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研方剂学复习资料

最新考研方剂学复习资料
最新考研方剂学复习资料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

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生脉散——敛阴止汗

四神散——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

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

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

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

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

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

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

桑菊饮-----疏散风热

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

逍遥散------疏肝解郁

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

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四逆汤------回阳救逆

理中丸------温阳散寒

特殊的治法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

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苓桂术甘汤桂枝汤

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

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

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

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

增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四逆散

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

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

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

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桂枝汤

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腕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大承气汤

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

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半夏厚朴汤

瘛疭(chi4zong4):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使筋缓纵伸。瘛疭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其抽动缓而无力。----大定风珠

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温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制性存用: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

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杏苏散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

温阳止血: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理中丸

协热下利:表邪未解。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的湿热泄泻证——葛根黄连黄芩汤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菊杞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喑痱: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又有

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地黄饮子治疗下元虚衰,痰阻窍道所致暗痱证(虚)

轻宣润燥:轻宣辛散药+润燥=治疗外感燥邪(凉或温)桑杏汤杏苏散

简答题

1.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桂枝:散寒解机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配芍1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2调和营卫(调机表之营卫)

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血,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

2.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

麻杏甘石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温脾汤:附子与大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3. 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4. 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

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

5. 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点:(1) 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 益气

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 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6. 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

(1) 使补而不滞

(2)气化则湿亦化.

(3)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

(4)气顺则痰消

(5)使气利而积消.

7. 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

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

8. 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

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附子配生地,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刚柔相济,标本兼顾

9. 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

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的主治证有哪些

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3,痰饮

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发狂证4,热厥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2,阳虚失血3,小儿慢惊4,病后喜唾涎沫5,胸痹6霍乱

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2,胃阴不足证

组方原则(曾经考过者)

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a.散寒解肌发表;b. 温通经络

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強

* 麻.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

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 而且具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大乘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枳、朴相配,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清营汤: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份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津伤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 活血化瘀, 防热与血结, 引药入心

小柴胡汤: 君: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b.疏畅少阳气机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 (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效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

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

*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

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

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

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

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

佐使:炙甘草——① 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② 调和诸药

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化瘀

佐:炮姜——温经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而活血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

臣:白术——健脾益气

炮附子——温壮脾阳

佐: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

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不动血。

使:甘草——调和诸药*生地、阿胶得白术、炮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炮附子配生地、阿

胶可避免温燥伤血之虑。

平胃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五苓散:君:泽泻——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

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

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二药合健脾去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阳和汤:君:熟地——重用以补阴血,填精髓

鹿角胶——填精髓,助阳气

*二药合用养血助阳,填精益髓

臣:肉桂,姜炭——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君,臣相配以温阳补血,散寒通脉,使补不碍胃,补不留邪佐:麻黄——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

白芥子——豁寒痰,通经脉,利气机,尤善祛皮里膜外之痰以散结消肿佐使:生甘草——合温里散寒药以解阴毒,兼以调药为使

类方比较(曾考过者)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理血剂)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理血剂)模拟试卷3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桃核承气汤中没有的药物是 (分数:2.00) A.大黄 B.桂枝 C.枳实√ D.芒硝 解析:解析:桃核承气汤的组成是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此题注意区分承气方类: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桃核承气汤的君药是 (分数:2.00) A.大黄、桃仁√ B.桂枝、桃仁 C.桃仁、炙甘草 D.芒硝、大黄 解析:解析:桃核承气汤的功用:逐瘀泻热,主治:下焦蓄血证;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如此可更好的体现了主治和功用。 3.血府逐瘀汤的主治 (分数:2.00) A.瘀阻头面证 B.胸中血瘀证√ C.瘀阻膈下证 D.瘀痹阻经络 解析:解析: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通窍活血汤主治:瘀阻头面证;膈下逐瘀汤主治:瘀血阻滞膈下证;身痛逐瘀汤主治瘀血痹阻经络证。 4.复元活血汤的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柴胡 B.瓜蒌根 C.穿山甲 D.三七√ 解析:解析:复元活血汤的组成: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酒大黄、桃仁。复元活血汤的趣味方歌:柴贵人山楼打草(柴胡当归桃仁穿山甲瓜蒌根大黄甘草)。 5.温经汤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吴茱萸 B.当归 C.芍药 D.肉桂√ 解析:解析:温经汤的药物组成是: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6.下列药物属于生化汤的药物组成 (分数:2.00) A.干姜 B.生姜

