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分析研究看英语分析研究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分析研究看英语分析研究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分析研究看英语分析研究

第23卷第4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3 No.4

2018年8月Joum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18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看

中国英语研究

周红英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二系,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从文化认知和社会语言系统的浮现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提出认知和语言是复合适应系统,并通过世界英语变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义变异及其背后的的文化认知理据论证了英语变体对特定文化认知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世界英语变体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和方法对推进和深化我国目前的中国英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中国英语研究、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乃至英语全球化的认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复合适应系统;世界英语变体;中国英语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8>04.90.07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也几乎同时兴起。然而,认知语言学同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结合是2l世纪才开始的,尤其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新分支——以知社会语言学建立之后。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目前主要运用在制度化的第二语言变体。中国英语也是世界英语变体的一员。把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方法同中国英语研究相结合,既是对中国英语研究的推进,也是对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完善。

二、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于2007年在波兰克拉科尔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上正式被确立为认知语言学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和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取向,关注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或情境制约性(situatedness>,把认知体验性的生理和物理环境发展到社会文化语境,把语言及其幕后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与认知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体验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传统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关注局限于个体的大脑和心理活动。认知社会语言学结合生物学、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从三个角度扩展了认知的概念:(1>人的思维同环境的互动;(2>认知的社会语境;(3>认知与文化和语言的交互作用。【2】109认知产生于主客体的互动,认知所以为基础的身体经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被社会化并反映个体所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群体的特征,因此人类的认知机制如隐喻或转喻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属性。11]·13]认知不仅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一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互动而产生浮现性(emergent>的文化认知系统,文化模式、文化图式、文化范畴的“文化”标签一则突显文化差异,二则体现其浮现性和集体性。[2BII认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运作,文化认知来自于个体的认知,又制约着个体的认知,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因果循环模式。同时,文化认知在文化社团成员间的分布是非均质的,文化认知形成于文化社团成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磋商而具有动态性和延展性。

文化认知包含两个内在方面,即文化概念化和语言。[2]166文化概念化指不同文化群体对世界特有的识解方式,包括对经验的图式化、范畴化和建立不同认知域映射的心理模型(即隐/转喻>。文化概念化发展成文化社团的复合知识体系,但又不为所有的社团成员完全共享。文化认知和文化概念化是产生于文化社团成员的互动并作用于个体认知的浮现系统,因此Frank【4】2”、Sharifiajl[2]109提出,文化认知是一个复合适应系统∞(简称CAS o 语言也具有浮现性、非均质分布性、动态性、开放性和自我组织等特征。一方面,正如Geeraertst51指出,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同一社团成员的语言知识库彼此既有重合,又

有差异,没有谁能完全掌握这个方言体系,语言在社团中的分布不可能是同质的;另一方面,社团成员间的言语互动浮现出语言社团共享的社会语言系统,因此语言具有浮现性和开放性。Frankl41245也认为,个体在宏观语言系统的制约下习得自己的“个人方言”,个体言语之间不断相互作用而产生浮现性结构特征和变异,从而影响社会语言系统,也使“个体方言”被反复更新、重建,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当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改变,变化因素通过个体及个体之间、个体同环境的互动而进入宏观语言结构。【4】245简言之,语言幕后的文化认知及语言自身的特征决定语言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适应系统,在因果循环的作用下,个体的语言受到社会语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现存的语言系统也总存在一定的空间来容纳变化和发展。语言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系统,可以被调整以满足交际需要。历时语言学研究证明人类语言的某些现有特征被调整以表达新的概念化方式,而一门在新环境中发展出的语言变体也被新的使用者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化内涵,认知社会语言学就是通过后者来论证语言对新的文化认知语境的适应性。

三、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

英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全球性扩张产生了各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世界英语变体(World Englishes o21世纪的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也强有力地继续推动着英语扩张到世界各地和各个领域。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包括三大主流:(1>关注和描写语言特征、语言情形和语言态度,(2>对英语全球化导致英语文化帝国主义和世界文化同质化进行意识形态批判,(3>主张英语变体为双语和双文化杂交品。[6116

认知社会语言学提出语言和认知是开放的复合适应系统,也揭开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序幕。从关注社会文化语境、主张语言和认知是开放的复合适应系统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割裂语言和社会文化语境的描写方法、反对英语全球化的批判论都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以Kachru为代表的杂合论强调英语在各种殖民及后殖民语境下经历的结构和社会文化的转变并主张在认知层次上探究语言中的文化,但杂合论缺乏对多语和多元文化现实敏感的研究方法,未能产生英语变体如何表达和体现特定文化的系统实证研究。[6128认知社会语言学把英语变体置于其文化语境,借助基于用法的语料库统计方法,对实际用法语料中的文化关键词、原型差异、稳定性、频率等用法特征进行量化统计,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理想认知模型、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等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民族语义学、认知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来论证和揭示英语变异的文化认知理据,展示英语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

