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

到更多的实惠。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以前展

开热烈的讨论,对于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促进经济走上良性

发展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新阶段,深入研究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其中

的比例关系,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

重拉动,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

(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

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

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01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对

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83.2%下降到59.8%)。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

例关系,2001年为59.8∶38,“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比例平均为59.5∶37.5,其中1999年为60.2∶37.1,2000年为

61.1∶36.4;“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58.7∶40.3,“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63.4∶36.7,“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66.1∶34.5(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

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总额减少,分母缩小)。尽管1999、2000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

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总的看,这种变化

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

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

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1978年以后,随

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投资率

和消费率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变化轨迹渐趋平稳。

改革开放开始时,人们对以往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

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消费率从1978年的62%上升到1981年

的67.5%,达到最近20多年来的最高值,这种上升或许带有一定的“矫正”性质。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也反复出现过投资过热和消费

偏冷,但投资率和消费率偏离趋势值的幅度明显小于改革开放以前。90

年代中期以后投资率小幅度下降(由1995年的40.8%下降为2001年的38%),而消费率则稳步提升(同期由57.5%%上升为59.8%)。这种小幅度

变动与趋势线基本重合,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反复出现

的大起大落。

(二)在国际比较中我国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

对投资率的国际比较表明,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是明显偏高的。根据世

界银行数据(本文所引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2000年的数据,

均出自《世界发展报告2001/2002》,其中关于中国的数据与我国统计年鉴的计算结果有一个百分点左右的误差。但为统一比较口径,凡引

用世界银行数据,均不做改动),2000年,我国投资率高达38%,世界平

均为23%,低收入国家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其中,下中等收入国

家为27%,上中等收入国家为23%),高收入国家为22%。在世界银行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投资率达到或超过中国的国家仅有少数几个,分别为:阿塞拜疆(投资率46%,但贸易逆差率即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达34%),

厄立特里亚(投资率39%,贸易逆差率高达82%),莱索托(投资率47%,贸

易逆差率也高达82%),尼加拉瓜(投资率38%,贸易逆差率高达41%),土

库曼斯坦(投资率46%,贸易逆差率为20%)。这5个国家投资率达到或

超过中国,主要是因为贸易逆差过大,缩小了GDP这个分母,使得投资率

看起来很高,实际上低于我国,因为我国38%的投资率是以贸易顺差为基础的。2000年以贸易顺差为基础而投资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主要是分布在我国周边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例如新加坡,投资率为31%;韩国投

资率为31%;马来西亚投资率为26%;此外,发达国家日本的投资率也达

到26%的较高水平。

对最终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显示,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则是明显偏低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0%,世界平均水平

为77%,低收入国家为80%,下中等收入国家为6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8%,高收入国家为78%。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最终消费率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8个百分

点的差距。

二、我国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1997年以来政府投资率上升比较明显,但仍低于一些亚洲国家;非政府投资率近10年

来逐年下降,2001年开始回升

在投资构成中,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是一对重要的比例关系。两者

在GDP中各自所占比重及其消长,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市场化改革

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民间投资的成长状况,以及经济内在的自主增

长能力是否增强。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部分重大基础工业项目、区域开发、生态保护、国土整治、国防、航天和高新技术开发等领域。一般而言,因为存有“市场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进一步说,我国是发展

中大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当落后,地区差距极大,需要政府投资来缓解“瓶颈”制约,对促进工业化进

程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也需要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

地区协调发展。此外,我国尚处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抵御外部经济金融危机冲击的力量比较薄弱,适当的政府投资有助

于调节社会总供求,防止经济下滑。

对近10年来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政府投资率处于逐年上升态势,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1年的3.8%;分段来看,1992~1997年

政府投资率维持在2.3~3.1%,1998年以来达到3.4~3.8%。政府投资率的这种上升,反映了上面所提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投资的需求;特别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趋势的影响,我国连续数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扩大政府直接投资,必然会促使政府投资率提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政府投资率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挤出民间投资,因为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一些重大项目,亦即私人资本和其他民间投资主体通常不愿涉足的领域,实际上对民间投资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带动效应。

投资率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政府投资率指资本形成额中政府部门投资占GDP的比重,政府部门投资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一章中的资金流量表;非政府投资率=(资本形成额-政府部门投资额)/GDP。

在国际比较中,我国的政府投资率低于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要高一些。例如,1996年,韩国的政府投资率为5.5%,巴基斯坦的政府投资率为2.6%(1997年),美国为1.7%,加拿大为2.2%(1997年),德国为2.2%,意大利为1.3%,荷兰为2.4%(1995年),英国为

