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1 微机控制系统特征

从模拟控制系统过渡到微机控制系统,控制器结构、控制器中的信号形式、系统的过程通道内容、控制量的产生方法、控制系统的组成观念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微机控制系统在系统结构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在功能配置方面呈现出模拟控制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工作过程与方式等方面存在其必须遵循的规则。因此,通过了解微机控制系统的这些特征可以建立起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l.结构特征

控制器和执行机构是任何控制系统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执行机构是系统用来操作、改变、管理被控对象的工具,而控制器为执行机构提供执行方式和执行量值等。

模拟控制系统的控制器通过以运算放大器为基本运算电路的模拟电路计算执行量值,决策执行方式。通常一套决策方案,一种计算方法对应一组专用生成电路,改变决策方案和计算方法就必须改变生成电路。计算机控制系统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执行量值的计算,执行方式的决策等都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将控制器用微型计算机来代替,便构成了微机控制系统,即其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系统控制器由微型计算机担当,系统参数分析和控制量值计算等均由微机完成。

微机控制系统的抽象结构和作用在本质上与其它控制系统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同样存在微机开环控制系统、微机闭环控制系统等不同类型的微机控制系统。模拟系统控制器中的信号形式是连续量,微机作为控制器只能处理离散量,当微机要给模拟执行机构提供控制量时,要将离散量或数字量转换为连续量或模拟量,即要进行D/A(数字/模拟)转换;为了将被控制的模拟量变为计算机能接受,并可进行处理的数字信号形式,在闭环反馈通道上要设置A/D(模拟/数字)转换环节。因此,以微型计算机为控制器的闭环控制系统抽象结构如图1.1.1所示。

图1.1.1 微机闭环控制系统结构图

按微机控制系统中信息的传输方向,系统包含三条基本信息通道。第一条是含D/A转换环节的通道,称之为后向通道或输出过程通道;第二条是含有A/D转换环节的通道,称之为前向通道或输入过程通道;第三条通道是人机对话或交互通道。微机通过输出过程通道向被控对象或工业现场提供控制量;通过输入过程通道获取被控对象或工业现场信息;系统操作者通过人机交互通道向微机控制系统发布相关命令,提供操作参

数,修改设置内容等,微机则可通过人机交互通道向系统操作者显示相关参数、系统工作状态、对象控制效果等。

当微机控制系统没有输入过程通道时,称之为微机开环控制系统。在微机开环控制系统中,微机的输出只随给定值变化,不受被控参数影响,通过调整给定值达到调整被控参数的目的。但当被控对象出现扰动时,微机无法自动获得扰动信息,因而无法消除扰动,导致控制性能较差。当微机控制系统仅有输入过程通道时,称之为微机数据采集系统。在微机数据采集系统中,微机的作用是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归类、分析、储存、显示与打印等,而微机的输出与系统的输入过程通道参数输出有关,但不影响或改变生产过程的参数,所以这样的系统可认为是开环系统,但不是开环控制系统。

2.功能特征

与模拟控制系统比较,微机控制系统的重要功能特征表现为:

.(1)以软件代替硬件

以软件代替硬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变控制对象,微机及其相应的过程通道硬件只需作少量的变化,甚至不需作任何变化,而面向新对象重新设计一套新控制软件便可;另一方面是可以用软件来代替逻辑部件的功能实现,从而降低系统成本,减小设备体积。

(2)数据保存

现代微机已具备多种数据保持方式,如脱机保持方式有软盘、U盘、移动硬盘、磁带、光盘、纸质打印、纸质绘图等;联机保持方式有固定硬盘、EEPROM、RAM休眠等,工作特点是系统断电不会丢失数据。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数据保护措施,使得人们在研制微机控制系统中,可以从容对付突发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可以大量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3)状态、数据显示

微机具有强大的显示功能。显示设备类型有CRT显示器、LED数码管、LED矩阵块、LCD显示器、LCD模块、LCD数码管、各种类型打印机、各种类型绘图仪等;显示模式包括数字、字母、符号、图形、图像、虚拟设备面板等;显示方式有静态、动态、二维、三维等;显示内容涵盖给定值、当前值、历史值、修改值、状态值、系统工作波形、系统工作轨迹仿真图等。人们通过显示内容可以及时了解系统的工作状态、被控对象的变化情况、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等。

(4)联网管理

一般微机都具有串行通信或联网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实现多套微机控制系统的联网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构成分级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以满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日趋复杂,可靠性要求更高,灵活性希望更好,操作需更简易的大系统综合控制的要求;实现生产进行过程(动态)的最优化和生产规划、组织、决策、管理(静态)的最优化的有机结合。

3.工作过程特征

图1.1.1表明在微机闭环控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由检测装置将被控对象的模拟参数送至A/D转换环节,微型计算机把从A/D转换环节获得的数据与给定值r(t)比较,然后对其偏差按某种控制算法进行计算,得出新的控制量数据,经D/A转换驱动执行

机构改变被控对象。整个过程可归纳为三个步骤,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决策、控制输出。当被控对象处于动态状态时,如果不能及时获得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及时调整输出,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效果和意义。而微机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都是通过程序来实现的,因此微机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特征表现在对三个步骤都有实时性要求。

所谓“实时”,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实时又有及时、即时、适时的意思。就微机控制系统而言,要求微机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对被控对象做出相应的控制操作,否则就会失去控制机会,微机在控制系统中也就没有存在的任何实际意义。不同的对象实时时间是不相同的,如炼钢的炉温控制,由于时间惯性很大,输出延迟几秒仍然是实时的;而轧钢机的拖动电机控制,一般需在几毫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电流的调节,否则电流失控将造成事故。

(1)实时数据采集

检测装置将被控对象(温度、湿度、黏度、压力、流量、速度、位移等)的信息转换成相应的模拟电信号,送到A/D环节输入端,微机按规定的时间启动A/D转换进行对被控对象采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采样,以数字信号形式将采样结果存入存储器。

(2)实时控制决策

采样数据反映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微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它的前置处理(如有效性检查、数字滤波等),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判断被控参数是否偏离预定值,是否达到或超过安全极限值,如果被控参数处于可调范围,则按选定的控制算法程序进行控制量值计算。总之是按预定控制规律进行运算作出控制决策。

(3)实时控制输出

实时控制输出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控对象参数处于可调节范围,微机将决策结果(新的控制量值)及时送至执行机构调整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二是在决策环节分析出被控对象参数达到或超过安全极限值,这时候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报警装置,即进行实时报警。

系统的实时报警除了来自被控对象的辨析结果外,系统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微机也应能及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自动地或由人工进行必要的处理。

数据采样、运算决策、输出控制三个阶段占用时间之和满足实时性要求,则该系统具有实时性。而系统是否满足实时性,最终是体现在不影响系统的控制正确性。运算决策在三个阶段中占用时间最长,因此,要缩短控制的延时,应从合理选择控制算法、优化控制程序、选用运算速度较高的微机等方面加以解决。此外,在微机硬件方面应具备实时时钟和优先级中断信息处理电路;在软件方面应具备完善时钟管理、中断处理程序。实时时钟和优先级中断系统是保证微机控制系统实时性的必要条件。

4.工作方式特征

微机用两种方式与通道、被控对象结合组成微机控制系统,一种是在线工作方式,另一种是离线工作方式。

在线工作方式:又称“联机”工作方式。微机在控制系统中直接参与控制或交换信息,而不通过其它中间记录介质,如磁盘、U盘、光盘、磁带等。

离线工作方式:又称“脱机”工作方式。微机不直接参与对被控对象的控制,或不直接与被控对象交换信息,而仅是将有关控制信息记录或打印出来,再由人来联系,按

照微机提供的信息完成相应的控制操作。

离线工作方式元实时性可谈。要使系统具有实时性,微机必须按在线方式工作。但在线不一定就具有实时性。比如微机水温测试系统与微机水温测试控制系统,前者微机可以在线也可以离线,后者微机必须在线。对于前者,微机在线也不一定要具有实时性,因为微机仅采集水温,不调节水温,从而对采集时间不需进行严格要求;微机离线工作时,微机根据其它水温记录装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控制参数,然后由人依据微机提供的控制参数来实施调节水温。对于后者,由于存在自动控制目标,微机必须对水温的变化作精确采集,及时调节,因此微机不但要在线,而且微机水温测试控制系统一定要具有实时性,否则达不到控制目标。

