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张军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法规;增加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关键词:沙尘暴;自然灾害;中国西部;治理对策

Abstract: Sand-dust storm is a disastrous weather proces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ar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he bare and loose ground surface. Since the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with lower vegetation cover in winter and spring supply the major source of sand and dust ,a key approach to dust storm control is transformation of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through agricultural measures. It proposes fiv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andstorm, improv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y of people.

Key words:sandstorm; natural; west China; harnessing countermeasures

1 西部沙尘暴的成因

沙尘暴的发生须具备大风、沙尘源和低层大气层结构不稳定这三个条件,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沙尘物质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低层大气层结构不稳,是重要的局部地表能量条件。多数沙尘暴发生在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是一天中低层大气端流活跃,大气结构最不稳定的时候,这也说明了低层大气结构不稳定在形成沙尘暴中的作用。中国西部属于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的中亚沙尘区,为全球现代沙尘的高活动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宏观政策失误,造成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沙尘暴形成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 气候干燥多风

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还有全球气候变暖的也对其有影响。因为沙尘暴是沙化的产物,沙尘暴频发期均对应于干旱期,近几年来我国西部冬季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时常强冷空气南下形成强劲,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风,为沙化土地扩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冬春季温度增幅大,使大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遇冷压冷风过境,极易形成大风天气.大风加上高温少雨是形成沙尘暴的主要气候因素,裸露沙性地表在强风的作用下易形成沙尘暴,由

于沙尘暴移动中经过大面积沙性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有丰富的沙尘源进一步给沙尘暴补充沙尘物质,使沙尘暴不断加强和扩大。

112 沙源丰富

地表丰富的沙源是沙尘暴的基础.由于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行为如过度放牧和春秋翻耕等活动,打破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表的沙尘来源,是沙尘暴加剧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亚洲沙质荒漠广泛发育的地区,沙漠和沙地广布于荒漠、半荒漠及草原地区,总面积达171万km2,90%以上分布在西北地区.其中位于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176万km2,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188万km2,在全国位居第二;上述沙漠区受干旱气候和地表营力的影响,地表物质以物理风化为主,质地轻粗松散,沙源丰富,为沙尘暴形成创造了条件.

113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历史上西部生态环境优越,都有森林密布,但由于人口剧增,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管理不善和生活燃料缺乏,往往滥砍乱伐,许多沙漠绿洲和天然植被遭滥垦、过牧、樵采等破坏,许多沙生资源被盲目和无限开采及不合理开垦,使防风固沙林、固沙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许多固定沙丘变成活动沙丘,同时由于沙尘暴使大量沙子流向其它地方,导致土地沙漠化,为沙尘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内蒙古、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四省(区)1986-1996年开垦194

万hm2,竟有9816万hm2撂荒.近代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中,由农垦所致占25%.由于生产上采取传统的倒山种田,广种薄收的方式,大面积毁林开荒,滥垦滥种,逐步形成沙漠化土地.人们为了增加收入,盲目发展畜牧业,滥牧现象严重.河西地区草场理论值为460万个羊单位,现在实际已达700万只,超载率达52%.草场长期处于超载,这种现象造成畜草矛盾突出,适口性好的草地逐渐减少.草地受到破坏,致使地表裸露,经牲畜践踏而引起表面沙化.因人们无组织和无计划的乱砍、滥伐、滥樵、滥采,使西部整片的胡杨变成片片死去的怪树桩,据内蒙古额济纳地区1999年统计,胡杨林已从1949年的4.67万hm2下降到1999年的2万hm2.

