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最新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最新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有镇痛、解热作用

B.有镇痛、抗炎作用

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口服不吸收

B.片剂不稳定

C.易被肠道破坏

D.首关消除明显

E.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导水管周围灰质

B.蓝斑核

C.延脑的孤束核

D.中脑盖前核

E.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迷走神经背核

B.延脑的孤束核

C.中脑盖前核

D.导水管周围灰

E.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作用于蓝斑核

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

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作用于蓝斑核

E.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吗啡

B.喷他佐辛

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无便秘作用

B.呼吸抑制作用轻

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成瘾性较吗啡轻

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阿托品

B.哌替啶

C.氯丙嗪+阿托品

D.哌替啶+阿托品

E.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肾上腺素

B.沙丁胺醇

C.地塞米松

D.格列齐特

E.吗啡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黑质-纹状体通路

D.脑干网状结构

E.大脑边缘系统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神经痛

C.脑外伤疼痛

D.分娩止痛

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壳核

B.大脑边缘系统

C.延脑苍白球

D.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

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

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

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

15、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的药物是:

A.哌替啶

B.安那度

C.芬太尼

D.可待因

E.曲马朵

16、主要激动阿片k、s受体,又可拮抗m受体的药物是:

A.美沙酮

B.吗啡

C.喷他佐辛

D.曲马朵

E.二氢埃托啡

17、在药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品的镇痛药是:

A.哌替啶

B.芬太尼

C.安那度

D.喷他佐辛

E.美沙酮

18、与吗啡成瘾性及戒断症状有直接联系的部位是:

A.孤束核

B.盖前核

C.蓝斑核

D.壳核

E.迷走神经背核

19、对吗啡急性中毒呼吸抑制有显著疗效的药和物是:

A.多巴胺

B.肾上腺素

C.咖啡因

D.纳洛酮

E.山梗菜碱

20、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吗啡

B.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哌替啶

E.美沙酮

21、喷他佐辛最突出的优点是:

A.适用于各种慢性钝痛

B.可口服给药

C.无呼吸抑制作用

D.成瘾性很小,已列入非麻醉药口

E.兴奋心血管系统

22、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

A.哌替啶

B.美沙酮

C.喷他佐辛

D.芬太尼

E.以是都不是

23、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

A.纳曲酮

B.喷他佐辛

C.可待因

D.延胡索乙素

E.罗通定

24、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的药物是:

A.哌替啶

B.曲马朵

C.纳洛酮

D.美沙酮

E.以是都不是

25、吗啡无下列哪种不良反应?

A.引起腹泻

B.引起便秘

C.抑制呼吸中枢

D.抑制咳嗽中枢

E.引起体们性低血压

26、与脑内阿片受体无关的镇痛药是:

A.哌替啶

B.罗通定

C.美沙酮

D.喷他佐辛

E.二氢埃托啡

27、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哌替啶镇痛?

A.创伤性疼痛

B.手术后疼痛

C.慢性钝痛

D.内脏绞痛

E.晚期癌症痛

28、吗啡不具备下列哪种药理作用?

A.引起恶心

B.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C.致颅压增高

D.引起腹泻

E.抑制呼吸

B型题

问题29~32

A.欣快作用

B.镇痛作用

C.缩瞳作用

D.镇咳作用

E.便秘作用

29、吗啡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产生

30、吗啡作用于蓝斑核的阿片受体产生

31、吗啡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产生

32、吗啡作用于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问题33~36

A.延胡索乙素

B.纳洛酮

C.喷他佐辛

D.哌替啶

E.二氢埃托啡

33、可用于镇痛或吗啡成瘾戒毒

34、镇痛效果个体差异大

35、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36、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作用

C型题

问题37~39

A.镇痛作用

B.缩瞳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7、吗啡激动m受体产生

38、吗啡激动k受体产生

39、吗啡激动s受体产生

问题40~41

A.镇压痛作用比吗啡强

B.成瘾性比吗啡小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0、芬太尼

41、罗通定

问题42~44

A.欣快感

B.镇咳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42、哌替啶

43、二氢埃托啡

44、吗啡

X型题

45、吗啡禁用于:

A.哺乳妇女止痛

B.支气管哮喘病人

C.肺心病病人

D.肝功能严重减退病人

E.颅脑损伤昏迷病人

46、吗啡的临床应用有:

A.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

B.严重创伤痛

C.心源性哮喘

D.止泻

E.与氯丙嗪、异丙嗪组成人工冬眠合剂

47、哌替啶的临床应用有:

A.创伤性疼痛

B.内脏绞痛

C.麻醉前给药

D.与氯丙嗪、异丙嗪组成人工冬眠合剂

E.心源性哮喘

48、人工合成的镇痛药有:

A.安那度

B.罗通定

C.二氢埃托啡

D.美沙酮

E.纳洛酮

49、喷他佐辛的特点有:

A.为苯并吗啡烷类衍生物

B.主要激动k和s受体,又可拮抗m受体

C.镇痛效力为吗啡的1/3

D.对冠心病病人,静脉注射可增加心脏作功量

E.成瘾性很小,在药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药品

50、阿片受体拮抗剂有:

A.纳洛酮

B.二氢埃托啡

C.芬太尼

D.烯丙吗啡

E.纳曲酮

二、填空题:

1、哌替啶镇痛作用虽比吗啡弱,但比吗啡常用,因为也比吗啡弱。

2、治疗胆绞痛、肾绞痛、宜以和合用。

3、人工冬眠合剂由异丙嗪和组成。

4、连续反复用吗啡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急性中毒时主要表现有和,致死的原因是。

5、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在,机制是。

6、罗通定的镇痛作用较解热镇痛药,对效较好。

三、简释名词:

1、成瘾性

2、麻醉(性)药品

四、问答题:

1、试述吗啡和度冷丁在作用、应用上有何异同?

