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上)

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上)
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上)

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上)

2014-1-23 17:41:58 标签:钻机钻头钻井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液连续管海洋钻井极地钻井

分享到:0

文|汪海阁等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

当前,世界油气工业正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束缚,步入复苏的时期;新兴市场不断涌现,页岩气、致密油、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可燃冰、地热等新能源,深水油气、极地钻探等成为当今的焦点和热点。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盐下石油和美国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正改变着世界的能源版图。

全球钻井活动伴随着勘探开发的进程掀起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新一轮高潮,钻井工程技术在各大综合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引领和众多具有专业特长的小公司的推动下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材料、新装备、信息化技术为极端环境下的资源钻探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随钻技术、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操作成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难题、涉猎极端环境区域和满足越来越高要求的HSE 标准的金钥匙。

1、国外钻井技术新进展

近年来,国外在高效起下钻机和自动化钻机、高效PDC 钻头和辅助破岩工具、高造斜率旋转导向工具、井下信息高速上传、连续管技术、套管与尾管钻井技术、深水钻井和极地钻井、页岩气钻井、钻井实时优化与远程监控技术、新型钻井液及堵漏材料等方面发展迅速。

近两年,世界钻机及其配套设备呈现出能耗越来越低、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陆地和海上钻机承包商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动化提升移动性、提高装备的灵巧性和专业化、满足必要时适应苛刻的环境条件。装备制造商和钻井承包商在装备研发设计和改进上秉承着最大限度减少非生产时间、同时使之更安全、更环保的目的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RT Energy Services公司的Versa-Rig 300模块化钻机专为在Bakken 地区应对北达科他州平原严寒冬季而设计,可抵受120mile/h的强风。特意设计的卡瓦窗可以防止钻机液压系统受冻;可收缩的隔离墙包裹的温控室,保护员工不受严寒,沟通、操作更容易高效;下套管时钻机能承受300000lb拉力和150000lb压力;钻机操作人员只需6 人;钻机从一个井眼移动到另一个井眼只需1h,钻机拆解和安装只需12h,12h内可复合压裂23 级;最大钻深8230m,可打大位移井。

Patterson-UTI 新一代高效可移动钻机APEX 具有可视化电子钻井系统,良好的安全性贯穿EDS 整个系统,包括Wichita DM 236 电力制动、先进的天车和钻台防护;钻机的专业移动系统搭配管扣实现钻机向前、横向或旋转移动,完成灵活的井口布置和定位;电子悬挂系统、多功能出油管线和钻井液循环系统实现了钻机本身按井眼设计移动超过150ft 而不需移动其他配套设施;采用Ross Hill 1400 SCR驱动系统,操作简单、可靠、性能优异、易于维护;Wrangler 3500型液压平台替代了手工操作,其远程控制功能让作业者在起落管件时远离危险的钻台。

正在研发中可能引领未来钻机方向的是挪威West公司的连续运动钻机,它以750t 钻机为基础,对连续运动钻机(CMR)概念进行工业有形化可行性研究。采用双井架和专门的自动接卸扣设备,使钻柱在起升或下放的运动过程中,完成钻杆立柱的上卸扣和排放,改变传统起下作业过程中每起下一个立柱长度必须停下在转盘上进行上接卸和立柱排放的做法,提高了起下钻作业效率。三单根、二单根和单根下入速度分别达3 6 0 0 m / h、2700m/h和1800m/h。钻机的提升系统需要设计紧凑的双井架、两个井架机器人、两套自动管子操作设备、两套提升系统、配备顶驱和自动上卸扣装置。该钻机允许带接头的钻杆以连续的方式下入和起出装备。钻井时间节约15%~25%,有望节省30%~40%。连续运动钻机实现了钻井作业过程的全自动,可减少或避免压差卡钻。预计连续运动钻机2015 年能达到工业化应用水平。

NOV公司的Varco新一代顶驱TDX-1250增强了部件的可靠性和模块化,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顶驱;Deep Casing 工具公司突破常规钻井工艺研发的新型下套管工具Turbocaser Express为业界首个可钻穿式下套管工具,能够实现深层钻、扩、固一体化套管坐放作业。Statoil、ExxonMobil、Schlumberger、NOV、Baker Hughe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都在进行钻井自动化方面的技术研发。Shell 公司在这方面的发展最快,并已联合中国石油集团为澳大利亚煤层气开发建造新一代自动化钻机。H&P 公司、Nabors

的Canrig公司都是提供自动钻井程序的公司,H&P 设计和建造的自动化钻机在美国占据40% 以上的份额,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钻机之一。

1.2 钻井高效破岩钻头及辅助破岩工具

提速是钻井永恒的主题,特别是解决复杂深井钻井中高研磨性地层、巨厚砾石层、高温高压、井漏、窄密度窗口等制约钻井效率的瓶颈问题始终是新技术研发的焦点。目前钻井提速正朝着更安全、低成本、高效破岩等方向发展。

1.2.1 钻头技术

国外一直致力于钻井高效破岩新技术研发,不断推出新型高效钻头、复合钻头和仿生钻头。近两年钻头技术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减少起下钻、改进刀具、改进牙轮结构以应对冲蚀和冲击阻力的不利影响,提高钻头在性质多变的夹层层段及坚硬地层中钻进时的耐久度和机械钻速等方面。

Baker Hughes 公司开发出集牙轮和PDC 钻头优点于一体的新一代Kymera 复合钻头,在巴西首次使用中以钻速快于邻井90% 及进尺超过邻井20% 的优势取代了牙轮钻头。塔里木油田迪北101井和迪北104井在苏维依组分别使用了7 只和5 只PDC 钻头,机械钻速低于1m/h。迪北103井171/2in(φ444.5mm)井眼应用Kymera复合型钻头,一趟钻钻穿吉迪克组底部、苏维依组、库姆格列木群组,总进尺342.4m。钻速提高154%,降低周期16d,代替5 只PDC 钻头;节约费用约450 万元。

Smith公司推出适应页岩钻进的钢体式聚晶PDC钻头——Spear钻头,专为页岩地层设计,能快速、有效地钻进弯曲段和长水平段,已成功用于Bakken、Barnett、MarcellusHaynesville和Eager Ford等页岩气田。采用高刀翼和薄刀翼组合方式,扩大了岩屑的过流面积。Spear 钻头采用IDEAS 钻头设计和模拟软件,与常规PDC钻头相比,Spear 钻头在外形、结构、布齿、装配上有所改进,可在高机械钻速条件下有效循环出钻屑,增加了定向控制能力和钻速,提升了稳定性和造斜能力。

Halliburdon公司的SteelForce钢胎体固定齿钻头改进了钻头材料、加工工艺、防泥包涂层等辅助材料,扩展喷嘴类型,兼顾性能提高与寿命延长。

为解决PDC 钻头在硬质研磨性地层中遇到的困难,Smith公司分析了岩石与切削齿之间的摩擦热以及钻头在深井中长时间钻进时的热降解和微磨削作用,发现在不同地层环境下需使用不同性能的切削齿。研制的ONYX 切削齿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耐磨性和抗冲击性,耐磨性和疲劳寿命明显优于其他PDC 钻头。对比测试中,ONYX 切削齿进尺提高85%。

1.2.2 气体钻井技术

气体钻井技术不断克服新的极端环境的挑战。在美国西得克萨斯州Canyon 砂岩低压天然气井用带空气锤的气体钻井方式解决了钻速低、井斜突出的问题;在得州中部Barnett 页岩钻井中利用空气锤每口井减少了12~15d 的钻井时间,狗腿度和井斜减少了50%,83/4in

(φ222.25mm)井眼用一只钻头钻完,成本较常规钻井减少一半;在美国最硬、研磨性最强的地层之一的东得克萨斯Travis Peak地层采用空气或膜制氮克服了提速难题。

