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模因论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模因论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第35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月 Vol.35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3

──────────

收稿日期:2013-03-23 作者简介:朱玮(1985-),女,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45-

模因论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朱 玮1,杨晓霞2

(1.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2.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模因论在语言学领域中是一个新理论,对很多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也要有相应的方法。从模因作为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工具、模因作为话语交际工具进行使用、模因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进行使用等三方面探讨,具体方法涉及实验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语料库数据定量与定性的方法。

关键词:模因;社会语言学;实验测试法;语料库数据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6-0045-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6.012

The Social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heory

ZHU Wei 1, YANG Xiao-xia 2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2.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Memetics theory is a new theory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which makes th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s of many linguistic facts more convincible and scientific. Since this theory has its own system, the research of sociolinguistics has the special approach accordingly. The discussion is from three parts: Memetics as the instrument of teaching knowledge; Memetics as the instrument of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Memetics as the instrument of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he specific methods involv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research for corpu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Key words: memetics; sociolinguistics; experimental test method; corpus

2011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中,出现大量“××哥”“××妈”“××妹”等词语,这些都是在语言模因的影响下形成的。关注与社会现象有关的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对社会语言学进行研究,更符合语言自身具备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特点。当前,对语言模因论的研究大多涉及模因的背景介绍、手机或网络等传播媒介流行语的形式和特点,以及各种模因单位的传播方式等,很少涉及对模因论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文力图在这一方面进行一些初步尝试。

一、模因论下的语言

“模因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描述:(1)模因是模仿单位;

(2)模因是人脑中的信息单位;(3)模因是文化的传播指令;(4)模因是思想或表征的近似物;(5)模因是具有强传染性的思想;(6)模因是心理表征。”[1]简单地说,我们可以用基因打比方来解释模因。在自然科学中,基因指生理复制因子,而社会科学中的复制因子叫做“模因”,它用于人类社会文化的传递。模因的生存方式是复制,只有通过不停的复制才能进行传播并存活下来,它的自我复制能力决定了它的存活[2]。在语言中,任何层级的语言单位都可以成为模因单位,其中,词汇和句法凸显的比较明显,语音则依附在词和句子结构上得以体现,篇章以篇章结构作为表现手法。作为模因的一种,语言模因也必须靠复制才能生存。在一个语言单位被复制传播之前,它并不能称

第35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月

-46-

为语言模因,只有经过传播之后才具有模因性。

模因的复制需要四个阶段,分别是同化、记忆、表达、传播[3],反映到语言上,则是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语言单位的同化:一个特定的语言单位,例如一个流行词,可以感染新的受体,给交际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第二、语言单位的记忆:在交际对方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的语言单位如果保留的时间长,就可能会影响下一个受体,但是由于人脑的记忆有着特殊的生理机制和个体差异,对记忆的事物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所以,到最后,只会有少量语言单位能够得以保存。第三、语言单位的表达:在与交际对方进行交流时,语言单位借助可以被物理感知的语音形式或者文本形式等表现出来。第四、语言单位的传播:被当作模因的语言单位的表达和传播要有很强的稳定性,避免流失,这其中的关键是要依托有利的载体或者媒介。

我们平时所闻所见的流行语、手机语言和网络语大多都是由语言单位形成的模因单位,经过了以上四个步骤,在传播过程很好地保留了信息的本质内容,并且在人们的交往中传播时间长,使用频率高。因为原有模因具有很强的能产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它可以衍生出以原有模因为核心的多个模因。例如,在“艳照门”事件发生后,以“××门”为核心模因单位,出现了大量的“门事件”,如“假唱门”“解说门”“自杀门”等。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语言,侧重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与其它语言学学科不同的是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它认为语言首先是社会的,如果没有社会属性这个本质属性,语言只能是一系列无意义的声音符号组合;语言是可以发生变异的,而且这种变异是与语言结构相对应的,即结构中一个成分的变化会引起相关成分的一系列规律的反应。这种变异和反应可以由数据体现出来,甚至可以量化和实验;语言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并且这种变化是成阶段的,有层次可以划分,有规律可循。社会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语言学立足社会来看待各种语言现象,例如,言语社区的划分、多语制的形成、语言规划决策的制定等。而狭义的社会语言学立足语言看待社会,例如,语言功能如何通过社会群体进行执行、语码如何变异、语言与社会层级的关系等。