2、简述吗啡用于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

2.D

3.B

4.B

5.C

6.A

7.C

8.D

9.D10.E

11.B12.A13.E14.A15.C16.C17.D18.C19.D20.C

21.D22.E23.A24.C25.A26.B27.C28.D29.D30.A

31.C32.B33.E34.C35.B36.A37.C38.A39.D40.C

41.D42.A43.C44.C45.ABCDE46.ABCD

47.BCDE48.ACD49.ABCDE50.AE

二、填空题

1、成瘾性

2、解痉药阿托品;度冷丁

3、度冷丁;氯丙嗪

4、成瘾性;昏迷、呼吸抑制;瞳孔极度缩小;呼吸麻痹

5、中枢;激活脑内阿片受体

6、强;慢性纯痛

三、名词解释

1、成瘾性:反复连续应用某些药物如吗啡;机体产生精神与躯体依赖性称为成瘾性;一旦停药则出现

戒断状态,若再次给予该药戒断状态消失。

2、麻醉药品:反复连续、多次使用产生成瘾性的药品,如吗啡、度冷丁等。

四、问答题

1、比较如下:

(1)作用方面:

相同点:中枢作用(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崔吐);胆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体位性低血压)

不同点:镇咳:吗啡(有)、度冷丁(无)、瞳孔缩小;(吗啡)(有),度冷丁(无)(2)应用方面:

相同点:急性锐痛、心原性哮喘

不同点:止泻:吗啡(因),麻前给药及人工冬眠:度冷丁(因)

2.机制是:(1)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2)镇静作用消除不良情绪,减轻心脏负荷

(3)降低中枢对CO2的敏感性,缓解急促、表浅的呼吸

镇痛药

第6章镇痛药 一、概述 1.分类 天然生物碱、半合成镇痛药、合成镇痛药、内源性多肽 2.结构特点(掌握) 镇痛药结构特点:受体 a.平坦芳香结构平坦区 b.碱性中心,生理条件下阳离子阴离子部位 c.碱性中心和芳香结构共平面 d.烃基部分(乙胺链部分)突出于平面前方合适空穴 二、天然生物碱 盐酸吗啡(熟练掌握) 1.结构 部分氢化菲环的母核、哌啶环、呋喃环、五个稠杂环、5个手性碳原子(C5, C6, C9, C13, C14)、酚羟基(氧化),叔胺,具旋光性,药用品为左旋体。 2.性质 ⑴酸碱性:酚羟基弱酸性,叔胺弱碱性 吗啡为两性物质,碱性稍强,药用盐酸盐 ⑵酚羟基易氧化,生成伪吗啡

⑶吗啡盐类水溶液的稳定性与溶液的 pH 值有关 在配制吗啡注射液时,通常调整PH为5.6-6.0 吗啡的氧化反应为自由基反应, 其注射液除控制PH外,还可充氮气,或加入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EDTA-2Na等为稳定剂 ⑷酚羟基特征反应:与FeCl3呈蓝色 ⑸甲醛硫酸反应(苯环结构),呈紫堇色后变为蓝色 (6)吗啡在酸性溶液中加热,可脱水并进行分子重排,生成阿朴吗啡,临床上用作催吐剂 (7) 白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能溶于水 3.代谢:生成少量去甲吗啡 4.用途:u受体强效激动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抑制剧烈疼痛 ,亦用于麻醉前给药。 吗啡构效关系 17位叔胺氮原子是影响镇痛活性的关键基团,氮原子引入不同取代基可使激动药转变为拮抗药,如纳洛酮的17-位为烯丙基,成为阿片受体拮抗药 例题: 吗啡结构中含有 A.酚羟基和伯氨基 B.酚羟基和叔氮原子 C.羧基和伯氮原子 D.羧基和叔氮原子 E.芳伯氨基和羧基 答案:B 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A.双吗啡B.可待因C.苯吗啡D.阿朴吗啡 E. N-氧化吗啡 答案:D 三、合成镇痛药(掌握)

止痛药的分类及各种疼痛的治疗

止痛药的种类: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疼痛时,常不经指导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合理使用止痛药,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特别是滥用,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止痛药种类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止痛作用比较弱,没有成瘾性,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是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除上述三类止痛药外,还有其他一些止痛药,如中药复方止痛药,肠痉挛腹部疼痛使用的山莨菪碱等。 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止痛药,是很“讲究”的。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应该首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发热伴有头痛或牙痛等,可选用解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选用对胃肠道少刺激的非甾体类药物,只有在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中枢止