0.8%(王召同志根据1999、2002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数据计算)。中国1996年的政府投资率为2.7%,与巴基斯坦大体相当,显著低于韩国(即使中国2001年政府投资率上升到3.8%,也仍然低于韩国1996年的水平)。与上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投资率明显高于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略高于荷兰、加拿大和德国。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阶段,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应当说是正常的。在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亚洲国家中,我国的政府投资率则不能算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的。巴基斯坦的政府投资率与我国接近,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更是大大高于我国,这说明政府投资率的高低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道路。事实上,在政府投资率为既定的前提下,关键在于政府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如果政府投资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这样就有利于带动而不是排斥非政府投资的增长,也表明政府合理地行使了经济职能。

1992~2001年,我国的非政府投资率呈现出急剧上升———逐渐回落———缓慢回升的轨迹。先是由1992年的35%跃升为次年的40.7%,其后逐年回落为2000年的32.8%,到2001年间回升为34.2%,但仍然低于1992~1997年间的每一年。这种变化轨迹反映的事实是,90年代初期

开始的投资过热迅速引致通货膨胀,迫使国家采取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逐渐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在这一过程中,整个投资率和非政府投资率的下降,都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无疑问应当以非政府投资为主,充分发挥各类民间投资的活力,但并不意味着非政府投资比率越高越合理。一些论者经常用90年代中期以前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来对照说明近几年民间投资的乏力。事实上,这种简单类比是存有明显漏洞的。主要是因为,很难用投资过热时期较高的非政府投资比率或增速作为理想的参照系,来判断现在的这一比率是否偏低,否则容易引起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从发展趋势看,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建设国债发行规

模将逐步减少,今后政府投资率会相对应有所回落。另一方面,随着鼓

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实,包括各类民间投资主体在内的非政府投资日趋活跃,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投资正在加速成长,对全社会投资

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非政府投资率将会继续回升。

三、我国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大于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低于同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水准更为明显

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两者在GDP中所占比重是最终

消费内部一对重要的比例关系。分析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有助于看清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也有助于分析政府规模是否过大。我国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的消费指出,包括国防、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以及向住户以免费或低

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适度的政府消费是维护社会经济

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也是扩大内需、调节景气周期的重要手段。1992~200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1.7%降为59.8%,下降1.9个百分点;

政府消费率由13.5%降为13.2%,仅下降0.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由48.2%降为46.6%,下降1.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大于政府消费率。近10年来,政府消费率虽然在90年代中期降低到11.5%左右,但是到2001年已接近恢复到1992年的水平;而居民消费率与1992年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政府消费率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大大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从一定年份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年,我国政府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11%,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1%,下中等收入国家为12%,上中等收入国家为13%,高收入国家为16%,世界平均为15%。以各国较长时间的平均数做比较,我国的政府消费率也偏低。美国90年代政府消费率平均为16%,西欧和加拿大一般为20%左右,北欧福利国家通常更高,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消费率也相当高,例如南非在19%左右,以色列接近30%,沙特阿拉伯平均为30%。国外学者对118个国家1960~1985年数据的一项研究表明,以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表示政府最优规模,这些国家的政府最优规模平均为23%;其中,非洲为20%,北美洲为16%,南美洲为33%,欧洲为18%,而亚洲为25%(引自北师大资源和经济管理研究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年》)。换言之,在这样的政府消费水平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产生最优效果,而又可以避免政府规模过度膨胀。相比之下,我国90年代政府消费率平均仅为12%左右,明显低于上述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如果政府消费率持续偏低,将难以满足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越来越大的需求。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不仅最终消费率偏低,而且其中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状况更为突出。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仅占GDP的49%,全球平均为62%,低收入国家为69%,中等收入国家为62%(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6%,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62%;一些人口大国的这一比重也都高于中国,如美国为67%,日本为61%,印度为68%。与国际上的同口径指标相比,目前我

国家庭消费率明显地偏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

的平均水平,与同样经济发展水准的印度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四、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解释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

的成因和机理,预测投资和消费关系的未来变化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是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的根本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升,消费水

平增速位居世界前列,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过渡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居民消费从注重消费品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活质量的提。1978~2000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9.2%和49.1%,总体低

于50%,这是小康生活的一个特点。近些年来,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在加快。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在客观上要求最终消费率适当上升和投资率相对应下降,使投资和消费保持一个相对协调的比例关系。如果投资率长期偏高而消费率长期偏低,将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不利于发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潜

力还很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

(二)国内较高的储蓄率,支撑着我国投资率在相当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而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制约着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是具有高储蓄传统的国家,1992~1998年,我国总储蓄率(总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稳定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低储蓄传统形成鲜明对照(例如美国的总

储蓄率为15%,而居民储蓄率仅为5%)。高储蓄是高投资的基础,因此同期我国的投资率平均为40%左右,也远远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我

国总储蓄主要来源于居民储蓄。在1992~1998年的总储蓄构成中,住

户部门平均占53%,非金融企业占32.2%,金融机构占1%,政府部门占13.8%。我国总投资绝大多数是非金融企业完成的。在资本形成总额中,

住户部门平均占14.4%,非金融企业平均占比高达77%,金融机构占0.6%,政府部门占7.9%(引自郭浩:《对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财经科学》2001年第4期)。我国总储蓄构成和总投资构成的对比表明,住户