目前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制度化的第二语言英语变体。

wblf&Polzenhagen通过非洲英语(喀麦隆英语及东非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对比,考察了非洲英语变体中非洲社团模式的文化概念化认知。作者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展现了KINSHIP,FAMILY,ANCESTOR,EATING,FOOD,FATHER,SON等文化关键词的隐/转喻映射及其蕴含的非洲文化认知模式:非洲文化中,社团的各种社会关系首先是通过KINSHIP及FAMILY为源认知域来概念化的,KINSHIP、FAMILY超越了西方文化中的血缘和婚姻关系,家庭和社会这两个概念是密切联系的,家庭的界限是由社会交往和

①复合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 System>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进化语言学研究中的概念,

指的是一个有自我组织功能的(self-organizing>、由不同的成分形成网络结构并在其中作为次系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复合

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在构成成分的互动中浮现出整体特征,这种整体的浮现性动态特征既不是预先设定的,也不是集中控制的,随时间的进程而展开,且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变化是CAS机能的一个必要的组成成分。CAS是适应性的,

正是因为CAS具有内在的变化能力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因此具有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与人间的生物联系共同确定的,家庭的概念范围延伸到整个社团,亲属关系作为源认知

域映射到社团的社会关系、抚养与共同义务、宇宙观与祖先崇拜、巫术与冲突四个方面,形成相互交织的复杂概念网络,展现了非洲文化语境下相互关联的家庭、社会生活、资源分配、宗教和政治生活上的独特文化模式,而这正是非洲英语变体产生语义变异的文化认知根源。

Sharifian结合人种学的词汇联想法考察了澳洲土著英语使用者和澳大利亚标准英语使用者对共核词汇home的概念化。其研究发现,这个文化关键词在两种变体中所蕴含的文化概念化并不相同:澳洲土著英语中home的概念化范围囊括了大家庭(extended family>的成员或者有频繁接触的社团成员,具有典型的土著文化特征,而盎格鲁一澳大利亚英语使用者的概念化则局限于居住的房屋、居家物品、室内活动等,反映了西方文化语境下典型的home 认知模型。

相似的研究还有Wolfl71对香港英语的文化概念化研究。Wolf指出,香港英语中,文化关键词如family,motller,father,son,sister等通过转喻映射与更大的集体甚至国家和社会发生联系,这说明在香港英语中,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概念化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语义变异也由此产生。这些文化关键词的转喻映射方式及其产生的语义变异在本质上是香港英语对汉文化特征的适应和继承。Dirven【8】,wblf and Polzenhagen则从英语的英、美变体和非洲变体中相同的源认知域到不同目标认知域的隐/转喻映射差异看到了强调社团群体意识的非洲集体主义文化模式和强调个体独立性的西方个体主义文化模式及其对立。K/SvecsesTM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和塑造。世界英语变体的社会认知语言学研究进一步表明,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经历本土化过程后,其本土化变体仍能承载本土的隐(转>喻认知方式。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支持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变体>作为浮现性的复合适应系统的理论建构,还有助于深化关于语言(变体>、认知和文化及其关系的认识。

四、中国英语研究综述

1.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变体包括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使用的变体形式,这些变体因历史成因、语言接触、内部社会因素、使用等方面的影响而各有特点。在Kachru(转引自Mesthrie&Bhatt【9】>提出的世界英语变体模式中,香港英语属于制度化的外圈第二语言变体,而英语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变体,即通常说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属于扩展圈外语变体。

(1>国外的研究

从国际范围来看,孙骊(1989>指出,人们对于制度化的英语变体如非洲英语、香港英语、新加坡英语了解较多,比较系统,对使用型变体研究却很少。这种状况延续了相当长时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英语在中国的影响增强,中国英语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英语杂志World Englishes在2002年第二期办了主题为“English in China: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的专刊,其内容涉及中国与英语有关的语言政策、英语教案改革、高校英语教案中的人文和哲学教育、语篇结构、修辞策略、翻译、言语行为即文学创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双语创造陛(bilingual creativity>等,其后陆续有中外学者撰写的相关论文在该杂志上发表。此外,世界英语研究专家、社会语言学家Kingsley Bolton博士撰写了Chinese Englishes:asociolinguistic history(2003>一书,“综述并讨论了大量描述和分析中国英语的历史研究、语言学研究及社会语言学研究”;“还探索了英语在中国大陆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以及1997年以来的新发展”ri01,其内容主要是对中国英语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语言学描写。

(2>国内的研究

1>认识阶段

国内对中国英语的认识萌芽于翻译领域。葛传架(转引自杜瑞清,姜亚军【1l】>注意到翻译中“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而使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的语言现象,称之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o黄金祺¨2】也是较早的关于中国英语的认识和看法的文章。“中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这种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人们对中国英语的看法和研究。

2>争鸣及定义阶段

“中国英语”的提出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和变体状况进行争论。多数学者从理路的角度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如孙骊【13l基于Kachru的世界英语变体模式提出中国英语是用于对外交流的使用型变体;榕培【14】从英语传播和本土化的视角指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客观存在的国别变体;李文中【101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l 5】从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指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杜争鸣Il剐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存在决定了中国英语的存在及其中国特色。

3>描写阶段’