1.2.3 涡轮钻具

近年来涡轮钻具成为国外高效钻进超硬燧石、巨厚砾石、致密火山岩和砂岩等高难地层的主体技术。与螺杆钻具相比,涡轮钻具具有高转速、全金属材料、耐高温(250~300℃)、可靠性强等显著优势,更适用于深井超深井、高温高压井及致密高研磨性地层使用。俄罗斯VNIIBT 公司和Smith 公司代表着当前国外涡轮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平,Smith公司的Neyrfor占据了俄罗斯之外90% 的涡轮钻具市场份额。

1.2.4 声波钻井

声波钻井是将高频振动力、回转力和压力三者结合在一起使钻头切入土层或软岩加深钻孔的一种新型破岩方法。美国的Boart Longyear 公司环境钻探部、Bowser-Morner 公司、Prosonic公司和加拿大的SonicDrilling 公司等正在研发适用于油气钻井的声波钻井技

术及装备。

1.2.5 液力锤辅助钻井技术

BBJ 工具公司新推出可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提高钻速的液力锤井下工具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轴向冲击力并有效传递钻压,在不减少钻头寿命的同时钻速提高30%~50%。

1.3 高造斜率旋转导向工具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作业能力继续扩展,作业者能够更加精确、高效地钻达目的层。

Baker Hughes公司的AutoTrak曲线旋转导向系统能一趟钻快速钻进井眼垂直段、曲线段和水平段,最大限度地增加储层接触面积,减少起下钻次数,造斜率达15°/100ft 以上。允许在钻井液中加入防漏材料,能够实现精确地质导向。2012 年美国Marcellus页岩气区采

用该系统,造斜段+ 水平段平均进尺从1814m 增至2509m。平均钻井用时从15.8d缩短至7.6d,实现了“造斜段+ 水平段”一趟钻完成。2012年美国Eagle Ford页岩气水平井中采用该系统,从801.9m 钻至4019.7m,实现了二开“直井段+造斜段+ 水平段”一趟钻,平均机械钻速27.43m/h,减少了两次起下钻,节约钻机周期2.5d。

Schlumberger公司的旋转导向系统先后经历了推靠式、指向式和混合式3 个发展阶段。

推靠式系统通过推靠井壁引导钻柱沿着目标方向钻进,使用偏移模块上靠近钻头放置的3 个钻井液驱动的垫块推靠地层产生侧向力来改变钻头方向。指向式系统通过工具内部的一个弯头平衡钻具轴线和井筒轴线之间的偏角,从而控制钻头方向。该系统通过改变工具面角度改变井眼轨迹。

高造斜率混合式旋转导向系统PowerDrive X6结合了推靠式和指向式的技术优势,把钻井液控制的推靠垫块和偏心导向轴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会受到井下环境的影响,使工具在任意井斜角完成高造斜率的造斜。部分井造斜率超过了17°/100ft。系统不需依赖外部移动垫块推靠地层产生侧向力,4个钻井液控制的活塞推靠铰接式圆柱形导向套筒的内部,通过一个和万向节连接的枢轴把钻头指向所需的方向。

此外,位于万向节上方的4 个外部套筒扶正器刀翼一旦接触到裸眼井壁,就会为钻头提供侧向力,使得RSS 可执行与推靠式系统类似的作业。由于其移动组件都在工具内部,可免受恶劣钻井环境的影响,出现故障或遭到损坏的风险较低,有助于延长使用寿命。2013 年初美国Eagle Ford 页岩气一口水平井采用该系统一趟钻完成进尺3277.8m,实现了二开一趟钻,比邻井节省4d。

Weatherford公司新研发的MotarySteerable导向工具改变了传统定向控制,由直接控制井下动力钻具代替控制弯头定向,系统明显优于单独一个井下动力钻具的作业方式,相比单一的旋转导向系统风险更小,能够提供三维定向控制,有效缩短了钻井时间,避免了井下风险。

1 . 4 井下信息高速上传和随钻测量技术

Schlumberger公司在信息传输与随钻测量方面始终保持技术优势。PathFinder公司设计了iPZIG 近钻头图形伽马测斜工具;新引进MicroScope 的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和成像服务在有导电钻井液环境中可以同时提供高分辨率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和钻孔成像的功能,可应用于非常规页岩储层、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层等具有挑战性的储层,准确识别构造倾斜、断层及裂缝;2012年推出的NeoScope 无源随钻测井地层评价服务是业界唯一以脉冲中子发生器为基础的LWD 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综合物性测量,消除化学

源的需要,避免了复杂的弃置程序,降低了风险,节省了钻机时间。该工具已在30 多个国家进行了200 次实地测试,证明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同时降低运营和技术风险。

由美国化石能源办公室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和得克萨斯圣安东尼奥E-Spectrum 技术公司联合开发,2010年9月由Sharewell公司购得的EM-MWD随钻测量系统,利用星际太空导航和导弹制导系统相关的新技术,将井下数据实时传送至地面,在地面处理井下传感器数据并直接从地面控制井下仪器。与其他EM 系统相比,可从更深的地层上传数据。SharewellEM-MWD 系统是过去15 年来低频电磁(EM)测量设备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专为油气勘探市场设计,用于随钻测量、随钻测井、中途测试及其他相关的实时井下作业,特别是欠平衡钻井的实时数据测量。系统的关键部件是数据融合接收器,具有从大量环境噪声中提取非常微弱信号的能力,更有效地从噪声中鉴别信号。2011 年该系统在洛基山地区使用,最大传输井深达到13065ft(TVD12902ft)。使用过程中无中继器或电缆,且累计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700 多小时。

NOV 公司的“软连接”智能钻杆在钻杆中预埋电缆;钻杆紧扣以后,两感应环通过电磁感应实现电缆“软连接”,而非直接接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需要每隔350~450m放大一次;数据传输速率达5.76×104bit/s,不受流体类型限制;地面、井下构成一个宽带网络,实现全井筒实时监测。

美国Fiberspar公司的智能连续管特点是:内置电力线,向井下供电;内置信号线,数据高速、双向传输;耐腐蚀;重量轻,运输方便,成本低。

1.5 连续管钻井新技术

美国和加拿大是目前连续管钻井最活跃的国家,约占全世界连续管钻井的80% 左右。美国是目前应用连续管钻井最多且技术领先的国家,Xtreme Coil TubingCo.等世界几大主要连续管和连续管作业机制造商均集中在美国。

近两年连续管技术进展主要表现在:连续管的材料、尺寸、增产技术;连续管在欠平衡、小井眼及侧钻中的应用;电动井底钻具总成的研制与完善;数字化控制和自动连续管系统。

目前,已研制出高强度大直径31/2in(φ88.9mm)或5in(φ127mm)连续油管、小直径螺杆钻具及高扭矩定向钻井工具等连续管钻井井下钻具组合;针对海底油气输送管道的用途,制造成功φ168.275mm 连续油管;Halliburdon和NOV 公司开发了高强度连续管(屈服值大于125000psi),能够在北海中部HTHP(300°F,10000psi)环境下一趟钻对长1700ft井段进行负压射孔作业;Halliburdon和Chevron 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合金材料QT-800,用在连续油管内部,能够防止连续油管在高温井中被酸蚀,尤其是在利用高浓度盐酸进行酸化作业时保持连续油管的完整性。AnTech 公司研发了电缆式连续管4 个最新元件,显著提高了连续管测井和射孔的作业效率。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大大加快了连续管钻井的应用推广。目前应用范围涉及软地层小井眼直井、定向井和水平井、老井加深、侧钻、过油管钻井、

产层取心、完井等,利用连续管可以进行固井、射孔和压裂一体化作业。但连续管钻井技术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包括连续管的屈曲摩阻、挤毁及疲劳破坏等。