C.高良姜 D.炮姜√ 解析:解析:生化汤的组成: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7.生化汤的君药是 (分数:2.00) A.全当归√ B.川芎 C.桃仁 D.炮姜 解析:解析:生化汤的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为君药。 8.补阳还五汤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补气 B.活血 C.通络 D.温阳√ 解析:解析:补阳还五汤的功用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不能误认为补阳就具有温阳的作用。 9.补阳还五汤中君药黄芪的作用是 (分数:2.00) A.补益元气√ B.升阳举陷 C.益胃固表 D.利尿生肌 解析:解析:补阳还五汤的功用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10.槐花散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槐花 B.柏叶 C.荆芥穗 D.枳实√ 解析:解析:槐花散的药物组成:槐花、柏叶、荆芥穗、枳壳。注意不同证型中用枳实、枳壳的意义。11.复元活血汤中柴胡的功用是 (分数:2.00) A.解表退热 B.升举阳气 C.疏肝引经√ D.消瘀散结 解析:解析:复元活血汤的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病变部位胁下;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与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的酒制大黄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病位)之瘀滞,共为君药。体现主治,病位在胁下,用的柴胡,胁肋瘀肿,痛不可忍,用柴胡配酒,均值得深思和学习。 12.生化汤中全当归的功用不包括 (分数:2.00) A.补血活血 B.化瘀生新 C.行滞止痛

最新方剂学考研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二、方剂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 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不同点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 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不同点 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医考研方剂全2017年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 2.风热犯表证: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附: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节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止嗽散 止嗽散用夏陈前,紫菀百部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轻宣凉润燥能医。(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 (即二陈汤+平胃散)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茯苓甘草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素实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桑白栀芩肺热清,瓜蒌橘桔草贝苓,麦冬知母肺阴养,清中有养化痰灵。 3.肝火犯肺证:泻白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青黛散 青黛散方解热毒,皮肤焮肿水滋出;石膏滑石川黄柏,收湿止痒麻油涂。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第三节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 姜辛五味麻黄射,紫苑冬花半夏和,大枣和中调诸药,温肺散寒平喘咳。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2.热哮证: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痰热内蕴哮喘尝。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半夏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厚朴麻黄汤 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弹大,脉浮咳喘此方当。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见本章第二节)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附: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随,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有奇功。生脉饮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 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2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地龙 B.天南星 C.乳香 D.全蝎√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包含:川乌炮、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小活络丹的趣味方歌:二乌南星乳没龙。 2.小活络丹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祛风除湿 B.化痰通络 C.活血止痛 D.补益肝肾√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3.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分数:2.00) A.增液汤 B.复脉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所治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者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主治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分数:2.00) A.凉肝熄风,滋阴养血 B.清热凉肝,滋阴潜阳 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D.清热凉肝,镇惊安神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5.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分数:2.00)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半夏白术天麻汤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

中医考研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1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6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未考) 8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9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阴虚无汗法当谙。 10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1(未考)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2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3 (未考)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4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麻辛附子汤 (未考) 二【泻下剂】 11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1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13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14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15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16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17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18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参,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6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7 (未考)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8 (未考)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9(未考)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力量雄,热结阴亏大便秘,滋阴泻热肠腑通。 三【和解剂】 19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0(未考)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除。 21(未考)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22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3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24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10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四【清热剂】 25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26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27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躁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8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29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30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最新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 治咳嗽痰血——咳血方(木火刑金)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 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方剂的配伍记忆方法因人而异,不要轻易变换。如果采用方歌推荐教材上的方歌,如果采用趣味歌决记忆推荐上海中医药出版社的《趣味方剂手册》。 《中医针灸学》以第7版教材(必备) 这个版本的教材完美涵盖了新大纲所有内容。特殊腧穴的记忆一定要用歌决系统记忆,事半功倍!针灸缺乏模拟题,手头能用的模拟题不是太难(针灸专业)就是严重超纲,或者不是按照7版教材编写。 推荐大家使用那本北中医编写的、天价的《复习全书》中的针灸模拟题部分。特别是后面将近250道模拟题非常有价值。(个人感觉) 《中医诊断学》的第5版或者第6版教材:考纲总体上以第5版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涉及到第6版的内容。 《中医中药学》:以第7版教材为主(必备)。归经这一部分主要参看以前版本。 还有就是第5版教材是绿色封面,1983年左右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什么1983年版的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印刷?(1995年是6版,2001年是7版)其中缘由得靠自己琢磨。 必备真题。其实这种书哪本都一样,只要题目收得全就可以。所有题目的答案建议都去教材上找,找不到就是教材版本问题。一定要看《大纲》上的试题解答,并核对答案,因为现在的真题书的答案错误真的很多! 可选参考书(可选)。 《中医120分》跨越篇,形式不错,可惜和教材比系统性、全面性相差太远,而且错误也太多了。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模拟试卷3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什么法 (分数:2.00) A.消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解析:解析:因为祛湿剂是指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因此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2.平胃散主治什么证 (分数:2.00) A.湿热蕴脾证 B.脾胃气虚证 C.湿滞脾胃证√ D.食积证 解析:解析: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3.以下哪个方剂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分数:2.00) A.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参苓白术散 D.保和丸 解析:解析: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4.藿香正气散中配伍桔梗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分数:2.00) A.宣肺利膈√ B.开宣肺气 C.引药上行 D.祛痰利咽 解析:解析:藿香正气散中配伍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5.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分数:2.00) A.藿香正气散 B.三仁汤√ C.平胃散 D.连朴饮 解析:解析: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6.以下哪味药不是三仁汤的组成药物 (分数:2.00) A.竹茹√

