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第一章、绪论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急性实验方法:a: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取出某种组织器官或组织、细胞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b:在体实验在药物麻醉或破坏脑髓的条件下,暴露某部分器官,给予适当刺激,直接观察其活动

(2)慢性实验方法

以清醒的,完整动物为实验对象,来观察各部分机能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环境变化中的协调统一机制。

2、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稳态:组成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范围,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3、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了解分类、特点)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

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4、反射、反射弧、反馈调节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膜转运形式(掌握基本特征更好)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易化扩散:非脂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入胞和出胞作用: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原因)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a、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

b、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它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般,称为峰电位。

c、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了负后和正后电位。

4、概念区分:

a、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b、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长期。

5、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6、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后,在膜的已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持续下去,使整个细胞兴奋。

对有管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只能发生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动作电位的传导表现为跨过每一段髓鞘而在相邻的郎飞结处相继出现。

第三章、血液

1、血液的组成(书上P32的图)和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防御与保护。

3、血浆蛋白的组成(盐析法)和生理功能:

a、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血浆PH的稳定。

b、球蛋白(α、β、γ):γ球蛋白——免疫功能

c、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和纤溶

4、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a、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b、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5、血浆和血清的区别:是否含有纤维蛋白原

6、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7、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简称脆性。

8、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渗出、趋化和吞噬)

9、生理性止血(概念)和血液凝固(概念、三个阶段、参与因子)

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三个阶段:a: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b:凝血酶原→凝血酶

c: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

10、抗凝和促凝措施:

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肝素与抗凝血酶Ⅲ。

(1)加速血液凝固:a:血液与糙面相接触b: 提高创口的温度c: 添加维生素K。

(2)减缓凝血过程:a: 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涂石蜡)b: 减低创面的温度c: 除去Ca2+和纤维蛋白(用细木条不断搅拌)d: 加入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2、(1)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0、1、2、3、4五个时期:

a: 0期去极化的形成——Na+内流

b: 复极化1期:Na+通道失活后,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形成峰电位

c: 复极化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 mV 左右

d: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

e:复极化4期:恢复期——3期后,K+外流停止,K+—Na+—ATP,将Na+、Ca2+泵出,泵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2)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

a: 动作电位只有0、3、4三个时期;

b: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活,Ca2+内流而启动;

c: 4期少量Ca2+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周而复始。

3、心肌的生理特性(四个):

a:自动节律性: 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b:兴奋性: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c: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

d:收缩性: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期前收缩——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4、房-室延搁:使心室与心房交替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

5、每搏/分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个):心室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静脉回流血量——异长自身调节;心率。

6、心电图:与心脏的机械活动无直接的关系。

P: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的电位变化,即反映的是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

QRS:左右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去极——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的时间

T:心室兴奋后的复极化过程——时间长

P-Q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间隔时间

Q-T间期:心室开始去极兴奋到全部心室完成复极化所需的时间——长短与心率有关

S-T: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

7、血压及其的影响因素(五个):

血压: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心缩力

舒张压——外周阻力

脉搏压——动脉弹性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

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心率——舒张压;外周阻力——舒张压;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脉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平均充盈压

8、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七个部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三个通路:

a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b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通透性好,营养通路)

c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体温调节)

9、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简述)

生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滤出而形成。(血浆在动脉端由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进之中完成了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

影响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4、淋巴回流10、淋巴回流及其生理意义(主观)

一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形成淋巴液。

生理意义:1、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

2、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3、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4、淋巴结的防御功能

11、神经调节:

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一个神经元)

支配内脏的神经——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需要更换神经元)

心脏的神经支配(双重支配):

(1)、心交感神经:正性变时——心率加快;正性变传导——传导加快;正性变力——收缩加强(2)、心迷走神经:与心交感神经作用相拮抗,但强度不等

12、减压反射: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

13、全身性体液调节: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

3、升压素

注:肾上腺素(强心药)a:心肌细胞β1受体——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

b: 皮肤、肾等α受体——缩血管

c: 骨骼肌血管等β2受体——输血管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a:α受体——使皮肤、肾脏器官血管收缩

b: β1受体——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

第五章、呼吸

1、呼吸的概念和环节

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2、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

功能: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内压的相对稳定;防止肺泡积液

3、呼吸式(类型)

①胸式呼吸

②腹式呼吸

③胸腹式呼吸

4、胸膜腔胸内压及含义

胸内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为负压的生理学意义:

(1)、保证肺在呼气与吸气时均处于扩张状态,以确保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胸腔其他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5、氧合反应及其特点:每个血红素分子含一个亚铁离子,每个亚铁离子能结合一个氧分子但这种结合是疏松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亚铁的价数不变,故称为氧合,而不是氧化。

特点:①反应快而可逆,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氧分压的影响

②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后铁为二价,该反应是氧合反应

③单独的血红素不能有效地结合氧

6、氧容量、氧饱和度

Hb氧容量(血氧容量):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氧含量(血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Hb的氧含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

7、氧离曲线

PO2——横坐标;Hb氧饱和度——纵坐标

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主观):

①氧离曲线呈“S”形,是血液运输O2有效的特性表现。

②第一阶段:PO2值在8~13.33 kPa——维持氧饱和度

③第二阶段:PO2值在5.33~8.0kPa——安静条件下代谢所需

④第三阶段:PO2值在2.67~5.330kPa——机体的氧储备

曲线左移,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反之,下降

影响因素:①pH值和CO2浓度的影响

②温度的影响

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④Hb自身性质的影响

8、呼吸中枢:

脊髓——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延髓——呼吸的基本中枢(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

脑桥——呼吸的调整中心

高位脑——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延髓

9、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CO2、O2、H+对呼吸的影响

10、H+、CO2、O2浓度对呼吸的影响(主观)

第六章、消化、吸收、代谢

1、消化吸收的概念

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中的一些列过程称之为消化(三种: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吸收:饲料经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消化功能调节:

消化与吸收

内在神经丛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全身性激素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

胃肠激素

交感神经(抑制)

迷走神经(兴奋)外来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

3、采食中枢:下丘脑——摄食中枢、饱中枢

4、小肠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钟摆运动

5.胃液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胃液由胃的三种外分泌腺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

成分:1、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

2、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

功能:(1)激活胃蛋白酶原

(2)有利蛋白质消化(膨胀变性)

(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

(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5)有利于铁、钙吸收

6、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表面粘液细胞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CO3—与粘液结合,在胃粘液表面形成1mm厚的粘液胶体层,即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粘膜抵抗损伤的第一道防线,与胃粘膜屏障一起有效的防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破坏。

7、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及其调节(主观):

胰液含水90%,无机盐(碳酸氢盐、氯化物)、有机物(酶)

功能:1、分泌碳酸氢盐,中和酸性食糜。2、分泌多种消化酶,对营养物质消化较为彻底。3、液体和缓冲物利于大肠微生物消化

调节:(1)、神经调节:a、迷走神经是胰腺的分泌神经,他直接作用于胰腺细胞,胆碱能纤维b、交感神经是胰腺分泌的抑制性神经

(2)、体液调节(主要途径):

a、兴奋性:胰泌素、CCK、胃泌素、舒血管肠肽

b、抑制性: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脑啡肽、促甲状腺素

8、肝肠循环:进入小肠的胆汁酸(盐),经小肠吸收返回肝脏,被肝细胞再次分泌,这一过程称为的肝肠循环。

9、小肠中的消化方式:

a、腔内消化:发生在肠腔内,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

b、粘膜消化:发生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腔内消化的产物只有与黏膜细胞表面接触后才能进一步分解,所以又称膜消化或者接触消化。参与这类消化的美,存在于肠上皮的微绒毛即制状缘上,没有这些酶的作用,营养物质就不能被吸收。

10、反刍:反刍动物觅食一般都比较匆忙,特别是粗饲料,大都为经过充分的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液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次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后在吞咽进入瘤胃,这样一过程称为反刍。共分为四个部分:逆呕、再拒绝、再混唾液、再吞咽。

11、瘤胃的微生物种类及作用:

纤毛虫(水解脂类、氧化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吞噬细菌、与细菌共生)

细菌(发酵糖类、分解乳酸、纤维素、蛋白质,蛋白质、维生素合成)

真菌(分解纤维素、糖等(占瘤胃微生物总量的8%))

12、瘤胃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分解利用:

蛋白质分解利用:

a、分解饲料蛋白质。

b、分解非蛋白氮:尿素、铵盐、分解成NH3

c、利用NH3合成氨基酸。

d、尿素再循环:氨气→微生物合成氨基酸(瘤胃内)

↓↑

尿←合成尿素(肝)→唾液→瘤胃

13、吸收部位:

(1)、十二指肠、空场前段: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

(2)、空肠中段:大部分氨基酸、单糖

(3)、回肠:盐类、VB12

14、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过程:

糖:a、吸收形式:主要以单糖的形式吸收。

b、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c、吸收方式: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属继发性主动转动

脂肪:乳化、水解、微胶粒形成

过程:a、甘油三酯在胰脂酶作用下分解。

b、甘油直接通过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c、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和其他脂溶性物质与胆盐形成微胶粒,穿过不流动水

层到达微绒毛。

d、脂溶性物质进入上皮细胞,胆盐在空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

蛋白质:a以氨基酸、小肽形式吸收

b主动吸收

…………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意义

体温: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正常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产热方式:

a、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产热量高。

b、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指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

3、散热方式:辐射、传导、蒸发、对流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停止,蒸发成为唯一散热方式。

4、体温调定点学说:在OP/AH区中有一个控制体温的调定点,而OP/AH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起调定点的结构基础。当温度处于调定点时,集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状态,体温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水平。

5、代谢稳定区:动物产热量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范围成为动物的等热范围,又称代谢稳定区。

第八章、泌尿

1、肾脏的组织学特点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肾单位﹛近球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肾小管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球小管﹛

远曲小管

2、皮质肾单位:肾小球较小,髓袢短

3、髓旁肾单位:肾小球较大,髓袢长

4、肾小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三个部分组成:a、肾小球旁细胞(近球细胞)。b、致密斑。c、间质细胞(系膜细胞)

5、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特点:a、血流量大。b、肾动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静脉。c、髓旁肾单位出球小动脉进入髓质后分支。

6、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肾小球滤过屏障膜有三层结构: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藏层足细胞的“足突”。

基膜的孔隙小,因此对大分子的物质的滤过起到机械屏障作用。

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糖蛋白)成为一种电学屏障。

7、尿液的浓缩条件:

a、对水的通透性(ADH抗利尿激素)、

b、肾髓质渗透压梯度。

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

8、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过滤压,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前两者为毛细血管滤过压,后两者为回流压

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9、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的改变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肾血浆流量

思考题:尿是如何生成的?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滤过液(一般称为原尿)

2、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最后生成终尿排出

尿排泄=滤过—重吸收+分泌

第九章、肌肉

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2、运动终板的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到达肌肉时,不断分支,每一分支支配一条肌纤维。神经纤维末梢失去髓鞘嵌入到特化的肌细胞上,形成运动终板