1.6 套管、尾管钻井技术

套管钻井技术已在国外应用10 多年,特别在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北海等国家和地区应用较为广泛,配套技术已较成熟。常用的可更换钻头套管钻井系统和套管钻井专用钻机主要以Tesco公司产品为代表,该公司自1995 年以来始终引领多行程套管钻井技术。近两年,Schlumberger公司的定向套管钻井技术(DCwD)、Weatherford 公司的套管钻井钻头Defyer DPA、BakerHughes公司的套管钻井井底钻具组合、Tesco公司的尾管钻井系统等,都拥有套管钻井专利。未来套管钻井会在深层可更换钻头和下部钻具组合的性能上获得突

破,将向更深地层的尾管钻井方向发展。

Baker Hughes公司研制的SureTrak导向尾管钻井装备可有效应对复杂储层,缩短作业时间,降低作业风险,钻进、评价、下尾管等作业可一次性完成,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北海海上作业及美国与沙特的陆上作业。尾管钻井技术具有如下优势:配有尾管的旋转导向系统,可有效应对低压及不稳定的页岩和煤层井段;尾管钻井在保持井眼稳定的同时,还省去了起出钻杆下套管的作业过程,大大缩短了非作业时间,提高了安全性,减少了漏失,节约了成本;尾管钻头比常规的扩眼钻头转速更低,减少了负荷,延长了寿命。

1.7 海洋钻井与极地钻井技术

世界海洋技术会议(OTC)对这一领域新技术的评选标准是:①进入市场或者公开发表不超过两年;②具有革命性、原创性、开创性;③进行了全尺寸应用或者成功模型试验,证明技术可行;④市场前景广阔;

⑤对现有技术具有显著影响,存在巨大商业利益。2012年评出的13 项新技术涵盖井下通信系统、高造斜旋转导向系统、取心筒、井下隔离系统、海底腐蚀—磨损监测器、自动流入控制装置、重吊船、海底油水分离系统、压力计、模拟服务舱、海洋锚定装置、起重系统等。

在海洋领域,钻机市场已经演变成深水和超深水市场,水深普遍超过3000ft。深水和超深水钻井平台日费也不断提高。除墨西哥湾外,金三角、巴西、西非、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等地区也成为深水市场的新亮点。随着深水油气开发对海洋钻机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近年来,海洋钻机设计方面的创新主要倾向于钻井船和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承包商、钻机设计人员和设备建造商都在努力开发更大或更小、功能更强、更加高效的海洋钻机。大量的海底技术研发投资涌入墨西哥湾、南美、西非和北海等深海地区,海底生产设备的应用迅速增加,遍及更深、更远的海洋油气田,创新性技术开发多集中在多功能生产和修井系统等方面。

其他钻井设备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如DrillASSURE隔水管监控系统利用实时软件,结合来自船舶上、下部隔水管组及沿隔水管分布的传感器组的输入信息,识别最佳操作窗口,并通过连续实时分析作业状态,为优化钻井和提高安全性提供完整解决方案;Tata钢铁公司及其合作伙伴采用颗粒状纳米凝胶绝缘方法设计并研制了一种能为隔水管和卷轴生产绝缘弯头的新系统,开创了隔水管系统在英国大陆架温度范围从-30℃到180℃的先例;Landing Strings Solutions和Trelleborg Offshore 开发出世界第一个下管柱漂浮减重模块,扩大了浮式钻井平台的作业水深范围;HelixWell Containment Group (HWCG)使用Sonardyne宽带声学监测技术应对漏油事故,研制了可收集更多油气的井口溢油控制装置。

水合物预测与抑制是深水钻井需要解决的问题。受井下复杂条件的限制,目前对井筒中水合物生成量的预测方法还不是很精确,但可以通过建立井筒的温度压力场,结合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温度压力条件,来判断水合物是否形成及其形成的具体范围。水合物抑制技术就是通过破坏水合物生成条件达到防止水合物生成的目的。目前预防和抑制水合物生成的措施有除水法、加热法、降压控制法、添加热力学抑制剂法、添加动力学抑制剂法,其中添加热力学抑制剂法应用最广。

北极是目前全球油气钻井活动热点地区之一,早在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就预测北极地区蕴藏着900×108bbl 未探明原油储量、1670×1012m3天然气,并指出其中84% 的油气资源集中在北极海域。北极油气储量占全球未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的22%,包括13% 的未探明原油储量、30% 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和20% 的未探明天然气液储量。解决寒冷冰盖、恶劣未知环境石油勘探挑战,并制定勘探策略、采用何种新技术以改善恶劣环境下石油生产与作业是未来将要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2 年OTC 会议的一份题为“北极开发路线图:R&D 将优先开发北极”将北极地区各区块按开发难度进行了3个层次的划分,分别是中等难度(大浅滩、萨哈林岛)、高难度(巴伦支海、楚科奇海、西南格陵兰岛、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拉布拉多、波弗特海)、极端困难(西北格陵兰岛、东北格陵兰岛)。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巨厚的极低冰盖;避免对野生动物带来不利影响;避免环境污染等。典型的北极深水油田开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油井要预防大的浮冰和冰山;浮动钻井平台或固定式平台在钻前需要多年的钻井设计;平台要打长距离向外延伸的井;浮动平台要有存储装置;海面设备、船体其他系统要有防冻处理;人员可以到达平台;平台周围有破冰船进行破冰任务;有油轮或管道输油;浮动平台可拆卸并可拖航;从陆上基地或海上平台的通信、指挥。为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正在研制诸如海底无人值守钻机、Kulluk 漂浮者、Atlantis 人造浮动海底、漂浮生产装置等。

1.8 页岩气钻井技术

美国在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配套技术,近年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丛式井井场数量急剧增加,意味着更少地使用卡车交通和地面施工,同时集中使用生产设施;二是“典型”巴肯钻机具备了侧滑能力和天然气发电技术,具有更安全高效的现代柴油发动机、顶驱、液

压轨道、防喷器系统和铁钻工功能的新钻机取代了旧钻机;三是作业区的水源储存功能受到关注;四是集旋转导向、优质钻头和钻井液技术等的一趟钻技术日趋成熟。作业流程的持续改进和精确化管理推动了页岩气的成功开发。

近两年围绕页岩气开发的创新技术不断出现。如挪威i-TEC 公司推出了用于致密储层增产作业的革命性i-Frac 新型投球滑套完井工具,与传统分段压裂相比,压裂施工中仅需一次投球即可打开超过20 个滑套,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M-I SWACO使用纳米材料改进的水基钻井液可以封堵页岩纳米孔隙来降低页岩渗透率,同时保持良好的流变性,维持井壁稳定,达到环保要求等。

1.9 钻井实时优化与远程监控技术

过去几年里,先进的自动化和通信技术已经逐渐从实验室走向钻台。从铁钻工的首次出现到关键钻井参数的自动远程监测,传统的钻井方法正逐渐被摒弃,钻井过程正在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Schlumberger钻井实时咨询系统能够在钻台上将数据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手段,改善整口井的钻井效果。该系统由钻井性能咨询系统、施工咨询系统和钻井时效咨询系统构成,采用移动电话和电子游戏方面的技术,通过和iPAD开发团队合作,开发并引入了一套新型控制系统展示平台。系统将几种参数的分析结果融入一个控制台中,为司钻提出清晰的指导,大大减少了非生产时间。

Baker Hughes公司使用了一整套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将其数字化油田BEACON 中心与世界各地的钻井现场连接起来,不仅提供技术支持和钻井优化服务,而且可以重新进行人员分配。该公司近几年研发的WellLink 技术能够对实时钻机数据、钻井数据和电缆数据进行远程访问,进行生产和泵的性能监测和静态文件管理,使公司的全球协作中心能够远程监测和优化钻井现场作业。