二、模因论下的社会语言学

在自然语言中,模因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传播,一是作为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工具,二是作为话语交际工具进行使用,三是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进行使用。这三个方面都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对应着社会语言学中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在社会语言学中,第一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双语制、第二语言教学等;第二种传播方式涉及到语言变异、语言态度、语言规范等;第三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媒体语言运用、语言社区、语码转化、机器编译等[4]。模因传播方式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与之对应的社会语言学也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三、模因论下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 第一种模因传播方式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针对这种模因传播方式,社会语言学采用以实验测试法为主体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测试何种语言单位可以组成模因单位,模因单位又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传播等。实验测试法是教育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对第二语言教学中二语习得理论的探讨中就要大量使用这种方法。具体步骤为,先提出观点假设,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母语迁移中是否存在模因,如果存在的话,模因将怎样影响习得者的语言知识的接收,我们假设汉语中否定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原有命题的否定是个模因,然后我们通过设立一个能鉴定出不同实验对象之间关系的测试情景来测试或验证。我们可以把学习不同语言的学生编成不同的组,分为目的语与汉语完全不同语系的第一组;目的语与汉语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但是否定词不加在动词之前表示否定命题的第二组;目的语与汉语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但是否定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否定命题的第三组;目的语与汉语语法结构很相似,但是否定词不加在动词前表示否定命题的第四组。分别对这四组进行这一语法点的教授,我们发现,第四组的习得速度最快,而第一组的习得速度最慢,这说明在进行二语习得时,汉语中这一语法结构是个模因,对二语习得有迁移作用。至于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以及涉及哪些具体语法项目,这都是实验测试法前期对实验的常量和变量进行严格控制所得出来的结论,涉及到实验项目的细化,这此不作赘述。

2. 第二种模因传播方式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针对这种模因传播方式,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主体。问卷调查主要先设立一个或几个话题,然后根据话题设定题目,这在语言调查、语言变异和语言态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因为它可以快速搜集语料,但是,由于它的人工干涉因素很多,被调查对象所反映的数据可能与客观事实有偏差。例如,为了观察和测试被调查对象对语言中哪些模因敏感,以及持何语言态度,我们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先设立一张问卷,话题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我们可以把各种网络流行语列成词项,让被调查者进行“经常使用”“熟悉偶尔使用”“熟悉但不使用”“知道但从不使用”“不知道”这几个选项的选择,并让他们对这些模因网络语进行态度选择,可以设出“很喜欢,因为比较流行”“一般化,不关心”“很反对,低级趣味”等选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被调查对象对语言中模因的态度,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堤下,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个人资料例如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年龄、性别等与语言中某些模因的态度进行比

朱 玮,等:模因论视角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47-

较观察,看看这些变量与语言态度之间呈现何种关系,更重要地是,可以观察出语言态度与模因扩散的动因有着直接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语言态度影响模因的扩散速度和方式,而模因扩散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舆情。文章开头提到的2011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的公布,让我们看到,如今大为流行的语言模因大多来自草根和网络,绝大多数是非正式语言。而非正式语言的出现与增多,意味着主流媒体话语的民主化,意味着话语权力走向平等与对称。这是从去年开始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但是,这些流行的语言模因也分为对社会有影响的积极模因和消极模因,在使用这些模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消极模因的控制和规范,避免庸俗,而对积极模因的使用,也要注重场合和使用频率。

3. 第三种模因传播方式下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针对这种模因传播方式,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语料库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主。语料库是由大量收集的书面语或口头语构成,并通过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用于语言研究的文本库[5]。现在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狭义的范围内来解释语料库,用它指能够用电脑进行检索的文本数据库。引入计算机后,语料库研究法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针对语料库中的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定量描写法来对媒体语言运用进行研究,对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模因进行收集,并且观察它们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中的分布,然后再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归纳、对比并得出相关结论。例如,我们考察媒体中对语言模因的使用情况,可以先建立一个媒体语言语料库,语料库可按主题、播出时段、风格、方式等进行子目录的分类,中国传媒大学有声语言语料库就是一个可供采用的语料库。我们把媒体中一些重复率比较高的话语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可以看到它们在何类节目以何种形态出现,出现的频率是多少等。这些是定量研究的内容。之后我们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定性研究。我们可以找出这些话语的形式,即包括原型也包括变体,观察语言中“万变不离其中”的部分,便可以得出语言的模因部分。从语言的模因部分,进一步观察每种模因的形式,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何种形式的模因会很容易存活并进行传播成为强势模因,何种形式的模因会灵活变异来适应传播的需要。模因的类型是由模因所反映的语义内容特征决定,还是由单纯的语音形式或文字表达决定。定性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要求他们必须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对语言模因要有相当高的敏感度。但是定性研究也有它的弊端,因为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不同,对同一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只反映一个人的见解,不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强。