2017考研新增方剂学内容

2017考研新增方剂学内容 一、重点方剂(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解表剂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舒气机。 理气剂 柴胡舒肝散: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失笑丸) 祛湿剂 二妙散: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二、掌握方剂(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解表剂 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通,表寒轻证服之康。 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和解剂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清热剂 栀子豉汤:山栀香豉治为何,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泻黄散: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建功。 祛暑剂 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补益剂 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做散服,杏苓桑皮草二母,肺肾气虚蕴痰热,咳喘痰邪一并除。 八珍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营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石斛夜光丸: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葙草决菊杏药,参味连苓蒺草风; 再入犀羚清虚热,养阴明目第一功。 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具,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左归饮:补肾滋阴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苓草同煎服,肾阴亏损此方医。 右归饮:右归饮中用附桂,地杞萸药杜草配。鹿菟当归易炙草,丸能温阳添精髓。 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精气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 安神剂 交泰丸:心肾不交交泰丸,一份桂心六份连。怔忡不寐心阳亢,心肾交时自然安。 固涩剂 易黄汤: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清带汤:清带汤中薯茜草,龙骨牡蛎海螵蛸。赤带二钱芍苦参,白带三钱术鹿角。 理气剂 四磨汤: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加味乌药汤: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姜草伦,配入延胡共七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理血剂 丹参饮: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十分做提纲,檀砂一分聊为佐,入咽咸知效验彰。 治风剂 玉真散: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治燥剂 益胃汤: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甘凉滋润生胃津。 祛湿剂 当归拈痛汤: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祛痰剂 小半夏汤:小半夏汤用夏姜,药虽两味效佳良。呕吐痰多因浊逆,祛痰降逆即能康。 滚痰丸: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顽谈怪症力能匡。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定痫丸: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蒲远半夏,胆星全蝎蚕琥珀,竹沥姜汁草朱砂。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考研方剂学歌诀

解表剂 ㈠辛温解表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9克大枣3枚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羌活6防风6苍术6细辛2川芎3白芷3生地3黄芩3甘草3 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证。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香薷9白扁豆6厚朴6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饮证。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桂麻黄芍药同。 麻黄9芍药9细辛6干6甘草6桂枝9半夏9五味子6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 止嗽散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 白前甘草共为末,汤调服止嗽频。 桔梗9荆芥9紫菀9百部9白前9甘草3皮6 ㈡辛凉解表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连翘15银花15苦桔梗6薄荷6竹叶4 生甘草5荆芥穗4淡豆豉5牛蒡子6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叶7.5菊花3杏仁6连翘5薄荷2.5桔梗6甘草2.5苇根6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麻黄9杏仁9甘草6石膏18 柴解肌汤解肌清热。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 氏柴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 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 柴胡6干9黄芩6芍药6桔梗3甘草3 羌活3白芷3石膏5大枣2枚生3 升麻根汤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阎氏升麻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升麻10根10芍药6炙甘草3 ㈢扶正解表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证。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柴胡9前胡9川芎9枳壳9羌活9 独活9茯苓9桔梗9人参9甘草5 参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虚人外感风寒,有痰饮证。 参饮用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人参6紫叶6根6半夏6前胡6茯苓6 木香4枳壳4桔梗4皮4炙甘草4 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黄芪6人参3桂枝3甘草1.5熟附3 细辛2羌活3防风3川芎3煨生3 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 阴虚外感风热证。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生葳蕤9生葱白6桔梗5东白薇3淡豆豉9 薄荷5炙甘草1.5红枣2枚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3扶正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 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暑湿证:桂苓甘露饮。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 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考研方剂总结