1.1.2微机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被控对象千差万别,控制任务和控制要求随被控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被控对象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控制任务或控制要求,因此,微机控制系统的具体组成是因事而变的。尽管如此,根据微机控制系统的结构特征,不同任务的微机控制系统有着相同的抽象结构。图1.1.2所示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微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示意图,它不但包括了模拟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通道,还含有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操作控制台与接口、微机I/O设备与接口等,因而更具一般性。由图1.2可知微机控制系统的硬件体系由工业生产过程(也可以是非工业生产过程,如家庭的温度、湿度测控)、过程通道、接口、主机、操作控制台、微机I/0设备等组成。

1.工业生产过程

工业生产过程是指在生产现场把原材料变成成品或半成品,或通过原材料获得某些所需参数的工作规范。这种工作规范包括工艺流程、参与设备、人员数量与作用、结果指标等。被控对象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控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如数控钻床的被控对象主要是钻头的定位,而炼钢过程的被控对象包括炉温、配料计量、加料传送等。被控对象的信息通过在生产现场的适当位置安设相应的传感器

获得。

2.过程通道

过程通道包括模拟输入、输出通道,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过程通道处于工业生产过程与主机接口之间,担负着生产过程与主机交换信息的任务。当被控对象为模拟对象时,由变送器将被控对象的能量存在形式转变为采样装置所能接收的电能形式,然后由采样装置规范成A/D转换器所能接收的电量,最后由A/D转换器变成微机能够接收的数据送接口。如果被控参数是非电物理量,则变送器为传感器;如果被控参数为电量,则变送器或为放大器,或为衰减器。工业生产过程的被控参数以连续变化的非电物理量居多。如果执行机构需要连续的模拟量操纵,则微机输出的数字控制量必须进行D/A 转换;当用一个D/A转换器为多个控制点提供控制信号时要设置保持器。当工业生产过程有数字数据信号或数字状态信号要送主机时,可通过开关输入通道传送;主机有数字数据信号或数字控制信号等要送工业生产过程时,可通过开关输出通道传送。

3.接口

接口是主机与过程通道连接的数字中介装置。主机通过接口可连接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通道,也可连接各种外设以及操作控制台等。接口种类主要分为并行、串行两大类。接口是数字中介装置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是端口。主机给每个端口分配一个地址。当端口地址与主机的I/O输出控制信号配合时,对应的端口称为输出端口;与主机的I/0输入控制信号配合时,对应的端口称为输入端口。同一个端口地址与不同的I/O 控制信号配合既可作为输入通道端口也可作为输出通道端口。按迄今已出现的接口硬件结构情况,可将接口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单独的通用可编程接口芯片,一类是与CPU 集成在一起可编程接口,再一类是用基本逻辑部件根据需要搭接的可编程接口。

图1.1.2 微机控制系统硬件的组成图

4.主机

主机采用微型计算机,是微机控制系统的标志性内容。主机由CPU、ROM、RAM及系统总线等组成。开发者将系统的相关程序存人ROM,系统启动后,通过输入通道从生产现场获得过程参数,并由控制程序进行处理、分析、运算、决策等得出相应的控制信息,又经输出通道把控制信息回送生产过程,进而调节被控参数,使之达到并维持预计目标。控制程序是依据控制算法,结合主机的指令系统和通道端口地址而设计的,不但要反映控制参数与被控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还要满足控制的实时性要求。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处于在线的主机又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业控制机或工控机,其特点表现为可靠性高,可维修性好,环境适用性强,控制实时性,输入输出通道完善,软件丰富等。本书中的主机均指工控机。

5.操作控制台

操作控制台是人与微机控制系统交换信息的中介设备,对于工业生产过程的微机控

制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通常,微机的I/O设备摆放在控制台上或周围,这样一来,在操作台上工作人员既可看到来自工业现场的运行状态及被控参数的直接显示和记录,也可观察到由计算机提供的显示内容。当系统出现故障报警时,操作人员可在控制台上及时获得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如根据操作台提供的故障信息对现场设备进行快速处理、检修,或在控制台对计算机程序、控制参数、试验参数等进行修改和调整等。就一般而言操作控制台应具有以下功能。

(1)显示

显示范围应尽量涵盖工业生产过程中各重要环节、过程通道各关键部位、辅助及供电设备等:显示装置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如希望有图文显示,可配置CRT、LCD显示器等;如只需显示参数,可配置LED、LCD数码管等;如果希望脱机分析数据,可配置打印机、记录仪等;如需及时显示状态或报警,可配置相应的指示灯及发声器。

(2)操作

在操作台除了微机键盘外,还应配有相应的可直接操作控制系统的开关、按钮、扳键等,遇到紧急情况可在操作台直接强制处理,或在控制台可对系统相关部分进行直接操作、实验。

(3)数据保存

如果微机控制系统的数据量大,控制台可增设光盘刻录机、磁带机、u盘口、移动硬盘口等用于扩展存储容量的设备。

(4)远程信息交换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对微机控制系统实行联网管理的技术渐趋成熟,因此,操作控制台应设置远程信息交换口,随时可使本系统加入到大规模集散系统中。

2.2 模拟量输入通道

2.2.1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结构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任务是对过程量(即模拟量)进行变换、放大、采样和模/数转换,使其变为二进制数字量并输入到计算机,典型的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结构如图2.2.1所示。

过程参数

线图2.2.1 模拟量输入通道结构

由图2.2.1可见,模拟量输入通道一般由I/V变换,多路转换器、采样保持器、A/D

转换器、接口及控制逻辑等组成。

模拟量输入通道各部分作用说明如下:

1.传感器

将过程量转换为电信号。

2.放大电路

对微弱的电信号进行放大。

3.多路转换开关

将多路模拟信号按要求分时输出。

4.采样保持

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在模一数转换期间对采样信号进行保持。

5.A/D转换

即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为二进制数字量。

6.控制器

实现通道各环节在逻辑和时序上的协调。

2.2.2 I/V变换

变送器输出的信号为0~10mA或4~20mA的统一信号,需要经过I/V变换变成电压信号才能处理。对于电动单元组合仪表,DDZ-II型的输出信号标准为0~10mA,而DDZ-Ⅲ型和DDZ-S系列的输出信号标准为4~20mA,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来讨论I/V变换的实现方法。

1.无源I/V变换

无源I/V变换主要是利用无源器件电阻来实现,并加滤波和输出限幅等保护措施,如图2.2.2所示。

图2.2.2 无源I/V变换电路

对于0~10mA的输入信号,可取R1=100Ω,R2=500Ω,且R2为精密电阻,这样当输入的I为0~10mA电流时,输出的V为0~5V,对于4~20mA输入信号,可取R1=100Ω,R2=250Ω,且R2为精密电阻,这样当输入的I为4~20mA时,输出的V为1~5V。

2.有源I/V变换

有源I/V变换主要是利用有源器件运算放大器、电阻组成,如图2.2.3所示。

输入

图2.2.3 有源I/V 变换

利用同相放大电路,把电阻R 1上产生的输入电压变成标准的输出电压。该同相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

3

41R R A += 若取R 3=100k Ω,R 4=150k Ω,R 1=200Ω,则0~10mA 输入对应于0~5V 的电压输出。若取R 3=100k Ω,R 4=25k Ω,R 1=200Ω,则4~20mA 输入对应于1~5V 的电压输出。

2.2.3 多路转换器

多路转换器又称多路开关,多路开关是用来切换模拟电压信号的关键元件。利用多路开关可将输入信号依次德或随机地连接到公用放大器或A/D 转换器上。为了提高过程参数地测量精度,对多路开关提出了较高地要求。理想地多路开关其开路电阻为无穷大,其接通时的导通电阻为零。此外。还希望切换速度快、噪音小、寿命长。工作可靠。

常用的多路开关有CD4051(或MC14051)、AD7501、LF13508等。

2.2.4 信号的采样、量化及常用的采样保持器

1.信号的采样

信号的采样过程如图2.2.4所示。执行采样动作的是采样器(采样开关)K ,K 每隔一个时间间隔T 闭合一个时间τ

。T 称为采样周期,τ称为采样宽度。时间和幅值上均连续的模拟信号y (t )通过采样器后,被变换为时间上离散的采样信号y*(t)。模拟信号到采样信号的变换过程称为采样过程或离散过程。

t

采样器

图2.2.4 信号的采样过程

采样信号y*(t)是否能如实地反映模拟信号y (t )的所有变化与特征呢?采样定时指出:如果模拟信号(包括噪声干扰在内)频谱的最高频率f max ,只要按照采样频率f ≥2 f max ,进行采样,那么采样信号y*(t)就能惟一地复现y (t )。采样定理给出了y*(t)惟一复现y(t)所必须地最低采样频率。实际应用中,常取f ≥(5~10)f max 。

