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为了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获得第一手信息,使自己的采访报道既有价值又深刻生动,记者必须要有一定的胆识,要有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和实干精神。范长江曾经说过,“不亲自经历的事情,每每不容易了解那件事情的真相。”他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话。虽然那个时代战乱连连、危机四伏,但为了将准确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达给读者,他毅然冒着生命危险、不畏艰险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西北之旅。正是他的实干精神,范长江才能在许多关键时刻深入到现场,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甚至与社会的各种险恶状况作斗争,排除各种干扰,敏锐地抓住具有重大价值的题材,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别人写不出或没有写出的精彩新闻。

四、做一名会写作的记者

都说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固然重要,但同时提升写作能力,也能在这三分中为稿件增色不少。

做一名会写作的记者,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新闻涉及范围极广,记者应当在知识广博方面做一个杂家。范长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素爱读书。因为读书专注,西北之行骑骆驼过沙漠时,还摔伤过腰。我们读他的西北通讯,犹如走进了历史的知识长廊,既有汉魏三国的故事,又有古今名将的事迹,还有诗人对西北的描绘。据统计,在《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书中,所涉及的古今中外名著达30余种,引用的历代名家和近人诗词有70首之多。如此旁征博引、层层剖析,使文章更加浅显易懂,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

另外,记者要写出好文章,还应当形成自己的特色。长江通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风格显著。1、范长江的通讯文章有强烈的时代感,行文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潮流,也能够生动地揭露时代矛盾。2、长江通讯蕴含着浓烈的情感,体恤百姓,同情民生疾苦,热爱国家民族,无不浓烈而深刻。3、范长江的文章文学性很强。他的西北通讯我们很难用严格的新闻文学体裁去界定它。他的文章中有叙事,有描写,有评论,也有抒情。著名记者穆青曾提出过“新闻散文化”,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崛起的“新新闻学”也强调新闻写作理念的变革。虽然这至今仍有争议,但人们不得不承认,散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确能使新闻报道增色不少。当时范长江的出发点是希望全面真实还原所报道之物,以使报道更精彩,但不知不觉中,文学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纵观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无论是他的独立思想、新闻敏感,还是采访胆识,或者写作特色,放在今天,都对新闻从业者有着或多或少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我们应当汲取前人之长,不断学习,真正如前人那般,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贺琨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二十多年后,他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多年了,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他认为,新闻工作应是面向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说到底,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群众观念。 2.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有新闻敏感和非凡的行动力;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要有很高的党性和多变的思维。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 范长江主张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还不够,还要有基本功,有知识修养,这就要求不间断地多方面地刻苦学习。“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 东岳论丛 Dong Yue Tribune Mar.,2004 Vol 125 No 12 [收稿日期]2003-09-19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9-),女,《联合日报》社文史部主任编辑。 【历史研究】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 张 国 红 (《联合日报》社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11)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摘 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33—1952年近20年的新 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126-03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在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注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 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西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考察,他的通讯以大量篇幅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 在写于1937年的《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一文中,范长江认为,中华民族为几个民族所组成,汉族生存于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为中华民族之中坚。自西南云贵经康、藏、陕、甘、宁、青、新疆以至内外蒙古,则为其他民族独立生活,或与汉族混合生存之区域。故中国除海岸线之外,所谓边疆问题,其主要内容当为民族问题。他从历史视角分析道:“中国历代所谓治边政策,皆为狭义的民族主义下的消极政策。其实质乃以统治者自己所属民族为中心,以‘威’—武力,或 以‘德’—羁縻,压服其他各民族。”[1] 在边疆四处强邻相逼的 情势下,这种自古以来直至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羁縻之中带控制”的民族政策,致使边疆民族问题愈弄愈糟。 范长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十分推崇,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上对边境民族问题,有重大之进步者,厥为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主张。受孙中山思想的启发,范长江提出了自己对待边疆民族问题的主张:“今后宜变消极的防范政策,为积极的团结政策,变削弱与同化政策,为扶持发展政策。除边疆各民族之武力、外交与有关国家之经济,须绝对统一于中央外,当以全力扶助边民作飞跃的进步。亟须帮助其经济之发展,培植新兴人才,以代替腐败之王公制度。灌输科学教育,以减轻宗教的毒害,使边地民族迎头赶上近代民族之水准,而为光华灿烂之中华民族作成优秀的成员。如此则各民 族与汉族感情融合,外人欲挑拨亦无可能。” [1]在通讯集《塞上行》里,范长江对祖国的北部边疆问题倾注了大量笔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腔热忱。当时,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正在内蒙古积极经营,大搞势力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1936年11月的百灵庙战役。国民革命军傅作义部在百灵庙挫败了被日本人利用的伪蒙古军,打击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对此次战争,范长江感触良多,“蒙古本来是我们五大民族之一,今天我们的蒙古民族竟在外人策动之下,以蒙地为根据地,向我们自己国家进攻,……不能不令我们用理智来作深一层的觉察反省。”他从对蒙古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到“我们相互间的共同利害,较大于我们相 6 21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 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新闻记者所欠缺的。 范长江西北通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它在第一时间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西安事变刚发生时,民众尚处在错愕迷茫中,范长江立刻发回的报道解答了人民的困惑,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欢迎。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发现“露在海面的冰山之巅”,进而挖掘出“隐匿在海里的”真正有意义的内涵。 三、做一名敢采访的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常人没有的见识、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敢于采访、勇于采访,不畏艰辛、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