学者们对中国英语的具体认识始于中国英语的表层特点,尤其是词汇特征。“具有中国特色、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汉语借词一度受到特别关注,如榕培、李文中、林秋云【17】、陶岳炼、顾明华【1引等都探讨了汉语借词的特点。姜亚军、杜瑞清f1 9】及文秋芳、俞希【20】的研究有所深入。姜亚军、杜瑞清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词汇还包括在中国英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英语共核词,这就点出了中国英语的语义变异。文秋芳,俞希通过对区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深入区分和对相应词汇的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中国英语的语义变异问题。在句法上,就中国英语是否在句法层产生本土化的意见并不统一。文秋芳,俞希通过量化统计断定中国英语“本土化现象并不普遍,且不涉及句子层面”。王建国【2¨甚至提出,中国英语主要体现为内容上表达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与语言形式无关。张璇【22l对《中国日报》英文版和《纽约时报》各50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二者平均句子长度无显著差异;2>同美国英语相比,中国英语中状语前置不典型;3>二者使用被动结构和先行词it的频率相当;4>中国英语少用直接引语,从句中常省略关系连词,被动语态少用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和先行词it做形式主语时合用的现象较多(如:It is estimated?>。中国英语篇章特征的直接研究不多。姜亚军、杜瑞清通过澳大利亚学者Andy Kirkpatrick对中国学习者英语书信语篇特点的分析来说明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

4>应用

应用语言学研究、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等对中国英语在语言、思维和文化上的本土特征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韩玲【2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的国内8 209种期刊,包含1979—2007间的1 500万篇文献中调查“中国英语”科研成果情况,数据显示,中国英语教案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是中国英语研究中最大的分支,相关论文(2000—2004>近百篇,涉及学习者语言表达、写作特征分析、“中国英语”与中国英语教案的关系问题、英语教案原则、方法、教案模式、教材编撰和教案改革等诸多方面。

2.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之争

尽管国内学界对中国英语及其客观存在性已在长期的争论和商榷中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实际使用的复杂性,关于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仍然未了,主要集中在中国英语和

中国式英语的界限和性质问题。关于中国英语同中国式英语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1>异质论,(2>,连续体论,(3>同质论。

(1>异质论

榕培【141和李文中阱】等坚持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系统的规范变体,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而中国式英语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偏离目标语的错误,阻碍跨文化交流;杜争鸣u刨从语言习得和使用的主体范围及语言特征的稳定性来区分中国英语和作为“过渡语”的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对应的习得主体和使用主体是语言社团,其语言特征是集体性的;中国式英语对应的习得主体和使用主体是个体,涉及的语言特征是个体性的;中国式英语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处于发展变化中;而中国英语至少在理论上应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必须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前提。这种看法同Brutt.Griffler|25j提出的英语变体的宏观习得理论比较接近。

(2>连续体论

根据谢之君【l 51、胡晓丽【2州,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构成一个动态的连续体,中国英语是从中国式英语转化而来的成熟形式。在这个连续体上,以英语母语者的可接受性为判断标准,中国英语有可接受性强弱之分。可接受性强则更接近于标准英语,可接受性弱则更接近于中国式英语,英语水平的提高会减少可接受性弱的中国式英语。

(3>同质论

张培成【2 7】主张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区分取决于受话者的判断:“??如果他是操母语英语的人,那么含有褒义的propaganda属中国式英语,因为他向对方传达的是错误的不可理解的信息。而如果受话人是以汉语为母语,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那么含有褒义的这个英语词便会在他的思维中引起相同的意义反映,得到他的理解,被认同为正确的用法,从而成为制度化变体的中国英语的一分子。”这样一来,所谓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不过是受话者的判断和态度问题,这种观点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和存在的文化理据。

五、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对中国英语研究的启示

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及其世界英语变体研究范式,我们看到目前中国英语研究存在几点改

进空间:

1.对英语本土化的认识局限于形式层面,研究层次止于社会语言学描写而不能深人到文化认知根源从目前的研究看,多数研究者对中国英语的认识局限于形式层,尤其是词汇,那些直接指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和现象的中国文化词普遍被作为中国英语最显著的特点而加以描写。应该认识到,这类词并不具有甄别中国英语的本质特征:当中国人用英语来谈论国外事物或现象时,可能少用或不用中国文化词,外国人谈论中国特有的事物或现象时很可能用到大量的这类中国文化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关注变体所象征的意义体系,探讨英语变体在特定社会语境下以特定文化认知为理据的语义变异和用法特征,因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语言是意义到形式的投射,意义是形式的根本理据。12引再一方

面,文化包括显性的特色文化事物或现象和隐性的文化认知和识解方式,就二者的性质及在语言层面的投射机制看,前者关乎描写的客体,后者关乎使用的主体。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意义取决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文化认知模式,因此隐性的本土文化认知才是中国英语研究所应揭示的英语变异的根本理据。揭示中国英语使用者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概念化及以此为理据的中国英语在概念语义层和用法特征上的变异,才能获得中国英语的文化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2.研究对象不明确

