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殇思剜心之痛

“甲午殇思剜心之痛”

——当历史之光照进强国之梦

120年前的7月25日,日本正式挑起了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战争却是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和签订《马关条约》的屈辱而悲壮结尾,由此以后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了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习近平主席今年在公开场合曾两提“甲午”,称“剜心之痛”。

每每提及历史,我们总少不了追忆和深思,甲午之殇,细思痛极。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这些人名也依旧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没有被时光的洪流所淹没。那么在甲午战争120周年祭的节点,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段极具悲情色彩的历史呢?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一味怒骂还是因为晚清朝廷的腐败而哀叹不止?

实际上,所有的怒骂和哀叹都只能是对心情的一种表达,却不能以此达成一种态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基于对历史的铭记而产生的一种理智的具有长期激励性的感情。有人说甲午战争打醒了中国人的富强梦,事实确实如此,此前的清朝上下皆是浑浑噩噩之状,清醒之人屈指可数,而中日甲午海战却是结结实实地打醒了沉睡的国人,就说北洋水师这支原本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为何会在战争中落

得全军覆灭这样惨烈的结局?答案不言而喻,确实有很大原因是一众不清醒之人,要知道在1888年以后,政府投入在海军舰队上的经费已经大幅度减少,而把大量的费用用于修建诸如颐和园这般的工程上面,放眼彼时的全球,正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我们的北洋水师却已然多年未置新舰,原有的战舰已经落伍,在航速、射速上都落在了日本的后面。试问这样一种背景下,胜算几何?正是这一仗,让一些意识先进的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并没有那么强,我华夏是时候清醒了。

我们站在120年后的今天,再怎么追溯也是无法切身体会当时人的心境的。我国与日本积怨已久,一旦某件大事成了触发点,总有不甚理智的人以抢烧日货、日本车等行为来发泄愤恨,其实仔细想来这并不是表达爱国之情的好途径不是吗?抢烧破坏日货,受到最直接伤害的往往是自己的同胞,如此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作为当今时代的人,我们能做和最应该做的只有以强国来告慰先人。习近平主席在“甲午之年”院士大会上说道,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他还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历史,我们绝不忘记,对现在,

我们绝不松懈,对未来,我们绝不失望。这是明确的态度。当历史之光照进强国之梦,只愿让这“剜心之痛”成为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为强国而努力的利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