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时间机器》的反宗教主义

2 非规范性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探究

3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4 Differences of Talent Requir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mployment Advertising

5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6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

7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8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9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10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11 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12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13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1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5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6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7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18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19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20 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夸张-基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

2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

22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23 中美企业文化研究

2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25 爱伦坡对希区柯克和蒂姆伯顿的影响

26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27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28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29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30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31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

32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33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34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35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36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37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38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39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40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

41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2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43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44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45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

46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47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48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49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50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

51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52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53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54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55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

56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57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58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59 On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6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61 动物成语的英译

62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63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64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65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66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67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68 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9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0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71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72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7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Plant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74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75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76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77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

78 浅谈公示语英译

79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80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81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

82 从异化与归化看网络上美剧的字幕翻译

83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84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85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8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87 浅谈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88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89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90 中学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原则

91 The Implication of Edna Pontellier’s Self-awarenes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92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93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94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9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96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97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

98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99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

100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101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10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103 人性,社会结构与格列佛游记

104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105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106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

107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108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09 关于汉字“打”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

110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111 The Application and V 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TL) in Middle Schools

112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

113 苔丝死之谜

114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115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

116 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英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117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118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119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120 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

121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22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23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124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125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126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127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128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风险

129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130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131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132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133 文化与幽默欣赏

134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135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136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促进法

137 寻找真正的自我

138 从《爱玛》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

139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140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41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142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

143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44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

145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46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147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

148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149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

150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151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152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53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154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的阐释力

155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15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157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158 Exploring How to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159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160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161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

162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

163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164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65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166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167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68 A Cultural Analysis of Love in The Joy Luck Club

169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170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171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

172 动物委婉语

173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74 旅游标语英语翻译标准研究

175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176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177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178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179 《杀死一只反舌鸟》文本和电影的比较研究

180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181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82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183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184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185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

186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8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US Courtesy

188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189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90 An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 Fri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al

191 《廊桥遗梦》中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爱情审美取向研究

192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93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194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195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196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197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

198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99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200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局限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对比研究 摘要:《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经典长篇小说,并且都以描写女性的命运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两部小说,研究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代表的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对自己的爱情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虽然,她们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探索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女性意识觉醒的角度,对《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进行比较分析。两部书中的女性都走了一条反抗旧的、腐朽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争取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她们大胆的追求爱情与人格的独立,反对封建势力下对女性的禁锢同样执着、热烈。文章从黛玉的恋爱与奴婢的反抗中,我们看到了与传统女性迥异的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凸显,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但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观点,她们争求着平等,渴望着自由。而安娜不仅艳丽迷人,雍容优雅,而且表里和谐,还以其精神的美而具有魅力。她真挚、单纯、自然、善良,同时又有旺盛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在卡列宁那儿安娜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虚无的婚姻。安娜生活在不幸的婚姻中,她追求新的爱情,正是要求平等的一种追求。平等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女性的解放首先应从精神层面上展开,只有当一个女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识到自己与男性一样应该而且可以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两性伦理关系,女性解放才有可能。 关键词:女性意识;平等;自由

