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消费相互关系研究

投资与消费相互关系研究
投资与消费相互关系研究

投资与消费相互关系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投资率接近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点,而消费率则降为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并已连续5年下降。持续50多年的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对消费增长形成了抑制,使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受到影响,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也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加重了我国资源消耗、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增强了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严重依赖,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也造成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城乡差距扩大、劳动就业困难等经济和社会问题,使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依靠高投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不具有可持续性,这已有前车之鉴。因此,改善投资与消费关系,提高消费率,无论从目前还是长远看,都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分析了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的现状成因及其后果,并对调整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投资消费经济运行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problem of the in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urrently,the investment rate has almost reached the highest poi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 consumption rate has dropped to its lowest level since 1978, and has been declining for five consecutive years. More than 50 years of continued development mode of investment-dominated made consumption growth restrained,affected the living conditions improvement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objective of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and also led to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which has increased China’s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ergy shortag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Meanwhile, the mode made the serious reliance on export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enhanced,increased the risk of economic operation, also caused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bad debts in banks, the enlargement of financial risks, the widening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employment, all of which made the st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under threat, and went agains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Relying on high investment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ut it doesn’t have sustainability, which has been a lesson. Therefore,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and the increase of the consumption rate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he current and a long-term. This paper will expos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s causes and its consequenc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on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Key words:The investment Expense Economy moves

目录

序言 (1)

一、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2)

1.消费与投资相互对立的认识阶段 (2)

2.投资依赖于消费的初步认识阶段 (2)

3.对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全面认识阶段 (2)

二、我国消费与投资关系的现状和成因及其后果 (3)

1.我国消费与投资关系的现状 (5)

2.我国消费与投资关系失调的成因 (7)

3.投资过快增长和消费相对滞后给国民经济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8)

三.当前改善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面临的主要困难 (8)

1.投资方面 (9)

2.消费方面 (9)

四.消费与投资关系调整的思考 (9)

参考文献 (12)

致 (13)

序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基础是人口多、底子簿、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1994年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开始关注投资率与消费率比例关系问题,逐渐注意到消费率不宜过低、投资率不宜过高的问题,尤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后,纠正了单纯发展GDP的偏面观点,主张人口、经济、社会、区域、城乡、自然界和对外贸易统筹协调发展的观念,要求对于社会事业的重点短缺问题,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加强建设力度,进一步又提出构筑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今年党中央把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问题纳入了工作范畴,着重是提高低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让广大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投资与消费相互关系的研究

一.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1.消费与投资相互对立的认识阶段

在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要想增加投资,必须增加储蓄,而增加储蓄又势必减少消费。这种将消费与投资对立起来的观点后来被一些经济学家发展到了极点,竟以为消费越少越好。储蓄越多,投资也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始于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高峰并带来毁灭性后果的生产过剩危机,清楚地表明储蓄过多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不仅引起投资大规模下降,而且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2.投资依赖于消费的初步认识阶段

凯恩斯是最先对上述观点进行猛烈抨击的经济学家,在他看来,资本需求(或投资需求)最终来自消费需求,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归根结底,最终将使资本需求(或投资需求)化为乌有,因此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起着最终制约的作用。凯恩斯的认识揭示了投资需求依赖于消费需求的深层次联系,纠正了消费与投资的观点,无疑是对消费与投资关系认识的一个巨大进步。但他又认为,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可以简化为投资等于储蓄,当消费需求不足,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可以通过投资来恢复总量均衡。事实上,在消费需求不足引起大量消费品积压的情况下,不去扩大消费需求,而去扩大投资品(生产资料)需求,很容易产生总需求结构与总供给结构错位,招致滞胀危机。

3.对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全面认识阶段

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当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时,会引起直接生产这种消费品的生产部门与其有互补关系的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增加投资;消费品需求增加,在导致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形成新的投资品需求。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需要通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来得以实现。个人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增长包括对新增投资品的需求和对新增劳务的需求。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增长的拉动作用就是通过投资品生产和劳务需求的扩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的增加来实现的。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

