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微胶囊技术是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用途广泛,其不仅仅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更是获得具有优良特性新原料的良好来源。将食品成分微胶囊化,具有保护其中的功能成分,防止氧化,增加其稳定性,使产品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流动性以及较高的生物相容性的功能。微胶囊技术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和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微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生物农药、香精香料等行业。主要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特点,多种微胶囊化的方法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在技术方面的研发进展,并对其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工业;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SONG Bao-yong, 20110803137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ngsu Xuzhou 221000

Abstract: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high new technologie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a wide range of uses, it not only increases the value-added product but obtain a good source of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new materials. The microencapsulated food ingredients have the protection function of these components, to prevent oxidation, increasing stability, making the product has dispersed, liquidity and high biological compatibility function better.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polymer with a wall of the shell and the micro container or package.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medicine, food, biological pesticides, flavors and fragrances industry.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several methods of microencapsul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in food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Food industry; Research progress

微胶囊技术,也称微胶囊造粒技术,是一种用途广泛、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新技术正为食品工业开发新产品、更新传统工艺和改善产品质量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

微胶囊技术的原理

微胶囊是指一种能包埋和保护某些物质的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半透性或密封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呈现多种形状,如球型、粒状、絮状、块状,其粒子的大小一般在5~200μm。通常把包在胶囊内的物料称为心材,而外面的壁囊称为壁材。心材可以是单核或多核,壁材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壁材包埋心材,就形成微胶囊。

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囊于其中,形成直径几十微米至上千微米的微小容器的技术。微小容器被称为微胶囊,器壁被称为壁材或壳材,而其内部包覆的物质则称为芯材或囊芯。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一般与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的形状一般为球形。

微胶囊技术的特点

在食品工业中,微胶囊化可以改变物质的色泽、形状、质量、体积、溶解性、反应性、耐热性和贮藏性等,这些特性使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主要有以下领域:

1.营养素

食品中需要强化的营养素主要有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物质在加丁或贮藏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丧失营养价值或使制品变色变味。如微胶囊碘剂[3]具有稳定性好、成本低、碘剂使用效率高等优点,既可用于加碘盐、碘片中,又可用于其他食品、保健品和药品中,显示了极好的实用性。段翰英等[4]采用挤压法制备微胶囊化VC,对其工艺和影响产品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

究。实验表明,微胶囊对VC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加入到食品中后,经高温长时间加热仍能保持一定的活性,而普通VC加热3~4h左右便完全被破坏。微胶囊化提高了VC的使用性能,特别适合添加在需高温加热的食品中。

2.香料香精

香精香料易挥发、对湿热敏感、易与其它组分反应等,在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的损失经常发生,微胶囊化技术可以很好的保护这些物质,提高其稳定性和加工性。微囊化香精香料可应用于食品工业的许多方面,如用于口香糖中使其具有良好的释放性,并提高其强度;另外还可利用β-环状糊精分子包接法微囊技术掩蔽一些不良风味,如大蒜强烈的辛辣味。颜铭池等[5]引用包结络合法,采用β-环糊精作为壁材,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对油溶性香精进行包埋,得到了稳定性和缓释性较好的香精微胶囊。由于微胶囊可延缓挥发性物质的挥发,现已相继出现许多液体香料如薄荷、柠檬、香蕉、草莓、橙油、茴香油、生姜油、花椒油等微囊化产品。保香率一般提高到50%~95%。这类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已占食品香料销量的50%之多。

3.甜味剂

食品工业中使用的甜味剂通常是各种天然产物的糖类,湿度、温度对这些甜味剂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将甜味剂微胶囊化后可使其吸湿性大为降低,同时微胶囊的缓释作用能使甜味持久。国外著名的箭牌口香糖中的甜味剂就是用硬化油包覆的微胶囊,有贮存稳定、释放温度提高、释放时间延长等优点。许多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与风味物质相似,其不稳定,对热、湿敏感,易与其它物质反应。美国专利[6]中介绍了将阿斯巴甜胶囊化的方法:将阿斯巴甜与凝聚剂(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加水混合润湿,经真空干燥、筛分后得到直径不超过0.43mm的胶囊。这种胶囊单位时间的释放量与颗粒半径的分布有关,微小颗料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释放的速度越快。同时,选用不同水溶性的凝聚剂,可以调节阿斯巴甜的释放速度。

4.酸味剂

许多酸味剂直接添加到食品配料中会与果胶、蛋白质、淀粉、色素等成分作用而影响食品品质。酸味剂还可促进食品氧化、改变配料系统的PH值等。微胶囊化酸味剂的出现,使其在添加剂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进。某些酸味剂如柠檬酸、乳酸、苹果酸等,直接添加作为食品的配料,易使配料中某些敏感成分劣变。因此,采用微胶囊技术,将酸味剂包埋起来,大大减少了酸味剂与外界的接触,延长食品的贮存期,并可通过控制释放,以增进风味。目前,美国、日本微胶囊化酸味剂已广泛使用于布丁粉、馅饼、点心粉及固体饮料等多种方便食品。

5.抗氧化剂

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氧化变质,在食品工业中常用油溶性天然VE。作为抗氧化剂,其氧化产物可以与抗坏血酸反应重新生成VE。但其氧化产物存在于油相中很难与水相中的抗坏血酸盐反应。最近研究[7]用脂质体包埋抗氧化剂如VE。形成稳定的微囊系统,VE被包裹在脂质体壁内,而抗坏血酸盐被亲水相捕获。微胶囊加到亲水相中,并聚集在水油界面,因此,抗氧化剂就集中在氧化反应发生的地方,也避免了与其它食品组分的反应。