114 水资源遭破坏

在西部地区,河流的水源是经济建设和生命系统的命脉,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山川的森林急剧减少,雪线上移,高山涵养水源下降,造成雨季洪水泛滥,冬季无水供给,河流干枯现象突出.塔里木河是沿河绿洲及罗布泊湖的水源.由于沿河开荒面积已超过13万hm2,使天然胡杨林从1958年的52万hm2减少到2000年20万hm2,180 km绿色长廊面临干枯,下游340km河道断流,罗布泊湖干涸.河流上游的过度用水,使下游无水,造成河流两岸森林大片死亡.甘肃河西祁连山在近20年水流急剧减少,致使祁连山供水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灌溉河流水量大减,时有断流.20世纪50年代石羊河给民勤县提供5146亿m3的水,到80年代仅能提供2亿m3,到90年代末只有1亿m3.为补不足,人们普遍超采地下水,使大面积人工林和天然林死亡,

面积达9800hm2.由于林地水分平衡失调,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退化现象.

2 西部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是天气恶劣的突出表现,其根本原因是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大量土地沙化,严重影响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旦沙尘暴天气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砂粒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风蚀沙割、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作用方式,使大片的农田或受沙埋,或受风蚀刮走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而颗粒无收,它能加剧土地沙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对交通和供电线路产生严重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据记载:1993年5月5日沙尘暴横扫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阿拉善及河套地区。这次沙尘暴造成85人死亡,564人伤残,3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另一次沙尘暴发生于1998年4月15日,仅在阿拉善盟,农田受害面积16万亩,5000亩麦田被风沙埋没,1万余亩地遭到破坏;134座塑料大棚被摧毁,400多眼水井被填埋,150km农渠被埋,1950多亩开花果树遭毁灭性打击;80万kg露天堆放的牧草被刮走,毁坏羊圈600余座,暖棚80余座,丢失牧畜21万余只,死亡7000余只;农话电杆有302根被刮倒刮断,直接经济损失6848.8万元;从以上可以看出沙尘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几乎对于暴露于沙尘暴中的任何生命和物体均造成直接危害,也产生更多的间接危害。由于近几年强沙尘暴频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加之工业建设和

土地资源超载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沙尘暴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3 西部沙尘暴防治基本措施

沙尘暴的发生须具备大风、沙尘源和低层大气层结构不稳定这三个条件,大风和低层大气层结构不稳定人为难以改变,人类有作为的是减缓沙尘源。

我国北方沙尘源主要来源于冬春裸露农田和沙化退化草地,治理这两类沙尘源,是减缓沙尘暴的关沙尘暴是目前制约我国西部经济振兴和环境改善的巨大障碍,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的独特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国防地位,特殊的民族区域,在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其沙尘暴的防治对全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开展沙尘暴防治及工程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好沙尘暴这一困扰西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3、1、1从农业开始提高绿化覆盖率

开展植树种草,进一步扩大中国的林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漠化,建设生态农业,以防风固沙,使疏松的沙土得以固定,并减少或切断沙尘暴的沙源,并改善生态环境。而对于北方,农业结构调整是重点,大力推广粮草混作技术,进行粮食作物与牧草的间作套种、混合播种和草田轮作。将牧草和越冬作物(冬小麦、冬牧70黑麦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增加农田冬春季节的地表覆盖,

3、1、2加强树木的覆盖率

植树种草,封育天然植被区,营造防护林带,可削弱近地面风力,减少风蚀起沙。植树种草、增加植被可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是减少沙尘暴危害的最佳途径,加大“三北”防护林和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也是当前防治沙尘暴的最佳选择。

3、1、3 实施综合治理

防治沙尘暴灾害,除了植树造林外,其次主要手段就是保护国土资源,防止土壤风蚀沙化,必须从西部的自然条件、区域生态特征及其现有经济水平的客观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战胜沙尘暴.首先在林业建设上,建议国家在沙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这是防治沙尘暴的必然选择.大力实施封沙育草育林,采用在沙丘低地造林,直接在流沙上栽植固沙植物,并在人工沙障防护下栽植固沙植物和飞播植物固沙措施,有效防治沙化扩展.飞播造林是一种造林面积广,速度快,成本低的现代高科技技术,每公顷投入600元就能很好地完成治理和恢复植被工作.随着飞播技术的日趋成熟,应加大飞播造林的力度.第二在草业建设上,要人工种草与封沙封丘育草相结合,迅速恢复草场植被,防止草原进一步沙化、退化、碱化,视草原不同情况,可采取翻耙压自然更新或在翻耙压后人工补播种草的方法.实行合理分区轮牧轮放,加强放牧管理和围栏建设,逐步实行草原打井灌溉,增施肥料,以提高牧草产量,使天然草场得到改善,覆盖率明显提高,防御风沙能力明显增强.第三在农业措施上,必须坚持耕作制度改革,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促进耕作制度与土壤肥力的不断发展,要大力推广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垄作为主体的耕作方法和大搞以增肥改