挪威SINTEF 石油研究中心研发了新一代钻井控制系统——基于实时钻井优化和电子钻井(E-drilling)的集成作业IO 方案,用于提供实时信息和决策支持,主要包括:利用实时动态模型模拟钻井过程;根据实时模拟和钻井数据分析进行诊断和决策;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使决策者能看到井内情况,用于远程监控和控制作业。在信息采集和传输方面,从“单因素记录测量”向“信息高速公路成像测量”发展,采用有线钻杆技术实时测量和传输数据,对油藏性能进行实时更新。同时,利用随钻地震电磁感应等技术,进一步增强储层导向能力。

深水之星海底技术委员会(DeepStar)正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自控式水下机器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修井作业,并对海底状况进行实时监测。Shell 等公司正开展海底自动化钻井系统的研发,这将会带来深水钻探技术的一场革命。

1.10 新型钻井液及堵漏技术

近两年钻井流体材料的研究主要围绕页岩、高温高压、敏感地层开展。M-I SWACO公司推出的EnviroTherm NT 抗高温高压水基钻井液体系可用于页岩和敏感环境钻井,在含有可溶性钙、盐和酸气的地层中也能保持稳定。该体系已通过350℃环境下的油田现场测试。

M-I SWACO公司开发出RHADIANT新型耐超高温无水钻井液体系,可在高温下保持良好的流变性,同时形成较薄的泥饼,有利于测井,获得高质量的油藏描述。在泰国湾的一个超高温探井中,RHADIANT 钻井液体系发挥了很好的滤失控制作用,保持了良好的流变性,形成高质量的泥饼,实现了零漏失。作业者进行了7次裸眼电缆测井作业,钻井液在连续90h内保持稳定。

Baker Hughes开发的LATI-DRILL新型水基钻井液体系,能够在非常规页岩钻井中提高大位移水平段的井壁稳定性和钻井效率,同油基体系相比更加环保。该体系通过控制膨润土水化能力来提高井眼稳定性。体系使用一种特殊润滑油,能够覆盖在金属表面、钻屑和地层井壁上,通过降低扭矩和阻力来改进钻井效率,特别是在高压高温环境的应用中。

PQ 公司与DrillGreen 油品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硅酸钾基钻井黏着剂DG-EcoDrill,可有效稳定所有类型的页岩;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新研制的纳米基钻井液能够满足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高流变和低流变性要求,以及钻井后的地层要求。以特种纤维材料为主的防漏体系是国内外近年来新开发的特种钻井流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chlumberger公司的CemNET和LiteCRETE 体系。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试行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储气库注采强度高,压力变化大,为达到储气库注采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储气库建设应采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装备,确保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同时建设方应加强对现场各施工环节的监督。 第二条在已部分开采或接近枯竭的油气藏建设储气库,地层压力低,新井建设应采取针对性的钻完井工艺,宜采用水平井、定向井提高单井注采量,减少总井数。老井封堵或再利用应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确保储气库的完整性。 第三条为有效保护低压油气藏,减少储层漏失伤害,降低储层污染,尽可能采用储层专打,储层段钻井采用相应介质,实现欠平衡或近平衡钻井。 第四条本技术要求包括储气库新井钻井工程、完井工程和老井利用、老井封堵以及井的安全评价五部分。 第二章钻井工程 第五条油气藏型储气库钻井工程设计应根据储层特征,做出针对性设计,设计应突出有效保护储层、提高注采量、降低事故复杂、保证固井质量等目的。

第六条为了便于储气库集中管理,减少土地占用和建库综- 1 - 新钻注采井井间距应合成本,储气库建设宜采用丛式井组设计,安全生产以及后期作业等因素统筹考根据井场面积、布井数量、虑,原则上不小于10m。老井防第七条储气库丛式井组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应MWD或多点测斜仪测量数据,碰和后期作业要求。老井若没有新井设计必须考虑老井井眼轨迹的测采用陀螺仪进行轨迹复测,量误差。注采井井身结构应满足储气库长期周期性高强度第八条各层 套管下深应结合当前实际地层孔隙注采及安全生产的需要,压力、坍塌压力、破裂压力资料进行设计。宜采用较大尺寸的第九条为了提高储气库单井注采能力,井身结构,同时应根据储层特征,优先采用水平井。宜采用应结合储层特征具体分析储层段完井方式,第十条遇水膨胀封隔器提高完井管裸眼或筛管完井方式,可采用遇油、串的稳定性。为了满足储气库长期交变应力条件下对生产套第十一条 应根据储气库运行压力按不同工况采用等安全系管强度的 要求,生产套管材质应结合油气藏流体数法进行设计和三轴应力校核。性质和外来气质进行选择。技术套管作为生第十二条原则上技术套管不做生产套官。产套管时,套管壁厚的设计应考虑钻井过程中的套管磨损因素,评价套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磨措施,完井后应做套管磨损分析,- 2 - 管可靠性。生产套管及上一层技术套管应选用气密封螺纹,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浅析完井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方案

浅析完井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方案 为了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完井新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封堵模块、射孔模块、完井测试模块、一体化管柱模块等的协调,进行原有射孔联作管柱技术的优化,进行裸眼旁通模块的应用,确保其整体作业步骤的优化,实现整体作业施工成本的控制,进行后期施工风险的降低,这种管柱结构实现了对油管、液压封隔器、特殊堵头、油管挂等的应用。 标签:完井技术;可捞式封堵管柱;油管堵塞器;技术创新 1 智能完井技术概念及发展前景 (1)智能完井技术需要进行井下完井管柱的应用,需要进行自动控制仪器、传感器组件等的安装,整体来看,智能完井系统具备良好的信息采集功能、信息传输功能,其能够进行井下生产状态、油藏状态等的分析,具备良好的完井管柱数据分析及管理能力,通过对远程控制方法的应用,进行油藏动态及生产动态的有效性控制。在实践模块中,完井技术需要进行控制阀及传感器的使用,进行一井多用模式的应用,实现同采同注模式的应用,这需要进行地面遥控方式的应用,进行单井多层模式、多分支选择性生产模式的开展,进行不同层流动状况的分析,避免出现串流状况,实现监测模块、采集模块等的实时性检测,进行井下数据的及时型反馈,实现生产工作模块的优化,保障油藏经营模块及生产管理模块的协调,实现工程整体采收率的增强。 在工程实践模块,完井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分别是井下生产流体控制模块、井下信息采集传感模块、井下数据传输模块、连通系统模块、反馈系统模块、地面数据采集模块等。在这个环节中,多种传感器构成了井下信息采集传感系统,水力操作模式及电缆操作模式是井下生产流体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井系统的工作核心为井下传感器工作模块及控制模块。在井下数据传输模块中,其需要实现地面计算机与井下工具的连接,这需要进行井下电缆双绞线的使用,满足地面数据采集的工作要求,通过对分析系统、反馈系统等的应用,进行各种数据信息的处理。 (2)实践证明,通过对完井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满足油藏工作及油田工作的要求,通过对智能完井技术方案的完善,有利于满足现阶段跨井通信工作的要求,比如進行传感器监测模式的应用,做好深水复杂油井的相关工作,满足陆上油藏或者浅水油藏的工作要求。为了适应现阶段油藏工作的要求,必须进行完井技术方案的优化,进行连续模拟模块、数据测量模块、井下工序控制模块的协调,实现数据采集系统的健全,实现其整体精度的增强,进行油藏构造的深入性了解。 完井技术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油藏管理模块中,通过对完井技术方案的优化,避免对井进行干浅,通过对完井技术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油井的自动化工作,实现相关工作处理模式的应用,确保工作模块中,井下海底生产设备与地面设备的良好匹配,进行整体工作效率的增强,增强油藏工作的整体可靠性。

水平井完井方式及其选择

水平井完井方式及其选择

水平井完井方式及其选择 水平井完井方式可采用裸眼完井、割缝衬管、割缝衬管加管外封隔器、下套管注水泥射孔 (1)裸眼 (2)割缝衬管完井 (3)衬管管外分段封隔完井 (4)水泥固井射孔完井 的实际经验。完井方式对于水平井今后能否进行正常生产或者进行多种作业是非常重要的。某种钻井方式只能适应于某种完井方式。 一、完井方式 1、裸眼完井 裸眼完井费用不高,但局限于致密岩石地层,此外,裸眼井难以进行增产措施,以及沿井

