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要求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要求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要求(农业农村部)一是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工程建设、航道整治、岸线利用、挖砂采石、取水排污等涉水活动的论证审批和规范管理,严格限制并努力降低各种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二是落实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十年禁渔”、灌江纳苗、江湖连通、生态调度、增殖放流等保护修复措施,全力扭转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趋势。

三是健全长效保护管理机制。加快出台《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规定》,稳步推进组织化的大水面生态渔业试点,探索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的生态绿色发展道路,为医治“长江病”、保护母亲河作出积极贡献。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及整治

长江流域安徽区几个环境问题及对策思考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但对于这样一条横贯我国中部的大河,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对措施刻不容缓。 首先介绍一下长江流域的概况。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 万,占流域面积的1.2%。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 m3。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长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存环境,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2.经济损失巨大;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4.水体功能失去原有资源价值。 而造成水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我推测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1.无节制地排放废污水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3.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加剧了水环境问题;4.流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水污染势头不能有效遏制的原因。 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早在1986年已编制完成,并纳入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编制配套的区域规划,有些城市在编江段规划时又没有考虑与干流规划的衔接,其制订的原则和标准与总体规划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流域缺乏能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的权威机构,也没有一个能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法律地位的法规,因而无法在流域范围内统一实施水资源规划和进行水资源保护管理。导污染从城市上游向下游转移,甚至是“以邻为壑”的现象时有发生,水污染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二.湖库富营养化问题 近年来,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九五”期国家重要点治理的“三湖”,即滇池、巢湖和太湖,全部都在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目前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阶段;近城郊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较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及武汉东湖等均达富营养化程度。下面以巢湖为例,浅谈湖库富营养化问题。 巢湖富营养化得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2. 农业面源污染; 3. 蓝藻污染; 4. 机动船舶污染; 5. 裕溪河河水倒流入湖; 6. 水体交换不畅。 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利用水利工程调控改善巢湖水质是随机性的,难以成为正常防污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中英文版)2016年3月