《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很厚,足足六百多页,里面收录了范长江很多新闻作品,看这些作品,就像看一本旅游游记,因为里面对他所到之处描绘的相当细致,甚至是生动形象。这样的文字主要集中在上卷,而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想找到那篇我们已经考过的文章,反正已经找到书了,就看看吧,结果我真的找到了《临河五原至包头》,和范长江其他很多作品一样,它描绘了详细的路线,风土人情,并在文章中表现出了对中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这个小小集镇的街市,不但这个市集因他们的早起而活跃,中国困苦艰难的前途,也因为他们这样生气蓬勃,而显得有无限光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将满腔热情投入新闻创作,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现状,并希望唤起国人的一腔热血。 作者的文字很生动形象表现在善用修辞,动词,甚至人物对话,用最大的力量还原场景,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好似大战后的场地,满山满谷的尸身,露出发了酵的手臂、大腿和肚皮。”《老林叹荒谬》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无处不在,作者一面冷静的还原事件,一面又抑制不住的发出叹息,从一字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一直以为新闻是枯燥

的,是像干尸一样恐怖的存在,但是无数优秀的作品告诉我,新闻也是有灵魂,有思想,有作者的喜怒的。他让我看到的新闻的新门户。 范长江也算是一个名记者了,但是他为何有名?能在无数的记者中脱颖而出,说明他定然有他的性格,他值得让人尊敬和不断学习的地方。我想这些东西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二。他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让人觉得他似乎对所写的事物十分熟悉,这离不开作者的观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包括采访的一系列准备。然后,是他个人知识的渊博,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不怕苦,忧国忧民的情感,并且能无时无刻不为此努力。 看他的文字,看到的不仅是风土人情,不仅是思想灵魂,他的文字就像一个战斗史歌,真实再现那个动荡的岁月,那个让人不能忘记的苦难。

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名记者研究》 课程主讲人:赵建国 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系别:文学系 专业:新闻学 姓名:郑恩业学号081012214指导老师:赵建国 二0一一年六月

范长江及其新闻思想 摘要: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财富。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本文主要通过范长江从实事求是出发、民本思想和民族思想的三个方面总结出其新闻思想,表明他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实事求是、民本、民族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一、人物介绍【1】1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后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来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1于江纯.范长江采访经历与采访思想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5729788.html,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作者:李涛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2期 [摘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范长江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闻奇迹并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新闻思想。这些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 范长江不仅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还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者。正如邓颖超在《范长江新闻文集》序言中所说:“长江同志我是熟悉的,他原来是个进步的新闻记者,后来参加了革命队伍,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做了很多工作,他的作品是很有影响的。”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范长江从1933年涉足新闻界,到1952年调离人民日报社,前后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1935年5月,范长江开始担任《大公报》记者工作,为西北通讯采访和写作。1939年5月,范长江在重庆经周恩来同志介绍入党。皖南事变后, 他赴香港创办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机关报《华商报》。1941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香港沦陷,范长江辗转到苏北解放区,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1946年5月,范长江由苏北到南京,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跟随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及时向党和全国人民传达了党的声音。全国解放以后,他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范长江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要分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认为报纸是有阶级性的,追求政治民主、新闻自由