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动力

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动力 ——中产阶层、现代女性及丁克家庭(摘要) 王月魂 汇丰银行之中国中产阶层、现代女性、丁克家庭系列研究报告揭示,他们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主要发展动力,因此进一步了解其消费模式及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成功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中产阶层、现代女性和丁克家庭 中产阶层定义为年收入介于7500美元至25000美元。据估计,2006年中国中产阶层家庭大约3500万,预计2016年将超过1亿。2006年北京、上海、广州占中产阶层几近半数。现代女性,即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专职工作、单身或已婚城市女性。2006年符合该标准的女性有1740万,预计2016年将达到3150万。丁克家庭定义为拥有中产阶层收入,已婚但无子女。2006年丁克家庭数量约60万,2016年攀升到75万,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 二、中产阶层、现代女性、丁克家庭的消费模式及生活特征 1. 购买奢侈品。绝大多数人都曾购买过奢侈品,其中以现代女性的倾向最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的高品质,其次为自我奖励,社会地位的象征名列第三位。 2. 拥有房产。77%中产阶层拥有个人住房,现代女性为85%,丁克家庭为73%。 3. 休闲活动。每周用于休闲的时间,中产阶层家庭平均为27小时,现代女性为28小时,丁克家庭无相关数据。休闲活动中最普及的是羽毛球、慢跑/散步、游泳、爬山、有氧运动及跳舞。瑜伽在现代女性中十分流行。 4. 旅游。中产阶层中28%的人在过去两年中出国一次,14%的人出国两次,11%的人出国三次或三次以上。现代女性及丁克家庭状况与之相似。旅游目的地中香港高居榜首。 5.外出就餐。中产阶层、现代女性及丁克家庭每周平均外出就餐三次。 6. 个人投资。三大主要投资手段为购房、定期存款及购买国内股票。7%的中产阶层、10%的现代女性及7%的丁克家庭签约投资顾问。半数中产阶层、现代女性及丁克家庭拥有寿险及意外保险,约半数有重大疾病保险,另外不足半数拥有车险。 中产阶层家庭资产的37%为房产,现代女性及丁克家庭的比例分别为39%和35%。不足1/3的资产为银行存款。仅有15%~16%的资产用于炒股及购买有价证券。 7. 媒体。除了日常报纸外,杂志是城市中产阶层最爱。约2/3的人每天上网查看信息。 8. 网络购物。超过1/3的中产阶层、35%的现代女性,32%的丁克家庭在过去半年中有过两到三次网上购物行为。 结论是:尽管三大族群的特征各异,但是他们已成为推动中国消费模式及生活方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原文标题: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动力——中产阶层、现代女性及丁克家庭 作者简介:王月魂(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亚太区首席经济顾问、博士) 出版物:女性生活蓝皮书《2008-2009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3)》 出版时间:2009年5月社科文献出版社 1