守护湖南“大熊猫”铸造岳阳新名片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中英版) 长江有江豚,洞庭有江豚,岳阳有江豚。此乃长江之幸、洞庭之幸、岳阳之幸、湖南之幸、中国之幸、人类之幸! 长江,曾经是全球独特的长期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类——白暨豚和江豚——的河流;但随着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食物减少,人类生产生活的高强度、高频率干扰,“长江女神”白暨豚已经宣告功能性灭绝。这份殊荣已经不再属于今天的长江了! 长江江豚,世界上罕见的淡水豚类亚种,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总是嘴角含笑的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她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中国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数量比国宝大熊猫更少。 江豚的生存面临着来自人类的巨大威胁——电捕鱼、迷魂阵、雷管炸、海网拖等毁灭性捕捞,必定造成鱼类枯竭,从而使江豚食物严重匮乏;同时,这些惨绝“鱼”寰的工具必定造成江豚受伤和死亡。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质的逐渐恶化,严重危害了江豚和鱼类资源的生态。无序采砂活动、高密度的船只中断了江豚种群的栖息地和索饵地的通道,极大威胁着江豚的安全。 所以,江豚逐年都在锐减。目前,洞庭湖不足100头。中科院豚类专家王丁忧心忡忡:如果现状依旧,不出10年,江豚也将灭绝。 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的标准来看,长江江豚已完全达到了“极危”级! 如果位于淡水生物链顶端的长江江豚灭绝,还会有很多水生生物步其后尘,这表明长江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创。所以,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也是保护三分之一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为了迅速掀起江豚保护热潮,使江豚真正成为湖南(岳阳)的“大熊猫”和新名片,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邀新闻界、教育界、文化界、科学界等知名人士以及10位渔民,发起成立“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组建洞庭湖水上巡逻队,高频展开水上巡逻、劝阻非法捕鱼;组织志愿者深入湖区、学校、村庄、水上捕捞人员中巡回宣讲江豚保护;邀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闻媒体开展保护江豚宣传联合采访行动;建立志愿者工作站,开展常年常规观测、调查和救护受伤江豚等活动。 在此,我们紧急呼吁:中国各级政府、渔政、环保部门和民间组织加大对江豚保护的宣传,快速提高公众的江豚保护意识;支持江豚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快规划、建立省级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并探索实施江豚迁地保护;完善渔业管理和监督体系,坚决杜绝迷魂阵、电打鱼、拖网、滚钩等捕鱼方法;遏制无序采砂行为和向“母亲河”排污、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行为;进一步完善渔民上岸工作方案,促进渔民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帮助保护区制定管理计划,与渔民共建江豚救护机制,鼓励渔民及时提供江豚受伤、搁浅等信息。科学家们当勇担天职,强力展开江豚保护研究与技术指导,提升基层的江豚保护能力。 同时,谨请民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不使用非法手段捕鱼,以免误伤江豚;捕鱼时避开江豚活动频繁的水域;在发现江豚受伤、搁浅或死亡时,积极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强烈。特别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城市、集镇以及工矿企业大量涌现,土地垦殖指数 不断提高,这些既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许多地区的环境承受着不堪负担的压力,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流域未来进一步开发的制约因素。 1.上游水土流失问题 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万km2,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屏障。但多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重伐轻造,造成森林植被锐减。如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四川盆地仅为4%。随着森林植被的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km2,占流域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3%,年土壤侵蚀量达14.05亿t。上游区处于我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迅速演替为草灌群落,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为下降,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外动力地质现象如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灾害日趋严重,每年都有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近年来已加强了重点水土流失的整治和控制,但力度还不够。 2.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问题 长江小、下游平原湖区面积12.6万km2,有耕地600万km2,人口7500万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全靠3600余km长江干堤和30000余km的支堤保护,每当大汛来临,防 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余年中,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00余次,平均10年一次。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年、1935年、1949年和1954年4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灾后伴随而来的是瘟疫流行,钉螺扩散,血吸虫病蔓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严重的精神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 目前长江中、下游抗御中、小洪水的能力虽已有很大提高,但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各地提防的防洪标准约为抗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超过上述标准,即需采取分蓄洪措施,而分蓄洪区都是已垦殖地区,人口稠密,分洪损失巨大。特别是荆江南北两岸平原总面积约4万km,有耕地153万km21,人口1500万人,目前防洪标准不足抗御10年一遇的洪水。在汛期们,长江洪水水位一般高出荆江北岸地面10余m,防洪形势更为严峻,如遇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特别是类似187O年的特大洪水,可能导致南北堤防溃决,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及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打乱这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部署。长江中下游洪灾已成为我国心腹之患。 3.下游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减弱甚至丧失,许多湖泊萎缩消亡,旱涝灾害频繁,制约了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长江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选择对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长江水生动物的现状 长江流域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长江流域共有淡水鱼类378种,其中我国特有鱼类162种,包括长江特有鱼类142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其中白鳍豚、中华鲟、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也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动物,数量减少大家都可以看见,只有鱼类的衰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从事长江淡水鱼类研究近半个世纪。“如果按照现有速度继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长江水利委员会最新完成的《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研究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378种鱼类,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长江濒危水生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江大熊猫”--白鳍豚,作为长江鲸类里面的旗舰种,它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