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第四,在工程措施上,与主害风相垂直人工设置沙障是防止风蚀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沙障分土沙障、草沙障和柴草沙障,草沙障和柴草沙障简便易行,且工省效高,在风蚀严重的风蚀槽上以及流动沙丘的前方,为防止风流沙的活动和侵蚀农田,可就地取材,利用桔秆、树枝人工设置柴草沙障,待风蚀和流沙得到控制,趋于稳定后,马上造林种草.第五,在水利措施上,主要是保护天然植被,利用好天然降水,搞好引水拉沙,提高土壤温度,防止风蚀.

314 加强治理后的管理和继续的研究

在治理后我们也要加强管理保护,不能又被继续破坏;在管理的同时,要分析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后,要求人们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认识沙尘暴科研工作.

a.搞好规划.在沙尘暴频发区进行各项措施的规划,必须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比例,达到既发展生产,又促进生态平衡的目的.目前应结合50多年的防风蚀经验,对防治沙尘暴规划重新加以研究,对原有的防灾标准作必要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之中,以适应频发的沙尘暴的防灾标准.

b.进行沙尘暴的研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历史时期和近期沙尘暴记载的统计与整理,沙尘暴发生的源地、移动路线和沉降范围;沙尘暴典型案例和沙尘气候变化特征研究;沙尘天气溶胶物理化学及辐射特征研究;沙尘暴发生地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与恢复研究;沙尘暴遥感监测、预报、沙化逆转过程、

整治研究;人们的生命财产应急保护措施;沙尘暴数值模拟与输送研究.沙尘暴已经成为我国风沙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和#20#规划,加快防治沙尘暴法立法力度.

314 增加投资力度

为了防治沙尘暴,切实把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好,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国家预算内拨款基本建设投资用于防治沙尘暴的比例要适当增加,并在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同时,相应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解决增加投入问题,除了国家投入增加外,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资,群众投劳也是一种办法,也可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荒沙拍卖使用权和独资、合资等形式,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国外资本和

混合资本共同参与的多极投入机制,并通过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保证投资者的利益.西部防沙治沙及沙尘暴防治,需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充分协调,否则不仅不能达到工程的预期效益,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根据保护天然林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禁止滥采发菜等野生固沙植物和加快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的要求,使用好现有资金,扩大治理绿化范围,彻底解决沙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的矛盾.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

机制,总结典型经验,先行试点,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为实现山川秀美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有效的投入发挥出最佳的效益.

315 提高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认识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防治沙尘暴工作的一项重要而

经常性的基本任务,沙尘暴多发期要不失时机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平时也要居安思危,克服麻痹思想.1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矛盾,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振兴、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防治沙尘暴的重要性,引起各级领导和群众的重视.o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新闻媒体,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宣传沙尘暴的严重危害,并把防治沙尘暴放在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与西部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中去考虑,要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先期那种先破坏后治理的教训.?强化政府行为,协调好农、林、牧、水之间的关系,坚决杜绝滥垦、滥伐、滥牧、滥采的违法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展沙区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遏止住荒漠化加剧的局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建议把沙尘暴作为重要国情写入中小学教材,使国民从少年儿童时期就对沙尘暴有一定的了解.?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推广节柴改灶技术,逐步实行以煤以电代柴,有效保护沙区植被.?改善沙尘暴频基础设施,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珂珊中国西部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及其防御对策1006O7647(2002)02O0018O04

[2]、 Pyke K. Aolian dust and dust depos[M].London:Academic

Press Inc Ltd,1987.113~126.