2.信号的量化

采样信号在时间轴上是离散的,但在函数轴上仍然是连续的,因为连续信号y (t )幅值上的变化,也反映在采样信号y*(t)上。所以,采样信号仍不能进入微机。微机只能接受在时间上离散、幅值上变化也不连续的数字信号。

所谓量化,就是采用一组数码(如二进制码)来逼近离散模拟信号的幅值,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将采样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量化过程。执行量化动作的装置是A/D 转换器。字长为n 的A/D 转换器把y min ~y max 范围内变化的采样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0~2n -1,其最低有效位(LSB )所对应的模拟量q 称为量化单位。

1

2min max --=n y y q 量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用q 去度量采样值幅值高低的小数归整过程,如同人们用单位长度(比如毫米)去度量人的身高一样。由于量化过程是一个小数归整过程,因而存在量化误差,量化误差为±1/2q 。例如,q =20mV 时,量化误差为±10mA ,0.990~1.009V 范围内的采样值,其量化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数字50。

在A/D 转换器的字长n 足够长时,整量化误差足够小,可以认为数字信号近似于采样信号。在这种假设下,数字系统便可沿用采样系统理论分析、设计。

3.采样保持器

(1)孔径时间和孔径误差

在模拟量输入通道中,A/D 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量总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一次A/D 转换所需的时间称之为孔径时间。对于随时间变化的模拟信号来说,孔径时间决定了每一个采样时刻的最大转换误差,即为孔径误差。例如图2.14所示的正弦模拟信号,如果从t 0时刻开始进行A/D 转换。但转换结束时已为t 1,模拟信号已发生Δu 的变化。因此,对于一定的转换时间,最大的误差可能发生在信号过0的时刻。因为此时的du/dt 最大,孔径时间t A/D 一定,所以此时Δu 为最大。

令 U=U m sin ωt

t U t U dt

dU m m ωπωωcos 2cos 2== 式中,U m 为正弦模拟信号的幅值;f 为信号频率。

在坐标原点上

f U t

U m π2=?? 取Δt =t A/D ,则得原点处转换的不确定电压误差为

D A m ft U U /2π=?

误差的百分数

1002100/?=??=D A m

ft U U πσ 由此可知,对于一定的转换时间t A/D ,误差的百分数和信号频率成正比。为了确保A/D 转换精度,使它不低于0.1%,不得不限制信号的频率范围。

一个10位的A/D 转换器(量化精度.01%),孔径时间10μs ,如果要求转换误差在转换精度内,则允许转换的正弦波模拟信号的最大频率为

Hz S

f 1610101021.026≈???=-π 为了提高模拟量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以适应某些随时间变化较快的信号的要求,可采用带有保持电路的采样器,即采样保持器。

(2)采样保持原理

A/D 转换过程(即采样信号的量化过程)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称为A/D 转换时间。

2.3 模拟量输出通道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任务是把微型机输出的数字量变换成模拟量,这个任务主要由数/模转换器来完成的,对于模拟量输出通道,要求可靠性高,满足一定的精度,还必须具有保持的功能。

2.3.1模拟量输出逻辑的结构

在许多场合要求具有多路模拟量输出通道。对于多路模拟量输出通道的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输出保持器的结构方式。输出保持器的作用主要是在新的控制信号到来前,使本次控制信号维持不变。保持器一般有数字保持和模拟保持两种方案,这就决定了模拟量输出通道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1. 独立数/模转换器的形式

图2.3.1是这种形式的结构图。在这种形式中,CPU 和通道之间通过独立的接口缓冲器传送信息,因此这是数字保持的方案。它的优点是转换速度快、工作可靠,每条输出通路相互独立,不会由于某一路D /A 故障而影响其它通路的工作。但使用了较多的D /A 转换器,因而成本较高,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成本将不成问题。

图2.3.1 独立D/A转换器结构形式

2.共用数/模转换器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原理框图如图2.3.2所示。因为共用一个数/模转换器,故它必须在PU控制下分时工作。即依次把D/A转换器转换成的模拟电压(或电流),通过多路模拟开关传送给输出保持器,这种结构节省了D/A转换器,但因为分时工作,只适用于通道数量多且速率要求不高的场合。由于需要多路转换器,且要求输出采样保持器的保C持时间与采样时间之比很大,因而其可靠性较差。

图2.3.2 公用D/A转换器结构

2.3.2 V/I变换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常常以电流方式传输信号。因为电流信号适合于长距离传输,传输输中信号衰减小,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大量的常规工业仪表是以电流方式互相配接。按仪器仪表标准,DDZ-Ⅱ系列仪表各单元之间的联络信号为0~10mA,而DDZ-Ⅲ系列仪表各单元之间的联络信号为4~20mA。一般D/A转换器的输出信号有的是电压方式,有的是电流方式,但是电流幅度大都在微安数量级。因此,D/A转换器的输出常常需要配接V/I转换器。

常用的V/I转换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负载电源方式,另一种为负载共地方式,分别如图2.3.3(a)和(b)所示。

f

R L (a)

图2.3.3 V/I 转换电路 (a )负载共电源方式; (b )负载共地方式

对于负载共电源方式的V/I 转换电路图 (a ),由于运算放大器输入负载与输入正端电位基本相等,即V i =V f ,可得

f

i f f

f R V R V I I ===0 在图 (b )所示负载共地方式的V/I 转换电路中,V i 为输入电压,I 0为输出电流,R f 为电流反馈采样电阻,R S 为限流电阻,R L 为负载电阻。R f 采集到的电流信号以电压形式加到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而且极性与输入电压信号反相。所以,这是一个电流并联负反馈电路。

由于运算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很高,流入运算放大器输入端的电流可以忽略。在R 2》R f 条件下,流经R 2的电流与I 0相比也可以忽略。由于运算放大器正负输入端电位近似相等,可得 21102110)()

(R R R R R I R R R V R I V L f i L i ++=+-+ 化简得

f

i R R R V I 120= 例如,如果取R 1=100k Ω,R 2=20k Ω,R f =100Ω,则当V i 在0~+5V 时,I 0为0~10mA 。

使用图(b )电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电路中各电阻应当选用精密电阻,以保证足够得V/I 转换精度。

(2)V/I 转换器的零位可以由运算放大器的调零端实现。如果采用没有调零端的

运算放大器,就必须附加额外的高零电路。

(3)正电源+V的取值必须满足+V>(R f+R L)XI omax,I omax为I0的最大值。

(4)如果需要改变输入电压范围,只需改变R2/R1的数值就可以实现。如果需要将单极性输入改变为双极性输入,则需要在运算放大器输入端附加偏置电压。

3.2模拟数据采集技术

模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现场模拟量的采集和处理,其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它的速度和精度。特别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系统,往往要求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具有在线实时有效的多路处理功能。

3.2.1 模拟数据采集电路

从传感器开始到CPU为止的电路构成模拟数据采集电路,它将需要的现场参数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量进入到CPU。虽然由于信号的多样性,电路结构亦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框架趋势相似的。

多路采样开关、采样/保持器(S/H)、A/D转换器等构成了DAS的数据输入通道。多路模拟输入信号经过多路开关依次接通并按顺序输入,在经过放大和滤波后被采样保持器采样并保持,使输入到A/D转换器的模拟量在保持时间内恒定,以保证A/D转换的准确性,A/D转换器转换后的数字量可经数据缓冲器送入数据总线(DB),微机从数据总线获得转换的数据并进行处理。

图3.2.1为具体的电路实例。它实现单片机对8路模拟量进行数据采集。对于变化频率不超过100Hz电压范围0~10V的8路模拟信号可以进行连续巡回检测,分辨率为5mV,采样间隔不低于1s时,可以进行数字滤波处理。

图3.2.1 8路模拟电压自动巡回数据采集电路

3.2.3 模拟量数据采集的预处理方法

由于工业控制对象的工作环境一般比较恶劣,干扰源较多,模拟量经A /D 转换后,由计算机采集到的数字量还要作适当的处理后才能使用。数据采集系统对采集数据的处理包括输入数据的有效性检查、数字滤波。

1.有效性检查

为避免测量元件、变送器的故障或信号线路的开路,使计算机采集到真实的数据,通常都要对输入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查,这是保证系统可靠性的措施之一。在系统设计时总是使被测量的模拟信号处于某个标准电压或电流范围内,如果测量仪表或信号传送线路出现故障,其信号便会达到以至超过信号标准的上下限值,计算机便可发出报警,显示故障通道号,提醒维修人员进行处理。有效性检查程序框图如图3.2.7所示,图中d 表示读入数据,P max 和P min 分别为系统测量的上下限值,M1和M2为设定的标志,反映的是上限溢出还是下限溢出以及通道编号。

图3.2.7 有效性检查程序框图

2.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就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减少干扰信号在有用信号中的比重,故实际上是一种程序滤波。数字滤波能够克服模拟滤波器的不足,它与模拟滤波器相比有以下优点:

。由于数字滤波是用程序实现的,因而不需要增加硬件设备,可以多个输入通道“共用”一个滤波程序。

。由于数字滤波不需要硬件设备,因而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各回路之间不存在阻抗匹配等问题。

。数字滤波能对频率很低(如O .01 Hz)的干扰信号实现滤波,克服了模拟滤波器的缺陷,而且通过改写数字滤波程序或改变数字滤波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的滤波方法,这比改变模拟滤波器的硬件要灵活、方便。

常用的数字滤波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现介绍如下。

(1)限幅滤波

限幅滤波的方法是考虑到被测参数在两次采样时间间隔内,一般最大变化的增量△z 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前后两次采样的实际增量1--k k x x ≤△x ,则认为是正常

的,否则认为是干扰造成的,这种情况下用上次的采样代替本次采样。即: ;,;,111??????