流域的环保现状,也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白鳍豚已经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4年为100余头,到2005年不足50头,目前已处于功能性面灭绝。在食物链上,白鳍豚和人处于同一级别,它的现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不断加重的原因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严重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域荒漠化日趋明显。具体有三大因素导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不断加重。 (一)过度捕捞造成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长江流域拥有各类渔船2万余艘,专业捕捞渔民5万人,兼业渔民20余万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日益衰退,而电毒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退趋势。据农业部渔政局统计,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近年来,长江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洞庭湖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和鳡,大多在15千克以上,鲢、鳙和鲤也在10千克左右,但近年所捕获的鱼中,2.5千克以上的仅占2.2%。 (二)水域污染导致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 条河流”的报告中,长江就以污染问题榜上有名,报告显示:长江流域所产生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现状与展望(陈水松 袁琳 叶丹 陈洁 郭文思)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现状与展望 (陈水松袁琳叶丹陈洁郭文思) 摘要: 水生生物可以直接反映水环境质量变化,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和危害。因此,生物监测技术是水环境监测的一种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介绍了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的定义、理论、主要方法及其优越性。列举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应用的典型案例,并对生物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水生生物监测; 水环境评价; 生物监测技术; 长江流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加剧,影响了水体生态功能,造成水质性的水资源短缺。另外,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以及化学物质的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意外泄漏隐患,都对受污染水体内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1] 。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价水环境质量,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大致有两类。 (1) 理化分析方法。即采用各种仪器,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测定有害物质及浓度,对水质作出评价。这种方法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其成果可作为水环境评价和水污染事件鉴定的依据。但是,理化分析方法有其固有的缺陷: 受仪器分析特点的限制,对污染物监测的连续性不够,难以对突发性的水体污染事故及时预警; 受现有检测仪器的敏感度限制,对低于一定浓度的有害物质无法测定; 不能反映水体中各种有毒物质的长期综合效应。 (2) 生物学方法。即利用水生生物对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或Biomonitoring)。该方法不仅可以用来测定和评价单一化学物质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而且还能直接用来测定工业废水的毒性和几种化学物质混合后的综合毒性,并为研究化学物质的致毒机理积累资料。由于生物监测技术具有反应灵敏、成本低、直观、综合分析代表性强等优点,其实际应用一直方兴未艾,早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物学家就已经把水生生物引入到水环境污染的研究中,并进一步开展了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研究。1902 年,K olkwitz和Marsson就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类,并首次提出指示河流有机污染的污水生物体系,即不同的“指示生物”对应不同污染带,其中就包括了浮游藻类,使生物监测实现模型化。之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2] 。 20 世纪30 年代,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同时人类对于水环境 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到60 年代,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并发生了多起的重大水污染事件,迫使人们更加注重研究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技术。到80年代,荷兰水资源管理和废水处理机构将水生生物监测技术作为化学试验分析技术的辅助手段,应用于对莱茵河(Rhine) 及马士河(Meuse)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监测、预警及流域综合治理效果评价,获得了显著效果。此后几十年间,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环保工作者的重视,成为评价化学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监测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1水生生物监测的概念及特点 1. 1概念 生物监测是基于生物学原理,利用指示生物对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反应,从而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技术[3] 。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测量活体生物在外界胁迫下所表现出的反映灵敏度而实现的。生物在外界胁迫下出现的变化包括细胞的生理、生化、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个体及系统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改变,种群数量、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的改变等形式。

国家一二级水生保护动物

一、水生博物馆所藏的一、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标本有: 一级:中华白海豚鼋中华鲟达氏鲟库氏砗磲鹦鹉螺红 珊瑚 二级、棱皮龟大鲵大理裂腹鱼大珠母贝苍珊瑚江豚真海豚沙珊瑚苍珊瑚绿海龟玳瑁山瑞鳖 二、水生博物馆一二级水生保护动物的濒危及保护现状如下: 中华白海豚 (一)濒危现状 1、在中国

据杨光等观察,广西北海至大风江河口区的中华白海豚有200多头左右[1]。 据1997-1999年调查,初步推断厦门海域约有60头中华白海豚[2]。估计台湾西部的种群数量在30-200头之间[3]。 Jeferson(2000)统计认为,香港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从春季85头到秋季的163头之间[4]。 广东省湛江水域数量约不足100头[5]。 2、在全球 中国南部珠江口种群数量至少有1,000头[6];厦门种群有80头[7];台湾海峡东部种群有99头[8];雷州半岛种群有237头[9]。 澳大利亚水域昆士兰的克利夫兰湾有34-54头[10],摩顿湾有119-163头。[11] 南非东开普省海岸的阿尔哥亚湾有450头[12];南非夸祖鲁-纳塔尔海岸理查德湾有170-244头[13];莫桑比克马普托湾有105头[14];莫桑比克巴扎鲁托群岛有60头[15];桑给巴尔有58-65头[16]。 (二)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种(NT),2008年评估。 列入香港《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170条)和《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第586 条) 引用文献 [1] 杨光, 王倩, 徐信荣. 2004. 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现状与保护对策[Z].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 ]刘文华, 黄宗国. 2000. 厦门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和数量. 海洋学报. 22(6):

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摘要: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 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了湖泊水 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水生生物多样 性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 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 及所形成的生态过程和所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 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2]。湖泊是指陆地表 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 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 位和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 态环境面临诸多的威胁。 1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1.1 江湖阻断导致生境破碎、萎缩和丧失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 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干扰,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 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 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一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 流形态的多样性[3]。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