范长江简介

新闻巨子——范长江 【简介】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关键词】 范长江新闻经历取得成就成就经验后人启迪 【新闻经历】 一.新闻经历概括: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邀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年底,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北大》、《北大

研究院所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数篇通讯,在《大公报》、《晨报》上发表。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通过对相关当事人的采访,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组建了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 1970年10月23日,年仅六十一岁的范长江在文革中被诬陷迫害致死。1978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亲自主持了追悼会为范长江这位著名新闻工作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二.西北新闻之行(1935-1941) 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7月以“大公报

范长江人生大事记

范长江纪念馆展示内容整理 一.青少年时期及家庭介绍:(1909年—1926年) 1.少年时期:大家庭介绍:爷爷、父亲、母亲、弟弟。家庭关系及家庭背景、文字介绍。 家庭背景: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幼时的家庭是没落地主,四世同堂,共有20余人。 家庭关系:范长江祖父范延馨是前清末秀才,喜欢看新书,鼓吹青年人作文学家、诗人、科学家、实业家、谋臣、策士等,主张清高,鼓吹个人刻苦奋斗,这些主张对范长江先生的童年思想很有影响。父亲范云巷在四川封建军阀队伍中任连排级军官,幼时常不在家,范长江主要靠母亲郭瑞玉以个人手工劳动的收人供给他读书,先后在田家乡和松柏乡两个小学就读。 2.中学时期:摘范先生自述对这一时期生活描述一段。 中学时期:1923年,范长江先生小学毕业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和同学组织过“进步青年谈话会”,讨论国家大事,还到校外参加支持北伐战争的宣传活动。1926年转学到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由于受到大革命时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当时国民革命的一些宣传工作。 ①范先生母亲照片。如无采用绘画或线描范先生母亲劳动场景,复原当时生活。 ②范先生二叔照片。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③三叔照片。下文字简介,如无采用线描复原。 ④范先生家庭介绍:母亲、子女简略文字介绍。 家庭介绍:范长江妻子沈谱,1940年12月10日在重庆枣市岚垭中良庄的沈钧儒的家中与范长江结婚。沈谱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爱国意识的家庭,其父沈钧儒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 长子范苏。 次子范东升,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教授。 二.求学之路:(1927年—1934年) 范先生关于这段时期自述。 此时期重要介绍: 1.八一南昌起义: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起源和历史功绩作一简述,如实引用范先生自述表现范先生是怎么参加南昌起义及看法,表达范先生求知路上的困惑以及范先生思想追求独立、自主,渴望国家强盛的意志。 南昌起义的起源: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 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并为创建人民军队打好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历史意义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以追求真理、注重现实的献身精神和求实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以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迈开双脚,通过对重大历史性现象和问题的实地考察,以生动灵活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对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回答。本文从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这两个层面论述了范长江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通讯;;特色;历史意义 目录 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1) (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1) (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强烈的地域特色 (2) (三)散文化的笔法 (4) (四)视角的“游记”性 (6) 二、范长江通讯蕴含的历史意义 (6) (一)拓宽了新闻通讯的题材领域 (6) (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长篇新闻通讯的宝库 (6) (三)促进了新闻通讯中评论手段的成熟,丰富了新闻通讯的表现手法 (7) 三、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通讯家,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的特约通讯员身份到中国西南、西北作考察旅行,1936年又在陕西、内蒙巡行并到达延安。在这期间撰写了大量轰动全国的新闻报道,《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集记录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后创建国闻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加入共产党、创办报纸,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在诸多领导岗位上为中共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文革中被迫害,于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干校”死于井中,被宣布为自杀。 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新闻写作而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通讯写作方面。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本文拟对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主要特色及其历史意义稍作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责。 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范长江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抓住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通览范长江新闻通讯,可见其新闻选题大都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回答读者疑惑的难题。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又不断向西北深入,妄图在陆路上截断中苏联合的纽带,实施其毒辣的“大陆封锁”军事阴谋,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的国内战争,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危机。爱国人士无不处在极度的愤慨和苦闷中。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有军事眼光的人们认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后方,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但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详细状况,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少为人所知,长征中红军的情况也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不为民众所了解。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范长江怀着反帝爱国“朴素的革命思想”“站在对外军事观点上”,于1935年7月至1936