?>-?≤-=---x x x x x x x x y k k k k k k k (3.2.1) (2)限速滤波

限速滤波的方法也是先设定前后两次采样的最大允许增量△x ,用本次采样x k 相对上次采样的增量k x ?进行比较,若k x ?≤△x ?,则认为本次采样有效;否则再重新采样一次,得1+k x ;如果1--k k x x ≤△x ,则表明1+k x 接近k x ,k x 是可信的,用最近一个采样1+k x 作滤波输出;相反,就以1+k x 和k x 算术平均值作为滤波输出。即:

;.,,2;,)(111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k k k k k k k k k k k ?>???

?????≤-?????-+?≤-=-++++再次采样 (3.2.2) 这一方法既保证了采样的实时性,也考虑到采样值变化的连续性。

上述两种方法统称为程序判断滤波,对抑制带有随机性的干扰较为有效,但涉及△x 值如何确定的问题。对不同的对象特性,使用不同的采样周期、系统不同的给定输入形式(阶跃、等速或加速),都影响到△x 值的选择;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观测和实验才能确定。

(3)算术平均滤波

算术平均滤波就是连续采样n 次,把n 次采样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次滤波器的 输出。即: ∑==n

i ki k x n y 1

1 (3.2.3) 式中:k y ——本次滤波输出;

ki x ——第i 个采样值(i=1,2,…,n)。

此种滤波方法主要适用于压力、流量等信号的平滑加工,这类信号的特点是信号往往在某一数值范围附近作上下波动,即干扰是周期性的。算术平均滤波对信号的平滑程度取决于平均次数n 的选择,随着平均次数挖的增大,平滑度高,而灵敏度降低。通常,流量n=12,压力n=4。但应视不同的具体系统和采用不同的采样周期作适当的增减。 算术平均滤波对周期性干扰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脉冲性干扰的抑制不够理想。

(4)加权平均滤波

在算术平均滤波中,对于n 次采样所得的采样值,在其结果中所占比重是均等的,

加权因子均是1/n 。但有时为了突出最近几次采样值在平均值中的比重,往往对不同时刻的采样值赋以不同的加权因子。即:

∑==

n i i i k x y 1

α (3.2.3) 其中,o ≤i α≤1且∑=n i i 1α

=1。

这种方法称为加权平均(或滑动平均)滤波方法。它适用于系统纯延迟时间常数较大而采样周期较短的情况。加权因子的选取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是愈新的采样值赋以较大的比重,以迅速反应系统当前所受干扰的严重程度。

(5)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是对某一被测参数连续采样3次,取采样值居中者作为滤波器的输出。即: k y =mid(1k x ,2k x ,3k x )

MCS-51单片机实现的子程序如下:

push psw ;保护psw 、a

push a

mov a ,r1 ;1k x 送a

clr c

aubb a, r2

jnc lob01 ; 1k x >2k x ?

mov a, r1

xch a, r2 ;互换1k x 和2k x

juv r1, a

lob01: mov a , r3

clr c

subb a, r1

jnbc lob03 ; 3k x > 1k x ?

mov a, r3

clr a

subb a, r2

Jnbc lob04 ; 3k x >2k x ?

Mov a, r2

mov a , rO

lob02: pop a ;恢复psw 、a

pop psw

ret

lob03: mov a , r1

mov rO, a

sjmp lob02

lob04: mov a , r3

mov rO ,a

sjmp lob02

运行程序前,1k x ,2k x ,3k x 分别存放于r1、r2、r3中,运行后k y 在r0中。 中值滤波能有效地滤除由于偶然因素引起采样值波动的脉冲干扰,对变化缓慢的被测参数有良好的滤波效果,但不适用于快速变化的过程参数。

(6)防脉冲干扰的算术平均滤波

算术平均滤波不易消除脉冲干扰引起的测量值的偏差,中值滤波由于采样点数的限制,其滤波范围很窄。可以考虑把这两种滤波方法结合起来,做到既能防止脉冲干扰的影响,又能使周期性干扰得到平滑处理。基本思想是把连续采集的n 个值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剩余取平均作为本次滤波的输出。即: ??

????---=∑=n i kn k k kn k k ki k x x x x x x x n y 12121),...,,max(),...,,min(21 (3.2.4) 这就是所谓的防脉冲干扰的算术平均滤波。这种方法兼有算术平均滤波和中值滤波的优点,对快变和慢变参数都有抑制干扰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采样的真实性,但运算工作量较大,会影响系统的实时性。当采样点数为3时,它便是中值滤波。

(7)惯性滤波

在模拟量输入通道中,常用一阶低通RC 模拟滤波器来削弱干扰。但用RC 滤波器 来抑制低频干扰时,由于大时间常数的RC 网络不易制作而难以实现。因为增大网络的R 值会引起信号较大幅值衰减,而增大C 值,则使电容的漏电和等效串联电感也随之增大,影响滤波效果。当采用数字形式来模拟RC 低通滤波器的输入输出关系,则能很好地避免硬件RC 滤波器的缺点。在滤波常数要求较大的场合,这种方法尤为实用。这就是惯性滤波。

下面推导惯性滤波算法。

模拟RC 滤波器电路如图3.2.8所示。

设采样周期为T ,离散化后有

图3.2.8 RC 滤波器

x y dt

dy RC =+ k k k k x y T

y y RC =+--1 即: k k k x T RC T y T RC RC y +++=

-1 令称为滤波平滑系数(<1)

则 k k k x y y )1(1αα-+=- (3.2.5) 此式即为惯性滤波算法,其中的a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前面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数字滤波方法,每种滤波方法均有其特点,可根据具体被测参数的情况合理选用。有时为了进一步改善滤波的效果,往往把两种以上的滤波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成为复合滤波。

一般来说,对于变化缓慢的参数,如温度,可选用程序判断滤波及惯性滤波,而对变化比较快的信号,如压力、流量等,则可选用算术平均滤波或加权平均滤波等滤波方法,对要求较高的系统可考虑复合滤波方法,即将某几种方法一并使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后习题附标准答案

1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习题参考答案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是怎样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1)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2)实时决策: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3)实时控制: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2.实时、在线方式和离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1)实时:所谓“实时”,是指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的,即计算机对输入信息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进行控制,超出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控制时机,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2)“在线”方式: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如果生产过程设备直接与计算机连接,生产过程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就叫做“联机”方式或“在线”方式。 (3)“离线”方式:若生产过程设备不直接与计算机相连接,其工作不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而是通过中间记录介质,靠人进行联系并作相应操作的方式,则叫做“脱机”方式或“离线”方式。 3.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由四部分组成。 图1.1微机控制系统组成框图 (1)主机:这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接口它可以向系统的各个部分发出各种命令,同时对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及处理。主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整个生产过程,按控制规律进行各种控制运算(如调节规律运算、最优