段难以控制注入量和产量,早期水平井完井用裸眼完成,但现在已趋步放弃此方法。当今只有在具有天然裂缝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和油气井的泄油半径很小时才使用裸眼完井的方法。 2、割缝衬管完井 该方法是在水平段下入割缝衬管,主要目的是防止井眼坍塌。此外,衬管提供一个通道,在水平井中下入各种工具诸如连续油管。有三种类型的衬管可采用: 1)穿孔衬管。衬管已预先预制好。 2)割缝衬管。衬管已预先铣好各种宽 度、深度、长度的缝。 3)砾石预充填衬管。割缝衬管要选择 孔或缝的尺寸,可以起到有限的防砂作用。 在不胶结地层,则采用绕丝割缝筛能有效 地防砂,另外在水平井采用砾石充填,也 能有效防砂。 割缝衬管完井的主要缺点是难以进行有效的增产措施,因为衬管与井眼之环形空间是裸眼,彼此连通,同样,也不能进行进行分采。 3、割缝衬管加管外封隔器 该方法是将割缝衬管与管外封隔器一起下

入水平段,将水平段分隔成若干段,可达到沿井段进行增产措施和生产控制的目的。由于水平井并非绝对水平,一口井一般都有多个弯曲处,这样,有时难以下入衬管带几个封隔器 4、下套管注水泥射孔 该方法只能在中、长曲率半径井中实施。在水平井中采用水泥固井时,自由水成分较直井降低得更多,这是因为水平井中由于密度关系,自由水在油井顶部即分离,密度较高的水泥就沉在底部,其结果水泥固井的质量不好。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应做一些相应的试验。 注:1、超短曲率水平井:半径1~2ft,造斜角(45°~60°)/ft; 2、短曲率水平井:半径20~40ft,造斜角(2°~5°)/ft; 3、中曲率水平井:半径300~800ft,造斜角(6°~20°)/(100ft); 4、长曲率水平井:半径1000~3000ft,造斜角(2°~6°)/(100ft)。 二、完井方式选择 在选择完井方式时,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岩石地层 若考虑裸眼完井,重要的是保证岩石是致密的,同时钻井过程是稳定的。经验报告和文献指出,若水平井方向是沿着水平最小应力钻井,则井筒显示极好的稳定性。 2、钻井方法

水平井钻井技术概述

第一章定向井(水平井)钻井技术概述 第一节定向井、水平井的基本概念 1.定向井丛式井发展简史 定向井钻井被(英)T .A.英格利期定义为:“使井筒按特定方向偏斜,钻遇地下预定目标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我国学者则定义为,定向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角、方位角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定向井相对与直井而言它具有井斜方位角度而直井是井斜角为零的井,虽然实际所钻的直井它都有一定斜度但它仍然是直井。 定向井首先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在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的旋转钻井代替了顿钻钻井。当时没有考虑控制井身轨迹的问题,认为钻出来的井必定是铅垂的,但通过后来的井筒测试发现,那些垂直井远非是垂直的。并由于井斜原因造成了侵犯别人租界而造成被起诉的案例。最早采用定向井钻井技术是在井下落物无法处理后的侧钻。早在1895年美国就使用了特殊的工具和技术达到了这一目的。有记录定向井实例是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享廷滩油田钻成的。 第一口救援井是1934年在东德克萨斯康罗油田钻成的。救援井是指定向井与失控井具有一定距离,在设计和实际钻进让救援井和失控井井眼相交,然后自救援井内注入重泥浆压死失控井。 目前最深的定向井由BP勘探公司钻成,井深达10,654米; 水平位移最大的定向井是BP勘探公司于己于1997年在英国北海的Rytch Farm 油田钻成的M11井,水平位移高达1,0114米。 垂深水平位移比最高的是Statoil 公司钻成的的33/9—C2达到了1:3.14; 丛式井口数最多,海上平台:96口;人工岛:170口; 我国定向井钻井技术发展情况 我国定向井钻井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0—60年代开始起步,首先在玉门和四川油田钻成定向井及水平井:玉门油田的C2—15井和磨三井,其中磨三井总井深1685米,垂直井深表遗憾350米,水平位移444.2米,最大井斜92°,水平段长160米;70年代扩大实验,推广定向井钻井技术;80年代通过进行集团化联合技术攻关,使得我国从定向井软件到定向井硬件都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我国目前最深的水平井是胜利定向井公司完成的JF128井,井深达到7000米,垂深位移比最大的大位移井是胜利定向井公司完成的郭斜井,水平位移最大的大位移井是大港定向井公司完成的井,水平位移达到2666米,最大的丛式井组是胜利石油管理局的河50丛式井组,该丛式井组长384米,宽115米,该丛式井平台共有钻定向井42口。 2.定向井的分类 按定向井的用途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普通定向井 多目标定向井 定向井丛式定向井 救援定向井 水平井 多分枝井(多底井)

海洋石油深水钻完井技术概述

海洋石油深水钻完井技术概述 摘要:深水区海洋环境恶劣,台风和孤立内波频发,深水钻完井工程设计和作业难度大、风险高。在充分借鉴我国浅水钻井设计和国外深水钻完井设计及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深水钻完井设计的技术流程与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深水技术、深水科研、深水管理的三大体系,克服了深水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技术挑战和作业难题,满足了深水油气钻完井安全、高效的作业要求,具备了国内外深水自主作业能力。 关键词:深水;钻完井;作业实践;超深水跨越 目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深水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以BP、Shell、Petrobras 等为代表的油公司和以Transocean等为代表的服务公司掌握了深水钻井完井关键技术,主导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作业。我国南海是世界四大油气聚集地之一,其中70%蕴藏于深水区。深水是挑战当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极限的前沿领域,尤其是在恶劣海洋环境下,如何安全、高效地开展深水钻完井作业成为了业界极为关注的焦点[1-3]。因此,研究深水钻完井所具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增加油气产量、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深水钻完井设计面临的挑战 在深水环境钻完井难度很大,深水钻完井设计不同于常规水深的钻完井设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深水低温 海水温度随水深增加而降低,深水海底温度通常约为4℃,海水的低温可以影响到海底泥线以下约数百米的岩层[4]。低温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海水低温环境使隔水管中的钻井液流变性发生变化,在该温度下容易形成水台物,而且这样低的温度的对于钻井液和水泥浆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会使钻井液的黏度和密度增大,钻井液的黏度增大可产生凝胶效应,在井筒流动中产生较高摩擦阻力,增大套管鞋处地层被压开的风险。容易引起钻井液稠化,使其流变性变差。低温还会延缓水泥水化导致水泥胶凝强度和水泥石抗压强度发展缓慢,流体易侵入水泥基体,容易造成油、气、水窜,后续作业无法顺利进行,影响固井质量。 2.2浅层气和浅层流

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下)

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下) 2014-1-27 1:27:52 标签:完井技术压裂技术钻井新方法全球趋势钻井完井分享到:0 文|汪海阁等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 2、国外完井、压裂技术新进展