由于对世界英语理论和中国英语缺乏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不少人通过学习者语料来归纳中国英语的词汇、语法和语篇特征。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中国英语同中国式英语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变体的一员,以集体文化认知为理据,具有浮现性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学习者英语作为中介语反映了习得者个体由于社会文化语境、学习者特征(年龄、认知、情感、性格特征>、学习条件(EFL或ESL背景>、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技能和心理运作>等因素造成的对目的语规范的偏离,具有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式英语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用于错误分析和学习策略研究。当然,文化认知上的差异也能导致变体在形式上的偏离,这就是说,中国英语同中式英语尽管属于不同的范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合,有如两个方向的两条线交叉。但二者有着不同的成因、视角、用途和目的。区分中国英语和学习者英语是中国英语研究的基本要求。

3.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微观层面的分析不够

正如胡晓耐2副指出,中国英语研究中不少学者沿袭传统内省和直觉方法,从汉语特点、汉语思维和中国文化出发笼统地推论中国英语的特征,其后果之一是把某些中式英语特点也当作是中国英语特点;大部分论文止于宏观层面的探讨和综述,缺乏微观个案分析和量化研究的支持。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主张基于实际用法语料,借助客观观察的实证方法,通过英语变体在具体用法特征上相对于规范语料的显著差异来揭示语言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变异。其理路依据是,用法事件是语言系统的实例化,语言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实际用法事件来了解和洞察;同时,对语言系统的归纳基于语言使用,用法事件以动态的方式规定语言系统,是语言系统的实证来源。【2引具体用法事件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某个意义潜势在语言系统中作出的选择,而使用者与其社会文化语境是不可剥离的整体,因此具体用法事件也是通过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系统的选择而实现的,语义变异研究更需要通过对实际用法语料的考察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其根植的社会文化语境不可分割,并在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中展现了文化认知对英语变体的意义体系及其在语言表层的投射方式的制约。从理论上看,中国英语是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被这个群体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认知模式用来识解经验或场景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由此而产生语义变异并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到语言形式如搭配模式,此即中国英语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单纯的描写或宏观论述不足以揭示中国英语的文化适应性和创新性。把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国英语研究,就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中国文化认知模式,从实际用法语料中挖掘中国英语所象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语义。从方法上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的方法就是通过跨文化对比研究确定具有不同文化认知模式的文化关键词,定量的方法是通过基于用法的语料库量化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中国英语语料相对于既定参照语料的文化关键词的频率差异、搭配模式的差异、特有的固定表达等,考察差异的统计显著性。鉴于目前象BNC、ICE(Britishomponent>那样全面、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语料库尚未建立,量化研究所依据的实际用法语料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按适当的标准和比例从国内发行的中国英语报刊或杂志收集,参照语料库一般选择作为规范英语的BNC或由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合成的FLOBFROWN语料库。

六、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同中国英语结合的意义

由于中国英语目前只是用于对外交流的使用型外语变体,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尚未对中国英语展开。在当前形势下,把中国英语研究同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接轨,具有以下意义:(1>把目前国外内关于中国英语的描写研究深入到文化认知理据的探讨;(2>以科学的实证研究论证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深化对中国英语的认识;

(3>开拓中国英语研究的视角;(4>扩大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范围;(5>通过揭示英语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来深化对英语全球化的全面认识。

参考文献

【1】Bem丘rdez,Enrique.Collective cognition and individual activity:Variation,language and culture[A].In Roslyn M.Frank,Rene

’Dirven,Tom Ziemke&Enrique Bema’rdez(eds.>.Body,Language,and

Mind(V01.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

Berlin/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2008:137-169.

【2】Sharifian,Farzad.Distributed,emergent cognition,conceptualization and language[A].In R.M.Frank,R.Dirven,T.Ziemke and

E.Bem 6 rdez(eds.>.Body,Language,and Mind(V01.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Berlin/New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8.

【3】K6vecses,Zolt丘n.Metaphor in Cul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58.

【4】Frank,Roslyn M.The language-organism—species analogy: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pproach to shifting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A]:In Roslyn M.Frank,Rene’Dirven,Tom Ziemke&Enrique Berna’rdez(eds.>.Body,Language,and Mind

(V01.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Berlin/NewYork:Walter de Gruyter,2008.

【5】Ge圯rael"t$,Dirk.Lectal variation and empirical dat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In Francisco J.Ruiz de Mendoza Ib a fiez,M.

Sandra Pefia Cervel(eds.>.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nal Dynam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C].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myter,2005:1 82.

【6】Wolf,Hans-Georg&Frank Polzenhagen.World Englishes:a Cogmtiv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7】Wolf,Hans-Georg.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the cultures of World Englishes:The emergence of a new model[A].In

Gitte Kristiansen&Rene Dirven(eds.>.Cognitive Sociofin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Cultural Models,Social

Systems[C].Berlin/New:Mouton de Gruyter,2008:353—388.

【8】Dirven,Ren苦,Hans—Georg Wolf&Frank Polzenhagen.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A].In Dirk Geeraerts&

HubertCuyckens(eds.>.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C].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1203—1221.

【9】Mesthrie,Rajend&Rakesh M.Bhatt.World Englishes:The Study of New Linguistic Varieti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8.

—母5一

万方数据

【10】李文中.中国英语的历史与现实——《中国各体英语:一部社会语言学史》介绍【J】.外语教案与研究,2005(1>:8.24.

