 8> 40多萜类 、单萜类化合物 单萜类化合物是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根据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连接方式不同, 单萜有可以分成为链状单萜、单环单萜和双环单萜。 (一)链状单萜化合物 链状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的碳架结构: 这是两个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成。很多链状单萜都是香精的主要成分,例如:月桂油中的月桂烯、玫瑰油中的香叶醇、橙花油中的橙花醇、柠檬油中的柠檬醛(a -柠檬醛 和B -柠檬醛)、玫瑰油及香茅油中的香茅醇等。它们很多是含有多个双键或氧原子的化合 物,其结构如下: 这些链状单萜都可以用来制备香料,其中柠檬醛还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原料。 (二)单环单萜类化合物 月桂烯香叶醇橙花醇 (Myrcene) (Geraniol) (Nerol) a -柠檬醛 B -柠檬醛香茅醇 (Geranial)(Neral)(Citronellol ) 17-2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一、选择题 A 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 有镇痛、解热作用 B. 有镇痛、抗炎作用 C. 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 口服不吸收 B. 片剂不稳定 C. 易被肠道破坏 D. 首关消除明显 E. 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 导水管周围灰质 B. 蓝斑核 C. 延脑的孤束核 D .中脑盖前核 E. 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 迷走神经背核 B. 延脑的孤束核 C. 中脑盖前核 D. 导水管周围灰 E. 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 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 作用于蓝斑核 C.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 D. 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 .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 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 作用于蓝斑核 E .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吗啡 B. 喷他佐辛 C. 芬太尼 D. 美沙酮 E. 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 无便秘作用 B. 呼吸抑制作用轻 C. 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 .成瘾性较吗啡轻 E. 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 阿托品 B. 哌替啶 C. 氯丙嗪+阿托品 D. 哌替啶+阿托品 E. 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 肾上腺素 B. 沙丁胺醇 C. 地塞米松 D. 格列齐特 E. 吗啡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脑干网状结构 E .大脑边缘系统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 神经痛 C. 脑外伤疼痛 D. 分娩止痛 E. 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壳核 B .大脑边缘系统 C. 延脑苍白球 D.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 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麻醉学入门级的知识点,医学考生在备考麻醉学时还是应该花些时间复习镇痛药的相关知识的。 麻醉性镇痛药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并且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有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等。 麻醉性镇痛药一、芬太尼 1.优缺点 (1)优点:芬太尼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轻微;可控性强,起效快,时效短,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不引起组胺释放。 (2)缺点:大剂量多次使用可产生蓄积作用,易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胸、腹肌僵直,影响通气。 2.麻醉方法 (1)大剂量芬太尼麻醉: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对循环影响小。一般用10~20 μg/kg缓慢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辅助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间断或连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总量可达50~100 μg/kg。 (2)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芬太尼在复合全麻中提供镇痛成分。一般诱导时用芬太尼4~8 μg/kg,同时联合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行气管内插管。术中维持每小时追加0.1~0.2 mg。辅助麻醉,与氟哌利多按1∶50比例混合,组成氟芬合剂用于所谓Ⅱ型神经安定镇痛术(NLA)。 3.不良反应 (1)循环系统的影响:芬太尼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引起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纠正;大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2)肌肉僵直: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肌僵直,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妨碍通气,需要用肌松药解除;在给予芬太尼前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缓慢注射芬太尼和复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类药物可以预防肌肉僵直。 (3)延迟性呼吸抑制: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后,可以在用药后3~4小时

2015年药综第17章常见骨关节疾病

2015年药综第17章常见骨关节疾病

第17章常见骨关节疾病十七、常见骨关节疾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骨性关节炎 Part 1:核心考点串烧------我问你答!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表现好发于手部小关节,对称性; 肿痛、晨僵、关节畸形、皮下结节; 类风湿因子阳性、抗环状瓜氨酸抗体阳性、血沉增快 药物治疗非甾类抗炎药(NSAIDs)——对症、按需使用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必须使用,首选甲氨蝶呤(MTX) 生物制剂——DMARDs无效时使用

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续表

环磷酰胺(CYC) 第二节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 临床 表现 好发于膝、髋、手、足、脊柱等负重或活动较多的关节。 反复发作疼痛、肿大、僵硬,和进行性的关节活动受限; X线早期检査正常,逐渐出现关节损害 治 疗 一般 治疗 (1)物理治疗:热疗、超声波、针灸、按摩... (2)辅助工具:手杖、拐杖、助行器等… 药物 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乳剂、膏剂、贴剂; 2.全身镇痛药物——NSAIDs,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3.关节腔注射: ①透明质酸钠 ②糖皮质激素(每年最多不超过3~4次) 4.改善病情类药物及软骨保护剂——包括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 NSAIDs分类: 非选择性NSAIDs选择性COX-2 抑制剂布洛芬洛索洛芬 萘普生依托度酸

萘丁美酮美洛昔康 吲哚美辛尼美舒利 双氯芬酸塞来昔布 Part 2:练题讲题------熟能生巧! 一、最佳选择题 以下药物中,不属于抗风湿药的是 A.甲氨蝶呤 B.硫唑嘌呤 C.来氟米特 D.依那西普 E.金诺芬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常分为以下几类: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 生物制剂; 糖皮质激素; 植物药。 常用的抗风湿药有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氯喹、羟氯喹、青霉胺、金诺芬、硫唑嘌呤、环孢素、环磷酰胺。

【医疗药品管理】第十九章镇痛药

药理学 pharmacology 第十九章镇痛药 第一节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早在1982年,WHO就将缓解癌痛列为癌症综合治疗的四项重点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三阶梯止痛方案”。癌症三阶梯止痛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而分别使用不 同等级止痛药物为治疗原则的止痛方法。作为一种最常用且极为有效的止痛方法,WHO大 力推荐,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慢性疼痛。所提出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用药方案是:①第一 阶梯:对于初期的轻度癌痛病人,可以使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 基酚、水杨酸盐等) ,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或不用辅助类药物;②第二阶梯:对于从轻度疼痛 发展到中度疼痛的癌症病人, 药物治疗可以逐渐过渡到弱阿片类止痛药(如氨酚待因、可待因 等),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同时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和辅助类药物;③第三阶梯:对于 具有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病人,最后可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即释片、控释片 或芬太尼贴剂等) , 同时也要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合并使用非甾体类和辅助类药物。同时 还应按照Twycross等提出的“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三阶梯”原则给药。 1.合理选择药物种类 首选阿片受体激动剂,例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和美沙酮。吗啡是中度、重度癌症疼痛治疗的代表用药。芬太尼或羟考酮不仅可替代吗啡达到理想镇痛作用,而且还具有活性代 谢产物低的优点。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用量有较大个体差异。由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无剂量封顶效应,因此通过调整滴定剂量达到理想止痛效果。当用一种强阿片类药止痛效果 不理想时,可以通过换用另一种强阿片类药物而获得止痛疗效。由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混 合剂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这两类阿片类止痛药具有剂量极限效应,因此镇痛作用有限,并 且使用这两类阿片类药物还可能使正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戒断症状或疼痛加重,因 此不推荐在治疗癌痛中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