四、总结

模因论在解释和分析语言现象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更是如此,它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为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一些社会语言学的现象解释力更强,对已有的认识成果,起了验证和更加深化的作用。模因的固有特点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对其相关的语料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同的。然而,这并不说明这些方法是一成不变的,一种传播中的模因对应一种方法的认识是错误的[6]。这些方法都在相应的领域有所侧重,有些也要借助于其它方法的使用。我们在从事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时,要充分注意到模因论在其中的作用,以它所对应的研究方法为主要方法,多种互补方法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刘宇红.模因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吗[J].

外国语言文学,2006,3:145-149.

[2]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社,2006:65. [3] Blackmore S.高中春,吴友军,许波,译.迷米机器[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 Dawkins R.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自私的基因[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5] 蔡建衡.模因与语言变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9(8):112-114.

[6] 陈波.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样化原则[J].中国高等教

育,1988(5):35-41.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标签:汉语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公众语感 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此书出版已近五年,但仍有进一步推介的必要。这本著作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感角度对汉语词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研究,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言,“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1]。虽然我们已把“词”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分析单位和基本应用单位,但对词的概念界定始终没有完全明晰起来。王立先生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公众语感,为汉语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汉语词的百年研究历程分为“汉语词观念的萌发——形成——确立——传播——深化”5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二章简要阐述了“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的研究思想是如何获得的,对“语感”“语感测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5次语感测量的实例,着重介绍了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展开,是语感测量的整个研究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可谓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的“词”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将带给汉语研究一个怎样的启示。 这部研究汉语词的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是很应该引起注意的,即调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立足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 一、可取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定量研究 对于语言本体研究来讲,不同的方法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是多视角的、动态的。对汉语语法进行多视角、动态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并成为当今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门话题。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提出的定量研究模式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影响至今,而调查分析就是对定量研究模式的实践。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在语言集团的场景中进行研究,语法问题也不例外。例如,他认为对变项X属于语法Y还是语法Z的问题,要根据整个言语群体而不是根据言语个体进行判别。《汉语词》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研究模式。正如王立在书中所言,“对词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把寻求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研究放到汉语使用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看看存在于汉语社团成员头脑中的基本语言单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 1 引言 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而后,Susan Blackmore(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2.1模因基因型话语的翻译 模因基因型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可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异形传递两种形式。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模因基因型的翻译意味着原语与目标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传播。 2.1.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这种模因可以在合适的语境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播。这虽是简单的模因传播方式,却也是文化模因传播最基础和最普遍的方式。如,“元芳,你怎么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模因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商标翻译在外贸商品交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商标翻译模因图”并配合相关译例,论述了商标模因的跨语言传递过程可分解为模因核的直接复制与模因壳的间接重组,继而装配合成新的模因,最终实现底层的模因“遗传物质”等同,以及表层的商标译名与原名语用等效。另外,商标模因壳的重组须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可采取对等替换法与谐音寓意法。 