农业部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 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 日期:2017-03-06 来源:农业部长江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长江大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2017年中央1号文件“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的决策部署,切实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现就加快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长江流域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上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五位一体”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认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使保护区从根本上退出渔业生产,实现保护区转型升级,促进长江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助推长江大保护和水域生态文明建设。 (一)保护区全面禁捕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迫切要求。水生生物保护区是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及其重要关键栖息生境而依法划定的一定范围内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包括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维持基本健康水平的底线,是长江大保护的生态红线,必须予以优先保护。 (二)保护区全面禁捕是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自然保护区条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开展捕捞等破坏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环境和影响保护区功能发挥的行为。实施保护区全面禁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有法必依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实践。 (三)保护区全面禁捕是实现长江渔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举措。率先在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不仅能为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工作提供经验和示范,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渔业生产方式,保护天然渔业种质资源,实现长江渔业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促进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护区全面禁捕是推进捕捞渔民脱贫的有效手段。在保护区全面禁捕,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可以打破传统渔民对自然资源的生计依赖,避免“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走出竭泽而渔糊口度日的困境,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 二、明确目标,细化措施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执法,落实各方责任,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统筹兼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长江保护修复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提升长江保护修复水平,努力实现长江发展与保护和谐共赢。 ——空间管控、严守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硬约束,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划定河湖生态缓冲带,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分解落实各级责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遏止沿河环湖各类无序开发活动。

中国长江水生物种全面衰退:多物种濒临灭绝

中国长江水生物种全面衰退:多物种濒临灭绝 2011-04-21 05:11 中新网 在长江全流域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制造“人为洪峰”刺激鱼类繁衍回归常态,保护水源地、河岸地带、河口、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19日,在南京“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论坛”上,中外专家针对长江水生物种全面衰退境况提出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和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中国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表示,长江鱼类资源趋于小型化,一些物种濒临灭绝。长江水生生物链中各个物种的资源状况全面衰退,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现在,长江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江豚数量持续减少,白鲟多年未见,鲥鱼早已绝迹,刀鱼产量急剧减少,野生河鲀数量极少,中华鲟亲体数量锐减……如果长江70%水体变成Ⅲ类以下水质,达不到渔业水质标准,长江部分水生物将面临灭绝危险,食物链如果断裂,蓝藻等会大面积爆发,生态平衡会彻底打破”,赵依民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长江沿岸建立了系列湿地保护区,如崇明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上海、浙江、江苏近几年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动植物增殖放流活动,以期重建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自然种群。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生态水力学国际研究中心Paul Kemp认为,现在有必要减轻环境恶化对生物种群造成的影响,在大坝上加一个过滤器、提供“过鱼”通道,可以部分解决鱼类洄流产卵的问题。 而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张新桥、王翔等专家“呼应”了这一观点。他们表示,世界上美国、德国、日本在大坝“过鱼”设施上经验丰富,至2007年,长江全流域就有2441座已建、在建水电站,低于60m的大坝可以考虑设置“鱼道”,高坝可以考虑集体转运型“过鱼”设施。

2020长江禁渔期体制应对方案

2020长江禁渔期体制应对方案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保护和恢复长江渔业资源,改善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好我县20xx年长江禁渔期管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长江禁渔管理继续实行“统一领导,县区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县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办分管负责人、县水产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公安局、水产局、工商局、民政局、环保、水利、渔政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长江春季禁渔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长江段65公里的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产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沿江各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禁渔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按照政府统一负责、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原则,实行禁渔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稳定的禁渔管理组织机构和长效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部署。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将禁渔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县水产局、渔政站要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执法水平,认真做好长江禁渔的监督管理工作。 明确任务,齐抓共管 今年我县长江段禁渔期为4月1日至6月30日。从现在起,我县长江禁渔工作已进入临战状态,沿江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力争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1 / 5