女性的觉醒与成长—论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形象

女性的觉醒与成长—论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形象 一、女性的生存环境 1.1.女性社会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甚至可以说,女性在我国传统社会是没有地位的,所有的生存价值都是以男性作为标准来制定的,而女性的价值没有得到该有的体现,出现了男尊女卑的负面状态,这种现状的根源是当时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耕社会及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所致。在这种社会情况下,男性就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他们要负责在外劳作,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要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在古代社会中通过对子女教育不同而区分男女的社会地位,比如不支持和鼓励女性读书,以女性操持家务为价值导向等,进而维持以男性为尊的社会体系。这种情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确立,许多经文予以记载,例如《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描述了不同的待遇状况:如果生了男孩,就可以赐给玉佩和衣裳,并且睡于床榻,百般喜爱,期待其成为君王。而生了女儿就感到颜面全无,将其放在地上,“载衣之锡,载弄之瓦”,不教授礼仪,仅仅提供饮食,父母不加以管教。男子的教育是忠孝仁义,为的是培养他们的阳刚气概,为国家做贡献;对女子的教育是希望她们温柔贤淑,能相夫教子做一个好媳妇。在秦汉时期儒家将阴阳的观点与政治统治的理念相结合,提出的“三纲五常”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夫妻必须以夫为尊、君臣必须以君王为尊,父子必须以父亲为尊,并将这种意志以上天意志的意志,结合政治统治的加以推广和实施。所以,根据这个理论推行和实施,妇女逐步成为男性附属,缺乏独立的生活和政治地位,由于政治的强硬性和思想上的禁锢,女性女权意识逐步被淡化和绝对化了,社会地位荡然无存。这一点在前秦的诏书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诏书中规定,妇女未经批准不得在都城五百里范围内乘坐马车,不得穿戴金银和锦绣,不得经商、奴隶买卖等活动,如果触犯,将被丢弃于集市,甚至处死。由此可见,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地,与奴隶相近、受人鄙视的商人列为一类,违反者处以死刑,国家对妇女的歧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我国古代对于女性的要求就是“卑弱”,她们必须依附于男性,东汉的《女诫》就系统的规范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这是班昭系统总结历史中已有的关于女性角色和行为书籍和典范的结果,侧面反映了当时女性卑弱的现状。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女性需要做到恭谦(恭敬而谦让)、忍让(优先满足男性食物等物质需求,委曲求全)、本分善良(安于现状,遵纪守法,不争取名利,不能搬弄是非)等,实现“常若畏惧”,以卑弱姿态立身处世。女性无法在社会上获得应该有的权利,女性由于先天生理条件的限制,许多需要力量的工作无法执行。这就导致女性的社会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因体力、力量等因素无法与男性相提并论,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就决定了她们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统治由男性主导,政策也是维护男性的男权社会,比如家庭财产继承必须由血缘关系的男性后代,妻子、女儿等女性均没有继承权的权利。加上言传身教的影像,营造了出一种女性作用小、须谦卑处世,只能扮演着操持家务、照顾家人、传宗接代的社会环境。由于女性地位的原因,女性的优势、贡献都没能很好的承认和发挥。当时社会中的宗教、法律、民风传统等都剥夺了女性的自由、生存和个人发展的权利,禁锢了意识,受到阶级和性别压迫。 1.2.男权社会的产生发展 从小就听着女蜗补天的故事长大,而在当时我国其实是母系社会,只不过在后来男权逐渐把女权主义取代,从黄帝开始到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统一了中国,在这个阶段中经历了好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其实就是女权慢慢地向男权过渡的阶段,有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就是古人在群居生活的时候都是以母系社会为基础,此时的后代无论男女均以母亲的姓氏作为他们的共同姓氏,但无法区分不同的子女,为了更好的区分,这才将父亲的姓氏加在姓氏之中。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男性的作用逐步加强,母系社会

觉醒 女权主义 (2)

1.3.介绍前人的研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作品 The Awakening is labeled a feminism masterpiece and its women writer Kate Chopin is considered as a pioneer in feminism writing. However, this novel has suffered dispute at the time of it’s published in that it breaks the social role a traditional woman should play-women’s lust for sex, the heroine’s disobedience and ignor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The public reacted just like they did to A Doll's House(1879) from Henric Johan Ibsen which was poured with resistance and criticism. Labelded call it poisonous wine in ethics. In 1932, Daniel Rakine published Kate Chopin’s biography Kate Chopin and Her .As the first to publish her biography, Rakin defined her localism writer whose The Awakening Is a Psyence Fiction in latter19th century in Europe. New Orleans’also criticized her lack of motherhood because Edna put the transient passion above her due responsibility for her children. Some critique carried so far to express in Public Opinions that they felt gratified when Edna swam to her death. The National Magazine also thought Kate Chopin made her cleverness overreach itself. She was disappointed for all these misunderstanding. In her eyes, people didn’t give a serious attitude towards this book, and she said these bad comments hamper her procession with lots of grief. She stopped writing novels after this book, and her other books also suffered difficulties for The Awakening. Kennedy Rebel claimed that The Awakening should never get into mind ,and if, people better forget it. However, this book isn’t forgotten just because its prohibition. In 1899, said this book is a miniature of Carole Madam Bovary. In 1969, stated that Chopin’s attitudes towards sex are much more convincing than other writers of that time. At the meantime, pointed out her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breaking off a new groun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his words, Chopin is the first to defy authority and to speak out her sex as a serious literature topic…She described women’s internal mind without any disguise. 《觉醒》被视为美国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权主义文学经典。,而凯特·肖邦则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2然而自1899年小说出版后就受到争议。因为小说直观地描述了女性对性的渴望,书中的女主角离经叛道,对家庭责任的忽视,破坏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公众对小说的反响与对亨利克·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1879)反响一样,充满了抗议与批评。《圣路易斯共和报》为小说贴标签,称它为“有毒的”,“给道德婴儿灌烈酒”@3丹尼尔.兰金于1932年出版了凯特·肖邦的传记—《凯特·肖邦和她的克里奥尔故事》。作为肖邦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兰金首先将其定义为地方主义作家,但她认为《觉醒》