标签:商标翻译模因核模因壳语用等效“三个有利于”原则 一、引言 所谓商标一般是指区别于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标记。它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用以标明自己所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一种特定标志,以便与其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同一类同一种商品或同类同种服务相区别。商标的种类很多,其中根据语符形式,可分为文字商标、图形商标及其组合商标(朱亚军,2002:1)。作为商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词,即文字商标以及组合商标中的文字部分,是以字、词出现的语言符号,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精心挑选或创造出来,用以区别于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专用符号(李淑琴,2007)。通常所说的商标翻译,确切来讲是指商标词的翻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出口商品流通不断扩大,商标翻译日益重要。国内许多学者对此也愈加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翻译原则和策略,如:意译法、音译法、意音合译法和“臆想”法(陈金明,1996),商标翻译的语用等效原则(李淑琴、马会娟,2000),从主原则、关联原则和简明原则(朱亚军,2003),激发文化联想(肖辉、陶玉康,2000),遵循“意美、形美、音美”(许金杞,2002)等。但总体来看,除少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外,正如李淑琴(2007)指出“论文选题重复、内容空洞、范例老化、缺乏深层次及多角度的探讨四个方面的商标研究问题,至今尚无大的改观”。为了拓宽研究范围,本文拟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析商标名作为一种模因在翻译中的复制与传播过程,并结合商标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佐证,以期为商标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模因论 模因(meme)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对生命体遗传物质——基因多年的研究,激发了他在人类文化领域的类比性探索。他模仿基因的特点,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指出模因能像病毒一样感染人类,又能像基因一般进行复制遗传。不同的是,模因的传播并不一定发生在直系的两代人之间,它通过某一过程从一个宿主的头脑跳入另一个宿主的头脑,从而实现文化的横向传递与纵向传承。Francis Heylighen认为模因的一个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指呈现的模因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 2.记忆(retention):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时间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Alexandra Jaffe (ed.),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vii+261. 21世纪初期,语言学及相关学科领域里的研究者对“立场”(stance)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体上看,以往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立场,着眼于识别立场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及按语义对其进行归纳描述。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立场与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Alexandra Jaffe的新作《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体现了这一新趋势,是其中的代表作。 1.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概论,作者首先指出立场表达的普遍性,介绍了立场表达的研究背景及本书的研究目标,作者回顾立场表达研究的相关文献,着重介绍立场表达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第二章的作者从语篇分析法和修辞角度分析了一美籍非裔政治家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多种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指出说话者持续连贯的立场植根于其身份,角色及特定的意识形态。 在第三章,作者以尼日利亚传教士和伦敦教会之间的通信为语料,集中考察对传教士泰勒先生的过失双方采取的立场。文章标题直指分析的核心—个体能动性的局限。作者对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场可以是被赋予的,而非说话者主动采取的”(70)。作者因此指出,过分强调立场表达中的说话者意向性和能动性会隐藏说话者将立场强加于他人的方式,即立场并非由说话者主观选择,而由说话者所处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构决定。 第四章,作者Janet McIntosh探究了白肯尼亚人访谈中第一人称索引性的多样性。作者采用戈夫曼提出的“立足点”和“参与者角色”两个概念展示了受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倾向于选择理性价值观和独立身份,而另一方面,其本体论立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说话者立场的矛盾性反映出剧变下社会混乱的深层状态。 第五章,作者对玛雅方言的使用者作了民族志研究。研究强调戈夫曼提出的―当事人‖这一概念在考察―道德反讽‖这类话语中的重要性。Shoaps对反讽细致入微的讨论对在英美语境下研究反讽具有重要启示,―不仅在方言中,即便从总体而言,对反讽的解释也不应从意图,而应该从索引性出发‖(113)。 第六章,作者探讨了双语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表达如何根据权力和合法性定位教学中所使用的两种语言,并将教师自己对权威和语言水平的立场赋予学生。作者证明,在存在配对或分级角色的制度化语境下,个体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将立场赋予了他人。 第七章,作者考探讨立场、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墨西哥青少年侨民及当代媒体广告内的自然对话,作者展示了俚语的多重立场索引性是如何在互动中被说话者用以联合听话者,并建立个体性别风格的。她强调,正是立场建立了特定语言形式和社会身份之间的索引关系,由于风格是社会身份的重要部分,所以立场是建立风格,进而建构社会身份的主要话语机制。 第八章,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立场和风格的联系,并尝试用立场来解释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的模式。通过对维吉尼亚、匹兹堡及悉尼三地特定群体所产出的语言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论证了立场能催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变体模式。作者指出,任何针对语言变体的解释应该“超越对相关模式的简单复述”(190)。