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

26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
26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

八年级科学(下)导说稿编号0830主备人:徐旭伟审核人:莫志昂使用人: 使用时间:2012/12/20第六节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氧循环的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知道自然界中碳的循环途径及温室效

应的利与弊,能列举一些防治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

(一)自然界的氧循环

书本64页,活动,图2-59

现象:蜡烛熄灭时间A钟罩较,B钟罩较(长或短)

实验结论

如果把该装置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用图标模型来模拟玻璃钟罩内氧气循环的过程:

氧气二氧化碳

在整个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是什么?

消耗氧气的途径:1、2、

产生氧气的途径:

思考:1、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有什么办法使教室的空气保持清新?

2、王某在大棚内种植了大量的蔬菜,请你给他想想办法,如何使大棚内的蔬

菜增产?

(二)保护臭氧层

1.位置:________层。25-35公里含有地球上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称为“臭氧层”。

2.形成:(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臭氧也是氧循环的一部分。

3.O2和O3的相同点和区别?

相同点:都由____元素组成,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种单质。

臭氧物理性质:臭氧是一种具有________色和________味的气体。

臭氧化学性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不稳定。

4、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5、但是:臭氧层正遭受破坏,变薄,并出现臭氧空洞!!!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

a.电冰箱、空调器的致冷剂________等物质的排放;

b.过量的二氧化碳渗入;

c.太空火箭喷出的氢、氧化氮以及高空飞行的飞机喷出的尾气;

d.大量使用化肥等。

后果: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6、高能紫外线的危害:

对人的皮肤(诱发________)、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

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会破坏植物体内的________,阻碍农作物和树木的光合作用。

7、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________,对人和生物起保护作用。

(三)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化合物有CO 或CO

,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完成的。

2

1、碳在自然界中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2、读图P67图2-62,完成下列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的重要途径:

说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的唯一途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的过程,二氧化碳又被重新释放。这样使得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写到书上去)

3、讨论: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对碳循环有何影响?

4、为什么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

根据P68活动,判断哪只杯子温度高?讨论其原因。

5、什么是温室效应?

6、讨论温室效应的利弊各有什么?

利:

弊:

7、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如何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小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大气中的氧气的含 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 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 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 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 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 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 你的理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二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

浙江省开化二中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一、目标分层双向表 二、教学案导学促教 情景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你认为含有碳元素的是。 2、呼吸作用表达式为,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3、分析上述两个表达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新课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知探究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 [读图]P8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讨论分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1、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1、CO2→作用→物→作用→CO2 2、CO2→作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4、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2、二氧化碳的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 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氧化碳在中

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回答后小结:增加了大气中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二、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的含义:大气中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 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利弊 2、温室效应的成因:二氧化碳像温室玻璃一样,来自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使地面温度,而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 作用。 3、温室效应的利弊 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 弊: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措施: 学习小结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二、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三、分层效果检测题 课堂检测题 1.下列事例不属于碳循环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是: A.可燃物燃烧B.植物光合作用 C.植物呼吸作用D.微生物分解残体 E.植物的蒸腾作用 2.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3. 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 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