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谱系中,翟永明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其作品曾被翻译成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出版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翟永明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纽约,纽约以西》等。她成名于早期作品组诗《女人》,并在二十余年来的写作中坚定地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且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诗人欧阳江河称其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诗人伊沙则曾戏谑地称赞“第三代诗人都有翟永明情结”,也正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女性身份设定以及她作品中所主动涉及到的女性意识元素,让她的作品和相关的言论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及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波伏瓦曾将女性称为“第二性”,即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个非主导性阶级。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但女性的这种历史性的失败不单决定于其生理因素,更多地是由社会和人类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1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有多少女性作家或诗人不喜欢甚至拒绝被人贴上性别标签,而且在这种拒绝背后隐藏着的也是对这种潜在歧视的不满,但她们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性别烙印。不过也恰恰是这种烙印鲜明的作品,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资讨论的样本,并透露了她们更深反叛和独立的可能。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首先试图从时间上理清翟永明诗歌中女性意识及其变化的整体脉络,主要以诗人成名之初的组诗《女人》、九十年代比较重要的作品《更衣室》《女子澡堂》、新世纪以来的《她的视点》以及新作《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等作品为探讨对象;然后试图在空间上将翟永明的诗及其女性意识与不同时期的女性诗人作家作纵向、横向和同时期的比较,在这副作品及思想的坐标系中最终确定翟永明诗歌所处的坐标点;最后,本文将在比较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最终以抛砖引玉的形式试图给当代诗歌研究和诗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诗歌是“女性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何为“女性文学”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女性文学”被泛指为女性写作的文学,即使在国外,“women’s literature”也是一个被长期使用的“熟语”。大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涵盖范畴被自觉地约小,特指由女作家、女诗人创作的,表现女性生存和生命经验的作品。 评论家陈超对翟永明的研究最为系统,他曾有一种对翟写作的分期归纳:

英文名字大全

1、字母A开头的男性英文名: Aaron亚伦 Adam亚当 Alex亚历克斯 (Alexander的昵称) Alexander亚历山大 Alan艾伦 (常变形为Eilian,Allan,Ailin) Albert艾伯特 Alfred阿尔弗雷德 Andrew安德鲁 Andy安迪 (Andrew的昵称) Arthur亚瑟 2、字母B开头的男性英文名: Ben本 (所有Ben开头的英文名的昵称) Benjamin本杰明 Bert伯特 Benson本森 Bill比尔 Billy比利 Blake布莱克 Bob鲍伯 Brown布朗 Bruce布鲁斯 3、字母C开头的男性英文名字: Cameron卡梅伦 Carl卡尔 Carlos卡洛斯 Cary凯里 Caspar卡斯帕 Cecil塞西 Charles查尔斯 Chris克里斯 (Christian,Christopher的昵称) Christian克里斯蒂安 Christopher克里斯多夫 4、字母D开头的男性英文名字: Daniel丹尼尔 Denny丹尼 Darwin达尔文 David大卫 Dennis丹尼斯 Duke杜克