此研究可以说体现了在语言变体分析中,风格和身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2017年汉语流行语,将能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流行语的表面意义和内涵,扩大人们的用语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全面研究了汉语流行语的实际产生源头,为充分有效的提升语言应用效果,强化总体的用语规范,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标签:社会语言学分析2017汉语流行语 引言 “freestyle”“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皮皮虾,我们走”这些语句曾一度流行于网络交际中,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是2017年的汉语流行语的重要代表。流行语是特殊性的语言现象,现阶段很多社会语言学家都充分关注到了流行语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将能更好的认识到汉语流行语的实际内涵,便于社会公众更为充分的了解汉语特征和文化表达。 一、社会语言学及流行语的研究意义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是针对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网络技术的持续更新和进步,网络社会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日益发展,社会公众所采用的网络流行语也将会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分析2017年网络流行语,将能够为充分有效开展语言分析工作,将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 二、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1.时代和社会发展是流行语产生的源头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更加便捷,自然对于语言的创新使用也增加了一定的几率。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们表达自我的愿望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交流环境。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良好的新颖性,通常会创新一些网络用语,自行的编写一些较为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流传范围更广[1]。“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这句流行词,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想死的心情,其在当前人们交流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应的也延伸出了较多形式的表情包。 2.网络空间是汉语流行语传播的巨大推力 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多种社交软件的良好推广,当前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网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模因论视角下《流浪地球》字幕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3045642.html, 模因论视角下《流浪地球》字幕翻译研究 作者:谢碧云乔颖 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4期 摘 ; 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影视作品引介至国外,获得许多外国友人的关注与喜爱。其中,高质量的字幕翻译是中国电影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以电影《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以模因论为指导,从保留性、选择性以及变异性3个方面分析研究字幕翻译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模因论;字幕翻译;流浪地球 1 ; ;模因论 模因(Meme),用来描述人类文化的进化,最早出现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道金斯(1976)将模因描述为“人类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根据此定义,可得出模因可以是曲调、思想、流行语、服装时尚、制作花盆或建造拱门的方法,总之,广义上能被模仿、复制的东西都可以看作是模因[1]。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内容理论。道金斯提出模因通过模仿 传播,他和苏珊·布莱克莫尔(Susan Blackmore)则以模因的方式解释人类文化演变,此研究在模因研究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经过系统分析提出了翻译模因论,认为翻译本身就是模因的重复和传播过程。该理论为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3]。 1.1 ;保留性 模因保留性是指翻译模因复制具有3种情况:完全复制、相似复制以及突变复制,这其中最能体现保留性的是完全复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对源语中的模因进行解码并受其感染成为宿主,再将这些模因复制、重新编码到目的语中,这些模因就以一种新的载体出现,读者在阅读时也同样接受模因感染。当源语中的模因等效、等值翻译至目的语中时,即为完全復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模因。 1.2 ;选择性 模因选择性是指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完全复制传播,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而结果就是某些模因可能被选择性保留下来,某些模因则被选择性淘汰。这样的“优胜劣汰”现象也体现了对进化论核心思想的继承。译者在翻译时也在作出选择,有些优秀的强势模因会被选择得以保留,而弱势模因则会被淘汰。 1.3 ;变异性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浅析然并卵.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浅析“然并卵” - 语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正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符号不同,网络语言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和社区内用来交际的语言变体,随着网络普及,网络语言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普遍性。 一、语言与社会发展 近几年,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流行文体语言异军突起,如今这种语言不再局限于网络,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之前流行的淘宝体、丹丹体,到后来流行的蓝精灵体、TVB体,再到时下火爆的然并卵体,这类网络流行文体语言具有时尚、鲜活、快捷的特点(于根元2001)。区别于传统文体的正规与严肃,具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正确认识了解和掌握网络流行问题语言,对于构建和谐网络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种语言变体的出现必然有其背景和原因,网络流行文体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郑远汉2002)。语言与社会的这种关系被社会语言学家称作共变。共变很可能是指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陈原2000)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我们应该对其记录、了解并加以研究。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 (一)语言变体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言变体不仅指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