部门是最大的资金盈余部门,为企业部门投资提供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为全部资本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条件。在进行国际比较时,我国

投资率之所以显得偏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较高的国内储蓄水平,特别是较高的居民储蓄。很多亚洲国家也有高储蓄的传统,象韩国、新加坡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2000年的投资率仍然高达31%,作为发

达国家的日本投资率仍然处于26%的较高水平,这不能不说与它们较高

的国内储蓄水平有很大关系。

在居民收入水平为既定的前提下,储蓄倾向(即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越高,消费倾向(即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相对便会越低,并导致

最终消费率下降;如果居民储蓄倾向降低,而消费倾向提升,则其投资率

会下降到较低水平,而导致相对应较高的最终消费率。90年代以来,我

国居民消费倾向逐步下降,并出现消费增幅放缓的趋势。199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0.847下降为0.774,农村居民的平均

消费倾向由0.85下降到0.74;同期,储蓄倾向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储蓄

年均增长23.7%,而居民消费支出年均仅增长12.9%(引自祁京梅:《2003:我国消费渐入快车道》,《经济日报》2003年1月21日)。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支出增长放缓的态势,如果持续下去,势必使

储蓄倾向过度提升,对投资和消费的合理变化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居

民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的协调变动,对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调整是

至关重要的。

(三)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特点,对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具有重要

制约作用

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

必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投资率会出现上升———下降———稳定的变

动轨迹,消费率则相对应表现为下降———上升———稳定的趋势。当

居民消费由基本生存必需品为主转向工业品为主时,第二产业在GDP中

的比重将会上升,进而导致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当居民消费转向

服务类产品为主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则会提升,并引起投资率

下降和消费率上升。在经济发达阶段,工业化完成,第三产业比重超过

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将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结

构的高加工度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加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

特征。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第二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较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生

产过程更为复杂,需要大规模投资;而第三产业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需

要投资量较少。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工业比重高而服务业比重低的结构

性特点,以及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客观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

投资率可能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时,消费率

还要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不大可能迅速上升到较高水平,而可能表

现为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并基本完成后,第

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投资率的下降将会比较明显,相对应地

为消费率的上升留下较大余地。

(四)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对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合理

消长具有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国家集

中配置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为特征,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向投资支出和重工业倾斜,而消费支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

关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则得不到充足的发展资源。经济增长方式相对

应地表现为以投资饥渴、数量扩张、速度推动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

因而,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也往往在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被迫压缩投资的情况下,消费才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重

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

渐向企业和居民个人倾斜;经济增长方式随之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

结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集约型增长。因为这种转换是带有根本性的变

化,其过程难免会出现一定波折,所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也难免出现新的不协调。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的情况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总体上处于相对平稳协调的变动态势。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违背客观规律的人为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干扰将越来越弱化,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有可能逐步遵循经济内在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沿着相对协调的轨道消长变化。

(五)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从经济运行机制内部促进投资率和消费率合理变动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调节投资和消费关系的机制发生积极变化,是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趋于稳定的重要体制原因。从宏观调节机制看,随着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以间接调节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针对投资和消费波动所采取的宏观调节措施,有可能更多地借鉴市场经济的通行做法。从微观运行机制看,一方面,非政府的投资主体在全社会投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由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自主地进行投资决策,尤其是各类非国有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各类非政府投资主体的发育成长,必然促使政府投资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越来越集中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进而促使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的分工趋向合理。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越是深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调节机制越是完善,越有利于投资和消费之间形成比较合理的关系。

五、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趋势预测

预测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经济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效益型转换,社会各阶层将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改进和增强。从投资和消费的角度看,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主要体

现为政府消费支出的增加而不是政府投资的增加,非公共领域的投资基

本由企业和个人进行。这是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的重要前提。

(二)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最关键的标志将是第一产业

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增加

值和就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我国现在的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和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提升空间很小。产业结构升

级将主要表现为:工业内部进一步高加工度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

快发展,生产要素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加速流动,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根据1952~2001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历史数

据进行外推,到2020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基本稳定在2001年的

趋势值水平(39∶61),但是如果未来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明显超过

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消费率可能会提升,而投资率会相对应降低。

(三)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将保持较长时间,但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储

蓄率可能逐步下降,并导致投资率降低。据相关预测(李善同、侯永志、翟凡:《未来5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预测》,载于王梦奎、陆百甫、卢中原等著《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2002年12

月),2000~2010年,因为适龄劳动力持续增长,养老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国民储蓄率保持高水平,投资率可能保持在35~40%;以后因为适龄劳动力增长放慢,老龄人口增加,养老负担加重,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投