碳元素和氧元素循环的意义

元素循环的意义(以碳、氧为例) 1.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选两种元素) 物质循环是基于元素的循环进行的,O、C、N、P和S等营养元素是生物活体和死亡组织中存在的除氢元素以外的主要元素,这些元素的循环实现了对维持地球上生命非常重要、关键的许多功能[1]。这些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可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大小;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C、H、O、和N是制造氨基酸的基本元素,而氨基酸又是所有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成分。 P的两种特殊作用使其成为生物有机体中的关键元素:作为磷酸酯,它将构成细胞DNA的单个核苷联系起来;而作为细胞线粒体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的呼吸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S的作用主要是存在与两种主要的氨基酸(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中,有助于为构成生物组织的蛋白质提供机械结构。 1.1碳循环的意义 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地球上几乎每个活的生物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全球尺度上,大气中的CO2溶解到海洋中,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溶解态CO2的转化为O2和“CH2O”,O2向大气传输,光合作用产生的“CH2O”中,一部分被更高营养级消费者利用,一小部分沉积到海底,被沉积的“CH2O”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作用,最终输送到地球表面,“CH2O”通过风化过程被氧化,消耗大气中的O2,产生CO2,补充了大气循环开始时损失的CO2[2]。 研究意义:碳循环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积物和大气、生物圈及海洋之间的迁移,而且是对大气二氧化碳和海洋二氧化碳的最主要的控制。在碳的生物循环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质,然后通过生物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作用又从有机物质转换为二氧化碳而进入大气。碳的生物循环包括了碳在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的迁移。使得生物新陈代谢成为可能,碳氮元素通过自身化学存在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文字资料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在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之间,CaCO3、MgCO3、CO2,、CH4、(CH2O)n(有机碳)等形式相互转换和运移的过程。 碳循环的重要性: 1、植物的光合作用驱动的碳循环不但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食物,而且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森林形成的前提,为人类提供在时空上可以调节的基本能源。 2、受到全球碳循环调节的大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由于可以吸收由地表放射回来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因此,碳循环通过调节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而调节地球表面温度,使其适合生命的发展。 碳在圈层间的循环和效应: 1、大气碳库是联系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大气中的碳来说,岩石圈和人类活动圈是其净源,水圈和生物圈可能是源也可能是汇。 2、海洋具有储存和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影响着大气二氧化碳的收支平衡,有可能成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最主要的汇。大气二氧化碳不断的与海洋表层进行碳交换,浅层海水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生物化学过程向深部转移;海洋是碳酸盐沉积的主要场所,由陆地水文系统输送到海洋的碳酸盐成分,主要在温热带海底沉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并且向深海和海底沉积物输送。 3、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是全球碳循环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部分,全球碳循环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来自陆地生态系统。 4、地球内部的二氧化碳通过地热区、活动断裂带或火山活动不断的释放出来,直接进入大气圈或存储在沉积地层中形成二氧化碳气田;在岩溶作用中,一方面由于碳酸盐的溶解通过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由于钙化的沉积则向大气圈释放二氧化碳。 影响碳循环的因素 一、碳循环的载体 1、生物因素 (1)动物因素 动物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体,当然C是组成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元素,所以地球上的碳循环无处不在,动物主要是以消费者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不但呼吸排放CO2,而且它先是使碳循环在其机体里合成葡萄糖,然后转化成身体的各个组织或排除体外的排泄物,等到他们死亡,尸体又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因此完成了碳循环中的使碳从有机界过渡到无机界(2)植物因素 植物一方面通过呼吸作用排除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含碳有机物,是大自然天然吸收二氧化碳的工具,而且使他转化成生物赖以生存的能源物质 (3)微生物因素 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尸体,把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影响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动物作为消费者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产生者,而植物又是转化二氧化碳的主体,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去分解动植物的有机体,所以世界上才不会有堆积如山的尸体,使有机碳变成了无机碳,是碳循环过程中又以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生产者,那么地球上的动物和有些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使全球气候变暖,改变地球环境 2、非生物因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耗氧途径:生物的呼吸、燃料燃烧等。 2.产氧途径:植物光合作用。 知识点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二氧化碳产生途径。 2.二氧化碳消耗图集。 知识点三: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2.温室效应的利弊。 3.减缓温室效应---低碳。 二、重难点突破 考点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循环的含义: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2.氧气产生的主要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3.氧气消耗的途径:(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2)动植物死亡后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最后被氧气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3)矿物质燃料(如煤、天然气)等扥燃烧,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例1: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 A. 水的电解 B. 动植物的呼吸 C. 植物的光合作用 D. 蜡烛燃烧 解析:二氧化碳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C 变式训练一:把新鲜水草放在鱼缸里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鱼缸里的养料 B.美化鱼的生活环境 C.增加鱼缸里的氧的含量 D.增加鱼缸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答案:C 考点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循环的含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来的数量大致相等。 2.自然界中碳的形式: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金刚石、石墨等)或化合物(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就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就是。大气中的氧气的 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与物质的燃 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就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与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就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就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就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就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与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就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她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就是”或“不就是”)缓慢氧化。 (2)下图就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的 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 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与氧气(O2) 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就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空气 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您的 理由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的碳循环

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上是碳。据估计,全球碳贮存量约为×1015t,但绝大部分以碳酸盐的形式禁锢在岩石圈中,其次是贮存在化石燃料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碳是水圈和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 碳是组成生命的最重要的物质成分之一,在生命物质中占到%。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碳,绝大部分以沉积物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中的储存库里,只有%的碳可以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储存库中的碳,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有机物质中(如岩石中的石油、天然气、煤),或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碳酸盐中(如碳酸钙)。储存库里的碳,一般情况下是不参加碳循环的,除非岩石被风化,化石燃料被利用,或火山活动将其以CO2和CO的形式带到大气中。大气活性库中的碳,不到全部碳的2%。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来补充的,火山喷发、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来源。如图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还可以直接生成碳酸盐骨骼。生物死亡后,生物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层。海洋浮游植物生成的有机质,同样也沉降到海底,最终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陆地上的植物积累形成泥炭,这种泥炭可以转变成煤、石油、天然气和煤被称为化石燃料,是碳的巨大储藏库。当这些化石燃料被发掘、利用,燃烧生成的CO2和CO又会释放到大气中,参与碳循环。 碳循环