6.防腐剂

食品中添加大量的防腐剂不仅影响产品的感观,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不利,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开发研制了微胶囊化防腐剂,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利用了微胶囊的控制释放和缓释性能。郭爱莲等(1994)报道,将合成的食用防腐剂苯甲酸钠等用β-环状糊精包接成微胶囊,对比实验显示,微胶囊防腐剂能显著延长防腐的有效期[18]。日本有微胶囊化的乙醇保鲜剂,在密封包装中缓慢释放乙醇蒸汽以防止霉菌[9]日本开发的质量分数为6%的乙醇微胶囊,杀菌能力相当于70%的乙醇,将微胶囊化的乙醇置人乙醇蒸汽不易透过的密封包装中,利用胶囊缓慢释放的乙醇气体达到杀菌防腐的目的[10]。选用山梨酸做为防腐剂并且用硬化油脂为壁材形成微胶囊,一方面可避免山梨酸与食品直接接触,另一方面利用微胶囊的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出防腐剂以达到杀菌的目的。有专利报道,采用硬化油脂为壁材包埋山梨酸,既可避免山梨酸与肉制品直接接触,还可以通过壁材缓释出山梨酸而起到防腐杀菌作用,延

长肉制品货架寿命。

7.酶制剂

在食品工业中,从食品保鲜、食品生产等方面,微胶囊酶都得到深入全面应用。溶菌酶作为一种天然防腐剂,但易与奶酪中酪蛋白结合,从而降低杀菌作用;采用脂质体包埋后,不仅能阻止溶菌酶与奶酪中酪蛋白结合,且可使其定向到有腐败微生物处,从而极大提高杀菌作用[11]。果葡萄糖浆是由葡萄糖异构酶催化葡萄糖异构化后生成部分果糖而得,葡萄糖甜度为蔗糖70%,而果糖甜度是蔗糖1.5~1.7倍,因此当糖浆中果糖含量为42%时,其甜度与蔗糖相同[12]。由于甜度提高,减少糖使用量,且摄取果糖后血糖不易升高,更符合现代人保健观念,因此受到欢迎。但葡萄糖异构酶在温度超过70℃时容易变性失活,为提高其耐热性,Novo公司将其微囊化后成功用于果葡萄糖浆生产。8.膨松剂

利用微胶囊技术对膨松剂进行包埋,可有效地控制气体的产气速度,林家莲等[13]用淀粉和固体奶油采用复相乳化法对Ca(H2PO4)·H2O进行包埋,并在馒头中应用,试验发现可改善膨松剂的产气性能,效果佳。

9.粉末油脂

油脂是组成人类膳食结构的必需成分,也是食品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原材料之一、其需求量与使用量都非常大。但传统生产和使用的油脂,因其奉身不易保存,易氧化变质,影响产品质量及货架期,而且使用也不方便,极大地限制了油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而采用微胶囊技术生产制造的粉末油脂,不仅克服了传统油脂的上述弊病,更具有入水即溶、稳定性高、便于运输、生产、保存等优点,极大地拓宽了油脂的使用范围。所以,粉末油脂的生产将成为油脂行业新的开发生产方向。O’Brien 等[14]研究了氢化植物粉末油在起酥饼干中的应用,试验发现不同微胶囊化工艺参数对粉末油的功能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均质压力低游离脂肪含量高,制得的饼干特性良好,因此高脂肪含量的粉末油脂可代替脂肪∕油用于饼干加工。

10.固体饮料

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固体饮料,可使产品颗粒均匀一致,具有独特浓郁的香味,在冷热水中均能迅速溶解,色泽与新鲜果汁相似,不易挥发,产品能长期保存。如芦荟中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生物活性物质,其营养价值和有效成分都很高。但新鲜的芦荟液汁中有效成分的性质不稳定,易挥发,而且芦荟汁中有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青草味和苦涩味,直接应用于食品不宜被人们接受。采用微胶囊技术将其包埋处理,可减少或消除异味、稳定其性质,并能延长保存期。

11.天然色素

一些天然色素在应用中存在溶解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微胶囊化后不仅可以改变溶解性能,同时也提高了其稳定性。赵晓燕等[15]研究了番茄红素微胶囊在不同时间、光、热及微波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经微胶囊化后,在低温(4℃)、避光条件下贮藏,其色素保存率受温度影响较小,保存期明显延长,增加了产品的贮存稳定性,为番茄制品的护色与安全贮藏提供了参考和依据。12.微胶囊化微生物

双歧杆菌必需到达人体肠道才能发挥生理功能,而其对营养条件要求高、对氧极为敏感、对低PH值的抵抗力差以及胃酸的杀菌作用等使得产品中绝大多数活菌被杀死。采用微胶囊技术可以保护双歧杆菌以抵抗不利的环境,有报道[16]采用双层包裹法,用棕榈油作内层壁材将双歧杆菌包裹起来,再用大分子明胶溶液包裹制成双层微囊,活菌数高、保存性好,可到达人体肠道,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真正起到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13.风味乳

在乳品生产中,应用微胶囊技术,可生产各种风味奶制品,如可乐奶粉、果味奶粉、姜汁奶粉、发泡奶粉、啤酒奶粉、粉末乳酒及膨化乳制品等。乳制品中添加的营养物质具有不愉快的气味,其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影响产品质量。将这些添加物利用微胶囊技术包埋,可增强产品的稳定性,使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无异味。不结块,泡沫均匀细腻,冲调性好,保质期长。