资率将逐步降低,到2020年可能降低到35%以下。

(四)与目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以及各国普遍情况相比,我国投

资率偏高而最终消费率偏低,其中居民消费率偏低尤为突出,这种差距

表明我国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可能余地。例如,到2020年,我国居民

最终消费率可能由2000年的48%逐步提升到60%左右,即介于2000年

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56%)和世界平均水平(62%)之间;我国的政

府消费率可能保持在2000年下中等收入国家12%的平均水平;相对应地我国投资率则可能降低为30%左右,这仍然高于2000年下中等收入国家25%的平均水平,但是同其中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31%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趋势的影响,预计到

2020年,投资率可能下降为30~35%,其中政府投资率可能为1~2%,非

政府投资率可能为30%以上;最终消费率可能上升为70%左右,其中居民

消费率可能为60%左右,政府消费率可能为10%左右。

六、政策建议

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涉及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政府职

能转换和微观运行机制诸多方面,关键是应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主要

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促使投资和消费按内在发展趋势协调变动。

(一)遵循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规律,引导投资方向和优化

投资结构。国家应当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升级的需要,运

用规划、政策和信息发布等手段,引导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各类投资

主体应当以市场导向为主要依据,关注政策导向,优化投资资源的配置。要在结构优化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投资率,避免单纯的投资规模扩张。

(二)政府所承担的一般经济建设职能要进一步向公共服务职能转换。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投资要基本退出一般竞争

性领域,尽可能削减政府投资所担负的一般经济建设职能,保留必要的

公共投资。而且,公共服务职能由政府投资所实施的部分也应当尽量减少,而转向主要由政府最终消费来体现。

(三)扩大非国有企业和个人等国内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为各类非政

府投资主体创造平等竞争条件。应当加快促进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

的制度建设,包括财产保护、税收、政府规制、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方面

的制度。政府对全社会投资波动的调节,应当主要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

(四)提升最终消费率,重点在于提升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适

应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工业品消费和服

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考虑到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

升的情况,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居民增加即期消费。进一步

扩大消费信贷,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清理限制消费的政策,改善消

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五)政府最终消费率应当保持稳定。为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公共服

务持续增长的需求,政府消费支出有必要随GDP增长而相对应增加,但

政府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宜过快上升,以免影响居民消费率的提升。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新零售的八大发展趋势与五新特点

新零售的八大发展趋势及五新特点 现在小卖家们总是倾向在研究流量、转化、直通车这方面的东西,想当然的认为阿里天天喊着的行业趋势跟自己没关系或关系不大,可实际关系大着。作为小卖家,只有跟对趋势,才能事半功倍,不至于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以2017年为新零售元年,未来的商业形态将出现厚利,消费的精准化,资产证券化等八大特征。 其实商业的本质很简单,就是给客户提供独有价值的服务或产品,同时实现收益。获得收益的多少,只取决于提供价值的大小,和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关。商业正在越来越接近这个逻辑。 未来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并进一步深化、升级。 泛零售领域未来8大趋势

趋势1:结合“新零售”产生“新物种” 从消费结构升级讲,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同时,“新零售”与重点消费领域跨界、融合生成“新物种”是必然趋势,也代表着新的消费域和消费模式的产生。 购物中心里的凯撒旅游体验店则不单单是开了个店铺,而是旅游业与零售空间的跨界体验;微整形、月子会馆、中医馆等医美健康与购物中心结合而成就消费新生态;来跑吧进入购物中心结出全民体育跨界消费的新果实。 凡此种种,行业升级与“新零售”融合产生的消费“新物种”代表着未来发展的大机遇。 趋势2:“生活方式”既是先导亦蕴含最大能量 消费领域首当其冲的升级方向当是“生活方式型”,同时由于生活方式与人的物质、精神关联的深度和广度,亦蕴含了未来发展的最大能量。人的诉求是动态延续的,而人的生活方式是进化更新的,这是消费升级最大的源泉。 总之,生活方式能够覆盖商业的全维度空间,不但可以对传统品牌、空间、文化赋予新的消费内涵,还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生命。