(完整版)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分析

本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首次将国内通常对消费者购买模式描述中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细分为“内外刺激”、“不足之感(感到需要)”、“求足之愿(产生购买动机)”三个阶段,这就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的产生过程描述得更加清晰,使营销人员更容易把握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的操作思路。 2.特别指出了对消费者的刺激除了有内、外刺激,还有主动刺激和被动刺激两种,这不仅有助于营销人员更好地找到刺激消费需求的刺激点,而且有助于营销人员树立以所发布信息是否能吸引消费者无意注意、实现对其良好被动刺激为标准来评价企业信息发布工作效果的观念,从而使企业信息发布工作能起到更好的宣传、促销效果。 3.明确提出了“购买决策(yes)”+其他条件(如:资金)→“购买行为”这一路径,这有助于营销人员树立一个营销理念:消费者即使作出了购买决策也不一定能发生购买行为,因为可能受其他条件(如资金不足)限制而最终不能执行购买决策,即不能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如果能帮助消费者解决好阻碍其购买行为发生的其他条件,则有助于消费者最终产生购买行为。如,房地产开发商发售商品房时与银行合作,为购房者提供银行按揭即是帮助消费者解决了资金问题,才促进了消费者购房行为的发生。 4.率先将“获得消费体验”作为一个独立阶段予以强调。明确指出了“获得消费体验”与“购后评价”、“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营销人员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购后评价”、“购后行为”产生的缘由,真正关心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5.进一步强调了购后行为是消费者购买行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率先将“产品处置”也纳入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中。这拓展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范围,有助于营销人员牢固树立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推动企业的营销工作。 6.本模式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规律,其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完整、细致和具体,因而更易为中国的营销人员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 总之,该模式有更强的应用性,对营销实践有更强的指导性。 二、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各阶段的内容及特点 (一)“刺激”阶段。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具体可分为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主动刺激与被动刺激。 外部刺激:指由消费者自身以外的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外部可对消费者产生刺激的因素有许多,如:产品的款式、质量、价格、服务、广告、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科技水平、地域特点、文化因素、家庭结构、居住条件、职业、收入、社会阶层、相关群体等。其中主要因素是:产品本身情况、广告、收入、相关群体等。 内部刺激:指由消费者自身内部的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刺激。内部可对消费者产生刺激的因素也有许多,如: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个性、态度、性格、气质、观点、习惯、情绪、情感、感觉、知觉等。其中主要因素是: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个性、习惯、感觉等。 主动刺激:指消费者在有意注意状态下受到的刺激。 被动刺激:指消费者在无意注意状态下受到的刺激。 该阶段的特点是:消费者所受刺激既可能是由外部因素产生的,也可能是由内部因素产生的;既可以是主动刺激,也可以是被动刺激。主动刺激、被动刺激主要反映消费者受刺激时的状态,它揭示了刺激消费者的途径;而外部刺激、内部刺激揭示了刺激消费者的许多具体刺激点,实际上它们均有可能成为消费者产生不足之感的决定因素,只是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而已。 (二)“不足之感”阶段。不足之感指消费者在受到刺激之后,产生了缺少什么并由此需要此物(商品或劳务)的感觉。此时,消费者产生了消费需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的不足之感既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还可以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消费者的不足之

弗里德曼的四种花钱方式

人世间花钱的四种方式 质检科美丹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弗里德曼写了本书,叫《自由选择》,书中他用一个矩阵,说明四种花钱和消费的形式:一,花自己的钱,为自己消费;二,花自己的钱,为别人消费;三,花别人的钱,为自己消费;四,花别人的钱,为别人消费。 弗先生认为花自己的钱自己消费是最有效的花钱方式。他认为,政府就是在花别人的钱,也就是说,政府通过征税,再将这些钱投入到公共服务当中去,如,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但由于不是花自己的钱,所以花钱的效果就不会好。他说得肯定有道理,要不然诺贝尔奖也不会给他。 先看第一种花钱和消费的方式。花自己的钱,为自己消费。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式。因为是花自己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八瓣花,一定让花出的钱取得尽可能大的价值。在集贸市场,我们会和商贩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就是明证。 再看第二种花钱和消费的方式。花自己的钱,为别人消费。这可以是请客、送礼,也可以是捐赠。请客、送礼,很多是有一定的目的,实质上带有为自己消费的成分。捐赠,有些精明的商人是在借此做广告,当然,更多是在扶贫济困。但这种方式,不会是我们花钱和消费的常态。 第三种花钱和消费的方式。花别人的钱,为自己消费。有被请和收礼,更主要是花公款(不是自己的钱)消费。这种方式,我想各国