[3]、吕文.三北地区沙漠化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防护林科

技,2001(1):28~31.

[4]、杜学智中国北方沙漠化成因监测及防治对策研究

沙尘暴治理和预测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 沙尘暴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和环境灾害,作为干旱地区一种自然灾害,人类尚无法控制其生消。沙尘暴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立足于减少和降低沙尘暴的频数和强度,立足于沙尘暴和治理措施和沙尘暴天气的监测预警预防功能的发挥,减少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1.沙尘暴的治理措施 1.1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力量,联手有效防治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的防治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交叉综合,各有关方面应依靠科技进步,通力合作,政府应有力地进行组织协调,发挥整体效能。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多次强沙尘暴天气后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和派出了一些临 时性的调查委员会,当时成立的土壤保持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为 了最大程度减少风蚀危害,先后与民间保护组织(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等6家机构进行了合作。民间土壤保持团体的成员被分配在小流域示范区中,以检验土壤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成效。这些机构会集了大量的农艺工程师、林务官、农学家、生态学家、土壤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家,并形成了一个共识:每英亩的土地都必须得到合理利用,其方式应与土地及其属主双方的需要相协调。 1.2 应急治理 用于沙尘暴爆发的年份或地区,应急措施为重视预防,向土壤中增施3.7 t·hm-2~4.9 t·hm-2的干草、37 t·hm-2~49 t·hm-2的有机肥等,凿沟增加地表糙度,控制拖拉机速度耕作深度和犁刀的宽度,在发生风蚀的上风向开始治理,种植和翻耕的方向与主风向垂直并留茬等方面。这些措施都有相应的依据,例如凿沟宽5cm,深7cm~15cm,间距6m~13.5m,一般是10m,这种措施可使每公顷减少土壤风蚀480L。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张军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法规;增加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关键词:沙尘暴;自然灾害;中国西部;治理对策 Abstract: Sand-dust storm is a disastrous weather proces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ar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he bare and loose ground surface. Since the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with lower vegetation cover in winter and spring supply the major source of sand and dust ,a key approach to dust storm control is transformation of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through agricultural measures. It proposes fiv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andstorm, improving

沙尘暴的作文

沙尘暴的作文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quot;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现氐奈鞑抗纹鹄矗 芸炀头⒄钩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对敦煌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研究

对敦煌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研究 大气科学刘涛 【摘要】:“作为自然规律,沙尘暴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而且无法根治,大的气候趋势不可违背。”这是长期从事沙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董光荣提出的,沙尘暴由来已久,很可能在地球诞生初期就已存在,它的范围广阔,发生频繁,许多的学者对它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只从敦煌地区这一小的沙暴多发区,以点带面,从它的历史,成因,危害,预防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入手,深入了解沙尘暴,为大家敲响警钟! 【关键词】:沙尘暴敦煌发生率强度危害预防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在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化严重的地区,在大风天气条件下,裸露土地的泥沙很容易被大风卷起时才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作为自然规律,沙尘暴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而且无法根治,大的气候趋势不可违背。”这是长期从事沙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董光荣提出的,沙尘暴由来已久,很可能在地球诞生初期就已存在,它同洪水、地震和火山喷发一样,是大自然万物消长中的一环。在地球上百万年的尺度中,沙尘暴从未停止,亦永无消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之一,本文试图从敦煌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入手,以点带面,深入了解沙尘暴,为大家敲响警钟! 一·敦煌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历史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敦煌古老的民间故事里,有许多关于沙尘暴的描述,但那都是民间流传的,无从考证,一些气象专家也提出沙尘暴天气已有很长历史,但究竟沙尘暴是于何时何地产生的,一直没有答案,直到从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中出土的一块汉简上记载了有关当时敦煌地区发生沙尘暴的事件,才对敦煌沙尘暴的历史有了明确的认识,它也成为了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沙尘暴文物”。这块写有沙尘暴的汉简是一封官方文书,其内容大致是关于一个丢失车马事件处理情况的记录。汉简上详细写有某官府派一人出行执行公务,并配备有一车一马,后该人中途归返,向上级禀告说他在路过敦煌地区时突然遇到很强的沙尘暴,大风和沙土刮坏了车,还使架车的马受惊跑丢,该人也因此受伤,只得步行返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早在汉代,敦煌就已近出现沙尘暴天气。 据历史记载,敦煌早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舜禹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先民在这里繁