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了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调节地球表面气候。由于碳循环的存在,使得大气CO2保持在某一恒定的水平,从而保证了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如果这一循环被破坏,将会导致地球表层系统失去平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气CO2含量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暖,就是一个例子。 碳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1)碳循环的过程 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碳被固定后始终与能量流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高低也是以单位面积中碳的含量来衡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包括合成多糖、脂肪和蛋白质,而贮存在植物体内。食草动物吃了以后经消化全盛通过一个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碳又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和支植物残体中的碳,则由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再回到大气中 (2)碳循环的特点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基本上是伴随着光合作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而进行的,其主要特点有: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和水转化成有机物,构成全球的基础生产。 ②含碳分子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而二氧化碳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考点16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碳氧循环)

16.(2020·云南)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 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C 【解析】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用于灭火,CO能燃烧,放出大量热,可用作燃料;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8.(2020·吉林)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答案】C 【解析】一氧化碳和水不反应,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不显酸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它们的分子保持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6.(2020·鄂州)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由不同的原子构成

B. 煤炉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 碳酸钙在医疗上可用作补钙剂 D.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可形成酸雨 【答案】C 【解析】金刚石、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C60是由C60分子构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和水反应,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碳酸钙含钙元素,在医疗上可用作补钙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过高会导致酸雨。 14.(2020·邵阳)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构成不同 C.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D.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是CO2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答案】B 【解析】CO和CO2的分子构成,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A正确;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B错误;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C正确;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试液变成红色,D正确。 10.(2020·东营)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II )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3.7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温室效应(第2课时)同步练习 (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7题;共15分) 1. (2分)与氧循环无关的是() A . 生物呼吸 B . 物质燃烧 C . 光合作用 D .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2. (2分)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① 3. (2分)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 . 分解者在生物圈的依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 .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稳定 D .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4. (2分)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A .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 B . 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 C .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D . 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 5. (2分)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 . 人口过快增长 B . 植被遭受破坏 C . 全球气温升高 D . 野生生物灭绝 6. (2分)科学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远古时代的空气成分时发现,当时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大量岩石风化消耗氧气 B . 海水中溶解氧增加 C . 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 . 气候变迁引起森林大量减少 7. (3分)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7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7 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空气成分中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A . 氧气 B . 二氧化碳 C . 氮气 D . 稀有气体 2. (2分)生态系统的碳﹣氧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 . 人类 B . 细菌、真菌 C . 哺乳动物 D . 绿色植物 3. (2分)下列有关地理、环境等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仍然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B . 由于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C . 地球上发生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的,但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极少 D . 地壳运动规律非常简单,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目前绝大多数板块移动现象 4. (2分)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A . 水草能制造氧气 B . 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 . 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 . 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5. (2分)在碳循环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态系统主要通过() A . 蒸腾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分解作用 D . 光合作用 6. (2分)(2014·湖州)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 错误的是() A . 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 . 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 . 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 . 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7. (2分)在温室大棚里把种植和养殖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下列对这种生态模式的错误叙述是() A . 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 B . 种植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 湿地碳循环主要包括2个基本过程:①植物通过绿色叶片的光合作用固定大气CO2并形成总初级生产力,此过程主要受太阳辐射、气温、水分和养分供应等因子的驱动.此过程中植物需要消耗部分光合产物为其自身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释放CO2.