宏观经济学消费和投资、乘数模型习题及答案

第22、24章消费和投资乘数模型 (一)单项选择题 1、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 C ) A、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 B、减少,且收入的减少量等于收入的增加量; C、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多于投资的增加量; D、减少,且收入的减少量多于收入的增加量; 2、在两部门经济中,收入在( C )时均衡下来。 A、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消费等于实际投资; C、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消费等于计划投资。 3、消费函数C=C0+cYd(C0>0,0<c<1=表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 A )。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先递减然后递增。 4、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发支出乘数值为( C )。 A、1.6; B、2.5; C、5; D、4 5、储蓄函数S=S0+sYd(S0<0,0<s<1)表明,平均储蓄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B )。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先递减然后递增。 6、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D )。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 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GDP( C )。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B、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 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8、在产品市场三部门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同时等量地增加购买支出与税收,则GDP(D)。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税收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少于税收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将增加,但增加量少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9、在短期,实际GDP可能( D )潜在GDP。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 10、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GDP高于均衡GDP,意味着( C )。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4353489.html,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者:杜亚丽,孟耀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02期 〔摘要〕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的讨论热点,两者相互制约又互为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两者要相互促进。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出现了失调现象,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0)02-0044-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投资与消费在经济运行中必须保持均衡,这是因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相互制约、互为条件。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 应增长为保证;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的增长来实现,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然而近几年来,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缓慢,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对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 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近年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 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等经济学家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例标准应该是在工业化初期(人均GDP达到140美元)达到15%∶85%,在工业化中期(人均GDP达到560美元)达到20%∶80%,在工业化末期(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达到23%∶。而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我国自1988以来的投资和消费的比率却远远高于以上标准,甚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末期的水平。1999以后我国的消费率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07年已经到而投资率除1993—1995年有所波动外,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都保持在40%以上。 (二)导致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消费需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 梅⒄沟墓丶?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 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但是利率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和传导机制是迥然不同的。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往往较低,中央银行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对于提高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储蓄稳定增长、抑制消费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调节通货紧缩时,调低利率只能是劝导性的,人们储蓄收益减少,并不足以产生强制的作用,还得看其他因素。我国前六次利率大幅度下调,从效果来看,并未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预期的刺激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加速下滑的势头,减轻了国 有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反,降息却可能使人们进一步对前景看淡,越发要把钱存入银行来买一个安全。由此可见,利率杠杆是有缺陷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是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围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其自身不可能成 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

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对于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利用变系数模型对我国1978年~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变系数模型;消费;投资;出口 一、引言 不少学者对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缺陷主要在于:(1)已有研究均假设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线性的,这个假设过于严格。实际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的极少,绝大多数是非线性的。如消费对于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应该随着时间而变化,或者是动态过程,不应该是一个静态过程。也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变化,消费的边际效应也应该是变化的,不应是一成不变的。(2)文献中使用的模型假定误差项服从某一个分布。但服从某个分布实际中很难验证。虽然计量经济学中存在很多检验服分布的方法,但严格来说,它们往往检验其不服从某个分布,很难检验服从某个分布。因为它们原假设是服从某个分布。不拒绝原假设不等于接受原假设,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吴喜之,2013)。(3)数据的时效

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将前些年的数据分析结果应用到当前的经济发展,可能缺乏适用性。也就是说所以本文将利用更为“自由”模型(变系数模型)和实效性比较强的数据(1978年~2013年),探究消费、投资和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与实例分析 1. 模型。变系数模型是经典线性模型的拓展,它可以避免非参数回归模型的“高维灾难”,其最早由Shumway于1988年提出,然后Hastie和Tibshirani(1993)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生物和环境等领域(Fan & Zhang (2008))。其一般表达式是: Yi=aT(Ui)Xi+?着i 其中Yi是因变量,a(U)=(a1(U),…,ap(U))T 是p维未知的函数向量,Xi是p维的设计矩阵,Ui∈[0,1]是指示变量,如时间等,?着i∈R是随机误差项。 与经典的线性模型相比,变系数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不需要假设误差项服从某个分布,而经典线性模型需要误差项来自于正态分布;(2)它不像经典线性回归那样,假设自变量与因变量成线性关系,它只假设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再是固定的和线性的,它是随着某个指示变量(如时间)而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未知的。可见,变系数模型放宽了模型的假设,更加自由和灵活。目前主要有三种估计方法:平滑样条、局部多项式平滑和多项式样条。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由此可见,投资是国民经济增民经济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是经济增长动力之一,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是扩大投资赖以存在的基础,对投资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投资经济增长 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含义。投资就是资本的使用和配置,它是一个变量运动和增值的过程。投资时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垫付货币和其他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为了强调投资与资本的联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投资进行了定义:“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投资总是指实际资本的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也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经济学家对此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关于“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GNP)的增加”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做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提供给居民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和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投资的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即投资需求效应和投资供给效应来实现的。在投资过程中和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运用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电力、水泥、钢材、电力等,从而导致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大量需求,引起国民经济中需求总量的增加,推动相应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投资的供给效应表现为投资项目建成后投入使用,会扩大社会的生产能力,从而给社会生产处更多的产品,导致国民经济供给总量的增加,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会促进经济增长,又会诱发经济波动,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投资应服从和服务于消费,消费产生需求,投资产生供给,投资像细线能拉不能推。我们在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既要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不能盲目扩大投资:既要重视投资的需求效应,也要重视投资的供给效应。投资的项目或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短期的需求效应,即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增长能够直接拉动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总产出水平的增长。二是长期的供给效应,也就是从供给方面来说,投资可以形成新的后续生产能力,并且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投资不但创造了当年国民经济总需求而且增加了下一年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均表明,要想持续扩大社会再生产,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改善劳动手段和提高技术水平。我国的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近年来的投资率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表明:我国投资率80年代前期34.1%,后期增加到36.8%,90年代的平均水平为38.6%,2001年投资贡献率为46%左右,2002年提高到70%,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国经济增长已离不开投资的贡献。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增长才能给扩大投资提供坚实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投资就成了无源之水。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使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现实中必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合理途径从而发挥投资的积极作用。首先,现阶段我国的众多小型企业以及个人为了盈利投资的方式呈现出不科学性和盲目性导致经济的不正常发展,所以解决投资的盲目性从而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现阶段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的剧烈波