《沙尘暴》阅读练习及答案

《沙尘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现氐奈鞑抗纹鹄矗?芸炀

头⒄钩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的含义。 罪魁祸首: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那么,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科学防沙治沙:科技的应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之一。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60年代以后,在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美国和前苏联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的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 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策略和方针。 第二、保护现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把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

教训,我们应该调整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第三、农牧交错地带是防治重点: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切忌盲目地“人进沙退”。 第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防得住沙,还要防得住人!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可怕的生态冷漠症有三种表现:其一,麻木不仁。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大谈所谓的“先顾肚皮,再顾脸皮;先要温饱,再要环保”,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其二,盲目乐观。当绿化工作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而有所成就,只看到身边多了几棵树和几坪草就认为万事大吉;其三,怨天由人。当沙尘暴、洪水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时,只怪老天,不怨自己。人类只有客观地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改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才能不断减少

沙尘暴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我国沙尘暴的研究进展综述 (付志华资源与环境学院14地理科学1412410029) 摘要: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尘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现状,评述了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历史、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沙尘暴;灾害;研究进展;中国 引言 由于沙尘暴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危害,及其所产生的沙尘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人类愈来愈认识到沙尘暴不仅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而且是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沙尘暴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地学、资源与环境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观测手段和分析方法的进步,我国沙尘暴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的发生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又一次高峰,立即引起了政府和民众更加深入的关注,由此也带来了沙尘暴研究的一个新的高潮,迅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沙尘暴研究成果。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地球科学所有领域以及社会、人文、经济等学科,探测手段更加先进,分析资料更加翔实,对事实的揭露更为客观和准确。本文对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综合评述,并展望沙尘暴研究的趋势。 一、沙尘暴危害现状 沙尘暴对城市环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了严重降低空气质量,引起空气污染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如2000年4月5~7日袭击我国西北地区北部、华北、东北南部、黄淮地区的沙尘暴或扬沙波及到长春市,带来了大量的降尘。据长春市西部4个采样点测定,4月7日伴随降雪的降尘量最高可达13.0g·m-2,市区总降尘量超过3000t。泥雪样品在室温条件下自然融化后,经实验室48h细菌培养,其细菌含量为每毫升8.9~10.5万个,每平方米泥雪的细菌侵入量达6.4亿个左右。扬沙或沙尘暴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而伴随着大量微生物的侵入,势必引起城市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威胁到城市的生态安全。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的增加有联系,且均表现为滞后效应,其影响程度为沙尘暴大于扬沙天气,沙尘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因年份不同,同时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有性别差异。沙尘暴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活动也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1)风沙流通过沙埋、风蚀、沙割、狂风袭击和降温霜冻等方式,使大片农田遭破坏,农作物大幅减产。(2)对交通和供电线路产生影响,还可掩埋居民区、工矿区及其他设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3)大量沙尘进入高空,可随风飘散到数千km以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加剧土地沙漠化。 抑制沙尘暴灾害的关键是改变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恢复植被的自然状况,减少沙尘物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沙尘暴(最新)

近百年来,沙尘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沙尘暴,赶紧做一做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沙尘暴》阅读理解及答案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

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

沙尘暴研究综述

C.2 沙尘暴研究综述 1.摘要: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甚至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或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风暴。而沙尘暴造成土地荒漠化以及大气污染,致使财产损失和人类身体健康危害。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利用造成了本有退化趋势的沙地草地更以严重性的破坏,即人为原因和自然的原因的双重打击。本文将针对沙尘暴问题产生的问题、原因、防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以具体实例提出笔者的观点。 2.关键词:沙尘暴退化生态治理 3.正文: 3.1沙尘暴的分布及危害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多少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反之在冷干气候时期,则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特点是有明显的增加的趋势,而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和冬季最少,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 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沙尘暴天气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实际上它的出现人类是“功不可没”的。人类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才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最重要原因。在遭受大自然报复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第一、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