3、兴奋收缩藕联:将基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动作电位的传导

2.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

3.纵管系统中钙离子的释放和在积聚。

钙离子对肌球蛋白中A TP酶活性的调节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基础

4、肌丝滑行学说: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微丝之间发生了滑行运动,即肌动蛋白的细丝像“刀入鞘”一样向肌球蛋白粒微丝之间滑进,结果使明带缩短,H带变窄,Z线被牵引向A带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第十章、神经系统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处形成的特殊结构

4、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作用、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的改变的敏

感和易疲劳性、突触的可塑性

兴奋传递抑制传递

4、神经递质和受体(概念)

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5、中枢抑制

①突触后抑制: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出后抑制。

②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

者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6、植物性神经对内脏的支配(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而有一定的自律性)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特点: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作用、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7、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论述)[主观]

下丘脑由第三脑室和周围的核团一群组成,大致分为前区、内侧区、外侧区与后区四个区。

下丘脑与边缘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的心态和功能联系,共同调节内脏活动。此外,下丘脑还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束来调节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活动。

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细微和复杂的整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相联系。

下丘脑参与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摄食行为调节、对情绪反应调节、内分泌活动调节等。

8、条件反射、动力定型

条件反射形成条件:(1)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2)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需要多次结合且

无关刺激要先于非条件刺激

(3)条件刺激的生理强度要比非条件刺激弱放容易建立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家畜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结合作用下,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巩固的建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活动,表现出一整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这种整套的条件反射称作动力定型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激素(概念、分类)[名词解释]

激素: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

这类细胞的代谢活动。 激素的种类很多,按照它们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含氮激素甾体(类固醇)激素——(steroid hormone )

胺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等。

生长激素和催产素等。

雌激素和雄激素等。

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前列腺素等。

(nitrogenous hormone )

内分泌

2、激素的传递方式

内分泌——远距分泌

神经分泌——神经末梢释放

旁分泌——作用到临近的细胞

自分泌——自我反馈

神经内分泌——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对其它物质作用

表分泌和外分泌

3、激素的作用 生长和发育、生殖、内环境稳态、代谢、消化、应激和免疫……

4、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2)激素是机体的催化剂;

(3)激素的分泌速率呈脉冲式释放;

(4)激素作用的高效性;

(5)激素的半衰期很短;

(6)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5、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表达学说、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信使学说:其中激素为第一信使,cAMP为第二信使。此外cGMP、Ca2+、IP3、DG及NO 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介导激素的生理作用

6、下丘脑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主观)

6、腺垂体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主观)

7、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调节(主观)

甲状腺激素没有特异的靶细胞,几乎影响机体内的每一个器官,其生理作用十分广泛。功能:a:代谢b:生长发育c:神经系统d:生殖和泌乳e:其他……

调节:

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b:反馈调节

c: 其他激素的调节(E、GH与垂体对TRH的反应)

d: 碘摄取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8、调节血钙激素的种类

a:甲状旁腺素

b: 降钙素

c: 1,25二羟胆钙化醇

9、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种类

肾上腺皮质起源于中胚层,皮质部的细胞自外向内排列成以下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

网状带——分泌皮质醇和少量性激素

肾上腺髓能够利用酪氨酸前体合成并分泌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根据结构统称为儿茶酚胺类激素。

10、胰岛分泌激素的种类

胰岛素——存储激素

胰高血糖素——动员激素

生长抑素(SS)和胰多肽(PP)

11、性激素的种类及其功能

缺乏症(侏儒症、巨人症、大脖病、呆小症)

3、性腺对雄、雌激素的分泌及比例

下丘脑的内分泌:1、大细胞性神经细胞系统(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2、小细胞性神经细胞系统(促垂体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

第十二~十三章、生殖和泌乳

1、性成熟与体成熟

性成熟:通常幼畜是没有生殖能力,待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和副性腺基本发育完成,才具有生殖能力,这一时期称为性成熟

体成熟:动物的生长发育基本结束,并具有成年动物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附睾的功能

(1)使精子成熟

(2)吸收睾丸液中的某些成分、衰老的精子及其崩解产物

(3)分泌某些物质进入附睾液

(4)储存精子

3、附性腺的种类

尿道球腺、前列腺和精囊腺

4、排卵

卵泡发育成熟后,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自发性或诱发性),卵巢表面上皮细胞和卵泡膜溶解、破裂,将卵细胞及其周围的卵丘细胞(包括放射冠和透明带)一起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5、性周期(生殖周期或发情周期)

发情周期:处在生育阶段的母畜,其生殖系统的形态、功能以及性行为均呈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现象称为性周期或发情周期。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四个期

6、初乳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答:母畜分娩后最初3-5天所产的乳称为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蛋白,新生仔畜在产后24-36h之间,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肠壁被吸收,建立仔畜的被动免疫体系,故出生后及时吃上初乳是至关重要的。

7、排乳反射

排乳反射是由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参加的复杂反射活动。

试题类型: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

动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__ _____,它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和血_______↓、血_______↑的调节。 2、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 3、血浆中有许多缓冲对以维持其pH的稳定,其中最重要一对是。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 组成。哺乳动物的血浆的渗透压大约与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相等。 5、皮肤散热的方式有、、 和 。 6、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 平,调节这两种激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7、肾小球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 代数和。 8、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和悬浮其中的所组成。 9、肾上腺皮质产生、和三类激素。 肾上腺髓质产生和二种激素。 10、血浆蛋白中_____________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_____________是机体防御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 _________则参与血液凝固 11、机体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 ___,运动或使役时的主要 产热器官是____ ____,促进机体产热的最主要的激素是。 12、经典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和_________ ___。 13、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实现的消化活动称为___ _____消化。