②植物死亡后其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一部分形成转化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organiccarbon,POC)和简单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 C,DOC),在水介质中经过微生物作用或直接氧化为CO2(HCO-3),一部分形成泥炭,逐年堆积.上层泥炭以及仍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继续参与以上分解转化.此过程是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受植物残体本身性质、气候条件和周围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开放或半开放的湿地系统,POC和DOC是外界与系统之间碳交换的2个重要形态,它们在湿地系统的碳收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至少应当具有底部土壤、水体介质和生活在介质中的有机体 ,并且具有完整的营养级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链条。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均由实体和过程组成 ,湿地的碳循环也不例外。一般来说 ,它一方面包含了碳库 ,另一方面又包含碳库之间的碳通量。碳库之间的碳通量变化是由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作为实体的湿地碳库可以区分出3 种碳库类型 :活生物区碳库、碎屑碳库 (多由动植物残体组成) 和被溶解气体碳库 (即水溶无机碳库) 。同理 ,湿地碳循环的过程也可分为生物过程、物理/ 化学过程和分解过程(后者大部分为生物分解 ,也有小部分的物理和化学分解) 。碎屑碳库是目前湿地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远远超过湿地中细菌、浮游生物、动植物区系有机碳量。 泥炭地及其他类型浅水型湿地的碳循环 泥炭地、草本沼泽和三角洲冲积湿地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浅水型湿地。其中 ,泥炭地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湿地类型 ,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尤其是在北半球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区。泥炭地占全球湿地面积的 50 %~70 % ,总面积达 400 万km2,碳储量为世界土壤碳储量的三分之一 ,相当于全球大气碳库碳储量的75 % (Joosten H andClarke D. ,2002)。1996 年和 1999 年的 Ramsar会议已把泥炭地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类型加以保护。据Joosten 等(2002) 估计泥炭地碳的蓄积速率为 20~30 gC·m- 2yr- 1,加拿大泥炭地包含有 200 ~450 Pg(1Pg = 1Gt = 1015g) 碳 ,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泥炭地资源。目前许多研究表明 ,占世界大部分泥炭地的北部地区在未来可能变得更温暖 ,同时也表明中部大陆地区变得更干旱 ,沿海地区变得更湿润 ,但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 NPP 和分解都与湿度和热量条件紧密相关 ,如果气候变化真如预料的那样 ,泥炭地的碳动态变化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潜在变化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变化趋势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授课对象:八年级 授课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中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分为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拓展了臭氧与温室效应的一些知识,氧循环与碳循环均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其循环图示,其中碳循环是在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讲解氧循环,再由氧循环扩展到臭氧层的知识,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解释,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故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碳氧循环都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也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但还不能了解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对于碳循环的部分途径了解的不够全面,对于臭氧与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全面培养他们系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对现象进行解释。因此可以主动学习,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 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课程论文]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摘要:随着近些年温室效应的加强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碳循环体系中,已经发生了初步的变化,在地球系统中,海洋、大气和陆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人类正在以各种方式根本性地改变着地球的各种系统和循环。碳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碳元素在各个储库的贮存和在不同储库之间的流通。不同时间尺度的碳的自然循环都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触动了这种平衡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碳循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主要探讨碳循环的概念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对减缓碳循环变化提出展望与建议。 关键词:碳储库;碳循环;人类活动 引言: 碳元素不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元素,但它独特的原子结构使其成为存在形式最为复杂的元素,也是地球上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元素有4个共价键,这些键很容易跟其他元素链接成长而稳定的复杂分子,以吸收、储存、交换周围环境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的碳稳定同位素有 C和 C两种,丰度分别为98.89 和1.11 ,我们熟知的MC是碳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是5 730 a。碳元素的自然赋存状态有单质和化合物,其中包括数以百万计的有机化合物。自然界中碳同位素的分馏主要有动力学分馏效应和碳同位素交换反应。从根本上影响碳同位素分馏的是生物因素。但生物过程复杂多变,难以像物理过程那样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而得出准确严谨的解释。这也正是为什么碳循环的研究要比水循环更加复杂的原因。研究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规律是揭示地球环境因子变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碳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影响着地球气候与环境的变化,CO2。在大气中含量的变化是地球气候发生改变的关键;另一方面,碳是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元素之一,生命活动是碳元素在自然界进行循环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生命有机物质中碳元素中“轻碳”( C)比“重碳”(坞C)含量高,因此通过研究岩石中碳的同位素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 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 度。 【预习导学】 1、想一想:自然界中,生物不断进行进行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会不会因此而耗尽氧气,充满了二氧化碳呢? 2、课前实验一:通过实验探究产生和消耗氧气的途径(可参照书本64页活动) 记录:蜡烛熄灭的时间。 【思考】这个模型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是什么?产生氧气的途径又是什么? 【画一画】你能设计图表模型来表示玻璃罩内氧循环过程吗? 课前实验二:书本P68的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分析。 实验结论:盖有玻璃片的杯内水温较____(填“高”或“低”)。

2、找一找:你听说或知道臭氧吗?请搜索有关臭氧的知识。并记录: (1)位置:________层 (2)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和O3的相同点和区别? 相同点:都由____元素组成。 臭氧物理性质:臭氧是一种具有________色和________味的气体,它____溶于水。臭氧化学性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不稳定。 (4)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5)臭氧层为什么会有空洞?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 【课中任务】 任务一: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有哪些? 1、交流预习导学1、2。 2、小组讨论:在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思考:(1)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2)假如有一天叫你在大棚内种植大量的蔬菜,你打算如何使棚内的蔬菜增产? 任务二:认识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交流预习导学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质课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舒才有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1.请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生物死后去 哪了? 2.看完视频,引出“循环”,并思考: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 学生观看视 频,思考问 题,回答问 题。 引出“循环”, 从而引出课题

