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作者:王永智《光明日报》(2015年05月23日07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与推进是和谐之始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其次,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孝的基础在爱,即“父子有亲”;孝的实践在赡养父母;孝的升华在敬畏;孝的终极关怀在慎终追远;孝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国孝道的特殊性在于:孝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作为相联系,与忠君爱国相联系。这是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内在合一性的体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维系。

孝的价值观的本质在和谐。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道的实践与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质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现实地实现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教育贯穿着感恩、为他、奉献、责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后,孝是天之道。中国传统道德将孝同天理、天道相联系,使中国人孝道德观同天人合一宇宙观、价值观相合一。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宗教性的终极追求,又将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宇宙人生,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礼”的普及与践行是治理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外在维系核心在“礼”。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天地之理。礼仪对个人的实践重在冠、昏、丧、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

践行礼仪、维护礼仪。人的文明化、社会化的标志就是礼仪化。

在群体社会生活层面,礼在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贺庆之礼、饮食之礼、养老礼、丧礼、祭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使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均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礼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乡规民俗的基本准则和理念。

中国传统礼仪同社会制度的结合,使“礼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教化与“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制规范在“礼制”的具体推进实践之中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其中的遵从、固化等级制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坚决剔除的。

“礼”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层面,则是别、让、敬、同、和。“礼”的核心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礼的实践中,中国人首先要培养敬畏的心理与意识,即敬畏天地、敬畏规律、规则。其次,礼培育了中国人的“诚”。“心诚则灵”是中国人的普遍行礼准则。最后,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和平、友好进入到人际交往之中,进入到与群体、自然的友善相处之中,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勤”的固化与应用是存续之则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中国人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华民族在道德价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左传》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首先,在榜样的树立、舆论的导引上进行推动。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进行导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应法天,要努力奋斗。于是,中国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后,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坚持不懈。“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观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中国“重生”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实践一是开源,即劳作、奋斗;二是节流,即节俭戒奢。《尚书》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创建事功上,中国文化既倡导“夙夜在公”的勤劳公忠价值观;又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式为民作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弥”的理念及实践观。可见,勤已成为指导中国人的存续法则和生生不息的价值圭臬。

“新”的缔造与日进是超越之源

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新”与中国人的理想、梦想与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实现相联系。

《周易》是对上古文化价值的总结和对后世中华文明价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强调“日新”。其次,强调要“与时偕行”。最后,要谋求变化和发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共同弘扬及实践,使创新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新”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运用也处处体现。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处事安身上,强调“敬其在己”;在立业上,追求“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种求“新”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商的开拓实践中,在科技的进步上,在文学的创作上,甚至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实现不断发展与突破。中国文化中的求新求变与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新”的本质在于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认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的。这种超越的特点在于:其一,在肯定主体的存在,在肯定现实、现世的存在中实现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炼”。其三,在群体之中追求超越。中国文化强调“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人的终极追求上的价值导引,强调在群

体中实现理想、梦想。这种倡导现实超越性及在群体中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使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篇

爱国教育篇 深厚的爱国情感来源于对祖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热爱;来源于对于祖国灿烂的历史文明的热爱;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来源于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当代,最重要的是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 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 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 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 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 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过零丁洋》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 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 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 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 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 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41032077 商务英语二班谭飞凤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道德标准成为评判人们所有言行的首要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以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其他价值观都受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过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传统道德,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毫无疑问的是,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确是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一些糟粕以及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强调“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这绝对是当代道德体系中不可吸纳的部分。还有,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这极大地扼杀了妇女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在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是不可取的。再比如,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是强调孝道的民族,但是在传统孝道里,有一部分是走向了极端,是虚伪而且残酷的。鲁迅先生就曾对《二十四孝图》中“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部分表达了强烈的反感。这种愚孝已经走向了孝的反面,是不符合现代道德观念的,应加以剔除。再者,“父子相隐”的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私情大于公法,这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更加错误的,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在作支撑,如果将一切传统都抹杀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也有不少昏暗庸俗、格调低下的糟粕。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盘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2020春)第四单元

1.当代青年应切实践行(D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下好落细、落小、落实的功 夫,使之成为自身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选择一项: A. 修身、齐家、明辨、笃实 B. 勤学、修德、明理、践行 C. 爱国、敬业、明辨、践行 D.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D )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选择一项: A. 国家 B. 社会 C. 单位 D. 公民 3.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C),应下大功夫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选择一项: A. 仅需主观努力 B. 可以速成 C. 绝非一日之功 D. 仅需良好的社会氛围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A )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选择一项: A. 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 B. 先进性、群众性和真实性 C. 先进性、人民性和实践性 D. 引领性、人民性和真实性 5.( A)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选择一项: A.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C. 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 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选择一项: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儒家文化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一传统优秀文化观点出自( B)。 选择一项: A. 《大学》 B. 《孟子》 C. 《中庸》 D. 《论语》 8.( C)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选择一项: A. 全体共识 B. 重要前提 C. 最大公约数 D. 最小公倍数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 A)。 选择一项: A. 现实基础 B. 道义力量 C. 历史底蕴 D. 灵感来源 10.(D)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选择一项: A. 富强、法治、文明、和谐 B. 富强、民主、法治、和谐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富强、民主、文明、法治