14. 微胶囊化生理活性物质

生理活性物质(功能性食品基料)是功能保健食品中真正起作用的成分,这类物质包括膳食纤维、活性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活性肽和活性蛋白质等。这类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抗疲劳和防衰老,预防疾病等功能。但这类物质大多性质不稳定,极易受光、热、氧气、PH 值等因素的影响,或易与其它配料发生作用等,不仅失去了对人体的生理活性或保健功能,甚至引起癌变等。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可在其贮藏期内保持其生理活性,发挥其营养和使用价值。螺旋藻是营养成分全面而均衡的优质食品基料,但由于其具特殊的藻腥味,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外其细胞壁的特殊结构也影响了消化率[17]。微胶囊化螺旋藻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也大大降低了藻腥味,同时增强了其贮藏稳定性[18]。由于双歧杆菌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及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近年国内外有许多双歧杆菌制品问世。但双歧杆菌对营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氧极为敏感,对低pH值的抵抗力差,活性保持较困难[19]。同时在含双歧杆菌的食品制剂中只有当双歧杆菌活菌数达到106个∕mL以上,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保健功能。制成双歧杆菌微胶囊可有效保持双歧杆菌的活性和稳定性[20]。微胶囊技术的前景展望

国外尤其是日本,每年申报的有关微胶囊技术的专利就达上百件。同国外相比,我国的微胶囊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微胶囊主要以进口为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场合及基础理论的研究。现在微胶囊技术已被国际上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随着微胶囊技术的纵深发展出现了一种静电喷雾法制备微胶囊的技术,这种方法制备的微胶囊的粒径较均匀且为纳米级。由于这一显著特点,使得这一技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26]纳米微胶囊,它是纳米技术中纳米加工学和纳米材料的综合,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由于纳米微胶囊具有独特性质,使它的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美国IBM公司首席科学家Armstrong曾说过:纳米技术将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27]。微胶囊技术也将成为本世纪的另一闪光点。

结语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已为食品工业带来了极大的技术革新和进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应加强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和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微胶囊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产品的精加工,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元. 食品工业中的微胶囊技术[J]. 中国食品, 2000(5): 36.

[2]Usha IL Pothakamury, Gustavo V Barhnsa-Cfmovas. Fundamentalaspects of controlled release in foods[J]. Trends infoodscience&technology, 1995, 6(12): 397-406.

[3]陆强.长效缓释型微胶囊碘剂的开发与应用[J]. 食品科技, 2002, (3): 7-10.

[4]段翰英, 李远志, 黄苇, 等. 微胶囊VC加工方法及性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4, 25(8): 107-108.

[5]颜铭池, 许英梅, 安晓雯, 等. 包络结合法制备香精微胶囊的研究[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6, 29(4): 19-21, 25.

[6]Zibell, steven F . Method of Making A FastRelease Stabilized Aspartame Ingredient for Chewing Gum [P]. US Patent: 5211543, 1989, 05-26.

[7]Zhang J, Yao SJ, Guan YX. Preparation of macroporous so2dium cellulose sulphate/ poly(dimethyidiallylammonium chlo2fide) capsul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J]. Joumal of Mem2brane Science, 2005, 255(122): 89.

[8]郭爱莲, 袁静. 某些防腐剂及其保护作用[J]. 食品科学, 1994, (4): 13-16.

[9]鲍鲁生.食品中应用的微胶囊技术[J].食品科学,1999,20(9):6-9.

[10]高福成. 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 15-1021.

[11]方元超, 梅丛笑, 赵晋府. 微胶囊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J].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1999, 16(2): 69-74.

[12]罗贵民. 酶工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503-504.

[13]林家莲, 周凌霄, 蒋予箭. 微胶囊工艺在膨松剂中的应用研究[J]. 郑州丁程学院学报, 2001, 22(2): 26-90.

[14]C.M. O’Brien, et a1. Efect of varying the microencapsulationprocess on the functionality of hydrogenated vegetable fat inshortdough

biscuits[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3, 36: 215.

[15]赵晓燕, 冯作山, 陈复生. 番茄红素微胶囊的稳定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丁业, 2005, 3l(10): 45-47.

[16]唐宝英, 朱晓慧, 刘佳. 双歧杆菌干燥型微胶囊技术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3, 29(10): 93-95.

[17]徐建祥, 赵谋明, 彭志英. 螺旋藻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1998, 19(04): 13-14.

[18]刘兰, 曹郁生, 黄筱萍. 双歧杆菌选择计数方法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 13(04): 287-293.

[19]曹永梅, 许时婴, 张灏. 肠溶性双歧杆菌微胶囊的制备[J].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 18(02): 67-74.

[20]许燕滨, 谢光炎, 杨汝德. 双歧杆菌微胶囊热稳定性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1, 21(04): 138-141.

[21]Loscerles I G, Barrero A, Guerrero I, et al.Micro/nano encapsulation via electrified coaxial jets[J]. Science, 2002, (295): 1698-1702.

[22]张立德. 超微粉机制备与应用技术[M].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1, 287-301.