痛药。以上这些人不能选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晚期癌症病人止痛应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从非甾体类药物到中枢止痛药,最后才选用阿片类药物。 止痛药是用来缓解疼痛的常用药物,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常用的止痛药有哪些,现将各种常用止痛药作用及用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非麻醉止痛药 非麻醉止痛药在一般药店可直接买到,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药物。 多数情况,非麻醉止痛药如果使用及时,对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有足够疗效。特别是在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效果较好。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常规剂量的非麻醉止痛药与麻醉止痛药如可待因的止痛效果相比,无明显差别。所以现在提倡,病人如果使用非麻醉止痛药便可获得止痛效果的,就不要使用麻醉止痛药。因为麻醉止痛药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非麻醉止痛药还有复合制剂,目的是缓解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和增加止痛效果。复合止痛药除了含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外,还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如加入碳酸镁、氢氧化铝可中和胃酸,减轻胃部不适感;加入咖啡因兴备剂,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加入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有催眠、镇静作用,后一类药物宜在晚上服用,否则引起困倦,无精打采。 (2)麻醉止痛药 麻醉止痛药需要医生特殊的处方才可得到,在过去都是人植物罂粟(鸦片)中提取的,所以也称做鸦片制剂。而如今,许多麻醉止痛药都可以人工合成。 麻醉止痛药有:可待因、二氢吗啡、美沙酮、吗啡、氧可酮及氧吗啡酮。 麻醉止痛药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的疼痛,止痛效果明显。常与非麻醉止痛药一起应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且有助于减少麻醉止痛药的用量。麻醉止痛药的最大问题就是出现成瘾及抗药性。一般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癌症患者在使用麻醉止痛药后发生成瘾的机会极少。当大多数病人使用其他方法能控制住疼痛时,都能较顺利地停止麻醉止痛药的使用。 (3)其他类止痛药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分类及科学合理应用 在我国,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数量仅次于抗菌药物。据国家卫计委初略统计,全国每年销售解热镇痛类药物总数高达250多亿片,即13亿中国人每年人均20多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从中不难看出解热镇痛药物的滥用现象很严重。下面,笔者就如何合理使用常见解热镇痛药做下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四类镇痛药适应症各不同 第一阶梯(一般疼痛和轻度癌痛)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活动时痛感减轻,基本不影响睡眠。其止痛药物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为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芬必得)和消炎痛(吲哚美辛)、扶他林(双氯酚酸)等。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第二阶梯(中度癌痛)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应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第二阶梯弱效阿片类止痛药。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强痛定、曲马多和痛力克等。如单独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成瘾性)。 第三阶梯(重度癌症)患者表现为癌痛剧烈,难以忍受,

晚间入睡困难,疼痛加剧,至晚期疼痛如焚心蚀骨般难熬,寝食难安,“生不如死”。此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片(即缓释片美菲康与美施康定等)、什冷丁、羟考酮和丁内 诺啡等;还有多种替代药品,如美散痛、安依痛和二氢埃托啡。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强痛定、二氢埃托啡、阿米替林、多塞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和苯妥英钠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可以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 如何科学合理服用解热镇痛药 低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发热是机体一种本能的防御 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存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细菌与病毒。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有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 严遵医嘱,不可贪快而加大剂量“退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有害健康,严重者可因大量出汗而致虚脱,甚至休克。 确诊病症,“对症”用药必须是属于头痛、牙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才能应用解热镇痛药。突然发生的其他疼痛,如外伤所致的剧痛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胃痛、肚子痛均无效果。

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有镇痛、解热作用 B.有镇痛、抗炎作用 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口服不吸收 B.片剂不稳定 C.易被肠道破坏 D.首关消除明显 E.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导水管周围灰质 B.蓝斑核 C.延脑的孤束核 D.中脑盖前核 E.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迷走神经背核 B.延脑的孤束核 C.中脑盖前核 D.导水管周围灰 E.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作用于蓝斑核 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 CO2 张力的敏感区 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作用于蓝斑核 E.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吗啡 B.喷他佐辛 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无便秘作用 B.呼吸抑制作用轻 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成瘾性较吗啡轻 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阿托品 B.哌替啶 C.氯丙嗪+阿托品 D.哌替啶+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肾上腺素 B.沙丁胺醇 C.地塞米松 D.格列齐特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黑质-纹状体通路 D.脑干网状结构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神经痛 C.脑外伤疼痛 D.分娩止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壳核 B.大脑边缘系统 C.延脑苍白球 D.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 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 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 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 15 、镇痛作用较吗啡强 100 倍的药物是: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 有镇痛、解热作用 B 有镇痛、抗炎作用 C 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 口服不吸收 B 片剂不稳定 C 易被肠道破坏 D 首关消除明显 E 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 导水管周围灰质 B 蓝斑核 C 延脑的孤束核 D 中脑盖前核 E 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 迷走神经背核 B 延脑的孤束核 C 中脑盖前核 D 导水管周围灰 E 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 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 作用于蓝斑核 C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 D 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 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 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 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 作用于蓝斑核 E 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吗啡 B 喷他佐辛 C 芬太尼 D 美沙酮 E 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 无便秘作用 B 呼吸抑制作用轻 C 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 成瘾性较吗啡轻 E 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 阿托品 B 哌替啶 C 氯丙嗪+阿托品 D 哌替啶+阿托品 E 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 肾上腺素 B 沙丁胺醇 C 地塞米松 D 格列齐特E吗啡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脑干网状结构 E 大脑边缘系统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 神经痛 C 脑外伤疼痛 D 分娩止痛 E 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壳核 B 大脑边缘系统 C 延脑苍白球