分析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分析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促进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深入研究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比例关系,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 (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XX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下降到%)。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20XX年为∶38,“九五”期间(1996~20XX年)这一比例平均为∶,其中1999年为∶,20XX年为∶;“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 总额减少,分母缩小)。尽管1999、20XX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总的看,这种变化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变化轨迹渐趋平稳。 改革开放开始时,人们对以往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发

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模型的提出[1] 馬科維茨(Markowitz,1952)的分散投資與效率組合投資理論第一次以嚴謹的數理工具為手段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在眾多風險資產中如何構建最優資產組合的方法。應該說,這一理論帶有很強的規範(normative)意味,告訴了投資者應該如何進行投資選擇。但問題是,在20世紀50年代,即便有了當時剛剛誕生的電腦的幫助,在實踐中應用馬科維茨的理論仍然是一項煩瑣、令人生厭的高難度工作;或者說,與投資的現實世界脫節得過於嚴重,進而很難完全被投資者採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鮑莫爾(william Baumol)在其1966年一篇探討馬科維茨一托賓體系的論文中就談到,按照馬科維茨的理論,即使以較簡化的模式出發,要從1500只證券中挑選出有效率的投資組合,當時每運行一次電腦需要耗費150~300美元,而如果要執行完整的馬科維茨運算,所需的成本至少是前述金額的50倍;而且所有這些還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分析師必須能夠持續且精確地估計標的證券的預期報酬、風險及相關係數,否則整個運算過程將變得毫無意義。 正是由於這一問題的存在,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以夏普(w.Sharpe,1964),林特納(J.Lintner,1965)和莫辛(J.Mossin,1966)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探索證券投資的現實,即馬科維茨的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能否得到簡化?如果投資者都採用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選擇最優 資產組合,那麼資產的均衡價格將如何在收益與風險的權衡中形成?或者說,在市場均衡狀態下,資產的價格如何依風險而確定? 這些學者的研究直接導致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產生。作為基於風險資產期望收益均衡基礎上的預測模型之一,CAPM闡述了在投資者都採用馬科維茨的理論進行投資管理的條件下市場均衡狀態的形成,把資產的預期收益與預期風險之間的理論關係用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表達出來了,即認為一個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與衡量該資產風險的一個尺度β 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應該說,作為一種闡述風險資產均衡價格決定的理論,單一指數模型,或以之為基礎的CAPM不僅大大簡化了投資組合選擇的運算過程,使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選擇理論朝現實世界的應用邁進了一大步,而且也使得證券理論從以往的定性分析轉入定量分析,從規範性轉入實證性,進而對證券投資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甚至整個金融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當然,近幾十年,作為資本市場均衡理論模型關註的焦點,CAPM的形式已經遠遠超越了夏普、林特納和莫辛提出的傳統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如套利定價模型、跨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消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資本市場均衡理論體系。 [編輯]

经济周期视野下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优化

经济周期视野下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优化 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之一,当前各国都通过优化该比例来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可持续增长。借助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把兼顾相对静态和相对动态的AMSZ准则进行了拓展,从经济周期的阶段进行了分析,解决了投资视角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如何联系时间性和参照物的问题。在相对静态分析中,由于主要考虑参照经济平均,因此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无法解释经济变动的现实,而在拓展了的AMSZ准则下进行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分析中,经济动态效率和经济稳定可持续要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进行逆周期的优化。因此,一个有为政府应该借助逆周期协调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比例关系。 标签:投资与消费比例;逆周期优化;AMSZ准则;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之一,保证二者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对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郭克莎,2009)。调整好投资、消费的结构,处理好两者比例关系,采取最优的方式来增投资、促消费,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保证扩大投资与消费的有效性,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就确定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而言,众多理论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相对静态和相对动态两种主要观点。相对静态的观点认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值,或者是一定的区间。Chenery and Syrquin(1975)认为投资率和消费率在各国发展的每个阶段中趋于稳定。Franco M. and Richand B.(1953)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和Milton Friedman(1956)提出的跨时最优消费模型都倾向于把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看作一个常数比例。从现有研究看,中国的经济学者也有类似观点(陈梦根,2014)。 在相对静态的观点之外,更多的观点是从相对动态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会受到时间变化而影响。Ramsey(1928)的消费—投资最优比例模型认为资本边际产量与时间偏好率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现期消费或远期消费。Nakamura and Small(2007)在Hall(1978)的基础上,给出了消费决定的随机游走假说,认为投资与消费比例变化并非一成不变。Solow(2000)、林琼慧(2007)、龚志民,赵昆(2009)也认为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消费与投资可能呈现出相互推动、共同上扬的动态平衡局面。 从中国和世界经济情况来看,无论是相对静态,还是相对动态的观点都存在一定背离。一种既兼顾相对静态和相对动态的,从经济效率切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分析的理论成为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学界主要在Phelps(1961;1965)提出的“经济增长黄金律”和三种评估经济动态效率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发展,构建了一系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的理论关系,并试图运用前者对于后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一国经济的均衡状态由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所决定,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经济就达到了其相应的均衡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个开放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日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扩大消费比增加投资和刺激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消费需求是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在产品和劳务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消费需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以及财富存量、居民的年龄结