各地都存在,只不过,我们这里尤为普遍和常见。不是自己的钱,花起来,会怎样?傻子都知道,不算计,不心疼。只要看看那些盛宴,那些豪赌,那些富丽堂皇的办公楼,那些“出国考察”,那些专挑风景区召开的“会议”----这和道德无关。指望用道德解决,没门。只要是花别人的钱,且花起来没人管,一定会是随心所欲肆无忌惮。 第四种花钱和消费的方式。花别人的钱,为别人消费。主要是花公款,用于公共服务和救济某些人。弗先生对这样的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那些官僚在使用这样的钱时,会有施舍的感觉,而那些得到救济的人也会因此习惯于依赖,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的情况,我们再熟悉不过。遇到事,我们很习惯等着政府伸手,等着“上级”帮忙,一旦伸了手,帮了忙,我们就会千恩万谢,感谢这感谢那的。孰不知,那钱就是我们自己的,政府不会变出钱来。我得到救济,是因为有另外和我一样的人做了奉献。可惜,这样浅显的道理,我们一直不能说清楚。 按照弗先生的意思,最理想的花钱和消费的方式,就是第一种,花自己的钱,为自己消费。因为这是最有效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只能想想,怎样让花别人的钱为自己消费和为别人消费也能更有效。方法也是有的,就是这“别人”,不应该是虚无的,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就是我们渐渐熟悉起来的一个名称——纳税人,是共和国的主人,全体人民。 简单说,就是,在花“别人”钱的时候,应该是“别人”说了算,最起码,要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英文摘要————————————————————2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2 1 消费问题——————————————————2 2 消费与经济增长———————————————3 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3 1 、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 2 、消费模型—————————————————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 1 、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 2 、贡献率分析————————————————10 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 六、结束语————————————————————13参考文献—————————————————————13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 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恩格尔系数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6114458.html,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者:杜亚丽,孟耀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02期 〔摘要〕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的讨论热点,两者相互制约又互为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两者要相互促进。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出现了失调现象,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0)02-0044-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投资与消费在经济运行中必须保持均衡,这是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互制约、互为条件。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 应增长为保证;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的增长来实现,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然而近几年来,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缓慢,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对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 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近年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 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等经济学家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例标准应该是在工业化初期(人均GDP达到140美元)达到15%∶85%,在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达到560美元)达到20%∶80%,在工业化末期(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达到23%∶。而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我国自1988以来的投资和消费的比率却远远高于以上标准,甚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末期的水平。1999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07年已经到而投资率除1993—1995年有所波动外,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都保持在40%以上。 (二)导致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消费养老的发展理念及其模式研究

消费养老的发展理念及其 模式研究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消费养老的发展理念及其模式研究(“消费-投资-养老模式”课题组) --以上海“我爱我买”电子商务平台的实践为案例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分析 2007年以来,上海家帝豪电子商务公司搭建的“我爱我买”电子商务平台一直在探索消费养老的企业发展理念和运营模式。特别是以其母公司上海家帝豪集团公司生产的4款保健养生产品销售为主体,在实践消费资本化理念及其电子商务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在业内形成一定影响。但是,客观上讲,包括上海家帝豪电子商务公司已经碰到并将可能继续碰到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许可问题,也已经碰到并将继续碰到是否能够长期获得社会认同及其长期信用的问题,还已经碰到并且继续碰到企业发展转型所必然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重大问题。因此,以上海家帝豪集团公司以及其“我爱我买”电子商务平台为案例,认真总结已有的做法并且深刻思考面临的重大困难和问题非常必要,也很及时,有利于这类企业的长期稳定、快速安全地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在我国拓展出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或者说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消费资本化路径和企业经营模式。 1、我国现行养老模式及其养老资金来源与消费养老模式的实践价值 基于特殊国情背景下的人口政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过早地遭遇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从而导致我国现有1300多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养老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且收入不稳定以及个人社会保障帐户不充实等情况非常严重,如期不能尽快