食品生物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技术试题 甘肃农业大学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李红科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过()和酶工程处理废弃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A )A发酵工程 B基因工程 C蛋白质工程 D酶工程 2 ()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B) A微生物学 B食品生物技术 C生物技术 D绿色食品 3 在引起食品劣变的因素中(C)起主导作用 A虫害 B物理因素 C微生物 D化学因素 4下列哪些食品保藏方法不属于物理保藏法(B) A脱水干燥保藏法 B熏制保藏法 C冷藏保藏法 D罐藏法 5 细胞工程包括动植物题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反应技术。 A细胞改造 B细胞修饰 C细胞杂交 D细胞衰老 6 自然选育过程中采取土样时主要选择()之间的土壤(B) A 3-10cm B 5-15cm C10-15cm D 10-20cm 7 下列不属于真空冷冻干燥法中冷冻干燥的步骤是(B) A制冷 B高压 C供热 D抽真空 8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D) A GMP B ISO C CCP D HACCP 9 下列不属于纯种分离的常用方法的是(B) A 组织分离法 B 单孢分离法 C 划线分离法 D 稀释分离法 10 下列分离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的是(B) A稀释分离法 B划线分离法 C组织分离法 D 单孢分离法11()是采样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C) A 培养 B 分离 C 筛选 D 鉴定 12 诱变育种是以(C)为基础的育种 A自然突变 B 基因突变 C 诱发突变 D 基因重组 13 在整个诱变育种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是(A) A 筛选 B 分离 C 鉴定 D 培养 14 分子育种是应用()来进行的育种方式(B) A 酶工程 B 基因工程 C 蛋白质工程 D 细胞工程 15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菌株被称为(B) A“蛋白菌” B“工程菌” C “酶菌” D“细胞菌” 16冷冻保藏的温度一般要求在( C )摄氏度 A 1 B-10 C -20 D-5 17 发酵工业中培养基所使用的碳源中最易利用的糖是(A) A葡萄糖 B蔗糖 C淀粉 D乳糖 18(A)是人工配制的提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要产物的营养物质和原料。 A培养基 B人工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天然培养基 19 在引起肉腐败的细菌中,温度较高时(B)容易发育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简介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570101 专业名称食品生物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发酵技术、食品生物新技术等基本知识,具备发酵、产品分离提取、菌种培养等能力,从事调味品及食品添加剂、酒、饮料及精制茶等生物食品的生产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工艺与设备管理、技术研发辅助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生物食品制造技术及应用行业,在发酵、产品分离提取、菌种培养等岗位群,从事生产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生产过程质量监控、工艺与设备管理、技术研发辅助、生物产品检验检疫、生物产品销售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具备食品生物新技术初步研发的能力; 4.掌握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具备生物食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能力; 5.掌握生物食品工艺技术及应用,具备生物食品生产工艺与设备管理的能力; 6.掌握微生物菌种培养、发酵和产品提取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具备生物食品生产操作的能力; 7.了解相关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具备生物食品生产设备使用