14、胃肠共有的运动形式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二、选择题 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2、红细胞的比容是指红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C. 与血管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微循环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 A.物质交换 B.维持血容量 C.促进散热 D.保存体温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4、CO 2 A.物理溶解 B. 形成碳酸氢盐 C.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与血浆蛋白结合 5、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 Cl- B. Na+ C. HCl D. 内因子 6、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 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 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 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7.原尿和终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终尿中不含() A. 葡萄糖 B. Nacl C. Kcl D. 白蛋白 8. 下列哪些物质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原料() A. 碘 B. 铁 C. 镁 D. 钠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反馈 10、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反射弧固定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一 家畜生理学:是研究健康畜禽基本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内环境: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即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等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 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准确,持续时间较短 体液调节;机体内某些特定细胞能合成分泌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作用于相应受体对靶组织细胞活动进行调体液调节的特点: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家畜生理学研究的内容;生物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神经-体液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研究家畜生命活动(生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二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钠泵;是镶嵌蛋白质,能逆着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本身还具有ATP酶的活性 跨膜信号转导;各种外界信号作用于靶细胞时,并不需要进入细胞内直接影响靶细胞内的过程,而是通过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信息传递到膜内的过程。 G蛋白;调节蛋白通过与三磷酸鸟苷GTP和二磷酸鸟苷(GDP)结合而而发挥作用,所以称其为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有兴奋(Gs、Go)型和抑制(Gi)型两种,可分别引起效应器酶(effector enzyme)的激活和抑制而导致细胞内第二信使物质增加或减少。 第二信使:由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而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如cAMP)。 兴奋性阈电位: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 阈刺激: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 局部电位:阈下刺激() 可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引起的去极化迭加在一起,在受刺激部位出现一个较小去极化,称为局部兴奋。 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简称局部电位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家畜生理学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家畜生理学课程代码:1041、479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家畜生理学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家畜生理是研究动物有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以及不同的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学习可以使考生掌握家畜在复杂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本课程也是畜牧生产中正确饲养畜禽、繁殖畜禽和获得丰富的肉、蛋、奶、皮、毛等畜产品的理论基础,也是兽医临床和检疫工作中正确认识畜禽疾病原因,提出合理治疗方案和有效的预防措施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1、正确认识畜禽在健康状况下所展现的形态、结构和生命现象,从而明确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2、掌握畜禽生理活动的规律,分析畜牧兽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适当的措施,定向地调节和控制畜禽的生理活动。使畜禽朝着有利于提高生产性能和保证畜禽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基本要求: 1、掌握健康畜禽的生命活动现象。 2、掌握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 3、了解机体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关系。 4、了解机体功能活动协调的规律及调控方式。 三、与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密切相关。特别是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畜繁殖学、家畜遗传育种学、家畜内科学等,都必须以本课程为其必要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家畜生理调节的方式及特点,理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动作电位的基本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次重点) 识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理解: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应用: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重点) 识记:细胞应激性与兴奋性;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理解: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时期;刺激与兴奋的关系。 应用:观察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上海海洋大学动物生理学期末试卷

一、名词解释4X10 1、应急反应:机体遇到紧急情况(如失血、剧痛等)时,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 适应性反应。(4分) 2、钠泵:镶嵌在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 能量进行Na+和K+的逆向主动转运。(4分)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动物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 消耗的作用。(4分) 4、阈电位:外加刺激能使细胞膜上的Na+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引发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 数值称为阈电位。(4分) 5、氧饱和度:Hb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即为Hb的血氧饱和度。(4分) 6、GTH: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靶组织为睾丸(精巢)和卵巢; 主要功能为增加性腺类固醇激素的生成与分泌,促进配子生成,性腺发育成熟和排精排卵;其分泌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4分) 7、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和胆汁酸在小肠(或回肠)95%以上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 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被分泌入肠,胆盐在肝肠之间反复的利用,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4分) 8、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 色素;当这3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 这样的信息传入中枢,经视中枢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4分) 9、第二信使:包括cAMP、cGMP、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等,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 胞膜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它们可以调节多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4分) 10、局部反应:由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与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迭加在一起,在受刺激 部位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只局限在局部,不能做远距离的传播;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具有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效应。(4分) 二、填空题2-4 1.静息状态下,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通透性较低,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____K+____电化学平衡电位。 2.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其中对光敏感度较高是视杆细胞,另一种是_视锥细胞_。3.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0期由Na+内流形成,2期由Ca2+缓慢持久地内流与少量K+缓慢外流形成,3期由Ca2+内流停止和K+外流进行性增加形成。 4.由突触前膜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除电化电位。5.在消化过程中,参与蛋白质消化的酶主要有__胃蛋白酶__、_胰蛋白酶__和__

家畜生理学试题(A)