改善可能将成为影响我国养老工作的重大制约因素,以及成为保障养老安全的重大隐患。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单位养老和社会(社区)养老三种基本类型,其中家庭养老是主要模式。与上述三类基本模式相对应,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资金来源也分别来自于家庭自筹(即个人储蓄包括子女提供的资金)、单位补助和政府补贴,社会资助三大类。同时,也包括各类商业养老保险这一补充渠道(但是从性质上讲,这一类资金来源的源头仍然是家庭自筹资金和单位补助)。 根据我国国情,在养老及其资金保障的问题上,可能存在着如下发展趋势(也是主要特点):第一,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仍然是我国实现养老保障的主体模式,因此家庭各成员长期积累的自筹资金则将是养老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 第二,单位养老将随着我国深化社会保险制度及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而将发生重大变化,各类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等,甚至包括政府公务机构)现在承担的离退休员工统一养老任务将逐步从以单位为主转移到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养老模式为主上来。这样,相应的养老资金来源也将会从单位划转当地政府统筹使用,而这一块养老资金的供给将不再与单位职工的工资基数或者单位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从而使得现有单位职工的养老资金筹措转换为更加稳定更加公平的模式。 第三,社会养老将会逐步多样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各类社会养老机构的福利水平、服务质量、居住安全、性价比等等都将成为其竞争老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由此可见,投资是国民经济增民经济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动力之一,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是扩大投资赖以存在的基础,对投资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投资经济增长 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含义。投资就是资本的使用和配置,它是一个变量运动和增值的过程。投资时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垫付货币和其他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为了强调投资与资本的联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投资进行了定义:“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投资总是指实际资本的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也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经济学家对此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关于“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GNP)的增加”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做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提供给居民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和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投资的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即投资需求效应和投资供给效应来实现的。在投资过程中和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运用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电力、水泥、钢材、电力等,从而导致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大量需求,引起国民经济中需求总量的增加,推动相应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投资的供给效应表现为投资项目建成后投入使用,会扩大社会的生产能力,从而给社会生产处更多的产品,导致国民经济供给总量的增加,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会促进经济增长,又会诱发经济波动,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投资像细线能拉不能推。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要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扩大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也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投资的项目或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短期的需求效应,即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增长能够直接拉动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总产出水平的增长。二是长期的供给效应,也就是从供给方面来说,投资可以形成新的后续生产能力,并且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投资不但创造了当年国民经济总需求而且增加了下一年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均表明,要想持续扩大社会再生产,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改善劳动手段和提高技术水平。我国的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近年来的投资率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表明:我国投资率80年代前期34.1%,后期增加到36.8%,90年代的平均水平为38.6%,2001年投资贡献率为46%左右,2002年提高到70%,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国经济增长已离不开投资的贡献。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增长才能给扩大投资提供坚实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了无源之水。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使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现实中必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合理途径从而发挥投资的积极作用。首先,现阶段我国的众多小型企业以及个人为了盈利投资的方式呈现出不科学性和盲目性导致经济的不正常发展,所以解决投资的盲目性从而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现阶段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的剧烈波

顾客感知价值_顾客满意和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述评

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行为倾向的 关系研究述评 白琳 (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摘要:本文介绍了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行为倾向的概念内涵和三者关系研究的4种模 型,并针对这4种模型介绍了国外相应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造成差 异性结论的原因。 关键词: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行为倾向 引言 近些年,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行为倾向三者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Ostrom和Iacobucci(1995)指出:“把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行为倾向这些消费者判断同时放在一个研究构架中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关注度的提高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该研究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况,但同时也由于信念、理论研究背景和实践背景的不同,学者们在提出架构的时候就己经有先入之见,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相应的,构建的模型也就倾向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差异甚至相悖,也产生了很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Spiteri&Dion,2004)。Cronin (2000)认为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其实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研究不同,结论自然也大相径庭。其实一种结论要提升到理论的层次,要具有普遍意义,必然经过各种不同情况的检验,学者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做实证是对一种营销理论发展完善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极有可能在各类行业中驱动消费者的动因本来就不同,这也有待于各行各业的实证检验。目前国内学者还较少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既缺乏理论的探讨,也鲜有实证的验证,因此本文在对其概念内涵简单介绍的基础之上,对其理论系统和实证研究的不同观点和成果进行梳理,供国内学者参考,以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借鉴的作用。 理论背景和概念内涵 1、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和企业经营者的高度关注,为顾客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感知价值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源泉(Gale,1994;Woodruff,1997;Slater&Narver,2000)。其实早在1985年Porter就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买方价值链”的概念,并指出企业为买方创造的价值如果要得到溢价的回报,它必须为买方所觉察,虽然Porter并没有给出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但已可见最初 收稿日期:2007-05-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860007);安徽大学人才队伍建设项目(02203104)。 作者简介:白琳,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分析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分析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促进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深入研究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比例关系,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 (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XX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下降到%)。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20XX年为∶38,“九五”期间(1996~20XX年)这一比例平均为∶,其中1999年为∶,20XX年为∶;“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 总额减少,分母缩小)。尽管1999、20XX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总的看,这种变化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变化轨迹渐趋平稳。 改革开放开始时,人们对以往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发