5、字母E开头的男英文名: Edison爱迪生 Edward爱德华 Eric埃里克 (Frederick的昵称) Evan埃文 6、字母F、G开头的男英文名: Frank弗兰克 Franklin富兰克林 Fred弗瑞德 Gary加里 Gavin加文 George乔治 Glen格林 7、字母H、I开头的男英文名字: Hank汉克 Harry哈利 Henry亨利 Howard霍华德 Henry亨利 Ian伊恩 8、字母J开头的男英文名字: Jack杰克 Jackson杰克逊 James詹姆士 Jason詹森 Jay杰伊 Jeffery杰弗瑞 Jerry杰瑞 (Gerald,Jeremiah,Jerome的昵称) Joe乔 (Joseph的昵称) Johnny约翰尼(亦译为:乔尼) Jonathan乔纳森 Jordan乔丹 Joseph约瑟夫 Justin贾斯汀 8、字母K、L开头的男生英文名: Ken肯 (Ken结尾名字的昵称) Kevin凯文 Lawrence劳伦斯 Leo雷欧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爱情婚姻是文学领域古往今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人类的最大幸福和美好未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写爱情婚姻的可谓汗牛充栋。《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是写爱情的文学杰作,作为爱情缔造者的一方——女性都是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她们爱情的幸福甜美,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一 《西厢记》在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花落水流红”引起的“闲愁”是什么呢?是红娘所说的“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不是。因为在第一折的楔子中,老夫人交代过:“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既然终身有主,为何“心中无限伤心事”?原来自己要嫁的丈夫郑恒是个人品卑劣的人。从第五本第三折郑恒争婚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纯粹是一个无赖:既会造谣,凭空捏造张生中举后做了王尚书家女婿,以骗娶莺莺;又会使野,要将莺莺“着二三十个伴当,抬上轿子,到下处脱了衣裳,赶将来还你一个婆娘。”莺莺是为自己将来嫁非其人而伤心发愁,她想追求两情相悦的真正爱情。这是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蔑视门第和权势的。她在佛殿与张生邂逅相遇时,对这个陌生男子的注视,并没有感到害羞或者躲避,而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临走还“回顾”、“觑末”。这与崔莺莺以前“往常但见了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退;但见了那人(指张生),兜的便亲”的表现很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对方磁石般的吸引力,对张生萌生了爱慕之情。她这一“回顾”与“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封建礼教箴规是相违背的。而且事情发生在佛寺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和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5-01 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二、战争形势下,女性意识的逐步弱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女作家开始抛弃以自身经历出发以独特女性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抒写转向更为广阔描写满身热血的革命女性和女性的革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女性特征。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淡忘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性别意识逐渐弱化,女性作家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为个体的情感所左右,女性由小我迈向工农大众的革命之路的大我。丁玲的《韦护》中的丽佳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思想。庐瘾的《情妇日记》中的美娟抛弃爱情至上的生活牢笼,毅然决然的前线做一名救护队员等,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女性和劳动妇女的豪放品格。 战争成为主流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背景下,抗战以后到建国前期,以丁玲、张爱玲、苏青、梅娘吴瑛陈敬容吴敏等为首的女性作家,构成了四十年代令人惊叹的女性创作的独特景观。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双向发展着。“革命”“救亡”时代中解放区大部分女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作品中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同男性作家一样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女性创作的精神内蕴。萧红、丁玲等关注女性个体转向关注女性群体的命运,拓展了女性自我的视野,由成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 在沦陷区,张爱玲从女性视角自觉审视女人与男人,对禁锢女性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导致畸形婚姻与变态性心理发出的强烈冲击,显示了女性对“女人本性”的自觉思考,呈现出女性少有的自醒的危机意识。与张爱玲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和梅娘,她们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写得是乱世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女性自省审美视角描写社会事态和人性,但主旨上仍是对女性本体人生遭遇的刻画,这是五四时期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延伸和发展。

女孩英文名字大全

英文中文来源涵意 Abigail 艾比盖希伯来父亲很高兴;得意的父亲 Ada 艾达英国增光;快乐的;美丽 Adela 爱得拉德国尊贵的;优雅的 Adelaide 爱得莱德德国高贵的;高贵阶级的 Afra 阿芙拉希伯来尘土 Agatha 爱葛莎希腊善良而美好的 Agnes 爱葛妮丝希腊,拉丁纯洁,高雅,贞节 Alberta 爱尔柏塔英国高贵显赫的 Alexia 亚莉克希亚希腊帮助 Alice 爱丽丝希腊尊贵的,真诚的 Alma 爱玛拉丁,英国真情的、和善的、舞女 Althea 奥尔瑟雅希腊好预,医治者 Alva 阿尔娃拉丁白皙的 Amanda 阿曼达拉丁值得爱的 Amelia 阿蜜莉雅拉丁勤勉的,劳动的 Amy 艾咪法国最心爱的人,可爱的 Anastasia 阿娜丝塔西夏希腊再度振作起来之人,复活 Andrea 安德莉亚希腊有气概,美丽而优雅 Angela 安琪拉法国天使;报信者,安琪儿 Ann 安妮希伯来优雅的,仁慈的上帝 Anna 安娜希伯来优雅 Annabelle 安娜贝儿希伯来,拉丁美丽的女子;可爱的;和蔼可亲的Antonia 安东妮儿拉丁,希腊无辞以赞,受尊崇的人 April 艾谱莉拉丁春天,大地初醒之时 Arabela 爱勒贝拉拉丁,日耳曼美丽的祭坛,易于请求 Arlene 艾琳娜赛尔特誓约、信物 Astrid 艾丝翠得丹麦神圣的力量;星星的 Atalanta 亚特兰特希腊跑得快的美丽少女 Athena 雅典娜希腊希腊神话中,智慧、及战争的女神,雅典的保护神Audrey 奥德莉法国高贵显赫的人 Aurora 奥萝拉拉丁黎明女神 Barbara 芭芭拉希腊外地来的人,异乡人;异族人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田佳宁 摘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女性人物世界,其中就包括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和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人物形象。所谓女性意识觉醒就是女性在客观的世界中,对自身的价值、地位的主观意识觉醒。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邢夫人和鸳鸯、袭人与晴雯、尤二姐和尤三姐这四组经典形象能够非常鲜明的突出女性意识的对立,更能体现在当时封建礼教的背景下,女性意识与时代对抗的伟大。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人物对比 引言: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一直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在残忍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性的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比如缠小脚、一夫多妻、借妻生育等陋习,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对于女性的精神上也是很大的折磨。即使到了相对比较开明的明朝和清朝也有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这就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把女性的精