构、消费习惯、利率等因素。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个部分组成。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其中,持久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收入稳定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收入相对不稳定的人具有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且明显低于建立在持久收入基础上的平均消费倾向。消费环境及市场发育程度主要包括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价格的竞争和放开程度、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确定性和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制约着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也是消费过程的信息成本及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从而对消费需求的扩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 1、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比例失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

14宏观经济学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 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 A.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收入的比率 B.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化 C.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的个人储蓄可以明确表示为() A.家庭所有资产的总额 B.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部分 C.当期所得收入中仅用于购买证券或存入银行的部分 D.家庭所持有的所有资产总额减去他们的负债总额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A.由于某些边际收入必然转化为边际的消费支出,其余部分则转化为储蓄,因而他们之和必定等于1 B.由于可支配收入必定划分为消费和储蓄,他们之和必然表示掀起收到的可支配收入的总额 C.他们之间的比例一定表示平均消费倾向 D.他们之和必等于0 4.如果人们不是消费其所有收入,而是将未消费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这在国民收入的生产中是() A.储蓄而不是投资 B.投资而不是储蓄 C.既非储蓄又非投资 D.是储蓄,但购买证券部分是投资 5.在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中,哪种行为将被国际学家视为投资?() A.购买新公司债券 B.生产性活动而导致的当前消费 C.购买公司债券 D.上述皆不对 6.如果税收变化,消费支出将在每一GDP水平上变化,因为() A.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B. 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C.增加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D. 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7.在本题图14.1中,实现CC是某些家庭的消费—收入线。

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是由国民经济决定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消费需求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旅游者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者消费需求量快速增加 现今旅游活动已成为国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人们从只求温饱的生活中解脱,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金钱投入到旅游消费活动中,另外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为人们的旅游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发达城市中的人们几乎每人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参与旅游消费活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断改善的生活使旅游消费需求量快速增加。 二、注重新鲜与罕见 追求新鲜与罕见是人类的共性。伴随着媒体传播力度的加深和交通的不断延伸,国民越来越多的接触外来新鲜事物,更加热衷于对“外界”新鲜的认识与体验。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北方冬季冰雪旅游、乡村旅游、新辟旅游目的地旅游、西部旅游、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台湾旅游等,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探险旅游,也是旅游消费者这种注目新鲜目的地旅游的一个反映。 三、热衷自驾游 近年,国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私有轿车陆续进入平常百姓家庭。自驾游以舒适、自由的特点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近年来黄金周的自驾车旅游潮就是有力的证明。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数量持续上涨,自驾车旅游,既满足了旅游者休息旅游的需求,又带来了亲朋知己聚会和驾车的乐趣,形成新的旅游消费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追求体验与深度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也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加之国民生活的迅速改变,消费思潮也在不断变化,以往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已经开始注意到深度旅游,即使是深度观光旅游也是如此,旅游者旅游消费不断由观光向深度体验发展。 五、追求新潮与刺激 早年中国的传统旅游,比较注目于清净与闲适。但是受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

解读_消费资本化_(消费即投资理论)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总第98期) 解读“消费资本化” 欧翠珍 (广东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消费资本化”理论从2005年初步提出,到2006年声名鹊起、广为人知并应用于实践,到 2007年在实践中碰壁,再到2008年在理论界引来强烈批评与质疑,前后走过了四个年头。在这个过 程中,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打量和透视这一理论,并给予了见仁见智的评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 好标准,这一理论的正误及其在实践中的价值似乎已能初见端倪。 关键词:消费资本化;消费行为;投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B82;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08)03-0021-05 一、“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应用路径 早在2005年,陈瑜教授即在《今日中国论坛》[1]、《理论前沿》[2]等刊物撰文介绍了其“消费资本化”理论①。2006年4月11日,其消费资本化理论专著———《消费者也能成为 “资本家”———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应用》[3]出版。紧接着,通过接受采访、投稿等多种途 径,陈瑜教授又在《中国企业报》[4]、《企业导报》[5]、《中国经济时报》[6]、《商务时报》[7]、 《新财经》[8]等报刊上宣讲其消费资本化理论。2007年初,该书的英文版出版。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是什么?2007年第12期的《新财经》刊载了《陈瑜大话“消费资本论”》一文。从其与记者的对话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 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思路与路径设想。笔者现将其分述如下: 1.理论前提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当今社会“消费者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消费已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由此,应“着眼于从生产和消费双向看问题,并形成消费者 的消费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投资行为的全新视角”,“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 资本推动将是国家、地区和企业今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 2.核心内容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延伸,具体来说,就是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 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此 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 生产的投资行为。因而实际上是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 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能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使消费和投资有机结合。买卖双方 在这种条件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于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消费转化为资本。 □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欧翠珍(1964-),女,湖南宁乡人,广东商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①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消费资本化”是不是一种理论尚且存疑,但为论述的方便,笔者暂且借用这一说法。 21