最新2019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精神团日活动总结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精 神团日活动总结 XX年3月18日上午10点日语1201和日语1202团支部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日活动。首先团支书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活动正式开始后,通过播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vcr,同时利用精美的幻灯片,结合我党十八大会议内容,就如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与讲解,并要求同学们们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在生活中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让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大家就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和发言。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个口号,重要的是如何践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你还记得吗”的游戏,同学们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团支书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活动圆满结束。

学习总结页眉内容通过开展此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团日活动,引导同学们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活动中同学们懂得了要用实际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是非分明、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对提高支部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但是通过党员团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会使不正之风被压制,优良作风得到彰显。相信通过此次活动,日语1201全体同学一定会向着这二十四个字努力迈进的。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每一位同学通过学习都对自身有了新的评判标准。爱国作为核心,诚信则是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强。我们要立足自身,友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大学生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主题团日活动虽已结束,但是弘扬习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才刚刚起步,我们要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的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大学生,为实 工作总结页脚内容2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政是“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二)、义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是社会共同利益、根本利益的总和,是社会是非善恶观念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义总是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之中。时代仍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历代儒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各种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儒家传统义利观念所包含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等思想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见利忘义”的观念也应该批判和唾弃,但是,对于那些只重义而否认利的观点,我们也应予以扬弃。 (三)、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的基本精神是等级、有序、和谐。礼的形式即礼仪、礼节、礼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礼的内容即礼的基本精神。作为一种传统道德规范,礼在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形象的塑造,与礼的观念的深入人心有着密切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礼的道德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等级制度及尊卑观念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人格不平等的消极方面。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加以扬弃的。 (四)、信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是真、诚、实的总和。“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信是立人之道,是立政之本。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社会作用 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正因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篇 ——爱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主题队会教案 丙谷镇中心学校中队辅导员杨宗梅 活动背景 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总书记到北京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讲到:“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当前少先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更好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把少年儿童培育成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爱国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3、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事情,使他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祖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明白其实爱国并不远,爱国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活动过程 一、预备部分:整理队伍,报告人数。 1、中队长:“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 随即,各小队长同时整理各自的队伍。整队时,小队长站立于小队前指挥位置,面向小队发出口令。 2、小队长:“第×小队: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 数!”“稍息!”小队长跑到中队长面前,敬礼,中队长还礼后小队长再报告。 小队长:“报告中队长,第1小队应到×人,实到×人。报告完毕。” 中队长:“接受你的报告。”(中队长敬礼,小队长还礼后返回本小队。) 各小队依次报告。 3.中队长向辅导老师报告人数 中队长:“全体立正!”(跑到中队辅导员面前,敬礼,辅导员还礼后中队 长再报告。)“报告中队辅导员,五一中队应到队员25人,实到25人。队会一切工作准备完毕,请您参加并指导这次队会活动,报告完毕。”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道德规范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倡导利用,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君观、贞节观等封建伦理道德,它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应该否定的一面;另一部分则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中的精华,我们今天仍要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传统美德,在此,我们只能择要概述。 一、仁爱孝悌 “仁”是孔子所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被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成为一切好品德的总概括和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后儒以“仁”、“人”互训,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仁”,发端于人类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有了 孝悌之德的基本含义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地位,且得到普遍的奉行。以家为中心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质。家是我们民族生命的基石,它不但是个人现实生活所凭依的地方,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堂。“仁”,从敬爱父母兄长开始,但并未停留在家族范围之内,而是自亲而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将这种爱扩大到包括了友爱和博爱,这种爱也就可以称为“仁爱”了,仁德之高尚也就体现在此。无论在家庭内或社会中,有了仁爱精神,才能使人间洋溢着一片温馨祥和之气。 友爱、博爱是孝悌之情的扩展,其中介环节就是“忠恕”。“忠恕之道”是“仁”的又一内在精神。孔子强调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人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简而言之,忠恕之道就是眼中有他人,心里要为他人着想。忠恕之道具有维护人的尊严,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内蕴。忠恕是一切乐善好施、舍己为人之壮举的基础,是人间一切辉煌事业和美好蓝图的底色。 在忠恕之道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救人危难”、“互助友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仁爱之道”、“忠恕之道”强调了一种人伦义务,旨在解决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以说它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之道。 二、宽容和谐 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基点出发,中华民族在道德上追求一种和谐,强调群体义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宽容和谐有许多精辟论述。孔子所要建立的仁学思想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的道德社会。“重和”思想是宽容和谐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提出的“和同”理论,就包括了宽容和谐的意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就是说,万物是由不同事物和合而生的。史伯还提出“阴阳之序”的观点,通过秩序、均衡与统一,从而达到万物的宽容和谐。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并以他的仁学思想为基础,试图通过中庸之道达到宽容和谐。 中庸之道是讲:人生于天地之间,如不有所偏倚,则能执守宇宙人生的常理。传统伦理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德性,不仅因为它是宇宙天地之间永久不变的真理,而且还因为它有勉励人们勇于力行,不可有一点点忽视的意义。传统伦理是讲以一家规模推之天下,从而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这实际上是群体本位的道德。这种道德必然高扬群体价值,贬抑个体价值;约束个体身心,压抑个体利益,维护整体利益。有无道德的界限只在于能否以公灭私,对国家、对家族尽忠、尽孝。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道具有理性内涵(德),而这种德性就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个体只要加强修养,超越自我而归属于群体,就领悟了生存意义,体悟了天道。 这种集体理性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即所谓的“乐感文化”,它相信人生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从而避免了个体与社会的对抗,摒弃了孤独意识、悲观主义。中国人懂得,人生存在宇宙之间,要尽力顺应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以便维护整体的均衡与和谐,因此做人要尽其本份、刻苦、勤劳、节俭,克尽职守。人既然生于天地之间,大地“厚德载物”,人也应效法自然,培养一种宽厚的德性。 “宽容”在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以“宽”为上的道德要求经各派思想家的反复咀嚼加工,已深入中国人的心髓,对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贤哲们不仅把“宽”作为“君子”德行的标准,而且还指出了“能容”对于人生修养、成就德行的意义,所谓“大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所谓“有容,德乃大”,都是强调只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增长才干,成就大德。宽容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能“协和万邦”,形成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能和睦相处,不擅自发动侵略战争。所以中华民族是热爱