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分析

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分析 由于互联网商务的出现,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者的地位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互联网迅速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者主权地位的提高;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化。 (一)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网络用户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决定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要做好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对网络消费者的群体特征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网络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交织的世界,消费品市场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范围全球化、产品的设计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整个市场营销又回到了个性化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小的消费市场,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 2、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 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个性消费使网络消费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对于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即便在同一需求层次上,他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网络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国别、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因而会产生明显的需求差异性。 3、消费的主动性增强 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消费的风险感随着选择的增多而上升。在许多大额或高档的消费中,消费者往往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或许这种分析、比较不是很充分和合理,但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心理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或减少购买后产生的后悔感,增加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4、消费者与厂家、商家的互动意识增强 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由生产者、商业机构和消费者组成,其中商业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自己的消费需求。而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能直接参与到生产和流通中来,与生产者直接进行沟通,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5、追求方便的消费过程 在网上购物,除了能够完成实际的购物需求以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能得到许多信息,并得到在各种传统商店没有的乐趣。今天,人们对现实消费过程出现了两种追求的趋势: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程度高的消费者以方便性购买为目标,他们追求的是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寻找生活的乐趣。今后,这两种相反的消费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 6、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理性化 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消费者会利用在网上得到的信息对商品进行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对企事业单位的采购人员来说,可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计算程序,迅速比较进货价格、运输费用、优惠、折扣、时间效率等综合指标,最终选择有利的进货渠道和途径。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 工业革命以来,艺术设计的理论不断在发展,其中“消费主义设计”理论对艺术设计的深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理性、科学、健康的消费观的倡导,该理论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艺术设计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而艺术设计与消费观念的关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心理活动就是极其微妙的,也就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与个人的偏爱而不同,但她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就是包装,好的包装可以促进消费,反之则会影响消费。 其实包装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商品,其次就是美化商品与传达相关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生活上的温饱,对商品也就是越来越挑剔,包括注重商品的外包装。好的包装设计除了要解决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外,还要着重研究消费心理,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才能使该产品从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效果。商品包装已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则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研究其与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必然。 1消费动机 商品包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制定商品包装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就应该就是这个目的。其次,即使消费者不准备购买此种商品,也应使她们对该产品的品牌、包装与商标以及生产厂家产生良好的印象。 消费者决定买东西的行动就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们的行动一般都就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就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行动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就是因为她们需要这种商品。 动机就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就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行动的动机。需要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体验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健康美丽,但就是如果没有出现抗皱美容霜之类的化妆品,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

经济周期视野下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优化

经济周期视野下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优化 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之一,当前各国都通过优化该比例来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可持续增长。借助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把兼顾相对静态和相对动态的AMSZ准则进行了拓展,从经济周期的阶段进行了分析,解决了投资视角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如何联系时间性和参照物的问题。在相对静态分析中,由于主要考虑参照经济平均,因此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无法解释经济变动的现实,而在拓展了的AMSZ准则下进行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分析中,经济动态效率和经济稳定可持续要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进行逆周期的优化。因此,一个有为政府应该借助逆周期协调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比例关系。 标签:投资与消费比例;逆周期优化;AMSZ准则;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之一,保证二者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对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郭克莎,2009)。调整好投资、消费的结构,处理好两者比例关系,采取最优的方式来增投资、促消费,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保证扩大投资与消费的有效性,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就确定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而言,众多理论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相对静态和相对动态两种主要观点。相对静态的观点认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值,或者是一定的区间。Chenery and Syrquin(1975)认为投资率和消费率在各国发展的每个阶段中趋于稳定。Franco M. and Richand B.(1953)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和Milton Friedman(1956)提出的跨时最优消费模型都倾向于把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看作一个常数比例。从现有研究看,中国的经济学者也有类似观点(陈梦根,2014)。 在相对静态的观点之外,更多的观点是从相对动态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会受到时间变化而影响。Ramsey(1928)的消费—投资最优比例模型认为资本边际产量与时间偏好率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现期消费或远期消费。Nakamura and Small(2007)在Hall(1978)的基础上,给出了消费决定的随机游走假说,认为投资与消费比例变化并非一成不变。Solow(2000)、林琼慧(2007)、龚志民,赵昆(2009)也认为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消费与投资可能呈现出相互推动、共同上扬的动态平衡局面。 从中国和世界经济情况来看,无论是相对静态,还是相对动态的观点都存在一定背离。一种既兼顾相对静态和相对动态的,从经济效率切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分析的理论成为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学界主要在Phelps(1961;1965)提出的“经济增长黄金律”和三种评估经济动态效率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发展,构建了一系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的理论关系,并试图运用前者对于后