和维护的能力。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生物化学、微生物基础、微生物发酵技术、发酵工程设备、食品质量与安全、发酵食品生产技术、食品生物新技术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微生物基础技能训练、微生物发酵技术技能训练、发酵食品生产技术综合训练、食品生物新技术研发训练等实训。 在生物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发酵工微生物培菌工酿酒工酱油酱类制作工食用酶制剂制造工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食品生物工艺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酿酒工程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luojuan 摘要: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和活力的学科,世界各国都将生物技术视为一项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也成为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热点。生物技术又叫生物工程,是综合运用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科学和生化工程等原理和技术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研究进展 一、现代生物技术概述[1]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主要是自然发酵技术和自然杂交育种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二、细胞工程研究进展[2] 细胞工程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细胞工程属于广义的遗传工程,是将一种生物细胞中携带的全套遗传信息的基因或染色体整个导入另一种生物细胞,从而改变细胞的遗传性,创造新的生物类型。它包括细胞融合、细胞重组、染色体工程、细胞器移植、原生质体诱变及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杂交,并取得一些突破性研究进展。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培育新型生物物种。可实现种间育种。 197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由此技术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的“生物导弹”。目前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用于治疗诊断癌症、艾滋病等多种疑难疾病,及快熟诊断人类、动物和农作物病害等方面,成为细胞工程在医学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日本秋田生物技术公司和遗传资源开发利用中心联合采用细胞工程的原生质体突变,将“秋田小町”稻育成“新秋田小町”新品种。该稻试种过程中,产量大大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国科学家利用细胞工程的原生质体育种在世界上首创了食用菌属间原生质体杂交。这种属间杂交新品种,既有香菇的独特香味和优良品质,又有平菇的高产量、生长周期短、易栽培、抗逆性强等特性。 随着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这一细胞工程技术也无例外地得到发展,目前已在许多植物上,特别是在农林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林木优良品种和无性系的快速繁殖方面进展较快。 细胞工程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重要支柱性技术之一。 三、酶工程的研究进展[3] 酶工程就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一门技术。 化学酶工程又称初级酶工程,主要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而形成。在开发自然酶制剂方面,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商品酶只有数十种,如水解酶、凝乳酶、果胶酶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淀粉加工,其次是乳品加工、果汁加工、食品烘烤及啤酒发酵;在轻化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洗涤剂制造、毛皮工业、明胶制造、胶原纤维制造、牙膏和化妆品的生产、造纸、废水废物处理和饲料加工等;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或酶工程技术从生物体中生产燃料,也可利用微生物作为石油勘探、二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糖 1.糖概念、糖的生物学功能。 2.糖的分类并举例。 3.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分子存在形式。 4.单糖的性质(单糖的氧化、成脎作用) 5.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及其性质。 6.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有无还原性。 第二章脂类和生物膜 1.脂质(脂类)概念、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2.三酯酰甘油的化学性质。 3.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4.膜蛋白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5.生物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6.生物膜的物质运输方式。 第三章核酸 1.核酸水解。 2.DNA和RNA化学组成的异同点。 3.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4. DNA的一级结构、RNA的一级结构. 5.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稳定因素 6.核酸的颜色反应。 7.核酸的变性、变性的本质、变性后变化 8.核酸的复性、复性的本质、复性后变化。 9.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解链温度、核酸杂交 第四章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会计算题。 3、2种酸性氨基酸、3种碱性氨基酸。 4、氨基酸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氨基酸带什么电荷。 5.肽键、肽键平面 6、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一级、蛋白质二级、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三级和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以及维持其结构的化学键。) 7、蛋白质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蛋白质带什么电荷。 8.蛋白质胶体性质维持的因素。 9.蛋白质沉淀的分类及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10.蛋白质变性、本质及变性后性质的改变。 第五章酶 1.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的共性和特性。 2.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全酶、辅酶、辅基、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 3.酶可分为哪6大类。 4.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5.酶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因素。 第六章维生素与辅酶 一些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 第七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异同点。 2.呼吸链(即电子传递链)的概念、组成。 3.电子传递链抑制剂概念及其抑制部位。 3. 生物氧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P/O 4.化学渗透学说的内容。 5.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6.两种穿梭系统的比较。 第八章糖代谢 1..EMP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2.TCA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3. 糖异生的三步不可逆反应、生物学意义。 4.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第九章脂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会能量计算(16个碳原子或18个碳原子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的能量计算)。 2.酮体有哪三种? 3.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的比较。 4.糖代谢与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章蛋白质代谢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有哪几种? 2.鸟氨酸循环(即尿素循环)小结。 3.一碳基团、.翻译 4.什么是密码子?遗传密码有何特点? 5.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微胶囊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微胶囊技术) 指将物质细微分散包覆后,并在所需的时候将其释放出来的方法 capsules--粒径大于1000μm microcapsules (or microcells)--粒径分布在1~1000μm nanocapsules--粒径小于1μm 2.Principle:微胶囊技术主要是根据Bungenbergde Jong所提的聚集(coacervation)原理 (1) 运用高分子的聚集是微胶囊形成主要方式 (2) 它是利用分子间的化学或物理产生的边界作用力,让分子自行形成微胞的一种方法 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 (1) 将液体形式的食品转变成固体,以利于干燥食品中使用 (2) 留滯挥发性物,以供最佳条件时释放 (3) 避免蒸发及受水分影响 (4) 使不容(incompatible)成分均匀混合 (5) 掩蔽不良味道 (6) 藉由特定的溶释机构,达到特殊效果 (7) 改变固体物质的质地与密度 (8) 保护敏感物质 (1)corematerial(芯材)或nucleus (核心物质):包覆于壁膜内的物质。 重量约占整个微胶囊的80-99%,并于适当的时候被释放出來。 (2)wallmaterial(壁膜材料或囊壁)或shell (外壳) a.如芯材为亲油性物质,则囊壁材料选择亲水性材料 b.如芯材为亲水性物质,则囊壁材料用水不溶性的合成聚合物 壁材选择基本原则 芯材和壁材的溶解性能相反,芯材亲油、壁材一般要亲水,反之亦然。 壁料对芯材无不良影响 壁材有适当的渗透性、溶解性、可降解性、弹性、流动性、乳化性等 壁材成膜性能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与稳定性 2.核/壳比值 (1)典型的胶囊含有70-90%wt的核心物质,外壳厚度约为0.1-200μm a.胶囊外壳的厚度与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有关 b.微胶囊中核心物质和外壳的关系有许多表示方法,最常见的是「核心量」和「核/壳比值」两种表示方式 (2)核心量 a.心材在整个微胶囊中所占百分比 b.核心量可作为商品的重要准则 (3)核/壳比值 a.定义:核心与外壳的重量比值 b.核/壳比值是假设核心是一完美的球体,胶囊外壳厚度也是均匀不变的。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姓名: ** 班级: *** 学号: *** 指导老师: *** 完成日期:2012****

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摘要] 目前,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及加工性能;二是生产各种功能食品有效成分、新型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三是可直接应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四是工业化生产预定的食品或食品的功能成分。此外,在食品生产相关领域,如食品包装、食品检测等方面,生物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它的发展对于解决现存的食物资源短缺问题、丰富食品种类、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等均有突出贡献。现以基因工程和酶工程为主要内容,分析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酶工程食品工业应用 [正文]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中及食品加工制造上的应用,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其中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技术,它能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将外源的核酸分子(目的基因)导入到原来没有这类基因的宿主生物体内,并能持续稳定的繁殖,从而使宿主生物产生新的性状。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①获取所需的目的基因;②把目的基因与选好的载体(如小型环状DNA分子)连接在一起,即重组;③把重组载体转入宿主细胞;④对重组分子进行选择;⑤表达成蛋白,采用合适条件,获得高表达的产品。 自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旧金山大学Coken和Boyer两位科学家成功地实现了DNA分子重组实验,揭开了基因工程发展的序幕,人类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不同的基因,再接着1982年抗卡那霉素向日葵、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基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使得转基因生物技术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直接加快了对粮食产量的提高和食品营养的改善,解决了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温饱问题。 目前,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改良食品微生物菌种性能、应用于食品酶制剂的生产、改良食品加工工艺以及保健食品等。其中,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可分为改良动物性食品源和改良植物性食品源。例如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但又不影响奶的质量,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牛生长激素BST注射到母牛上,便可达到提高母牛产奶的目的。为了提高猪的瘦肉含量或降低猪脂肪含量,则采用基因重组的猪生长激素,注射至猪上,便可使猪