化计算等)和操作,根据运算结果作出控制决策;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使之处于最优工作状态;对事故进行预测和报警;编制生产技术报告,打印制表等等。 (2)输入输出通道:这是微机和生产对象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和纽带。过程输入通道把生产对象的被控参数转换成微机可以接收的数字代码。过程输出通道把微机输出的控制命令和数据,转换成可以对生产对象进行控制的信号。过程输入输出通道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和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 (3)外部设备:这是实现微机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简称外设,包括人机联系设备(操作台)、输入输出设备(磁盘驱动器、键盘、打印机、显示终端等)和外存贮器(磁盘)。其中操作台应具备显示功能,即根据操作人员的要求,能立即显示所要求的内容;还应有按钮,完成系统的启、停等功能;操作台还要保证即使操作错误也不会造成恶劣后果,即应有保护功能。 (4)检测与执行机构 a.测量变送单元:在微机控制系统中,为了收集和测量各种参数,采用了各种检测元件及变送器,其主要功能是将被检测参数的非电量转换成电量,例如热电偶把温度转换成mV信号;压力变送器可以把压力转换变为电信号,这些信号经变送器转换成统一的计算机标准电平信号(0~5V或4~20mA)后,再送入微机。 b.执行机构:要控制生产过程,必须有执行机构,它是微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根据微机输出的控制信号,改变输出的角位移或直线位移,并通过调节机构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或能量,使生产过程符合预定的要求。例如,在温度控制系统中,微机根据温度的误差计算出相应的控制量,输出给执行机构(调节阀)来控制进入加热炉的煤气(或油)量以实现预期的温度值。常用的执行机构有电动、液动和气动等控制形式,也有的采用马达、步进电机及可控硅元件等进行控制。 4.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有什么作用?说出各部分软件的作用。 软件是指能够完成各种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的总和。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动作,都是在软件的指挥下协调进行的,因此说软件是微机系统的中枢神经。就功能来分,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数据库。 (1)系统软件:它是由计算机设计者提供的专门用来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程序。对用户来说,系统软件只是作为开发应用软件的工具,是不需要自己设计的。系统软件包括: a.操作系统:即为管理程序、磁盘操作系统程序、监控程序等; b.诊断系统:指的是调节程序及故障诊断程序; c.开发系统:包括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语言处理程序(编译程序)、服务程序(装 2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习题集

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习题集 1、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至少要记住操作系统的概念哪两大特征? 2、选择题: (1)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其中包括处理机、内存、外围设备和文件。 ①、程序;②、文件;③、资源;④、进程 (2)没有下列设备计算机无法工作(): ①、硬盘;②、软盘;③、内存;④、打印机 3、(是非题)()操作系统的“配置”或“生成”,是指可以任意按用户要求装配成各种应用核心。 4、述操作系统的五大管理功能。 5、什么是批处理系统?为什么要引入批处理系统? 6、什么叫多道程序?试述多道程序涉及技术的基本思想及特征,为什么对作业进行多道批处理可以提高系统效率? 7、何为分时系统?简述其特点。 8、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有何不同? 9、多用户操作系统离开了多终端的硬件支持,能否安装和使用? 10、多用户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有什么区别? 11、UNIX或Linux操作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2、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版本(X.X.XX)和发行版本(X.X)有什么区别? 15、实现多道程序解决哪些问题? 16、试比较硬盘共享的两种方式(虚拟软盘方式和文件服务方式),它们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17、分布式操作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 作业管理习题集 1 、什么是作业、作业步和作业流?作业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2 、 SPOOLing 的含义是什么?试述 SPOOLing 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控制过程。 3 、作业调度的功能是什么?作业调度算法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 、有哪些基本的作业调度算法?在什么情况下调用作业调度程序。 6 、选择题(在括号内选择最确切的一项作为答案划一个钩,多划按错论):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代码:ELEA3042 英文名称:Computer Control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学位课程学分/学时:4学分/72学时(54+18)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歆豪 大纲执笔人:杨歆豪大纲审核人:余雷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本课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离散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结合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复变函数等概念,并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能力及进行科学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将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器,从而实现对生产对象的有效控制,所以在本质上计算机控制讨论的就是系统的离散控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的离散和恢复,Z变换与Z反变换,差分方程及其求解,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状态方程,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系统的离散化设计和模拟化设计,数字PID技术和改进,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可测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控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初步分析、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完成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实时软件编制以及系统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为毕业后参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调试和维护打下初步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结构和组成,较好的掌握香农采样定理和零阶保持器,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本质是离散控制系统,从而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差分方程、Z传递函数)和分析方法(Z变换、Z反变换); 2.领会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域,熟练灵活运用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能够利用Z传递函数分析离散系统的过渡过程特性和离散系统的误差特性,能够利用系统的离散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分析系统的能控性和可测性;

计算机系统概论测试题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硬件包括、、和I/O设备。 2.机器指令一般是由和地址码两部分组成。 3.一条指令可分为码和码两部分。 4.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和演变看,早期的计算机是以为中心的系统结 构,而近代的计算机是以为中心的系统结构. 5. 6.冯·诺依曼提出了的概念,以此概念为基础的计算机通称冯·诺 依曼机。 7.冯·诺伊曼提出的“存储程序”概念中,指令和数据均用表示。 8.在下列常用术语后面,写出相应的中文名称: PC 、MAR、、 CPU 、IR 。 9. 二、单项选择题 1.计算机系统是由()组成的。 A.CPU和存储器 B.CPU和接口 C.运算器和控制器 D.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冯·诺伊曼提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指令和数据均用()表示。 A.十进制 B.二进制 C.八进制 D.十六进制 3.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方式的基本特点: A.多指令流单数据流 B.按地址访问并顺序执行指令 C.堆栈操作 D.存储器按内容选择地址 以下不是冯诺依曼机的基本特点的是( ) A.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B.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 C.采用二进制码表示 D.以存储器为中心 4.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新型机器不断推陈出新,不管怎么更新,依然具有“存储程序” 的特点,最早提出这种概念的是()。 A.巴贝奇B.冯?诺依曼C.帕斯卡D.贝尔 5.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最根本特征是()。 A.以运算器为中心B.采用存储程序原理 C.存储器按地址访问D.数据以二进制编码,并采用二进制运算 6.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相互连接方式,从早期的以()为中心,发展到现在的以() 为中心。 A.控制器B.运算器C.存储器D.CPU 7.下列描述中()是正确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常见考点作业解答