碳循环自 主 探 究 师:不同生物体所含的蛋白质核酸等化 合物的种类各不相同,但生物以及无机 环境的元素种类却具有统一性。可见生 态系统中参与循环的物质应该是一些化 学元素。 师:细胞中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师:那我们今天你就以碳循环为例,来 探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几个小问 题。 师:生态系统由哪两部分构成? 师:无机环境中碳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师: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是什 么? 师:同学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接 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些 含碳物质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构建起碳循 环的?要求以草原生态系统中具体生物 和物质为例,并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时 间3分钟,开始。 (师巡回指导) 师:好,时间到。我发现同学们很有创 造性和逻辑性,都完成的不错。我们请 同学上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构建的循环是 否合理完善呢?我们再请一组同学来点 评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 生:碳元素 生: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 生:二氧化碳 生:有机物 学生上台展示 并讲解循环图 学生互评,补 充循环图 学生通过合作学 习,小组探究, 理解碳循环的过 程 成 果 优 化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碳循环的过程 已经大致出来了。为了同学们更好的理 解和应用,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过程再简 化一下,并明确途径。 师:首先,无论是草还是其他植物,他 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什么? 师:这些动物是什么成分? 师: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 师:剩下的就是无机环境中的CO2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 一起来确定这四者间进出的途径。 师:大气中的CO2和生产者之间分别通 过什么途径进出? 师:生产者的含碳物质通过什么途径进 入消费者? 思考回答碳循 环途径 生:生产者 生:消费者 生:分解者 生: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 生:食物链 学生对知识理解 后的应用以及归 纳总结学习成果 和解题方法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循环的含义 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2.氧气的产生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3.氧气的消耗途径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2)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被分解,最后被氧气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3)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4)另外还有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等都要消耗氧气。 4.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模型图 例1 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也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通过() 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C.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循环的含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来的数量大致相等。

2.自然界中碳的形式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或(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3.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4.影响碳循环的因素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而破坏碳在自然界的平衡。 例2 下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过程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知识点3 温室效应 1.大气温室效应的含义 地球上的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化学式为CH4)等能像玻璃、塑料薄膜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能量逸散到宇宙空间去,使地面的气温升高,产生类似温室的。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 (2)乱砍滥伐而造成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 3.温室气体:、H2O、O3、N2O、CH4、氯氟烃、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物体中,总的来说,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以及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并在各大碳库之间不断循环变化。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无疑,碳在各种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成为最佳研究载体的地位。 碳的蓄积、储量、潜力甚至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较大差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荒漠湿地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碳主要蓄积在森林之中,它们主要以2种形式储存:一是以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等生物量的形式储存;二是以土壤有机碳的形式储存。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储存主要是以地表以下植物有机质和土壤蓄积的形式,大部分具有很高的碳年吸收率,农田生态系统吸收的大部分碳通常以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或废弃物的形式运走或很快释放到大气中。当然下一个作物生长季,碳又被蓄积,如此循环往复。当前,农业土壤经常是一个净碳源,然而如果通过良好的农业措施,如免耕、休耕等,又可以减缓农田碳源的排放,甚至变源为汇。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绝大部分碳储存在土壤中。这些碳蓄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也受人类活动及外来扰动的影响,如果载蓄量超过其承载能力,或者火灾频发,都会使碳大量丢失。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几乎全部作为死的有机物存储在土壤中,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如排水可使碳释放,而造林又可以抵消其排放。在副极地附近的湿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永冻土融化也可能使土壤碳释放进入大气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形成总初级生产量,同时又通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进行的各种呼吸途径或扰动将CO2返回大气。其中一部分有机物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自养呼吸)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的腐烂(异氧呼吸)返回大气,未完全腐烂的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化石燃料储藏于地下;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包括人为和自然的)扰动释放CO2,形成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大气的碳库之间的往复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 (2018?江西) 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 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 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 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2. 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 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 B. 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 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 燃料中的碳 3. 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 ) A. 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 B. 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阻碍了热辐射,使地表温度升高 C. 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 D. 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上 4. 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二氧化硫浓度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延长光照时间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 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 开发氢气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 大量使用煤做燃料 D. 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其他有用物质 6.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 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D.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7. 如图是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对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碳循环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B. 碳循环与光合作用无关 C. 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