(一)宣传动员阶段(3月20日至3月31日)。广泛宣传,全面动员,了解情况,做好准备。3月25日前组织沿江专(兼)业渔民主动拆除深水张网、插网、三层刺网、迷魂阵等禁用渔具,同时,对水产品市场、农贸市场、餐馆饭店进行摸底,摸清非法收购、销售经营长江野生鱼类情况。3月26日至31日,组织执法力量,采取宣传教育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拉网式清江行动,对尚未拆除的网具进行清查取缔封存。重点是河口、夹江和交界水域。同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经营野生江鱼的餐馆、饭店进行宣传,县电视台要进行跟踪报道。 (二)全面禁渔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长江65公里段在规定的时间,除凤鲚和刀鲚(长江刀鱼)实行捕捞限额专项管理外,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禁渔期间,县水产局、渔政站会同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对水产品市场、农贸市场、餐馆饭店、渔港码头等水产品经销场所的检查,严厉查处收购、销售及非法捕捞长江野生鱼类的违法行为。 (三)总结统计阶段(7月1日至7月5日)。县水产局对长江禁渔实施情况、禁渔成果及专业渔民生产生活动态进行认真统计、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于7月3日前报县政府、市渔业局。 各有关部门,沿江各乡镇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各阶段的任务,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齐抓共管,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及时查处。县水产局要会同公安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搞好水上治安工作;工商部门要做好各个菜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财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禁渔期间渔民的生活稳定工作;宣传部门要对长江禁渔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宣传报道;沿江乡镇要切实加强对禁渔 2 / 5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遭酷捕滥捞锐减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遭酷捕滥捞锐减 2016年06月27日作者:黄艳来源:《经济参考报》 摘要:由于滥捕滥捞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长江流域阶段性禁渔和增殖放流均未阻止渔业资源进入“快速衰退期”,不仅有多种鱼类灭绝,数量和种类均大幅锐减,水生生物资源不断恶化。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国家淡水鱼研究专家表示,长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存亡的“危急关头”,建议改当前的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 珍稀物种灭绝濒危家鱼卵苗量仅为上世纪0.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生物220余种和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居全国各水系之首。此外,长江水系还有10种河海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达氏鲟、白鲟、江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库,也是我国最大的渔业资源基因库,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以来,长江生态资源大幅减少。首先是一些珍稀物种灭绝或者濒危。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鱼类研究专家曹文宣介绍,长江里的白鱀豚、白鲟、鲥鱼等5大珍稀水生动物已经消失,江豚和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长江曾经和南美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唯一两条同时拥有两种淡水豚类的河流。但由于渔业资源大幅锐减,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自2003年后再无踪影,2007年中外科学院宣布其功能性灭绝。目前幸存的长江江豚,全长江流域仅存1000头左右。 其次是渔业资源大幅锐减。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卵苗采集场。但是,近年来四大家鱼卵苗监测发生量徘徊在1亿尾左右,仅为上个世纪50年代监测发生量300亿尾的0.3%,对我国淡水养殖业的产业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第三是水生生态恶化,遗传多样性弱化。国际淡水豚类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介绍,白鱀豚、江豚等为长江里的旗舰物种,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指示物种”,“灭绝以及极度濒危都意味着长江的生态环境已经坏了,水生生物到了存亡关头。我们发现的死亡江豚很多胃里一条鱼都没有,它们是饿死的。” 科学家发现,近年长江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大不如前。曹文宣说,长江各江段采集的样本都出现了个头变小,环境适应力降低、疫病抵抗力降低的问题。“数量和遗传性都进入了快速衰退期,这两年用长江的亲本育种,鱼苗的存活率和质量都大不如前,这是遗传多样性降低的直接影响,最终危及长江这个天然种质资源库的存亡。”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生态问题以及对策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生态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强烈。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城市、集镇以及工矿企业大量涌现,土地垦殖指数不断提高,这些既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许多地区的环境承受着不堪负担的压力,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流域未来进一步开发的制约因素。 本文简略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几个主要的生态问题,就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提高长江水资源质量的对策。 关键字: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对策 长江流域概况: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万,占流域面积的1.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然而,随着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生态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流域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长江流域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作者:赵树义 指导老师:张军 内容摘要: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五分之一。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担负着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的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等。因此,客观评价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于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污染、水环境、治理 一、长江流域概况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的崇明岛注入我国东海。干流全长6300多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6%左右,水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相当于黄河水量的20倍。 长江水系发育,支流数以千计,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9条,嘉陵江、汉江、岷江、雅砻江4大支流的流域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长江干流从江源至湖北省的宜昌为上游,长约4500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宜昌至江西省的湖口为中游,长约938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长约835千米,流域面积13万平方千米。 长江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担负着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于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水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薛蕾,徐承红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 长江江苏镇江段的焦西滩湿地/CFP 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堪忧 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区),其人口及GDP总值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长江经济带亦是我国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类型极为集中的区域,长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当前,长江湿地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自然湿地接近900万公顷,被列入国际湿地重点保护名录的有17处,国家级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68处。