中国传统道德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自学考试大纲 吴秀莲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 论文题目: 道德与社会 道德与幸福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律体系日益完善,道德与法律又有了新的诠释,法律和道德反过来有助于提高人们 的幸福感.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 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 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 追求。 关键词社会道德幸福 正文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梳理中西方伦理思想史,可以发现,基于对人本性的不同理解,存在三种不同的关于道德与幸福关系的观点:快乐主义幸福论、德性主义幸福论和德福统一至善论。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至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与幸福的结合才可以称为至善,为了保障德福统一,康德提出了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和上帝存有三大公设,把道德与幸福的配称归于上帝。现代

新儒学的代表牟宗三先生,接受了康德的德福观念,但否定康德以上帝的悬设来解决德福统一的实现途径,认为在德福统一问题的解决上,与其寻求上帝这一人格化的神,不如直接依托于无限智心。并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开科学民主。马克思创新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福一致思想,认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里才能够实现。本质上,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是一个正义问题,也就是按照道德来分配或享有幸福。从应然来看,人们都期望道德与幸福的统一,然而现实中道德与幸福不统一甚至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原来所存的道德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强力作用下瓦解,被眼前经济利益的追逐所取代,以至片面追求个人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德福不统一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领域,受到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经济水平和教育状况的影响。面对现代人的困惑,呼吁道德,强调追求幸福应符合道德原则,使幸福与道德统一起来,来改善现代人类的信仰危机,满足人们迷失的内在精神需求就尤为重要。要促进道德与幸福的现实统一,就要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信仰,使个人能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道德回报机制、重视道德信仰教育、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以此来健全社会制度,优化道德环境。二者的结合可以促进德福统一的实现,并为其提供了完备的现实基础 什么是幸福?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1)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总的来说,应该是批判的继承。批判与继承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主要表现在道德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宗法等级道德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了时的、腐朽的、愚味的传统思想,是应该坚决剔除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文化。但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而言,也是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和斗争,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也有着差异性,具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进行具体的历史地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 但要做到批判的继承,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性,因此,并不都是优点和缺点,精华或糟粕,鉴别是一种作出事实判断的重要认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区分优与劣,好与坏,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取舍,去粗存精,正本清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正确的道德理念,推动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但是精华的汲取,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照搬,直接沿用,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客观地改造与创新。总之,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方针,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特别是在这个历史新时期,我们大学生更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要通过

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首先,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环境育人结合起来。再次,学校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制度育人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大学生要增强自立自强的品质、平等竞争的思想、时间观念、法制观念、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时具进,发扬光大。 电信1106班 尹强