计算机操作系统常见考点 第1章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 简答题 1.叙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5分) 答: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作为最贴近硬件的第一层软件,操作系统是硬件的扩充。操作系统虽属于系统软件,却又不同于其他的系统软件,其他系统软件都受操作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得到操作系统的支持和服务。操作系统还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具有友好方便的用户界面。 2.试对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进行比较。(5分) 答:实时操作系统与分时操作系统系统相比,其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时系统的交互性较强,而实时系统一般是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系统,交互能力较弱;(2)实时系统对响应时间一般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更及时,而分时系统对响应时间的要求是以人们能接受的等待时间为依据的;(3)虽然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实时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3.简述DOS、Windows、UNIX/Linux操作系统各具有什么特点?(9分) 答:DOS主要是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是一种最简单的微机操作系统。主要类型有MS-DOS,PC-DOS,CCDOS等。 Windows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图形用户界面;(2)多任务处理;(3)设备无关性。 UNIX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可移植性好;(2)多用户,多任务;(3)分时系统;(4)系统安全。 第2章作业管理 、简答题 1.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有什么区别?(6分) 答: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之间的差别主要是:作业调度是宏观调度,它所选择的作业只是具有获得处理机的资格,但尚未占有处理机,不能立即在其上实际运行;而进程调度是微观调度,动态地把处理机实际地分配给所选择的进程,使之真正活动起来。另外,进程调度相当频繁,而作业调度执行的次数一般很少。 2.试述系统调用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6分) 答:系统调用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调用,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调用,它与一般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如下: (1)运行状态不同。一般的过程调用,其调用和被调用过程都是用户程序,它们都运行在同一系统状态下;而系统调用的调用过程是用户程序,它运行在用户态,其被调用过程是系统过程,运行在核心态。 (2)进入方式不同。一般过程调用可以直接通过过程调用语句将控制转移到被调用过程;而执行系统调用时,由于调用和被调用过程处于不同系统状态,必须通过访管中断进入。综合题 1.设有4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后题答案刘建昌等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习题与思考题 1.1什么是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较模拟系统有何优点?举例说明。 解答:由计算机参与并作为核心环节的自动控制系统,被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与模拟系统相比,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设计和控制灵活,能实现集中监视和操作,能实现综合控制,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例如,典型的电阻炉炉温计算机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炉温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作过程如下:电阻炉温度这一物理量经过热电偶检测后,变成电信号(毫伏级),再经变送器变成标准信号(1-5V或4-20mA)从现场进入控制室;经A/D转换器采样后变成数字信号进入计算机,与计算机内部的温度给定比较,得到偏差信号,该信号经过计算机内部的应用软件,即控制算法运算后得到一个控制信号的数字量,再经由D/A转换器将该数字量控制信号转换成模拟量;控制信号模拟量作用于执行机构触发器,进而控制双向晶闸管对交流电压(220V)进行PWM调制,达到控制加热电阻两端电压的目的;电阻两端电压的高低决定了电阻加热能力的大小,从而调节炉温变化,最终达到计算机内部的给定温度。 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数字控制器的控制算法是通过编程的方法来实现的,所以很容易实现多种控制算法,修改控制算法的参数也比较方便。还可以通过软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这些控制软件可以反复、多次调用。又由于计算机具有分时操作功能,可以监视几个或成十上百个的控制量,把生产过程的各个被控对象都管理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便于集中监视、集中操作管理。计算机控制不仅能实现常规的控制规律,而且由于计算机的记忆、逻辑功能和判断功能,可以综合生产的各方面情况,在环境与参数变化时,能及时进行判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进行控制,必要时可以通过人机对话等方式进行人工干预,这些都是传统模拟控制无法胜任的。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可以利用程序实现故障的自诊断、自修复功能,使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可维护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是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的,程序代码存储于计算机中,一般情况下不会因外部干扰而改变,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上述优点。 1.2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如何? 解答:计算机控制系统典型结构由数字控制器、D/A转换器、执行机构和被控对象、测量变送环节、采样开关和A/D转换环节等组成。 被控对象的物理量经过测量变送环节变成标准信号(1-5V或4-20mA);再经A/D转换器采样后变成数字信号进入计算机,计算机利用其内部的控制算法运算后得到一个控制信号的数字量,再经由D/A转换器将该数字量控制信号转换成模拟量;控制信号模拟量作用于执行机构触发器,进而控制被控对象的物理量,实现控制要求。 1.3应用逻辑器件设计一个开关信号经计算机数据总线接入计算机的电路图。 解答: 1.4应用逻辑器件设计一个指示灯经过计算机数据总线输出的电路图。 解答: 1.5设计一个模拟信号输入至计算机总线接口的结构框图。 解答: 模拟量输入通道组成与结构图 1.6设计一个计算机总线接口至一个4~20mA模拟信号输出的结构框图。 解答: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第1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本章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软件与硬件的关系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重点提示: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几大部件及其功能 ●计算机软件系统 1-1重点难点指导 1-1-1计算机系统简介 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是第一台正式运转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自从这台计算机问世以来,从使用的元器件角度来看,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代的变化。 ●第一代(1946~1954)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1955~1964)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1965~1973)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74~现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在计算机系统发展历史中,摩尔定律(Moore’s Law)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Intel的创始人之一高登·摩尔(Gordon Moore)于1965年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预言单位平方英寸芯片的晶体管数目每过18到24个月就将增加一倍。 计算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分类方式有: 按所处理的信号分类:⑴模拟计算机;⑵数字计算机。 按硬件的组合及用途分类:⑴专用计算机;⑵通用计算机。 按计算机的规模分类:⑴微型计算机;⑵工作站;⑶小型计算机;⑷主机;⑸小巨型计算机;⑹巨型计算机。 现实中的分类:⑴服务器;⑵工作站;⑶台式机;⑷便携机;⑸手持机。 计算机系统就是按人的要求接收和存储信息,自动地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并输出结果信息的系统。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子)系统和软件(子)系统组成。前者是借助电、磁、光、机械等原理构成的各种物理部件的有机组合,是系统赖以工作的实体。后者是各种程序和文

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 第一节操作系统概述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OS)提供了计算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要点】 1.操作系统的英文缩写为OS。 2.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3.操作系统的作用为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提供方便友好的用户界面、提供软件开发的运行环境。 二、操作系统的分类 1.单用户操作系统(SingleUserOS)。单用户操作系统工作时只有一个用户作业(指用户要求计算机完成一个独立任务)在运行,用户独占计算机的全部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 2.分时操作系统(TimeSharedOS)。分时操作系统及多用户操作系统,指在一台计算机(即主机)上挂有多个终端,主机的CPU按照预先分配给各终端的时间片(TimeSlice)轮流为各个终端服务,各个终端在分配给自己的时间片内独占CPU,分时共享计算机系统的资源。 3.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Multi-BatchProcessingOS)。多个用户将需要执行的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一起送到计算机中,由操作系统对各个作业运行进行调度,作业运行完成后,由I/O管理程序将运行结果送往显示器或打印机输出。 4.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OS)。要求外部输入的信息能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并输出结果,保证实时性与可靠性。 5.网络操作系统(NetworkO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 【要点】 常见的各类操作系统: DOS:单用户单任务、批处理系统,不是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XP:多任务多用户、分时系统,不是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概述 现代人都知道,计算机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但是不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设计原理,很难真正理解计算机的结构。 从刀耕火种到坐在计算机前冲浪,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在这种艰辛且充满惊喜的探索中计算机一步步向我们的理想逼近。 第一节计算机的创始及结构 一、从原始计数法到机械计算机 在远古时代,人类首先从自身找到了最原始的计数工具——手,用手指来计数。为了能表达比10个手指更多的数目,古代人们想出第二种计数工具——石子。石子、贝壳、绳结、木棒不但作为统计财产、人数、猎物的工具,还能保留下统计的结果,这是现代计算机原理中存储思想的最初萌芽。 大约1000多年前,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开始使用算盘,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流传最广的计算工具。古代算盘是用小棒(或石子、金属块等)排放在不同位置上,表示不同的位权,并按此进位与借位。可见,那时已经有了进位计数的概念。 1642年,19岁的法国数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发明了装有手转圆轮的机械加法器。 帕氏加法器里,一个圆轮代表一位数。轮上分为10个相等部分,刻有0~9十个数字。做加法时,顺时针转动圆轮,当转到0刻度,便自动将高位圆轮带进一格。巴氏加法器用纯粹机械运动代替人们的思考和记录,表示人类开始向自动计算工具的迈进。为了纪念他,程序设计语言Pascal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现代计算机的先驱者是英国的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一1871)。1833年在他的微分分析机(differential analyzer)的设计方案中,他天才地提出了计算工具至少必须具有五个独立的部分: ①输入部分送入需要处理的问题和信息.; ②存储库保存信息,以便机器使用; ③运算室能进行各种实际的运算; ④控制器指挥机器按顺序工作; ⑤输出部分送出问题处理的结果。 这台机器仍属于机械计算机,但是他的思想在当时确实太先进了,直至100多年后才开发了电子计算机。巴贝奇的许多观点被一位女伯爵、著名的女诗人Augusta AdaByron记载下来,并深入分析。她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程序设计语言Ada则因她的荣耀而命名。 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聪明的人脑可以记忆、可以计算、可以判断,但是成功地描述、模拟乃至制造出大脑功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DCS系统介绍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简介 第一节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控制设备所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具有实现各种数学运算和逻辑判断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 1、运算速度快,能存储大量的数据,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2、容易实现各种控制规律(PID控制、串级控制、复合控制等); 3、将显示、打印、报警、给定参数等功能集中在控制台上,方便运行人员操作与监视; 4、指导运行人员正确地进行操作和控制。 计算机在电厂生产过程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采集和处理 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定时采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经过一次测量仪表发送、统一信号、模/数转换后的过程参数信号,并按预定的要求对它们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最后进行CRT显示、报警、打印或储存。 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实线部分所示。 数据处理的另一种应用形式是操作指导。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寻找出生产过程的最优操作条件和数值,并CRT显示屏上显示出来或通过打印机打印给操作人员。由操作人员去改变模拟调节器的给定值或直接操纵执行机构,从而把生产过程控制在最佳状态。 操作指导属于计算机开环监控方式。