(完整版)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高产优质菌种的方法。 代谢控制发酵:是指利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人为的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之合成、积累、分泌我们所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寡核苷酸介导诱变(oligonucleotide-directed mutagenesis): 指在DNA水平上改变氨基酸 的编码序列,也称定点诱变(site-specific mutage nesis); 补料分批培养: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临界溶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诱导酶:有些酶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合成或很少合成,当加入诱导物后就会大量合成,这样的酶叫诱导酶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束缚于水不溶的载体上,或将酶束缚于一定的空间内,限制酶分子的自由流动,但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非水酶学:通常酶发挥催化作用都是在水相中进行的,研究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机理的学科即为非水酶学? 抗体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属于化学人工酶 细胞培养:是指动植物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存活或生长,此时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愈伤组织: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接触抑制:细胞从接种到长满底物表面后,由于细胞繁殖数量增多相互接触后,不再增加。细胞系:原代细胞经第一次传代后,形成的细胞群体,即具有增殖能力,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一般为有限细胞系。 抗性互补筛选法:利用亲本细胞原生质体对抗生素、除草剂及其它有毒物质抗性差异选择杂种细胞。细胞拆合:是指以一定的实验技术从活细胞中分离出细胞器及其组分,然后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将不同细胞来源的细胞器及其组分进行重组,使其重新装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或细 胞器.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是指DNA片段在细胞内、细胞间,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 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片段仍然具有复制和表达的功能。 克隆: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是在生物体(主要是微生物)内的一种酶,能将外来的DNA切断,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 黏性末端: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CCCDNA色大多数的天然DNA质粒具有共价、封闭、环状的分子结构,即CCCDN A 回文结构:在切割部位,一条链正向读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反向读的顺序完全一致。 基因探针:是一段与目的基因互补的核酸序列,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用它与待测样品DNA 或RNA进行核酸分子杂交,可以判断两者的同源程度. Dot印迹杂交:将待测DNA或RNA的细胞裂解物变性后直接点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不需要限制性酶进行酶切,既可与探针进行杂交反应. cDNA文库:是指某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形成的cDNA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成的克隆的 集合。 二、填空题 1.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Berg等人完成了首次体外重组实验,并首次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SV40的DNA片断与噬菌体的DNA片断,经过连接,组成重组DNA分子,他是第一个 实现DNA重组的人。

食品生物技术(复习专用)

一、名词解释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质粒: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3、限制酶:是可以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4、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5、酶工程:是指工业上有目的的设置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于其它目的的一门应用技术。 6、末端转移酶:是一种无需模板的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 分子的3'羟基端。 7、葡萄糖淀粉酶:又称糖化酶。它能把淀粉从非还原性未端水解a-1.4葡萄糖苷键产生葡萄糖,也能缓慢水解a-1.6葡萄糖苷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也能水解糊精,糖原的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 8、相对酶活力:具有相同酶蛋白量的固定化酶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称为相对酶活力。 9、α-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水解产物为糊精、低聚糖和单糖,酶作用后可使糊化淀粉的黏度迅速降低,变成液化淀粉,故又称为液化淀粉酶、液化酶、α-1,4-糊精酶。 10、甲基化酶:作为限制与修饰系统中的一员,用于保护宿主DNA 不被相应的限制酶所切割。 11、葡萄糖异构酶:也称木糖异构酶,能将D-葡萄糖、D-木糖、D-核糖等醛糖可逆地转化为相应的酮糖。 12、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13、补料分批发酵:又称“流加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向发酵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但并不连续地向外放出发酵液的发酵技术,是介

食品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是对生命有机体进行加工改造和利用的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之一,发达国家皆将生物技术列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并积极开发。生物技术已被应用于工农业、食品加工、医疗保健等众多领域中。而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指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另外,在食品生产相关领域如食品包装、食品检测等方面,食品生物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 对食品资源的改造 1.1.1 生产转基因食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重组DNA技术,可将生物的特定性状转移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与此同时,人们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建立了细胞融合技术,并进行动物、植物细胞大量控制性培养,按照预定的设计改造遗传物质,从而得到转基因动植物。如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对各类植物进行改良,发展了植物抗病抗虫害品种:改良蔬菜、水果采收后的品质;改良植物原料加工特性。目前,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转基因兔、猪、鸡已经问世,为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据统计,美国农业部现已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有7大类,35种。我国现已批准可商业化生产的有6项,涉及食品的有3项,包括转基因耐储藏番茄.抗黄瓜花叶病毒甜椒,抗花叶病毒番茄。处于中试阶段的与食品有关的转基因植物有抗除草剂水稻、抗虫水稻、抗病毒大白菜、抗病毒番茄、转Bt基因抗虫棉花、抗青枯叶病马铃薯、抗旱马铃薯、高氨基酸马铃薯等。

1.1.2改良食品原料发酵微生物食品原料加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应用发酵技术进行微生物转化。持续创新使发酵食品不断得以改善并日趋多样化,但是许多创新只是局限于为现有产品选择新的可改变产品特性的生产菌。 用于发酵的微生物基因序列的揭示和高产量后基因组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传统加工方法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有10种真菌基因组序列已被公开.而且通过公开的基因序列数据库,更多的真菌基因序列将被阐明。Jewett 等以黑匣子代谢组学方法为例进行了综述,为真菌基因组序列非依赖性的代谢作用多样性功能分析提供了可能。 根据它们高度的特异性和多样性.通过这些方法.通常可以确定其次级代谢产物。后基因组技术为开发发酵生物体的天然生物活性提供了新的可能.对改变微生物在相关生产条件下的性能有重要意义.这将为选择最佳的微生物菌种并利用这些微生物生产出有特色或新型的发酵产品提供新的方法。Van Hyckama Vlieg 等以乳酸乳球菌属微生物为例,对这些技术及其应用潜能进行了综述。 1.2对食品加工工艺的改进 1.2.1 延长食品保鲜期一方面.选育并推广适宜贮藏加工的品种,为食品生产提供更多易于贮藏的原料。主要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择培育对乙烯敏感性低的新品种.从基因工程角度解决农副产品的保鲜问题。另一方面,应用酶工程技术,利用生物酶制造一种有利于食品保质的环境.吸去瓶颈空隙中的氧而延长保鲜期: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溶菌作用,用于肉制品、干酪、水产品等的保鲜。 1.2.2 改进肉、奶、水产品的加工肉的加工保鲜方面主要是提高肉的综合品质以及瘦肉、肥肉、嫩肉的综合利用,如肉的嫩化、发酵香肠的生产和增加