家畜生理学试题(A) 一、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而言。() 2、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细胞免疫。() 3、血氧下降,引起呼吸运动变化的途径,是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运动。 4、促胰液素可促进胰腺分泌含酶量较多的胰液。() 5、血浆胶体渗透压越高,越有利于原尿的生成。() 6、反射时的长短决定于反射弧中突触数目的多少,突触数目越多,反射时就越长。() 7、N受体分布在植物神经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等效应器细胞上。() 8、抗利尿素和催产素是由腺垂体分泌的。() 9、生长激素缺乏将使脑发育不良和功能障碍,发生呆小症。() 10、在环境急剧变化,如剧烈运动、缺氧、严寒、大失血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 二、单向选择填空:选一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机体各组织的兴奋性高低不同,其中最高的是()。 A、骨骼肌组织 B、心肌组织 C、腺体组织 D、神经组织 2、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的白细胞是()。 A、噬酸性白细胞 B、噬碱性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3、标准心电图中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为()。 A、P波 B、QRS波群 C、T波 D、U波 4、微循环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是()。 A、直接通路 B、动—静脉短路 C、迂回通路 D、微动脉 5、在平静吸气后,再尽力吸气,其多吸入的气体量为()。 A、肺活量 B、余气量 C、补吸气量 D、潮气量 6、草食动物大肠内的纤维素,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最终生成的物质之一是()。 A、单糖 B、二糖 C、葡萄糖 D、挥发性脂肪酸 7、小肠液中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但不能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 A、肠肽酶 B、肠激酶 C、乳糖酶 D、核酸酶 8、肾小管分泌的物质之一是()。 A、钠离子 B、氢离子 C、水 D、尿素 9、动物体内产热量最多的器官是()。 A、骨骼肌 B、肝脏 C、心脏 D、胃肠 10、动物长期处于冷环境中,能够使机体持久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物质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缓激酞 11、防止血液凝固的方法有()。 A、升高血液温度 B、去除血液中红细胞 C、去除血液中钙离子 D、使血液与粗糙面接触 12、当动脉血压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时,将导致()。 A、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发放的冲动频律增加 B、心加速中枢活动减弱 C、心抑制中枢活动增强 D、血管收缩中枢活动增强 13、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能合成()。 A、维生素D B、维生素A C、B族维生素 D、维生素C 14、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的因素有()。 A、循环血液减少 B、血液钙离子浓度升高 C、血液钾离子浓度降低 D、血液钠离子浓度升高 15、肺活量等于()。 A、吸气量与机能余气量之和 B、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 C、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D、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三、多项选择填空:将正确答案添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5分 1、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有()。 A、钾离子 B、钠离子 C、清蛋白 D、球蛋白 E、纤维蛋白原

家畜生理学试题(A)

家畜生理学试题(A) 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划“ +”,错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而言。() 2、B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细胞免疫。() 3、血氧下降,引起呼吸运动变化的途径,是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运动。() 4、促胰液素可促进胰腺分泌含酶量较多的胰液。() 5、血浆胶体渗透压越高,越有利于原尿的生成。() 6、反射时的长短决定于反射弧中突触数目的多少,突触数目越多,反射时就越长。() 7、N 受体分布在植物神经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等效应器细胞上。() 8、抗利尿素和催产素是由腺垂体分泌的。() 9、生长激素缺乏将使脑发育不良和功能障碍,发生呆小症。() 1 0、在环境急剧变化,如剧烈运动、缺氧、严寒、大失血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

二、单向选择填空:选一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15 分。 1、机体各组织的兴奋性高低不同,其中最高的是()。 A、骨骼肌组织 B、心肌组织 C、腺体组织 D、神经组织 2、含有肝素和组织胺的白细胞是()。 A、噬酸性白细胞 B、噬碱性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 、单核细胞 3、标准心电图中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为()。 A、P波 B、QRS波群 C、T波 D、U 波 4、微循环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是()。 A、直接通路 B、动一静脉短路 C、迂回通路 D 、微动脉 5、在平静吸气后,再尽力吸气,其多吸入的气体量为()。 A、肺活量 B、余气量 C、补吸气量 D、潮气量 6、草食动物大肠内的纤维素,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最终生成的物质之一是 A、单糖 B、二糖 C、葡萄糖 D、挥发性脂肪酸 7、小肠液中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但不能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 A、肠肽酶 B、肠激酶 C、乳糖酶 D、核酸酶 8、肾小管分泌的物质之一是()。 A、钠离子 B、氢离子 C、水 D、尿素 9、动物体内产热量最多的器官是()。 A、骨骼肌 B、肝脏 C、心脏 D、胃肠 10、动物长期处于冷环境中,能够使机体持久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物质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缓激酞 11、防止血液凝固的方法有()。 A、升高血液温度 B、去除血液中红细胞 C、去除血液中钙离子 D、使血液与粗糙面接触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 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 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①特点: 顺浓度差, 不耗能;对通过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②分类: 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载体介导:高度的结构特异性、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现象) 刺激与兴奋 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 ①刺激强度 阈强度(阈值):当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强度时的刺激。 基强度: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 超常期: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持续12ms 低常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持续70ms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以及断电后短时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的变化。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组织的兴奋性增高,称阴极电紧张;阳极部位降低。断电后相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㈠概念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P),通常膜内为负。 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P)。 膜内电位由RP上升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AP由最高点恢复到RP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RP水平的过程称超极化。 ㈡特点: 全或无:在同一C上,AP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非衰减性传导:AP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㈢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①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②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为PK :