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4P、4C、4R、4I

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4P、4C、4R、4I 4P理论 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 由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1960年提出,“它的伟大在于它把营销简化并便于记忆和传播”。 产品包含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延伸产品。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 价格的制定手段很多,竞争比较法、成本加成法、目标利润法、市场空隙法,这些方法的目标是使产品成为可交换的商品。企业以盈利为目标,所以定价要具有兼顾销售效率和企业效益的双重考虑,打价格战是一种定价和竞争策略,但价格低并非总是凑效,曾经就有一个朋友,面临玉兰油的同一个产品在两个不同商家销售价格不同的购买选择,一家是按全价销售,另一个则是八折销售。结果却是选择了原价购买。信息不对称,使价格中蕴涵了太多的附加臆测信息,品质、期限、真伪、质量、效用,价格不仅与产品本身相关联,也与品牌的附加内涵和价值相关联,与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关联,与所选择的购物场所的信誉相联系。 传统意义的促销是人员推广、广告、攻关活动和销售促进。这些方式在营销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渠道是产品从生产方到消费者终端所经历的销售路径。普通消费品会经过代理商、批发商、商场或零店的环节。B2C模式中也有电话直销、电视直销、网络直销、人员直销、专卖店直销等模式。直销模式大大缩减了从厂家到买家的中间环节,将中间利润让渡给消费者或作为新的营销模式所产生的额外费用的补偿。B2B模式中也可能采取厂家对厂家的直接销售或选取代理商的中间销售模式。 4P’s之后,因为服务业在70年代迅速发展,有学者又增加了第5个“P”,即“人”(Peopl e);又因为包装在包装消费品营销中的重要意义,而使“包装”(Packaging)成为又一个“P”;7 0年代,“营销管理之父”科特勒在强调“大营销”的时候,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 lications)和政治(Politics)。当营销战略计划受得重要的时候,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计划中的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即细分(Segmentation)、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营销组合演变成了12P’s。但4P’s依然作为营销基础工具,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C理论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英文摘要————————————————————2 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2 1消费问题——————————————————2 2消费与经济增长———————————————3 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3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 2 、消费模型—————————————————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 2、贡献率分析————————————————10 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 六、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 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 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恩格尔系数消费模型