浅谈现代社会消费新趋势(一)

浅谈现代社会消费新趋势(一) 【摘要】随着市场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转化,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消费者需要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的消费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观念走入了新的轨迹,我们对这些新特点、新趋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总结,特别是看到现代社会,人们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主要特点,着重对感性消费趋势进行阐述。本文对于商业企业和普通消费者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感性消费消费者消费趋势消费心理 一、感性消费趋势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的:“一直为经济学家们所忽视”的是“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今天,这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把以满足心理感受为主要目的的消费现象称为“感性消费”。 在感性消费条件下,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正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特点和趋势。 1.个性消费的复归 之所以称为“复归”,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时期内,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本来就很少,个性因而不得不被压抑。但当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现实条件已初步具备。 2.消费主动性增强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即使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中,大多数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鉴别和评估,但他们对于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心理需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日益增强。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和不信任。 3.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与对购物乐趣的追求并存 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的消费者会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这点尤为突出。然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恰好相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加。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购物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因此他们愿意多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而前提必须是购物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能满足心理需求。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4.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 虽然营销工作者倾向于以各种差别化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避免恶性削价竞争,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重要影响。例如最近的微波炉降价战。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格兰仕拥有技术、质量和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到最后却也被迫宣布重返降价竞争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这说明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的作用仍旧不可忽视。只要价格降幅超过消费者的心理界限,消费者也难免不怦然心动而转投竞争对手旗下。

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论文

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论文 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促进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深入研究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比例关系,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 (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01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83.2%下降到59.8%)。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2001年为59.8∶38,“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比例平均为59.5∶37.5,其中1999年为60.2∶37.1,2000年为61.1∶36.4;“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58.7∶40.3,“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63.4∶36.7,“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66.1∶34.5(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总额减少,分母缩小)。尽管1999、2000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总的看,这种变化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摘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消费需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 缓慢,因此扩消费,把经济增芒闹饕y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 梅(17)沟墓、?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 %?79 %, 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 %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 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 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

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 减少储蓄。反之,禾U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需 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一一带动投资回升一一促进经济增长一一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一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降低 利率以刺激消费。但是利率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和传导机制是迥然不同的。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往往较低,中央银行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对于提高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储蓄稳定增长、抑制消费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在调节通货紧缩时,调低利率只能是劝导性的,人们储蓄收益减少,并不足以产生强制的作用,还得看其他因素。我国前六次利率大幅度下调,从效果来看,并未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预期的刺激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加速下滑的势头,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反,降息却可能使人们进一步对前景看淡,越发要把钱存入银行来买一个安全。由此可见,利率杠杆是有缺陷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是以消费引 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 发展。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其次 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围得到实现。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其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 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

第三章_消费与投资理论

第三章消费与投资理论 单项选择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又被称为()。 A.相对收入假说 B.永久收入假说 C.绝对收入假说 D.生命周期假说 2、对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准确表达是()。 A.随收人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而消费的增加又会促进收入的进一步增 加 B.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但收入的增长幅度总是大于消费的增 长幅度 C.消费额总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关 D.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但收入的增长幅度总小于消费的增长 幅度 3、如消费函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则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 A.递减;递减 B.递减;不变 C.不变;不变 D.不变;递减 4、如消费曲线为凸,则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A.递减;递减 B.递减;不变 C.不变;不变 D.不变;递减 5、根据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以推出平均消费倾向() A.递减

B.不变 C.递增 D.不确定 6、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一定() A.递减;递减 B.递增;递增 C.不变;不变 D.不变;递减 7、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分析适用于()。 A.短期 B.长期 C.任何时期 D.不确定 8、()假说认为,人们的短期收入是经常变动的,但是人们的消费并不随着收 入的波动而波动,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相对收入 B.生命周期 C.永久收入 D.绝对收入 9、永久收入假说是由哪位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 A.M. Friedman B. F. Modigliani C.J. S. Duesenberry D.M. Keynes 10、()假说认为,大多数人都不愿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人们会在更 长的时间范围内甚至在一生的时间范围内计划消费。 A.相对收入 B.生命周期 C.永久收入 D.绝对收入 11、()假说成功地被应用于解释经济问题,如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