神囚禁在监牢中。而女性意识作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中就一步步的瓦解了男权至上的封建礼教社会。下面就结合《红楼梦》的几个经典形象浅谈女性意识的觉醒。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林黛玉作为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额形象,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她有如天上仙子一般的美貌、有湘娥啼竹素女愁的感伤,有李清照般的才华,最重要的是有敢于蔑视权贵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总的来讲,林黛玉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然而薛宝钗则是一个经典的传统主义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态度选择无条件遵循和绝不质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明哲保身。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好像都信奉一种“中庸”之道,此处并不是完全否认中庸之道,而是如果过分的强调中庸之道,则会造成人们先天创造力的流失,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尤为重要。 《红楼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就是元春省亲之时,黛玉宝钗二人各作诗一首,林黛玉的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语言简洁大方,诗中既礼貌的表达了对于元妃到来的欢迎也将景色描绘的生动形象,寓情于景。而薛宝钗所作的诗则华而无实,用典颇多,刻意的去赞美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总之目的性极强。 黛玉就是一个敢于追寻自我的形象,在大观园也是独树一帜。宝钗则是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触犯了封建礼教。《红楼梦》通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7517473.html,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作者:罗诗怡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1期 【摘要】《理智与情感》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简·奥斯汀的著名小说之一。本文将立足小说,探讨女性主义意识中理智层面及主体意识的觉醒研究发现《理智与情感》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是与简·奥斯汀时代的女性意识觉醒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理智与情感》;理智;情感 一、引言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小说正在经历着一个后无继人,难以为继的时期,假浪漫主义的矫揉造作淹没了英国小说。由诸如菲尔丁等伟大作家创造的英国现实主义艺术几乎消失了。而简·奥斯汀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她主张写作和写作的真实性,关于她观察到的英国社会。《理智与情感》的出版,再次为英国小说带来了现实主义的光芒。《理性与情感》以女性细致特别的视角描述了姐妹两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姐姐埃莉诺对爱情一向是理性的,而妹妹玛丽安则是由一开始的盲目感性转变为理性面对新情感。最后姐妹两收获爱情,得到圆满的婚姻。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关注并讲述了当时女性所遇到及关注的社会问题,如爱情,婚姻,家庭等,揭露这些问题给女性带来的不公和痛苦。小说中不乏对当时男权社会的批判暗讽,也揭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之星,同时也促进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进一步觉醒和发展。 二、小说人物所彰显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1、贯彻理智,结局圆满——埃丽诺 埃丽诺是一个有着敏锐的头脑,强烈的情感和冷静的头脑的女孩。虽然她只有19岁,但她可以为她的母亲出谋划策。在选择对象时,埃莉诺注重人的品质和个性,而不重外表,钟情于待人热情率直的爱德华。埃莉诺面对感情十分理智和节制,尽管也有对爱德华赞扬过分热烈的时候,但埃丽诺迅速冷静下来,理智地去思考她与爱德华之间的情感,正如小说所说,她觉得,她对爱德华尊崇备至。她认为这种尊崇是双方互有的。不过,对这种尊崇,他需要更大的把握,才能让玛丽安确信他们是相互钟情的,她自己也好感到踏实些(孙致礼,1979:18)。老庄园主的去世导致自己与爱德华身份地位悬殊以及费拉斯太太的决定——让儿子们娶门好的亲事,让埃丽诺认识到自己必须理智对待自己的情感,而不能直接向爱德华坦白自己的情感。而小说中最精彩也是最能体现埃丽诺理智的一幕之一就是露西以知己之态告诉埃丽诺自己已经与爱德华订婚四年时,埃丽诺对自己的克制和冷静。尽管听到心爱之人已经订婚四年,无论内心有多么的悲怆和困窘,但埃丽诺说“很奇怪,我竟然从未听见过他提起过你的名字”(孙致