中西方消费的差异及营销模式

中西方消费的差异及营销模式西方国家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西方以美国为代表,中方以中国为代表。中国具有6千年悠久历史;而作为西方代表的美国仅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经济发展却已经超出了中国几百年。每个炎黄子孙恐怕都会扪心自问,这是为什么?难道中国人不聪明吗?不是!中国人的聪明劲儿名列世界前茅,仅次于犹太人,因为犹太人领导美国,就像耗子和大象,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美国和以色列那样迅速崛起,发展起来呢?为什么中国就不能领导美国呢?说到底还是消费理念的差别。 说到此大多数,或者至少最窄小的一部分人会感到诧异(最窄小从语言结构上看起来别扭,倒退几十年,几百年可以算作一个病句,可如今火起来了!是我王哥发明的。楔子),难道中国人是傻~,愣头青不成,中国人有钱不会花?中国人是守财奴!说到点子上了。美国人是花钱鬼;中国人是守财奴! 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才是更道理。“长江后浪推前浪,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如果我在10年前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时听他的一句话,我现在就是百万富翁。中国人管这种情形叫假设,学过英语的人知道,在英语里叫虚拟语气,就是指过去能够实现而没有实现,而在将来又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儿子说,趁你现在还有几个破钱,赶紧买套门市房,然后用门市房房照作抵押,去银行贷款,再买一套门市房,然后用买的门市房房照作抵押,再买一套门市房……就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十年后你就是个百万富翁。我没有这么做。所以我是个“足赤”的穷光蛋了!反正睡觉倒踏实,不用惦记着别人来偷,来抢,到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份上,何惧之有?现在金融政策变了,不能也不允许那样投机取巧了,时过境迁,噬脐莫及了。 所以说消费理念代表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美国人会享受,知道怎么享受;会消费,知道怎么消费。美国人天生会花钱、做爱,而中国人天生会做爱而不会花钱!美国人最广大多数会开汽车,成年后就会贷款买房子,即便死了,也享受一生;中国人会攒钱,考虑“过河”,“爬坡”(有病又灾,儿女结婚或上大学)。美国人儿女成年后就不再管了,包括经济上的支持,认为继承或者受赠是耻辱的;而中国人就相反了,中国人管自己的儿女管到老,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解释

报告出处: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朱瑞庭博士发布日期:2002-12-26 本篇报告已被阅读 156 次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个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常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小的决策行为,它们分别是产品(品牌)的选择、商店的选择、购买时间的选择、购买数量/金额以及购买频率的选择等等。在这些决策行为当中,对制造商而言具有重要影响的显然是消费者产品(品牌)的选择行为,而对零售商来说则关心消费者会在什么场所购买满足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这两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又通常和他的信息行为(有关产品、商店等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及储存)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中又包括对其媒体接触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另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还和购买的对象有关,这里需要就日常生活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别加以研究。 西方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自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就非常深入,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基于篇幅的原因,下面仅对其中最新的几个理论分别做一概括性的介绍。在具体的分析中将不会特别指出是属于消费者哪一类购买决策行为,论述本身则主要围绕零售商来进行。另外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就私人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行为而言,而且假定私人消费者本身和购买决策者的身份是一致的。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作为新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市场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突出表现在市场信息的失衡和不完整上。比如就消费者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而言,商家只能部分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愿望,而消费者往往无法完整掌握产品(质量、价格等)和商家的信息。信息的失衡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会带来影响,通常所有的参与者都会通过自身的信息行为,来努力打破这种失衡状态,在这一过程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同时具备信息的搜集者和提供者两种角色。出于市场竞争和商业秘密的考虑,有的参与者(如商家)会有意隐瞒或发布信息,对消费者而言,他的信息行为的目的只是在于消除心中的不安全感。所以他对制造商和零售商提出的要求就是,向其提供在购买决策过程中需要的真实的有关产品及商家的信息。 要消除消费者的这种不安全感,除了消费者自身积极的信息行为之外,制造商和零售商也具有广泛的营销工具和手段。就零售商而言,比如它就可以借助制造商的品牌策略来减轻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实证调查已经证实,消费者可以把对品牌的信任转化成对商家的信任,如果这一商家经营该品牌的话。当然商家绝对不能依赖于制造商的品牌策略,相反它自身也必须通过完整的营销组合来达到消除消费者不安全感的目的,特别是消费者对商家本身的不安全感。比如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完善的售后服务、对消费者投诉的快速处理、定期不定期的减价促销、客观真实的广告宣传、亲切可信的现场咨询服务等等,都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不安全感。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行为科学解释 在行为科学当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被当成是一个决策过程来加以描述和解释。这一决策过程的部分内容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比如消费者的社会统计特征、消费者买或者不买的行为以及消费者购买的具体产品等等。但是消费者真正的购买决策是在消费者复杂的“内在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