第二、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三、加大投入,加大力度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第四、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第五、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所以,要在全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良好的生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 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阅读附答案 寒假作业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篇一: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沙尘暴一般伴随着大风,其卷起的尘土,瞬间可以让天空一片灰蒙蒙,漫天黄沙,那么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呢?沙尘暴形成是需要条件的,大风和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因素,因为她们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而沙与尘源则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总结: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以上原因,干旱也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华北、内蒙古、新疆等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也是干旱,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温床。而土壤、黄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当干旱少雨且气温变暖时,硅酸盐表面的硅酸失去水分,这样硅酸盐土壤胶团、砂粒表面就会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有了排斥作用,成为气溶胶不能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扬砂即沙尘暴。沙尘暴本质上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气溶胶。沙尘暴形成的三大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篇二: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沙尘暴形成有三个要素:即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强风足够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例如根据观测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每秒达到30米(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很高的高度。沙源我国是世界上沙漠较多的国家之一,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和沙地集中分布的地方,这里沙漠和沙地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以上,沙漠中各式各样的沙丘,依照它们的稳定程度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尘暴发生时,流动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最大,半固定沙丘要小一些,固定沙丘最小。除沙漠和沙地外,我国北方地区多属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加上人为破坏,当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裸露,狂风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的地带形成沙尘天气。不稳定的空气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捅火炉的时候,炉火烧得正旺,轻轻一捅,常会使炉灰飞满屋子()。而当炉火熄灭后,你使较大的劲一般也不会扬起灰尘,这就涉及空气稳定程度的问题了。炉火熄灭后,火炉上下的空气温度相差不大,因而空气稳定。当炉火燃烧很旺时,靠近火炉上空的空气热,离火炉较远的空气比较凉,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容易上升,所以火炉上面的空气是不稳定的。这样,被捅动的炉灰很容易随着热空气向上升,然后飘飞满屋。在自然界里,沙尘暴起沙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如果低层空气温度较低,比较稳定,受风吹动的沙尘将不会被卷扬得很高;如果低层空气温度高,则不稳定,容易向上运动,风吹动后沙尘将会卷扬得很高,形成沙尘暴。实际上,我国沙尘暴一般在午后或午后至傍晚时刻最强,就是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除上述三大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也很重要。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篇三: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由浮尘导致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呢?刚才我们说到过,浮尘属于可吸入颗粒物,浮尘进入人体之后,就会进入肺泡和呼吸道等不同的部位,特别是直径不足5微米的颗粒大多滞留在上呼吸道。而滞留在咽喉、鼻腔和气管等部位的细微颗粒物,就很容易和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流合污,组团儿来损伤黏膜和纤毛,这不仅会增加气道的阻力,而且还能够引发炎症。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人们就容易患咽喉炎、慢性鼻炎和支气管炎。更严重的后果还在于,有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可使中风机率增加。这个结论,对于那些中老年人来说,可是一个危险信号啊!因此,我们提醒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遇到不好的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更不要到外面去锻炼身体。这时外出锻炼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顺便说一句,室外空气污染的危害不小,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更大。如今,肺癌的发病率挺高的,而且死亡率也是惊