2.1 完井新技术 完井是连接钻井和生产的关键环节,完井技术是影响油气井开发效益的关键技术。近两年完井技术革新主要围绕水平井开展,膨胀管技术和多级完井工艺得到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 i-Frac 完井工具:挪威i-TEC 公司新推出革命性的i-Frac 完井工具,主要用于致密储层增产作业,可以显著减少作业时间,加快投产进度,从而降低成本。i-Frac 新型投球滑套工具包括2 种尺寸类型:Ф5.6in×37.9in 和Ф6.732in×36.4in,分别用于4.5in 和5.5in 套管,最高工作压力达10kpsi 和15kpsi,最高抗温177℃,使用的投球尺寸分别为1.875~3.625in 和1.875~4.5in。使用i-Frac 完井工具进行压裂施工,仅需一次投球即可打开超过20 个滑套,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今年4 月对北海挪威大陆架一口水平井的碳酸盐岩储层实施分段压裂,井深4921m,水平段长839m,分3 次投球完成3 级56 个滑套的压裂施工,第1、2 个球分别打开19 个滑套,第3 个球打开剩余的18 个滑套,共计用时1.5d。如使用常规作业方式,每次只能打开一个滑套,累计需要40~50d。该技术同样适用于页岩油气井,尤其是在美国的致密页岩气田和中国的低压低渗致密油气田,预计至少可以节省一 半的投产作业时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压裂作业也意味着能够将压裂作业所占用的资源快速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少压裂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而水资源对于美国页岩油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区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

区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 摘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区块页岩气勘察起步较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勘察技术有待提高。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页岩气水平 井钻井完井技术上,起步较早、技术水平趋于成熟。就此,文章就区块页岩气水 平钻井完井技术展开分析 关键词:区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分析 笔者以涪陵焦石坝区块为例,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各向差异显著容易出现 井下安全事故且钻井时间长。经过对该区块页岩气钻井完井技术难点展开适应性 评估,制定可行性方案从而为涪陵焦石坝区块页岩气开发创造条件。 一、页岩气水平井钻井特点分析 水平井和页岩之间的储层和中裂缝相交,基于现有条件下扩大接触面积,完 善页岩气流动状态。由于水平井井眼在最小的主应力位置,可以使井眼基于压裂 条件下与井筒相交从而压裂增产。水平井比直井要求较低,地下延伸性较大,防 止受到地面因素影响。基于费用投资上分析,水平井经济造价多,但是采量较多 有助于经济收入的提升。因为页岩气在钻完井上呈现复杂性、系统性特点,特别 在低空隙度和低渗透上。所以,钻井开采过程中应注意储存保护。泥页岩呈现碎 花膨胀特点,目前当务之急是提高钻井工艺。此外,由于经济投入较多需要注意 垂直井段深度控制。钻井时避免坍塌问题,采取科学的控制方案。这样做的原因 的是:不同区域的页岩气地质和储量不同,在页岩气水平开采过程中应立足于现 实状况、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从而研发适应国内的水平井开采技术。 二、页岩水平井钻井液研究 泥页岩自身有着吸水膨胀性特点,所以容易发生井壁失稳,这也是导致安全 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页岩地层层理和页岩裂缝发育,岩心外层存在细小缝隙, 钻井液流入垮塌页岩层内并通过体表水化反应在泥页岩地层内产生膨胀,引发坍 塌与井壁失稳。所以,在选择页岩气水平钻井液过程中应做好密封工作。伴随着 开采页岩气的快速发展,有关技术并未得到了研发使得实际开采成功率较低。国 内关于开采页岩气研究上缺少充足的资料依据与经验积累,极容易出现钻井液密 度较大,尤其是钻井开采过程中井壁失稳严重。就此,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开采多 利用基础钻井液,直井段开采会利用水基钻井液。开采页岩气钻对水基站井液有 着严格要求,油基钻井液要求有细小的润湿角与页面张力,有助于提高水平井井 壁强度。同时,防止井壁塌陷。 三、页岩气水平井固井技术分析 页岩气水平井固井多利用分段压裂方法提高产量,这对固井胶结性提出了较 高要求。因为页岩气有着水化膨胀特点,作业时间长容易出现井壁失稳。此外, 井眼椭圆度较高使得水平井段下套管难度大。由于页岩气水平井集中选择油基钻 井液,特别是低温浅井时期固井时顶替率较差。页岩气提高产量的方法为射孔与 压裂,使得生成射孔的过程中导致水泥破损。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检查铜井并对井眼质量给予重视。第二,通过套管漂浮固井技术缩减上提 套管拉力与下放阻力,保证施工稳定性。此外,确保套管下放作业有效开展。第三,利用套管抬头下套技术与前置液固币清洁技术,尽可能规避油膜残留影响。 页岩气水平井完井技术分为:裸眼射孔完井、组合式桥塞完井,其中常见的 是套管固井后射孔完井技术与组合式桥塞完井技术。射孔完井技术多利用下套管 固井后,作为生成射孔的目标。

辽河油田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技 术 创 新 水平井以其单井产量高、吨油成本低、综合效益好、能有效地提高油田采收率等优势在辽河油田得到迅猛发展,在油田增油上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辽河油田的水平井技术已经迈向了整体、区块开发油田的新阶段,并为边际油藏、低品位油藏、中后期油藏的开发和濒临废弃油藏的再次开发,特殊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辽河油田的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在钻完井工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系列,适应了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随着人们对水平井认识的深入和勘探开发要求水平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水平井钻井技术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一、水平井在辽河油田的发展 辽河油田水平井钻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历经 □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钻井管理中心 高富成 摘 要:本文回顾了辽河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了逐步形成的特色水平井钻完井工艺技术进展,指出了目前辽河油田水平井技术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及制约水平井技术发展的瓶颈技术,提出了当前水平井钻完井技术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辽河油田 水平井 钻井 完井了15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日趋成熟,并成为开发油气藏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平井在辽河油田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92—2000年为研究试验阶段,2001年至今为完善、推广应用阶段。图1是辽河油田历年来施工水平井统计。 1992年到2000年的8年间辽河油田在水平井钻井方 200150100500 21114771025149 7939 11水平井数图1 辽河油田历年来施工水平井统计图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年份 辽河油田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上)

全球钻完井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上) 2014-1-23 17:41:58 标签:钻机钻头钻井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液连续管海洋钻井极地钻井 分享到:0 文|汪海阁等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钻井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 当前,世界油气工业正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束缚,步入复苏的时期;新兴市场不断涌现,页岩气、致密油、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可燃冰、地热等新能源,深水油气、极地钻探等成为当今的焦点和热点。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盐下石油和美国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正改变着世界的能源版图。 全球钻井活动伴随着勘探开发的进程掀起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新一轮高潮,钻井工程技术在各大综合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引领和众多具有专业特长的小公司的推动下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材料、新装备、信息化技术为极端环境下的资源钻探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随钻技术、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操作成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难题、涉猎极端环境区域和满足越来越高要求的HSE 标准的金钥匙。