【111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1.外语教案与研究,

2001(1>:34-41.

f12】黄金祺.应当肯定“西译汉化”的积极面IJ】.中国翻译,1988(1>:7.14.【13】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I虱IJ].外国语,1989(2>:17.23.【14】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1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1>:7.11.

【16】杜争鸣.中国英语问题及其它【J】.外语教案,1998(3>:6-14.

【17】林秋云.作为外语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案,1998(8>:16.17.

【18】陶岳炼,顾明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及其语法、语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案,2001(1 1>:9-10.

【19】姜亚军,杜瑞清.有关“中国英语”的问题一对“‘中国英语’质疑”一文的回应[J】.外语教案,2003(1>:27—35.

【20】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案,2003(3>:6-11.【21】王建国.中国英语研究存在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14.19.

【22】张璇.新闻报道中中国英语句法结构特征的量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6·27.

【23】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案,2007(10>:28—32.【2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研究与教案,1993(4>:76—78.

【25】Brutt-Griffler,Janlna.World Enghsh:A Study of its

Development[M].Multilingual Matters Press,2002:105.

【26】胡晓丽.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外语,2008(2>:27—30.【27】张培成.使用目的与国别变体【J】.现代外语,1995(3>:16.21.

【28】Sinha,Chris.Culture,language and the emergence of

subjectivity[J].Culture and Psychology 2000(2>:197—207.

【29】Tummers,Jose.,Kris.Heylen&Dirk Geeraerts.Usage—based Approach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 Technical State of the

Art[J].In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005(2>:225—261.

(责任编辑、校对:徐广联>

A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World Englishes:a New Perspective for China English Research

ZHOU Hong—ying

Abstract:The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 theory propose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in terms of the

emergent,dynamic and open nature of cultural cogni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system at the sociocultural level.Cognitive finguists

endeavor to demonstrate the cultural adaptiv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English varieties by revealing variation in the semantic

dimensions and by seeking culture-specific explanations.For the present China English research,the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world Englishes∞rves as a useful enlightenment which in turn will produce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world

Englishes research and English globalization.

Key words: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complex adaptive system;world Englishes;China English

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关于“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新课标的改革,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下面是我学习英语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1、新课标的目标的转变 在修订前的课程标准设立的目标关键在于对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授,那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设立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基于我们所处的21世纪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与要求而定下来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语言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就不能靠学生的死记硬背记单词,这点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好课堂活动,有目的、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在很多教师看来,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2、英语知识的教学 英语新课标中对英语知识的字母、语音、词汇、语法、歌谣五个方面都制订了不同的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我们教师在英语知识的教授上花功夫了。比方说词汇教学,词汇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是占主体,小学英语的词汇在不同年级又会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有些单词要求学生听、说、读、写,有些要求听、说、认读,有些只需要会识别的单词,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能至始至终都用一种方法去教,应该针对不同单词的目标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授词汇,比如:实物教学、情景教学、歌曲教学等,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注重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能力。 新课标的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修订后的课标按要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这是我们要面临的新的挑战,我会勇敢地接受挑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广告语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文化研究