止痛药分类

我院外科常用止痛药 分类: 第一类: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塞来昔布、醋氯芬酸胶囊、维尔固、美诺芬等。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 第二类:中枢性止痛药。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麻醉性止痛药。吗啡、杜冷丁等。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第四类:解痉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和其它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比如胃肠、胆道、泌尿道的绞痛,有阿托品、、癫茄片、山莨菪碱等。 第五类:抗焦虑类止痛药:有安定。 常见解热镇痛类止痛药: 1 阿司匹林 具有镇痛、抗炎、抗风湿等功能, 无成瘾性。还用于防治冠心病、脑中风。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胃肠道不适, 可在饭后服用以减轻不适症状。 2 去痛片 去痛片是一种含有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成分的复方片剂, 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的作用, 对头痛的发作治疗有效。 3 消炎痛 止痛和退热作用较阿司匹林强, 对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等均有效。可应用于感冒、发热、枕大神经炎、血管炎等引起的头痛。其副作用较阿司匹林为重, 所以只有在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时, 才选用消炎痛。 4 布洛芬 其止痛效果不如阿司匹林, 但对胃壁的刺激小, 较少引起胃出血。可引起头晕、耳鸣、视力减退等。布洛芬的缓释剂叫芬必得, 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5 罗痛定 有止痛及催眠作用。镇痛时可出现嗜睡、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6 醋氯芬酸胶囊 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等引起的疼痛和炎症的症状治疗。主要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痛,恶心和腹泻。最常见的是消化不良和腹痛。 7 维尔固 治疗和预防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关节炎,可缓解和消除骨关节炎的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不良反应为罕见轻度的胃肠不适,如恶心、便秘、腹胀和腹泻;有些病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和皮肤红斑。 8 美诺芬 (醋氯芬酸片) 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椎炎等引起的疼痛和炎症的症状治疗,能促进关节软骨再生修复。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手术后痛,外伤后疼痛,颈肩痛、腰腿痛,头痛、偏头痛、扭伤、劳损、肌肉痛,牙痛、痛经等。一般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和腹泻。

药理学药物基本分类

药理学药物基本分类 1麻醉药 A全身: 吸入性乙醚;氟烷 静脉性:盐酸氯胺酮;丙泊酚;羟丁酸钠 B局部 1.对氨基苯甲酸脂类:盐酸普鲁卡因 2.酰胺类: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布比卡因;:盐酸甲哌卡因 3.氨基酮醚类、盐酸达克罗宁 2. 镇静催眠药 1.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苯巴比妥 2.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地西泮 3.其它类药物: 醛类:水合氯醛 酰胺类:甲乙哌酮、导眠能、安眠酮、美索巴莫、甲丙氨酯 咪唑并吡啶类:吡唑坦、扎来普隆;褪黑素Melatonin:内源性促睡眠物质 3.抗癫痫药 巴比妥类:苯巴比妥 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 丁二酰亚胺类:乙琥胺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苯并氮杂卓类:卡马西平 脂肪羧酸类:丙戊酸钠 4.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抗精神分裂症药Antischizophrenic drugs)吩噻嗪类:盐酸氯丙嗪;奋乃静Perphenazine 硫杂蒽类(噻吨类):氟哌噻吨 丁酰苯类:哌替啶 其它类: 二苯并氮杂卓类:丙咪嗪,氯米帕明 二苯并环庚二烯类:阿米替林、多虑平 苯酰胺类:舒必利、瑞莫必利;氯氮平、氯噻平、马普替林 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 drugs抗燥狂药Antimanic drugs 以苯并二氮杂卓类为首选:利眠宁;安定;奥沙西泮;阿普唑仑 三环类(TCAs):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 四环类(HCA) :马普替林、米安色林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异丙烟肼、托洛沙酮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氯伏沙明 5.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A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乙酰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吡唑酮类:安乃近 B非甾体抗炎药: 3,5吡唑烷二酮类:保泰松 芬那酸(邻氨基苯甲酸)类:

第七章_巴比妥类药物题库

第七章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 一、选择题 (一)单选 相同知识点:结构与性质 1. 巴比妥类药物属于()。 A.镇静催眠药 B. 解热镇痛药 C. 麻醉药 D. 生物碱类 E. 抗生素类药答案:A 2.下列不属于巴比妥类药物性质的是()。 A.具有紫外吸收 B. 具有弱酸性 C. 具有氧化性 D. 能溶解于稀碱溶液 E. 可与铜吡啶试液形成配位化合物 答案:C 3. 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A.氨基醚 B. 对氨基苯甲酸 C. 丙二酰脲 D. 对氨基苯磺酰胺 E. 吡喹酮 答案:C 4.苯巴比妥发生亚硝基化反应是因为分子中具有()。 A.胺基 B. 乙基 C. 酰脲 D. 甲基 E. 苯环 答案:E 5. 关于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同样的基本结构 B.C2位的氧可被硫取代 C. N1位与N3位可同时被取代 D. C5位可被苯环取代 E.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主要是5,5-取代巴比妥类药物 答案:C 6. 巴比妥类药物与碱共热,水解释放出氨基,是由于分子结构中具有()。 A.硫元素 B.丙烯基 C.苯取代 D.羰基 E.酰亚胺基团 答案:E 7. 巴比妥类药物是弱酸类药物是因为()。 A.在水中不溶解 B.在有机溶剂中溶解 C.有一定的熔点 D.在水溶液中发生二级电离 E.遇氧化剂环状结构不破裂 答案:D 8.吸光度用什么符号表示()。 A.n B.t C.A D. H E. D 答案:C 9. 巴比妥类药物在酸性溶液中的紫外吸收特征是()。 A.最大吸收峰为240nm B.无明显紫外吸收 C.最大吸收为255nm D. 最大吸收为304nm E. 最大吸收为287nm

止痛药的种类及作用简介

止痛药的种类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疼痛时,常不经指导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合理使用止痛药,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但长期使用,特别是滥用,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止痛药种类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止痛作用比较弱,没有成瘾性,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是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除上述三类止痛药外,还有其他一些止痛药,如中药复方止痛药,肠痉挛腹部疼痛使用的山莨菪碱等。 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止痛药,是很“讲究”的。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应该首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发热伴有头痛或牙痛等,可选用解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选用对胃肠道少刺激的非甾体类药物,只有在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中枢止

痛药。以上这些人不能选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晚期癌症病人止痛应遵循阶梯治疗 的原则,从非甾体类药物到中枢止痛药,最后才选用阿片类药物。 止痛药是用来缓解疼痛的常用药物,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常用的止痛药有哪些,现将各种常用止痛药作用及用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非麻醉止痛药 非麻醉止痛药在一般药店可直接买到,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药物。 多数情况,非麻醉止痛药如果使用及时,对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有足够疗效。特别是在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效果较好。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常规剂量的非麻醉止痛药与麻醉止痛药如可待因的止痛效果相比,无明显差别。所以现在提倡,病人如果使用非麻醉止痛药便可获得止痛效果的,就不要使用麻醉止痛药。因为麻醉止痛药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非麻醉止痛药还有复合制剂,目的是缓解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和增加止痛效果。复合止痛药除了含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对异丁苯基丙酸3种外,还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如加入碳酸镁、氢氧化铝可中和胃酸,减轻胃部不适感;加入咖啡因兴备剂,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加入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有催眠、镇静作用,后一类药物宜在晚上服用,否则引起困倦,无精打采。 (2)麻醉止痛药 麻醉止痛药需要医生特殊的处方才可得到,在过去都是人植物罂粟(鸦片)中提取的,所以也称做鸦片制剂。而如今,许多麻醉止痛药都可以人工合成。 麻醉止痛药有:可待因、二氢吗啡、美沙酮、吗啡、氧可酮及氧吗啡酮。 麻醉止痛药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的疼痛,止痛效果明显。常与非麻醉止痛药一起应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且有助于减少麻醉止痛药的用量。麻醉止痛药的最大问题就是出现成瘾及抗药性。一般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癌症患者在使用麻醉止痛药后发生

19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 学习要点 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如恐惧、紧张、焦虑和不安等。 镇痛药可分为以下3种。 1.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等。 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布托啡诺。 3.其他镇痛药:曲马多、布桂嗪等。 (一) 吗啡 药理作用 1.中枢作用: ①镇痛作用,作用强,选择性高,能明显减轻或消除多种锐痛及钝痛; ②镇静、致欣快作用,消除由于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还可引起欣快感,为其镇痛效果良好的重要原因; ③呼吸抑制作用; ④镇咳作用,直接抑制咳嗽中枢,抑制咳嗽反射; ⑤其他中枢作用,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使瞳孔缩小;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调节定点。 2.平滑肌兴奋作用:升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蠕动:对胆道平滑肌,可收缩奥狄括约肌,使胆道排空受阻:对其他平滑肌,可降低子宫平滑肌张力,延长产程;还可提高输尿管及膀胱括约肌的张力。 3.心血管系统: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4.其他: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

作用机制 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是通过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主要是μ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对痛觉的调制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激动中脑边缘系统、蓝斑核的阿片受体,缓解疼痛引起的焦虑、不快等情绪,并引起欣快感。 临床用途 1.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剧痛。 2.心源性哮喘:缓解气促,窒息感等。 3.止泻:急性腹泻。 不良反应 1.呼吸抑制、便秘、排尿困难等。 2.耐受性及依赖性。 3.急性中毒: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极度缩小。 禁忌证 分娩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内压增高等. (二) 哌替啶 哌替啶为人工合成镇痛药,主要激动μ受体。①镇痛作用比吗啡弱,镇静、欣快、呼吸抑制与吗啡相当;②提高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的作用较弱;③用于镇痛、心源性哮喘及人工冬眠、麻醉前给药。 比较其他人工合成镇痛药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及二氢埃托啡的作用特点。曲马多、布桂嗪、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的作用与应用。 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与纳曲酮的特点及应用。 专业术语 镇痛药(analgesics)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第19章镇痛药