1、国外钻井技术新进展 近年来,国外在高效起下钻机和自动化钻机、高效PDC 钻头和辅助破岩工具、高造斜率旋转导向工具、井下信息高速上传、连续管技术、套管与尾管钻井技术、深水钻井和极地钻井、页岩气钻井、钻井实时优化与远程监控技术、新型钻井液及堵漏材料等方面发展迅速。 近两年,世界钻机及其配套设备呈现出能耗越来越低、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陆地和海上钻机承包商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动化提升移动性、提高装备的灵巧性和专业化、满足必要时适应苛刻的环境条件。装备制造商和钻井承包商在装备研发设计和改进上秉承着最大限度减少非生产时间、同时使之更安全、更环保的目的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RT Energy Services公司的Versa-Rig 300模块化钻机专为在Bakken 地区应对北达科他州平原严寒冬季而设计,可抵受120mile/h的强风。特意设计的卡瓦窗可以防止钻机液压系统受冻;可收缩的隔离墙包裹的温控室,保护员工不受严寒,沟通、操作更容易高效;下套管时钻机能承受300000lb拉力和150000lb压力;钻机操作人员只需6 人;钻机从一个井眼移动到另一个井眼只需1h,钻机拆解和安装只需12h,12h内可复合压裂23 级;最大钻深8230m,可打大位移井。 Patterson-UTI 新一代高效可移动钻机APEX 具有可视化电子钻井系统,良好的安全性贯穿EDS 整个系统,包括Wichita DM 236 电力制动、先进的天车和钻台防护;钻机的专业移动系统搭配管扣实现钻机向前、横向或旋转移动,完成灵活的井口布置和定位;电子悬挂系统、多功能出油管线和钻井液循环系统实现了钻机本身按井眼设计移动超过150ft 而不需移动其他配套设施;采用Ross Hill 1400 SCR驱动系统,操作简单、可靠、性能优异、易于维护;Wrangler 3500型液压平台替代了手工操作,其远程控制功能让作业者在起落管件时远离危险的钻台。 正在研发中可能引领未来钻机方向的是挪威West公司的连续运动钻机,它以750t 钻机为基础,对连续运动钻机(CMR)概念进行工业有形化可行性研究。采用双井架和专门的自动接卸扣设备,使钻柱在起升或下放的运动过程中,完成钻杆立柱的上卸扣和排放,改变传统起下作业过程中每起下一个立柱长度必须停下在转盘上进行上接卸和立柱排放的做法,提高了起下钻作业效率。三单根、二单根和单根下入速度分别达3 6 0 0 m / h、2700m/h和1800m/h。钻机的提升系统需要设计紧凑的双井架、两个井架机器人、两套自动管子操作设备、两套提升系统、配备顶驱和自动上卸扣装置。该钻机允许带接头的钻杆以连续的方式下入和起出装备。钻井时间节约15%~25%,有望节省30%~40%。连续运动钻机实现了钻井作业过程的全自动,可减少或避免压差卡钻。预计连续运动钻机2015 年能达到工业化应用水平。 NOV公司的Varco新一代顶驱TDX-1250增强了部件的可靠性和模块化,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顶驱;Deep Casing 工具公司突破常规钻井工艺研发的新型下套管工具Turbocaser Express为业界首个可钻穿式下套管工具,能够实现深层钻、扩、固一体化套管坐放作业。Statoil、ExxonMobil、Schlumberger、NOV、Baker Hughe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都在进行钻井自动化方面的技术研发。Shell 公司在这方面的发展最快,并已联合中国石油集团为澳大利亚煤层气开发建造新一代自动化钻机。H&P 公司、Nabors

QSH 0165-2008 钻井完井工程质量技术规范

ICS 75.020 E90 Q/SH 钻井完井工程质量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quality of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皇甫洁、张全胜、王桂英、李玉宝、孙骞。

钻井完井工程质量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钻井完井过程中井眼轨迹质量、油层套管、油层保护、固井、井口装置及测井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和浅海油、气、水井的钻井完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127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规范 SY/T 5322 套管柱强度设计方法 SY/T 5328 热采井口装置 SY/T 5334 套管扶正器安装间距计算方法 SY/T 5374.1 固井作业规程 第1部分:常规固井 SY/T 5374.2 固井作业规程 第2部分:特殊固井 SY/T 5467 套管柱试压规范 SY/T 5600 裸眼井、套管井的测井作业技术规程 SY/T 5729—1995 稠油热采井固井作业规程 SY/T 5792—2003 侧钻井施工作业及完井工艺要求 SY/T 5955—2004 定向井井身轨迹质量 SY/T 6030 水平井测井作业技术规范 SY/T 6268 油套管选用推荐作法 SY/T 6464-2000 水平井完井工艺技术要求 SY/T 6540 钻井液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方法 SY/T 6592 固井质量评价方法 3 完井工艺总体要求 3.1完井应立足于保护油气层,减少对油气层的伤害。 3.2各油、气、水层之间应有效地封隔,防止气窜或水窜。 3.3有效地控制油层出砂,防止井壁坍塌,确保油气井长期生产。 3.4应便于修井和井下作业,能够进行各种采油工艺增产措施及各种井下测试。 3.5有利于保护油套管,延长油气井使用寿命。 3.6稠油开采能达到热采的要求。 3.7海上井应满足海上生产作业的安全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3.8完井工艺应简便、安全、可靠。 4 技术要求 4.1 井眼轨迹质量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实用版

YF-ED-J991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 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储气库注采强度高,压力变化 大,为达到储气库注采系统的完整性、可靠 性,储气库建设应采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 的技术和装备,确保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 同时建设方应加强对现场各施工环节的监督。 第二条在已部分开采或接近枯竭的油气 藏建设储气库,地层压力低,新井建设应采取 针对性的钻完井工艺,宜采用水平井、定向井 提高单井注采量,减少总井数。老井封堵或再

利用应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确保储气库的完整性。 第三条为有效保护低压油气藏,减少储层漏失伤害,降低储层污染,尽可能采用储层专打,储层段钻井采用相应介质,实现欠平衡或近平衡钻井。 第四条本技术要求包括储气库新井钻井工程、完井工程和老井利用、老井封堵以及井的安全评价五部分。 第二章钻井工程 第五条油气藏型储气库钻井工程设计应根据储层特征,做出针对性设计,设计应突出有效保护储层、提高注采量、降低事故复杂、保证固井质量等目的。 第六条为了便于储气库集中管理,减少

智能完井技术简介

智能完井技术简介 (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程技术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 摘要:智能完井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完井技术,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文章通过对智能完井技术进行简介,以及它的优势,和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展望进行阐述。 关键词:石油,智能完井,胜利油田智能完井是一项新型的完井技术,越来越被石油行业关注。国内外专家认为,石油行业有希望在几年后普及智能技术,来对管理以及维护油井,甚至在十几年之后可以达到人在室内就能够对整个油田就行管理。智能完井就是这种技术,它可以对井下进行永久性的监测以及实时控制,可以多油层同时进行开采,也可以只开采其中某一个油层,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 1.智能完井技术简介智能完井技术不同于以往的完井技术,它是一种系统的完井方法,操作者可以远程控制这种技术进行监测井底情况,控制井底压力以及控制原油的生产,这种技术不需要把油管起出,只需要一台PC机以及一个地面调解器就足够了,可以随时对井身结构进行配置以达到最优化效果,此外能够24 小时实时的对油层进行管理以及获取井下温度和压力等资料。 智能完井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

(1)在井下安装的永久传感器组,这些传感器组在井筒中合理进行分配,可以监测井下的压力、温度等参数。 (2)可以在地面对井下的状态进行控制的装置。像可以进行遥控的井下分割器、封隔器,可以对油层之间进行控制的阀门,控制井下安装的节流器的开关等。 (3)井下数据实时采集和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对井下的信息实时的收集反馈到地面并根据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2.智能完井优点 智能完井是一种新型的完井技术,与常规的完井技术对比,优势明显,由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智能完井可以在地面进行遥控,管理非常方便,特别适合在一些偏远地方使用,比如沙漠,山区或者海上的油田。 因为使用智能完井技术在地面上就可以对控制阀流入的位置进行识别,而且还可以不进行关井,只需要在地面上进行操作控制,就能够完成选择性的打开或者关闭所需要的油层,从而对井身结构进行重新配制。 2)智能完井可以实时的对井下进行监测,并把所测的数据资料及时的传递到地面进行保存,这样就能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就不会像以前一样由于不稳定试井进行分析从而引起资料的不确定以及模糊性。 (3)智能完井所监测的资料内容广泛,包含的信息量大,对油藏的管理有显著的帮助。使用智能完井技术获取的资料比通过传统的手段如短期测试,可以得到更多关于油藏的资料,这些资料为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分析

页岩气钻完井工程发展趋势页岩气钻完井技术 2011. 8

页岩气钻完井工程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对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减少 碳排放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这些都为非常规天然气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在非常规天然气中异军突 起,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亮点,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演进。由此引发的石油上游业的一场革命,必将重塑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格局。加快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世界主要页岩气资源大国和地区的共同选择。 ?美国作为世界上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最早的国家,在政策、价格和开发技术 进步等因素推动下,已在北美地区形成成熟的评价方法和勘探开发技术,值得我国页岩气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者学习借鉴。 ?我国与美国在页岩气地质条件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优 越,具有与美国大致相同的页岩气资源前景和开发潜力。目前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与勘探开发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对其潜力进行全面估算,页岩气资源有利目标区有待进一步落实,勘探开发还处于“空白”状态。