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第一章、绪论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急性实验方法:a: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取出某种组织器官或组织、细胞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b:在体实验在药物麻醉或破坏脑髓的条件下,暴露某部分器官,给予适当刺激,直接观察其活动 (2)慢性实验方法 以清醒的,完整动物为实验对象,来观察各部分机能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环境变化中的协调统一机制。 2、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稳态:组成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范围,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3、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了解分类、特点)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 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4、反射、反射弧、反馈调节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膜转运形式(掌握基本特征更好)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易化扩散:非脂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入胞和出胞作用: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试题库-期末考试-兽医考研-专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正常原尿的下列成分中哪一种能全部被重吸收? ( ) A、水 B、Na+ C、尿素 D、葡萄糖 2. 在肾小球滤过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D、出球小动脉血压 3. 阴部神经兴奋时( )。 A、尿道括约肌收缩 B、逼尿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舒 4. 对原尿部分物质而言,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降支 D、髓袢升支 5. 大量失血引起尿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C、.囊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 6.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 A、重吸收物质种类少 B、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 C、小管液与上皮细胞液保持等渗D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7. 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 ) A、肾小球的滤过量 C、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B、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8. 下列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 ) A、血管紧素 B、抗利尿激素 C、心房钠尿肽 D、醛固酮 9.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 )。 A、弓形动脉 B、小叶间动脉 C、管周毛细血管网 D、直小血管 10. 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 )。 A、NaCl B、尿素 C、肌酐 D、KCl 二、填空题 1.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__________、肾小管、集合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 肾小球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__________调节Na+、K+的转运。 4. 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的增高、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的降低,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6. 肾小球旁器由,和三部分组成。 7. 浓度升高、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8. 滤过分数是和之比,表示流经肾脏的血浆被滤出生成原尿的情况。 9. 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是定比重进行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左右,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 10. 初级排尿中枢在。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抑制或加强初级中枢的反射活动。 三、判断题 1. 在一般情况下,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的。…………() 2.原尿与血浆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尿中不含有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将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减少。………………() 4.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尿量增多。…………………() 5. 尿液的浓缩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因为该段肾小管不能主动重吸收 Na+而对水通透,使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成为高渗溶液。………………………………() 6. 肾小管和集合管可分泌H+、K+和NH3。…………………………() 7. 生理状态下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大小, 而和其所带电荷的性质无关。…………………………………………………………() 8.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Na+的主动重吸收是相耦联的,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9. 抗利尿激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大部分在该部位进行。……………………………………………() 10.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入胞方式从小管液中重吸收少量被滤出的小分子蛋白质。()

农大家畜生理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急性试验与慢性试验 2.生物膜或单位膜 3.单纯扩散 4.易化扩散 5.主动转运 6.内吞与胞吐作用 7.膜受体 8.兴奋性与兴奋 9.阈值、阈下刺激、阈上刺激 10.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1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2.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 13.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二、答题与论述 1.急性试验与慢性试验各有何优点? 2.总结所学过的参与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胞、入胞的实例。 3.讨论细胞的信息传递 4.分析适宜刺激引起细胞兴奋应具备那些条件? 5.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经历哪四个阶段? 分析骨骼肌与心肌兴奋性时程的区别。 6.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7.讨论局部电流学说。 8.分析动物机体是通过何种方式维持生命活动整体性的? 第二章血液 a)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 2.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3.血液的碱储 4.等渗溶液 b)简答题与论述题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哪些物质形成的?它们的改变可以引起哪些方面的负面影响?机体如何调节? 3.血液中有哪些缓冲对?其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什么? 4.动物机体维持内环境PH值的相对恒定的途径有哪些? 5.血浆蛋白的种类及作用有哪些? 6.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有哪些?参与此过程调节的激素有哪几种? 7.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8.凝血过程的三大主要步骤;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是什么? 9.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与参与纤溶物质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循环 一、解释概念 1. 心力储备

家畜生理学模拟试卷2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选拔考试 家畜生理学模拟试卷(结业2) (考试时间:75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脑脊液 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 2.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的一定范围内变动时保持不变。属于() A.负反馈调节 B.旁分泌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分泌调节 3.静息电位形成是由于() A. Na+内流 B. K+外流 C. Ca2+内流 D. Cl-内流4.下列哪种组织不属于可兴奋组织() A. 神经 B. 腺体 C. 皮肤 D. 肌肉 5.精子获能部位是在() A. 附睾 B. 曲精细管 C. 雄性生殖道 D. 雌性生殖道 6.激素作用一般特性的共同点是() A. 有高效能的生物放大作用 B. 以cAMP 为第二信使 C. 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 D. 对靶细胞有严格特异性7.下列激素中不由垂体合成分泌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催产素 C. 抗利尿激素 D. 催乳素 8.体温是指() A.体表的平均温度 B.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C.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 D.腹腔内的平均温度 9.胃排空速度最快的是() A. 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水 10.某种原因动物出现胆瘘,大量胆汁流失体外,比正常时少数倍,这是由于下列哪项减少() A.合成胆盐的原料 B.促胃液素 C.胆盐的肠肝循环 D.促胰液素 11.催产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刺激输卵管收缩,促进卵子运行 B. 刺激催乳素分泌,促进乳汁分泌 C. 刺激乳腺肌上皮细胞收缩,使乳汁排出

家畜生理学复习题

家畜生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1.什么是家畜生理学 2.第二信使 3.期前收缩 4.血液凝固 5.心动周期 6.房室延搁 7.淋巴回流 8.免疫调节10.外呼吸11.内呼吸12.胸内负压13.尿素再循环14.兴奋收缩偶联15.反刍16. 体温调节17.基础代谢18.能量代谢1 9.什么是兴奋性20.近球小体21.热传导22.肌肉收缩机理23.肠径通路24.非特异性系统25.性激素26.皮质激素27阈电位28.静息电位29.代偿间歇30.动作电位 简答题: 1.小肠为什么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且小肠运动有什么生理意义。 2.尿的生成过程 3.瘤胃有什么生理特点 4.为什么微生物能在瘤胃里生存 5. 盐酸的生理作用 6.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a,调节血液与组织液的体液平衡,b,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物质,c,进行脂肪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功能,d,淋巴结的防御功能 7.胸内负压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8.甲状腺的生理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 性称为兴奋性。 2.生殖:是动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过程。 3.※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4.稳态:指动物有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生理现象。 5.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所实现的一种调节方式。 6.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出生后无需训练就有的反射。 7.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8.自身调节: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液体调解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 性反应过程。 9.阈值: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性的最低刺激强度。 10.※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莫外正,内负的极 化状态) 11.※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极化状态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 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样的电位称动作电位。