也指任一国家或地区之内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变体意义广泛,研究对象可以从一种语言中的不同方言到对某一种口音的音、词、句等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存在一种社会分配,就存在一种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区域变体,主要指不同区域间相同的语言团体。不同区域间,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都各不相同,即使使用相同的语言,也会出现语言变体。第二类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它与人的社会认同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国别、人种等都各不相同。第三类是语言的功能变体,与人所处情境、语言本身、表达方式有关,由此还产生了两个概念语域和语体。 语言变体是由很多模糊又深层次的因素决定的,不仅包括声音、词汇、语法、方言等等,还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变体可指一种语言中发音、语法、词语选择的不同,它是人类语言一种普遍现象。语言交流中的语言变体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交际策略,而不仅止于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是多变的,语言变体是现代语言学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多样性是由它们的社会分配决定的。 (二)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指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结构特点和功能的互动影响。语言接触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次级系统,即语言和社会,这两者之下又分别有一些小的系统。语言接触会引发语言的变化,不仅在语言本身,语言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语言接触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简单地说成是两种语言的互动以及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特点的影响。 地理因素也是引发语言接触的一个主要原因。居住在不同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汪顺强 [摘要]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复杂性导致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然而西方很多学者已勾勒出了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本文重点讨论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以及二语习得的条件等理论以期对二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二语习得的条件 On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Wang S h un-qiang Abstrac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have not been theorized completely owing to the immens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of interlanguage vari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versational phenomena,and social identity,etc. Nonetheless,several western scholars have sketched proposals for what theories of part of the field might look like.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theorical meri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at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recently:co-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competence,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and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s: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co-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competence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引言 在应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Richards&Platt,2000:408)。人们对这种过程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得出对语言教学有用的知识。这一术语特别被美国研究人员应用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如:关于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句法和音韵方面的纵向研究及个案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口头和书面话语的分析;关于语言发展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的部分理论,以期为二语习得营造和谐的内外环境提供理论支撑。社会语言学或许是与理论建构关联最小的语言学分支。该领域的领先人物Charles Ferguson(1997)指出社会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是问题趋向的而不是理论趋向的。通过判定一些描述现象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背景下或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现其“理论深度”(p228),Emanuel Schegloff(1987)也拒绝了社会科学中的一位论派的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途径缺乏句法学和认知心理学家所擅长的宏观理论。然而,由于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巨大复杂性,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明显而系统的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然而有些学者已勾勒出了适合于该领域的部分理论。 2共建理论 双语行为最具特殊预示性的理论是话语范围理论(Douglas和Selinker1985;1994a, Mora1995,Whyte1994a;1994b;1995,Zuengler1989)。这一理论预示了二语产出的精确性和话语话题的联系。话语范围理论的弱点在于其集中于互动中的个体参与者,在于其对话题和主题的个人的心理反映。另两个理论(共建和互动能力)则采取了宽广的视角,把社会现象和社会语言学现象视为互动中所有参与者共建的。Jacoby和Ochs(1995)提出“共建”并定义为“形式、阐释、立场、行为、活动、认同、惯例、技能、观念、感情或其它文化方面有意义的事实的联合创造物”(1995;171)。尽管“共建”这一术语可能暗示联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一、语言的社会性 社会语言学认为,应该从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语言本身存在方式的角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1、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看,语言的生命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梅耶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科学,要想了解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房德里耶斯指出,唯有研究语言的社会作用,才能懂得语言的本质。弗斯在继承了英国语言学历来重视语言应用研究传统的同时,深受英国功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坚持认为语言研究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有形式意义,还有情景意义,因此应当在社会环境中描写和分析语言。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学说,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语篇、人际功能都与语言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 2、从语言本身的存在方式看,不同语言学派有不同的认识。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性。但这里的社会事实非指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也非指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是抽象的、同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即索绪尔所说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真正对象是语言,而言语是无序的,“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其它要素,而且正是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特定语言系统中每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对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共同的,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同样掌握了语言系统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语言是不是一个抽象同质的形式系统。社会语言学认为,同一个语言社会中的成员,常常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因此掌握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有差别的,即语言是一个由符号的各种变异形式构成的系统。因此,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不仅明显地表现在不同时代的语言使用者中,而且表现在同一代语言使用者甚至同一个语言使用者身上。可见,语言的历时变化不仅有语言结构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原因,而且与语言的共时变异有密切关系。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变异研究不排除语言变异的共时描写,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中美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恭维语的词汇、人称、对象和内容以及回应语的不同方式。通过研究,本文揭示出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导致的中美恭维语的差异,并借此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不同交际方式,同时也证明在语言学研究中,社会因素的重要地位。 1.引言 20 世纪60 年代,社会语言学在美国兴起。这门学科采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不同的视角研究语言的异同性。本文选取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小方面,主要对中国和美国环境中的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进行比较,以期揭示出民族交际风格的差异导致的语言差异。通过这样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由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差异以及用语特点。 2.理论背景 在语言交际中,为了体现自己的礼貌,同时赞美对方,人们会经常使用恭维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很多学者就开始了对恭维语的研究(Manes&Wolfson,1980;Herbert,1988),国内学者起步稍晚,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左焕琪,1983;贾玉新,1997;雪征,2009)。总的来说,这些学者主要是采用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对英汉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应该采用更全面的视角,因此本文会从词汇、句型、人称以及对象和内容方面进行探索。 3.中美语言中恭维语的差异 东方大国中国与西方的美国在使用恭维语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3.1恭维语词汇 中美恭维语的词汇有类似之处,主要是模糊性很强的形容词的使用,英语和汉语恭维语都是一种程式化的语言。 3.2恭维语句型 美国英语中,最常使用的恭维语句型有以下三种: a. Subject + is/look (really)+ adj. 如:You look good. b. Subject + (really)like/love+ Object. 如:I really love your skirt.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1] 中文名 索绪尔 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2] 代表人物听语音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