食品生物技术基础复习总结

第1章绪论 第2章基因工程 一、概念理解 ①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 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应用技术科学。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四大领域。 ②食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 果为基础,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方法和手段设计新型的食品和食品原料。 ③基因工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改造蓝图,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切割”和 “粘接”,人为的用一种生物组织中的基因替换另一种生物组织中的基因,实现基因定向转移和重新组合,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目的。 所谓基因工程,就是利用DNA体外重组或扩增技术从供体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DNA片段,或是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基因,然后经过一系列切割,加工修饰, 再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 ④ 良食品的品质和形状,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贮藏加工性状以及感官性状的技术。 ⑤基因重组: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和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并 将两者连接起来。 ⑥克隆(Cloning):外源基因的无性繁殖。具体指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成重组DNA以 后,将其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扩增和筛选,达到大量的重组分子的过程。(大肠杆菌是目前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受体细胞。) ⑦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去,使其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食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改造现有的基因,使一些性状不表现出来;另外一类是导入其他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基因重组?DNA重组实验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基因重组就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和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并将两者连接起来。一个典型的DNA重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提取工体生物的目的基因(或称外源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连接到另一个DNA分子上(克隆),形成一个新的重组DNA分子;②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中复制保存,这个过程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③对吸收了重组DNA的受体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④对含有重组DNA的细胞进行大量培养,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 2.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RE)?简述其分类、特点及作用。(P30) 限制性内切酶是能够在特定部位限制性的切割DNA分子的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分类: I型:由三个基因构成,hsdR;hsdM;hsdS位于染色体上,三个基因构成一个复合体,限制酶需要ATP、Mg2+、SAM(5—腺苷甲硫氨酸)。 II型:限制与修饰基因产物独立起作用,在E. coli中这两种基因位于质粒上。 III型:修饰酶与I型酶相同,hsdM与hsdS基因产物结合成一亚单位,限制酶是独立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就微胶囊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就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几个应用实例作了简要介绍。实践证明,微胶囊技术为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工业;应用 Application of Microne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Li Ping Feng,20100806159 (School of Food(Biology),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 is discussed, also introduces several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Practice has proved, micro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capsule technology for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very high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Microcapsule technology; Food industry; Application 微胶囊技术起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Wurster用物理方法制备了微胶囊。到20世纪70年代,微胶囊技术的工艺日益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今天它已从最初的药物包覆和无炭复写扩展到了医药、食品、日用化学品、肥料、化工等诸多领域。目前,微胶囊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美国对它的研究一直处领先地位。在美国约有60%的食品采用这种技术。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也逐步赶上来,每年申报的有关微胶囊技术方面的专利可达上百件[1]。全球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机构从02年的2%增长到06、07年的22%充分说明微胶囊技术在全世界引起的广泛重视。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80 代中期引进了这一概念,虽然在微胶囊技术应用方面也有许多发展,但同国外相比,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进口微胶囊在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技术可对一些食品配料或添加剂进行包裹,解决了食品工业中许多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推动了食品工业由低级的农产品初加工向高级产品的转变,为食品工业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展现了美好前景。目前,油溶性物质微胶囊化研究较为成熟,而水溶性物质微胶囊化则相对研究较少。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微胶囊技术是喷雾干燥法,应用领域主要是粉末香精,香料与粉末油脂,今后它们仍然要占主导地位[2]。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现状:出于物质胶囊化后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可应用于许多特殊的过程,因而引起了各国科技工作者极大的兴趣。随着人们对微胶囊化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开发,微胶囊化技术将会沿着它这一独特的方式活跃于食品工业中[3]。目前,食品工业中应用微胶囊技术的领域主要有风味料、挥发性物质、微生物类、脂类物质、饮料和粉末状食品等[4]。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个人简历模板原创

……………………….…………………………………………………………………………………姓名:杜宗飞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 院校:浙江大学学历:本科……………………….…………………………………………………………………………………手机:×××E – mail:×××地址:浙江大学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占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大学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食品生物技术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4年11月12日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所 以精美。为您的求职锦上添花,Word 版欢迎 下载。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求职简历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求职简历 【导语】求职简历是求职者生活、学习、工作、经历、成绩的概括。以下是苏阳文斋整理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求职简历,欢迎阅读! 【篇一】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求职简历 姓名:XXX 性别:女 年龄:23岁 学历:本科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现居城市:武汉 籍贯:湖北 婚姻状况:未婚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工作类型:全职 期望薪资:2000-3000元 工作地点:湖北省 求职行业:医药、生物、美容餐饮、酒店、娱乐旅游