简图:计算机数据处理与操作指导系统 2、直接数字控制(DDC) 生产过程的被调参数通过模拟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按预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并运算的结果由输出通道去直接控制执行机构,从而把被调参数保持在给定值上。这样的控制方式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简图: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3、监督计算机控制(SPC) 监督计算机控制是指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的信息,按照过程的数学模型,求出生产过程最优运转的操作条件和数值,并直接去改变模拟调节器的给定值,由模拟调节器或DDC控制机实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从而使生产过程处于最优化状态。 简图: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概述 1、什么是多媒体? 答:多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常见的多媒体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音、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2、多媒体的关键特性包刮哪些方面? 答:多维化、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第二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触摸屏分为几类?简述常见的触摸屏的工作原理。 答:触摸屏根据所用的介质以及工作原理可分为4种: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声表面波式。 触摸屏的工作原理是:当用户手指或其他设备触摸安装在计算机显示器前面的触摸屏时,所摸到的位置(以坐标形式)被触摸屏控制器检测到,并通过串行口或其它接口送到CPU,从而确定用户所输入的信息。 2、什么是视频捕捉卡?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视频捕捉卡是把输入的模拟视频信号,通过内置芯片提供的捕捉功能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设备。 3、简述USB设备的的软件、硬件结构。 答:硬件:USB结构简单,采用四条电缆,信号定义由2条电源线和2条信号线组成。 软件:USB软件由USB总线接口和USB 系统组成。USB总线接口由主控制器事实现。 USB系统有3个组件:(1)住控制器驱动程序;(2)USB驱动程序;(3)USB客户软件。 4、简述CCD和CMOS影像感应器的主要特点。答: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传感器包含像点,通常以横竖线短阵型式排列,各像点包含一个光电二极管和控制相邻电荷的单元。这种结构可产生低噪音、高性能的成像。 CMOS传感器是用标准硅处理方法加工而成的。与CCD相比有以下优点:地电源消耗、芯片上符合有额外的电路、地系统成本。 第三章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简述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答:必要性: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实时压缩和解压缩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数据压缩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计算机就难以得到实际的应用;可能性:能够对多媒体数据进行压缩的前提是因为数据存在大量的冗余,尤其是声音和图像。数据压缩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消除这些冗余。 2、常用的数据压缩算法有哪些? 答:常用的数据压缩算法有信息熵编码(主要有行程长度编码、哈弗曼编码和算术编码)、词典编码、通用编码、预测编码、模型编码、变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子带编码和混合编码。 3、矢量图和位图有哪些不同? 答:矢量图,文件内容图形指令,文件大小与图的复杂度有关,显示速度图越复杂,需执行的指令越多,显示越慢,应用特点易于编辑,适于绘制和创建,便于网络传输。但表现力受限, 位映像图,文件内容图像点阵数据,文件大小与图的尺寸、彩色深度有关,显示速度与图的大小有关,应用特点适于获取和复制,表现力较丰富,但 编辑较复杂。图像文件大,不便于网络传输。 4、常用的几种图像文件格式BMP、GIF和PNG 各有什么特点? 答:BMP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标准图像文 件格式,能够被多种Windows应用程序所支 持。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包含的图像信息较丰富,几 乎不进行压缩,但由此导致了它与生俱生来的 缺点--占用磁盘空间过大。所以,目前BMP在 单机上比较流行。 GIF格式是用来交换图片的。GIF格式的特点 是压缩比高,磁盘空间占用较少,所以这种图 像格式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NG格式是一种能存储32位信息的位图文件 格式,它与gif和jpeg格式相比有以下优点: (1)兼有GIF和JPEG的色彩模式;(2)PNG 能把图像压缩到极限有利于网络的传输;(3) 更优化的传输显示;(4)PNG可以在所有系 统上显示完全一样;缺点有:(1)PNG不 支持像GIF可以存储多张图片;(2)压缩比 例不及JPEG格式的压缩;(3)不支持CMYK 模式(青、品红、黄、黑)。 5、除了本章介绍的几种图像格式,还了解哪 些图像文件格式? 答:TGA格式:TGA的结构比较简单,属于一 种图形、图像数据的通用格式,在多媒体 领域有着很大影响,在做影视编辑时经常 使用,例如3DS MAX输出TGA图片序列导入 到AE里面进行后期编辑。EPS格式:苹果 Mac机的用户则用得较多。它是用 PostScript语言描述的一种ASCII码文件 格式,主要用于排版、打印等输出工作。 6、简单描述JPEG压缩算法的基本流程。 答: JPEG压缩是有损压缩,它利用了人的视 角系统的特性,使用量化和无损压缩编码相结 合来去掉视角的冗余信息和数据本身的冗余 信息。压缩编码大致分成三个步骤: (1).使用正向离散余弦变换(forwar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FDCT)把空间域 表示的图变换成频率域表示的图。 (2).使用加权函数对DCT系数进行量化,这 个加权函数对于人的视觉系统是最佳的。 (3).使用哈夫曼可变字长编码器对量化系数 进行编码。 7、与JPEG相比,JPEG2000有哪些优点?在 压缩算法上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答:与JPEG相比,JPEG2000的优势主要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1)高压缩率;(2)无损压 缩;(3)渐进传输;(4)感兴趣区域压缩。在 压缩算法上放弃了JPEG所采用的以离散余弦 变换算法为主的区块编码方式,二改用以离散 小波变换算法为主的多解析编码方式。 7、MPEG-1标准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技术来减少 视频图像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冗余? 答:MPEG-1标准中采用16×16块的运动补偿 缩减时间冗余;混合使用变换编码、基于视觉 加权的标准量化和行程编码技术减少空间冗 余。 8、简述AVS标准的主要特点。 答:1、AVS的性能高,与H.264的编码效率 相当;2、AVS的复杂度低,编码复杂度比H.264 明显低,软、硬件实现成本都低于H.264;3、 AVS编码技术为中国主导的知识产权,专利授 权模式简单,费用较H.264低。 9、日前常用的视频压缩标准是什么?试通过 几个具体的应用加以说明。 答:视频压缩标准是:H.264标准。H.264标 准是CCITT的VCEG和ISO/IEC的MPEG的联合 视频组开发的标准,也称MPEG-4 Part10------高级视频编码。 H.264标准的 关键技术包括如下几部分:(1)分层设计;(2) 高精度、多模式运动估计;(3)4*4块整数变 换;(4)统一的VLC;(5)帧内预测;(6)切换 帧;(7)面向IP和无线环境。 10、简述H.263标准中QCIF(174×144)图 像的帧结构。 答:H.263标准中QCIF(174×144)图像的帧 结构如下:每帧图像被分为若干个宏块,每个 宏块由4个8×8的亮度块、一个8×8Cb块和 一个8×8Cr块组成。由若干个宏块行组成的 块组称为一个GOD,行的数量取决于图像帧的 分辨率,如QCIF格式的图像中,一个GOB由 一行(11个)宏块组成,所以每帧图像由9 个GOB组成。 第四章音频信号和声卡 1、列出所知道的语音编码标准。 化? 答:均匀量化是采用相等的量化间隔对采样得 到的信号进行量化,那么这种量化称为均匀量 化。 非均匀量化是根据信号的不同区间来确定 量化间隔的。对于信号取值小的区间,其量化 间隔也小;反之,量化间隔就大 3、什么叫做μ律压扩?什么叫做A律压 扩? 答:μ 律压扩是非均匀量化的一种,又称 为对数PCM,其量化输出值与作为输入的采 样样本值之间的关系由如下的关系式规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概要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一、计算机的发展与未来: 1、计算机的诞生(重点):(时间、名称、地点):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诞生于美国。 2、计算机的发展(重点)(四代发展换代的主要标志为使用的电子元件的不同。)每代使用的电子元件分别是什么。 计算机各代划分及特征简表 计算机起始年份使用的电子元件应用范围 第一代1946—1959 电子管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9—1965 晶体管科学计算、数据处理 第三代1965—197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第四代1971—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计算机的特点、分类。(重点) 计算机的特点:速度快、精度高、大容量(存储能力)、多功能、高智能。 计算机的分类(以其性能分类、与体积无关):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机。 4、计算机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了解 二、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1、感性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2、进制的引入。(月为12进制、时间为24进制、日常计数用十进制、理解逢几进1) 3、计算机能识别(或直接处理)的是二进制数。 4、二进制的重要性:人与计算机的交流的介质 三、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1、电脑是模仿人脑进行工作的(这也是“电脑”名称的来源),其部件如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等分别与人脑的各种功能器官对应,以完成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 ①.一切工作都是在控制器的指挥下进行的 ②由输入设备输入信息 ③由运算器处理信息 ④由输出设备输出信息 ⑤.由存储器记录信息 2、CPU的重要性:CPU,即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与控制器组成。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 3、内存与外存的区别(重点):内存容量较小,存取信息的速度快,带电时可暂时存储,断电后丧失存储能力;外存容量大,存取信息的速度较慢,无论是否带电都具有存储功能。 4、信息在计算机中存储的形式(强调以文件形式存放、以二进制数形式存储) 5、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及其换算。分清b(一个二进制位)和B(存储器中最小的单位字节)的区别。 1B=8b(b为二进制位)1KB=1024B(K为千字节) 1MB=1024KB (MB为兆字节)1GB=1024MB (GB为吉字节) 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一个字母占一个字节。 四、计算机硬件: 1、了解主机箱内有哪些主要设备:CPU、21、内存、外存、显示卡、声卡 2、常用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磁盘驱动器既是输出设备,又是输入设备,普通光驱只能输入,刻录光驱能输入也能输出。) 五、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监控技术第1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第1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习题与思考题 1-1 测控系统微机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2 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些基本要求? 1-3 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有什么不同? 1-4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在线方式与离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1-5 按应用领域和设备形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可分为哪几种? 1-6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几种输入与输出信号?各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场合? 1-7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被控对象,可以选择哪些计算机控制装置(主机)? 1-8 以定位减速和工件加工为例,说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9 什么是实时计算机系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实时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10 什么是智能控制?有哪几种形式的智能控制系统? 1-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各环节软、硬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 测控系统微机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传统的测控系统主要由“测控电路”组成,所具备的功能较少,也比较弱。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测控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即采用微型计算机作为测控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替代传统测控系统的常规电子线路,从而成为新一代的微机化测控系统。由于微型计算机的速度快、精度高、存储容量大、功能强及可编程等特点,将微型计算机引入测控系统中,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测控系统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能简化电路、增加或增强功能、提高测控精度和可靠性,显著增强测控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而且可以缩短系统研制周期、降低成本、易于升级换代等。因此,现代测控系统设计,特别是高精度、高性能、多功能的测控系统,目前已很少有不采用计算机技术的了。在当今,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微处理器的仪器就不能称为仪器,没有微型计算机的测控系统就更不能称其为现代工业测控系统。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测控系统带来以下一些新特点和新功能: 1)自动清零功能。在每次采样前对传感器的输出值自动清零,从而大大降低因测控系统漂移变化造成的误差。 2)量程自动切换功能。可根据测量值和控制值的大小改变测量范围和控制范围,在保证测量和控制范围的同时提高分辨率。 3)多点快速测控。可对多种不同参数进行快速测量和控制。 4)数字滤波功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可抑制各种干扰和脉冲信号。 5)自动修正误差。许多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特性是非线性的,且受环境参数变化的影响比较严重,从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一、填空题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在______美国_____诞生。 2.从硬件来看,计算机先后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以及大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 3.微型计算机也称为个人计算机,英文简称__PC__机。 4.计算机的出现,被称为第 4 次产业革命。 5.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 6.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有科学计算、过程检测与控制、信息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五个方面。 7.只有1和0的数字系统这称为标准数字系统。 8.对计算机来说,所谓指令只是一堆0和1的组合。 9.8位二进制位称为一个位。 10.二进制数据的长度单位有B、KB、MB、GB、TB。 11.1.4MB=1.4×1024KB,0.02GB=0.02×1024×1024KB。 12.二进制数1011011等于十进制数___91__,十进制数78等于二进制数__1001110_________。 13.ASCⅡ码是一种__7__位进制编码。 14.我国标准的汉字字符集的编码采用__GB2312-80__编码。 15.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通由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六部分组成。 16.中央处理器简称为CPU,由两部分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 17.存储器一般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类型。 18.内存储器接其功能可以分为ROM和RAM两种。 19.通常所说微机的内存容量是指RAM的容量。 20.磁盘存储器是一种外部存储器。 21.磁盘存储器主要有软盘和硬盘两种。 22.CD-ROM的中文名称为只读紧凑式光盘。 23.扫描仪是一种输入设备,打印机是一种输出设备。 24.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介绍