如何治理沙尘暴

如何治理沙尘暴 沙尘暴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频繁发生的强灾害性天气,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治理沙尘暴呢? 一、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在每个城市的周围植树造林,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建立生态屏障,有效地防止沙尘暴的入侵! 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带。沙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有自己的独特的适应在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屏障,所以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得到恢复。 三、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目前有许多草原居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急剧退化和减少,所以应该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让草原得以修养生息,减少土地沙漠化。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能只靠这些防治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需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唤起全民全社会的忧患意识、防护意识。只有每个人都进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才能最有效的防止沙尘暴的袭击!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光是靠这些防治工程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要加强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公众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 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沙源, 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 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沙漠化土地及松散地表沉积物作用的产物;风是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毫无遮掩地松土是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因此每当春季强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对季节变换的这个外因,目前人类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我们则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内因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局部地区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以才接连不断地发生沙尘暴天气。 黄沙在步步进逼,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真想大声亟呼:请记住沙尘暴给我们的警告吧,要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再也不能乱砍、乱挖、乱采、乱开荒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洋溢。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但是,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产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必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潮湿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构成了大规模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构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流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袒露,确切增添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互相关联、互为因果。假设咱们歼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歼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世界所有自然系统的更为可怕的反馈和报复,乃至引起咱们难以想象的灾害。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不是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恰是黄土高原松散土壤的易耕性,才使咱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膏壤,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必定程度上填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一年因沙尘暴向亚

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一年每公顷增添了190千克的肥饶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减缓酸雨。沙尘含有丰厚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个别城市之外很少有酸雨产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瓜葛。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不乱。沙尘含有丰厚的养分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养分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增进了该海域生物的茂盛。 ⑦事实上,处在甚么自然带上.就有甚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甚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扭转的。 ⑧咱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为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或许能够知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咱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因而树木就凭仗其根系向四处和地下深处吸夺水份,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贮备水份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终究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和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重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潮湿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构成了大规模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歼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歼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乃至引起咱们难以想象的灾害。 C.沙尘含有丰厚的养分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养分物增进了该海域生物的茂盛。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由于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疏忽了它有益的一面。

沙尘暴的调查报告

沙尘暴的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荒漠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荒漠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何谓沙尘暴沙尘暴,对大多数人来说,还算是个新名词,但上半年12 次沙尘暴的突现,让我们不得不来认识一下它,那么什么叫做沙尘暴呢? 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克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 公里之间,称为扬尘;而沙尘暴是强风吹起大量沙尘,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 公里以下。根据 这一标准,截止到4 月25 日的影响华北的8 次沙尘天气均未形成沙尘暴,而是扬尘天气。但入春后的华北强沙尘影响到京、津等15 个省、市、自治区,最南及于湖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受影响的国土面积达200 万平方公里,加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因而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50 年代的沙尘天气大大增加。今年华北的8 次沙尘天气中的主要颗粒物并非来自这些地区,而是来自华北北部、西部土地、土壤退化、植被稀疏、表土裸露的沙化地区。天然戈壁、沙漠的颗粒较粗,一般只能被强风搬运数十公里,而这些沙化地区的地表物质以粉尘为主,颗粒直径在0.063 —0.002 毫米之间,强风能将其搬运数百公里之遥。这8 次沙尘 的物 质中,主要是这些粉尘

二.沙尘暴产生原因中科院多位院士及各方专家研究后认为,我国北方地表沙化加剧是今年沙尘陡增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50—60 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 平方公里,90 年代每年扩展已达2460 平方公里,尽管在内蒙古科尔沁部分地区经过20 多年人工造林的努力,使植被得以恢复,但从整体来看,建设与破坏相抵后,土地沙漠化面积仍在迅速增长,基本评价应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 。但仅仅地表覆被恶化并不足以造成强沙尘天气。从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来看,80—90 年代厄尔尼诺占上风,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这解释了这一时期我国沙漠化扩展却沙尘天气比50—60 年 代少的现象。而现在我们正在反厄尔尼诺的高潮期,东亚冬季风势力强,我国北方容易因寒潮天风而引发强沙尘天气。 三.我国沙化现状其实土地沙漠化的警钟早已不止一次地在国人的身边响起: 建国初期,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60 万平方公里;到了五十年代,由于滥垦滥挖、毁林毁草、过度放牧,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时至今日,沙漠已肆虐于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了。 据国家林业局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现在的十大沙漠、沙地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与新疆等地区,除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我国第一大沙漠 而荒漠化土地的总面积更达262.2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整28 个台湾省。同时,它还在以每天400 公顷、每年2450 平方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