主治病证选方剂 二陈汤—湿痰咳嗽 香薷散—阴暑 贝母瓜蒌散—燥痰咳嗽 六一散—暑湿 保和丸一食积 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 乌梅丸—蛔厥 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鳖甲煎丸—疟母 禹功散—阳水 仙方活命饮—痈疡肿毒初起(阳证) 普济消毒饮—大头瘟 阳和汤—阴疽 苇茎汤—肺痈 四妙勇安汤—脱疽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痈疡:肺痈—苇茎汤 阳和汤—阴疽 肠痈—大黄牡丹汤 痛泻要方—痛泻 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喑痱) 小蓟饮子—下焦瘀热 白头翁汤—热毒痢疾 八正散—湿热下注——血淋、尿血小柴胡汤—少阳证 消风散—风疹、湿疹 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 玉真散—破伤风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外燥凉燥—杏苏散 四逆汤—少阴(阳需阴寒) 温燥-轻—桑杏汤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十枣汤—悬饮 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 黄土汤—阳虚便血 养阴清肺汤—白喉 甘麦大枣汤—脏燥茵陈蒿汤—湿热黄疸 四神丸—五更泄泻(肾泄) 半夏厚朴汤—梅核气 芍药汤—湿热痢疾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 仁汤(邪在气分) 橘核丸—痫 湿热并重—甘露消毒丹 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 清气化痰丸—痰热互结 五苓散—蓄水证 防己黄芪汤—风水或风湿 槐花散—肠风脏毒下血 五皮散—皮水 桃花汤—虚寒痢 金铃子散—肝郁化火诸痛 的代表方 天台乌药散—小肠疝气 加味乌药汤—痛经 麦门冬汤—肺痿 玉液汤—消渴 琼玉汤—肺痨 2、主治病证不只 一个 吴茱萸汤—虚寒呕吐,厥 阴头痛,少阴吐利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 悸(虚劳肺痿) 牡蛎散—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自汗 小柴胡汤—少阳证,妇人 热入血室 黄龙汤—热结旁流,气血 两虚 3、由病机来选方 外寒内饮—小青龙汤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九味羌活汤 类中风—镇肝熄风汤(肝 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 郁热)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增 液承气汤 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葱白七味饮 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 阴虚发热—小建中汤(脾阳/中阳不 足) 气阴两虚—生脉饮 胸痹—胸阳不足—瓜蒌薤白白酒汤 —脾阳虚—人参汤 4、有病机、有症状 肝郁血虚,两胁作痛—逍遥散 肝肾阴虚—一贯煎 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泻白散 疼痛: 心胸脘腹刺痛—失笑散 郁血停滞—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丹参饮 —气滞寒凝,胃脘疼痛 —良附丸 肝郁化火,心胸疼痛—金铃子散 5、有症状、无病机 肠鸣腹痛,大便腹痛—痛泻要方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 —半夏厚朴汤 二、功效选方 回阳救逆—四逆汤 阳虚解表—葱白七味饮 透邪阳郁,疏肝理气—四逆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八正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温胆汤 清热开窍,熄风止痉—紫血丹 祛风湿,止痹痛,益肾肝,补气血— 独活寄生汤(功效最多) 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三、特定中医俗语 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 辛凉轻剂—桑菊饮 辛凉平剂—银翘散 麻杏石甘汤—清、宣、降三法具备

中医考研方剂歌诀

方剂学歌诀 一、解表剂 1、1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 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芩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 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6、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二、泻下剂 2、1 寒下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3、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 1、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3 润下 1、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2、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1、七方:“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始于《内经》,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 2、十剂:○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宣可去瘀,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3、八阵:张景岳:“类为八陈,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其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证而用之,是谓因方。” 一、解表剂: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 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 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 2.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本方桂枝和芍药药量相等。 3.九味羌活汤 【方歌】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味药)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善于治疗少 阴头痛;白芷善于治疗阳明头痛;此三味 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证”的基本结构。 4.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本方遣药配伍“散中寓收”。 5.银翘散 【方歌】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竹、豉、荆、牛、荷、金、草、芦根、梗、翘10味药)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本方为“辛凉平剂”。 6.桑菊饮 【方歌】桑菊荷杏,草根更俏。(桑、菊、荷、杏、草、芦根、梗、翘8味药)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本方为:“辛凉轻剂”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本方为:“辛凉重剂”。方中麻黄和石膏同用,俱能透邪于外,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能消除致病之因,又能调理肺的宣发功能。 8.败毒散 【方歌】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参,生姜,羌活,梗,川芎,茯,荷,枳,前胡,柴胡,草12味药)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9.再造散: 【组成】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 【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 10.加减葳蕤汤 【方歌】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薇、荷、枣、草、豉、葱8味药)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方中薄荷“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趣味记忆

中医综合方剂学趣味记忆 1、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成一定的剂型,用于临床治疗。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先秦《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推崇为方书之祖,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晋人刘娟子《刘娟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药》是继孙氏二书之后,唐代有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金人成无己之《伤寒明理论》开方论之先河。明《普济方》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明吴昆《医方考》是第一部方论专著。近代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历代方剂96592首。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2、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治法是方剂的理论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运用。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3、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燥湿滑涩重,宣泄轻补通;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4、配伍的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⑤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5、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①药味加减的变化,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 ②药量增减的变化,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 6、剂型 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2.散剂: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 3.丸剂: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 4.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5.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醴。它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 6.丹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