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编码:1015501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原理和方法,内容有: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述,数据的抽象和封装,继承性,多态性;2.C++源程序的构成,C++在非面向对象方面的一些新的扩展;3.类和对象;4.派生类与继承;5.多态性等。 教材:《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陈维兴林小茶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课程编码:1020602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软件工程原理,内容有:1.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2.可行性研究;3.需求分析;4.总体设计;5.详细设计;6.编码;7.软件测试;8.维护;9.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10.面向对象分析;11.面向对象设计;12.面向对象的实现等 教材:《软件工程导论》(第三版)张海藩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实用软件工程》郑人杰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离散数学课程编码:1014601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离散数学原理,内容有:1.集合论:集合、关系、映射;2.图的基本概念、图的遍历、平面图、有向图;3.代数系统:代数结构,概念、性质、运算,半群、独异点、群与子群,陪集与拉格朗日定理,同态与同构、环;4.数理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 教材:《离散数学》第一版郭希娟主编吉林科技出版社 参考书:《离散数学》赵树春辽宁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编码:1014801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有:1.计算机系统概论;2.数据化信息编码与数据表示;3.计算机的逻辑部件;4.运算器;5.指令系统;6.中央处理器部件(CPU);7.存储系统;8.辅助存储器;9.输入输出设备;10.输入输出系统;11.计算机系统等。 教材:《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二版)王爱英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白中英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及程序设计课程编码:1020501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常用开发工具,内容有:1.C语言概述;2.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3.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4.逻辑运算和判断选取控制;5.循环控制;6.数组;7.函数;8.编译预处理;9.指针;10.结构体与共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一)选择题 1.有些计算机将一部分软件永恒地存于只读存储器中,称之为 A.硬件 B.软件 C.固件 D.辅助存储器 E.以上都不对 2.输入、输出装置以及外接的辅助存储器称为 A.操作系统 B.存储器 C.主机 D.外部设备 3.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系统是指 A. RAM存储器 B. ROM存储器 C.主存 D.主存和辅存 4.计算机与日常使用的袖珍计算器的本质区别在于 A.运算速度的高低 B.存储器容量的大小 C.规模的大小 D.自动化程度的高低 5.冯·诺伊曼机工作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A.多指令流单数据流 B.按地址访问并顺序执行指令 C.堆栈操作 D.存储器按内容选择地址 6.用户与计算机通信的界面是 A. CPU B外部设备 C.应用程序 D 系统程序 7.下列属于应用软件。 A.操作系统 B 编译程序 C.连接程序D文本出来程序 8下列不是输入设备。 A.画笔与图形板 B 键盘 C.鼠标器 D 打印机 9.下列各装置中,具有输入及输出功能。 A.键盘 B 显示器 C.磁盘驱动器 D 打印机 10.下列设备中不属于输出设备。 A.打印机 B 磁带机 C.光笔 D 绘图仪 11下列语句中是正确的。 A.数据库属于系统软件 B.磁盘驱动器只有输入功能 C.评估计算机的执行速度可以用每秒执行的指令数为判断依据 D.个人计算机是小型机 12.计算机只懂机器语言,而人类熟悉高级语言,故人机通信必须借助 A.编译程序 B.编辑程序 C.连接程序 D.载入程序 13.计算机的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单元合称为 A. ALU B. UP C. CPU D. CAD 14.只有当程序要执行时,它才会去将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而且一次只能读取、翻译并执行源程序中的一行语句,此程序称为 A.目标程序 B.编译程序C解释程序 D.汇编程序 15下列语句中是正确的。 A. 1 KB= 1024x1024 B B. 1 KB=1024 MB C. 1 MB = 1024 x1024 B D. 1 MB = 1 024 B 16.一片1 MB的磁盘能存储的数据。 A. 106字节 B. 10-6字节 C. 109字节 D. 220字节 17. 32位的个人计算机,一个字节( byte)由位(bit)组成。 A. 4 B. 8 C. 16 D. 32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习题及参考答案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是怎样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1)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2)实时决策: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3)实时控制: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2.实时、在线方式和离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1)实时:所谓“实时”,是指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的,即计算机对输入信息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进行控制,超出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控制时机,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2)“在线”方式: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如果生产过程设备直接与计算机连接,生产过程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就叫做“联机”方式或“在线”方式。 (3)“离线”方式:若生产过程设备不直接与计算机相连接,其工作不直接受计算机的控制,而是通过中间记录介质,靠人进行联系并作相应操作的方式,则叫做“脱机”方式或“离线”方式。 3.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由四部分组成。 图1.1微机控制系统组成框图 (1)主机:(2)输入输出通道(3)外部设备(4)检测与执行机构 4.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有什么作用?说出各部分软件的作用。 软件是指能够完成各种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的总和。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动作,都是在软件的指挥下协调进行的,因此说软件是微机系统的中枢神经。就功能来分,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数据库。 (1)系统软件:它是由计算机设计者提供的专门用来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程序。对用户来说,系统软件只是作为开发应用软件的工具,是不需要自己设计的。 系统软件包括: a.操作系统:即为管理程序、磁盘操作系统程序、监控程序等; b.诊断系统:指的是调节程序及故障诊断程序; c.开发系统:包括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语言处理程序(编译程序)、服务程序(装配程序和编辑程序)、模拟主系统(系统模拟、仿真、移植软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