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多次复发性骨巨细胞瘤5例效果观察

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多次复发性骨巨细胞瘤5例效果观察
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多次复发性骨巨细胞瘤5例效果观察

骨巨细胞瘤影像病例分析

骨巨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史:患者xxxx,男性,44岁。因“左小腿疼痛10月余”入院。患者自诉于10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小腿疼痛,左侧小腿行走时疼痛,休息时缓解,无低热寒战,无其他关节疼痛,今年5月初在我院行左膝关节MRI检查示:左胫骨肿物,未予以特殊处理,今患者为进一步就、明确诊断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拟“做胫骨骨肿瘤”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正常,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检查:皮肤完整,无红肿,无破溃,局部无肿胀,无压痛,膝关节活动、感觉既、及末梢血运可,左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4”字征(-),内收(-),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无 入院后行DR检查,阅片: X线(影像号 xxxxxx):左胫骨上端可见一大小约4*3cm骨质密度减低区,呈磨玻璃样,未见骨膜反应;左胫骨上段内侧可见一骨性突起,基底部与骨干相连,背离关节生长,余左膝关节构成骨结构完整,未见骨质病变、骨折征象,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诊断:左胫骨上端骨质破坏,考虑骨肿瘤病变,性质待查;左胫骨上段骨骨瘤。 病理结果: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生长活跃),Ⅲ级为恶性。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 一.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二.影像表现: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1.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一般无骨膜反应,亦无骨化和钙

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8059517.html, 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分析 作者:李华明 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32期 摘要:目的:探究骨巨细胞瘤X线的诊断方法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X线诊断,并分析影像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为肱骨上端,8例患者为股骨上端,2例患者为胫骨上端,21例患者为股骨下端,3例患者为肩胛骨,2例患者为髂骨,2例患者为颅骨,2例为胸椎骨。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为81.8%,检查结果的准 确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诊断效果 骨巨细胞瘤为原发性的骨肿瘤,较为常见,骨巨细胞瘤的侵袭性较高,对骨质溶蚀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能够穿过骨皮质从而成为软组织包块,刮除术之后的复发率较高,少数患者会有肺转移或者局部恶性病变的情况[1]。该疾病的原发部位一般在骨骺,在病灶的不断扩大 中,逐渐向干骺端侵及,大多会侵犯长骨。该疾病的病因并不清楚,其瘤组织质软而脆、血供丰富、似肉芽组织。在对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必须选择良好的诊断方法,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磁共振和螺旋CT,但是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患者采用CT诊断,效果显著,分辨率高,占 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2]。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X线诊断,并分析影像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X线诊断, 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范围:24-68岁,平均年龄为:(39.76±6.23)岁,病程范围: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3.9±5.9)年。病理分级:I级为良性巨细胞瘤,II级为中间型巨细胞瘤,组织较为活跃,能够成为良性或者恶性,III级为恶性的巨细胞瘤。30例患者为I级,12例患者为II级,9例患者为III级,所有患者身体的基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X线诊断,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平片,详细记录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在患者手术切除后进行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和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变部位

《骨巨细胞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要点

《骨巨细胞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要点 1 方法学 证据推荐等级方法采用GRADE方法,内容见表1。 2 骨巨细胞瘤概述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原发交界性骨肿瘤,1818年由Copper首次描述,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3%~5%,良性骨肿瘤的15%,在东亚人群中更为常见。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在四肢长骨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最为多见,骨盆和脊柱等中轴骨也常受累。常规刮除术后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肺转移率1%~9%。极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高度恶性骨肉瘤,预后差。 3 诊疗概述 3.1 诊断 初始检查应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原发病灶充分的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CT有助于确定骨皮质破坏范围,而评估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及神经血管时首选MRI。CT和MR增强扫描还可提供肿瘤的血供信息。

骨扫描检查可用于除外多中心骨巨细胞瘤。PET或PET/CT是一种可选择的影像学技术,已应用于治疗前分期、监测肿瘤进展速度和评估辅助治疗疗效。胸部影像学对确定有无转移性病灶很重要。血清钙、磷水平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测定可用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的鉴别诊断。(1B 级) 活检是明确诊断的最重要手段,尤其在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进行鉴别时。如活检结果提示恶变,应按照骨肉瘤的治疗方案处理。切开活检和穿刺活检(粗针或针吸)是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的两种方法。切开活检是最准确的方法,它可以提供较多的标本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细胞遗传学检查。穿刺活检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需要或不需要镇静。当获得标本充分的时候,穿刺活检可作为切开活检的另一种选择,其诊断准确率为88%~96%。 3.2 治疗 无远处转移患者:若原发灶可以手术切除,建议手术切除。对于原发灶虽可手术切除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和功能损失、或中轴骨病变无法切除的患者,建议使用连续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人源RANK配体单克隆抗体(Denosumab),同时还可合并使用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以及放疗。 就诊时已发生转移的患者:如原发灶可切除则按上述方案治疗;如果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骨巨细胞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ICD-10D48.101) 行股骨远端肿瘤刮除、瘤壳灭活、植骨、内固定术(ICD-9-)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患病部位疼痛、肿胀等。 2.体格检查:病变部位可触及包块、压痛,患肢功能受限。 3.辅助检查:患肢平片、CT、MRI,全身骨扫描等。 4.病灶活检:提示骨巨细胞瘤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巨细胞瘤(ICD-10D48.101)。 2.全身情况允许手术。 3.除外侵袭性或严重病理性骨折无法保留完整股骨髁关节面的病例;除外其他引起巨细胞反应的病变。 4.首选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沉; (3)胸部X线平片、胸部CT、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患肢CT、患肢MRI、全身骨显像、患肢动静脉血管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超声心动、肺功能、血气分析、肌电图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患者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及活检病理提示,选用刮除、植骨、内固定术。 前提:患者股骨髁关节面主要部分完整,未受肿瘤侵犯,尚有一定强度的骨质可以满足内固定物固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 为入院后第1-3天。 1.麻醉方式选择腰-硬膜外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股骨远端病灶刮除、瘤壳灭活、取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