动物生理学期末试卷-5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期末试卷五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 1、血浆胶体渗透压: 2、前馈控制: 3、超极化: 4、三原色学说: 5、钠泵: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血液凝固 B.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C. 排便反射 D. 分娩过程 E.排尿反射 2、衡量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常用得指标是: A.阈强度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动作电位幅值 E 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3.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是: A.钾离子外流 B.钠离子内流 C. 氯离子外流 D.钙离子内流 E.镁离子内流 4.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是 A.缺氧 B.一定浓度的CO2 C.碳酸氢钠 D.一定浓度是H+ E.足够的氧气 5.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NaCl B.KCl C.CaCl2 D.MgCl2 E. NaHCO3 6.下列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A.因子Ⅰ B.因子Ⅱ C.因子Ⅲ D.因子Ⅳ E.因子Ⅹ 7.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AB型、A型或B型

8、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____。 A、刺激作用B、无作用 C、抑制作用,随缺氧加深,抑制加强,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D、先是刺激作用,然后是麻痹作用 E、先是麻痹作用,然后是兴奋作用 9.胃酸生理作用的错误叙述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C.促进小肠维生素B12的吸收 D.排人十二指肠促进促胰液素的分泌 E.杀死胃内细菌 10.生理学所指的体温是: A.腋窝温度 B.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 D.体表的平均温度 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11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 动脉血压升高 D. 近球小管渗透压增高 E .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12. 人眼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由_________来实现的。 A. 角膜的曲度变化 B. 角膜和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C. 玻璃体的曲度变化 D. 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E. 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曲度变 13.对于视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 A. 其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B. 无颜色感觉 C. 光敏感度高 D. 分辨力高 E. 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分 14. 基于视觉的三原色原理,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 A. 红、黄、蓝 B. 红、白、紫 C. 红、绿、蓝 D. 黑、白、蓝 E. 红、白、蓝 1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 Ca2+、K+,尤其是Ca2+ B. Cl-、K+,尤其是K+ C. Na+、 K+、Cl- D. Na+、Cl- ,尤其是Cl- E.Na+、 K+,尤其是Na+