第19章镇痛药 第一节概述 疼痛感受器(神经末梢)→传入神经→中枢(整和)→皮层(边缘系统)→疼痛、紧张焦虑。 药物:镇痛药——作用CNS(成瘾,麻醉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作用外周(镇痛弱) 镇痛药:药效强,成瘾性,不滥用,内脏痛部位有助诊断。 第二节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罂粟未成熟果桨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化学结构分为:菲类:吗啡和可待因,镇痛作用。 异喹啉类:罂粟碱,松弛平滑肌。 吗啡(morphine) 口服:少用,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极量:30mg/次, 100m g/日 皮下:常用量10mg/次,极量20mg/次,60mg/日 肌注、静脉:用于心梗、严重烧伤 吗啡少量通过血脑屏障(镇痛强大);通过胎盘、乳腺屏障。t 1/2 2.5~3h。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作用 镇痛强大,各种疼痛有效,慢性钝痛>间断性锐痛,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镇痛持续5h,有欣快感,可安静入睡。

(2)抑制呼吸:作用显著,频率和潮气量↓(呼吸慢而浅)急性中毒:频率3~4次/分,致死主要原因。 机理: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3)镇咳:强大,抑制咳嗽中枢(延髓孤束核)临床不用,可待因替代。(4)缩瞳:兴奋动眼神经核,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有诊断意义。(5)催吐:兴奋延脑CTZ,恶心、呕吐。 2.消化道: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张力↑,甚至痉挛。 (1)止泻(或致便秘) ①胃排空延迟:胃和十二指肠张力↑蠕动↓ ②食糜通过缓慢:肠张力↑回盲瓣和肛门括约肌张力↑。 ③抑制消化液分泌:食物↓水重吸收↑,粪便干燥。 ④抑制排便反射(中枢):便意迟钝。 (2)升高胆内压:收缩奥狄氏括肌,胆排空↓严重者痉挛致胆绞痛——阿托品解痉。 3.心血管系统 (1)扩血管:(阻力、容量血管)血压↓,体位性低血压 机制:①抑制交感中枢②促组胺释放 (2)升高颅内压:抑制呼吸,CO2蓄积,扩张脑血管,颅内压↑。 4.其它 膀胱括约肌张力↑——尿潴留 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哮喘禁用 抗缩宫素作用(抑制产程)——禁用分娩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镇痛药及镇痛药的分类

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此类药镇痛作用强大,多用于各类剧痛,反复应用易致成瘾,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 analgesics)。典型的镇痛药为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与人工合成品(哌替啶、阿法罗定、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二氢埃托啡等)。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口服给药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皮下、肌内注射吸收较好。 1.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及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其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和立体结构特异性,符合与受体结合药物的特点。研究证实,吗啡可激动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的不同亚型,呈现多种药理效应。(1)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类疼痛都有效。其镇静与欣快感可消除由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镇痛机理系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形成突触前抑制,减少递质(包括P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发挥镇痛作用。(2)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可抑制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3)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4)吗啡可使瞳孔极度缩小,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也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提高胆囊内压而导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心血管系统吗啡作用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该作用部分地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可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4.其他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尚能收缩支气管。吗啡的临床用途有①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以用。②心源性哮喘吗啡配合应用强心甙、吸氧等措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其机理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③阿片酊等制剂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一、选择题 A 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 有镇痛、解热作用 B. 有镇痛、抗炎作用 C. 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 口服不吸收 B. 片剂不稳定 C. 易被肠道破坏 D. 首关消除明显 E. 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 导水管周围灰质 B. 蓝斑核 C. 延脑的孤束核 D .中脑盖前核 E. 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 迷走神经背核 B. 延脑的孤束核 C. 中脑盖前核 D. 导水管周围灰 E. 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 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 作用于蓝斑核 C.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 D. 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 .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 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 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 作用于蓝斑核 E .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吗啡 B. 喷他佐辛 C. 芬太尼 D. 美沙酮 E. 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 无便秘作用 B. 呼吸抑制作用轻 C. 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 .成瘾性较吗啡轻 E. 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 阿托品 B. 哌替啶 C. 氯丙嗪+阿托品 D. 哌替啶+阿托品 E. 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 肾上腺素 B. 沙丁胺醇 C. 地塞米松 D. 格列齐特 E. 吗啡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脑干网状结构 E .大脑边缘系统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 神经痛 C. 脑外伤疼痛 D. 分娩止痛 E. 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 壳核 B .大脑边缘系统 C. 延脑苍白球 D.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 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 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第八章镇痛药