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整个流域分布了江豚、中华鲟、朱鹮、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WWF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研究”(14ZDA033) 作者简介:薛蕾(1992~),男,山西晋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徐承红(1966~),女,四川眉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全球重点保护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可以说,湿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障。但是,当前整个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加之长期无序的开发,导致了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在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退化、生物多样化日渐消失、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 在近日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多位专家对长江湿地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中国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教授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长江的现状令人揪心,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有关机构在对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1031个保护区及候鸟栖息地的评估显示,我国的鄱阳湖湿地排名第一,贡献总分达1056分;排名前10位中,有4个来自长江流域。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世界水鸟种群下降的物种数超过了上升的物种数,尤其是亚洲的情况不容乐观。生态学理论验证表明,如果只有10%的栖息地得到保护,将有50%的物种提前面临灭绝风险。显然,通过开展区域性的保护,来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和改善全球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不现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教授表示,过去十年间,长江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全流域的33.2%。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教授也表示,目前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退化草地达到了草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10%的退化草场彻底沦为“黑土滩”。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局部江段水体污染严重,69%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尽管当前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的湿地生态受损不是一时能够恢复的。 上述专家的“把脉”可谓是十分准确,湿地实际生态环境的状况也印证了专家们的论断。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反复搜寻,没有发现白鳍豚。科学家得出结论: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这实际上是白鳍豚灭绝前的“死亡通知书”。当然,白鳍豚并不是个例,在长江流域370种鱼类中,近30%处于濒危状态,许多长江特有种面临绝迹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25 82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0 493平方公里。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洞庭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700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由5053平方公里降为3283平方公里,江汉湖群面积已从8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70平方公里。 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一块块湿地的消失,长江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湿地保护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风险。如何更好地发挥湿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是长江湿地保护必须面临的任务。 应为湿地保护划定生态红线 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湖泊湿地较新中国成立初期萎缩了120万公顷。2000~2010年,长江流域沼泽湿地丧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丧失220.7平方公里。近十年来,长江湿地面积的萎缩率在不断提升,保持现有的湿地面积不再减少已经成为长江湿地保护的当务之急。 无疑,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破坏湿地就是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科学编定生态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湿地保护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编订“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的各省市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长江流域的湿地生态红线体系纳入到国家的湿地保护规划中,并力争将这些保护规定具体化,尤其是在湿地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红线编订中,应该将长江流域所有重要湿地纳入其主体功能区域,严禁在这些区域进行开发、围猎、排污等行为。 2015年5月17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湿地保护”问题进行协商议政,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在设定生态红线制度上,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建议,国家在编制“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中要强化落实措施,在重点湿地区域,尤其是长江中游湿地区域,应该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及其生态功能。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表示,要像森林、草原、滩涂一样,将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类型,纳入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及用途管理制度中,对湿地及湿地开发进行登记管理,保证湿地开发及保护纳入到法律监督体系中。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第一章序言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国家实施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1 《行动计划》的必要性 水生生物资源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主体。水域生态系统同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共同构筑国土生态体系。我国的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具有维系自然界的能量流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生态平衡功能,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生生物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的基础。目前我国水产品产量占动物性食物生产量的1/3,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亮点,具有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是农业中出口最大、增长较快的产业和结构调整发展的重点。 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但是其状况和变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为人们觉察和关注。长期以来,过度捕捞和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导致我国渔业资源急剧衰退;人口迅猛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水域承泄污染物的压力越来越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急剧减少,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变得十分迫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纳入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原生态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培育和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治理水域生态环境。编制《行动计划》势在必行。 1.2 《行动计划》的目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2)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增殖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