女性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女性意识的觉醒 i=r 女性”一词,是相对于“男性”而产生的,但在浩瀚的人 类艺术海洋中,却很难发现清晰的女性足印,因为现有的艺术史只是“男性的艺术史”。女性在艺术史中的集体失语已成为中西艺术史的一个共同“文化特征”。20 世纪“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女性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开始寻回那曾经在艺术史中迷失的自我。随着改革开放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活跃于九十年代画坛 上的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命意识,重新阐释了女性”这个主题。她们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将女性细腻的感觉,感性 的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激烈 反传统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她们的创作往来于东西艺术之间, 往来于现实与记忆之间,往来于可视的形式表现与不可视而可感的精神意蕴之间,并试图在这复杂的经纬线上找到属于个人感受但却具有永恒意义的一种理想之美。使“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可能,也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 后现代”色彩。 、女性艺术内涵的界定 女性艺术其实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说法也很多。有的是从性别角度,认为出自女艺术家之手的艺术作品均为女性艺术;

有的是从题材角度,认为不管艺术家性别,只要是表现女性题材,都可看成是女性艺术。如果给女性艺术作个确切的学术定义,可 以这样认为:“凡出女艺术家之手,以女性的视觉描绘女性生活及展现女性精神情感,并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女性艺术。” 称为 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现状 在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禁锢了中国女性的生存。二十世纪初,女性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开始了 寻求自我独立人格的新追求。但那个时代的女性作品大多虽然具 有一定的女性自我意识,总体来说还是含蓄隐晦的。到新中国成 立,虽然女性在新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是“翻身做主人”,但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使她们似乎忘记了女性作为“女性”的人类生存身份,以此为代价来实现对“平等”的追求。因此,在艺术文化领域,女性自身文化符号特色依然存在创作自觉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禁锢被打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势力的强大,我国的女性艺术力量也在其影响下逐渐壮大。女性艺术家逐步开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存境和情感抒发。受西方女性 主义运动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女性自我追问和试 图自我确认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心理。这些矛盾来自传统、家庭、性别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大语境。 1990年中国第一个女性绘画专题展——“女画家的世界”, 标志着“新生代”的女性画家登上画坛。这个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的数量还是作品的质量,都使中国女性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逐渐自觉地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并把关注的重点转变到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上,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感性思维表现出女性艺术的独立价值。 由于更多地吸收了西方女性艺术的观念和样式,这个时代的女性画家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艺术习惯和审美标准。各种艺术形式都被女性艺术家广泛的使用,女性艺术在多个领域都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些女艺术家有在绘画领域里的申玲、喻红、夏俊娜、刘虹、王彦萍、蔡锦、等;有使用装置或雕塑手段的姜杰、陈妍音、张温帙、向京等,她们展示着属于女性的视野和艺术