第八章镇痛药 第一节概论 一、镇痛药 镇痛药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减轻剧烈锐痛或钝痛的阿片样镇痛剂,它包括三大类: 1、吗啡及其衍生物:阿片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吗啡 2、合成镇痛药: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或结构简化发展的合成镇痛药。 3、内源性镇痛物质:体内存在的具有吗啡样镇痛作用的肽类物质。例如:脑啡肽,内 啡肽、强啡肽及其合成类似物。 它们通过与体内存在的阿片受体结合呈现镇痛及多种药理作用。本类多数药物连续反复应用,可产生耐药性并致成瘾,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危害极大。因此本类药物又称为麻醉性或成瘾性镇痛药,受国家颁布的《麻醉药物管理条例》管理。 二、疼痛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性反应。疼痛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如某些急腹症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病人体征和表现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疾病未确诊前慎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治。但是剧烈的疼痛如心肌梗死、癌症晚期及外伤等,不仅引起病人痛苦,还可引起生理功能严重紊乱甚至休克、死亡。故必须合理应用镇用药,缓解疼痛和减轻病人痛苦。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辩证统一的思想. 三、阿片及其提取物吗啡 <<药物的发现>> P36 阿片又称鸦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的蒴果被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浆汁,干燥呈棕黑色膏状物,内含生物碱、三萜类和甾类等多种复杂成分,但仅有生物碱具有生物活性,已从阿片中提取多种生物碱,其中吗啡含量最多(约9%~17%),其它成分例如可待因(约0.3%~4%)、蒂巴因(0.1%~0.8%)、那可丁(2%~9%)、罂粟碱(0.5%~1%)等。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1923年,确定了吗啡的结构;1952年,完成了化学全合成工作。吗啡镇痛作用强,皮下注射5~10mg吗啡,镇痛作用可维持4~5小时,能显著的减轻或消除疼痛,同时具有镇痛和欣快作用。但是,吗啡不是一个理想的镇痛药,它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治疗剂量的吗啡有呼吸抑制、血压降低、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因此自1883年,吗啡用于临床后,寻找成瘾性小,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一直是研究开发新镇痛药的目标。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麻醉学入门级的知识点,医学考生在备考麻醉学时还是应该花些时间复习镇痛药的相关知识的。 麻醉性镇痛药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并且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有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等。 麻醉性镇痛药一、芬太尼 1.优缺点 (1)优点:芬太尼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轻微;可控性强,起效快,时效短,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不引起组胺释放。 (2)缺点:大剂量多次使用可产生蓄积作用,易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胸、腹肌僵直,影响通气。 2.麻醉方法 (1)大剂量芬太尼麻醉: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对循环影响小。一般用10~20 μg/kg缓慢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辅助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间断或连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总量可达50~100 μg/kg。 (2)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芬太尼在复合全麻中提供镇痛成分。一般诱导时用芬太尼4~8 μg/kg,同时联合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行气管内插管。术中维持每小时追加0.1~0.2 mg。辅助麻醉,与氟哌利多按1∶50比例混合,组成氟芬合剂用于所谓Ⅱ型神经安定镇痛术(NLA)。 3.不良反应 (1)循环系统的影响:芬太尼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引起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纠正;大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2)肌肉僵直: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肌僵直,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妨碍通气,需要用肌松药解除;在给予芬太尼前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缓慢注射芬太尼和复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类药物可以预防肌肉僵直。 (3)延迟性呼吸抑制: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后,可以在用药后3~4小时

6 第七章 麻醉

第七章麻醉 一、填空题 1、根据麻醉作用部位和药物不同,将临床麻醉方法分为:、、 、、。 2、椎管内阻滞包括、、。 3、糖尿病患者,择期手术应控制空腹糖不高于mmol/L,尿糖低 于,尿酮体。 4、胃肠道准备时,成人择期手术应禁食小时,禁饮小时,以保 证胃排空。 5、临床上依诺伐(Innovar)是指与按配成的合剂。 6、麻醉前用药,常用药物分成四类、、、。 7、成人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点最高不应超过第腰椎,因为脊髓 下端一般终止于。 8、常用局麻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其中 和属酯类,和属酰胺类。 9、术前病人合并高血压,应经内科系统治疗以控制血压稳定,收缩压低 于、舒张压低于较为安全。 10、根据ASA分级的标准,对于患有较严重并存病,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 应付日常工作者应评为级。 11、在硬膜外阻滞中,如痛觉消失范围上界平乳头连线,下界平脐线,则其麻 醉平面在和之间。 12、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成人总容积约ml, 但脊蛛网膜下腔仅为 ml。 二、判断改错题 1、肌松药主要分两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琥珀胆碱和去极化肌松药如筒箭毒碱。 2、腰麻术后头痛主要是低压性头痛,其特点是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3、腰麻术后头痛的发生与麻醉药品无关,而与窗穿刺针粗细和穿刺技术有明显 的关系。 4、局麻药毒性反应一旦发生,应给予少量硫喷妥钠,防止抽搐发生。 5、对于高血压病人,目前主张降压药可维持至手术当日,避免因停药而引起 血压波动。 6、麻醉的风险性与手术大小及难易度成正比关系。 7、一甲亢病人,基础代谢率控制欠佳,为避免入手术室病人过于紧张而诱发, 应加大术前用药即鲁米那和阿托品剂量。 8、术前病人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晚口服催眠药或安定镇静药。这种用药措 施属于麻醉前用药。 9、硬膜外阻滞中,有部分药物直接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作用于脊神经根和 脊髓表面。 三、选择题 [A型题] 1、利多卡因用于局部浸润麻醉一次限量为。 A.100mg B.200mg C.300mg D.400mg E.500mg