目录 前言 一国内外页岩气开发状况二页岩气钻完井技术 三启示和建议

?中国页岩气资源量约为30.7万亿方(类比法),总面积达300万KM2,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刚刚起步 ?南方海相21万亿占70%,四川古生界12万亿,需尽快探明 ?示范工程威201、宁201井昭104直井压裂初见成效,为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页岩气资源分布图 一、国内外页岩气开发状况

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的天然气。大部分是自生自储于古生界志留寒武系。 ?游离相态存在于裂缝、孔隙及 其它储集空间 ?吸附状态(20~85%)存在于干 酪根、粘土颗粒及孔隙表面 ?极少量以溶解状态储存于干酪 根、沥青质及石油中页岩气(shale gas)是从页岩层(or泥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

几项国际钻完井新技术

几项国内外钻完井新技术 一、智能井技术 (1) 二、激光钻井技术 (1) 三、钻工对未来钻井的设想 (3) 四、优化四维地震流体成像 (4) 五、用智能井开采海上边际油田 (5) 六、应用油藏性描述及3D可视化技术促进海上油田的二次开发 (6) 七、高温高压深井钻井前沿专项技术研究 (7)

一、智能井技术 智能井技术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早在1997年第一次智能完井即采用了SCRAM 专利系统。它的特点是可以进行永久的监测,能够控制油藏内流体的流动。而6年之后,供应商与专业服务公司就在世界范围内安装了超过185个智能井系统。一些论坛分析认为,对智能井技术的投资已接近10亿美元。智能井技术要想在经济上可行,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试验基础上单方面的应用,而要在各种各样的油井中作为油田开发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可喜的是,虽然发展速度缓慢,但这一切正在得以实现。智能井技术是油藏实时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安置在油藏平面上的传感器与控制阀,石油工程师们就可以对油藏与油井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数据,制定决策,改变完井方式,以及对设备的性能进行优化。 智能井技术的应用智能井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油藏开采过程的管理,这对于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非常重要。它可以控制一口油井的注入水或注入气在不同产层或不同油藏之间的分布,也可以封堵产自其他产层的水或气,因而可以控制注入水或驱替出的油扫过油藏中未波及的区域。这对于复杂结构井,如大位移井、长水平井或多分支井以及各向异性的油藏来说非常重要。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智能井技术不仅可以处理油田开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处理很多井下突发事件,并通过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创造价值,从而给资产增值。 智能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优点主要在于:优化油藏性能,从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增加油井产量;减少作业中投入的劳动力,从而减少安全事故,更有效地进行油藏管理。目前,已采用智能井技术的油井接近200口。这同那些正计划采用与正在采用该技术的多口油井开发项目共同表明了,该技术可以实现预期的目的。油田开发要尽可能快地降低开发成本,并使油藏的采收率达到最大。人们也期望能通过智能井技术来提高开采难度较大的复杂油田的效益。研究表明,由于该技术可以提高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因而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仍会继续存在。 二、激光钻井技术 1、从1997年起,美国重新开展了激光钻井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旋转钻井100年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市场需要有一种更加有效的替代方法。 旋转钻井这种机械破岩方式于20世纪初取代顿钻以来,虽然不断取得进展,但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随着钻井难度越来越大,钻井成本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要想大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6313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标准版本

油气藏型储气库钻完井技术要求标 准版本 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储气库注采强度高,压力变化大,为达到储气库注采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储气库建设应采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装备,确保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同时建设方应加强对现场各施工环节的监督。 第二条在已部分开采或接近枯竭的油气藏建设储气库,地层压力低,新井建设应采取针对性的钻完井工艺,宜采用水平井、定向井提高单井注采量,减少总井数。老井封堵或再利用应采取可靠的技术措

施,确保储气库的完整性。 第三条为有效保护低压油气藏,减少储层漏失伤害,降低储层污染,尽可能采用储层专打,储层段钻井采用相应介质,实现欠平衡或近平衡钻井。 第四条本技术要求包括储气库新井钻井工程、完井工程和老井利用、老井封堵以及井的安全评价五部分。 第二章钻井工程 第五条油气藏型储气库钻井工程设计应根据储层特征,做出针对性设计,设计应突出有效保护储层、提高注采量、降低事故复杂、保证固井质量等目的。 第六条为了便于储气库集中管理,减少土地占用和建库综合成本,储气库建设宜采用丛式井组设计,新钻注采井井间距应根据井场面积、布井数量、

安全生产以及后期作业等因素统筹考虑,原则上不小于10m。 第七条储气库丛式井组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生产、老井防碰和后期作业要求。老井若没有MWD 或多点测斜仪测量数据,应采用陀螺仪进行轨迹复测,新井设计必须考虑老井井眼轨迹的测量误差。 第八条注采井井身结构应满足储气库长期周期性高强度注采及安全生产的需要,各层套管下深应结合当前实际地层孔隙压力、坍塌压力、破裂压力资料进行设计。 第九条为了提高储气库单井注采能力,宜采用较大尺寸的井身结构,同时应根据储层特征,优先采用水平井。 第十条应结合储层特征具体分析储层段完井方式,宜采用裸眼或筛管完井方式,可采用遇油、遇水

国内外钻完井技术探讨

国内外钻完井技术探讨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日益的紧张,世界的石油行业都在面临着转型,其中不断的开发出新的市场,尤其是页岩气、深水油气等成为目前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充足,在目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要迎难而上,促进钻井技术和石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石油资源;钻井技术 1. 国外钻完井技术与装备新进展 国外石油开采水平比较发达的国家最近在钻井装备、钻头、井下工具、钻井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钻井技术和装备的不断进步。 1.1工厂化作业。 工厂化作业是我们对丛式井场批量钻井和工厂化钻井等新型钻完井作业模式的统称,是一种高效的、成本较低的规模性作业模式,在同一个地区进行钻井和完井技术比较相似、使用统一标准的装备和服务,进行流水线作业和生产的一种方式。工程化作业模式的方式就是采用快速的移动式钻机对多口井进行批量的钻完井,批量钻完井后钻机搬走,采用工厂化压裂模式进行压裂、投产;另一种模式是采用边钻井、边压裂、边生产的流水线模式,钻完一口压裂一口,这也是目前美国非常规油气开发上普遍采用的作业模式,以一个 6 口井井场为例,这种最新的同步作业模式比以前可节省大约一半的时间,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工厂化作业是目前钻完井模式的一种重大的突破,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全球的钻完井技术中,得到了有效地推广,促进了非常规油气田的开发效率,目前我国的苏里格气田、新疆和吉林的致密油开发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1.2新型钻机。 最近相关的钻机设计和钻井装备正在进一步的研发和改进过程中,油气装备制造商正在向着更加安全、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通过对钻台上钻机的尺寸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对操作系统或者装备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使用的安全性。面对日益款男的开发环境,需要我们利用自动化来提升移动性、灵巧的设计和专业化。目前一些比较先进的钻机系统正在设计和试运营中。 (1)连续运动钻机(CMR)。自旋转钻井诞生以来,起钻时钻杆从井眼起出1 个、2 个或3 个接头后,放上吊卡,卸扣,排管,吊卡放下,这一步骤不断重复着。连续运动钻机(CMR)设计打破了传统理念,能够完成常规钻杆的连续、快速起下钻,以及常规套管的连续、快速下套管作业,并实现连续循环和连续钻进。钻杆下入速度达3600m/h,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的钻井系统。连续运动钻机 2 套起升系统配合连续循环系统开辟了连续钻井和连续循环的可能性。CMR 属于工业联合项目,于2010 年年中完成。通过对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