英文女性姓名大全

JERRY很好听的英文名字 Abigail 艾比盖……父亲很高兴 Ada 艾达……快乐的美丽 Adela 爱得拉……尊贵的优雅的 Adelaide 爱得莱德……高贵的高贵阶级的 Afra 阿芙拉……尘土 Agatha 爱葛莎……善良而美好的 Agnes 爱葛妮丝……纯洁高雅贞节 Alberta 爱尔柏塔……高贵显赫的 Alexia 亚莉克希亚……帮助 Alice 爱丽丝……尊贵的真诚的爱做梦的女孩 Alma 爱玛……真情的和善的 Alva 阿尔娃……白皙的 Amanda 阿曼达……值得爱的 Amelia 阿蜜莉雅……勤勉的劳动的 Amy 艾咪……最爱的人可爱的 Anastasia 安娜塔西雅……再度振作起来之人复活 Andrea 安德莉亚……有气概美丽而优雅 Angela 安琪拉……天使报信者安琪儿 Ann 安妮……优雅的仁慈的上帝 Anna 安娜……优雅 Annabelle 安娜贝儿……美丽的女子可爱的和蔼可亲的Antonia 安东妮儿……无辞以赞受尊崇的人 April 艾谱莉……春天大地初醒之时春天生的女孩 Arlene 艾琳娜……誓约信物 Astrid 艾丝翠得……神圣的力量星星的 Athena 雅典娜……希腊神话中智慧及战争的女神雅典的保护神Audrey 奥德莉……高贵显赫的人 Aurora 奥萝拉……黎明女神 Barbara 芭芭拉……外地来的人异乡人异族人 Beatrice 碧翠丝……为人祈福使人快乐的女孩 Belinda 贝琳达……有智慧又长寿的人 Bella 贝拉……美丽的 Belle 贝拉……美丽的上帝的誓约聪明高贵 Bernice 柏妮丝……带着胜利讯息来的人 Bertha 柏莎……聪明美丽灿烂的 Beryl 百丽儿……绿宝石幸运 Bess 贝丝……上帝是誓约 Betsy 贝琪……上帝是誓约 Betty 贝蒂……上帝是誓约 Beverly 贝芙丽……有海狸的小河 Blanche 布兰琪- 纯洁无暇的白种人的白皙美丽的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被人们称作“20时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除社会因素外,萧红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她人生的种种苦难经历,她将这些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来展现了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及她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她的作品,鲜明的以女性意识来关怀女性的生存、爱情、命运。本文就简单的探索萧红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中古自古以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男女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科学”的大旗直指封建礼教,封建父权意识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女性意识逐渐得到觉醒和重视。五四运动给萧红的文学之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她的作品在关照“人”的解放下展现出来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以她亲身的经历来表达女性的心声。她描写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社会之中,普遍的呈现她们的生存状况。 2、良师益友鲁迅的影响:鲁迅是萧红的良师益友,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吸收了鲁迅的技巧,秉承了鲁迅风骨,但她又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文学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创作特性。她对麻木愚昧的封建妇女做了深刻的揭露。 二、内部因素 1、童年的影响:萧红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在《呼兰河传》中可见,在她的童年中就只有外祖父给她疼爱,而她的父母亲人却没有给她任何的温暖和关爱,甚至还有外祖母对她的虐待。虽然这些都是童年模糊的记忆,但是却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个敏感多愁又孤傲叛逆的人。 2、爱情婚姻的带来的意识觉醒。萧红在童年时就是一个孤傲叛逆的人。在她上初中得知包办婚姻后,她毅然的离家到北京求学。但是后来讽刺的是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和逃离的未婚夫同居并被当作人质留在旅馆的经历让她认清一个现实:她战胜父权离开家庭,但却终究被男权社会所束缚,只恨她不是一个男人。之后她以为她和萧军是真爱,她为萧军全身心的付出,真心的爱着这个男人,愿意为这个男人柴米油盐,苦守清贫与饥饿。而她真心的付出却换来了萧军无尽的背叛与折磨,最终也只得离开。感情的经历让萧红明白一个道理: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繁重的。所以她的女性意识开始成熟起来,并且通过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人生经历是悲惨的,但是也因为这些坎坷和悲惨使她的女性意识得到觉醒并成长。

女性意识觉醒

"天下兴亡 文件类型:DOC/Microsoft Word 文件大小:字节 更多搜索:quot天下兴亡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思考 吴春梅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近 代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妇女回家论"或"阶段就业论",它 实际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女性话题的改变,以及隐藏在其后面的女性 地位的变化.回顾百余年来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分析其演变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今妇女问题的有关论点. 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 关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早在1928年,陈东原在其《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三千年的妇女生活,被宗法的组织排挤到社会以外了.……宋代尤其是急转 直下的时代."其实,中国中古时期社会观念较为开放,妇女生活相对自由.而"唐宋时 期的政治环境与思想环境比较宽松,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禁锢也不严.即以妇女改嫁为例,不仅不加禁止,反而是鼓励提倡的,皇室,名门妇女夫死改嫁或离异改嫁者史不绝书,野史载之者尤多".也正因这样的环境,唐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礼教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与明朝时程朱理学被推到官方之学的地位密切相关. 明代对女子的压抑,是比较严厉的,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 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 当然,关于古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如美国学者高彦颐 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即持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她指出:"五四"以来,"将女性受压迫看成是中国封建父权过去最突出之处.这一公式渗透到了各个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权主义的伸张-最新文档资料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权主义的伸张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在一个个狐仙鬼怪的女性王国里给我 她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体现出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与思考,作品表现出较强的女性主义色彩。 、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长期形成的以男权统治为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男尊女 卑”的集体意识下, 女性往往是站在爱情的边缘, 被动地承受着 一切。传统的爱情故事也大多建立在男性主动追求女性的基础之 上,这在今天也常常被视为是合理的。 女性在爱情方面从古至今 基本上都处于被动的位置。 西蒙 ?波伏娃在 《第二性》 人所受到的教育就使她缺乏主动精神,习俗令她们雪上加 霜。” [1] 《聊斋志异》写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则大多表现为主 动示爱,有意为之。从完全被动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 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红玉、莲香、惠芳、白秋练等众 多的女性形象颠覆以往男女间的“君子好逑”模式, 把求偶的主 动性转为女性一方, 表明了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的觉醒和作者进 步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 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2] 红玉主动爬上冯家的 们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 她们或是人或是鬼魅狐仙, 她们敢爱敢恨, 敢于冲破封建樊篱, 大胆追求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她们在家庭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 她们是男性的精神依归。 在 中说:“女