论范长江新闻思想

论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两次转变 时间:2011-12-12 14:11:00 作者:; 来源: ●马庆谭艳丽 范长江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新闻思想也经历了两次转变,而这两次转变同时也带给他不一样的人生。 从“四不主义”到共产主义:范长江新闻思想的第一次转变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亲自邀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在当时,《大公报》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为范长江的新闻事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在《大公报》四年,与胡政之接触较多,对他标榜的‘民间报纸’、‘独立言论’、‘客观报道’、‘诚以待人’这一套办报主张,一直以为有几分真实”。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欲望和步骤愈发明显,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成大局的情况下,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后汇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我自己当年到西北去采访是怀着两个目的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两个问题,也是当时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 从范长江这个时期的新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其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谈到中国西北民族问题时,他以高屋建瓴的敏锐观察力,通过其所见所闻,对西北民族关系中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反思,“第一、藏族固有文明因同化而牺牲,不能使之充分发扬,以构成将来新中国文化之一部。第二、此带汉人无有力民族与之竞争,即不能励精图治的促进其体力、智力,政治与经济上的发展。”同时,针对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提出了可行并且长远的解决办法,即发展西北教育事业,而认为当时马步芳的武力统治并不是长久之计。 他“忍耐、勇敢地站在社会的前面,开动纸笔合作的铁甲车,为公众开道”。他的新闻作品既以文笔技巧见长,又以思考深度取胜。引经据典、以古喻今是谈及民族问题时的重要技巧,为通讯的可读性添色不少。从杜甫诗作,到张曾题的鹦鹉、细君公主的《黄鹄歌》;从汉之赵充国、张骞通西域、霍去病抵御匈奴,李陵迫降,到成吉思汗的民族情绪,左宗棠处理金积堡之变,他旁征博引,摇笔即来,读者兴味盎然。“由于长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现实的深入考察,使他观察事物不止于表面浮浅的现象,而能

范长江的故事

范长江的故事:长征路上的新闻精神与爱国情怀 6月13日下午1时30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在天津大学求实会堂举行演讲,介绍了长征路上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先生精彩的一生。本次演讲历时两个小时,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侯杰教授向观众们呈现了范长江在长征路上的做出的杰出的新闻工作,以及范长江先生身上的爱国情怀与革命情怀。 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个著名的奖项——长江韬奋奖。这个奖项是中国新闻最高奖,是无数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而作为冠名者之一的范长江先生,则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独立,实事求是的意义和价值。 侯杰先生的演讲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半部分中,侯杰教授介绍了范长江追踪红军长征路的缘起与经过。1934年下半年,中国南方红军受到国民党的多次围剿,被迫北上,进行战略大转移。范长江先生希望追寻长征的脚步,探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历史的大事件。 1935年4月,范长江由天津到青岛,又一路辗转来到成都。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任何关于红军的新闻和消息都不允许被报道,要想知道红军的行踪的讯息非常困难。范长江在红军经过的沿途进行大量的的社会调研,利用自己旅行记者的身份探访红军的长征步伐。在1935年9月18号这一天,范长江写出一篇非常重要的通讯《成兰纪行》。范长江先生突破了重重的困难,在探访途中始终坚持独立,客观的新闻态度。他从成都一路辗转到达兰州,根据自己在沿途的所见所闻给出了与国民党宣传机器所不同的自己的判断。在这里,侯杰教授引用了范长江的自述:“……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