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0480)自学考试大纲 龙静云等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心理,对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历史来源。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从规范、教育修养和德行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体系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促进个体道德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道德资源。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伦理学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伦理学主要是从理论上的一般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作用机制,而中国传统道德则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伦理学注重的是论,而中国传统道德注重的是史。因此,学习中国传统道德需先学习伦理学,伦理学乃中国传统道德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规范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1、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2、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思想政治与法律道德修养第四章 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A、人生观 B、法治素质 C、核心价值观 D、思想道德素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社会层面价值要求的是(B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哪些内容体现的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A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哪些内容体现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C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社会主义荣辱观 5、党的( B )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九大 D、二十大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有(ABC ) 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改革、开放、民主、科学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ABCD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ABC )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A、先进性 B、人民性 C、真实性 D、阶级性 4、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CD )为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A、丰厚的历史底蕴 B、强大的理论自信 C、强大的道义力量 D、坚实的现实基础 6、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切实做到(ABCD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A、勤学 B、修德 C、明辨 D、笃实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作者:王永智《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3日 07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与推进是和谐之始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xx传统伦理学说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xx传统xx概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仁、义、礼、、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学说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仁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精神是克己复礼,爱人。克己复礼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爱人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仁政是“爱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

爱国——核心价值观之灵魂

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灵魂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灵魂。” 同学们,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哪些内容吗?如果你记不住,那就跟随电脑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遍。 为什么“爱国”这两个字颜色不一样?那是因为在我心里“爱国”是所有这些价值观的灵魂。说到爱国,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下面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爱国人士吧。 看到这些爱国人士,我想到了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姑姑家孙子要去德国留学,在饯别宴会上,我送她一个海龟模型,希望他能学业有成后回国为国效力。他有所感触,即席唱起了《我的中国心》中的一段“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我不禁为他的爱国情怀所动容。 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发布的《2016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向境外投资移民人数快速增加。,以美国为例,中国累积投资移民的人数最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73%。出去的人群是非富即贵群体,他们转换国籍后,将子女留在国外,却回头继续把中国作为挣钱发财的主战场,源源不断地将中国巨额的财富输出美国……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爱国”两个字我认为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魂,我们的根。我终于理解了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会动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的根本就是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古到今,我们民族就不乏爱国志士:从屈原忧虑的眼神中,我们能感受他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从岳飞的戎马一生中,我们能深刻地理解其“精忠报国”之心;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他那“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从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伟大壮举中,我们能看到他义无反顾的爱国热忱;从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少年的拳拳报国之志…… 子不嫌母丑,狗不弃家穷!如果你有本事了,就抛弃生养自己的祖国,那么,祖国的繁荣富强,靠谁呢?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已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确,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今天,我要补充一句:爱国的少年才是国家的希望!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中国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请听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誓言无声》,他是这样说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中国传统道德试题及答案解析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传统道德试题 课程代码:1000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林则徐提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突出体现的是()。 A.见利思义思想 B.整体主义思想 C.廉洁奉公思想 D.艰苦奋斗思想 2.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的是()。 A.顾炎武 B.岳飞 C.文天祥 D.史可法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于()。 A.《论语》 B.《周易》 C.《孟子》 D.《中庸》 4.下列事例中突出体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是()。 A.屈原赋《离骚》投江 B.卜式忧国献财 C.齐贫士不食“嗟来食” D.愚公移山 5.强调反贪倡廉的梁寅提出了著名的()。 A.《正气歌》 B.养廉银制度 C.《师说》 D.居官“清慎勤”三字符 二、名词简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诚信 2.集义 三、引文简释(并指其作者或著作名,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公忠”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 2.简述“持节”的含义及其意义。 3.简述“知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 2.简评中国古代的“理欲之辨”。 1

中华传统文化十大美德

中国传统十大美德 作者:祭风 1、仁爱孝梯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孔子把“恕”作为“一言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具体内容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还有一句话,叫“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对小人都可以宽容,那么对于非小人就更应宽容和善了。”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仁爱”还表现在:但求于己,勿责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儿宜严,待人欲敬;爱知其恶,憎知其善;善言送暖,恶语施寒,宁作君子,勿为小人等。 2、谦和好礼 中国自古到今都被称为“礼义之邦”,重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事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认为,礼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更是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可以就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礼”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和“仁德”是相互联系、分不开的,礼也就包含了谦和、谦虚、谦让。中国人自古就懂得“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谷河,溪流之王,将它们汇聚到一起,这是因为江海甘于居在它们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因此,圣贤君子如果想高居民众之上,必先在言辞上表现出谦虚卑让的风尚;要想在为民众的领导者,必须在利益和享受面前甘居民众之后。老子还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是说不用言辞所进行和教化(即身教)以及无所作为的益处,往往是无下人难以领略和做到的。老子用水用气来劝喻人们保持宽容豁达的胸怀。说明,水的性格不仅是善和爱的象征,也是宽容的代表。喻示人们要培养君子的胸怀,也要向水学习。 3、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诚”是道德的根本。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董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