家畜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肾小球率过滤(GFR):单位时间(每分钟) 内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率过 滤(glamerular filtration rate)。 2、消化(digestion):一般来说饲料中的营养物 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结构极为 复杂,机体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只有在消化 道中经过一系列加工,转变为结构较为简单 的物质,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葡萄糖 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发生在消化道中的这一 系列过程称为消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是指细胞未受 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 也称膜电位。 4、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所做出的规 律性应答。 5、兴奋性(excitability):动物有机体在内、外 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 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种特性称为兴奋 性。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当内外环境发生 改变时,机体器官、细胞的功能自动发生的 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7、等容收缩相():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时 期。(0.05S)。等荣舒张期:心室舒张结束转 为舒张时,射血已经停止,室内压在下降, 当降至低于主动脉内压时,主动脉瓣关闭, 但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尚未开 启,所以心室又处于封闭状态,心室在继续 舒张,称为等荣舒张期(isovolumic diostole)8、血流量(blood flow):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 某一截面的血量称血流量。 9、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脏收缩时,主 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 值,此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 10、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组织液是血浆经 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滤过的力量(即 毛细血管血压P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if)和 重吸收的力量(即血浆胶体渗透压∏p+组织 液静水压Pif)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1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一种最简 单的物质转运方式,是指脂溶性物质由膜的 高浓度梯度侧向低浓度梯度侧扩散的现象。 12、血压(blood pressure):血管内血液对单位 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称为血压。13、氧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血红蛋 白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有密切关系,以氧 分压做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即可绘 制出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 线,这一曲线习惯上称为氧离曲线。 14、基本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 是指动物在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单位时间 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在人通常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小时内所产生或散发 的热量,即KJ/m2.h为单位。 15、体温(body temperature):生理学所说的体 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 度来代表。 16、神经激素 17、肌紧张(muscle tonus):又称紧张性牵张反 射,是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 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发生紧张性 收缩,致使肌肉经常处于轻度收缩状态。18、家畜生理学(physiology of domestic animals):动物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及各器 官系统的功能的科学,其研究核心是揭示生 命活动的规律及调节机理,它的研究对象是 家畜。 19、急性试验(acute test/experiment):分为 离体器官实验和活体解剖试验,实验完后动 物死亡,时间不能持久,这类实验条件简单, 能尽量的消除与实验无关的因素,不足之处 是不能代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功能状态,或 是在麻醉或是在破话动物的大脑的情况下, 在短时间内暴露或是取出动物某一器官或组 织进行研究,在实验结束或试验中动物死亡。 20、体液调节(hunoral regulation):机体内化学 物质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称之为体液 调节。 21、血液凝固或血凝(blood coagulation):血 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22、血液循环(cardiovascular system):血液在 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的过 程,在生命发育的过程中心脏发育最快。 23、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4、氧容量(oxygen capacity):每100ml血液 中,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最大量称为氧容量。 氧含量(oxygen content):在一定的氧分压 下,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气的含量。 25、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当咀 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 起胃底部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这一反应称 为容受性舒张。 26、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生物体内 伴随物质代谢而发生能量的释放、转移、贮 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27、心指数(cardiac index):在安静状态下心 输出量与动物体表面积成正比,因此将每平 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定义为心 指数。 28、黄体(corpus luteum):排卵后的最初几个 小时内,残留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迅速变为 黄体细胞,它们生长很快,直径课增加2倍 以上,腔内充满脂肪,呈黄色,这一过程称 为黄体化,这些细胞群则称为黄体。黄体是 重要的分泌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孕酮。 29、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主要借 助于消化道中各种酶的作用分解食物。 30、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 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 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肌紧张过度亢进, 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 弓反张现象。 31、着床(implantation):这是紧接妊娠识别之后 的一种生理现象。胚泡发育初期,在子宫内 处于游离状态。随着胚泡变大和泡腔液增多, 它的活动逐渐受到限制。随后胚泡滋养层与 子宫内膜逐渐发生组织学和生理学的联系, 使胚泡固着于子宫内膜,这一生理过程称为 附植,又称着床。 32、条件反射(reflex):个体在生活中建立的获 得性反射,是大脑的反射,暂时而易变的反 射弧,任何无关刺激可变为刺激物,数量无 限,适应范围无限。 33、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如果在实 验时将肌肉两端固定,肌肉收缩时,其长度 不可能缩短,但肌肉张力增大,这种收缩称 为等长收缩。 34、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将肌肉标本 一端固定,另一端处于游离状态时,电刺激 肌肉引起兴奋,于是肌肉开始缩短,这种收 缩的特点是肌肉收缩时长度明显缩短,但肌 肉整个缩短过程中张力始终不变,这种收缩 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35、激素(hormone):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 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 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 质称为激素。 36、等渗溶液:有机体细胞质的渗透压和血浆的 渗透压相等。渗透压与细胞质和血浆相等的 溶液叫等渗溶液。 37、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 础上,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两侧形成的电 位波。 38、平均动脉压(mean arteeial pressure):由于一 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的动脉压都有变化, 因此把每一瞬间的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 均动脉压。, 39、内分泌(endocrien):激素由血液运输到距分 泌部位较远的靶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称为内 分泌,又称远距分泌,如腺垂体激素等。 40、促激素() 41、肾小球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 过压,它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 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四部分组 成。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 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2、微循环通路 43、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ence):这类实验都 以完整、健康的动物为对象,在正常的环境 下进行各种实验。一般来说,进行这类实验 的动物都需在一定部位安置慢性瘘管,以便 直接观察某些器官的生理活动规律。这种动 物可以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较长 时间的观察、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法。 44、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y surfactant):是复 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 卵磷脂,或DPPC(最重要的),不饱和卵磷 脂,胆固醇。 45、Bohr-效应 46、旁分泌(paracrine):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激素,可以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 散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 分泌。 47、可兴奋组织: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某些腺细胞 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习惯上成它们为可兴奋细 胞。 48、生理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能在很短时间 内自行停止出血的过程。(1—3min) 49、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的一次机械活动, 即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称 为一个心动周期。 50、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时,主动 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为舒张压。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脏收缩时,主动 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 时的动脉压称为收缩压。 51、潮气量(tidal volume,TV):指平静呼吸时每次 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52、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细胞。 53、激素原 54、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 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突触神经元)的胞体 或突起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55、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肺泡气与外界 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pulmonary gas exchange):肺泡气与肺 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56、组织呼吸(internal respiration):又称内呼吸,指 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 组织细胞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先释放入组织 液,再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之中,而毛细血管血液 中的氧也是先进入组织液后再被组织细胞摄取。 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57、胃的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食物对 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胃底和胃体肌 肉的舒张,使胃容量扩大。胃壁肌肉的这种活动 称为容受性舒张。 58、小肠的分节运动(sagmentation):分节运动主要 是小肠环形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结果。当 一段肠管充满食糜时,间隔一定距离的环形肌同 时收缩,而邻近的环形肌则舒张。将食糜分成许 多节段,随后原收缩处舒张,原舒张处收缩,使 原来的节段分成两半,而相邻两半则合成新的节 段,如此反复进行。 59、排泄(excretion):有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和机体不需要或过多的物质(包括进入体内的异 物和/或药物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称为排泄。生理学认为只有通过血液循环把被排 泄物转运到排出器官排出的过程才属排泄。 60、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由突触前神 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 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 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 质。 61、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又称 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VP),是由9个氨基酸 残基组成的肽,它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 经元的胞体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 垂体后释放的。其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 收,是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而抗利尿。 62、心音(heart sound):心动周期中,在胸壁所听 到的声音。 6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通过本身 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 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问答题: 1、生命的基本特征? 答: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繁多,各自的生理功能也不 尽相同,但生物体生命活动具有共同的特点:(一) 新陈代谢,异化作用和同化作用这两个过程相互依 存,相互协调,以确保机体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和能量交换过程中的自我更新,这现象称为新陈代 谢(metabolism),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 (二)兴奋性,动物有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 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的这 种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兴奋和抑制是机体 生命活动的一对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 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三)适应性,动物机体 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 化的特征,称为适应性(adaptation)。新陈代谢、兴 奋性和适应性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是 基础,外界环境通过兴奋性和适应性进行改变代谢过 程,以维持正常额生命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