第一人。”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突破了政治的阻力,使当时的国人了解了工农红军长征的境况,他留下的大量新闻通讯和长篇报道使民众至今仍能看到在长征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和故事。而作为一名中国人,范长江也深感于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果敢、守纪。这些都在他心中埋下了日后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种子。 在演讲的下半部分,侯杰教授主要讲了范长江进行的深度报道以及引起的巨大反响。范长江先生是报道红军长征的中外第一人。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审查压力,范长江无法对长征队伍进行直接的采访,只能使用一些曲折的手法去描写,而读者也心领神会。如他在发表于《大公报》的一篇文章中就隐晦地写道:“两种势力,无处不在斗争中。不过,对实际问题有解决办法者,终归是最后胜利者。”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报道无疑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范长江在报道中客观地反映了红军长征过程中与国民党军队的斗争,向大众普及了“苏维埃”等革命名字的概念。同时,范长江先生向大众引述了红军中流传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歌谣,报道了藏族土司杨积庆支援红军三十万担粮食等精彩故事。这些报道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当时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一年之内连印七版。侯杰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很多人看了范长江先生的著作,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信心,产生了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冲动。范长江先生的文字,影响了很多人,也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作为我国杰出的新闻事业的开拓者、现当代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出领导人,范长江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先后担任过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长等多种新闻界要职,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作品,曾震撼全国上下,现在仍被视为经典之作。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也被后代新闻从业者所称诵。 1.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范长江曾经说过:“有了健全的、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做新闻记者。” “丰富的学识也使长江的通讯增添了情趣,他写的事物不是简单、平铺的记述,而是有着许多生动、具体的材料,给人以多方面的知识。有知识才有兴味,有启发,甚至有感染力量。——这样爱憎分明的感染力量,在长江的通讯中是十分强烈的。”(1) 他指出,新闻记者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责己要格外严,要树立正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范长江经常结合当时的形势,联系社会风气以及新闻界的状况,提出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教育、培养高尚品质的具体要求。 “青记”刚成立的时候,曾以6项具体要求作为会员的信条,即:努力自我修养,健全本身人格,巩固共同意志,促进新闻事业,维护大众利益,发扬民族精神。1939年春,“青记”又制定了记者公约,要求会员提高认识,共同遵守。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靠真理,就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去判断事物的曲直、善恶和美丑。新闻记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追求和人格,才能坚持用正义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事实和广大受众,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新闻记者。 2.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这具体的行动又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记者坚韧机智、勇敢迅捷的行动力,否则便无法达到独占的目的。 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作为第一个第一个从白区进入延安,向全国报道红色区域情况的记者,范长江为了采写《中国的西北角》、《西线风云》等通讯,所经历的艰险和困苦本身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一个记者心中,新闻时机最重要。哪里将爆发新闻,就应当向哪里奔去!

浅析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浅析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以追求真理、注重现实的献身精神和求实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以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迈开双脚,通过对重大历史性现象和问题的实地考察,以生动灵活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对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回答。本文从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这两个层面论述了范长江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通讯;;特色;历史意义

目录 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1) (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1) (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强烈的地域特色 (2) (三)散文化的笔法 (4) (四)视角的“游记”性 (6) 二、范长江通讯蕴含的历史意义 (6) (一)拓宽了新闻通讯的题材领域 (6) (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长篇新闻通讯的宝库 (6) (三)促进了新闻通讯中评论手段的成熟,丰富了新闻通讯的表现手法 (7) 三、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通讯家,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的特约通讯员身份到中国西南、西北作考察旅行,1936年又在陕西、内蒙巡行并到达延安。在这期间撰写了大量轰动全国的新闻报道,《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集记录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后创建国闻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加入共产党、创办报纸,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在诸多领导岗位上为中共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文革中被迫害,于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干校”死于井中,被宣布为自杀。 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新闻写作而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通讯写作方面。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本文拟对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主要特色及其历史意义稍作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责。 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范长江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抓住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通览范长江新闻通讯,可见其新闻选题大都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回答读者疑惑的难题。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又不断向西北深入,妄图在陆路上截断中苏联合的纽带,实施其毒辣的“大陆封锁”军事阴谋,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的国内战争,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危机。爱国人士无不处在极度的愤慨和苦闷中。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有军事眼光的人们认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后方,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但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详细状况,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少为人所知,长征中红军的情况也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不为民众所了解。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范长江怀着反帝爱国“朴素的革命思想”“站在对外军事观点上”,于1935年7月至19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