告语“天地之气、男人品味、精品郎酒、精彩演绎”“天地之气”,体现了男人的气概与胸怀,树立了男人潇洒成功,气度非凡的形象。这是万千男人心中的理想。 三、广告语言的年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有特点。而广告语言,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商品广告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差异,抓住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在语言上的语言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广告策略才能使广告行之有效,为广告主带来更大的利益。儿童天真纯洁,受他人影响大,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对世界充满新奇感,对食物的欲望强,抗拒力弱。 (5)在看我,在看我,还在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旺仔牛奶) (6)今天你喝了没有?我们都喝乐百氏牛奶!(乐百氏牛奶) (7)妈妈我爱喝。(娃哈哈牛奶) (8)旺仔QQ糖,你也要来一颗吗?(旺仔QQ糖) 上面的这些儿童广告都非常的有趣生动,小孩爱看,大人也爱看。(5)中的小男孩眼巴巴的盯着一罐旺仔牛奶,明明是自己很想喝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牛奶却偏要说牛奶上的小人儿在看他,最后终于抗不住美味的诱惑找到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把牛奶美美地喝掉了。(6)中看似普通询问的“今天你喝了没有?”却勾起很多小朋友的馋虫。(7)中,小孩对妈妈说“妈妈我爱喝”,电视机前的小朋友可能也会对妈妈说:“妈妈,我也爱喝”。(8)中爱吃QQ糖的小朋友,肯定想要来一颗。这些广告语言考虑到广告受众为小朋友,用语简单,但却很有煽动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比较喜欢追赶潮流、时尚,注重个性突出,语言的灵感度高,变化快,喜欢新词新语。 (9)你out了!(啤儿茶爽) (10)麦辣鸡腿汉堡,不辣不给力。(广州麦当劳) 青少年追求时尚,谁也不愿被“out”。啤儿茶爽抓住年轻人的这一特点推出了这则广告语,事实证明,收效很好。在中国麦当劳的消费主体是小孩和年轻人,“给力”是2010年强劲流行的一个词语,麦当劳用这样的词语时尚、前沿,让人耳目一新,迎合了青少年的兴趣点。 人由于生活经验丰富,老年人则更关注亲人的健康及生活的幸福,以家庭为核心,期盼团圆。有些广告就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11)团团圆圆,达利园。 (12)中秋团圆,金六福酒。 (13)常回家看看,椰岛鹿龟酒。 期盼家人健康和全家团圆是老人家最大的心愿,每逢过年过节,这几则广告不知道出多少父母的心声。 从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广告语言能够反映出年龄的差异。因此,广告人设计广告语言时,需要考虑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状态,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 四、广告语言的层级差异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无阶级性,但一个社会阶层所使用的语言会有一定的特点。针对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广告语言也表现出差异性。在屈哨兵的《广告语言方 略》中把消费者分为“需要驱策者”、“他向消费者”和“我向消费者”。“我向消费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我行我素,大多是年轻人,好表现,比较关心自我的实现。“需要驱策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收入都不甚丰厚,他们的购买多出于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按社会层级来分的话,这一阶层的人包括城镇的退休人员,中、低薪(或无薪)阶层以及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居住人口。“他向消费者”都有稳定丰厚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上较有身份和地位,注重名誉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阶层的人包括沿海和内地的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影星、歌星,还包括高新阶层和有丰厚收入的公民等等(屈哨兵,1997)。 广告语言应该根据不同层级消费者的特征来设置广告语言。“需要驱策者”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求实性广告语言将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14)加量不加价,还是三块九哦。快来买吧。(佳洁士牙膏) (15)泻痢停,泻痢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哈尔滨制药六厂) (16)样板运动鞋,原价95,现价50。(广州北京路某商店) (14)用平实得语言标明佳洁士“好用还不贵”。(15)介绍产品的功能,药道病除。(16)在价格便宜上做文章。 “仓廪而知礼节”、“温饱思淫欲”。“他向消费者”不缺少基本生活的必须品,他们强调的是商品的品牌,格调,气质等。 (17)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哈根达斯广告) (18)得意非凡,三星海霸。(三星海霸豪华车) (19)“尊贵典雅”比亚迪F6。(比亚迪汽车) (20)影音经典,超优越四原色高传真彩视,献给金字塔顶端少数人士的影音极品。(日本夏普彩电) 上面的这些广告语与求实性广告语不一样,都属于求名性广告语。(17)中和心爱的人坐在哈根达斯华丽的卡座上,听着优雅的音乐细细品尝冰激凌中的极品哈根达斯,是一种奢侈享受。(18)、(19)突出品牌,(20)突出广告商品的档次“极品”,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选择“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 五、结语 语言和社会都不是相互独立的,社会语言和广告语言因为一些共同的特征而紧密相连,从广告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为社会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广告语言学,社会语言为广告语言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已有研究成果。广告语言要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将社会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将广告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广告人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确定广告语言的诉求定位,使广告语言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屈哨兵.广告语言方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5]屈哨兵.广告语言跟踪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宋伯伟)

(完整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8篇)

首先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个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对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校级等集体课题,“个人课题”是由教师个人自主申报,独立主持,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而微观的教育问题的课题,也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范围。 我主要负责的是后期资料的整理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很高兴能够参加到我们这个课题的大家庭里,大家群策群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没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个人课题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教师自我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中,紧密联系日常工作,积少成多,使科研进入常态化。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得到发展。

走上工作岗位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教学中,我不断地摸索教学方式,不断地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模式(课题学习)慢慢的有了一点点理解。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它有一些这样的特征,首先它有一个主问题,在这个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去搜集资料组成小组,寻找资源,最后解决问题。 一、课题学习的的意义 1、课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把英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用英语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因为我们的学校在农村,现在学生家长买地下六合彩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由此我设计了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课题学习有利于向学生渗透英语思想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认为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渗透英语思想方法和用英语思维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课题学习中蕴涵着大量的英语思想、英语方法,需要我们去挖掘。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英语问题。 3、课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27日,垫江县国培送教下乡培训小学英语组第一阶段诊断示范活动在澄溪小学进行。在项目负责人谢晓燕老师,及班主任何红梅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全体英语班学员认真聆听了由上届国培优秀学员代表李丹老师、殷艳老师和伯雪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三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以及专家代表胡燕老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更准确的理解新课标和解读新修订的教材。 本次培训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是聆听三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然后是各位专家们对她们的课进行点评,最后是胡燕老师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听完三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我明白了,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缓缓、徐徐学习单词。要掌握的单词可以通过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示给学生,实行整体定量输入,根据不同孩子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玩中学,学中用使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充满活力。故事对小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和趣味性,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