墙头,对冯生示爱;莲香主动敲开桑郎之斋求爱;翩翩是一个丰 衣足食的仙女,可是却主动嫁给了一个浑身臭疮、脓血淋漓、无 家可归的垂死乞丐; 阿宝是可与“王侯埒富”的大富人家的掌上 明珠,美艳而多才多艺,可是却看上了穷书生孙子楚,并被其行 为深深感动而嫁给了他。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对男性的情感付 出大多不求任何回报, 一旦倾慕, 即定终身。一种看法认为: “我 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妇女没有灵魂, 我们只是认为一个妇人 位真正的中国妇女是没有自我的” [3] ,这种对女性主体性价值 的否定在《聊斋志异》中的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是非常不适用的。 正因为重视自我意识的觉醒, 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勇于追求幸 福的爱情和婚姻,才使得这些女性形象尤其可爱。 眉,反而男主角多是软弱忠厚之人。 她们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 德”的观念和经济上完全依附于男性的旧传统, 真正做到了女性 独立与解放依靠自己的聪明才能自强自立、 奋发向上、开拓创新。 细柳》中的细柳“于女工略疏,常不留意,而于亩之南东,税 之多寡,接籍而问,使家无废事”。细柳的性格特征更像一个男 子,两个儿子得以长大成人,家计能够富足丰厚,无不是细柳的 功劳。《青梅》中的青梅慧眼识人, 嫁给了贫穷的张介受, 门,孝翁姑,曲 折承顺,尤过于生;而操作更勤, 餍糠秕不为苦。 由是家中无不爱重梅, 梅又以刺绣作业, 售且速,贾人候门以购, 细读《聊斋志异》 中关于女性经营者的篇什, 我们可以发现, 在作品中的女主角多有娇好的容颜、 精明的头脑, 可谓是不让须 她“入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铁凝的《玫瑰门》《玫瑰门》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之作,而且,是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以女性觉醒意识而言,《玫瑰门》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玫瑰门》所具备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 《玫瑰门》的创作背景是在八十年代的后期,距离文革结束也已有十年之久,而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入推介,中国的女性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不再是一种空喊“男女平等”的假象,而是从深层次上发掘女性的思想和价值,这一点在《玫瑰门》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铁凝把小说的主要故事背景设置在文革时期,但书中表达作者对文革的看法显然是次要的。作者是要通过文革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来拷问女性的灵魂,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女性的意识,而这一过程又是从无性别或者说是超越性别的角度来进行的。正如铁凝在其卷首语所说的那样“我设想这大约归结于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叫做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的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 对女性意识的揭示当然要以描写女性为主,同样也会写出女性的矛盾冲突。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女性人物: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和姑爸。通过这四个人之间和她们个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来揭示女性意识。

《玫瑰门》的叙事是以司猗纹的一生为主线,写了这一家庭三代女性的不同遭遇和复杂心态。小说的确写到了女人与女人、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但构成《玫瑰门》的独特性应该不在于此,因为写女人与女人之间的较量也好,写女人与男人之间的较量也好,我们在前面的小说中已经读到过了,而重要的是铁凝在这里更写了女人自我的内心较量,一个社会化自我与本真的自我的较量。人们既然称《玫瑰门》写的是一场“玫瑰战争”,自然就会关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像外婆司猗纹、儿媳竹西、外孙女苏眉以及姑爸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 司猗纹无疑是铁凝用力最多的一个形象,也是这部小说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有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是铁凝的一份贡献。这个人物的内涵是复杂的,因为复杂才提供了广阔的言说空间。最初,评论家们仅仅注意到司猗纹的“恶”。显然,在小说中,司猗纹的确有很多的“恶”行。如裸露着身体闯入公公庄老太爷的卧房,以乱伦的方式来压住公公的气焰。如她处心积虑地设置“捉奸”的场面,让儿媳竹西与邻居大旗的私情暴露无遗。所以司猗纹被认为是一个“被扭曲的人物”,或者把司猗纹的一生概括为“追逐着虚幻的荣誉”的一生,而“最后获得的仅仅是廉价的自我的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批评家们从司猗纹身上看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比如荒林的观点就比较有代表性。她认为:“司猗纹的经历不仅仅是一种女性的从身体到身体的经历,而且是女性与社会、身体的纠织关系,在其中如何确认自己。她的故事可以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