【医疗药品管理】第十九章镇痛药

药理学 pharmacology 第十九章镇痛药 第一节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早在1982年,WHO就将缓解癌痛列为癌症综合治疗的四项重点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三阶梯止痛方案”。癌症三阶梯止痛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而分别使用不 同等级止痛药物为治疗原则的止痛方法。作为一种最常用且极为有效的止痛方法,WHO大 力推荐,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慢性疼痛。所提出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用药方案是:①第一 阶梯:对于初期的轻度癌痛病人,可以使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 基酚、水杨酸盐等) ,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或不用辅助类药物;②第二阶梯:对于从轻度疼痛 发展到中度疼痛的癌症病人, 药物治疗可以逐渐过渡到弱阿片类止痛药(如氨酚待因、可待因 等),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同时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和辅助类药物;③第三阶梯:对于 具有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病人,最后可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即释片、控释片 或芬太尼贴剂等) , 同时也要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合并使用非甾体类和辅助类药物。同时 还应按照Twycross等提出的“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三阶梯”原则给药。 1.合理选择药物种类 首选阿片受体激动剂,例如吗啡、芬太尼、羟考酮和美沙酮。吗啡是中度、重度癌症疼痛治疗的代表用药。芬太尼或羟考酮不仅可替代吗啡达到理想镇痛作用,而且还具有活性代 谢产物低的优点。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用量有较大个体差异。由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无剂量封顶效应,因此通过调整滴定剂量达到理想止痛效果。当用一种强阿片类药止痛效果 不理想时,可以通过换用另一种强阿片类药物而获得止痛疗效。由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混 合剂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这两类阿片类止痛药具有剂量极限效应,因此镇痛作用有限,并 且使用这两类阿片类药物还可能使正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戒断症状或疼痛加重,因 此不推荐在治疗癌痛中使用。

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

镇痛药 定义:镇痛药——减轻或消除疼痛,但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分类: (1)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等 (2)非麻醉性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PS: 疼痛: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使患者痛苦的一种症状,是伤害性刺激通过痛觉神经传至中枢,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种感觉。 疼痛的分类: 镇痛药的分类: 一、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 三、其他镇痛药: 罗(颅)痛定、曲马朵、布桂嗪(强痛定)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一)——吗啡 一、体内过程 1、p.o,首关消除大(生物利用度F约为25%),皮下和肌肉注射吸收较好。15-30min起效、镇痛维持4-6h 2、血脑屏障通过率较低,但足以发挥作用。 二、作用机制 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激活中枢“抗痛系统”而产生镇痛作用,使得P物质减少。 属麻醉药品,具有 成瘾性,注意与麻 醉药区别。

三、药理作用——中枢作用和外周作用 (一)中枢作用 (二)外周作用 四、临床应用 1.镇痛:除晚期癌症以外,一般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剧烈疼痛,剂量需个体化 (1)胆绞痛和肾绞痛:与阿托品合用。 (2)心肌梗死性心前区剧痛 — 镇静和扩血管 (3)神经性疼痛疗效差(神经压迫性疼痛) 2.急性肺水肿所致心源性哮喘 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需强心、利尿、平喘药等综合治疗。

3.止泻:使推进性胃肠蠕动减慢,用于非细菌性、消耗性腹泻,对急、慢性腹泻均有效。细菌感染需加用抗生素。用阿片酊/复方樟脑酊。 五、不良反应 1)治疗量: 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便秘、排尿困难(老年人多见)、胆绞痛、体位性低血压,偶见烦躁不安等情绪改变 2)耐受性和依赖性: 戒断症状:停药后出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麻醉药品管理条例》,连续用药不得超过1周。 3.急性中毒 表现: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少尿、体温下降,甚至呼吸麻痹。 抢救: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 人工呼吸,给氧。 4.禁忌症 分娩止痛、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内压高、肝功能严重减退、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儿。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二)——可待因 特点: 口服,F约为60%较吗啡高 其镇痛作用约为吗啡的1/101/12,但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无明显镇静,呼吸抑制较轻 用于中等程度疼痛的止痛和剧烈干咳(伴胸痛) 无明显便秘、尿潴留及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欣快感及成瘾性的发生率也低于吗啡。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三)——哌替啶(度冷丁) 一、作用特点: 1)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作用时间短 2)镇静、扩血管、呼吸抑制作用与吗啡相当 3)无镇咳作用 4)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时间短,不止泻,不便秘 5)对子宫平滑肌无影响,不对抗催产素,不影响产程 6)成瘾较慢,戒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二、临床应用 1.镇痛 1)各种剧痛(多i.h或i.m,起效快,替代吗啡) 2)胆肾绞痛(合用阿托品) 3)分娩止痛(产前2-4h禁用) 2.麻醉前给药 3.心源性哮喘的辅助治疗(弱于吗啡) 4.人工冬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