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当积极为孩子创设情境,这种情境要生活化,让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每一句英语的意思,游戏能激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在对小学英语课程新课标的解读中,我明白了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一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三是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四是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五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六是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胡燕老师就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分级目标、分级标准做了具体详细的解读,让我们知道了英语该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总之,本次学习受益匪浅,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是一场及时的“春雨”,课程改革的道路是长远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创新,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一起去学习探索。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英语课题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英语课题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回首这6个月的课题研究经历,虽然又忙又累,但心里感到无比的充实。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教改下的课题研究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儿心得: 一、使我真正的明白了什么是课堂研究 任何关于课堂语言教与学的研究都是课堂研究。这类研究得目的是理解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课堂”是指师生交流得各种学习环境,如学校里的教室,多媒体实验室,远程学习,一对一辅导,工作培训等。我们可以从以下任何一个方面着手研究: 课程: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评测办法 学生:√学习者因素√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教师:√教师知识√课堂决策√课堂话语√教师发展 研究教师知识:比如:我们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对一位新教师的课堂管理知识进行了观察和访谈: 我们连续观察了刚入职的苗老师的5节英语课,并对苗老师进行了3次访谈。第1次访谈在观察前,第2,3次访谈是观察后。研 1 究发现苗老师的课堂管理知识,无论在概念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比较缺乏。苗老师坦言自己对课堂教学管理根本不重视,从未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后果。苗老师的课堂管理知识基本上源于自己上学的体验。 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我们帮苗老师制定了课堂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计划。 二、使我对专业的听评课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反复学习和研究,我才明白我们以前听课评课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真正的客观听课评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评: 1、教学理念。

2、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A.复习 B.导入 C.新课 D.课堂小结 E.作业 3、观察学生兴趣的持久性。 4、教学风格或教学个性。 5、教师的基本功。 三、使我对网络教研有了新的认识。 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无友,孤陋寡闻”。在学习过程中多方交流,互通有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平时我们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很少,出门学习,一学期也就两三次,可以说是各人闭门造车,远程网络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多种网上交流的方式,除了自学之外,尽可以与同行、教师之间沟通。多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不仅能开阔视野,也能学习他人成功的教研经验,增强自己的教研能力。 通过本次微型课题研究,我的收获太多,比如,学会了小组合作,学会了如何研究,学会了听评课,学会了写论文,想想以前写的论文定多就是一个教学心得体会或者感受。相信有了这次的研究以后再做课题,再写论文,再评课我就会游刃有余了,而且教学水平都会更上一层楼的! 篇二:英语课题心得体会 小课题的研究工作即将结束,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和实践中我收获颇丰。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研工作者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着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及研究的价值,在学习以前曾经一直认为我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名教师,我的任务就是教好我的课,教育好我的学生,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教学研究,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或者说是各级教研员的工作,与我的教学生活很遥远,但现在通过这次小课题研究后使我转变了看法,教育教学研究就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照样可以写出研究性的东西。我们教师的研究取材就应当取材于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例如在我们的平常教学课堂上有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教研价值,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深思之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按学校的要求大家都在学习新课标,这些天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了英语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通过我们教研组的学习,看到了新课改的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后,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思考。要求我们跳出传统英语学习的旧框框,接受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形势下教学时间的减少,我想这是在课改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如果知识点

讲解过多,害怕时间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讲知识,相应的听说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讲解过少,又怕学生不会运用,一到考试,分数变低,所以很难处理这种矛盾。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改,不一定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不改一定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体会到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团队应该做到: (1)要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强调薽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一考定终身”是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

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过于强调量化和书面测试。忽视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忽略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许国璋 *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胡壮麟 *我认为学好英语在一般情况下可用如下规则描述:“动因+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 *既要珍惜课堂教学和老师指导的学习机会,也要抓住“习得”英语的机会,后者指学会自己主动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读书报读小说,与操英语者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 *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表达自然。大胆张口,有时不免背诵,以至自说自话。 *阅读时对那些不影响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规律,学英语也一样,因此,看一两部浅易的语法书何乐而不为? 王佐良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周珏良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4)。放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时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经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要理解一国的文化就要读些历史,文学,包括诗和散文作品。我国古时儿童入私塾读书,开始读《三字经》,〈〈千字文〉〉,〈〈百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社会语言学是()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B] 语言学[C] 人类学[D] 文字学 2、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社会因素不包括()。 [A] 阶级[B] 阶层[C] 职业[D] 受教育程度 3、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对()音分层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运用调查统计方法的经典作品。 [A] r [B] s [C] t [D] l 4、语言与文化共存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是()。 [A] 汉字与中国文化[B] 印度语与印度文化 [C] 拉丁语与拉丁文化[D] 英语与英国文化 5、文化接触导致语言接触,最直接、最常见的现象就是()。 [A] 行话[B] 黑话[C] 借词[D] 谚语 6、()是影响社会方言的因素之一。 [A] 社会制度[B] 社会形态[C] 社会地位[D] 社会规模 7、逢年过节“死鱼”“死鸭”改称“文鱼”“文鸭”是属于语言禁忌中的()。 [A] 年节语言禁忌[B] 日常生活用语禁忌 [C] 社会分层用语禁忌[D] 称谓禁忌 8、汉语成语“秀色可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反映了()。 [A] 性别差异[B] 性别歧视[C] 性别平等[D] 性别模糊 9、语言规划的经济性原则,不包括()。 [A] 群众性[B] 简便性[C] 适用性[D] 效益性 10、在域外方言中从汉语输入声调系统的是()。 [A] 越南语[B] 泰语[C] 日本语[D]朝鲜语 11、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的区分标准是()。 [A] 媒介[B] 时代[C] 地域[D] 年龄 12、下列属于语码混合原因的是()。