求职职位:药品生产/质管生物技术制药讲师/助教其他销售人员 教育经历 2010.09-2014.07武汉大学生物技术本科 专业描述:主修生物技术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人体级动物生理学、生物工艺学、酶工程等。 语言水平 英语掌握程度:良好 获得证书 2011-09一等优秀奖学金 2013-01普通话二级乙等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外向,友善,包容的女生。热爱生活、喜欢与别人共事。在工作上,讲究常识和实用性,注意现实的情况,自然不做作,容易接受新朋友和适应新环境。乐意与人相处,有一种真正的生活热情。脾气随和、适应性强,热情友好和慷慨大方。优点:适应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能吃苦,有责任心,人缘好,做事有头有尾。 【篇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求职简历 姓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6-22 民族:保密 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联系电话: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 应聘行业: 期望工作地区:石家庄市 期望月薪:面议 自我评价 在校期间,担任过校学生会部长,组织能力得到较强的锻炼,对工作责任心强,注重团队合作,善于取长补短。学习成绩优秀,再学习能力较强。为人真诚善良,曾参予公益献血。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课余时间经常参加家教,服务员等勤工俭学活动。 我对生活积极、热情,具有进取精神,愿意从基层做起,可以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尽快胜任工作的需要。对工作及学习能脚踏实地,会尽力克服困难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不服输的精神。此外,形象气质佳。 工作经历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3至2009-6:实习生 所在部门:植物保护所 工作描述:本人主要协助研究员对课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及操作,并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甚至打算让我留下来做实验员。 教育背景 2005-9至2009-6学校名称:河北农业大学 专业名称:生物技术 取得学历:本科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整理

食品微生物学 一、核结构的不同,1969年魏塔科提出五界系统,即动物 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1979我国学者提出了病毒界 二、物的生物学活性(P3) (1)代谢活力强 微生物体积小,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 (2)繁殖快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易培养,是其他生物不能比的。以二裂法繁殖的细菌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 (3)种类多,分类广 目前已经确定的种类为10万种左右,每年正以发现几百至上千个新种的趋势在增加;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微生物种类,至多也不超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数的10%。 (4)适应性强,易变异 由于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微生物很容易变异。变异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变异形

式是基因突变,它可以涉及到任何形状,诸如形态构造、代谢途径、生理类型以及代谢产物的质或量的变异等。 三、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四、食品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2)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五、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3种方式:即微生物菌体的应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微生物酶的应用。 六、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以及形态结构比较特殊的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以及螺旋体等。 七、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4部分。 八、细胞壁的功能: (1)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2)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也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3)为鞭毛运动提供可靠的支点; (4)可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并对大分子物质有阻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食品生物技术 班级:食品生物技术01班 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食品生物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

食品生物技术

第一章食品生物技术 一、细胞工程 1、概念:是指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重组细胞的结构和内含物,以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或基因移植以及组织和细胞培养等方法,快速繁殖和培养出人们所需要的新物种的生物工程技术。 2、细胞工程主要包括:1.细胞融合2.细胞拆分 3.染色体工程 4.细胞培养工程 2.1 细胞融合 (1)概念:用人工方法使2种或2种以上的体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得到杂种细胞的方法,用人工方法使2种或2种以上的体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得到杂种细胞的方法。 (2)Somatic Hybridization(体细胞杂交) 2.2 细胞拆合工程 (1)概念: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细胞质与细胞核分开,再进行不同细胞间核质的重新组合,重建成新细胞。 (2)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Cloning(体细胞细胞核移植克隆):Donor somatic cell/nuclei (捐赠者体细胞核)(宿主细胞或者蛋白质或细胞质) 2.3 染色体工程 (1)概念: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添加、消除或替代同种或异种染色体的全部或一部分,从而达到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或选育新品种的目的。他是从染色体水平改变细胞遗传组成的细胞工程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领域。 2.4 细胞培养工程 (1)概念:是细胞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人工条件下高密度大规模培养动、植物细胞来生产生物产品的技术。如今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生物制药和食品研究和生产中。为生产疫苗、细胞因子、生物产品和食品配料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二、动物细胞工程 (一)动物细胞培养 1、细胞原代培养 (1)取材分离:取出组织块放入小烧杯中,用剪刀将组织块剪碎 (2)组织消化:是用酶法将剪碎的组织块分散成细胞团或单细胞。

(完整word版)生物技术导论期末考试卷

题目类型:名词、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2.目的基因:基因工程研究开发的可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基因产物,统称目的基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能识别双链DNA中的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使每条链特定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断裂,产生具有3’-OH和5’-P基团的DNA片段的一类内切酶。 4.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5.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 6.受体细胞:能摄取外源DNA并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有一定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又称为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 7.细胞培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在体外无菌条件下的保存和生长 8.细胞固定化:固定化细胞是指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生命活动(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等)的细胞。 9.初级代谢产物:菌体对数生长期的产物 10.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二、填空题 1.在PCR反应体系中包括五种主要成分,分别是引物、DNA聚合酶、dNTP、模板DNA、Mg2+ 2.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构建(基因文库)和(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或者通过(人工合成)获得目的基因。 3.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三大类:载体结合法(1)物理吸附法(2)螯合法(3)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包埋法 4.改变酶特性的方法有两类,其中(分子修饰法)法主要改变天然酶的(结构),通过对主链的(剪接切割)和侧链的(化学修饰)对酶进行改造。而(生物工程法)法则是改造酶分子(基因)。 5.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分五个步骤,分别是获取外植体. 无菌接种. 诱导愈伤组织 的形成. 试管苗的形成, 扩大培养 6.菌种的优劣是影响产酶发酵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发酵条件对菌种产酶也有很大的影响,发酵条件一般包括培养基组成、温度、溶氧浓度、酸碱度 7. 通常酶的固定化方法有载体结合法(物理吸附法,螯合法,结合法),共价交联法,包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