《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78544 《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 training

《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在新学期开始前,我们参加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在聆听了***教研员关于新课标的讲座之后,我进一步明确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了中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以下就是我这次参加英语新课标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评价激励 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活到老,学到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三、改进教学方法、渗入情感教育

当今英语教学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要达到这些任务,首先,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展多调动学生,教学生怎么做,指导他们,服务他们。 四、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只粉笔,一本书”的局面。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整合、增加或删除。当然这一切要根据课程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才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要大胆地进行删减。 总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较全面的知识,要学会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面对即将开放的课堂,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见的,如何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学生,不得不承认这对我们所有的教师来说的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社会语言学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Female Language 1401 全雪萍143010013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gender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1922, 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 has specially opened up a chapter of “ The Women” in his book Language, which discusse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ince the 1970s,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akoff , Trugill and others advanced the study to systematize the study of gender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female language” are increasing in many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mos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wom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rosby and Nyquist got the conclusion from their studies: the so-called female language is not existed since women are born, but this kind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lways put the female in this position that is hard to change. In our society, the femal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social statu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and simp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I.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female language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hoices in expressing ideas when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nouns hav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men call women as “ feminine”, while women call men as “masculine”.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men is that they tone should be soft when they talk; do not refute others; be gentle and modes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void arbitrary or offending others; be aware of overconfidence.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ollowing aspect:the choice of words, the choice of syntactic and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1.The choice of words Both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partial words,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given the label of “feminine” or “masculine”. Men don?t use( scorned, unwilling to use) some peculiar words in female language that is “ feminine” words.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lso avoid the “ masculine” expressions. Women oft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out control, they like exaggeration when they talk, so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oosing words: 1)Like using exaggerated adjectives, such as divine, charming, cute, gorgeous, heavenly” and so on. Men sometimes also use these words, but they rarely us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 “ What a divine idea!” obviously comes from a woman?s mouth. 2)Like using some degree adverbs to emphasize, also like choosing some adverbs to strengthen adjectives, such as “ so” “quite” etc. Lakoff( 1972) and Tarone (1979) prove that men like using “very” and “really” while women like using “so”. 3)Are good at using some color words, especially some rare color words, such as “ lavender, magenta, aquamarine”.

为什么要学英语演讲稿

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四个理由 The language I'm speaking right now is on its way to becoming the world's universal languag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Let's face it, it's the language of the internet, it's the language of finance, it's the language of air traffic control, of popular music, diplomacy --English is everywhere. 我正在讲的这种语言,快要变成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无论好坏,我们都要面对它,它是因特网的语言,是金融界的语言,是空中交通管制的语言,是流行音乐的语言,是外交的语言,英语无处不在。 Now, Mandarin Chinese is spoken by more people, but more Chinese people are learning English than English speakers are learning Chinese. Last I heard, there are two dozen universities in China right now teaching all in English. English is taking over. 讲中文的人更多,但是中国人学英语的也很多,比讲英语的人学中文还多。上次我听说如今在中国有24所大学采用全英文教学。英语已经全面起飞。 And in addition to that, it's been predicted that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almost all of the languages that exist now -- there are about 6,000 -- will no longer be spoken. There will only be some hundreds left. And on top of that, it's at the point where instant translation of live speech is not only possible, but it gets better every year. 除此之外,预计在本世纪末,几乎所有现存的语言,大约有6,000种,将不会再被使用。到时将会只剩下几百种。最重要的是,现场演讲的实时翻译不仅有可能发生,而且每一年都会越来越好。 The reason I'm reciting those things to you is because I can tell that we're getting to the point where a question is going to start being asked, which is: Why should we learn foreign languages – other than if English happens to be foreign to one Why bother to learn another one when it's getting to the point where almost everybody in the world will be able to communicate in one 我之所以举这些例子,是因为我感觉我们到了一个阶段,开始要问这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的母语是英语,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外语为什么当全世界快要用同一种语言沟通时,我们还要不厌其烦地学另外一种语言 I think there are a lot of reasons, but I first want to address the one that you're probably most likely to have heard of, because actually it's more dangerous than you might think. And that is the idea that a language channels your thoughts, that the vocabulary and the grammar of different languages gives everybody a different kind of acid trip, so to speak. That is a marvelously enticing idea, but it's kind of fraught. So it's not that it's untrue completely. 我想有很多原因,但我想首先说出大家最有可能听到的一种,因为实际上它比你认为的要危险,那就是语言能引导你思想的形成。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可以说能提供每个人不同的迷幻之旅。这是一种非常诱人的想法,却有点误导。它不是完全不对。 So for example, in French and Spanish the word for table is, for some reason, marked as feminine. So, "la table," "la mesa," you just have to deal with it. It has been shown that if you are a speaker of one of those languages and you happen to be asked how you would imagine a table talking, then much more often than could possibly be an accident, a French or a Spanish speaker says that the table would talk with a high and feminine voice. So if you're French or Spanish, to you, a table is kind of a girl, as opposed to if you are an English speak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